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油案例分析
- 格式:pptx
- 大小:706.25 KB
- 文档页数:31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篇一: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中航油事件分析事件经过 2003 年下半年,新加坡公司时任总裁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开始进入石油期权交易市场,从事石油期权交易。
陈久霖和日本三井住友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和新加坡麦格理银行等在衍生品市场外市场签订期权合约,进行场外期权交易。
2003 年底,新加坡公司的仓位是空头200 万桶,因为石油价格的短暂下跌,公司有所盈利。
然而,进入2004 年之后,石油价格就一路上涨,新加坡公司逐渐由盈利变为亏损。
到3 月28 日,新加坡公司已经出现580 万美元账面亏损。
为了掩盖账面亏损,陈久霖决定对合约进行展期,致使交易仓位放大。
至6 月,公司因期权交易导致的账面亏损已扩大至3500 万美元。
此时,受赌徒心理的影响,陈久霖不仅没有止损,反而将期权合约展期至2005 年及2006 年,并且在新价位继续卖空。
到2004 年10 月,中航油持有的期权总交易量已达到5200 万桶之巨,超过公司每年实际进口量的3 倍以上,公司账面亏损已达1.8 亿美元,公司现金全部消耗殆尽。
10 月10 日以后,石油价格不但没有下调,反而继续一路走高,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陈久霖不得不向母公司中航油集团写报告请求援助。
在接到新加坡公司的求助请求之后,中航油集团不仅没有责令新加坡公司迅速斩仓,反而决定对其实施救助。
10 月20 航油集团以私募方式卖出手中所持15%的股份,获资1.08 亿美元,立即交给新加坡公司补仓。
此举愈发使新加坡公司泥潭深陷。
2004 年10 月26 日和28 公司因无法补加一些合约的保证金而强行平仓,从而蒙受1.32亿美元实际亏损。
接着,11 日到25日,公司的期权合约继续遭逼仓,截至 25 日的实际亏损达3.81 亿美元。
2004 年12 日,在亏损5.5亿美元后新加坡公司宣布向法庭申请破产保护令,中航油事件至此告一段落。
根源积弊已久的国企公司治理问题,即内部控制问题。
中航油案例【参考答案】中航油内部控制设计或执行存在严重不足,使管理层或员工无法在正常行使职能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或舞弊引起的财务报表重大错报。
在内部控制五个要素中都存在控制缺陷:1、控制环境。
中国航油集团向中航油董事会派驻了4名成员,包括陈久霖本人,而他也是以集团副总经理的身份兼任中航油董事和执行总裁的。
但事实上,集团公司出于对陈久霖的信任,使他在实质上成为集团公司派驻中航油的全权代表和实际监管者。
同时,在其任职期间,曾两度调开集团公司派驻的财务经理,从当地另聘财务经理,只听命于他一人。
由此可见,不论在决策、监管还是在经理层,都没有很好的形成实质上的权力制衡。
2、风险评估。
在风险控制机制中,中航油总裁陈久霖应处于一个中枢地位,对风险的控制和传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但他在2004年账面亏损后,为了规避损失,不断加大仓位,对风险没有做必要的对冲处理,也没有对交易设立上限,孤注一掷,赌油价回落。
3、控制活动。
中航油曾聘请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为其编制《风险管理手册》,设有专门的7人风险管理委员会及软件监控系统。
从中可以得出,中航油在政策制定方面不惜花血本,但在执行方面却不尽人意。
中航油总裁陈久霖在获悉公司在2004年第一季度出现580万美元的账面亏损后,不按照内部风险控制的规则进行斩仓止损,而是继续扩大仓位。
不然,中航油不会在衍生品交易市场不断失利,并导致最终的破产。
4、信息系统与沟通。
《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办法》,其中规定任何企业不得从事以营利为目的的投机交易,不能在风险极大的海外市场进行交易,交易总量不得大大超过现货交易总量。
中航油从2003年下半年起在海外市场进行石油衍生品的交易,并且交易总量大大超过现货交易总量,在这三方面明显的违背了国家的规定,而母公司在子公司进行了此项违规活动1年多(2004年10月)以后才得知实情。
由此可以看出,中航油集团公司和中航油之间的信息沟通不顺畅和会计信息的失真。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1、根据案例内容,请做出中航油卖出石油看涨期权的会计分录1交易日:2013年10月中航油卖出200万桶石油看涨期权假设每份合约为1美元,到期日为2014年4月份,并约定期权执行价格为每桶35美元,此外公司须向交易商按合约价的10%支付期权保证金:借:其他应收款——期权保证金 7000000贷:卖出期权——看涨期权合约 2000000银行存款——美元 5000000同时在表外按期权的名义本金额登记期权:借:表外负债——卖出期权合约反向 7000000贷:表外负债——卖出期权合约 70000002期权费结算日通常交易日后2天进行借:银行存款——美元 7000000贷:其他应收款——期权保证金 70000003期末日:2014年4月份期权到期,由于石油价格上涨纽约轻原油价格约为38美元/桶,对买入期权者有利,中航油需履行期权合约账面价值共亏损580万美元:借:交易损益 5800000贷:卖出期权——看涨期权合约 58000004中航油高层没有及时撤出市场,而是选择延期交割,并选择卖出更多的看涨期权用获得的权利金填补保证金的窟窿.2004年4月份至2004年10月份期间,中航油卖出的有效合约盘口达5200万桶增加5000万桶期货合约,假设合约的执行价格为45美元一桶:借:其他应收款——期权保证金 0贷:卖出期权——看涨期权合约银行存款——美元 05 期权费结算日通常交易日后2天进行借:银行存款——美元 0贷:其他应收款——期货保证金 06至2004年10月份,石油期货价格每涨1美元,公司就必须追加5200万美元,共支付额外权利金8000万美元,账面亏损已达亿美元:借:其他应收款——期权保证金贷:银行存款——美元借:交易损益 00000贷:卖出期权——看涨期权合约 07至2004年12月份,中航油衍生产品合约被强行平仓,共亏损亿美元,中航油资不抵债,宣告破产:借:交易损益 00-0贷:卖出期权——看涨期权合约 0借:卖出期权——看涨期权合约 0贷:其他应付款 0资产负债表表外登记期权交易冲回:借:表外负债——卖出期权合约 7000000贷:表外负债——卖出期权合约反向 70000002、试根据分录,分析中航油被市场逼入“破产”境地的过程11997年至2003年:中航油扭亏为盈阶段中航油公司成立之初经营十分困难,一度濒临破产,后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一举扭亏为盈,公司净资产从 1997 年的万美元迅速扩展至 2003 年时的超过 1 亿美元, 一直被视为一个奇迹.22003年下半年:中航油进行空头投机,出售看涨期权中航油在2003年第一次航油市场价格为每桶20多美元时出售了200多万桶2004年航油卖出期权即空头看涨期权,卖价为36美元/桶.