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20.10 KB
- 文档页数:4
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大学生就业困境分析刘博维(广西大学,南宁530004)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不断深化,城乡之间差距逐渐拉大,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日益突出,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面临严峻的考验,特别是农村大学毕业生这一群体就业更显困难。
通过深入了解农村大学生就业困境,并对此提出了改变现状的分析,其中包括应加快农村基础教育和户籍制度改革步伐;努力为农村大学生开“绿色通道”;营造公平求职环境;农村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等力求寻找缓解农村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对策,探索一条农村大学生就业的新出路。
关键词:城乡二元结构;农村大学生;就业困境中图分类号:F32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 (2018)04-0054-04收稿日期:2018-03-05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立项课题(15C J Y 001)作者简介:刘博维(1994-),女,广西柳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发展社会学。
改革开放四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显著。
但在改革攻坚与发展关口上,国家发展机遇与社会矛盾始终并存。
城乡二元结构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现象,中国的二元结构不仅表现为现代工业部门与传统农业之间的二元经济结构,还表现在城市社会与农村社会长期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
如果固化的城乡二元结构得不到改善,就无法达到城乡的均衡发展,从而也终将制约农村大学生获得就业机会的均衡发展。
如今,高校毕业生队伍异军突起,其中农村大学生就业更是成为难中之难。
在城乡二元结构的背景下,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值得引起关注。
一、城乡二元结构概念、特点、发展现状(一)概念所谓城乡二元结构是指,由农民组成的农村社会和由市民组成的城市社会的对立、割裂结构,其核心是二元户籍制度,二元结构是涵盖了二元就业、公共事业投入、福利保障、教育在内的社会制度体系。
这是由城市化的落后、粮食计划供给、身份壁垒限制、交换的不平等组成的不公现象。
中国地域社会与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分析中国是一个拥有广袤领土和多元文化的大国。
这个国家的地域面积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而且还被分为不同的行政区域和地理区域。
由于历史、文化和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的地域社会形成了独特的二元结构,即城乡二元结构。
城乡二元结构不仅是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而且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试图从不同角度分析中国的地域社会和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和变化。
一、历史和文化基础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传统的国家。
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和文化价值观等多方面都受到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农业生产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许多经典著作和古代文化遗产都强调农业和农民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同时,中国的官僚制度也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城市和乡村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是不同的。
城市被视为官僚和商业中心,而乡村则被视为农业和手工业的中心。
这种观念对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有着深刻的影响。
二、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表现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差距逐渐扩大,城乡二元结构也更加明显。
城市的发展速度之快、效益之高、人口之多以及各种资源的聚集,都使得城市成为劳动力和财富的集散地。
与此同时,乡村的人口数量不断减少,人口老龄化模式不断扩大,土地资源和自然环境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
这导致许多乡村地区无法实现自己的基本生产和生活所需,经济发展缓慢,居民生活水平低下,贫困率较高。
城乡二元结构还体现在社会资源、服务和政策方面。
经济发展和财富积累大多集中在城市中,城市居民享有更好的教育、医疗、文化和社会保障等服务,而乡村地区则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同时,政府在财政支出中对城市和农村的分配也存在着不平衡。
政府在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的投资和支出也倾向于城市。
三、城乡二元结构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城乡二元结构是中国社会复杂性的体现,在中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城乡二元结构的中国视角形成、拓展、路径一、概述城乡二元结构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社会现象,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这一结构形成于中国特有的历史背景和发展阶段,其核心在于城市与农村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差异。
本论文旨在从中国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拓展以及其发展路径,以期为我国城乡发展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理论依据。
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源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在这一战略导向下,城市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心,农村则处于相对边缘的地位。
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政策也对城乡二元结构产生了深刻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经济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城乡差距却逐渐扩大,二元结构日益固化。
城乡二元结构的拓展表现在多个方面。
在经济领域,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产业发展水平、资源配置、收入水平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在社会领域,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的不均衡分配,进一步加剧了二元结构的分化。
在文化领域,城乡之间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也使得二元结构得以拓展。
面对城乡二元结构的挑战,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期缓解这一现象。
