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文言文专项练习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5
高一文言文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B.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C.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D. 之二虫又何知答案:D2. “吾日三省吾身”中“三省”的意思是:A. 每天反省三次B. 每天反省三件事C. 每天反省三次D. 每天反省三遍答案:C3.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字应解释为:A. 说话B. 喜悦C. 说服D. 说服答案:B4. “温故而知新”出自以下哪部经典?A. 《论语》B. 《孟子》C. 《大学》D. 《中庸》答案:A5.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中的“愤”和“悱”分别表示:A. 愤怒,郁闷B. 愤怒,启发C. 郁闷,启发D. 郁闷,郁闷答案:C6.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焉”字的用法是:A. 语气词,无实义B. 代词,指代“他们”C. 语气词,表示肯定D. 语气词,表示疑问答案:A7.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的“是”字应解释为:A. 这B. 正确C. 就是D. 表示判断答案:C8.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勿”字的意思是:A. 不要B. 忘记C. 忽视D. 忽略答案:A9.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的“罔”和“殆”分别表示:A. 迷惑,危险B. 危险,迷惑C. 迷惑,迷惑D. 危险,危险答案:A10.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中“坦荡荡”和“长戚戚”分别形容:A. 心胸宽广,心胸狭窄B. 心情愉快,心情忧郁C. 心胸宽广,心情忧郁D. 心情愉快,心胸狭窄答案:C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论语》是记录______言行的一部经典著作。
答案:孔子2.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出自《______》。
答案:孟子3.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______》。
答案:易经4.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中的“知”和“仁”分别指:答案:智慧,仁德5.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体现了______思想。
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劝学》和《师说》中的选段,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二)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5、以下文言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非能水.也(游水)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B、而闻者彰.(清楚)士大夫之族.(类)C、而耻.学于师(以……为耻)而绝.江河(横渡)D、吾尝跂.而望矣(踮起脚后跟)今之众人..(很多人)6、以下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欲人之.无惑也难矣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小学而.大遗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其.可怪也欤?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而耻学于.师7、以下分析中理解不准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韩愈在批判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学习时,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齿相师作比照,无意中流露出了对底层劳动者的轻视。
B、韩愈认为“句读之师”与“传道解惑之师”是有区别的,前者“小”而后者“大”。
C、《劝学》选段中用喻证法论证了要学习更要思考的道理,而《师说》选文中用了比照法论证“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
统编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含答案)统编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行而供翼,非渍淖也;行而俯项,非击戾也;偶视而先俯,非恐惧也。
然夫士欲独修其身,不以得罪于比俗之人也。
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
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其折骨绝筋,终身不可以相及.也;将有所止之,则千里虽远,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相及也?不识步道者,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意.亦有所止之与?夫“坚白”“同异”“有厚无厚”①之察,非不察也,然而君子不辨.,止之也;倚魁②之行,非不难也,然而君子不行,止之也。
故学曰:“迟彼止而待我,我行而就之,则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同至也?”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板,丘山崇成。
厌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
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入不远矣。
(节选自《荀子》,有删改)(注)①“坚白”“同异”“有厚无厚”:都是当时名家学派的辩题。
②倚魁:怪诞骇俗之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终身不可以相及.也及:到达B.意.亦有所止之与意:意思C.然而君子不辩.辩:辩论,辩驳D.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县:通“悬”,悬殊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B.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C.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D.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以“良马”“劣马”为喻,以“一日而千里”与“十驾则亦及之”作对比,意在揭示行为要有目的、有止境,并要有作为,这样才能到达目的地。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专题检测(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一、基础知识运用(75分)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君子生非异也。
B.山川相缪。
C.萦青缭白。
D.或师焉,或不焉。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举匏尊以相属。
B.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C.自余为僇人。