佣金收入为200多万美元.中航油预期2004年航油价格会低于36美元/桶,如果市场真的如此,期权的买方将不会行权.这样200万美元的佣金即成为公司的赢利:借:其他应收款——期权保证金 7000000贷:卖出期权——看涨期权合约 2000000银行存款——美元 5000000如果2004年航油市场价高于36美元/桶,期权的买方将行权,即中航油必须以36美元/桶的价格卖出200多万桶石油,高出部分即为公司亏损.32003年10月至2014年第一季度:石油价格上涨,弃权面临到期亏损然而中航油错误地判断了油价走势,进入2004年以来,航油价格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直线上升,在油价高于36美元/桶后,公司的损失不断扩大.在2014年4月,期权成交的时候,油价38美元/桶,而此时中航油将产生580万美元的亏损.此时公司应当进行平仓,及时撤出期权市场,由会计分录3可知此时中航油的亏损共计为580万美元,仍然在可接受范围之内.42004年4月至2014年末:铤而走险,延期交割,增加交易量亏损对中航油来说,无疑是要在当期财务报表上抹黑,也将打破中航油超额利润回报的神话,因此中航油管理层决定铤而走险,以卖出更多的期权来获取收益,并填补保证金的窟窿.所以中航油不但没有采取措施来规避价格上涨带来的风险,反而将赌注越下越大,先后两次将行权价格提高到45美元/桶和48美元/桶,同时将头寸从200多万桶放大到最后的5000多万桶,翻了将近25倍.2004年4月份至2004年10月份期间,中航油陆续卖出大量石油看涨期权,有效合约盘口达5200万桶:借:其他应收款——期权保证金 0贷:卖出期权——看涨期权合约银行存款——美元 052014年10月至2015年:石油价格大涨,遭遇逼仓,中航油破产随着油价价格持续飞涨,中航油期权账面亏损持续以几何倍数加大,油价在高于48美元/桶的价格上每上升1美元,合约的净损失为5000万美元.至2004年10月份,石油期货价格每涨1美元,公司就必须追加5200万美元,共支付额外权利金8000万美元账面亏损已达亿美元.而这给中航油带来的损失更是无法接受的.陈久霖对期货交易的风险可能理解得并不深刻,但通过展期和无限开放头寸来掩饰账面亏损,这和巴林银行倒闭案的里森的办法是一样的,陈久霖甘冒风险,将错就错的思路在延续.既然坚信油价必然下跌,既然不愿意也没有胆量承认失败,既然投机之心尚存幻想最后能挣大钱.2004年10月20日,母公司提前配售15%的股票,将所得的亿美元资金贷款给中航油.至2004年10月26日和28日,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对手日本三井公司发出违约函,催缴保证金,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被逼在油价高位部分斩仓,造成实际亏损亿美元.在此过程中,由于要保持头寸,在油价上涨的过程中,必须不断追加保证金.如果保证金不能按期到位,交易所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将会采取强行平仓的方式,平仓后,巨额损失变现.2004年,中航油在新加坡折戟沉沙,这次事件中,中航油头寸的保证金总缺口最后达到了亿美元之巨.当风险乍露苗头时,其实只需5000万美元即可解围.事后如果果断斩仓,亏损也最多1亿美元.而中航油以小搏大,通过不断出售看涨期权获取足够交易金,而伴随着疯涨的油价,这无疑是徒劳的,这无疑是巨害的.而在金融市场中,中航油这种疯狂的行为也无疑导致了被迫宣布破产,而以失败告终. 5闹剧终结:反思与感悟2005年3月,新加坡普华永道会计公司提交针对中航油室友期权亏损事件所做的第一期调查报告,认为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巨额亏损由诸多因素造成.2006年3月,中航油召开特别股东大会,通过重组方案,同年原总裁陈久霖被新加坡法庭处以万新元的罚款、4年3个月的监禁.轰动一时的“中航油”事件终于落下帷幕.“建立一个成功读企业需要长年的努力,而毁掉它,只需要几个错误的决定“从巴林事件再到中航油事件,我们都应该从中吸取教训,除了在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操作要持有更谨慎的态度外,更避免因为人为失误而导致此类悲剧的再次发生.现代化的公司应当培养更有责任心的CEO,且应该建立更专业独立的金融工具交易监督机制,以及由独立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进行管理落实更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而不再是一个人说了算的交易机制.如今走出国门经营,必须按照当地市场经济规则运行,而中国企业自身还没有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现代企业制度,思维方式、治理结构、管理水平有种种不完善之处,企业的盲目行为大量存在.企业在面对新的金融环境,由于市场机制的缺失,产生了大量的企业的“赌徒”.也有企业因“赌”赢了而欣喜若狂,但从近年总体情况看,失大于得.面对亏损,如不能及时理性的规避,只会一步步被逼入产生中国的巴林银行案——中航油事件.而这给整个经济社会带来的损失都是无法弥补的.3、请结合“期权”的属性,揭示中航油事件产生的原因一衍生金融工具——期权介绍1金融衍生品根据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衍生产品是一种金融合约,其价值取决于一种或多种基础资产或指数合约的基本种类包括远期、期货、掉期互换、期权和几者的综合.通俗地讲,衍生品的价值与收益取决于其他资产标的资产的价值,标的资产可为实物资产、金融资产、期货资产等.