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等。
要真正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还需从制度、政策、文化等多方面进行深入改革。
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论文将从中国的视角出发,全面分析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拓展及路径,以期为我国城乡发展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理论参考。
二、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过程,它深深根植于中国的社会经济制度、文化传统和历史发展轨迹之中。
这一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古代农耕文明时期的城乡关系萌芽、近代以来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分离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固化与深化三个阶段。
在古代农耕文明时期,中国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农业,城市主要作为政治、文化和商业的中心存在。
城乡二元结构对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城乡二元结构是指城市和农村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这种二元结构对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影响深远。
城乡二元结构不仅是中国特有的现象,也是许多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城乡二元结构对社会与经济的影响。
首先,城乡二元结构在经济发展方面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由于城市拥有更为先进的产业和技术,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资本投入。
因此,城市的经济发展相对较快,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也较高。
相比之下,农村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农民的收入水平普遍较低。
这种不平衡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例如农村人口大规模流失,农村空心化加剧,导致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下降。
同时,城乡二元结构还加大了贫富差距,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加。
其次,城乡二元结构对社会公平和社会保障造成了巨大的挑战。
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民在社会保障方面面临着诸多问题。
农民的社会保障覆盖面相对较窄,医疗、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的不足使得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面临巨大压力。
另外,城市居民由于享受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社会保障水平相对较高,公平问题也日益凸显。
城乡二元结构使得社会公平的实现变得更加困难。
第三,城乡二元结构还对农村和城市的人口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农村地区年轻人口流失严重,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这对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挑战。
同时,城市人口过度集中也对城市的资源和环境造成了压力。
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城市化进程不平衡,导致了大城市不断扩张,乡村人口流失和市郊农村负担加重。
最后,城乡二元结构对文化传承和多元发展带来了问题。
城市的发达文化和教育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文化人才和知识产业的发展,使得城市的文化更加繁荣多元。
与此同时,农村地区的文化资源相对贫乏,传统文化受到挤压。
这种文化和教育资源的不平衡造成了农村地区人才流失、文化传承困难等问题。
综上所述,城乡二元结构对社会与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城乡二元结构与社会经济差距分析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日益突出,社会经济差距也逐渐加大。
这一问题的存在,对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本文将从城乡生活水平、教育机会和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城乡二元结构与社会经济差距的关系。
首先,城乡生活水平的差异是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显著特征。
城市地区资源丰富,经济发展较快,人们的收入水平普遍较高。
相反,农村地区由于资源匮乏和发展滞后,农民的生活水平依然较低。
据统计,城市居民人均收入高出农村居民50%以上。
这种差距导致了城乡居民面临的生活条件和质量存在较大分歧。
城市居民享受着较多的便利设施和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而农村居民则面临着交通不便、医疗资源缺乏等问题,这使得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差距进一步拉大。
其次,城乡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也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社会经济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
城市的教育资源相对集中,拥有一流的学校和教学设施,教育质量较高。
而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却相对较差,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备陈旧。
这就导致了城乡学生在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
统计数据显示,城市小学升入优质中学的比例要高于农村小学。
这种教育差距会直接影响到农村孩子的发展机会,使得他们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最后,城乡二元结构对公共服务的供给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如交通、医疗、文化等方面,人们享受到了较好的服务。
而农村地区,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资源配置不均,很多公共服务设施严重不足。
交通不便、医疗资源匮乏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潜力。
要解决城乡二元结构与社会经济差距的问题,需要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同时,也要加强农村教育建设,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确保农村孩子能够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
此外,还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改善农村地区的交通、医疗等公共服务条件。
城镇化、城乡二元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分析为探讨城镇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以城镇化率、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相关系数作为研究变量,结合湖北省1985~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动态计量分析方法,对城镇化、城乡二元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关系进行了检验和分析。
