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旅游参考文献汇总情况情况共300个

旅游参考文献汇总情况情况共300个

旅游参考文献汇总情况情况共300个
旅游参考文献汇总情况情况共300个

旅游论文参考文献旅游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第一组:导游业务

1、谢冽.导游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刍议[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

2、杜炜.导游业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任燕. 旅游道德认知与旅游伦理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07.

4、樊飞. 导游回扣与薪酬机制设计研究[D]扬州大学, 2009.

5、仝红星. 优秀传统文化与导游修养的提高[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6、尹燕. 当代导游知识结构优化的初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05.

7、冯耕耘. 导游员自我效能感量表的初步编制及其运用[D]南京师范大学, 2006.

8、张红娟. 导游职业倦怠成因及其对策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 2008.

9、付冰峰. 论导游语言的修辞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 2007.

10、阙庆华. 论导游言语交际中合作原则的运用[D]湖南师范大学, 2008.

11、谢新暎. 浅谈数字法在导游语言艺术中的妙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2009.

12、周丽玉, 王坚. 导游人员的职业倦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 .

13、殷群. 从现场导游考试看学生导游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J]大理学院学

报,2003.

14、杨培玉. 导游专业学生导游应变技能培养的必要性及其方法[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

15、王晓云. 中职《模拟导游》教学法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16、周杰. 导游工作独立性新解——以非涉外导游讲解为例[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17、王艳. 浅谈职业学校旅游人才培养[J]经营管理者,2009.

18、王珍曙. 高职高专导游专业学生讲解能力的培养——导游讲解十二法[J]湖

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

19、任春. 加强对导游人员的管理提高导游人员的素质[J].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2.

20、陈静. 如何提高导游人员的综合素质[J].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2.

21、余飞. 论导游人员的第一印象[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22、欧阳莉. 导游素质论及管理对策[J]. 湖南社会科学, 2005.

23、孟海玲. 导游激励目标与机制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 2005.

24、吴丹. 导游服务质量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初探[J]. 商业经济, 2006.

25、朱玉华,陈珠芳. 浅谈导游员职业道德建设[J]. 闽江职业大学学报, 2002.

26、李文明. 导游员队伍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企业经济, 2003.

27、周国忠. 关于建设高素质导游队伍的思考[J].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

28、谢冽. 导游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刍议[J]. 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29、宋稚芳,耿文辉. 导游人员职业道德的提高途径之初探[J]. 高教论坛,2005.

30、刘秀丽. 浅析WTO与山东省旅行社导游人员的培养[J]. 内江科技,2009.

31、梅琳, 吕金兰. 基于心理契约导入的导游人员管理探索[J]. 现代商贸工业, 2009.

32、郭英杰. 导游人员的人格尊严权及其法律保护[J]. 法制与经济(中旬刊), 2009.

33、殷国聪,杨霓. 浅论导游人员的基本素质[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0.

34、于萍. 解析导游人员的继续教育[J]. 中国成人教育, 2009.

35、杨环焕. 旅行社导游人员管理问题初探[J].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第二组:旅游品牌

1.王崧.韩振华关于旅游品牌的深层思考[期刊论文] -社会科学家2001(6)

2.李毅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旅游模式研究--以"三江并流"、香格里拉自然景

观为例[期刊论文]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3.梁敏俐张家界生态旅游品牌发展构想[期刊论文] -株洲工学院学报

2004(1)

4.陈长铸造旅游品牌--贵州旅游品牌发展报告[期刊论文] -贵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4(3)

5.李明龙.戴光全旅游资源的包装与景区景点的可持续发展2000(03)

6.陈放打造新桂林--旅游老品牌如何更新

7.成竹.刘桂芬滇北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接待现状调查分析

2000(05)

8.李肇荣立足文化打造广西旅游景点新品牌[期刊论文] -学术论坛

2003(1)

9.陈忠晓.王仰麟.刘忠伟.王晓东.牛亚菲可持续旅游及其区域实现途径探讨

——以井冈山风景名胜区为例[期刊论文]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1(2)

10.喻柏荣丽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期刊论文]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0(2)

11.谷明我国旅游者消费模式与行为特征分析2000(04)

12.张凌云旅游者消费行为和旅游消费地区差异的经济分析——兼与余书

炜同志商榷[期刊论文] -旅游学刊1999(4)

13.汪纯孝.姜彩芬.温碧燕旅游服务消费经历的实证研究[期刊论文] -北京

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3)

14.舒伯阳基于消费者行为分析的区域旅游市场规划方法研究[期刊论文] -

人文地理2003(4)

15.李长秋论旅游地形象的定位更新[期刊论文] -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03(2)

16.刘泽华.张捷.黄泰.解杼旅游地-旅游产品生命周期复合模型初探--旅游地

生命周期的一种机制假说[期刊论文]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

版)2003(3)

17.阎友兵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辨析[期刊论文] -旅游学刊2001(6)

18.余书炜“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综论——兼与杨森林商榷[期刊论文] -

旅游学刊1997(1)

19.林增学旅游者消费行为模式及其相关因素分析1999(04)

20.崔凤军中国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创新与发展2002

21.岳怀仁风景旅游区经营与管理2001

22.彭德成中国旅游景区治理模式研究2003

23.马永利.谈俊中风景名胜区管理学2003

24.王昆欣旅游景区管理2003

25.张凌云旅游景区景点管理2004

26.周朝琦.侯文龙.邢红平品牌文化2002

27.赵黎明.黄安民.张立明旅游景区管理学2002

28.吴忠军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2003

29.胡平中国旅游人口研究2002

30.刘光明企业形象导入2002

31.李蕾蕾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1999

32.马勇.李玺.李娟文旅游规划与开发2004

33.彭绍坚旅游区项目策划与管理实务2001

34.钱智旅游形象设计2002

35.黄希庭.游旭群旅游心理学2003

36.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中国旅游区(点)要览2004

37.J Christopher Holloway The Business of Tourism 2001

38.J ohn Swarbrooke Th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Visitor

Attractions 2002

39.V ictor T C Middleton Marketing in Travel and Tourism 2001

第三组:旅游地

[1] 陈安泽. 开拓创新旅游地学20年:为纪念旅游地学研究会20周年而作. 旅游学刊, 2006, 21(4):77-83.

[2] T A Hose. Towards a history of geotourism: Definitions, antecedents and the future. Geological Society, London, Special Publications, 2008, 300:37-60.

[3] C L Shafer. History of selection and system planning for US natural area national parks and monuments: Beauty and biology. 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 1999, 8(2):189-204.

[4] Godfrey S. Nowlan, Peter Bobrowsky, John Clague. Protection of geological heritage: A North American perspective on Geoparks. Episodes, 2004, 27(3):172-176.

[5] R Buckley. Geo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6,

33(2):581-583.

[6] G Dias, J Brilha. Raising public awareness of geological heritage: A set of initiatives. In: Parkes, M.A. 2004 Natural and Cultural Landscapes: The Geological Foundation, 235-238, Royal Irish Academy, Dublin.

[7] M Gray. Geodiversity: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a paradigm. Geological Society, London, Special Publications, 2008, 300: 31-36.

[8] J De Waele, M T Melis. Geomorphology and geomorphological heritage of the Ifrane–Azrou region (Middle Atlas, Morocco). Environmental Geology,2008,55/Springer online first.

[9] L Erikstad. Registration and conservation of sites and areas with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in Norway. Norwegian Journal of Geography, 1984, 38(3 & 4):199-204.