D.木直中绳,輮以为轮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外.与天际。
C.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D.顺流而东.。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吾未见其明.也。
C.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D.上.食埃土。
6、与“萦青缭白”中“青”和“白”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B.故为之文.以志。
C.始指异.之。
D.其曲.中规7、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而耻学于师.。
/孔子师.郯子。
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惑而.不从师。
D.泣孤舟之.嫠妇./故为之.文以志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吾从而..而登..师之。
B.攀援C.然后..不如师。
..知是山之特立。
D.是故弟子不必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则凡数州之土壤..生于吾乎。
.. 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而日参省乎己。
..者。
D.君子博学10、与“吾尝终日而思矣”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B.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C.吾从而师之。
D.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11、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觉而起,起而归。
B.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C.惑而不从师。
D.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12、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统编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含答案)统编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项练题(含答案)马仙琕,字灵馥,扶风郿人也。
仙琕少以果敢闻,遭父忧,毁将过礼,负土成玻,手植松柏。
起家郢州主簿,迁武骑常侍,为小将,随齐安陆王XXX。
XXX,事明帝。
永元中,XXXXXX、XXX乱,累有战功,以勋至前将军。
出为XXX 将军、南汝阴、谁二郡太守。
会寿阳新陷,XXXXXX侵边,XXX力战,以寡克众,XXX甚惮之。
复以功迁宁朔将军、豫州刺史。
义师起,四方多响应,高祖使XXX故人XXX说之,XXX于军XXX以狗。
义师至新林,XXX犹持兵于江西,日钞运漕。
建康城陷,仙琕号哭经宿,乃解兵归罪。
高祖劳之曰:“射钩斩袪[注],昔人XXX。
卿勿以戮使断运,苟自嫌绝也。
”XXX谢曰:“小人如失主犬,后主伺之,便复为用,”高祖笑而美之。
俄而仙琕母卒,高祖知其贫,赙给甚厚。
仙琕号泣,谓弟仲艾曰:“XXX造之恩,未获上报。
今复荷殊泽,当与尔以心力自效耳。
”天监四年,XXX北讨,仙琕每战,勇冠全军,当其冲者,莫不摧破。
与诸将论议,口未尝言功。
人问其故,XXX:“丈夫为时所知,当进不求名,退不逃罪,乃生平愿也。
何功可论!”十年,XXX杀XXX太守XXX,以城降魏,诏假仙琕节,讨之。
XXX刺史XXX以众十余万赴焉。
XXX与战,累破之,昶遁走。
仙琕纵兵乘之,XXX免者十一二,振旅还京师,近太子左卫率。
初,仙琕幼名仙婢,及长,以“婢”名不典,乃以“玉”代“女”,因成“琕”云。
自为将及居州郡能与士卒同劳逸身衣不外布帛所居无帷幕衾屏行则饮食与厮养最下者同其在边疆,常只身潜入敌庭,伺知壁垒乡村险峻地方,故战多克捷,士卒亦情愿为之用,高祖雅爱仗之。
在州四年,卒。
赠左卫将军。
XXX。
选自《梁书·卷十七》,有删改)(注)①射钩新祛:是关于春秋五霸中XXX和XXX的典故,用来借代英明君主的不计前嫌。
1.对文中画海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自为将/及居州郡能与士卒同劳逸/身衣不过布帛/所居无帷幕衾屏/行则饮食与厮养最下者同/B.自为将/及居州郡能与士卒同劳逸/身衣不外布帛所居/无帷幕衾屏/行则饮食与厮养最下者同/C.自为将及居州郡/能与士卒同劳逸/身衣不外布帛/所居无帷幕衾屏/行则饮食与厮养最下者同/D.自为将及居州郡/能与士卒同劳逸/身衣不过布帛所居/无帷幕衾屏/行则饮食与厮养最下者同/。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文言文专项训练习题含有答案解析1、下列各句省略成分不同的是()。
A.沛公军霸上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B.卫士仆地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C.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D.欲呼张良与俱去毋从俱死也【答案】C【解析】.C.第一句在“止”后省略“之”,第二句在“杀人如”后省略“恐” A. 省略“于” B. 省略省略“于” D. 省略“之”2、下列语句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困人之力而蔽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移整,不武B.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C.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尝在沛公也D.大行不顾细瑾,大礼不辞小让【答案】BA【解析】B A. 移→易 C. 尝→常 D. 瑾→谨3、每组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秦将王翦破赵拔剑撞而破之B.孰与君少长愿大王少假借之C.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方急时,不及召下兵D.剑坚,故不可立拔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答案】D【解析】D.立刻,马上 A. 攻破,打败;使……破 B. shào指年纪小; sh ǎo稍微 C. 并且;来得及4、每组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秦武阳色变振恐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B.焉用亡郑以陪邻若不阙秦,将焉取之C.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D.固不如也沛公起如厕【答案】A【解析】A.通“震”,恐惧 B.为什么;哪里 C. 足够;值得 D. 及,赶得上;到,往5、每组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吾其还也B.秦王惊,自引而起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C.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范增说项羽曰鲰生说我曰【答案】D【解析】D.shuì劝 A. 通“环”,绕;回去 B.身体向上提起;举起 C.动词,扯断;形容词,与世隔绝的6、每组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高一年级语文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篇一】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B.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C.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D.