结果发现,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未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弱化有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
标签:城镇化;城乡收入差距;二元经济结构;湖北省1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却越来越大。
就湖北省而言,城乡收入差距从1981年的1.67:1持续扩大到2010年的2.75:1。
考虑到城市居民享受的社会保障和部分高收入阶层不透明的灰色收入,我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应该还会更大。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成为困扰我国改革和发展的一大社会难题,并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城乡收入差距的变迁是由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城镇化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两个重要因素。
2研究方法与变量选择2.1研究方法向量自回归(V AR)是西姆斯(C.A.Sims)提出的使用系统中的每一个内生变量作为系统中所有内生变的滞后值的函数来构造模型,用于预测相互联系的时间序列系统及分析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冲击,从而解释各种经济冲击对经济变量形成的影响。
本文考虑将城镇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引入向量自回归模型,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它们之间的V AR模型的数学表达式可以表示为:lngapt=αlnurbt+βlndlt+γllndclt+C+εt(1)式(1)中,t表示时间变量;urb表示城镇化水平;dl、dcl、gap分别表示城乡二元对比系数、城乡二元反差系数和城乡居民收入比,其它未纳入的变量和不可观测的因素作为残差ε。
进行实证分析的目的是考察城镇化、城乡二元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本文采用分析步骤如下:首先,建立向量自回归(V AR)模型,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着协整关系,以揭示城镇化、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然后,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较为量化地看到城镇化、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的相对影响及其效应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强度演变实证分析内容摘要:重庆是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的年轻内陆直辖市,经济二元结构突出。
本文探讨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强度指标评价体系,据此对重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强度及其演进过程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了软化重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对策。
关键词:重庆城乡统筹经济二元结构强度软化重庆是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的年轻内陆直辖市,经济二元结构突出。
2007年6月,重庆与成都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09年1月26日,国务院发布2009年第3号文件—《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将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同时也赋予了重庆更为艰巨的历史使命。
探讨重庆经济发展中的二元结构问题,有助于正确认识重庆城乡统筹发展的艰巨性,有利于客观地提出相应策略。
重庆二元经济结构演变历程及其原因二元经济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
他研究了不发达经济的发展过程,指出不发达经济是由两个部门,即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组成。
刘易斯认为不发达经济的发展过程也就是通过现代部门的扩张来吸收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力,使异质的二元结构向同质的一元结构转换的过程。
费景汗和拉尼斯发展了刘易斯的理论,认为现代部门扩张的同时必须推动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使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同步进行。
纵观各国的经济发展历史,任何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过程,都不同程度地导致了国民经济二元结构的产生。
可以看出,二元经济结构可能不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但工业化却是二元经济结构产生的必然原因。
因此,考察重庆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原因也必须沿着其工业化的轨迹进行。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大批官僚资本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也随之陆续内迁,其中,重庆是大批工业企业的主要迁移地。
重庆也因此成为了大后方唯一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工业区。
同时作为战时陪都的重庆,城市规模也迅速膨胀。
城市人口从1937年的47.6万人,增加到1945年的104.9万人,一跃成为“国统区”内最大的工业城市。
城乡二元结构对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日益凸显。
城市与农村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这种不平衡发展对社会与经济带来了许多挑战与问题。
本文将从教育、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入手,探讨城乡二元结构对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
首先,教育是城乡二元结构差异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城市,优质的教育资源丰富,高等教育机会更多。
相比之下,农村地区往往面临着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设施欠缺等问题。
这种教育差距不仅导致农村孩子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也使得城乡之间的人力资源流动不畅,造成了人才的较大浪费。
同时,城乡教育差距也加大了城市与农村的社会流动性差异,城市居民更容易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机会,从而进一步拉大城乡之间的差距。
其次,收入分配是城乡二元结构差异化的另一个重要表现。
城市职工的收入水平普遍高于农村居民。
一方面,城市职工凭借着更好的就业机会和工资待遇,收入稳定且相对较高;另一方面,农村居民的收入往往依赖于耕地种植和农产品销售,受到市场波动和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收入较为不稳定。
而且,由于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职业选择面较窄,人们的收入提升渠道也相对有限。
