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浅析“仁义礼智信”对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启示
- 格式:doc
- 大小:130.23 KB
- 文档页数:8
培养小学生的礼仪和道德观念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礼仪和道德观念的培养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教育和引导,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提升他们的社交能力以及为人处世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培养小学生礼仪和道德观念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第一部分:礼仪的重要性礼仪是人类社会共同遵守的一种规范和准则,它反映了一个人的素质、修养和尊重他人的态度。
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礼仪意识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
首先,良好的礼仪可以帮助小学生融入集体和社交环境。
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小学生需要和同学、老师、邻居等各种人进行交往。
通过懂得礼貌和尊重他人的行为,他们会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好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其次,良好的礼仪还能够提升小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当他们了解什么是适当的行为,如何与他人交往时,他们会感到更加自信和满足。
这种自信心将对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最后,良好的礼仪习惯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将学会尊重规则、尊重他人权益,并且乐于帮助他人。
这种责任感将对他们未来的社会角色扮演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二部分:道德观念的重要性道德观念是对人们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的认同和追求。
培养小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将对他们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正确的道德观念可以帮助小学生认识和理解善与恶的区别。
通过教育引导,他们将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明白应该如何去判断和选择。
这对于他们未来的人生决策和行为选择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次,正确的道德观念还能够促进小学生的积极行为和责任感。
当他们懂得什么是公正、友善、诚实等,并且将这些理念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时,他们会更加注重自己的行为举止,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最后,正确的道德观念对于培养小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公民意识也具有重要作用。
他们可以通过参与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等方式来践行自己的道德观念,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孔子“仁”的思想对小学德育的启示【摘要】孔子“仁”的思想是儒家学说最具有特色的精髓,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思想观念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它对于我们今天的小学德育也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在当前的小学德育工作中,如何认识和继承孔子“仁”的思想的优良传统,吸收和发扬“仁”的思想的优秀精华,将孔子“仁”的思想以更科学、合理、有效地运用到小学德育中去,是我们应该积极思索和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仁”;小学德育;启示引言当前中国正处在深刻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多元价值体系的影响和西方文化浪潮的冲击,当代小学德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之暴露了种种问题。
本文从对孔子仁学思想的深入剖析入手,结合当前中国的现实,探索孔子“仁”的思想与小学德育工作的融合及其现世价值。
一、孔子“仁”的思想和小学德育的内涵(一)“仁”的思想的内涵“仁”字在古书里出现很多次,孔子把它提高到哲学的位置。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的核心要求就是“仁”,并赋予了其更加丰富的内涵。
“仁”被孔子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说文解字》中讲:“仁,亲也,也人二”。
也就是说,仁是指二人以上的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孔子在《论语》一书中,论“仁”的次数最多,据黄仁宇统计,仁字凡六十六见,杨伯峻的统计是104次,匡亚明的统计为109次。
今人对仁的解释,有不同见解。
冯友兰先生认为,仁的基础就是人的“真实情感”[1],即心理情感,他也说过,仁是“心之全德”,还说过仁是“人是自觉”。
意思是说人的道德行为来源于自己的内心,是靠自身的素质实现人格的完善。
而有些论者则认为,仁是社会伦理,是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原则。
(二)小学德育的内涵对小学德育的认识,应该说揭示了道德教育的一般本质,它们把道德教育主要被视为由社会有意识地将一定道德规范传授于个体,并使其内化为个体道德认识的过程。
具体把小学德育的内涵概括为,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小学生的需要,遵循小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身教、言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活动过程。
第1篇作为一名小学生,我有幸接受了崇德教育的熏陶。
在这段时间里,我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在品德修养上有了显著的提高。
以下是我对崇德教育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崇德教育的意义崇德教育,即以德为先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塑造健全人格。
