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与法律第十二课第一框《维护劳动权益》案例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8
第十二课第一框《维护劳动权益》案例分析
一、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一)劳动法的制定
我国宪法规定劳动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1994年7月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1995年1月1日开始实施。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紧密相联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这里所说的劳动关系,就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形成的社会关系,如工资分配、劳动保护等方面的关系。与劳动关系密切相关的社会关系,主要包括劳动管理关系、劳动保险关系、劳动争议关系、劳动监督关系等。
【分析意义】劳动法的颁布与实施关系到亿万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因而是我国法制建设上的一件大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劳动法是一部全面系统调整我国劳动关系的法律。它的适用范围很广,我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都适用。它的内容全面系统,包括了劳动关系和劳动工作的各个方面。
【点评】劳动法是一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律。当前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劳动关系日益走上市场化的道路,要求劳动制度要与之相适应,劳动关系日益走上市场化的道路。劳动法的颁布适应了这一历史要求,体现了这一宗旨,确定了许多新的劳动制度,以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劳动法以基本法的形式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劳动关系。包括劳动就业、职工工资、社会保险、职工培训等。其中劳动合同制最具代表性。劳动合同制是按着国际范例,要求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用劳动合同确立的制度。它改变了过去计划用人的模式,把人力资源即劳动力推向市场,赋予用人单位用人自主权和劳动者择业自主权,实行双向选择,允许劳动力合理流动,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因素。
(二)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有:
第一,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原则。劳动法的基本任务就是要通过各种法律手段和措施有效地保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以实现。劳动法是劳动者保护法。劳动者是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个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是劳动关系的双方当事人,其法律地位是平等的,权利义务也是对等的。我国的劳动法之所以对劳动者的各项权利作了全面具体的规定,对用人单位的权利未作明文规定,这正是因为法律上的平等不等于事实上的平等,劳动者作为个人与用人单位相比总是处于弱者的地位,容易受到损害。从我国实际情况看,劳动力供大于求,就业相对困难,劳动者在用人单位面前更容易处于劣势,因此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更要特别强调。所以我国劳动法将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作为立法的首要原则。
【引导】在你所亲身听到的事例中,有哪些事例是不符合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原则的?
第二,按劳分配原则。按劳分配是我国社会财富分配的主要方式,是我国经济制度的主要内容,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劳动者按着劳动的数量质量获得劳动报酬;二是劳动者不分性别、年龄、种族而对等量劳动取得等量报酬;三是应当在发展生产基础上不断提高劳动报酬,改善劳动者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辨议】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对劳动者有什么意义?
第三,促进生产力发展原则。劳动法的作用就在于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力市场,建立和健全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机制,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使每个劳动者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发挥其才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力发展。
二、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一)劳动者的基本权利
根据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基本宗旨,劳动法对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做了全面、具体的规定,其内容如下。
第一,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权。这实际上是两个权利,一是平等就业权,二是选择职业权。就业是公民参加社会劳动并享受社会劳动成果的必要前提,因而平等就业权是劳动者最基本的一项权利。选择职业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劳动力推向市场以后,它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用人自主权相对应的一项
基本权利,从这一意义上讲,选择职业权是平等就业权的具体体现,它反映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平等地位。
【资料卡】《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12、13、14、15条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在录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残疾人、少数民族人员、退出现役军人的就业,法律、法规有特殊规定的从其规定;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文艺、体育和特种文艺单位招用未满16岁的未成年人必须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并保证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第二,取得劳动报酬权。劳动报酬包括工资和其他合法劳动收入。劳动者参加劳动,创造了价值和财富,理所当然地获得劳动报酬。由于劳动报酬是劳动者的基本生活来源,是劳动者权益集中体现,因而取得劳动报酬权是劳动者各项权利中最重要的一项权利。
我国劳动法规定,工资分配方式和工资水平由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经济效益,依法自主确定。但工资分配应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为了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国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工资应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在法定休息日和婚、丧假期间及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用人单位应依法支付工资。依法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时,应向劳动者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应支付不低于工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法定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应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
【案例讨论】冯某领得的600元,是8月份的劳动报酬吗?
某国营企业所在地区法定最低工资标准为180元,该企业职工冯某8月份全勤,领得全部工资收入为600元,其中工资200元、冷饮费50元、合理化建议奖100元、独生子女补贴10元、交通补贴40元、伙食补助费58元。
第三,休息休假权。休息时间是劳动者在国家规定的在法定时间以外,不履行劳动义务而自己支配的时间。休息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在我国劳动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劳动者更应充分享受休息的权利。从生理上看,人需要休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