[10] A C Mathis. Communicating geoheritage values with the public. 2005 Salt Lake City Annual Meeting of GSA/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Abstracts with Programs, 2005, 37(7):190.

[11] 殷维翰,丁兴旺. 试论亟待建立的一个地质学分支:名胜地质学.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83,13(2):109-113.

[12] 殷维翰. 为搞好旅游地质工作而努力. 地质通报,1987,6(1):1-7.

[13] 陈诗才. 处在起步中的旅游地(质)学. 地球科学进展,1987,2(3):22.

[14] 陈传康. 地貌的旅游评价研究.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1985,15(1) :65-74.

[15] 马恒玮. 关于旅游地学若干理论名词概念的探讨. 旅游学

刊,1988,3(S1):3-5.

[16] 吴昭谦. 面向世界开展地质旅游. 旅游学刊,1990,5(1):54-57.

[17] 左晓璐. 四川地质旅游发展探讨. 地域研究与开发,1995,14(3):82-85.

[18] 冯天驷. 地质旅游产业发展方向及其对策建议. 中国地质矿产经

济,1998,16(6):20-25.

[19] 王心源. 黄山花岗岩石质旅游资源的形成过程与保护对策: 兼对科学旅游的呼吁. 资源科学,1998,20(3):73-79.

[20] 方起东,祝炜平. 关于开展杭州西湖地学旅游及建立“杭州西湖国家地学公园”的设想. 经济地理,2003,23(1):132-135.

[21] 胡小猛. 雁荡山流纹岩地貌景观特征及其形成发育规律. 地理学

报,2008,63(3):270-279.

[22] 齐德利,肖星,陈致均. 甘肃丹霞地貌旅游形象建设研究.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1):47-51.

[23] 周进步,杨琳,冯晓虹. 江朗山风景区旅游形象策划和区域协作.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 21( 3) : 93-96.

[24] 郑宗清. 丹霞山地质公园的建设及其管理问题探讨.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4):99-104.

[25] 陶盈科,吴成基. 陕西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建设研究.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20(6):130-135.

[26] 白凯,吴成基. 基于地质科学含义的国家地质公园游客认知行为研究:以陕西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为例. 干旱区地理,2007,30(3):438-443.

[27] 冯淑华. 龙虎山丹霞地貌“旅游景观价值:游客审美感知”探讨.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24(2):104-108.

[28] 彭永祥,吴成基. 秦岭终南山地质遗迹全球对比及世界地质公园建立. 地质论评,2008,54(6):849-856.

[29] 赵逊,赵汀. 从地质遗迹的保护到世界地质公园的建立. 地质论

评,2003,49(4):389-399.

[30] 方克定,黄民智. 自然遗迹类保护区有关分类问题的探讨. 环境科学研究,1999,12(3):53-57.

[31] 彭永祥,吴成基. 地质遗迹资源保护与利用协调性评价. 资源科

学,2006,28(1):192-197.

[32] 彭华. 中国丹霞地貌研究进展. 地理科学, 2000, 20(3):203-211.

[33] 陈伟海. 洞穴研究进展综述. 地质论评, 2006, 52(6):783-792.

[34] 陈国达. 武陵源峰林地貌形成的大地构造条件.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3,17(2):103-112.

[35] 卢云亭. 河东文化型态特征及其地学形成机制. 自然杂

志,1993,16(5):30-35.

[36] 杜国云. 云峰山魏碑刻石的地质地貌背景与资源保护研究. 山地学

报,2008,26(2):230-236.

[37] 洪昌松,王琪. 旅游地学中有关“美学”问题及“旅游地学图”的编制. 旅游学刊,1988,3(S1):33-36.

[38] 吕学斌. 变幻造型地貌的旅游功能及其造景机理. 山地学

报,1997,15(4):253-256.

[39] 陈诗才. 自然美、地质体的观赏特性及其观赏效应的研究. 旅游学刊,1988,3(S1):30-33.

[40] 吴成基. 陕北黄土高原地貌景观资源化探讨. 山地学报,2005,

23(5):513-519.

[41] 吕惠进. 我国酸性火山岩中的柱状节理构造景观. 自然杂

志,2005,27(1):33-36.

[42] 陈传康. 旅游地貌学:应用地貌学的新发展. 人文地理,1994,9(2):1-3.

[43] 宋林华. 喀斯特地貌研究进展与趋势. 地理科学进展,2000,19(3):193-202.

[44] 齐德利. 中国丹霞地貌空间格局. 地理学报,2005,60(1):41-52.

[45] 韦跃龙,陈伟海. 中国岩溶旅游资源空间格局. 桂林工学院学

报,28(4):473-483.

[46] 周学军. 中国丹霞地貌的南北差异及其旅游价值. 山地学报,2003,

21(2):180-186.

[47] 冯淑华. 基于分形理论的江西丹霞地貌景区点空间特征及优化整合研究.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1(3):321-326.

[48] 赖良杰,彭东. 喀斯特地貌景观特点及旅游形象塑造. 中国岩

溶,2003,22(4):318-323.

[49] 崔之久,杨建强,陈艺鑫. 中国花岗岩地貌的类型特征与演化. 地理学

报,2007,62(7):675-690.

[50] 陈安泽. 中国花岗岩地貌景观若干问题讨论. 地质论评,2007,53(S):1-10.

[51] 卢云亭. 中国花岗岩风景地貌的形成特征与三清山对比研究. 地质论

评,2007,53(S):85-90.

[52] 彭永祥,吴成基. 地质遗迹资源及其保护与利用的协调性问题. 资源科学,2004,26(1):69-75.

[53] 胡镜荣. 旅游沙丘因子和临界容量.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15(1):61-64.

[54] 彭永祥. 地质公园保护利用协调的理论模式: 以陕西省为例. 山地学

报,2005,23(5):520-526.

[55] 崔越,杨景春. 地貌旅游资源特征值评价模型研究. 地理学与国上研

究,2002,18(3):86-89.

[56] 谢凝高. 云南石林景观美学价值评价研究. 地理研究,2001,20(5):517-526.

[57] 胡炜霞,吴成基.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特色及快速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地质论评,2007,53(1):98-103.

[58] 吴成基,韩丽英. 基于地质遗迹保护利用的国家地质公园协调性运作. 山地学报,2004,22(1):17-21.

[59] 严国泰. 国家地质公园解说规划的科学性.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8):1133-1137.

第四组:市场营销、会展旅游、餐饮管理

蔡杰,赵毅.论会展旅游的营销策略[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4

陈才,谢春山,王燕.大连会展业发展趋势与对策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3,9

陈恩.香港会展业发展的经验与启迪[J].亚太经济,2005,2

陈新跃,杨德礼,伊娜.欧美酒店业现状及其对中国酒店业发展的启示[J].商业研究,2003,19

旦蕊,李平生.中国入境商务旅游研究[D].首都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3

戴光全.经济驱动型城市的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2005,2

郭淳凡.试析我国会展旅游行业管理模式的选择[J].江苏商论,2003,12

何问陶,何亮.发挥协同效应发展广东会展业[J].国际经贸探索,2003,2

胡斌,王春雷.上海会展业SWOT分析及其发展目标对策探讨[J].人文地理,2004,8 林宇.CEPA框架下澳门会展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思考[J].特区经济,2006,2 李新,左仁淑.成都会展与城市营销[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4 李平生.商务旅游产业组织创新[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李翔翔.当前若干星级饭店餐饮服务质量的问题及对策[J].浙江科技学院学