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答案】B(A彼此相通/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C安排/对犯错者的处理;D面容、脸色/红黄等色彩)2.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中,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C.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D.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答案】D(其他三项的古义分别为A:旧例;B:窘迫,走投无路;C:英明睿智)3.下列各句加点的词与“卒廷见相如”中加点的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B.有狼当道,人立而啼C.失时不雨,民且狼顾D.诡踪迹,草行露宿【答案】C(“雨”为名词作动词用,其他的词都是名词作状语)4.下列句子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组是()A.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B.同心一意,共治曹操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C.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日出夭而耀景,露下地而腾文D.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其曲中规【答案】C(日光;A:环绕/掉头。
B:对付/太平;D:树木/木料)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②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B.①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②今人乃以俭相诟病C.①用实者成实时采②诸越则桃李冬实D.①以约失之者鲜矣②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答案】B(A项中①形容词,“假托的”;②动词“假托”。
B项中两词相同,都是动词,“责骂”的意思。
C项中①名词,“果实”;②动词,“结果实”。
D项中①形容词,“稀少”;②形容词,“新鲜”)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A.斜阳草树,寻常巷陌B.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C.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D.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答案】C(不去应荐/不可以)7.对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不入虎穴,焉得虎子②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③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④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⑤因得观所谓石钟者⑥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A.①⑤⑥/②/③/④B.①②⑤/③/④/⑥C.①/②⑥/③⑤/④D.①②/③/④/⑤⑥【答案】B(依次为动词、形容词、名词,“德”字通假)8.下列句子加点的词按古今词义变化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文言文专项训练(一)楚怀王拘张仪,将欲杀之。
靳尚为仪谓楚王曰:“拘张仪,秦王必怒。
天下见楚之无秦也,楚必轻矣。
”又谓王之幸夫人郑袖曰:“子亦自知且贱于王乎?”郑袖曰:“何也?”尚曰:“张仪者,秦王之忠信有功臣也。
今楚拘之,秦王欲出之。
秦王有爱女而美,又简择宫中佳丽习音者,以欢从之;资之金玉宝器。
奉以上庸六县为汤沐邑,欲因张仪内之楚王。
楚王必爱,秦女依强秦以为重,挟宝地以为资,势为王妻以临于楚。
王惑于虞乐,必厚尊敬亲爱之而忘子.子益贱而日疏矣。
”郑袖曰:“愿委之于公,为之奈何?”曰:“子何不急言王,出张子。
张子得出,德子无已时,秦女必不来,而秦必重子。
子内擅楚之贵,外结秦之交。
畜张子以为用,子之子孙必为楚太子矣,此非布衣之利也。
”郑袖遽说楚王出张子。
《楚怀王拘张仪》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子内擅楚之贵占据、占有B. 郑袖遽说楚王出张子立刻、马上C. 德子无已时道德、修养D. 愿委之于公托付、拜托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靳尚想方设法救张仪是出于对楚国的国家利益和郑袖的宠妃地位考虑的。
B. 战国纵横家张仪为秦破从连横得罪了不少国家,所以经常有生命危险。
这次是险些在楚国丧命,幸好有靳尚搭救。
C.郑袖从自身利益出发听信了靳尚的话,也要去说服楚王释放张仪。
D.靳尚拐弯抹角地说张仪会送来漂亮的秦女,会使郑袖失宠这样的事实来说服郑袖,郑袖为了不失宠于楚王,只得搭救张仪。
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见楚之无秦也,楚必轻矣。
(2) 今楚拘之,秦王欲出之。
(3) 张子得出,德子无已时,秦女必不来,而秦必重子。
文言文专项训练(二)刘毅传(节录)○房玄龄等刘毅字仲雄,东莱掖人。
幼有孝行,少厉清节,然好臧否人物,王公贵人望风惮之。
侨居平阳,太守杜恕请为功曹,沙汰郡吏百余人,三魏称焉。
为之语曰:“但闻刘功曹,不闻杜府君。
”魏末,本郡察孝廉,辟司隶都官从事,京邑肃然。
高一课内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工,今急而求子,是塞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辞曰:臣之壮也……辞:推辞。
B.又欲肆其西封封:疆界。
・・C.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
D.以乱易整,不武武:威武。
・・2.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烛之武高超的说服艺术的一组是()。
①夜缱而出,见秦伯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③焉用亡郑以陪邻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⑤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⑥秦伯说,与郑人盟A.①③⑤B.②④⑤C.①④⑥D.②③⑥3.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侯、伯,文中指爵位。
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B.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寡人,诸侯对自己的尊称;执事,文中是对对方的敬称。
C.东道主,文中指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因为郑国在秦国的东边),后泛指主人。
D.武,文中指武德。
武德,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晋围攻郑国,郑国处于危险境地,在这样的危急关头,佚之狐慧眼识英雄,在郑伯面前举荐了“千里马”烛之武。
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全册古文练习题习题及答案资料说明:【原文】【翻译】【主题思想】题型说明:试卷根据难易度分A卷B卷,选择题知识点贯穿学过的所有古文。
一、A卷: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二、B卷:能力提升类题型:【理解性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高考阅读训练】教材古文目录:第10课一、劝学/荀子二、师说/韩愈第16课三、赤壁赋/苏轼四、登泰山记/姚鼐一、《劝学》/荀子【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翻译】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挺直,(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