在我国,崇德教育被视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提高国民素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
作为一名小学生,我深刻认识到崇德教育的重要性。
二、崇德教育的内容1. 社会公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是崇德教育的基础,它包括遵守交通规则、爱护公共设施、尊重他人等。
通过学习,我明白了遵守社会公德的重要性,也学会了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这些美德。
2. 家庭美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是崇德教育的延伸,它包括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关心兄弟姐妹等。
在我家庭中,长辈们总是以身作则,教育我们要孝敬父母、关爱家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逐渐养成了这些良好习惯。
3. 个人品德教育个人品德教育是崇德教育的核心,它包括诚实守信、勤奋好学、谦虚礼貌等。
这些品质使我成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在校园里,老师们经常教导我们要诚实守信,勤奋好学,这使我受益匪浅。
4. 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崇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包括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等。
通过学习,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祖国的伟大,激发了我为祖国贡献力量的决心。
三、崇德教育的心得体会1.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崇德教育,我学会了如何做人,明白了道德品质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努力做到诚实守信、勤奋好学、谦虚礼貌,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2. 提高自我修养崇德教育使我认识到,一个人的品德修养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形象,还关系到家庭、学校和社会。
因此,我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努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3. 增强责任感崇德教育使我明白,每个人都有责任关爱他人、关爱社会。
在校园里,我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这种责任感使我更加关心身边的人和事。
4.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崇德教育让我了解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如孝道、礼仪、忠诚等。
仁义礼智信的读后感《仁义礼智信》是一本关于人生修养的书籍,通过对仁义礼智信这五个方面的深入探讨,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生的道理。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于自己的人生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仁。
仁者爱人,宽容大度。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有时候难免会受到一些委屈或者冒犯。
但是,作为一个有修养的人,我们要学会宽容和包容,不要轻易动怒,要学会理解和体谅他人。
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和谐。
其次,义。
义者正直,诚实守信。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很多人都会为了一己私利而不择手段,甚至不惜伤害他人。
然而,真正有修养的人,应该是有着高尚的道德情操,不做伤害他人的事情,做到诚实守信。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建立起良好的社会风气,让整个社会更加和谐。
再次,礼。
礼者尊重他人,有礼有节。
在我们的生活中,礼貌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感受,是我们做人的基本原则。
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
然后,智。
智者思考,有智慧。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时候需要我们去思考,去解决。
而这就需要我们有着一定的智慧,有着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面对问题的时候不慌不乱,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
最后,信。
信者守信,言行一致。
信任是人际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只有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的关系,才能够更加牢固。
而要建立信任,首先要做到守信,言行一致。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与他人交往的时候,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
通过对《仁义礼智信》这本书的阅读,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仁义礼智信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也更加明白了这五个方面对于一个人的修养和素质的重要影响。
我会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加注重这五个方面的修养,努力做一个有修养的人,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
浅析“仁义礼智信”对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启示摘要:“仁义礼智信”是儒家“五常”的价值观,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精神指引作用。
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旋律下,在小学生中大力弘扬“仁义礼智信”思想,对于促进小学生的群体和谐精神、全面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有积极意义。
本文通过对儒家“仁义礼智信”和小学生德育的现状的阐述,提出其对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启示。