远期和期货都是指签订合约的双方约定在未来一定的时间以一定的价格购买或出售交割某项资产的协议,区别是后者多为标准化合约.掉期 / 互换合约可以理解为一系列的远期合约组合,比如利率互换可指合约一方将按固定利率产生利息的现金流与对手互换为按浮动利率产生利息的现金流.期权合约是指合约的买方有权决定是否在未来一定的时间、按照约定的执行价格买入或卖出标的资产的协议.买入标的资产的期权合约称为看涨期权,卖出标的资产的期权合约称为看跌期权.在众多的金融衍生产品中,期权作为一种重要的产品,受到金融财务专家的青睐,其交易量由 2003 年到 2007 年实现了% 的增长率.期权的特点是:买方可将最大的损失额度锁定为期权费,而收益却是无限的.期权的买方付出期权费换得未来的自主决定权,期权的卖方获得期权费补偿所必须承担的不确定性风险.2期权交易机制保证金交易制度.期权与期货交易都采取保证金交易制度,这为投资者提供了以小博大的机会.在期权交易中,经纪人要求承担无限风险的期权卖出方开立保证金账户,最初存入的资金叫初始保证金,金额通过一定的公式计算得到,通常与标的资产价格有关.同时期权清算公司设置了维持保证金额度,并进行逐日清算,将每天交易结束时按照标的资产市价计算的损益反映在保证金账户的余额上,此时就没有杠杆作用了,按照盈亏全额实现现金流的转移.当保证金余额低于维持保证金额度时,投资者会收到保证金催付的通知,如果投资者不能按时弥补保证金缺口,将被清算公司强行平仓部分合约,直到满足维持保证金水平为止.3期权的功能将衍生金融工具作用主要分为利用套期保值规避风险和运用风险投机获得收益两种.投机:应用期权的投机功能,投机者的策略通常是低买高卖,构建衍生品风险敞口,其甘愿承担较大的风险,是因为市场可能符合其预期走势,从而获得较高的利润,这符合收益与风险匹配的原则.因此,当他们预期市场繁荣的时候就会构建多头头寸.比如买入看涨期权或卖出看跌期权.当预期市场低迷的时候持有空头头寸. 套期保值:应用期权的套期保值功能,套期保值者的策略通常是在所拥有或即将拥有的标的资产存在价格变动的风险时,在衍生品市场进行反向的抵消风险操作.金融衍生品交易过程并没有创造任何社会财富,只是风险与收益在投资者中的再分摊与再分配,如果想获得投机收益,就只能通过承担更大的风险.中航油案例,分析其一年多的说明如果没有正确的动机和风险意识,而凭侥幸的投机心态运用这些金融衍生工具,得到的教训将是惨痛的.二中航油事件产生原因中航油作为国际市场上的采购者,应该规避采购成本上升的风险,因此套期保值策略很简单,就是避免油价上涨导致损失.但是中航油大胆地动用自有资金进行期权投机交易,过程如下:第一,2003年二、三季度,此阶段中航油预期石油价格将上涨,因此在第二季度买入到期日为第三季度的看涨期权,同时卖出看跌期权,既依靠看涨期权降低了采购成本,又因为看跌期权的买方没有行权而赚得了期权费.第二,2003年第三季度到2004年第一季度,预期石油价格将下跌,因此建立了空头头寸,卖出看涨期权、买入看跌期权,为即将发生的悲剧,埋下了伏笔.随着石油价格上涨,接近期权行权日时,损失巨大.中航油为了避免此损益的实现,采取了更激进的投机策略———第一次挪盘,买入先前卖出的看涨期权将其平仓,同时不执行先前买入的看跌期权.由于油价上涨,而看涨期权的执行价格较低,因此期权价格远远高于在2003年卖出时的价格.为了弥补平仓发生的现金损失,中航油卖出更多执行价格更高的看涨期权.第三,2004年第二季度,第二次挪盘,买入先前卖出的看涨期权平仓,为了弥补资金损失,卖出更多的看涨期权,头寸进一步放大.2004年6月,中航油接到了保证金催付通知.第四,2004年第三季度,重复先前策略进行第三次挪盘.在这愈演愈烈的期权投机过程中,国际油价从不到30美元涨到50多美元每桶.依照中航油挪盘历程,采用虚拟数据说明风险和亏损数倍放大的过程,最终期权合约敞口数量扩大.后来,中航油无力支付巨额保证金向集团求助,并于10月日隐瞒了巨亏真相,出售中航油股权.后为避免拖垮集团公司,决定将全部盘位进行斩仓,实现损失亿美元.中航油于日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停牌重组.至此,巨亏事件落下帷幕.回顾中航油事件,可以看到造成中航油事件的原因很多.中航油参与石油期货期权的交易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那时油价波动上涨,中航油初战告捷,2003年盈利580万美元.2004年一季度,中航油在油价涨到30美元以上就开始做空,以后越亏加仓越大,最后做空石油5 200万桶, 在油价50美元以上被迫强行平仓,合计亏损约亿美元.期权分做多期权和做空期权.两者都可以买卖.因为到期市场价不会跌到0,但是可以涨到无限,所以卖出做多期权比卖出做空期权风险更大.中航油就是选中了风险最大的期权交易.看涨期权的买方损失最高限额为权利金,而收益可以放大到很多倍,而卖方相反,收益最高限额为权利金,而风险和损失是无法预测的,无担保期权合约出售当中蕴含着有限的最大收益和无限的损失.所以,一般为了套期保值交易者才会卖出看涨期权,也就是手中已有标的物资产来保证将来执行期权.看跌期权的买方同样损失最大是权利金,而卖方风险是不固定的,但是由于商品价格下降是有限度的,最低是零,而价格上涨在理论上是没有界限的,所以四种交易方式相比,风险最大的就是卖出看涨期权.然而,中航油正是进行了风险最高的衍生品交易——卖出看涨期权,而且是在风险大于场内交易的OTC市场上进行的,并且没有采取其他的套期保值措施.在一个月内从每桶45美元一路卖空到55美元,经过几次补仓之后,数量达到5 000万桶,而中航油旗下的91家机构每年仅需要500万桶,中航油的操作无疑已经是赤裸裸的投机.当石油价格涨到了每桶55美元,公司没有足够的资金缴纳大量未平仓和约需要的保证金,才不得不承认在石油衍生交易中的巨大损失.期权交易属于金融衍生产品的一种,它作为一种权利最大特点是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称,他的风险是继承了金融衍生产品的部分特性.中航油在期权交易中,期权购买方支付了期权费便能够拥有在规定时间内购买或出售标的资产的权利,也可以不行权.而期权出售方在收取买方支付一定的期权费后便承担在规定时间内根据买方要求履行合约的义务,但无权利.也就是说作为这次看涨期权的卖方,由此可知,中航油的获利是一定的,亏损却是无穷.另外,金融衍生产品的投机风险极大.金融衍生产品有财务杠杆作用,因为只需要保证金便可以进行交易,所以大多数交易没有以现货为基础,为此面临信用风险,也就是投机相对于套期保值所面临的更多的是违约等信用风险.中航油的追加的总额为110亿美元的原油期货合同,若以50美元一桶的价格计算则相当于3000万吨燃油,而中航油每年仅有500万吨航油需求,由此可见,中航油此次的行为不是套期保值,而是投机.