报,2005,3

李树民,杨波,温秀.西安会展旅游市场SWOT分析与发展对策[J].旅游科

学,2003,2

皮平凡,林艳.会展业与旅游业的互动模式探析[J].商业经济文荟,2005,5

祁百福.对西安发展会展经济的几点建议[J].商业时代,2004,15

乔玲玲,张红,张砚.西安市会展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及对策[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3

王保伦.会展旅游发展模式之探讨[J].旅游学刊,2003,1

王华.我国商务会展旅游发展探析[J].求实,2005,2

武晓鹏,王春利.我国商务旅游产业的发展研究[D].首都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2006,5

杨群.深圳会展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J].特区经济,2006,5

赵成涍.论国际会议产业的现状与发展战略——以北京的国际会议产业研究为主[D].中国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3,4

张汶,樊明方.西安会展经济发展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张奎,王进富.西安市会展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J].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 2006,2

张瑜,马耀峰.基于西安、深圳旅游对比的西安入境旅游探讨[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6,1

朱永旺.会展产业发展探析及西安实证分析[D].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邹益民,陈业伟.我国经济型饭店经营模式初探[J].商业研究,2003,22 Christian M.Rogerson.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Tourism in the Developing World:The South African Experience[J].Urban Forum,2005,9 Dewar,K.Book Review:The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of Conventions[J].Tourism Manangement,2002,23(1)P:97-100

Getz,D.Meeting Business. Encyclopedia of Tourism[M].New

York:Routleledge,2000,P:387

陈春莲;;浅谈合肥市滨湖新城旅游规划[J];安徽建筑;2010年05期

2李维;杨燕;曾克峰;;旅游目的地系统及其核心竞争力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6期

3吕本勋;;旅游联合营销探析[J];商业研究;2006年02期

4刘水良;田金霞;粟娟;周运瑜;;张家界旅游产业结构效益分析与优化[J];商业研究;2009年03期

5庞林;马治鸾;;城市近郊老旅游地资源开发探讨[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6黄细嘉,龚志强;鄱阳湖区域旅游整体形象策划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

境;2005年02期

7禹贡;蓝力民;胡丽芳;;珠江三角洲地区标志性形象空间配置研究[J];城市问题;2007年12期

8骆高远,钱淑燕;水乡城市景观规划与旅游形象建设——以浙江绍兴市为例[J];地理学报;2004年S1期

9魏云刚;;景点型旅游城市内涵及发展问题探讨[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10

王铮,李山;论旅游区的文脉[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年06期

记者张晏;我国现有耕地18.31亿亩[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刘振国;情系沃土[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3

记者刘振国;王世元介绍我部办理人大代表建议的经验[N];中国国土资源

报;2006年

4

本报评论员;让我们面对挑战[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5

林文;福建厅地质资料3年上网万余份[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6

记者范宏喜王奇;全国第五次地灾防治学术大会召开[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7

记者李萍;新疆20个区调项目公开招标[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8

记者杨应奇通讯员徐彬;如东:严防土地整理中的商业贿赂[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9本报记者李晓明整理;聚焦我国重点金属成矿区带勘查部署[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10本报记者张晏;严格管理毫不放松[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张文娟;基于区域整体利益的旅游目的地品牌营销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2郑鹏;中国入境旅游流驱动力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高元衡;沿海旅游目的地成长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朱红红;旅游景区品牌延伸机制与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王蔚;山东省休闲旅游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武虹剑;省域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7侯志强;旅游城市经营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8宿倩;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9李包相;基于休闲理念的杭州城市空间形态整合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赵华;山西省老年旅游目的地市场开发的地理学分析[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2刘黎黎;满足南宁城市居民休闲需求的对策分析[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叶小平;天台山和合文化旅游开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谢文侃;天台山国清寺宗教文化旅游市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胡晓晨;同城化背景下的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研究[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

院;2010年

6牙库提古丽·苏力旦;喀什传统旅游目的地提升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7吕敏;九江市旅游商品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8何海群;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9陈文专;传统风景名胜区旅游产品创新开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周广威;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020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参考

2020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参考 【关键词】出境;旅游管理;体制改革 1.旅游管理作用分析 2.出境旅游管理对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3.我国出境旅游管理的体制问题分析 首先,管理机制完善。现阶段,我国出境旅游管理机构尚不健全,管理人才缺乏,出境旅游产业缺乏有力管理和监督,各旅游协会、 旅行社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并未发挥应有作用。对于当地政府而言,必须参与出境旅游产业的规划管理,加强高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 构建健全管理机制,引入民间旅游管理机构,充分发挥他们的监督、建议职能,方可促进出境旅游产业发展。其次,出境旅游管理和政 府要求不协调。现阶段,对于我国出境旅游的行政政策,一味注重 出境旅游的经济效益,忽视旅游的社会效益,或在国外不注重生态 效益、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国人形象。同时,过度重视国外旅游,吸引游客走出国门,走出国门固然值得鼓励,但国内旅游也应重视。对于长远科学、合理的国内旅游利益不顾。同时,对于各旅游协会、旅行社和各行业,处于一种无序竞争状态,没有明确管理机制,政 府和出境旅游管理脱节,旅游业自成一家,缺乏统一规划、统筹、 约束和沟通,破坏了出境旅游资源,政府管理职责缺失,必定会严 重影响出境旅游也发展。第三,出境旅游管理缺乏先进理念。针对 某些旅游社而言,只注重出境旅游的经济效益,对出境旅游管理, 缺乏合理规划、统筹,缺乏先进境外旅游管理经验,服务意识不高,尚未形成出境旅游管理体系。 4.我国出境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新思路 5.结束语 【参考文献】

[1]蔡家成.试论我国出境旅游管理体制改革问题[J].旅游学 刊,2000,03:13-18. [3]周琳.中国旅游业的制度创新研究[D].吉林大学,2014. 一、生态旅游管理现状 (一)管理决策不权威 (二)未科学规划 当前,各旅游区更重视开发销售旅游产品的工作,而不重视环保问题,这种重效益轻环保的现象,严重影响着我国生态旅游健康持续、科学的发展。再加上对旅游资源开发时规划不科学,结果造成 开发不当或过度开发的问题,不利于规范生态旅游的管理工作。 二、制约生态旅游发展的因素 虽然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种类呈多元化发展趋势,然而开发期间受人为不合理因素影响,使得生态旅游可持续长期发展受到制约。 首先,部分地区开发生态旅游资源过于盲目粗放,欠缺更深层次和 缜密的调查论证,对开发规划的设计不够科学合理,没有全面考虑 旅游环境与资源的接待能力和承受能力,仅受到利益驱使而盲目粗 放地开发旅游资源,严重削弱了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其次,由于理念的不准确,部分开发单位错误的认为景区精品化建设,即 扩大其规模,建设旅店餐馆等服务场所,结果不断改造宁静小路、 古朴茅屋,造成景观严重的城市化、商业化和人文化现象,从而失 去其原本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对人们毫无吸引力。再次,鉴于 我国对旅游业管理和规划的力度不足,加上民众缺乏强烈的环保意识,在旅游景区随处可见乱扔垃圾残渣的现象,甚至时常存在破坏 历史文物等重要资源的问题,使得景区维护成本不断增加。最后, 还有生态旅游庸俗化、招牌化,以及低效化、理想化的惠民功能, 均会制约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旅游管理路径选择 (一)科学规划,有序开发

