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风险管理:中航油公司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20.52 KB
- 文档页数:5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篇一: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中航油事件分析事件经过 2003 年下半年,新加坡公司时任总裁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开始进入石油期权交易市场,从事石油期权交易。
陈久霖和日本三井住友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和新加坡麦格理银行等在衍生品市场外市场签订期权合约,进行场外期权交易。
2003 年底,新加坡公司的仓位是空头200 万桶,因为石油价格的短暂下跌,公司有所盈利。
然而,进入2004 年之后,石油价格就一路上涨,新加坡公司逐渐由盈利变为亏损。
到3 月28 日,新加坡公司已经出现580 万美元账面亏损。
为了掩盖账面亏损,陈久霖决定对合约进行展期,致使交易仓位放大。
至6 月,公司因期权交易导致的账面亏损已扩大至3500 万美元。
此时,受赌徒心理的影响,陈久霖不仅没有止损,反而将期权合约展期至2005 年及2006 年,并且在新价位继续卖空。
到2004 年10 月,中航油持有的期权总交易量已达到5200 万桶之巨,超过公司每年实际进口量的3 倍以上,公司账面亏损已达1.8 亿美元,公司现金全部消耗殆尽。
10 月10 日以后,石油价格不但没有下调,反而继续一路走高,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陈久霖不得不向母公司中航油集团写报告请求援助。
在接到新加坡公司的求助请求之后,中航油集团不仅没有责令新加坡公司迅速斩仓,反而决定对其实施救助。
10 月20 航油集团以私募方式卖出手中所持15%的股份,获资1.08 亿美元,立即交给新加坡公司补仓。
此举愈发使新加坡公司泥潭深陷。
2004 年10 月26 日和28 公司因无法补加一些合约的保证金而强行平仓,从而蒙受1.32亿美元实际亏损。
接着,11 日到25日,公司的期权合约继续遭逼仓,截至 25 日的实际亏损达3.81 亿美元。
2004 年12 日,在亏损5.5亿美元后新加坡公司宣布向法庭申请破产保护令,中航油事件至此告一段落。
根源积弊已久的国企公司治理问题,即内部控制问题。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中航油事件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旗下的中航油公司发生的一起严重违法事件。
该事件曝光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中航油事件的发生,不仅对中石油集团的声誉造成了严重损害,也对中国石油行业的整体形象产生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对中航油事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教训,以期为类似事件的预防和处理提供借鉴和启示。
首先,中航油事件的发生背后暴露出了中石油集团在内部管理和监督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
据报道,中航油事件是由公司内部高管和工作人员的腐败行为所导致的。
这表明中石油在员工道德建设、内部监督和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着严重缺陷。
在企业内部,腐败问题一旦发生,往往会对企业的声誉和形象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同时也会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其次,中航油事件还暴露出了中国石油行业监管制度的不完善。
在中航油事件中,监管部门的监督和执法存在疏漏,导致了该事件的长期发酵和恶化。
这说明在中国石油行业,监管部门的监督和执法力度还不够,监管制度还存在漏洞和不足之处。
因此,中国石油行业需要进一步完善监管制度,加大监督执法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以有效预防和遏制类似事件的发生。
再者,中航油事件的发生也提醒我们,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要始终保持诚信经营,加强内部道德建设和风险防范意识。
企业应建立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加强员工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防范和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同时,企业要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风险,防止风险事件的发生和蔓延。
综上所述,中航油事件的发生,对中国石油行业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要高度重视企业内部管理和监管制度建设,加强员工道德建设和风险防范意识,切实加强企业的诚信经营和内部监督,预防和遏制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同时,也呼吁监管部门要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完善监管制度,提高违法成本,有效预防和遏制类似事件的发生。
国有企业典型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国有企业是指由国家所有或者控股的企业,其所有权属于国家或者税务机关。
国有企业在经济运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保持其良好的内部控制是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和提高运营效率的关键。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国有企业在实际运营中存在着一些典型的内部控制失效案例。