而中航油所从事的卖出看涨期权风险极大,为了避免这种风险,一般期权的卖出方通常都会在现货市场或者其他衍生品市场进行相关的对冲操作,规避标的资产价格波动风险.但是中航油并没有采取相关措施.实际上,在中航油卖出期权之后不久,石油价格就一路上涨,而在其巨亏平仓之后,石油价格就大幅回落.金融衍生产品具有杠杆性,杠杆性虽能带来大额的盈利同时也会带来巨大的亏损.原油期权即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以原生金融产品的价格为基础,在交易时不必交纳标的资产的全部价值,只需支付较少的保证金,但在交割时候却要承担100%的盈亏,而这种交易容易因为价格剧烈波动产生风险.从中航油新加坡分公司的亏损状况来看,从刚开始亏损的 580 多万美元到后面的亿美元变可见亏损的迅速膨胀.三事件思考1出发点错误作为油品贸易为主业的中航油,不应该有利用衍生品投机交易赚取收益的贪念.如果以套期保值为出发点,企业不需要对市场有任何预期,只要能防止不利损失即可.套保的结果也可能是企业在衍生品市场亏损了,但可以被现货市场的盈利所抵消,端正出发点就能正确理解盈亏.2缺乏对衍生品交易的了解中航油竟然选择了无限风险的卖出期权进行投机交易,而且大得惊人.就算是做市商,不得不卖出大量期权维持市场流动性,同时也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减少头寸敞口.3长时间暴露敞口信息中航油坚持错误的投资策略,而且期权越卖到期日越长,这将信息完全暴露给了那些机构投资者.比如,贷款给中航油进行挪盘操作的投行也正是期权交易中的交易对手,同时还有雄厚资金实力和丰富对决经验的国际对冲基金.可想而知,他们在这次事件中赚得了多大的好处.以上都是从期权本身的属性带来的高风险方面来分析中航油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但是人为的投机操作期权以及赌徒心态不正当卖出期权也是造成中航有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一方面,从中航油自身来看,由于陈久霖卖出石油看涨期权,执行价:35美元,期权价格:1美元/桶基于本案例假设,当市场价格高于执行价格与期权费之和,该合约即发生亏损,且理论上没有上限.而中航油恰恰发生了误判,在原油价格持续上涨阶段卖出买权并买入了卖权,导致期权盘位到期时面临亏损.随之中航油选择的是一条最直接也是最危险的筹资途径——卖出更多期权,用获得的权利金填补保证金的窟窿,越赌越亏,越亏越赌,恶性循环,所以才招致了巨额亏损.另一方面,从交易市场来看,中航油参与的是新加坡的纸货市场,最终不需要进行现货交割,而是进行现金交割,主要是纸面交易.该市场通常是一种信用交易,是一对一的私下交易,履约担保完全依赖于成交双方的信誉.交易所的清算系统中没有记录,交易所也无法监管.一般而言,场外交易的风险比场内交易大,存在道德风险和信用风险,最主要的还是存在流动性风险,处理风险时比较困难.并且中航油这次交易的对手多为国外大型金融机构.在这一流动性较差而信息极其透明的市场上,中航油所持仓位与方向,以及其后续资金实力完全暴露在这些老牌金融机构面前,毫无隐蔽性可言.这就决定了中航油很容易遭到国外机构的狙击围剿,这从中航油仓位变动与石油价格走势完全看得出来,逼空中航油成功,石油价格回落.正是由于缺少专业期货投资机构的掩护,作为投资者的中航油直接暴露在对冲基金面前,遭到国外机构的狙击.再者,从石油期货来看,石油产品已经超越了其一般的商品属性,作为战略物资,当今被赋予了很强的金融货币功能,许多大型机构通过石油期货市场投资组合,分散风险,保值增值.当金融货币属性突出时,部分库存已不是满足正常生产经营之用,而是作为存货而存在,供求决定规律作用削弱,这方面中航油显然没有充分把握石油期货的特征.。
一、“中航油事件”始末(1人)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新加坡公司”)是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的海外控股子公司,其总裁陈久霖兼任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新加坡公司在取得集团公司授权后,自2003年开始做油品套期保值业务在此期间,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风险极大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先后和日本三井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等在期货交易场外签订石油期权合同,买了“看跌”期权,赌注每桶38美元。
没想到国际油价一路攀升,最高时曾达到每桶55.65美元。
2004年10月以来,新加坡公司所持石油衍生品已远远超过预期价格。
根据合同,每桶油价上涨1美元,新加坡公司要向银行和金融机构支付5000万美元的保证金,这直接导致了新加坡公司现金的枯竭。
到2004年12月,新加坡公司被迫关闭的仓位累计损失已达3.94亿美元,正在关闭的剩余仓位预计损失1.6亿美元,账面实际损失和潜在损失总计约5.54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45亿元),巨额的国有资产就这样因陈久霖的投机行为而损失殆尽。
四、“中航油事件”启示(5人)1.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具有制衡和监督约束的功能。
建立有效的现代企业治理机制及内部组织机构,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就可以防止像陈久霖这样的“内部人”独断专行。
2.强化内部会计控制。
一个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失效,必然会导致内部控制的失效。
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部分,它的有效实施,可以保障企业的资产安全,防止欺诈和舞弊,监督经营的全过程,并确保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由于陈久霖大权在握,控制了财务经理,内部会计控制失灵,最终使企业陷入了财务困境,遭受重创。
3.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
当今社会经济环境风云变幻,竞争加剧,企业经营风险不断增大。