这种收入分配的不均衡不仅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也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性和社会矛盾的增加。
此外,城乡二元结构还对社会保障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较于城市居民,农村居民通常面临着相对较低的社会保障水平。
城市居民可以享受全方位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障、失业保险等,而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对较为薄弱。
由于农村经济相对不发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待遇较低,他们的养老、医疗等基本需求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这种差异化的社会保障政策加深了城乡之间的不平等感,也加大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针对城乡二元结构对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我们应该积极寻求解决办法。
首先,教育资源要公平合理地配置,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
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分析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中国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复杂的历史和社会背景。
本文将从历史、政策和经济角度分析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探讨其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历史与政策因素的分析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与长期以来的政策因素有关。
随着中国的历史演变,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形成了农村和城市的巨大差距。
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为大批农村居民进城打工创造了机会,这进一步加剧了城乡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同时,政策对城乡发展的不同关注程度也是城乡差距的重要原因。
在中国经济规划的初期,国家重点关注城市发展,追求工业化。
曾经城乡差距逐渐扩大的过程中,农业部门被忽视。
近年来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和大小城市间差距问题的后果。
二、经济因素的分析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与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结构问题密切相关。
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各地生产力水平和经济结构的差异。
如果使用城市和农村同样的标准,就会发现,中国农村在相当长时期内都处于贫困的状态。
农村经济低迷使得劳动力失业增多、农民务农收入严重落后,促成了农村大量人口向城市转移,这在以后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加剧了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
三、现实问题和解决方案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城乡经济、农村劳动力市场、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等方面。
目前,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通过实施一系列政策来缩小城乡二元结构差距。
首先,实行稳定农村收入的政策,如农村土地转让、农业保险等,有利于解决农村贫困问题。
同时,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有助于人口的流动控制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其次,政府应加强城乡基础设施的建设,如交通、通讯、电力、水利等,还需要有对农民诉求的极其快速、敏捷的举措和增强特殊群体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在分配上更多地注重以中低收入者为重点更有帮助。
再次,推广社区能力和支持乡村发展的能力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打通一座座村镇之间的桥梁,以便为人民创造福利。
[城乡二元结构的中国视角的异同分析]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城乡二元结构的中国视角的异同分析自刘易斯1954年提出城乡二元结构理论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共形成了四条研究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思路。
第一条是古典主义思路。
这条思路认为,农村存在着大量的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劳动力。
刘易斯构建了一个二元经济结构(两部门)模型,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两部门之间存在关联效应:现代部门以低工资从传统部门吸纳劳动力——现代部门将利润资本化并扩大部门规模——传统部门的劳动力被不断吸纳,劳动生产率随之提高,最终促使两部门劳动边际生产率相等。
第二条是新古典主义思路。
这条思路否定存在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劳动力。
尤根森(Jogenon)假定两部门的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零,强调工农业的紧密关系。
沿此思路,托达罗(Todaro)、梅因图什(McIntoh)、笛克斯特(Di某it)等在劳动边际生产率为正的条件下,从城乡就业的角度分析了二元经济结构转化问题。
此后,库兹涅茨、钱纳里、卢卡斯将这条思路推向深入。
第三条是城市经济学和新经济地理学思路。
这条思路认为,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根源在于城市规模报酬递增导致的集聚经济,从而推动人口向城市集中。
城市规模报酬递增的原因,包括产业集聚、知识溢出、城市基础设施的规模经济。
这些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随着人口及其聚集规模的扩大和农产品交易效率的提升,工业品数量或者说工业化水平将得到提高,城市化水平也将随之得到发展。
第四条是新兴古典经济学思路。
这一思路研究了城市起源、城乡经济差别、最优城市结构层次与居民居住格局以及城乡间地价差别等问题。
高帆、秦占欣等则将这一视角推向深入:证明了二元经济结构反差源于两部门不同的分工水平、部门个人专业化水平、迂回生产程度和产品种类数;证明了随着分工组织的演进和分工水平的提高,二元经济结构转变体现为一个工业化,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服务业的兴起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过程。
第一条和第二条思路的开创性贡献毋庸置疑,但古典主义思路却先验地假定存在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剩余劳动力;新古典主义思路虽放弃了此假设,但却将市场完备假设直接应用于分析中,这些显然严重背离中国的现实。
城乡二元结构与社会经济差距分析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城乡差距不仅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也是社会问题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从城乡居民收入差异、教育资源分配、医疗保障等方面分析城乡二元结构与社会经济差距的关系。
首先,城乡居民收入差异是城乡二元结构存在的重要表征。
由于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普遍较高,而农村居民的收入则相对较低。
根据数据统计,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要远高于农村居民。