旅游美学论文

旅游美学 ——西双版纳之美 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行走西双版纳 很久以前,一位乐山好水的远足者有一天来到了滇南追寻传说中得云彩,他无意中走到一个他从未听说过的地方:那里不筑城郭,家家户户以竹楼为居,村村寨寨以花木为篱,青屏翠羽的孔雀结巢于人家树上,驯服如牛的大象再水里拖犁,并且每个村寨都种着许多菩提树,人们把它视为神树,虔诚供奉,不敢亵渎,而那就是西双版纳。她也是孔雀公主、大象、佛寺、热带雨林和美丽的姑娘所在的那个美丽地方。 最早对西双版纳和傣族人的认识是从电影《孔雀公主》里,那南国明丽的云天和旖旎的榆林原野,给我留下一个天真难圆的梦:如果有一天我能找到故事里那个迷人的秘境神湖,我也要隐身湖畔等待着聪明的孔雀公主飞临,也要去偷上一件神奇的孔雀衣。 清新之美 在版纳,当半梦半醒的一抹清晖透入眼帘,轻叩着沉眸告诉黎明来临时,那山菁田野的气味已悄然穿入帘内,沁神贯体,如坠林泉,仿佛吸进青山的精华灵魂,刹那间的劳顿便逐梦而释,拉开帘子,惺忪的眼里尽是飞驰着的绿。 当山雨骤降,雨滴在那数个山环中渐然稀落,清冽的雨水冲刷着泥土,宛然蒙蒙雨雾中得一座小寨。等到雨过晴初,版纳就如同世外桃源般的画卷,缓坡上重重碧玉般的梯田围拢着竹林掩映的小寨,浑身湿漉漉的水牛正独自踏着田埂小道慢悠悠地归圈,淡淡地炊烟从竹楼瓦隙间袅袅升起,消散于青绿色的雨雾之中;一道道绮丽的彩虹跨过村寨的上空,映得小寨田园也闪射出曼妙的虹光。 而在黄昏时分,夕阳西下,版纳的小河就会把落日的金晖反射到村中,使版纳发出一种迷人的光彩。在那里,每一个村寨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每一座森林都有一个不可不去的理由,每一座山谷都会隐藏着一个绝佳的好去处。 民俗之美 版纳是一个以傣族为主的多民族杂居地区,境内除了垦水田于河谷平坝的傣族居民外,还散居这人数较少的哈尼族、基诺族、布朗族、瑶族、拉祜族以及汉、彝等近代迁来的外来民族,他们多数播种早稻,僻居山地。族人是很率性自由的,他们会同客人过多客套,但平时也是自顾自地生活、工作,不去打扰客人。客人在傣家家里住着也就把那里当做是自己家一样,住得舒舒服服,一点都没有到别人家做客的感觉。

旅游经济学教学大纲

旅游经济学教学大纲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旅游经济学教学大纲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旅游,经济学,教学大纲,,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教师教学中查看更多范文。 旅游经济学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程,学分为3,周学时3。全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旅游经济的形成与发展、旅游经济活动的运行与性质、旅游经济的地位与作用、旅游产品及其开发、旅游需求与供给、旅游市场及开拓、旅游价格及策略、旅游消费及其效果、旅游收入与分配、旅游投资与决策、旅游经济结构及优化、旅游经济效益及评价、旅游经济的发展战略等。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根据现代市场经济理论和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于方法,在充分吸收和借鉴旅游学

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多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较为全面地阐述了旅游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主要教学方法: 本课程在教学技术手段上采用多媒体课件授课,在有限的时间内,结合教学内容,通过给予学生较大的信息量、组织相关的案例进行讨论、教师对案例教学分析和评说等方法,力图使学生加强对该门课程知识的理解。 本课程在多媒体、案例讨论、教师评说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探讨和改革。 绪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旅游经济学是伴随着旅游经济的产生及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对人类社会旅游经济的实践所进行的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本绪论学习,掌握和了解旅游经济学的学科特点、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从总体上掌握旅游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结构。教学内容: 一、旅游经济学的产生及发展 二、旅游经济学的特点 (一)旅游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二)旅游经济学是一门产业经济学(三)旅游经济学是旅游专业的基础学科(四)旅游经济学是一门边缘性学科三、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研究旅游经济的形成过程及规律

著名建筑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doczj.com/doc/49968187.html, 著名建筑论文参考文献 一、著名建筑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给仿造著名建筑的大学一些掌声. 《教育与职业》.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3年34期.刁博. [2].重新创造城市——著名建筑大师雷姆·库哈斯访谈. 《城市观察》.2012年5期. [3].游世界著名建筑的发现. 《数学小灵通(56年级)》.2015年1期.王冠. [4].破解建筑难题助圆“中国梦”——记我国著名建筑工程师刘建华的建筑业绩. 《海峡科技与产业》.2014年5期.高扬. [5].祝贺著名建筑声学家王季卿教授八十寿诞. 《声学技术》.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09年6期.钱梦騄.葛剑敏. [6].“丽江瑞吉很接近我的梦想”著名建筑设计师高文安访谈. 《大众汽车(汽车旅行)》.2013年12期. [7].城市岂止没格调——访著名建筑艺术家张祖刚、孙成仁. 《艺术评论》.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 《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6年7期.李薇薇. [8].西方美术史的先行者瓦萨里以《意大利著名建筑家、画家和雕刻家传记》为例. 《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10期.黄琳. [9].世界著名建筑的“三角”情结. 《初中生辅导》.2014年19期.朱秀兰. [10].国内外著名建筑奖的运作模式研究.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年29期.王斯宁. 二、著名建筑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

https://www.doczj.com/doc/49968187.html, [1].关于日本著名现代建筑家槙文彦作品系列的分析研究.被引次数:1 作者:符晓风.设计艺术学(现代建筑)上海大学2010(学位年度) [2].美国波士顿贝肯山历史街区保护模式研究.被引次数:4 作者:顾方哲.文化产业管理山东大学2013(学位年度) [3].韩国当代建筑初探——以金寿根为例. 作者:秦玉波.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东南大学2006(学位年度) [4].景观建筑在旅游风景区中的应用.被引次数:3 作者:刘飞.水利工程山东大学2007(学位年度) [5].创造·适应·变化——美国建筑师理查德·迈耶解读. 作者:宋炯.建筑设计及理论湖南大学2001(学位年度) [6].建筑表皮材料的表现力研究. 作者:郭立苹.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南京工业大学2013(学位年度) [7].适应丘陵地形的建筑功能性剖面设计研究. 作者:徐昊.建筑学湖南大学2015(学位年度) [8].钢结构建筑技术与美学表现研究.被引次数:1 作者:陈元.建筑与土木工程江苏大学2012(学位年度) [9].建筑教育理念影响下的当代中国建筑系馆研究.被引次数:9 作者:李书音.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同济大学2007(学位年度) [10].刘秉忠与元上都.被引次数:2 作者:白斯古楞.历史学;专门史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学位年度) 三、著名建筑论文专著参考文献 [1]建筑生态节能的宏观策略与实施技术体系. 卢求.刘飞,2005第五届中国城市住宅研讨会 [2]才识明达智虑通晓:读陈明达先生著作有感(之一). 周学鹰,20072007年中国北京现代建筑创作交流会 [3]晶粒、细胞或皂泡的三维多面体模型评述. 刘国权.王浩.岳景朝,2008第十二届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学术会议