一个典型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失败案例是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CNOOC)的输油管爆炸事件。
该事件发生于2024年,事故中输油管爆炸导致油污泄漏,严重影响了海洋环境和公司的声誉。
调查发现,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管道老化和维护不当,以及监管不力。
在这个案例中,CNOOC的内部控制失效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缺乏及时检修和维护管道的机制。
在该事件发生之前,该输油管线已经投入使用了多年,但没有进行必要的检修和维护工作。
这表明该公司没有建立起适当的管道维护机制,缺乏对输油管线的定期检查和维护。
其次是监管不力。
调查发现,事故发生前,CNOOC没有进行充分的监管和监督,未能发现并解决管道老化等问题。
这表明该公司在管道安全方面的监管体系存在明显缺陷。
此外,该事件还暴露出CNOOC的违规行为和不正当操作。
调查发现,一些员工曾经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擅自改动油管的设置,这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这表明CNOOC在员工行为监督和控制方面存在明显的失效。
针对这次事件,CNOOC采取了一系列的整改措施,包括对输油管线进行重大维修和更新、加强对员工行为的监管和教育,以及改进企业管理机制。
这些整改措施都是为了加强内部控制,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这个案例对于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有一些启示。
首先,国有企业应建立起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包括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加强对员工行为的监督和控制、加强对环境风险的监控和管理等。
其次,国有企业应加强监管和监督,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最后,国有企业应加强员工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意识和能力,防止违规行为的发生。
总之,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失效对企业运营和国有资产安全都会造成重大影响。
中航油风险管理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唯一的一家海外公司——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在2004年11月29日发布了一个震惊的消息:这家新加坡上市公司因石油衍生产品交易,产生了5.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致使中航油向新加坡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最后发布公告申请停牌重组,这一重组事项涉及16000名股民,100多家债权人,是新加坡历年来债务金额巨大、债权人众多而复杂的一次重组,也是中国首例在海外上市的中资企业进行的重组。
该公司自1997年以来,凭借6年内净资产增长762倍,成为股市上的明星公司,其总裁陈久霖也被评为“亚洲经济新领袖”,因此,中航油事件也被认为是继1995年“巴林事件”后最大的经济丑闻。
中航油的前身是1993年5月由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中国对外贸易运输总公司和新加坡海皇轮船有限公司出资在新加坡建立的一家合资企业,头几年经营状况一直不佳。
直到1997年7月,中航油总公司派出了陈久霖这个自称“打工的皇帝”,带着49.2万新元,赴新加坡接管了当时濒临破产边缘的公司。
2001年12月中航油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海外中资企业。
其净资产由1997年的16.8万美元猛增至2003年的1.28亿美元,市值超过65亿元人民币,曾被国内誉为继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之后的“第四大石油公司”。
中航油以突出的业绩被选入新加坡国立大学MBA课程教学案例;获颁新加坡上市公司“最具透明度”企业;被美国应用贸易系统(ATS)机构评选为亚太地区最具独特性、成长最快和最有效率的石油公司。
由于中国内地航空油的供应几乎被中航油的母公司中航油集团所垄断,所以内地航空公司需要以高于新加坡航空油市价6成至7成的价格,每月从中航油进口至少20万吨航空油,约占中国市场总需求的1/3。
可以说,中航油在内地航空油供应行业占据垄断地位。
二、调查情况中航油作为中航油集团下一个海外上市公司。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内部控制案例分析起首,我们需要了解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内部控制梗概。
内部控制是一个组织的管理活动、程序和方法,旨在保卫财务报告可靠性、资产保卫和合法合规。
合理的内部控制可以降低风险,提高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然而,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起首,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审计和监控机制。
这导致了一些员工滥用职权、贪污受贿等问题的发生。
其次,公司的内部控制流程不透亮,员工之间的职责分工不明晰,缺乏有效的内部协作和沟通机制。
这使得公司在运营过程中出现了信息障碍、决策滞后等问题。
接下来,我们分析造成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内部控制问题的原因。
起首,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全面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