关键字:仁义礼智信;儒家“五常”;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德育教育小学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启蒙时期,通过教师讲授传统美德,向学生讲解“仁义礼智信”的内涵,将传统文化植根于小学生心中是日常教学中的重要手段。
“仁义礼智信”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时至今日,虽然社会性质与过去相比发生了根本变化,但是只要能够秉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要求的辩证主义的态度对待“仁义礼智信”思想,剔除其历史附着的负面性,就能够提炼和加工其思想体系中的合理因素,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一、“仁义礼智信”思想之内涵解读(一)内涵阐述之“仁”“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指好的道德。
孔子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2]。
仁的内容包涵甚广,其核心是爱人。
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孔子提倡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经过不同时代,成为理想的道德范式,成为民族普遍的共识——为民族、为国家的利益,宁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然而,在2l世纪的经济大潮中,那些小学生们缺乏仁爱精神,对同学没有同情心,对国家、对社会缺乏奉献意识和责任意识。
(二)内涵阐述之“义”“义”,多被理解为社会的整体利益,早期儒家学者一直认为应该将“义”位于私利之上,反对见利忘义的行为。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仁义礼智信心得体会篇一:中华美德优秀作文欣赏---忠孝仁义礼智信中华美德---忠孝仁义礼智信“忠孝仁义礼智信”,应该从孔子时就提出来了,几千年了。
“忠孝仁义礼智信”中,“忠孝”是最基本的。
忠是立国之本;孝是立家之本。
“忠孝”两字,支撑着这个国家、民族以至于整个家庭的“大厦”,就如“四根柱子”,屹立不动;否则,家国大厦将倾。
“仁义礼智信”称之为“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这是立身之本。
现在有必要学习发扬广大。
提倡“忠”,就是热爱祖国,忠于职守。
忠的本义,是指人在祭祀时要保持肃穆恭敬的态度。
后来,引申为人要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一般特指为“忠君爱国”,正如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这方面,抗金名将岳飞被认为是“忠”的典范。
现在不需要“忠君”,但把忠君延伸为爱国,这是新时代的人最起码的要求。
忠于职守,就是忠于你的单位、忠于你从事的工作。
至少,你不能当一天和尚不撞一天钟,不能占着茅坑不拉屎,更不能象邓小平说的有些人那样,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
提倡“孝”,就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贤。
孝字上半部是“老”字的一半,下半部是“子”字全形,1 / 6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融为一体,儿子继承老子,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所以,孔子把“善事父母”的人士,称之为“孝”者。
“百善孝为先”,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化占有重要之地,不忠不孝之徒不能立于天地之间。
最典型的当属“二十四孝”的故事。
古人非常强调孝道,并且有绝对化的思想,如“父命难违”、“父叫子亡子必亡”等,这些是不可取的。
但是,孝是维系社会的最小细胞家庭的基本纽带,如果子孙不孝,这个家庭就将乱套,这个国家就将乱套。
所以,孔子提倡“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仁义礼智信五德体系的德育价值时间:2014-09-10 14:10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作者:刘峻杉张俊导语:本文将五德体系与当代的积极心理学的美德—性格优势体系和美国品格教育的美德体系进行了比较。
与美德—性格优势二维体系相似,五德体系是一种气质—美德体系,涵盖了先天和后【图语:《碧山仙境图》,南宋画家刘松年所画】作者简介:刘峻杉,首都师范大学儿童生命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张俊,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讲师,博士在价值多元化时代,道德教育所需要面对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要培养哪些美德或能力,更重要的是如何综合利用不同美德或者协调他们之间的冲突,从而能面对复杂的道德情境而做出优化的选择。
这就要求美德的传授不能以单个“德目”的形式出现,而必须建立在美德系统论的基础之上,因此需要以体系化的框架将美德内涵和关系整合得更为清晰。
这不仅可以避免片面的和僵化的道德灌输,更重要的是可以增进人们对多元价值整体性的了解,从而使得基于不同价值观的对话和协商成为可能,而不停留在相对主义的泥潭之中。
对于中国的道德教育研究与实践而言,这样的体系化的框架还必须能够反映中华民族自身的文化根性和精神特质。
以先秦道家、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仁义礼智信五德体系就是在中国本土文化中诞生的理论框架之一。
五德体系历经沧桑,在历史长河中曾经以多种形式出现过,也曾促进或阻碍过中国社会的发展。
五德体系能否为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贡献价值,这是需要以开放和谨慎态度来考察和论证的。
跨越历史的鸿沟,返本还源地阐释五德体系的内涵,并通过与其他美德体系的比较,来检验其思想的深刻性与辩证性、整体的包容性与子系统的独立性,是判别仁义礼智信五德体系对当代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先秦道家、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仁义礼智信五德体系与当代两种美德体系进行了比较。
第一个美德体系是来自于近十多年来蓬勃发展的积极心理学,代表心理学领域有关“德目”问题的一个发展方向,而且将美德与性格特点联系起来。
仁义礼智信读后感(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经典名言、经典日志、经典美文、经典说说、读后感、心得体会、作文大全、古诗大全、成语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lassic famous quotes, classic journals, classic American essays, classic sayings, after reading, experiences, essays, ancient poems, idiom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仁义礼智信读后感仁义礼智信读后感(一)在寒假里,我读了一篇《魏文侯与虞人期猎》的故事,故事里讲述了魏文侯与别人相约打猎,但由于天下大雨,在众人劝说不要去的情况下,魏文侯还是义无反顾的履行了自己的诺言,正是他处处诚信待人,才博得了其他人的信赖与拥戴。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仁义礼智信读后感作文(3篇)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仁义礼智信读后感作文篇一:“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