我对旅游美学的理解

我对旅游美学的理解 贵州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龙健 一门学问想要诞生和确立,它必然有能够支撑自己存在的理论或实践的基础。美学的产生,其历史是何其之长,影响何其之深远。随着美学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美学涉及领域的不断扩展,以及众多美学家前赴后继地投入到美学研究之中,如今的美学研究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经过了一个学期对美学的学习,我对它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词汇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知道,所谓美学,其实就是部门美学,纵观美学的发展历程,主要表现为各部门美学的发展,美学普遍存在于各部门之中。旅游美学也只是美学的部门学科之一。 那么,美学是怎么样作用于旅游活动的呢?首先,我们应当了解到“旅游”是一种以“体”为手段的感官活动,是一种以游览对象为载体的愉悦身心的活动;其次,美学是一门感性之学,强调主体对客体的感觉体验。所以,用美学的理论方法来研究旅游活动,探讨旅游活动的美学价值,便是美学应有之意了。 旅游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旅游美”。美不是客观存在的,也不是主观存在的,它是由主体与客体的活动创生的。朱光潜先生说过,美不是地上的麦穗,只要我们勤奋,我们弯腰就可以把它拾起。他说,美是创造出来的,但是,“创造”主观性太强,仿佛是你像创造就能创造,还有就是“造”需要一定的模板,比如造纸之类的那么随意。所以,陈昌茂老师认为,用“创生”一词比较贴切,于是,他大胆地

提出了“旅游活动创生旅游美”这一概念。 我国古代“有旅游美,但没有旅游美学”。“旅游美学”以“旅游审美”的方式存在,在世界各文化中,只有西方文学中形成了美学学科。但是在我国,旅游美的出现有相当长的历史可以追溯,中国古代的旅游活动创生出来的旅游美,是以旅游审美的形式表现在其他艺术门类之中,比如“游记文学”,其主要表现的是“山水游审美”。游记文学诞生于魏晋时期,到唐代走向成熟,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标志着游记文学的定型。明朝的游记文学达到了繁荣的景象,长篇巨著《徐霞客游记》是中国游记文学中的最高成就。从众多的游记文学中我们不难看出,旅游美产生的前提必须是有相应的旅游活动,在旅游活动中产生的美感体验。 研究旅游美,我们的方法是运用审美现象学的理论,它是理解美的一个基础。当一个人面对某一对象时,产生了审美现象,这种现实现象在他以后面对同一对象时由重复发生的时候,他就会把这一对象指认为美的对象,认为美是这一对象的固有性质。这种美的指认和对象的被命名,就是美感的客观化和符号化。然而,旅游美是游客在旅游活动中创生的一种美感,因此它也具有符号化的特征。比如游客到了黄果树瀑布,他面对黄果树瀑布这一实体对象,就会产生审美现象,那么以后当他再次到达黄果树或在图片是看到它是,他就会认为或向别人指出黄果树是如何的美。 说了半天,可以看出旅游美及美感是以旅游过程的活动为基础的。旅游美的发生更多在于“旅游动机”的非功利性和旅游景观对主

旅游管理专业参考文献(3篇)

旅游管理专业参考文献(3篇)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一) 隋映辉.城市创新:山东半岛城市创新圈及其构建[J].山东经济,2004(9):85-88. 孟祥林.双核城市群背景下京津冀临港发展模式的区域经济学分析[J].中国城市化,2013(1):55-60. 陈延斌,程玉.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演变特征[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0-24. 李宏,胡智慧.国外技术转移运行机制研究[J].科技政策与发展战略,2012(5):1-32. 任锦鸾,吕永波,郭晓林.提高我国创新政策水平的综合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1-4. 刘岩.美国科技创新体系对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启示[D].锦州:渤海大学,2013. 马敏象,屈娥,李金玲.美国技术转移服务体系运作经验及借鉴[J].云南科技管理,2012(2):46-50. 王经亚,陈松.德国技术转移体系分析及借鉴[J].经济研究导刊,2009(8):203-206. 司徒唯尔,席与亨.我国与发达国家技术转移机制比较研究的启示[J]. 管理纵横,2010(13):12-13. 武学超.美国联邦政府提升大学技术转移能力政策的价值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 2012(39):88-95. 王俊,任真.韩国的技术转移与产业化[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0(4):32-38. 孙占芳.韩国大德研究开发特区发展模式探讨[J].科技信息,2011(31):87-88. Zhang Bo,Tao Qiuyan.Research of SME s technology innovation model from multiple perspcetives[J].Chinese Management Studies 2012(1):124-136.. 金廷芳.2011.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创新研究[J].商场现代化(2):97-98. 梁鹏,李江.2013.基于Shapley值法的农产品供应链联盟利益分配机制研究[J].商业研究(8):191-194. 施晟,卫龙宝.2012农超对接进程中农产品供应链的合作绩效与剩余分配[J].中国农村观察(4):14-28.

旅游美学课程论文

《旅游美学》课程论文 桂林旅游景点中的美学鉴赏 摘要:旅游景观美的多样性,与其他艺术鉴赏活动不同,旅游审美的观赏对象极为丰富,几乎包括了美学上所有的审美形态。本文欲从自然美、艺术美以及社会美三个方面对桂林各大景点进行鉴赏。从旅游审美的角度,结合桂林各景区旅游现状对旅游美学概念、审美特性特征、审美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期望对以人文为主体的旅游区规划设计和生态旅游者更好地品味桂林之美。 关键词:桂林;旅游;美学;鉴赏 引言 旅游虽然包含着很多活动内容,但归根结底是对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的欣赏活动。要使旅游者获得理想的审美享受,首先要懂得旅游审美的特殊性。当今的旅游大多是山水风景及名胜古迹游览,因此必须了解山水风景的审美特征以及具体自然景观的审美欣赏;还应掌握旅游审美的方法。 一、旅游美学的相关概述 1.旅游美学的概念 旅游美学,旅游美学是以旅游为研究对象,从审美的角度研究旅游。由于他以旅游审美活动为特定的对象,所以一有别于一般的美学原理,也不同于美学的其他分支。 2.旅游的审美形态 1。1自然美。游览首先涉及到的就是自然美。“清风明月”、“远近山水”就是自然美。桂林的“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满眼风光多闪灼”就是自然界瑰丽景色的萃集。现在国家城乡环境保护建设部首批颁布的全国44个重点风景名胜区绝大部分是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欣赏对象的。当然,桂林也在其列。 1。2艺术美。当你泛舟于漓江,观赏那沿途旖旎的风光;当你奋力登上龙脊的最高点,极目远眺,七星伴月一览无余;当你看到龙胜梯田,不禁要对龙胜人民的伟大创造力发出由衷的赞叹。所有着一些,都是艺术美。艺术美门类丰富多彩,达到长城、矗楼高阁、飞架的大桥,小到只有半寸见方的篆刻、精细的印章及传统的绘画艺术、书法艺术、雕刻艺术和工艺美术等、艺术美常常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旅游胜地常在水际、路边或者悬崖峭壁,往往建有小巧玲珑的亭台楼阁,里面每每挂有字画,建筑也经雕镂装饰,这些艺术美的化身不但给游客提供了休憩、远眺的旅游设施,它们更是自然美景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点缀。此外,外来的文化和我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所形成的独特风格的中华艺术,也遍布桂林各个景区,如阳朔西街。 1。3社会美。社会美主要是指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所表现出来的美。它蕴含在锦绣山河之中,只有领悟人类改造自然的美,人们对自然风景美的理解才会深刻。如龙胜的梯