所以木材经墨线划过(斧锯加工)就直了,金属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我曾整天空想,(结果)不如片刻学习所得(的收获大);我曾踮起脚跟远望,(结果)不如登上高处能够见得广。
高中必修1---5文言文课内专题练习【题目】解释括号前或者加点的词,翻译画横线的句子必修1课内文言文挖空训练(1)4. 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2)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4)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5)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练习】1.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撤走)B. 夫晋,何厌之有?(讨厌)C. 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D.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供给)2.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B. 以乱易整,不武(容易)C. 许之(答应)D.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戍守)3.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吾不能早用子(古代对人的尊称)B. 夫晋,何厌之有(发语词,不译)C.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只有)D.吾其还也(表示商量语气,还是)4. 选出对下列多义词释义有误的一项。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文言文专项练习人教版高一必修一(一)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秦军汜(fàn)南佚(yì)之狐夜缒(Chuì)而出B.越国以鄙(bǐ)远君之薄(bó)也共(gōng)其乏困C.朝济(jì)而夕设版焉秦伯说(yuè)失其所与(yǔ)D.若不阙(jué)秦,将焉取之?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之2.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夜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而出B.焉用亡郑以陪(增加)邻C.共(供给)其乏困D.夫晋,何厌(厌烦)之有3.下列成语中,“济”的意思与“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济”相同的一项是:()A.缓不济急B.同舟共济C.假公济私D.无济无事4.下列句子中,“以为”的用法与“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以为”相同的一组是:()①吴广以为然②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③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以为妙绝④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⑤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A.①③B.②④C.③⑤D.②⑤5.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以其无礼于晋B.以其无礼于晋C.许之D.吾其还也吾祖死于是扶苏以数谏故高可二黍许吾视其辙乱6.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划线词。
鄙:①越国以鄙远()亡:①郑既知亡矣()②食肉者鄙()②广故数言欲亡()③蜀之鄙有二僧()③亡羊补牢()7.为下列每组句子的加点词选择恰当的解释(把答案的序号写在句中的括号里)。
(1)师:①古代二千五百人为一师。
泛指军队。
②老师。
③效法,学习。
A.师()必退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C.齐师()伐我D.良师()益友(2)辞:①言辞。
②告诉,致辞。
③推辞、推托。
④告别,离别。
A.辞()曰:“臣之壮也……”B.旦辞()爷娘去C.义正辞()严D.义不容辞()8.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若使(派)烛之武见秦君B.公从(听从,同意)之C.臣之壮也,犹(好像)不如人D.许(答应)之9.下列句子,“言”的意思与“佚之狐言于郑伯曰”的“言”不相同的一项是:()A.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B.察纳雅言C.广故数言欲亡D.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10.下列句子,“之”用法与“臣之壮也”的“之”相同的一组是()①佚之狐言于郑伯曰②公从之③是寡人之过也④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⑤投诸渤海之尾⑥虽我之死,有子存焉⑦水陆草木之花⑧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A.①⑥⑧B.①③⑦C.④⑥⑧D.④⑤⑧(二)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荆轲(kē)拜谒(yè)督亢(háng)戮没(lù)谬误(mi ù)B.偏袒(tǎn)扼腕(è)厄运(è)濡染(rú)怯懦(ruò)C.淬火(cù)猝然(cù)忤逆(wǔ)铁杵(wǔ)拊心(fǔ)D.创伤(chuāng)创办(chuàng)瞋目(chēn)箕踞(jī)目眩(xuàn)2.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
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请,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比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责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1)孔子和庄子都是追求快乐的人,他们所追求的快乐有什么不同?(2)在孔子和庄子的两种不同快乐方式中,你更倾向于哪一种?请联系你的人生态度简要说一说。
【答案】(1)孔子:坚守仁义,安贫乐道。
庄子:保全生命,享受自由。
(2)【示例1】更倾向于孔子式的快乐。
真正的快乐并不在于富贵而在于内心是否充实。
孔子心怀仁义,安贫乐道,这是一种无法用金钱获取的快乐,重义轻利;而庄子追求的快乐只是一己避世隐居独善其身的快乐,缺少社会的责任感,所以我不赞同。
【示例2】更倾向于庄子式的快乐。
生命与自由是人生快乐的源泉,庄子鄙弃名利富贵,因为在他看来,珍爱生命,享受生命赋予的自由才是真正的快乐,他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人;孔子追求的快乐只是“道不行于世”后一种无奈的自我安慰、自命清高,所以我不赞同。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语句“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意思是“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是坚守仁义,安贫乐道。
根据材料二中句子“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以及庄子拒绝出仕的邀请可以看出庄子注重保全生命,享受自由。
(2)先明确观点,是“倾向于孔子式的快乐”,还是“倾向于庄子式的快乐”,然后再具体阐述自己的看法。