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孔子曾将“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又将“仁义礼”组成一个系统,曰:“仁者人(爱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
” 仁以爱人为核心,义以尊贤为核心,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仁义礼智信读后感作文篇二:何谓仁?博爱者为仁仁者,人二也。
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
仁者,易也。
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
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
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何谓义?忠孝者为义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
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
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
何谓礼?尊众者为礼礼者,示人以曲也。
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
因此敬人即为礼。
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
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
何谓智?建功者为智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
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
观一叶而知秋,道不远人即为此。
何谓信?守约者为信信者,人言也。
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
那时的人纯真朴素,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故而真实可靠。
别人用生命或鲜血换来的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不信是要吃亏的。
以此估计,信者,实为人类之言,是人类从普遍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东西,当然不会骗人。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仁义礼智信读后感作文篇三:“仁”:仁人、爱人、仁爱,自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
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仁义礼智信读后感范文(精选13篇)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仁义礼智信读后感范文(精选13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仁义礼智信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仁义礼智信读后感篇1从幼儿教育抓起,“忠孝仁义礼智信”,从孔子时代就提出来了,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更是文化上的精华。
《忠孝仁义礼智信》一书是以“忠孝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文化为核心,每一部分精选了若干传统故事,并进行精短的点评,通过品读书中的小故事,使我了解到了古人的思想特点,认识了古人的行为方式,和他们进行了一次跨时空的“对话”,也使我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书中的前言有一句话是这样写的“在当今社会,提倡“忠孝仁义礼智信”仍有现实意义,并没有过时。
如果一个社会,是非混淆、美丑颠倒;盗版书屡禁不止,山寨产品受到推崇;假唱替身成为常态,公平正义受到抑制,社会信用付诸流水,那么,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由此可见,传统美德教育既是结合当前我国社会风气和思想道德领域内存在的突出问题,也是着眼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全局,面向中华民族未来的重要举措。
幼儿时期对于人一生来说,是个性倾向和道德情感形成的萌芽时期,是培养传统美德的最佳阶段。
毋容置疑,作为幼教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弘扬传统美德是我们的神圣职责。
认清了这一点之后,我又习惯性地思考着:我们究竟应该对幼儿进行哪些传统美德教育呢?如何在一日活动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呢?一、注重幼儿“孝”的教育。
“孝,就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贤。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在“四二一”家庭中长大,所谓的“四”指的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二”指的是爸爸妈妈,“一”就是孩子了,两大家子人都围着孩子转,只知道如何让孩子在物质上过得好一些,却忽视了对孩子“孝”的教育。
仁义礼智信读后感《仁义礼智信》是一部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作者以仁义礼智信五个字为主线,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仁者爱人,义者行义,礼者尊重,智者明理,信者守信。
这五个字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人际关系、道德品质、行为规范、智慧和信仰的追求。
在当今社会,尤其是在现代化进程中,这些价值观往往被忽视或者淡化,而《仁义礼智信》的出现,正是为了提醒我们应当重视和传承这些传统价值观。
其次,仁义礼智信是我们应当学习和遵循的道德准则。
在《仁义礼智信》中,作者通过举例和论证,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仁义礼智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比如,仁者爱人,就是要善待他人,帮助他人,关心他人,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智者明理,就是要理智思考,明辨是非,不被欺骗,这是我们在面对复杂社会问题时应该具备的素质。
