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水调歌头(1)
- 格式:pdf
- 大小:961.96 KB
- 文档页数:9
水调歌头对比阅读【甲】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醉翁亭记(节选)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丙】谢无逸闲居。
一日,有一举子来谒,坐定,曰:“每欲问公一事,辄忘之。
尝闻人言欧阳修者,果何如人?”无逸熟视久之,曰:“旧亦一书生,后甚显达,尝参大政。
”又问:“能文章否?”无逸曰:“文章也得。
”无逸之子宗野方七岁,立于旁,闻之,匿笑而去。
5.【甲】【乙】两篇诗文的作者分别是同为(朝代)的和欧阳修。
(2分)6. 解释诗文中的加点词。
(4分)文言实词积累高处不胜寒(1)胜负者歌于途(2)负临溪而渔(3)临谢无逸闲居(4)居7. 对【丙】文中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曾经听人说过欧阳修,果然有这样一个人吗?B.曾经听人说过欧阳修,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C.尝试听你说过欧阳修,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D.尝试听你说过欧阳修,果然有这样一个人吗?8. 梳理【乙】文的内容,填写表格。
(6分)场景 生活特点滁人游太守治理下滁州百姓过着(3)________的生活(1)________(2)________ 太守醉 9. 下列对【甲】【乙】诗文中的“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都通过“醉”遮掩深藏于内心的郁愤。
B .都借助“醉”表达了自己的精神追求。
C .“醉”的背后都暗含了现实中的不如意。
D .“醉”后的反应都表现在行为举止夸张。
中考语文必背文言文之《水调歌头》重点字词(1)把酒:端起酒杯。
(2)宫阙:宫殿。
(3)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话传奇,天上只三日,世间已千年。
古人认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编排与人间是不相同的。
所以有此一问。
(4)乘风归去:驾着风,回到天上去。
在这里浪漫地认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
(5)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
指想象中的宫殿。
(6)不胜:经受不住。
(7)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8)何似:哪里比得上。
(9)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10)绮户:刻有纹饰门窗。
(11)照无眠: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12)何事:为什么。
(13)长向别时圆:长几位总是,向是在的意思(14)婵娟:漂亮的月光,代指月亮。
另注:(15)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
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16)丙辰:熙宁九年(1076)。
苏辙字子由。
(17)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18)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19)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
”(20)[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化用李白把酒问月诗句“青天明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把,握着(21)起舞弄清影:在月下起舞,身影摇曳.(22)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照进雕花的窗户,照到不眠的人.绮户,装饰着花纹或图案的窗户.(23)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不应对人间有什么圆满,为什么总是在人离别之时圆呢?(24)但愿人恒久,千里共婵娟:盼望人们都能身体康健,即使相隔千里,也可共同沐浴在同样的月光中.婵娟,指月亮.。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③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⑤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⑥【注释】①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
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②丙辰:熙宁九年(1076)。
苏辙字子由。
③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④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⑤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
⑥婵娟:美丽的月光。
【简析】词人运用形象描绘的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氛围,把自己遗世独立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此词通篇咏月,却处处关合人事。
上片借明月自喻孤高,下片用圆月衬托别情,它构思奇特,畦径独辟,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是苏词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
开篇“明月几时有”一句,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夭矫迴折,跌宕多彩。
它说明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
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
八年级水调歌头练习题《水调歌头》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这首词的内涵、艺术特色以及相关的练习题,对于提高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原文及注释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把酒:端起酒杯。
宫阙:宫殿。
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不胜:经受不住。
弄:赏玩。
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此事:指人的“欢”“合” 和月的“晴”“圆”。
但:只。
共:一起欣赏。
婵娟:指月亮。
二、文学常识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2、《水调歌头》是词牌名,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时所作。
三、重点字词1、把酒:端起酒杯。
2、宫阙:宫殿。
3、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4、不胜:经受不住。
5、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6、何事:为什么。
四、句子翻译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译文:明月什么时候才有呢?我端起酒杯询问苍天。
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译文: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
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译文:我想乘风回到天上,又怕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出的寒冷。
4、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译文:在月下起舞,清影随人,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5、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译文: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
水调歌头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
是中秋词中最为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作于丙辰(1076)年中秋节。
当时苏轼41岁,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
但作者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
他认为,一个人一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也就可以了。
全词的基调是乐观的,但也反映了作者现实与理想、出世与入世的某些思想矛盾。
上阕写月下饮酒。
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
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
几时:什么时候。
把酒:端起酒杯。
这里是化用李白《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两句诗意。
开头四句借幻想中的月宫境界,发出“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的疑问。
这问月问年连发的疑问,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
为什么向往月宫呢?他写这首词时正处在政治失意的时候,这首词正反映了他内心的激烈矛盾:冷漠的现实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满足,因此萌生了乘风归去、飘然高举的奇想。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
乘:驾。
归去:这里是回到天上去。
琼楼玉宇:美玉造成的楼宇,这是想像中的仙宫。
不胜:经不住,承担不了。
胜,能承担,经得起。
“我欲乘风归去”,明白地说出了他的这种意念。
他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可是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未能忘情于现实。
这里,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与入世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矛盾之中。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
弄:玩弄,欣赏。
何似:哪像是,怎比得上。
月下起舞,清影随人,直令词人陶醉。
这境遇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的温暖。
“何似在人间”,这是词人“起舞弄清影”的感受。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一、课文助读【文题解读】选自《东坡乐府笺》卷一。
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等。
苏轼的这首词是中秋咏月诗词中的千古绝唱。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为“三苏”。
苏轼学识广博,文章诗词书画均工。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诗文有《东坡七集》,词集有《东坡乐府》。
【写作背景】本词作于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即1076年)中秋,苏轼41岁,时为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政治上失意,与弟弟苏辙也已七年未见。
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乘酒兴正酣,于是挥笔写下了此词。
二、课文解析三、文章结构四、课后习题1.《水调歌头》这首词句句扣住“月”来写,情感多次起伏变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
有感情地朗读,结合具体词句,梳理作者情感的变化轨迹,说说其中表达了他对人生怎样的思考。
【答案】情感的变化轨迹:①词以问月开篇,引发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情感高亢激昂;“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想象丰富,情感浪漫而又有幽默的别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情感转为通达、豪放;②下片开头写月光的流转,引出第二次问月,情感幽深绵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为议论,情感通透、豁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发出美好的祝愿,情感热烈而奔放。
人生思考:词人由对明月的发问,到对仙境的向往,又回到对人间的留恋。
他将人世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作比照,发出“此事古难全”的感慨。
他悟出人世不可避免地有“悲欢离合”的人生哲理。
“但愿人长久”,虽然不能团聚,也能“千里共婵娟”。
这是最明智也是无奈的选择。
2.这三首诗词都表现了诗人不如意时的豁达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