其次,公司的快速进步和业务规模的扩大导致了内部控制的滞后。
此外,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不足,以及员工的道德观念和职业道德意识的缺失,也是导致内部控制问题的重要原因。
针对这些问题,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应实行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内部控制。
起首,公司应制定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的审计和监控机制,加强对内部流程和风险的管理和监控。
其次,公司应加强员工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意识。
此外,公司还应加强内部沟通和协作机制,明确员工的职责分工,消除信息障碍,提高决策效率。
作为总结,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内部控制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通过对该公司内部控制案例的分析,我们发现了内部控制不健全和流程不透亮等问题,并探讨了其原因和解决方法。
期望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能够勤勉对待内部控制问题,加强自身的管理和规范,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进步能力综上所述,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内部控制问题主要源于责分工不明晰、缺乏有效的内部协作和沟通机制。
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够、业务规模的快速扩大、员工培训和教育不足以及职业道德意识的缺失都是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公司应制定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员工培训和教育、加强内部沟通和协作机制。
摘要内部控制作为企业自我调节和自行制约的内在机制,处于单位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位置。
成功的企业由于内控有效而扩张,内控失败必使企业蒙受重大损失。
美国忠诚与保证公司的调查发现:70%的公司破产是由于内控不力导致的.可以说,没有健全完善的内控制度,就谈不上现代化的企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仍存在诸多问题,以中航油为例,运用COSO报告的标准评价方法,从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五个方面讨论我国国有企业在内控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关键字:中航油;内部控制;控制环境;启示一、中航油案例中航油,一个因成功进行海外收购曾被称为“买来个石油帝国"的企业,一个被评为2004年新加坡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一个被作为中国国有企业走向世界的明星企业,因从事石油投机行为造成5。
54亿美元的巨额亏损,2004年11月30日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其原总裁陈久霖也因隐瞒公司巨额亏损5.5亿美元,且涉入内线交易等罪被判刑四年零三个月。
这个消息如同一个重磅炸弹,一时舆论哗然,将此事件称为“中国的巴林银行事件”。
“中航油事件”成为国资委成立以来遇到的影响最大的央企丑闻事件,不仅给企业自身造成了巨额亏损,而且损害了中央企业的形象,使人们对央企的财务制度和监管制度充满了疑问。
二、中航油内部控制失败分析(一)控制环境失效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决定其他控制要素能否发挥作用,是内部控制其他因素作用的基础,直接影响企业内控的贯彻执行,是企业内控的核心。
中航油事件正是由于内部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外部治理对公司干涉极弱导致的。
在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股权结构中,集团公司一股独大,股东会中没有对集团公司决策有约束力的大股东,众多分散的小股东只是为了获取投资收益,对重大决策基本没有话语权。
董事会组成中,绝大多数董事是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和集团公司的高管,而独立董事被边缘化,构不成重大决策的制约因素。
这样,股东会、董事会和管理层三者合一,决策和执行合一,最终发展成由经营者一人独裁统治,市场规则和内部制度失效,决策与运作过程神秘化、保密化,独断专行决策的流程化和日常化.公司总裁陈久霖兼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基本上是其一个人的“天下”。
企业风险管理:中航油公司内部控制案例分析【摘要】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高风险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中蒙受高达5。
5 亿美元的巨额亏损, 成为了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
利用内部控制概念的最新发展———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的控制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八要素分析法, 可以发现中航油事件的根源是内部控制的严重缺陷.一、简介中国航油(新加坡) 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航油新加坡公司”) 成立于1993 年, 是中央直属大型国企中国航空油料控股公司(下称“集团公司”)的海外子公司, 2001 年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
