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20.1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分析

摘要:当前,农民如何增收以解决不断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是政府面临的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政府虽已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本文认为,消除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是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和治标之策。本文概述了二元结构理论的发展并分析了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进而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对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和一系列解决措施。

关键词: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制度,城乡一体化,双重二元结构

一、二元结构理论的由来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广泛存在的城乡生产和组织的不对称性,也就是落后的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的经济部门并存、差距明显的一种社会经济形态。

“二元经济”的概念最初是荷兰经济学家J-H-伯克在研究19世纪荷兰的属地—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的社会经济状况时于1953年在《二元社会的经济学和经济政策》一书中提出来的,他其后的许多学者对二元结构进行了深入和广泛的研究。但是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二元结构的理论模型则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瑟•刘易斯在1954年的论文《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中提出来的。他指出:在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个经济部门,一种称为“资本主义”部门或现代部门;一种称为自给自足的农业部门或传统部门;在资本运用、生产规模、生产方式、生产效率、收人水平等方面这两个部门也存在明显不同,而且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并非是静态的相互割裂的,而是动态的相互影响的。他不仅揭示了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的表现形式和特征,而且在二元经济结构的基础上建构起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型,揭示了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的消长机制。二元经济结构现象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普遍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因而二元结构理论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二、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特点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在世界上是非常特殊的,远比其他发展中国家突出。概括起来主要特点有:(1)城乡居民存在两种身份制,城乡分割,形成两种社会形态和两大利益集团。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普遍都有城市和乡村的区域存在以及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区分,但城乡居民可以自由流动和迁移,城与乡、居民与农民之间不存在制度上的限制,只小过是居住地点和职业分工的小同。我国特有的城乡户口管理制度及其粮油供应制度、劳动用工制度、社会福利制度以及人民公社制度等城乡分割政策,逐步形成“非农业人口”与“农业人口”、居民与农民等非常独特的两种身份制和两种待遇。改革开放以后,户口管理和劳动就业制度有所松动,但进城农民与城乡居民在身份和待遇等方面巨大差异和小平等性仍然严重存在。(2)我国存在“双重二元结构”。.即不仅存在以现代工业为代表的现代部门与以农业为代表的传统部门之间的经济二元结构,同时也存在着以城市社会为一元与农村社会为一元的社会二元结构。在经济方面,城市以国有经济为主,农村以集体和个体所有制为主,形成互相独立的两大不同性质的经济板块。在两大板块之间既有经济联系的一面,又有因资源分配和利益分享矛盾产生各种摩擦和冲突的一面。城乡经济关系是不等价交换,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剥夺农村。而在社会方面,它以户口制度为基础,把公民划分为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国家对城市居民(非农业户口)实行一种政策,对农民(农业户口)实行另一种政策。

(3)二元经挤结构转换过程中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工业就业的增加,远远低于农业就业的减少,因此,劳动力的转移主要发生在农业和服务业之间。但是在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第三产业的发展却严重地滞后。目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是50%左右,发达国家是60~70%,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在40%以上。我国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约为33 %,

不仅远远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甚至低于印度等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4)就业结构的转换严重滞后于产值结构的转换。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劳动力的供给远远超过了非农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同时在其经济结构转换的过程中,第二产业的技术进步速度远远大于第一产业。因此,一般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就业结构的转换要慢于产值结构的转换。但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其就业结构滞后性更为突出。这说明劳动力在社会各个产业之间的转移还存在着较大的阻碍;同时也表明不同产业间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5)城市化水平大大滞后于工业化发展水平:从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来看,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过程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在一国的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不断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与此同时,在空间上则表现为不断向区位条件相对优越的地点聚集,这种伴随着工业化而产生的人口聚集效应是城市化发展的根本动力。然而在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关系表现出与上述城市化发展规律完全不同的特征: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20世纪末我国制造业比重为42.7%,不仅大大超过了处于工业化中期国家的水平,并超过了工业化后期国家的平均水平达10个百分点,而城市化指标仅相当于工业化中期的水平,为30.98% 。

三、城乡二元结构的负面影响

城乡二元结构以及我国特有的城乡分割体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社会矛盾加剧。城乡二元结构必将带来贫富差距扩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文化素质差距拉大等社会问题,造成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贫富之间、干群之间及国家与农民之间的矛盾,已构成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结构性障碍。

(2)生产要素流动受阻。城乡二元结构在城乡之间筑起了一道道资金、市场、技术、劳动力等壁垒,阻碍了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并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使乡镇企业的产业升级和资产重组受到制约。

(3)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进而影响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农村人多地少,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得农产品市场难以扩张,农业生产难以持续增长,农民增收乏力,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的差距不断拉大,导致农村内需不足,结果引起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工农业结构和城乡人口结构的严重错位,形成所谓“工业国家、农业社会”扭曲的社会结构,而且造成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下降。进而影响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

(4)阻碍市场体系建设。城乡之间的二元化难以形成统一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城镇市场已趋于饱和的高档耐用消费品受农民收入下降的影响,无法向缺乏有效需求的农村市场转移,农村的相当一部分潜在需求无法转为现实需求,使农村消费品市场与城市消费品的等级不断拉大。

(5)受教育机会不平等。财政投入、师资力量等因素使城乡受教育机会不均等,从而造成就业机会不平等,就业的不平等又造成收入的不平等。

四、促进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化的基本策略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强化和城乡发展不协调,主要是由于结构性、体制性和政策性因素造成的。因此,必须深化改革,寻找相应对策。

(1)改革落后于社会发展的不合理制度,打破二元结构。这些制度包括:户籍制度、农村产权制度、土地征用制度、劳动力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农村金融体制、农业经营体制。只有在体制上有所突破,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城乡一体化,即所谓的“不破不立”。

(2)统筹城乡就业,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据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的统计,中国农村口前的失业人口高达1亿6千万,几乎二成的农民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而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必须实现城乡一体化,打破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就业权、居住权、社会保障权、医疗服务权、公共设施服务权等,消除城乡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