从材料一中“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可知,孔子式的快乐,在于内心是否充实,从材料二中庄子面对邀请的态度以及最后一句“吾将曳尾于涂中”可知,庄子鄙弃名利富贵,享受生命赋予的自由才是真正的快乐。
文言文翻译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7.:“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8.“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9.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10.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11.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12.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太子迟之,请辞决矣!”1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14.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
15.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唯大王命之。
”16.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17.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18.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19.谁为大王为此计者20.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2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2.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23.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24.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25.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26.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27.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
窃为大王不取也!”28.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29.唉!竖子不足与谋。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吾属今为之虏矣!”。
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复习练习必修一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复习练习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记公元前年晋、秦两国围郑,郑大夫烛之武说服秦穆公,使秦国撤兵的事。
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而且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军,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烛之武的说辞,有条有理,分析利害关系透彻精辟,历代评论家十分赞赏。
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评论说:“妙在其辞愈委婉,其说愈晓畅。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评论说:“烛之武为国起见,说秦之词,句句悚动,有回天之力,其中无限层折,犹短兵接战,不虑秦伯不落其彀中也。
”《左传》的作者能用少量文字把这些复杂曲折的意思记载得十分清楚。
这种精炼的文笔很值得学习。
《荆轲刺秦王》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记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顺利。
司马迁编写《史记·刺客列传》时,几乎台本全文。
《战国策》写下荆轲,写下得沉雄凄美,故事情节中有著很猛烈的抒情笔触。
极易水送行一段,无私伤感,动人心魄,真是情感迸发出的文字。
对荆轲刺秦王的评价,历年来见仁见智。
北宋苏洵非议为“始速祸焉”。
南宋鲍彪也说道“轲不足道也”。
朱熹更指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确实荆轲的人也很多,第一个就是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道:“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左思的《咏荆轲》称许他“虽并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陶渊明说道他“其人虽已没有,千载有余情”。
近代龚自珍称赞他“江湖侠骨”。
许多评者指出,荆轲虽不懂以一个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好像的道理,也不认知秦帝国统一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应该津津乐道的。
必修一文言文练习一、《劝学》阅读:“积土成山,……用心躁也。
”【训练一】1、下列成语中“备”的意义与“圣心备焉”中的“备”同的一项是()A.求全责备 B.有备无患C.德才兼备 D.攻其不备2、按照“之”字的意义的用法,选出全是代词的一项()①青,取之于蓝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③不如须臾之所学也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⑤冰,水为之⑥君将哀而生之乎⑦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⑧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A.②③⑤B.①⑤⑥ C.③⑦⑧ D.④⑤⑧3.从文言句式特点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何陋之有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4、以喻代议,寓议于喻是这段文字的特点,请找出本段文字的议论中心()A.学习全在积累,细水长流,才能得到逐步提高。
B.只有持之以恒,不断积累,才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
C.慢工出细活,学习上应该提倡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
D.只有逆境才能成5.翻译下边文句。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译:(2)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译:(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训练二】1.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段三层意思都是运用正反对比、比喻的方法来论述的。
B.“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说明只要坚持,再难也能学好。
C.文中最后一句“……者……也”是表示原因的判断句式。
D.“下饮黄泉”的“下”是方位名词活用动词。
2.选出下面各句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 )(1)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3) 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4) 用心躁也。
