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为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全面推进我区教育信息化进程。为科学考量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水平,为教师信息技能培训与考核提供依据,参照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的指导意见》相关要求,特制定《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请参照执行。

第一部分:信息技术基本素养基本要求:正确理解有关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形成基本的操作技能;对信息技术形成积极的态度;形成相关的自学能力,能持续更新自己的知识技能。

具体内容:

一、能使用各种常见的信息技术资源

1.能成功地连接、安装和使用常见输入设备(如鼠标、键盘、麦克等)和输出设备(如显示器、打印机、音箱等);2.能熟练使用常见的多媒体设备(实物投影仪、扫描仪、数码相机等);3.熟悉Windows 等操作系统的用户界面和基本操作方式;4.能熟练地进行磁盘、目录、文件的管理,包括剪切、复制、粘贴、删除等;5.能够安装、启动应用软件(如从光盘或软盘上安装软件);6.能在同一应用程序内和不同应用程序之间进行数据的剪切、复制和粘贴;7.能借助软件的“帮助”或用户手册来学习使用某种软件,解

决软件使用中遇到的问题;8.能进行基本的故障检测,解决教室中常规性的软硬件问题。

二、能够使用常用的应用软件

1.熟练地使用文字处理软件及汉字录入方法;2.能够使用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功能;3.能熟练使用演示文稿软件;4.能利用多媒体工具软件制作基本的教学课件。

三、了解网络的基本知识,能进行基本的网络应用操作

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础性知识;2.能熟练地使用浏览器软件上网,检索、浏览、保存、下载信息;3.能使用BBS 和网上聊天室;4.能熟练地发送、接收、管理电子邮件;5.能利用网页制作工具制作和发布简单的网页。

四、理解信息的特性

1.信息存储与压缩。信息必须保存在某一地方,信息会占用存储空间,必要时能够进行文件压缩;2.信息加工。能够处理、呈现静态信息和动态信息;3.信息评价。能够根据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可信度、合理性、倾向性等对信息进行评价;4.动态链接。信息可以在不同的应用软件之间建立动态链接;5.信息共享。可以和其他人远程共享应用程序和信息。

第二部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能力基本要求:明确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和局限;能有效地设计教学活动,以便发挥技术的优势;能实施教学设

计方案,将信息技术整合应用在教学活动中,营造新型的学习环境;能将信息技术有效运用在不同的教学环节、教学模式中。具体内容:一、明确信息技术的相关教学特性1.明确信息技术的优势,如速度和自动化、容量和广度,以及在信息存储、加工、呈现、交流等方面的便 2 利性和交互性等,明确这些特性对教学的意义;2.明确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局限。二、能够寻找、获取、生成满足教学需要的资源1.明确学校中可利用的技术资源;2.了解所在社区(如电教馆、信息中心、图书馆、博物馆等)可供利用的教学资源;3.能够通过网络搜索、下载所需要的学科教学资源(如相关法规文件、课件、素材、案例、论文等),并判断其可靠性和适用性;4.通过检索多媒体光盘(如电子百科全书等)获取自己需要的教学资源;5.能够有效地使用工具软件(如Word、PowerPoint 等)或专门的备课工具进行备课;6.在必要时,能够独立地或与技术人员合作,选择利用有关资源合成制作所需要的教学软件。三、能够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将信息技术整合应用到教学中1.明确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合理使用信息技术;2.明确与各种具体教学目标相适应的信息技术应用方式,以及为此所需要的设备、软件资源和程序准备;3.明确信息技术应用对教学的组织实施可能产生的影响,能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4.在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活动中,了解应如何激发、引导学生的学习,以及

如何进行有效的干预;5.在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活动中,能够促进学生的分析、综合、解释、推理等高级思维活动,促进创造性的学习;6.在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活动中,适应不同学生的个别差异和特殊需要;7.能够利用计算机及网络进行日常教学管理(如学生信息、课程信息等)。四、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呈现1.能够选择适用的多媒体软件来表现某种概念、事件、过程或理论;2.能将多媒体演示与自己的讲解有机地整合起来,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理解;3.能够将计算机与录音、录像、光学投影等其它媒体形式适当地结合起来;4.能够用适当的方式和速度呈现信息,以促进学生的理解。五、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探究活动1.能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适当的探究任务或课题;2.能选用适当的模拟、建模软件,促进学生对信息的操纵、探索和分析推理;3.能组织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活动,利用电子表格等软件进行数据的管理、处理和分析;4.能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搜索、获取与特定主题相关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5.在教学中使用与特定学科相结合的软、硬件工具支持学生的探究活动,如几何画板、计算机辅助实验系统、语言实验室设备、MIDI 设备等。六、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合作沟通1.能有效地组织学生或学生小组利用文字处理、演示文稿或多媒体工具软件等进行交流汇报;2.能在协作、讨论活动中发挥

促进、引导的作用;3.能设计适当的主题任务,组织学生通过计算机会议工具(包括BBS、电子邮件、聊天室、视频会议等)进行协作和交流;4.能组织学生通过制作发布网页来整理和表现合作探究活动的成果。七、组织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活动1.能组织学生利用计算机辅助学习软件进行自学、练习和自测;2.能组织学生在网上自学一些相关材料,完成部分学习任务;3.能促进学生在课堂以外(如在家中)使用技术工具进行学习。

第三部分:信息技术与教学评价能力

基本要求:能对信息技术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合理的评价;能利用计算机作为辅助工具完成测验活动;能够对自己利用信息技术所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反思。

具体内容:

一、能够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活动进行适当的评价

1.能够设计、采用适当的评价标准(量规)来评价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所完成的作业、作品,区分其中所反映出的学科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2.能够收集、记录、利用学生保存下来的过程性产品(包括草稿文档、笔记文档、数据文件、BBS 发言或email 等)进行过程性评价;3.能够对学生合作完成的作业、作品进行适当评价,对小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