常用参考文献类型

常用参考文献类型、标识及例子 按照GB/T7714-2005国家标准执行。 一、参考文献的类型以及字母标识:M—专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报告,S—标准,P—专利;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二、常用参考文献格式举例: 1.书籍:[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版本,第一版不标注)[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 举例:[1]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期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 期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举例:[2]郭俊锋,肖江南.旅游集散地形成与演化的系统学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7(5):520~523. 3.论文集中析出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原文献题名(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举例:[3]钟文发.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A].赵玮.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C].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468~471. 4.报纸:[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举例:[4]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光明日报,1998-12-27,(3) 5.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EB/0L].发表或更新日期(加圆括号)、引用日期(加方括号)和网址. 举例:[5]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https://www.doczj.com/doc/49968187.html,/pub/wml.txt/980810-2.html,1998-08-16/1 998-10-0

旅游审美论文

简述旅游活动的审美内涵 学号:0818020101 班级:08旅1 姓名:余航 摘要:旅游审美中的旅游不同于古今的游历。现代意义的旅游有着全新的内涵,它已成为一种商业行为,一种独立的经济形态,一种新的产业。无论是客体的开发、主体的审美行为,还是导游,都是经济行为,没有钱是不能旅游的。人们越富有,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旅游;就旅游目的而言,旅游者的目的是各不相同的,并非所有的旅游者都是为了审美才去旅游。古人中有的人游历是为了做学问,有的人是为了遁世,有的是因官场不得志,有的人是做官被贬被罚;现代人中有的人是想轻松一下而投入大自然,有的人是为了看看大都市的现代文明,有的人是为了寻找知识,有的是为了寻觅发财梦;更何况不同处境不同身份不同经济地位的人各有不同的审美眼光。 关键词:旅游审美、物我关系、内涵 正文: 一旅游活动是人对物我之间和谐关系的主动寻求 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通俗地说,旅游活动就是人们所说的“玩儿”的一种,是游玩,是消闲,是消遣,是娱情、娱乐的一种方式。从理论上讲,旅游活动就是人对物我之间和谐关系的主动寻求。人在旅游过程中,爬上山峰、坐上游船,感到愉悦,这就构成了人与山水之间的一种和谐,也就是客体“物”与主体“我”之间的一种和谐关系;人走进庙宇、面对神佛,心中产生一种敬慕与崇仰的感觉,这也构成了物我(神与人)之间的一种心灵与心理上的和谐关系。所谓主动寻求,是说这种物我之间的和谐关系,不同于人们在平日生活当中时常也可能产生的那种和谐关系。旅游是人的一种主动活动,是寻幽访胜,是寻奇探异,是寻新鲜、求刺激,所以说是主动寻求。这里所说的物,是指人在旅游活动中观赏的或参与其中的对象,或者说是人作为旅游主体的审美对象(审美客体)。这种审美对象主要是指山水风光、园林建筑、寺庙祠宇、文化艺术、民俗风情等,以及旅游主体可直接参与的活动如游泳、漂流、滑冰、滑雪、滑沙、滑翔、划船、骑马、打高尔夫球等以及其他竞技类活动等。这是旅游活动的主要内容。当然,在旅游活动中还包括住宿、吃饭、乘坐车船、逛街购物等,这就把旅馆、饭店、露营地与设施、车辆船只、旅游用品与旅游纪念品等也变成旅游主体在旅游活动中的另类的审美对象了。 既然说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而旅游活动又是人对物我之间和谐

旅游美学

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旅游美学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旅游美学是美学的一门分枝学科,也是一门美学与旅游学的交叉学科,是旅游管理专业的选修课程。该课程从旅游整体出发,运用美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广泛研究旅游现象、旅游关系、旅游行为及其变化规律,具有丰富的理论性和较强的实践性。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旅游美学的有关理论知识,了解旅游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根本范围、理论基础等基本知识;系统掌握各类景观的审美方法及景观美的本质;领会旅游之美的本质、旅游审美感的特征、旅游审美心理过程、旅游实践的审美归宿等知识。提高旅游审美能力,为针对旅游产业实际进行美学分析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介绍旅游美学学科概况、旅游的审美对象、旅游者的审美心理、旅游者与旅游工作者的审美关系及旅游者对于饭店的审美、旅游接待艺术审美要求。 (四)教学时数

采用启发式、案例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材中的相关理论分析部分,在讲授时结合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引导和鼓励学生自觉用心理学的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同时适当增加讨论课、实训课等教学环节。 (六)考核内容 本课程以论文形式进行考核,论文占60%,平时成绩占40%。 二、本文 绪论 教学要点: 1、旅游、旅游美学的概念。 2、旅游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旅游者游览、观赏的对象;游客的审美欲求与旅游的审美关系及旅游工作者自身的审美修养;旅游者与旅游饭店。美与旅游的关系;旅游者的审美欲求与旅游的审美关系;旅游者与旅游饭店的关系。 3、旅游美学的现实意义:它具有直接为旅游经济服务的实用性;它不但要研究客观存在的美,而且也研究如何开发美、创造美;它具有审美教育功能。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内容: 绪论(2学时) 一、什么是旅游美学 二、旅游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三、旅游美学的现实意义 考核要求: 识记:1、旅游美学的概念。 2、旅游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领会:旅游美学的功能。 分析:旅游美学的现实意义。 第一编旅游与美 第一章风景美与观察 教学要点: 1、风景美的形态:自然美、人工美。 2、风景美的特征:形象美,主要表现为雄、秀、奇、险、幽;色彩美,动态美;朦胧美。 3、观赏风景的方法;动态观赏、静态观赏。观赏风景应保持一定距离。 4、观赏风景的角度:正面观赏和侧面观赏,平视、仰视和俯视。 教学时数: 本章为5学习 教学内容: 第一节风景美的形态(1学时) 一、自然美 二、人工美 第二节风景美的特征(2学时) 一、形象美 (一)雄(伟) (二)秀(美) (三)奇(特)

旅游资源概述

旅游资源概述 一、旅游资源的概念 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凡是足以构成吸引旅游者的自然和社会因素,亦即旅游者的旅游对象或目的物都是旅游资源。从现代旅游业来看,凡是能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经济价值的因素和条件即旅游资源”。凡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现象和事物均称为旅游资源。对旅游资源的定义比较确切和规范的是:“所谓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有吸引力、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具备一定旅游功能和价值,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事物和因素”。(国家旅游局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制定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 二、旅游资源的分类 (1)依据旅游资源属性的分类 依据旅游资源本身的基本属性,可以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有一些学者认为旅游资源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和社会旅游资源三种。也有的将旅游资源按科学属性划分为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和服务性旅游资源3个景系(大类)。根据教学需要,本书采用两分法的分类系统,划分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2个大类,以下分为12个基本类型,72个类型。 自然旅游资源:地文景观(典型地质构造遗迹、标准地层剖面、生物化石点、岩石与矿物、自然灾变遗迹、山岳景观、 峡谷景观、火山熔岩、岩溶景观、风沙地貌、丹霞地貌、海岸与岛礁、其它地貌、) 水域风光(江河、湖泊、瀑布、泉、海洋、其它水体) 大气与太空景观(气象、气候、天象奇观、太空景观、) 生物景观(森林景观、草原景观、古树名木、奇花异卉、观赏动物、表演动物、珍奇动物、自然保护区) 人文旅游资源:文物古迹(古人类遗址、军事遗址、古建筑、石窟碑碣、古代工程、陵墓、名人遗址、重要史迹、其它古迹) 古典园林(帝王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公共园林) 文学艺术(游记、诗词、楹联、题刻、神话传说、书法、绘画、影视、戏曲、音乐、舞蹈)宗教文化(宗教建筑、宗教活动、宗教艺术) 城乡风貌(历史文化名城、现代都市、特色城镇、乡村景观) 现代设施(现代建筑与大型工程、科学教育文化设施、体育健身设施、娱乐休闲设施)民俗风情(传统民居、民族服饰、特色饮食、婚恋、节日庆典、礼仪) 饮食与购物(名菜佳肴、土特产品、旅游纪念品、购物中心与特色市场、著名店铺)(2)根据旅游资源管理级别的分类 世界级旅游资源