这种收入差距给城乡居民的生活带来了较大差异。
城市居民可以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资源,而农村居民则面临着更多的生活压力。
其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也是造成城乡二元结构的原因之一。
在城市,优质的教育资源集中分布,高水平的学校、丰富的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的优势等,都使城市的教育质量更高。
相比之下,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条件差、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时常出现。
这种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直接导致了城乡学生受教育机会的差距,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发展机会和人生出路。
再次,医疗保障是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另一个矛盾点。
城市的医疗资源相对丰富,先进的医疗设备、专业的医务人员等,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好的医疗保障。
而农村地区的医疗资源匮乏,医疗设施简陋、医生数量不足等问题普遍存在。
这导致了农村居民在就医过程中往往面临着高昂的医疗费用、医疗技术不先进等问题,加大了他们的医疗负担。
综上所述,城乡二元结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也与社会经济差距密切相关。
城乡居民收入差异、教育资源分配、医疗保障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城乡差距。
为了缩小这种差距,需要政府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和支持,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改善他们的教育资源和医疗保障条件。
同时,也需要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际操作,使城乡差距逐渐缩小,实现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然而,在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时,需要注意政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不仅要注重城市的发展,也要关注农村的发展。
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分析:从历史到现实作者:王学荣来源:《学术问题研究》2015年第01期摘要:“城乡二元对立”的状况在我国由来已久,有着根深蒂固的历史性原因。
当代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依旧凸显,“城乡分割”现象尚未得到根本性改观。
目前,“城乡二元对立”已然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阻碍性因素。
近些年来,党和国家将“城乡发展一体化”提上了议事日程。
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中,我们理应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库”中不断汲取有益营养,并在现时代将其发扬光大,这也正是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的方法论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城乡融合;二元结构;历史;现实中图分类号:B1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000-0129/K(2015)01-0030-05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城乡融合”的思想元素“历史的维度”和“现实的维度”是研究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两个重要维度。
以史为鉴,可以知当下。
研究现实问题,固然不能游离在历史之外,而应当根植于历史之中。
因此,研究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应坚持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的统一。
当然,正如宋代大儒朱子所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确实蕴含着丰富的城乡融合思想因子,这为我们研究中国城乡二元结构提供了宝贵的“源头活水”。
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中,我们理应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库中源源不断地吸收丰富养料,充分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这亦是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论及城乡关系的相关文献非常浩繁,关于“城乡融合”的思想深刻而丰富,这里仅仅是为了叙述的方便,笔者将其归纳为以下四个主要方面。
需要说明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城乡融合的思想远远不止笔者在本文中所作的概括,大量有关城乡融合的思想元素都还有待学界同仁去进一步挖掘和探索。
1.城乡融合的物质前提: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足够高。
马克思认为,城乡融合发展需要具备相应的生产力前提,所谓生产力前提就是指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必须足够高。
城乡经济发展差距的原因分析城乡经济发展差距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居民收入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还反映在产业结构、就业机会、教育医疗等诸多领域。
深入分析城乡经济发展差距的原因,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一、历史因素我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
在封建社会,城市主要是政治和商业中心,农村则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场所。
这种分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
近代以来,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资源更多地向城市倾斜,进一步加剧了城乡差距。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迅速实现工业化,国家采取了重工抑农、重城轻乡的发展战略。
通过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方式,集中力量发展工业和城市经济。
这种政策虽然在短期内推动了工业的快速发展,但也使得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差距逐渐拉大。
二、产业结构差异城市的产业结构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这些产业往往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能够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而农村的产业主要是农业,农业生产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生产周期长,附加值相对较低,且市场风险较大。
在工业领域,城市拥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能够生产出高附加值的工业产品。
同时,城市的工业企业更容易形成产业集聚效应,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相比之下,农村的工业发展相对薄弱,多数以小型加工厂和手工业为主,缺乏规模效应和技术创新能力。