A.兴盛不能够寄居存身毛躁B.兴起没有用来……的办法托付毛躁C.兴盛无法托付浮躁D.兴起没有用来……的办法寄居存身浮躁3.文中以“骐骥”为喻,用意在于( )A.用名马比喻名人,说明名人成就事业并不困难。
B.说明人即使天资很高,如果没有恒心,也不能有所成就。
C.说明即使是千里马,如果不发挥它的才能,也不能有所成就。
高一文言文基础练习1.下列选项中,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蚓无爪牙..之利(《劝学》)B.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D.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登泰山记》)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例句加点词词类活用的方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明烛.天南A.泰山之阳,汶水西.流B.顺流而东.也C.小.学而大遗D.栗深林兮惊.层巅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至于....泰安B.挟飞仙以遨游C.白露....横江D.凌万顷之茫然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山川相缪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C.绛皓驳色D.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5.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扣舷而.歌之倚歌而.和之B.其.声呜呜然其.皆出于此乎C.郁乎.苍苍相与枕藉乎.舟中D.纵一苇之.所如古谓之.天门溪水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远古石刻尽漫.失漫:淹没B.崖限.当道者限:像门槛一样C.正襟危.坐而问客曰危:端正D.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缕:细丝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挟飞仙以.遨游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B.或.师焉,或不焉或.曰,此东海也C.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是.夕始觉有迁谪意D.客亦知夫.水与月乎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举酒属.客属:劝请B.白露横.江横:充满C.自京师乘.风雪乘:冒着D.君子生.非异也生:出生9.下列句式特点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A.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也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10.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生.非异也生:天性 B.君子不齿.齿:并列C.纵一苇之所如.如:好像 D.自京师乘.风雪乘:冒着11.对下列文言句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青,取之于蓝状语后置,应为“于蓝取之”B.不拘于时被动句,“于”相当于“被”C.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应为“而今在安哉”D.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判断句,“者”是判断句的标志1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假字,同“智”,见识。
必修一文言文专项练习题
一。
基础练习
1.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夫晋,何厌之有?(讨厌)
B. 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
C.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供给)
D.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撤走)
2.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吾不能早用子(古代对人的尊称)
B. 夜缒而出(在夜里)
C.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只有)
D. 吾其还也(表示商量语气,还是)
3.下面关于“微”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
B. 微闻鼠有作作索索(暗暗地)
C.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略微,稍微)
D.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
4. 下面关于“之”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
B.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结构助词,的)
D.何厌之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D.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6.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夜缒而出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
B. 敢以烦执事执事:办事的官吏
C.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使的人携带的物品
D.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阙:使……缺,损害
7.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越国以鄙远既东封郑
敢以烦执事又欲肆其西封
A. 两个“以”相同,两个“封”不同
B. 两个“以”不同,两个“封”不同
C. 两个“以”相同,两个“封”相同
D. 两个“以”不同,两个“封”相同
8. 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
B. 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
C. 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D. 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9. 对烛之武这个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怀才不遇,牢骚满腹②能言善辩,智能过人③深明大义,顾全大局
④巧舌如簧,挑拨离间⑤无中生有,拨弄是非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⑤
10.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A. 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B. 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的实力不相上下。
C. 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
但是把城池划过去后,就马上修筑城池进行防御。
D. 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