中外文化差异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doczj.com/doc/49968187.html, 中外文化差异论文参考文献 一、中外文化差异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中外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 《统计与管理》.2015年7期.刘卓瑛.郑平坪. [2].中外文化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 《中国商贸》.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1年36期. 陈刚.翟树芳. [3].旅游外语教学中渗透中外文化差异述论. 《旅游论坛》.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2年3期.唐小翠. [4].中外文化差异探讨:谈当前跨文化交际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前沿》.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2年9期.尹华东. [5].中外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职业》.2011年35期.王海建. [6].小议中外文化差异. 《商》.2013年1期.和兰花. [7].工作满意度中的中外文化差异. 《汕头大学学报 《前沿》.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5年11期. [9].浅谈中外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都市家教(下半月)》.2015年1期.金琳. [10].中外文化差异与国际商务礼仪. 《北方文学(下旬刊)》.2014年10期.刘鑫. 二、中外文化差异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 [1].跨国经营中融合中外文化差异的跨文化管理. 作者:李静.企业管理北京化工大学2009(学位年度) [2].浙江民营企业国际贸易文化差异及其对策研究.被引次数:1 作者:孙卫芳.企业管理浙江师范大学2007(学位年度)

https://www.doczj.com/doc/49968187.html, [3].基于语言经济学理论对上海世博中国展馆简介汉译英的研究.被引次数:3 作者:韩佳彤.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大连海事大学2011(学位年度) [4].中外体育礼仪的比较研究.被引次数:1 作者:谢小兰.体育人文社会学湖南师范大学2011(学位年度) [5].非语言交际与外语教学.被引次数:1 作者:马宏伟.英语语言文学山东大学2001(学位年度) [6].中外英语硕士毕业论文中使用元语篇手段的对比研究.被引次数:3 作者:封齐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南京师范大学2008(学位年度) [7].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策略探讨.被引次数:15 作者:丁宗林.外国文学华中师范大学2010(学位年度) [8].分析提高留学英国的中国硕士研究生学术经验的决定性因素. 作者:张俐.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山西财经大学2015(学位年度) [9]在华日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以丰田汽车(中国)为例. 作者:李阳.劳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2011(学位年度) [10].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浅析美剧《老友记》中幽默字幕的翻译. 作者:刘畅立.英语语言文学湖南师范大学2013(学位年度) 三、中外文化差异论文专著参考文献 [1]中外文化差异探讨:谈当前跨文化交际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韩宁,20112011年北京服装学院学科专业建设年教研论文报告会 [2]中外动漫作品的文化差异和共鸣点分析. 王瑜,2012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四届年会暨第七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 [3]弥合差异,避免误解浅谈对外传播中文文本的写作. 韩清月,2011全国第二届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 [4]“Red”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方法. 白阳明,2008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 [5]新疆石油企业哈萨斯坦跨国经营中跨文化管理浅析. 李军,2008第二届中外技术交流史国际学术研讨会

旅游美学论文--福建土楼

福建客家土楼:一朵世界建筑的奇葩 摘要:福建土楼,作为人类走出穴居后居住建筑的三大代表形式之一,以历史悠久、造型奇特、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而著称于世,被誉为客家文化的象征、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它是一种活着的文化,更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本文介绍了土楼的起源与演变、土楼的功能特点及其旅游价值。 关键词:福建土楼,功能,起源,演变,造型,旅游价值 福建土楼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它以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著称,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被誉为“东方古城堡”、“世界建筑奇葩”,“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 风格奇异的土楼民宅散布在闽西的永定、武平、上杭及闽西南的南靖、平和、华安、漳浦等地。其造型、装饰和建造工艺世所罕见,土楼,俗称“生土楼”。因其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称“客家土楼”。它是以生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掺上细沙、石灰、糯米饭、红糖、竹片、木条等,经过反复揉、舂、压建造而成。楼顶覆以火烧瓦盖,经久不损。土楼高可达四五层,供三代或四代人同楼聚居。 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46座福建土楼由六群四楼组成,包括福建省永定县的初溪土楼群、洪坑土楼群、南靖县的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华安县的大地土楼群等,主要分布在福建西部和南部崇山峻岭中,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著称于世。不单是最常见的圆形土楼,还包括了方形土楼、交椅形土楼等,覆盖了完整的土楼群建筑样式。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世遗土楼中最古老和最年轻的均在初溪土楼群,直径66米的集庆楼已届600“高龄”,直径31米的善庆楼则仅有30年历史。 一、土楼的建筑功能 (一)居住功能 作为住宅,土楼首先具备居住功能。尽管它是对外相对封闭的内向型建筑,同样需要解决饮水、通风、采光、储藏等问题。而这些在建造之初就已经加以考虑。经过勘察地貌,相土尝水,人们选择合适的地点作为建筑的基址,并开凿打井以解决内部用水问题。在一些土楼的内部,布置有良好的排水系统,疏导生活用水和雨水排出,使建筑保持卫生的环境。由于只在三、四层开窗,窗户不能成为光线的来源,而巨大的天井提供了采光,同时也保证了每户的通风需求。另外土楼的墙可达1~2米,夏天室内凉爽,冬天阻挡寒风,内部环境较为温暖。 (二)防御功能 福建土楼多具完善的防御功能。其外墙厚一至二米,一二层不开窗,阻止了敌人从外入侵,窗口外小内大便于了里面的人向外观察,也称为箭窗。仅有的坚固大门一关,土楼便成坚不可摧的堡垒。为防火攻,门上设有漏水漏沙装置,紧急时楼内居民还可从地下暗道逃出。

平面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平面设计论文参考文献一: [1]《古籍版本学概论》,严佐之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年 10 月第一次,第二版 [2]《中国雕版源流考》,孙毓修著,商务印书馆,1990 年 9 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3]《南宋手工业史》,葛金芳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 12 月 [4]《南宋人口史》,吴松弟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 10 月第 1 版 [5]《书法通论》,丁文隽著,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年 5 月第 2 版第 2 次印刷 [6]《古书版本常谈》毛春朔著,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2002 年 7 月第 1 版,2003 年 4 月第 3 次印刷 [7]《书林清话》(插图本)叶德辉撰,(古籍版本基本知识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2 月第 1 版, 2008 年 2 月第 1 次印刷 [8]《宋代地域文化》,程民生著,(宋代研究丛书),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1997 年 8 月第 1 版第 1 次印刷 [9]《万物》,[德]雷德侯著,张总等译,党晟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年12 月北京第 1 次印刷 [10]《中国古代书籍装帧》,杨永德著,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年 4 月 [11]《天工开物》,[明]宋应星著,潘吉星译注,(中国古代科技名著译注丛书,韩寓群,徐传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年 4 月第 1 次印刷 平面设计论文参考文献二: [1] Krumhansl, C. L. 2002. “Music: A Link between Cognition and Emotion” [A]. In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Vol. 11 [C]: 45-50. Oxford: BlackwellPublishers. [2] Mitnick, K. D., and W. L. Simon. 2002. The Art of Deception: Controlling theHuman Element of Security [M]. Indianapolis: Wiley. [3] Ekman, P. 2003. Emotions Revealed: Recognizing Faces and Feelings to ImproveCommunication and Emotional Life [M]. New York: Henry Holt & Co./Times Books. [5] Quentin Newark. 2007. What Is Graphic Design? Essential Design Handbooks [M].RotoVision. [6] Berryman, Gregg. 1990. Notes on graphic design and visual communication [M].Crisp Publications. [7] Bojko, Szymon. 1972. New graphic design in revolutionary Russia [M]. LundHumphries. [8] Thompson, Bradbury. 1988. The art of graphic design: Bradbury Thompson [M]. YaleUniversity Press. [9] Ades, Dawn, Brown, Robert K.,Friedman, Mildred S.1984. The 20th-century poster:Design of the avant-garde [M]. Abbeville Press. [10] White, Jan V. 1988. Graphic design for the electronic age [M]. Watson-GuptillPublications. [11]吴国欣.标志设计[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12]朱锷.现代平面设计巨匠田中一光的设计世界[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 [13](日)Works 社编辑部编著.日本平面创意设计年鉴 2005[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14]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旅游美学课程论文(案例)