因此,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已成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风险控制要求企业树立风险意识,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报告等措施,对企业的财务风险、经营风险等进行全面的防范和控制。
中航油投机巨亏案例分析首先,该案例的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中航油投资部门在进行投机操作时,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
他们过度依赖技术指标和数据模型,而忽视了市场的基本面以及石油价格波动的风险。
其次,他们没有建立适当的投资组合,过于集中在石油期货上,未能充分分散风险。
最后,中航油投资部门的管理层对风险的认识和控制意识不足,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其次,该案例对中航油公司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投机巨亏导致中航油公司在财务上遭受重大损失,影响了其经营状况和发展计划。
其次,该事件对中航油公司的信誉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不仅丧失了市场的信任,还可能导致其他合作伙伴的疑虑和离开。
最后,该事件对中国整个石油行业产生了负面影响,引发了对行业监管机制的质疑,影响了投资者对该行业的信心。
针对中航油投机巨亏案例,应采取以下几项措施来防范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首先,加强管理层对风险管理的重视,建立风险管理部门,制定风险管理政策和流程,并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其次,加强员工的风险管理培训,提高员工风险意识和风险控制能力。
再次,建立健全的风险控制机制,包括建立适当的投资组合、建立风险限制和止损机制等。
最后,加强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及时向市场公开信息,提高公司的公信力和透明度。
总之,中航油投机巨亏案例是一个典型的投机风险案例,对中海油公司和整个石油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通过对该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管理层的风险认识不足以及对市场基本面的忽视,都是导致该事件发生的原因。
为了防范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应加强风险管理,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和风险控制能力,建立健全的风险控制机制,并加强信息披露和透明度。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保障公司和行业的健康发展。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中航油事件指的是2004年中国国际航空油料公司(简称中航油)因大规模贪污造成的严重经济损失的一起事件。
该案例变得备受关注,创下了中国尤其是国企腐败案例的先河。
下文将从事件的背景、案发经过、原因分析、影响及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中航油是中国最大的航空燃油供应商,由中国国有石油企业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简称中石化)和中国航空油料公司共同出资组建。
该公司拥有庞大的市场份额和巨额的财政支出,为贪污分子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004年11月,中航油董事长张汝成涉嫌贪污被捕,接着爆发了一起本质上是资金挪用和贪污的丑闻。
经过调查发现,中航油的员工利用职务之便,采用虚构合同、伪造票据等手段大肆侵占公司财产,据估计累计盗窃金额高达60亿元人民币。
那么,中航油事件的背后原因是什么呢?首先,中航油作为国企,监管不力是造成内部腐败的重要原因。
当时国企的内控制度薄弱,管理层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对违纪违法行为的惩处,给贪污行为提供了便利条件。
其次,贪污分子的腐败思想和贪婪欲望也是事件的重要原因。
这些人追逐金钱、权力,不顾道德和法律的约束,放纵自己,最终导致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中航油事件的影响是巨大且深远的。
首先,该事件在2004年被揭发后,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和谴责,对中国的国企和反腐倡廉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中航油事件也成为了中国国内腐败案例的典型代表,对治理体系和法律法规的完善提出了挑战,迫使政府和监管机构加强对国企的监管和内部治理。
同时,这也使得公司对内控制度的规范变得更加重要。
对于中航油事件,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首先,对涉案人员进行了逮捕和追责,对涉案公司进行了改组,加强了对国企的监管力度。
其次,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出台了一系列严格的法律法规以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最后,政府加强了对国企的监管和内控制度的规范,推动了国企的和整顿。
综上所述,中航油事件是中国国企腐败案例的典型代表。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中航油事件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旗下的中航油公司发生的一起严重违法事件。