通过学习和遵循仁义礼智信,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成为更加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再者,仁义礼智信是我们应当传承和弘扬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仁义礼智信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承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和文明。
在现代社会,我们面临着来自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也面临着被淡化和忽视的危险。
因此,我们应当传承和弘扬仁义礼智信,让这些传统价值观在当代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最后,仁义礼智信是我们应当在生活中践行的准则。
读完《仁义礼智信》后,我深刻地意识到,仁义礼智信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为准则。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以仁为本,以义为律,以礼为准,以智为道,以信为信。
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仁义礼智信的深刻内涵,才能真正理解和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总之,《仁义礼智信》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丰富思想的经典著作,它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辟阐释,更是对我们每个人的道德规范和人生追求的启迪。
《中国好家风仁义礼智信》读后感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好家风仁义礼智信》读后感(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好家风仁义礼智信》读后感1暑假期间,在爸爸妈妈的指导下,我认真阅读了《小学生传统文化第一课:中国好家风仁义礼智信》,感觉受益匪浅、启发很大。
《三字经》有言:“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混。
”其中的“仁义礼智信”,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出的“五常”。
这“五常”,贯穿于几千年形成发展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成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仁者,人二也。
即二人相处之道,指在与他人相处之时,能够关系融洽、和谐。
在具体的交往方法上,要按照“仁者,易也”来处事,也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尊重别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儒家非常重仁,强调:仁者,爱人矣。
简而言之,能爱护体贴别人,便为仁。
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
即在别人有难时能够出手相助,帮人一把,即为义。
在体现义的时机上,要做到“义者,宜也”,也就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
礼者,示人以曲也。
正如俗话说,自己弯腰才能显得别人更高,对别人就显得敬重,即为有礼。
古时候对于礼,也有“示人如弯曲的谷物”的比喻,意思是谷穗只有结满谷物的时候才会弯下头,礼之要义就在于此。
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
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假,把时生活中的各种事物都琢磨透了,也就显得智慧了。
“智”还有理智的意思,即要有平和的心态,也就是“有修养”。
如果失去理智,也就失去了修养;失去了修养,也就失去了礼貌;失去了礼貌,也就斯文扫地了。
信者,人言也。
古时候没有纸,各种经验技能都靠言传身教。
那时候的人们都很纯朴,没有很多的阴谋诡计和诳妄欺诈,故而都比较真实可靠。
信字从人言,人言不爽,方为诚实,是为信也。
“仁义礼智信”的中华传统美德,陶冶出了一代代仁人志士,至今仍具有恒久的魅力和普适的价值。
【2018最新】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仁义礼智信》读后感-范文word版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仁义礼智信》读后感导语:《仁义礼智信》属于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系列书,被列为201X寒假小学生低年级推荐书单。
以下是小编带来的读后感怎么写,希望对你有帮助。
《仁义礼智信》内容介绍《仁义礼智信》读后感怎么写:第一:读懂原文抓中心。
“读后感”的“感”是从读中产生的,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能感得深刻。
第二:选择重点作感点。
一本好书或一篇好文章的读后感,可“感”的点很多,要写好读后感,必须选好“感点”。
什么叫“感点”呢?感点是由书中某一个地方的内容引起的,引发我们体会的地方。
面对众多的感点,我们必须从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最善于写的一个或几个点,作为自己写读后感的切入点,切不可面面俱到。
第三:读感结合有侧重。
读后感中少不了对原文的“叙”述,但它不像记叙文中的“叙”那样具体、形象、生动,读后感中的“叙”要做到简明。
写作时可以先叙述文章内容,后集中谈体会,这种写法适于只谈一点体会。
还可以边叙边谈体会,“读”和“感”交叉写,这种写法可以谈几点体会。
第四:联系实际谈感受。
这个“实际”,可以是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也可以是别人的思想和生活实际。
没有情感的读后感苍白无力,有情感的读后感才能感染人。
第五:结构安排有次序。
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写清感受后,结尾再回扣“读”。
还要注意读后感的题目,可以直接以“读《》有感”为题,也可以把自己的感悟作为题目,把“读《》有感作为副标题。
”更多相关热门文章推荐阅读:1.国学经典《礼记》读后感2.201X寒假推荐书《牧犬兄弟》读后感。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仁义礼智信读后感作文《仁义礼智信》属于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系列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仁义礼智信读后感作文,欢迎大家阅读!【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仁义礼智信读后感作文一】——《凿壁取光》读后感今天,我读了一则小故事,名为《凿壁取光》,它讲述的是西汉的匡衡因为家里祖祖辈辈都是务农,生活十分贫困,为了帮助家里,他白天要外出干活,只能靠夜晚时间读书。