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从一个濒临破产的贸易型企业发展成工贸结合的实体企业,业务从单一进口航油采购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净资产从1997 年起步时的21。
9 万美元增长为2003 年的1 亿多美元, 总资产近30 亿元, 可谓“买来个石油帝国”,一时成为资本市场的明星。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被新加坡国立大学选为MBA 的教学案例, 陈久霖被《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亚洲经济新领袖”, 并入选“北大杰出校友”名录。
但2004 年以来风云突变,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高风险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中蒙受巨额亏损而破产, 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
2004 年一季度油价攀升,公司潜亏580 万美元,陈久霖期望油价能回跌,决定延期交割合同,交易量也随之增加。
二季度随着油价持续升高, 公司账面亏损额增加到3 000 万美元左右, 陈久霖决定再延后到2005 年和2006 年交割, 交易量再次增加。
10 月份油价再创新高,而公司的交易盘口已达5 200 万桶.为了补加交易商追加的保证金,公司耗尽2 600 万美元的营运资本、1。
2 亿美元的银团贷款和6 800 万元的应收账款资金, 账面亏损高达1.8 亿美元, 另需支付8 000 万美元的额外保证金,资金周转出现严重问题。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二、中航油事件的原因2.1、内部控制不完善2.2、缺乏监管和审计三、中航油事件的启示3.1、加强内部控制3.2、建立有效的监管和审计机制总之,___事件给企业提供了重要的教训,强调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企业应该加强内部控制,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同时建立有效的监管和审计机制,以避免类似的投机性交易事件再次发生。
自2002年3月开始,___开始了期权交易,最初只从事背对背期权交易,即扮演代理商的角色为买家卖家服务,赚取佣金。
自2003年开始,中航油开始进行风险更大的投机性的期权交易,但此业务仅限于两位外籍交易员。
在2003年第三季度前,由于___对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判断与走势一致,中航油开始了一场更大的冒险。
因此,中航油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要正确评估市场风险,避免盲目跟风,以免造成巨大的损失。
同时,公司应该加强内部控制,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避免因为错误的判断而导致财务风险。
中航油最后期权的持仓量都已经超过了企业的交收能力,为什么还会交易?这是因为公司内部控制没有发现这个问题。
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制定规章制度、明确职责、建立内部审核制度等措施,对企业的各项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的一种制度安排。
中航油在期权交易方面没有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导致了这次事件的发生。
企业应该加强对期权交易的监管,确保交易量与企业的承受能力相匹配,同时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控制活动是制定和执行政策和程序,以确保风险应对得到有效实施。
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全面监控,必要时加以修正。
监督可以通过持续的监督活动、个别评价或者两者结合来完成。
中航油事件的启示是,企业应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禁止过度投机,完善内部治理制度,杜绝“越陷越深、无法自拔”的情况。
同时,建立严格的衍生金融工具使用、授权和核准制度。
企业使用衍生金融工具应由高级管理部门、董事会或相关的专门委员会如审计委员会、财务委员会授权核准,并进行合法、合规性检查。
引言:中航油是中国航空石油公司的缩写,是国内最大的民营石油化工企业。
近年来,中航油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将分析中航油事件的案例,并从管理层面剖析问题根源和解决办法。
概述:中航油事件是指2014年12月,中航油总公司原总经理李关福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被双开,并且公司内部发现众多腐败现象。
这一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对中航油的形象和声誉造成了严重影响。
正文内容:一、管理体制问题1. 面临的挑战中航油作为国有企业,面临着政府的监管、市场竞争的压力,还要处理复杂的商业关系。
这就要求企业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以应对挑战。
2. 管理层负责制的缺失中航油在管理层方面存在问题,管理层责任制不清晰,导致监管不力、违规行为难以监察和惩处。
3. 决策过程不透明中航油决策过程不透明,导致信息不对称,给了一些员工和管理层机会利用职权进行个人谋利。
4. 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中航油内部控制不完善,没有建立起切实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腐败问题得以存在和蔓延。
5. 职业道德缺失中航油存在一些员工和管理层的职业道德缺失现象,这对于企业的发展和形象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腐败现象和原因分析1. 资源配置不当中航油在资源配置方面存在不当的现象,资源分配过程中容易形成利益集团,导致腐败现象的滋生。