该事件曝光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中航油事件的发生,不仅对中石油集团的声誉造成了严重损害,也对中国石油行业的整体形象产生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对中航油事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教训,以期为类似事件的预防和处理提供借鉴和启示。
首先,中航油事件的发生背后暴露出了中石油集团在内部管理和监督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
据报道,中航油事件是由公司内部高管和工作人员的腐败行为所导致的。
这表明中石油在员工道德建设、内部监督和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着严重缺陷。
在企业内部,腐败问题一旦发生,往往会对企业的声誉和形象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同时也会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其次,中航油事件还暴露出了中国石油行业监管制度的不完善。
在中航油事件中,监管部门的监督和执法存在疏漏,导致了该事件的长期发酵和恶化。
这说明在中国石油行业,监管部门的监督和执法力度还不够,监管制度还存在漏洞和不足之处。
因此,中国石油行业需要进一步完善监管制度,加大监督执法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以有效预防和遏制类似事件的发生。
再者,中航油事件的发生也提醒我们,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要始终保持诚信经营,加强内部道德建设和风险防范意识。
企业应建立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加强员工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防范和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同时,企业要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风险,防止风险事件的发生和蔓延。
综上所述,中航油事件的发生,对中国石油行业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要高度重视企业内部管理和监管制度建设,加强员工道德建设和风险防范意识,切实加强企业的诚信经营和内部监督,预防和遏制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同时,也呼吁监管部门要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完善监管制度,提高违法成本,有效预防和遏制类似事件的发生。
中航油案例分析成功的企业由于内控有效而得以扩张;而内控失败必将使企业蒙受重大损失,甚至破产。
美国忠诚与保证公司的调查结论是:70%的公司破产是由于内控不力导致的。
巴林银行、“郑百文”、银广夏这些曾经辉煌的企业,犹如一座大厦在顷刻间倒塌,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被人们称为现代企业稳健发展的“稳定器”??内控制度在这些企业成了一纸空文,中航油事件也是如此。
一、中航油事件的简单回顾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于2001年底获批在新加坡上市,在取得中国航油集团公司授权后,自2003年开始做油品套期保值业务。
但在此期间,总裁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
2004年12月,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因从事投机性石油衍生品交易,亏损5.54亿美元,不久就向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申请停牌,并向当地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
2005年3月,新加坡普华永道在种种猜疑下提交了针对此亏损事件所做的第一期调查报告。
报告中认为,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巨额亏损由诸多因素造成,主要包括:2003年第四季度对未来油价走势的错误判断;公司未能根据行业标准评估期权组合价值;缺乏推行基本的对期权投机的风险管理措施;对期权交易的风险管理规则和控制,管理层也没有做好执行的准备等。
排除一些从事市场交易活动都难以避免的技术原因,我们从普华永道的报告可以得出一个不算离谱的结论:中航油从事期权交易业务的决策以及整个交易过程都无视制度的存在,公司最终的巨亏是不按制度行事的结果。
这次事件引发了政府、企业和理论界对内控执行和完善的思考,内控的有效性再度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二、内控的新思考(一)内控的重心:应从细节控制转向风险管理2004年的中航油事件对我国的海外上市公司产生了重大的负面影响,大大损害了海外上市公司的形象。
透视中航油事件,我们得到的关于内控的启示就是:内控的重心要从细节控制转向风险管理。
随着新的企业风险管理的形成,COSO委员会为了应对来自理论界与实务界的挑战,于2004年10月发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简称ERM),认为企业风险管理包括内控,并且会全面取代内控,从而确立了内控向企业风险管理发展的合理性。
中航油风险管理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唯一的一家海外公司——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在2004年11月29日发布了一个震惊的消息:这家新加坡上市公司因石油衍生产品交易,产生了5.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致使中航油向新加坡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最后发布公告申请停牌重组,这一重组事项涉及16000名股民,100多家债权人,是新加坡历年来债务金额巨大、债权人众多而复杂的一次重组,也是中国首例在海外上市的中资企业进行的重组。