可是家里穷得连晚上点灯用的油都买不起。
他非常苦恼,他又非常喜欢读书。
一次,他发现与邻居家合用的一堵墙的壁缝里透过丝丝光线来,他高兴极了,找到了借光的好办法。
他把原有的缝隙凿得大点,这样,就有更多地光线透过来了,他就依靠着这些光线,紧挨着墙壁,夜夜苦读到天明,直到邻居就寝为止。
读了这则故事后,我联想到自己现在的生活。
我们学习的环境非常好,爸爸妈妈不用我们为家庭的生计考虑,也不用我出去打工挣钱,只要认真学习就行,还有很多优秀的老师教授我们知识和技能,晚上也没有不能学习的担忧,可我们却没有百分之百把精力花在学习上,没有感受到父母和老师对我们的期望。
通过这则小故事,我感到很惭愧,也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要好好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可不想到老了之后,一事无成,后悔莫及。
所以,我决定,从现在开始,我要好好努力,天天向上,将来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
匡衡,你是好样的,我要向你学习!【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仁义礼智信读后感作文二】中华民族文化有着五千多年灿烂历史,而国学经典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
读了《国学经典诵读》这本书后,让我受益良多:宽容“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
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与别人有些摩擦,在这时,我们如果与之相持不下,则二者之间的关系不仅会越来越差,甚至有时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反之,若我们各自退后一步,宽以待人,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仁义礼智信》读后感第一篇:《仁义礼智信》读后感《仁义礼智信》读后感今年寒假,我读了一个叫《仁义礼智信》的书,里面有许多精彩的故事,其中一个“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故事叫我格外感动。
故事说的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
身为汉朝宗室的刘备有心平定天下,匤复汉室,挽救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
于是广纳贤才,与关羽、张飞三人桃园结义,结为生死弟兄。
关羽本是一个卖枣的小贩,但刘备并不介意他的出身低微,对待他胜似亲兄弟。
一次,刘备的军队被曹军打败,关羽为保护刘备夫人,被围困在一个小山丘上。
曹操一直非常欣赏关羽,极力劝降。
可关羽是个重义之人,宁死不降!后来,曹操派张辽前去游说关羽说:“当初你三人桃园结义,约定同生共死。
现在刘备生死未卜,你怎么能想着先死呢?况且,你死后刘备的家眷又由谁来照顾呢?不如暂且归降,一边为曹公做事,一边等待刘备的消息。
”关羽无奈,只得暂时归降曹操。
但与曹操约法三章:“一是降汉不降曹;二是要确保兄嫂的安全;三是有刘备的消息要立即离去,曹操不能阻拦。
”曹操爱才心切,就假意答应了。
他认为只要善待关羽,时间久了,关羽就会真心归顺。
曹操为了感化关羽,不断给他升官,还给他许多厚礼,可关羽不为所动,仍然时刻牵挂着刘备的安危,盼望着弟兄相聚。
后来,关羽终于得到了刘备的消息,于是挂印封金,克服重重困难、不远千里追寻兄长去了……孟子云:“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而兼,舍生而取义也。
”可以说,这种精神在关羽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
今天的我们,真的要好好学习他这种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移、舍生取义的可贵品质。
热爱自己的祖国与亲友、师长,克服困难,好好学习,为将来报效国家与社会而努力。
第二篇: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主题活动教案班会题目:仁义礼智信教学目标:了解“仁义礼智信”的基本意思,并能引申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去。
教学重点:了解“仁义礼智信”的基本意思教学准备:电脑、有关的小故事。
仁义礼智信读后感500字仁义礼智信读后感500字“仁者爱人”(语出《论语》)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仁者是具有大智慧,人格魅力,善良的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语出《论语》)如果自己身体不想要的结果或精神不情愿被这样对待,就不要使得别人遭受不想要的结果和得到不想要的对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语出《孟子》)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
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仁”的意思是仁厚、仁慈、友善地对待他人,包括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以及亲戚、陌生人,甚至万事万物等对象。
提倡“仁”的道德,就是要以人为本,把人当作人来对待,就是在确认自己是人的同时,也承认他人同样是人,是和你自己一样有价值存在的人,人与人在天命之性和生命价值上是平等的。
因此,人与人之间应该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态度友好相待,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态度互相帮助。
当然,儒家的仁爱精神还不止于对自己同类的小爱,还应进一步推广到对自然界一切生灵和万物的大爱和博爱。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语)“水善利万物……”,大爱世间万事万物。
中国儒家文化精髓得益于参透,体悟水的品行本质。
以上是整理的有关仁义礼智信读后感500字相关内容,希望大家喜欢!仁义礼智信读后感500字“人生而应八卦之体,得五气以为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也。
夫万物始出于震;震,东方之卦也,阳气始生,受形之道也,故东方为仁。
成于离;离,南方之卦也,阳得正于上,阴得正于下,尊卑之象定,礼之序也,故南方为礼。
入于兑;兑,西方之卦也,阴用事而万物得其宜,义之理也,故西方为义。
渐于坎;坎,北方之卦也,阴气形盛,阴阳气含闭,信之类也,故北方为信。
夫四方之义,皆统于中央,故乾、坤、艮、巽,位在四维。
中央所以绳四方行也,智之决也,故中央为智。
故道兴于仁,立于礼,理于义,定于信,成于智。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仁义礼智信》读后感250字《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仁义礼智信》读后感250字今年2月至3月,我读了一本有知识性的书,名叫《中华美德故事》,这本书有八部份,共六十八个有趣的精美的中华历史故事。