服务业方面,城市集中了金融、物流、信息、科技等高端服务业,这些行业能够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
而农村的服务业主要是传统的商贸、餐饮等,服务水平和层次较低,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限。
三、资源配置不均衡在资源配置方面,城市往往占据着优势。
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更多地流向城市,而农村则面临着资源短缺的困境。
金融资源方面,银行等金融机构更倾向于为城市企业提供贷款和融资服务,农村企业和农民获得金融支持的难度较大。
一、问题背景近年来,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城乡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城乡收入差距、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教育、医疗等方面。
为深入剖析这一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二、问题剖析1. 城乡收入差距过大我国城乡收入差距长期存在,且呈扩大趋势。
据统计,2019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2.66:1,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
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导致农村居民消费能力不足,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
2.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明显差距。
农村地区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
同时,城市基础设施过度集中,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3. 公共服务不均等城乡公共服务不均等,农村地区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匮乏。
农村居民享受不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4.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农村地区教育投入不足,师资力量薄弱。
这导致农村学生难以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影响其升学和就业竞争力。
5. 医疗资源匮乏农村地区医疗资源匮乏,医疗设施简陋,医疗水平较低。
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原因分析1. 历史原因: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城乡分割严重,导致资源分配不均。
2. 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城市经济发达,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导致农村地区劳动力流失,经济发展滞后。
3. 政策因素:长期以来,我国政策偏向城市,对农村地区投入不足,导致城乡发展不平衡。
四、对策建议1.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水平。
2. 优化城乡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提高农村地区公共服务水平。
3. 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分配,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4. 完善医疗体系建设,提高农村地区医疗服务能力。
5.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总之,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社会、企业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有效解决。
城乡二元结构对社会融合的影响分析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城乡二元结构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巨大差距带来了社会融合的挑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城乡二元结构对社会融合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
首先,城乡二元结构对教育机会的不均衡分配造成了社会融合的困难。
由于城市教育资源相对丰富,农村地区的学校往往无法提供与城市学校相媲美的教学质量。
这导致了农村儿童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与城市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这种教育差距将会导致未来劳动力市场的失衡,进一步加剧社会融合的问题。
为了减轻这种二元结构对社会融合的负面影响,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资源,保障每个孩子都能获得良好的教育。
其次,城乡二元结构对就业机会的不平等造成了社会融合的困境。
在城市,大量的工作机会吸引了大量农民工和农村居民涌入城市。
然而,由于教育和技能水平的差距,农民工往往只能从事低收入和边缘性的职位,无法享受城市的福利和社会保障。
这种不平等的就业机会导致了财富和福利的不公平分配,加剧了社会融合的难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同时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建立更公平的就业机会。
此外,城乡二元结构还造成了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差异,阻碍社会融合的进程。
由于城市和农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差异,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之间存在着隔阂和偏见。
这种文化差异限制了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和了解,导致社会融合的困难。
为了促进社会融合,政府应加大对文化教育的投入,推出针对农村居民的文化活动和交流项目,增进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减少彼此之间的误解和偏见,促进共同价值观的形成。
最后,城乡二元结构对社会融合的影响还体现在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的不平等分配上。
由于城市资源的集中,农村地区缺乏适当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
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交通和公共设施等方面的不足限制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融合的机会。
关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分析摘要:当前,农民如何增收以解决不断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是政府面临的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政府虽已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本文认为,消除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是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和治标之策。
本文概述了二元结构理论的发展并分析了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进而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对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和一系列解决措施。