桂林旅游景点中的美学鉴赏 摘要:旅游景观美的多样性,与其他艺术鉴赏活动不同,旅游审美的观赏对象极为丰富,几乎包括了美学上所有的审美形态。本文欲从自然美、艺术美以及社会美三个方面对桂林各大景点进行鉴赏。从旅游审美的角度,结合桂林各景区旅游现状对旅游美学概念、审美特性特征、审美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期望对以人文为主体的旅游区规划设计和生态旅游者更好地品味桂林之美。 关键词:桂林;旅游;美学;鉴赏 引言 旅游虽然包含着很多活动内容,但归根结底是对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的欣赏活动。要使旅游者获得理想的审美享受,首先要懂得旅游审美的特殊性。当今的旅游大多是山水风景及名胜古迹游览,因此必须了解山水风景的审美特征以及具体自然景观的审美欣赏;还应掌握旅游审美的方法。 一、旅游美学的相关概述 1.旅游美学的概念 旅游美学,旅游美学是以旅游为研究对象,从审美的角度研究旅游。由于他以旅游审美活动为特定的对象,所以一有别于一般的美学原理,也不同于美学的其他分支。 2.旅游的审美形态 1。1自然美。游览首先涉及到的就是自然美。“清风明月”、“远近山水”就是自然美。桂林的“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满眼风光多闪灼”就是自然界瑰丽景色的萃集。现在国家城乡环境保护建设部首批颁布的全国44个重点风景名胜区绝大部分是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欣赏对象的。当然,桂林也在其列。 1。2艺术美。当你泛舟于漓江,观赏那沿途旖旎的风光;当你奋力登上龙脊的最高点,极目远眺,七星伴月一览无余;当你看到龙胜梯田,不禁要对龙胜人民的伟大创造力发出由衷的赞叹。所有着一些,都是艺术美。艺术美门类丰富多彩,达到长城、矗楼高阁、飞架的大桥,小到只有半寸见方的篆刻、精细的印章及传统的绘画艺术、书法艺术、雕刻艺术和工艺美术等、艺术美常常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旅游胜地常在水际、路边或者悬崖峭壁,往往建有小巧玲珑的亭台楼阁,里面每每挂有字画,建筑也经雕镂装饰,这些艺术美的化身不但给游客提供了休憩、远眺的旅游设施,它们更是自然美景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点缀。此外,外来的文化和我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所形成的独特风格的中华艺术,也遍布桂林各个景区,如阳朔西街。 1。3社会美。社会美主要是指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所表现出来的美。它蕴含在锦绣山河之中,只有领悟人类改造自然的美,人们对自然风景美的理解才会深刻。如龙胜的梯田。 二、桂林景区的美学现状 2。1景区一三山景区(象鼻山、伏波山、叠彩山) 象鼻山公园位于漓江与桃花江汇流处,占地11。88万平方米,是桂林山水的代表。象鼻山以其“象山水月”的奇观荣膺桂林城徽之誉。“饱吸清风高卷鼻,横拖明月懒归阑”是象鼻山的真实写照。象山之巅,绿树丛中耸立着一座建于明代初期的喇嘛式实心塔——普贤塔。既拥自然造诣又不失人文风采。 从象鼻山公园沿着绿树成荫的滨江达到北行约2公里,即可到达伏波山公园。公园由多级山地庭院组成,其主体是伏波山,有还珠洞、千佛岩、试剑石、听涛阁、半山亭、千人锅

旅游参考文献汇总情况情况共300个

旅游论文参考文献旅游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第一组:导游业务 1、谢冽.导游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刍议[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 2、杜炜.导游业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任燕. 旅游道德认知与旅游伦理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07. 4、樊飞. 导游回扣与薪酬机制设计研究[D]扬州大学, 2009. 5、仝红星. 优秀传统文化与导游修养的提高[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6、尹燕. 当代导游知识结构优化的初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05. 7、冯耕耘. 导游员自我效能感量表的初步编制及其运用[D]南京师范大学, 2006. 8、张红娟. 导游职业倦怠成因及其对策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 2008. 9、付冰峰. 论导游语言的修辞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 2007. 10、阙庆华. 论导游言语交际中合作原则的运用[D]湖南师范大学, 2008. 11、谢新暎. 浅谈数字法在导游语言艺术中的妙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2009. 12、周丽玉, 王坚. 导游人员的职业倦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 . 13、殷群. 从现场导游考试看学生导游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J]大理学院学 报,2003. 14、杨培玉. 导游专业学生导游应变技能培养的必要性及其方法[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 15、王晓云. 中职《模拟导游》教学法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16、周杰. 导游工作独立性新解——以非涉外导游讲解为例[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17、王艳. 浅谈职业学校旅游人才培养[J]经营管理者,2009. 18、王珍曙. 高职高专导游专业学生讲解能力的培养——导游讲解十二法[J]湖 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 19、任春. 加强对导游人员的管理提高导游人员的素质[J].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2. 20、陈静. 如何提高导游人员的综合素质[J].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2. 21、余飞. 论导游人员的第一印象[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22、欧阳莉. 导游素质论及管理对策[J]. 湖南社会科学, 2005. 23、孟海玲. 导游激励目标与机制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 2005. 24、吴丹. 导游服务质量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初探[J]. 商业经济, 2006. 25、朱玉华,陈珠芳. 浅谈导游员职业道德建设[J]. 闽江职业大学学报, 2002. 26、李文明. 导游员队伍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企业经济, 2003. 27、周国忠. 关于建设高素质导游队伍的思考[J].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 28、谢冽. 导游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刍议[J]. 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29、宋稚芳,耿文辉. 导游人员职业道德的提高途径之初探[J]. 高教论坛,2005. 30、刘秀丽. 浅析WTO与山东省旅行社导游人员的培养[J]. 内江科技,2009. 31、梅琳, 吕金兰. 基于心理契约导入的导游人员管理探索[J]. 现代商贸工业, 2009. 32、郭英杰. 导游人员的人格尊严权及其法律保护[J]. 法制与经济(中旬刊), 2009. 33、殷国聪,杨霓. 浅论导游人员的基本素质[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0. 34、于萍. 解析导游人员的继续教育[J]. 中国成人教育, 2009. 35、杨环焕. 旅行社导游人员管理问题初探[J].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第二组:旅游品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