从这本书中我认识了:浩然正气的文天祥,精忠报国的岳飞、宁死不认罪的董宣、互相友爱的孔融,还认识了聪明善良的曹冲。
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特别是浩然正气的文天祥,文天祥他生活在我国南宋时期,他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下,仍然忠贞不渝,宁死不屈,表现出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文天祥以他自身壮举谱写的“正气歌”永垂不朽。
读完这本书,我的收获特别多,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爱国、正直、勤学、仁爱、机智、诚信、重孝等很多中华传统美德,我们应当继承这些精神财富,并使之发扬光大。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仁义礼智信》读后感250字第一:读懂原文抓中心。
“读后感”的“感”是从读中产生的,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能感得深刻。
第二:选择重点作感点。
一本好书或一篇好__的读后感,可“感”的点很多,要写好读后感,必须选好“感点”。
什么叫“感点”呢?感点是由书中某一个地方的内容引起的,引发我们体会的地方。
面对众多的感点,我们必须从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最善于写的一个或几个点,作为自己写读后感的切入点,切不可面面俱到。
第三:读感结合有侧重。
读后感中少不了对原文的“叙”述,但它不像记叙文中的“叙”那样具体、形象、生动,读后感中的“叙”要做到简明。
写作时可以先叙述__内容,后集中谈体会,这种写法适于只谈一点体会。
还可以边叙边谈体会,“读”和“感”交叉写,这种写法可以谈几点体会。
第四:联系实际谈感受。
这个“实际”,可以是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也可以是别人的思想和生活实际。
没有情感的读后感苍白无力,有情感的读后感才能感染人。
第五:结构安排有次序。
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写清感受后,结尾再回扣“读”。
浅析“仁义礼智信”对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启示摘要:“仁义礼智信”是儒家“五常”的价值观,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精神指引作用。
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旋律下,在小学生中大力弘扬“仁义礼智信”思想,对于促进小学生的群体和谐精神、全面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有积极意义。
本文通过对儒家“仁义礼智信”和小学生德育的现状的阐述,提出其对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启示。
关键字:仁义礼智信;儒家“五常”;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德育教育小学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启蒙时期,通过教师讲授传统美德,向学生讲解“仁义礼智信”的内涵,将传统文化植根于小学生心中是日常教学中的重要手段。
“仁义礼智信”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时至今日,虽然社会性质与过去相比发生了根本变化,但是只要能够秉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要求的辩证主义的态度对待“仁义礼智信”思想,剔除其历史附着的负面性,就能够提炼和加工其思想体系中的合理因素,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一、“仁义礼智信”思想之内涵解读(一)内涵阐述之“仁”“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指好的道德。
孔子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2]。
仁的内容包涵甚广,其核心是爱人。
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孔子提倡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经过不同时代,成为理想的道德范式,成为民族普遍的共识——为民族、为国家的利益,宁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然而,在2l世纪的经济大潮中,那些小学生们缺乏仁爱精神,对同学没有同情心,对国家、对社会缺乏奉献意识和责任意识。
(二)内涵阐述之“义”“义”,多被理解为社会的整体利益,早期儒家学者一直认为应该将“义”位于私利之上,反对见利忘义的行为。
《论语》中道,“义以为上”、“见利思义”、西汉董仲舒提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朱熹讲“而今需要天理人欲,义利公私分辨得明白”、“将天下正大底道理去处置事,便公,以自家私事去处置之,便私”,陆九渊表示认同并说“凡欲为学者当先识义利公私之辨”[1]。
此时的“义”已不仅被认为应位于“利”之上,更是被赋予公义、理性的含义。
然而,很多小学根本不懂“义”的真正含义。
在学校中,部分学生片面理解“义”的内涵,将“道义”理解为“义气”,当自己的朋友有需要时,不管是正当的还是不正当的,都脑子一热地去帮助朋友,置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于不顾。
(三)内涵阐述之“礼”“礼”,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广义的“礼”,泛指整个社会的上层建筑,是社会等级制度、法律规定和道德规范的总称,是一种秩序。
荀子讲:“礼者,人道之极也”,认为礼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其功能不仅在于“正身”,而且在于“正国”。
狭义的“礼”被界定为“恭敬之心”或“辞让之心”,是礼仪、礼节仪式以及待人接物和处事之道。
在古代社会中,“礼”被认为是道德的总称,社会文明的标志、做人的基本素质。
所以孔子讲“不学礼,无以立”,告诫人们“克己复礼”、“约之以礼”,礼的功能被归结为通过讲理和守礼,并懂礼仪、懂礼节、懂礼貌,行成一种文明有序、和谐安定的社会生活局面。
“礼”是对道德的一种最高要求[1]。
孔子提出“礼”的思想观念,其重点在于突出礼仪、制度、言行规范,所谓“不知礼,无以立。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对“礼”非常重视,所以老师应该从小就教育学生要有“礼”的观念。
(四)内涵阐述之“智”“智”,指的是智慧和理智。
孔子讲“智者不惑”,认为拥有智慧的人才能“不惑”,并称自己四十而不惑。
孟子把“智”看作是辨别是非善恶的一种能力,提出“是非之心,智也”的命题。
荀子也讲“知明而行无过”,强调智慧的作用。
可见,“智”已被理解为一种理性精神,一种才智和能力,其不仅可以辨别是非善恶,还可以加强自身道德思想的养成[1]。
先秦儒家的思想家们虽然对“仁义礼智信”的侧重点均有不同,但是他们对于“仁”和“智”有密切的关系,是有着一致看法的。