关键词: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制度,城乡一体化,双重二元结构一、二元结构理论的由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广泛存在的城乡生产和组织的不对称性,也就是落后的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的经济部门并存、差距明显的一种社会经济形态。
“二元经济”的概念最初是荷兰经济学家J-H-伯克在研究19世纪荷兰的属地—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的社会经济状况时于1953年在《二元社会的经济学和经济政策》一书中提出来的,他其后的许多学者对二元结构进行了深入和广泛的研究。
但是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二元结构的理论模型则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瑟•刘易斯在1954年的论文《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中提出来的。
他指出:在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个经济部门,一种称为“资本主义”部门或现代部门;一种称为自给自足的农业部门或传统部门;在资本运用、生产规模、生产方式、生产效率、收人水平等方面这两个部门也存在明显不同,而且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并非是静态的相互割裂的,而是动态的相互影响的。
他不仅揭示了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的表现形式和特征,而且在二元经济结构的基础上建构起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型,揭示了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的消长机制。
二元经济结构现象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普遍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因而二元结构理论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二、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特点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在世界上是非常特殊的,远比其他发展中国家突出。
概括起来主要特点有:(1)城乡居民存在两种身份制,城乡分割,形成两种社会形态和两大利益集团。
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普遍都有城市和乡村的区域存在以及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区分,但城乡居民可以自由流动和迁移,城与乡、居民与农民之间不存在制度上的限制,只小过是居住地点和职业分工的小同。
我国特有的城乡户口管理制度及其粮油供应制度、劳动用工制度、社会福利制度以及人民公社制度等城乡分割政策,逐步形成“非农业人口”与“农业人口”、居民与农民等非常独特的两种身份制和两种待遇。
改革开放以后,户口管理和劳动就业制度有所松动,但进城农民与城乡居民在身份和待遇等方面巨大差异和小平等性仍然严重存在。
(2)我国存在“双重二元结构”。
.即不仅存在以现代工业为代表的现代部门与以农业为代表的传统部门之间的经济二元结构,同时也存在着以城市社会为一元与农村社会为一元的社会二元结构。
在经济方面,城市以国有经济为主,农村以集体和个体所有制为主,形成互相独立的两大不同性质的经济板块。
在两大板块之间既有经济联系的一面,又有因资源分配和利益分享矛盾产生各种摩擦和冲突的一面。
城乡经济关系是不等价交换,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剥夺农村。
而在社会方面,它以户口制度为基础,把公民划分为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
国家对城市居民(非农业户口)实行一种政策,对农民(农业户口)实行另一种政策。
(3)二元经挤结构转换过程中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工业就业的增加,远远低于农业就业的减少,因此,劳动力的转移主要发生在农业和服务业之间。
但是在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第三产业的发展却严重地滞后。
目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是50%左右,发达国家是60~70%,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在40%以上。
我国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约为33 %,不仅远远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甚至低于印度等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4)就业结构的转换严重滞后于产值结构的转换。
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劳动力的供给远远超过了非农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
同时在其经济结构转换的过程中,第二产业的技术进步速度远远大于第一产业。
因此,一般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就业结构的转换要慢于产值结构的转换。
但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其就业结构滞后性更为突出。
这说明劳动力在社会各个产业之间的转移还存在着较大的阻碍;同时也表明不同产业间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5)城市化水平大大滞后于工业化发展水平:从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来看,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过程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
在一国的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不断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与此同时,在空间上则表现为不断向区位条件相对优越的地点聚集,这种伴随着工业化而产生的人口聚集效应是城市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然而在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关系表现出与上述城市化发展规律完全不同的特征: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
20世纪末我国制造业比重为42.7%,不仅大大超过了处于工业化中期国家的水平,并超过了工业化后期国家的平均水平达10个百分点,而城市化指标仅相当于工业化中期的水平,为30.98% 。
三、城乡二元结构的负面影响城乡二元结构以及我国特有的城乡分割体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社会矛盾加剧。
城乡二元结构必将带来贫富差距扩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文化素质差距拉大等社会问题,造成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贫富之间、干群之间及国家与农民之间的矛盾,已构成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结构性障碍。
(2)生产要素流动受阻。
城乡二元结构在城乡之间筑起了一道道资金、市场、技术、劳动力等壁垒,阻碍了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并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使乡镇企业的产业升级和资产重组受到制约。