该公司自1997年以来,凭借6年内净资产增长762倍,成为股市上的明星公司,其总裁陈久霖也被评为“亚洲经济新领袖”,因此,中航油事件也被认为是继1995年“巴林事件”后最大的经济丑闻。
中航油的前身是1993年5月由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中国对外贸易运输总公司和新加坡海皇轮船有限公司出资在新加坡建立的一家合资企业,头几年经营状况一直不佳。
直到1997年7月,中航油总公司派出了陈久霖这个自称“打工的皇帝”,带着49.2万新元,赴新加坡接管了当时濒临破产边缘的公司。
2001年12月中航油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海外中资企业。
其净资产由1997年的16.8万美元猛增至2003年的1.28亿美元,市值超过65亿元人民币,曾被国内誉为继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之后的“第四大石油公司”。
中航油以突出的业绩被选入新加坡国立大学MBA课程教学案例;获颁新加坡上市公司“最具透明度”企业;被美国应用贸易系统(ATS)机构评选为亚太地区最具独特性、成长最快和最有效率的石油公司。
由于中国内地航空油的供应几乎被中航油的母公司中航油集团所垄断,所以内地航空公司需要以高于新加坡航空油市价6成至7成的价格,每月从中航油进口至少20万吨航空油,约占中国市场总需求的1/3。
可以说,中航油在内地航空油供应行业占据垄断地位。
二、调查情况中航油作为中航油集团下一个海外上市公司。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篇一: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中航油事件分析事件经过2003 年下半年,新加坡公司时任总裁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开始进入石油期权交易市场,从事石油期权交易。
陈久霖和日本三井住友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和新加坡麦格理银行等在衍生品市场外市场签订期权合约,进行场外期权交易。
2003 年底,新加坡公司的仓位是空头200 万桶,因为石油价格的短暂下跌,公司有所盈利。
然而,进入2004 年之后,石油价格就一路上涨,新加坡公司逐渐由盈利变为亏损。
到 3 月28 日,新加坡公司已经出现580 万美元账面亏损。
为了掩盖账面亏损,陈久霖决定对合约进行展期,致使交易仓位放大。
至6 月,公司因期权交易导致的账面亏损已扩大至3500 万美元。
此时,受赌徒心理的影响,陈久霖不仅没有止损,反而将期权合约展期至2005 年及2006 年,并且在新价位继续卖空。
到2004 年10月,中航油持有的期权总交易量已达到5200 万桶之巨,超过公司每年实际进口量的 3 倍以上,公司账面亏损已达 1.8 亿美元,公司现金全部消耗殆尽。
10 月10 日以后,石油价格不但没有下调,反而继续一路走高,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陈久霖不得不向母公司中航油集团写报告请求援助。
在接到新加坡公司的求助请求之后,中航油集团不仅没有责令新加坡公司迅速斩仓,反而决定对其实施救助。
10 月20 航油集团以私募方式卖出手中所持15% 的股份,获资1.08 亿美元,立即交给新加坡公司补仓。
此举愈发使新加坡公司泥潭深陷。
2004 年10 月26 日和28 公司因无法补加一些合约的保证金而强行平仓,从而蒙受 1.32 亿美元实际亏损。
接着,11 日到25 日,公司的期权合约继续遭逼仓,截至25 日的实际亏损达3.81 亿美元。
2004 年12 日,在亏损 5.5 亿美元后新加坡公司宣布向法庭申请破产保护令,中航油事件至此告一段落。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摘要: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高风险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的过程中蒙受了搞到 5.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
中航油事件的根本原因在于其企业内部控制在执行方面的不完善。
2004年美国反财务舞弊委员会颁布了新的内部控制框架一一《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不仅满足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需求,也能促进企业建立更为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
本文将内部控制的角度主要介绍事件的过程、原因及启示。
关键字:中航油内部控制案例分析一、中航油事件简介1.1、中航油公司简介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简称“中国航油”)成立于2002年10月11日,是以原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为基础组建的国有大型航空运输服务保障企业,是国内最大的集航空油品采购、运输、储存、检测、销售、加注为一体的航油供应商。
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前身——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核心业务包括:负责全国100多个机场的供油设施的建设和加油设备的购置;为中、夕卜100多家航空公司的飞机提供加油服务(包括航空燃油的采购、运输、储存直至加入飞机油箱等)。
1.2、中航油事件经过中航油于2002年3月起开始从事背对背期权交易,从2003年3月底开始投机性期权交易。
这项业务仅限于公司两位交易员进行。
在2003年第三季度前,由于中航油对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判断准确,公司基本上购买“看涨期权”,出售“看跌期权”,产生了一定利润。
2003年底至2004年,中航油错误地判断了油价走势,调整了交易策略,卖出了买权并买入了卖权,导致期权盘位到期时面临亏损。