在孔子看来,“仁”是核心,“智”是达到“仁”的手段,“仁”需要通过“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等追求“智”的过程来实现[2]。
(五)内涵阐述之“信”朱熹讲:“诚者,真实无妄之谓。
”信,指的是,说话要真实,言行要一致,信义结合,诚信要正当[1]。
古人认为,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是人际交往和社会正常运行的道德支撑,这也是当代人在孩提时代听父母讲的“第一堂课”。
可是,许多大学生的行为却让人感到世风日下,诚信不再。
每次考试前,学校都会宣传诚信考试,更甚之,学生还会针对诚信考试签订承诺书,然而结果怎样呢?个别学生仍视承诺书为废纸,在考场上作弊,更有甚者,即使被抓住,仍然不以之为耻。
总之,“仁”、“义”、“礼”、“智”、“信”,相辅相成,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冲刷后,在 21 世纪新形势的今天,依然闪闪发光,并为小学生德育现状做出了新的解读,为德育工作改革指明了新方向。
二、当今小学生德育在“仁义礼智信”方面存在的问题如今互联网盛行,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流行文化”充斥着学生们的生活,更容易助长他们肤浅、浮躁、“重名利、轻修养”的不良品行,部分学生在文化素养方面已出现明显的“营养不良”,滋生出自私自利、好吃懒做、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
我将分别从五个方面总结小学生在“仁义礼智信”方面出现的问题。
(一)小学生在仁方面的问题“仁”的核心概念是“爱人”。
我们认为当前孩子中出现的仁爱缺失现象, 责任主要在于家庭、社会和学校。
首先, 家庭方面。
第一, 溺爱有加。
我国目前在校的小学生独生子女已占相当比例,他们在家庭中大都处于中心位置,享受着家庭尽可能多的优待,这使得他们从出生后,就坦然的索取,他们认为别人爱他是天经地义的,而不懂得去关心别人,更不会体谅别人的痛苦和欢乐,形成了“得到”理所当然,“享受”理应如此,“付出”岂有此理的心理倾向。
显然,当前的儿童依赖性强,重视自利自我却唯独缺乏自责,自省。
正因为他们缺乏恻隐之心,小学生校园暴力事件和小学生虐待动物事件时有发生。
从大的方面来说,当代小学生存在着理想信念淡化的问题。
第二,伙伴缺失。
独生子女,长期封闭在自我的圈子里, 造成孤僻、不合群等心理。
第三,不当的示范。
个别家长价值观不当,仁爱意识淡薄,给孩子错误的教导和示范。
其次,社会的负面影响。
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多层次、多侧面的变迁,成就了当代社会进步、开放、多元等特征,然而也不可否认,人类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 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生产力的巨大提高,生态失衡、环境恶化、资源匮乏、人口危机、人情冷漠、道德沦丧等全球性问题日益尖锐化。
一些成人以唯利是图,事不关已,漠然处之,作为自己行事处世的准则, 给孩子造成了负面影响。
甚至出现孩子做了好事,却得到讥讽的现象,不能给孩子以正面的引领。
最后,学校的指导不深。
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学校已认识到仁爱教育、关怀教育对人的成长的重要性,但无容置疑,学校教育中还存在着浅尝辄止,不够深刻的问题,有的流于形式,有的仅是停留在一些捐赠活动中。
这可以从一些孩子中看出:第一,仁爱意识的功利性。
一些学生帮助别人只是以获得奖励为目的,未能真正体会到助人的快乐,诚然这与儿童的年龄特征有一定的关系,但中高年级学生也较普遍存在。
第二,施爱对象的局限性。
孩子比较乐意帮助同伴,不大愿意帮助陌生人;他们认同弱势人群需要同情和帮助,很少意识到父母长辈、老师等这些他们眼中的强者也需要关心。
第三,施爱方式的单调性。
不善于助人,助人方式的单调,导致施爱快乐体验单调贫乏,部分失去行动的内驱力。
孩子眼里帮助别人,大多是当别人在物质上有困难时,给以帮助。
他们没有认识到学习上的帮扶、生活的帮困、精神或行为上的相互鼓励,都是关爱的方式。
这些表现与学校指导不深不无关系。
(二)小学生在义方面的问题在我们充分肯定当代小学生义利观的本质和主流的同时,对其中存在着的一些问题也要加以重视。
在当代小学生群体中,大部分同学由于不能够正确地看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只顾最大化的追求个人利益,对他人利益、集体利益,视而不见,甚至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惜牺牲集体利益。
“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途”的观点在小学生群体中有了一定的认同度。
大部分小学生最关注不是集体的发展而是个人现实利益的实现。
大部分小学生由于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养成凡事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的习惯,一切唯吾独尊,对于别人的利益从不关心,只懂得享受、不懂的孝敬。
在一项调查中,“我的理想”道德取向中,许多同学选择了当经理、老板、歌星、影星,原因是最实惠最荣耀,而对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较为淡薄。
一谈到当清洁工就哄堂大笑。
从这也可以看出小学生的理想观念淡薄。
(三)小学生在礼方面的问题一些小学生缺失礼节的现象被大家口口相传,小学生的某些行为并不符合中国传统礼仪的要求,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美德,然而有些小学生见到老师时绕道而行,并在同学面前津津乐道自己的这种行为,还自以为了不起。
有些学生顶撞父母,甚至存在怨恨心理,家庭之间存在着矛盾。
当客人来访的时候,小学生不知道走出房门迎接客人,没有待客的热情。
小学生缺失礼节的原因不是学生自己的原因,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融合导致了这一个现象[3]。
首先,家庭教育把过多的功利性的东西传授给了小孩,当父母给小孩子举例子的时候,总是说别人家的小孩如何有能耐,在外面混的多好,赚了很多钱,当了什么官,小孩在自己心里对比的时候,渐渐的就把赚钱和当官当做了目标,认为真正的成功是赚钱和当官,自己的偶像应该是赚钱很多,官做得很大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值得自己尊敬和崇拜。
当他们面对长辈时,他们的尊敬之感已经转移了,不在长辈身上,尊敬长辈的礼仪也就淡化了。
看到长辈向自己走过来,仍然坐着,对父母的命令也是敷衍了事,他们过多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家长对传统礼节的缺失也导致孩子对传统礼节的缺失。
其次,社会主流的理念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偏差,给小学生灌输的理念中包含了是权钱是真理,这些教育让孩子的脑海里权钱占据的空间大于礼节,也许社会需要检讨一下,给小学生的理念中多一些道德教育,在街上亲眼看到扒手偷东西,家长不让小孩子站出来挑明真相,周围的人也是视若罔闻,小孩子在课堂上学习的伸张正义等等这些理念在生活中没有得到证实,反而被推翻了,这是一种矛盾在幼小的心灵中慢慢的纠结,当他们想不通的时候,对这种事也就冷漠了,对那些理论的教育也就半信半疑了,给孩子的心灵泼了一盆冷水。
不管怎样说,社会的风气对小孩子的礼仪和规范教育存在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