11.下列各组中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见: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项伯即入见沛公
B.封:又欲肆其西封函封之
C.遗:使人遗赵王书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D.辞:卮酒安足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12.下列句子中特殊句式现象与其它三句不同的是()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B.是寡人之过也
C.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D.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13.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有()
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B. 秦王还柱而走。
C失其所与,不知 D.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E. 偏袒扼腕而进。
F.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G. 秦王必说见臣。
H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I距关,毋内诸侯K张良出,要项伯
L皆为龙虎,成五采M令将军与臣有郤N范增说项羽曰
14. 下列句中加线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B(轲)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C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D常以身翼蔽沛公
15.选出下列句中“为”字与例句中“为”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A.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B.若属皆且为所虏
C.窃为大王不取也
D.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6“且”作“那么”讲的一项是()
A固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 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17加点的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刑人如恐不胜。
B封闭官室,还军霸上。
C此亡秦之续耳。
D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18补充下列省略句省略成分,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旦日(我)飨士卒,(你们)为(我)击破沛公军!
B(项伯)具告(之)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C(你)毋从(之)俱死也。
D.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19.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句是()
A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C沛公居山东 D 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20.下列句中加线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项伯)素善留侯张良:善良B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态度C秦王复击轲,被八创:遭受,遇到D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事
21.选出"谢"字意义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
例句: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A.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B.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
C.乃令张良留谢
D.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
22.选出每组句子加点字的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
A.常以身翼.蔽沛公
B.吾得兄.事之
C.毕.礼而归之
D.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3.选出对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
A.(1)沛公欲王关(函谷关)中 (2)沛公居山东(太行山以东)时
B.(1)范增说(shuì,劝告,劝说)项羽曰
(2)不者,若属(家属)皆为所虏
C.(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儿女亲家)
(2)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脚下)
D.(1)沛公之参乘(站在车右的警卫)樊哙者也
(2)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不足与谋
24.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买五人之脰而函之②于是项伯复夜去
③素善留侯张良④籍吏民,封府库
⑤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⑥项伯杀人,臣活之
A.③/②⑤/①④/⑥
B.①③④/②⑤/⑥
C.①④⑥/②⑤/③
D.③⑥/②⑤/①④
2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道芷阳间行道:取道
B.杀人如不能举.举:列举.
C.窃.为大王不取也窃:敬词,私下里.
D.故.遣将守关者故:故意.
26.选出"若"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句:若属皆且为所虏
A.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B.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27.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杀人如.不能举沛公起如.厕
B. 刑人如恐不胜.沛公不胜.桮杓
C.亡.去不义广故数言欲亡.
D.其意.常在沛公也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28.从句式的角度判断,不同的一项是()
A.大王来何操 B.客何为者?
C.沛公安在?D.孰与君少长
二。
翻译下列句子。
1.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2.夫晋,何厌之有?
3.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4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6夫秦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7.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10.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1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12.邻之厚,君之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