2. 监管不力中航油在监管方面存在问题,监管措施不到位,导致一些员工和管理层有机可乘。
3. 激励机制不完善中航油的激励机制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导致员工对于腐败行为没有足够的约束和警觉。
4. 领导作用不力中航油领导层在腐败问题上的作用不力,没有正确引导企业员工的行为,对于违法违纪行为没有及时处置。
5. 内外部关系复杂中航油内外部关系复杂,存在着与政府部门、上下游产业链的利益纠葛,这给企业管理带来了巨大的难题。
三、解决方案1. 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中航油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内部监督,防止腐败现象再次发生。
2.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中航油应注重培育和弘扬良好企业文化,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员工的道德意识和职业操守。
案例分析CASE ANALYSIS238从风险管理角度浅析“中航油”事件文/于冰洁2004年11月29日,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航油(新加坡)]宣布公司因从事石油衍生产品交易亏损了5.5亿美元。
中航油(新加坡)事件是典型的风险管理失控案例,在经营者层面就缺乏风险管理的意识,导致相关制衡机制完全失衡,本文将通过对该案例的讨论,分析导致中航油(新加坡)事件风险管理失败的原因,如道德风险、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等,然后结合中航油(新加坡)事件,给出完善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对策建议,从而提高企业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能力。
一、中航油(新加坡)事件原因分析中航油(新加坡)事件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公司管理层缺乏风险管理意识,投机于风险较大的石油期货交易却没有正视中航油(新加坡)的风险状况,陈久霖本人甚至承认自己以及企业对石油期货贸易并不熟悉,对风险的忽视以及身处风险而不自知的态度直接导致中航油(新加坡)承担了大量不可控制的风险。
下面就对导致中航油(新加坡)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缺乏风险管理意识中航油从 2001 年 11 月就开始涉足石油期货,公司总裁陈久霖在不了解原油期权交易业务、没有对交易风险做出正确评估的情况下,贸然进行期权交易,2002年下半年,石油期权交易收益颇多,那时中航油就应该注意识别风险问题,一个业务在为公司赚取了大量利润的同时,公司应该认识到其可能产生巨大风险。
然而,管理层在损失发生之时并没有及时汇报,还逼迫财务人员做假,这种缺乏风险管理意识的行为最终将企业陷入困境。
(二)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企业治理机制失灵中航油(新加坡)虽然有健全的内控和风险管理制度,但是事件的核心人物—陈久霖作为公司内控的责任主体,他可以说把握着公司业务的“绝对权力”,可以擅自决定从事明显违反国家规定的投机业务,凌驾于控制之上,自己管理自己使内控完全失效。
(三)环境风险环境风险包括价格因素风险、信息因素风险等。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摘要: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高风险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的过程中蒙受了搞到 5.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
中航油事件的根本原因在于其企业内部控制在执行方面的不完善。
2004年美国反财务舞弊委员会颁布了新的内部控制框架一一《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不仅满足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需求,也能促进企业建立更为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
本文将内部控制的角度主要介绍事件的过程、原因及启示。
关键字:中航油内部控制案例分析一、中航油事件简介1.1、中航油公司简介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简称“中国航油”)成立于2002年10月11日,是以原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为基础组建的国有大型航空运输服务保障企业,是国内最大的集航空油品采购、运输、储存、检测、销售、加注为一体的航油供应商。
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前身——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核心业务包括:负责全国100多个机场的供油设施的建设和加油设备的购置;为中、夕卜100多家航空公司的飞机提供加油服务(包括航空燃油的采购、运输、储存直至加入飞机油箱等)。
1.2、中航油事件经过中航油于2002年3月起开始从事背对背期权交易,从2003年3月底开始投机性期权交易。
这项业务仅限于公司两位交易员进行。
在2003年第三季度前,由于中航油对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判断准确,公司基本上购买“看涨期权”,出售“看跌期权”,产生了一定利润。
2003年底至2004年,中航油错误地判断了油价走势,调整了交易策略,卖出了买权并买入了卖权,导致期权盘位到期时面临亏损。
为了避免亏损,中航油分别在2004年1月、6月和9月先后进行了三次挪盘,即买回期权以关闭原先盘位,同时出售期限更长、交易量更大的新期权。
但每次挪盘均成倍扩大了风险,该风险在油价上升时呈指数级数地扩大,直至中航油不再有能力支付不断高涨的保证金,最终导致了目前的财务困境。
目前,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全部负债(不包括股东贷款)估计约为5.3亿美元。