为了避免亏损,中航油分别在2004年1月、6月和9月先后进行了三次挪盘,即买回期权以关闭原先盘位,同时出售期限更长、交易量更大的新期权。
但每次挪盘均成倍扩大了风险,该风险在油价上升时呈指数级数地扩大,直至中航油不再有能力支付不断高涨的保证金,最终导致了目前的财务困境。
目前,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全部负债(不包括股东贷款)估计约为5.3亿美元。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二、中航油事件的原因2.1、内部控制不完善2.2、缺乏监管和审计三、中航油事件的启示3.1、加强内部控制3.2、建立有效的监管和审计机制总之,___事件给企业提供了重要的教训,强调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企业应该加强内部控制,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同时建立有效的监管和审计机制,以避免类似的投机性交易事件再次发生。
自2002年3月开始,___开始了期权交易,最初只从事背对背期权交易,即扮演代理商的角色为买家卖家服务,赚取佣金。
自2003年开始,中航油开始进行风险更大的投机性的期权交易,但此业务仅限于两位外籍交易员。
在2003年第三季度前,由于___对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判断与走势一致,中航油开始了一场更大的冒险。
因此,中航油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要正确评估市场风险,避免盲目跟风,以免造成巨大的损失。
同时,公司应该加强内部控制,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避免因为错误的判断而导致财务风险。
中航油最后期权的持仓量都已经超过了企业的交收能力,为什么还会交易?这是因为公司内部控制没有发现这个问题。
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制定规章制度、明确职责、建立内部审核制度等措施,对企业的各项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的一种制度安排。
中航油在期权交易方面没有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导致了这次事件的发生。
企业应该加强对期权交易的监管,确保交易量与企业的承受能力相匹配,同时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控制活动是制定和执行政策和程序,以确保风险应对得到有效实施。
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全面监控,必要时加以修正。
监督可以通过持续的监督活动、个别评价或者两者结合来完成。
中航油事件的启示是,企业应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禁止过度投机,完善内部治理制度,杜绝“越陷越深、无法自拔”的情况。
同时,建立严格的衍生金融工具使用、授权和核准制度。
企业使用衍生金融工具应由高级管理部门、董事会或相关的专门委员会如审计委员会、财务委员会授权核准,并进行合法、合规性检查。
引言:中航油是中国航空石油公司的缩写,是国内最大的民营石油化工企业。
近年来,中航油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将分析中航油事件的案例,并从管理层面剖析问题根源和解决办法。
概述:中航油事件是指2014年12月,中航油总公司原总经理李关福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被双开,并且公司内部发现众多腐败现象。
这一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对中航油的形象和声誉造成了严重影响。
正文内容:一、管理体制问题1. 面临的挑战中航油作为国有企业,面临着政府的监管、市场竞争的压力,还要处理复杂的商业关系。
这就要求企业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以应对挑战。
2. 管理层负责制的缺失中航油在管理层方面存在问题,管理层责任制不清晰,导致监管不力、违规行为难以监察和惩处。
3. 决策过程不透明中航油决策过程不透明,导致信息不对称,给了一些员工和管理层机会利用职权进行个人谋利。
4. 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中航油内部控制不完善,没有建立起切实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腐败问题得以存在和蔓延。
5. 职业道德缺失中航油存在一些员工和管理层的职业道德缺失现象,这对于企业的发展和形象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腐败现象和原因分析1. 资源配置不当中航油在资源配置方面存在不当的现象,资源分配过程中容易形成利益集团,导致腐败现象的滋生。
2. 监管不力中航油在监管方面存在问题,监管措施不到位,导致一些员工和管理层有机可乘。
3. 激励机制不完善中航油的激励机制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导致员工对于腐败行为没有足够的约束和警觉。
4. 领导作用不力中航油领导层在腐败问题上的作用不力,没有正确引导企业员工的行为,对于违法违纪行为没有及时处置。
5. 内外部关系复杂中航油内外部关系复杂,存在着与政府部门、上下游产业链的利益纠葛,这给企业管理带来了巨大的难题。
三、解决方案1. 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中航油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内部监督,防止腐败现象再次发生。
2.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中航油应注重培育和弘扬良好企业文化,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员工的道德意识和职业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