(3)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进而影响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村人多地少,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得农产品市场难以扩张,农业生产难以持续增长,农民增收乏力,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的差距不断拉大,导致农村内需不足,结果引起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工农业结构和城乡人口结构的严重错位,形成所谓“工业国家、农业社会”扭曲的社会结构,而且造成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下降。
进而影响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
(4)阻碍市场体系建设。
城乡之间的二元化难以形成统一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城镇市场已趋于饱和的高档耐用消费品受农民收入下降的影响,无法向缺乏有效需求的农村市场转移,农村的相当一部分潜在需求无法转为现实需求,使农村消费品市场与城市消费品的等级不断拉大。
(5)受教育机会不平等。
财政投入、师资力量等因素使城乡受教育机会不均等,从而造成就业机会不平等,就业的不平等又造成收入的不平等。
四、促进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化的基本策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强化和城乡发展不协调,主要是由于结构性、体制性和政策性因素造成的。
因此,必须深化改革,寻找相应对策。
(1)改革落后于社会发展的不合理制度,打破二元结构。
这些制度包括:户籍制度、农村产权制度、土地征用制度、劳动力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农村金融体制、农业经营体制。
只有在体制上有所突破,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城乡一体化,即所谓的“不破不立”。
(2)统筹城乡就业,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据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的统计,中国农村口前的失业人口高达1亿6千万,几乎二成的农民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
而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必须实现城乡一体化,打破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就业权、居住权、社会保障权、医疗服务权、公共设施服务权等,消除城乡壁垒。
(3)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城乡融合度。
城乡之间是相互联系、依赖、补充和促进的,城镇化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出路。
把城镇化同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进行有机结合,强化产业支撑,完善城镇功能,增强城镇辐射带动能力,构建产业优势互补、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健全、城乡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
(4)以市场为向导,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业产业化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市场连接起来,把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与健全的社会化服务结合起来,是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城乡一体化的有效措施。
(5)转变思想观念,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消除城乡差别的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
充分利用技校、职业培育等各类教育资源,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搞好劳务输出信息服务,加强对农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引导;积极引导农民通过发展畜牧、水产、蔬菜、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本地就业,拓宽农民就业渠道。
(6)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的发展冲破了城市代表工业、农村代表农业的传统产业分工,形成城乡两大工业系统和双重的工农关系。
在国家工业无力补给农业时,农村工业却担负起补农、建农和扶持农业的历史使命,为最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提供可能和希望。
乡镇企业发展的实质,是对城乡资源和经济利益的再分配,农村通过发展乡镇企业拿回被城市工业剥夺去的部分剪刀差,但仍然是城乡分割的产物。
(7)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支持。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不合理。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支持力度,逐年增加农业建设财政预算内投资,确保农业基建投资保持在较高水平;改进农业投资管理体制,提高政府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对于口前由不同渠道管理的农业投入,尤其是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资金投入,要加强统筹协调和统一安排,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五、小结城乡二元结构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现象,但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具有特殊性,他不仅是一种经济结构,更是一种社会结构。
在建国初期,这种制度的确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时至今日,它已不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如果要深化改革,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大飞跃就必须打破二元体制,实现城乡一体化。
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二元体制并没有发生实质的变化,甚至出现了新的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存在向城市二元结构转化的趋势。
可以说,城乡二元结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影响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如果要打破发展的瓶颈,必须做好彻底、长期的打算。
参考文献:[1] 陆学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社会科学研究,1000-4769(2009)04-0104-05[2] 李学,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制度分析与对策反思,公共管理学报,1672-6162(2006)04-0087-07[3] 朱恩涛,二元结构与“三农”问题的探究,市场周刊,2003(8)劳动力资源因此不能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合理流动.实现优化组合,降低了经济投人的产出和效益,同时也阻碍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农民收人和购买力受到制约。
另一方面,农民进城务工由于没有城市户口,就不可能获得和城市居民同等的就业机会和社会地位,当然也不可能获得和城市居民同等的就业条件和报酬收人,即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大部分的人也只是在沮饱线上徘徊,收入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