企业风险管理:中航油公司内部控制案例分析【摘要】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高风险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中蒙受高达5.5 亿美元的巨额亏损, 成为了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
利用内部控制概念的最新发展———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的控制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八要素分析法, 可以发现中航油事件的根源是内部控制的严重缺陷。
一、简介中国航油( 新加坡) 股份有限公司( 下称“中航油新加坡公司”) 成立于1993 年, 是中央直属大型国企中国航空油料控股公司( 下称“集团公司”) 的海外子公司, 2001 年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 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
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从一个濒临破产的贸易型企业发展成工贸结合的实体企业, 业务从单一进口航油采购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净资产从1997 年起步时的21.9 万美元增长为2003 年的1 亿多美元, 总资产近30 亿元, 可谓“买来个石油帝国”, 一时成为资本市场的明星。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被新加坡国立大学选为MBA 的教学案例, 陈久霖被《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亚洲经济新领袖”, 并入选“北大杰出校友”名录。
但2004 年以来风云突变,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高风险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中蒙受巨额亏损而破产, 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
2004 年一季度油价攀升, 公司潜亏580 万美元, 陈久霖期望油价能回跌, 决定延期交割合同, 交易量也随之增加。
二季度随着油价持续升高, 公司账面亏损额增加到3 000 万美元左右, 陈久霖决定再延后到2005 年和2006 年交割, 交易量再次增加。
10 月份油价再创新高, 而公司的交易盘口已达5 200 万桶。
为了补加交易商追加的保证金, 公司耗尽2 600 万美元的营运资本、1.2 亿美元的银团贷款和6 800 万元的应收账款资金, 账面亏损高达1.8 亿美元, 另需支付8 000 万美元的额外保证金, 资金周转出现严重问题。
10月10 日, 向集团公司首次呈报交易和账面亏损。
10 月20 日, 获得集团公司提前配售15%的股票所得的1.08 亿美元资金贷款。
10 月26 日和28 日, 因无法补加合同保证金而遭逼仓, 公司蒙受1.32 亿美元的实际亏损。
11 月8 日至25 日, 公司的衍生商品合同继续遭逼仓, 实际亏损达3.81 亿美元。
12 月1 日, 亏损达5.5 亿美元, 为此公司向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申请停牌, 并向当地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二、内部控制问题分析2005 年3 月, 新加坡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提交了第一期调查报告, 认为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巨额亏损由诸多因素造成, 主要包括: 2003 年第四季度对未来油价走势的错误判断; 公司未能根据行业标准评估期权组合价值; 缺乏推行基本的对期权投机的风险管理措施; 对期权交易的风险管理规则和控制, 管理层也没有做好执行的准备等。
但归根到底,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问题的根源是其内部控制缺陷。
( 一) 控制环境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聘请国际著名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制定了国际石油公司通行的风险管理制度, 建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管理层、风险管理委员会、内部审计委员会等制衡制度和风险防范制度, 还受到新加坡证监会的严格监管。
但在“强人治理”的文化氛围中, 内部控制制度的威力荡然无存, 这是中航油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
1.内部人控制。
在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股权结构中, 集团公司一股独大, 股东会中没有对集团公司决策有约束力的大股东, 众多分散的小股东只是为了获取投资收益, 对重大决策基本没有话语权。
董事会组成中, 绝大多数董事是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和集团公司的高管, 而独立董事被边缘化, 构不成重大决策的制约因素。
这样, 股东会、董事会和管理层三者合一, 决策和执行合一, 最终发展成由经营者一人独裁统治,市场规则和内部制度失效, 决策与运作过程神秘化、保密化, 独断专行决策的流程化和日常化。
公司总裁陈久霖兼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基本上是其一个人的“天下”。
2.法治观念。
2004 年10 月10 日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向集团公司报告期货交易将会产生重大损失,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集团公司和董事会没有向独立董事、外部审计师、新加坡证券交易所和社会机构投资者及小股东披露这一重大信息, 反而在11 月12 日公布的第三季度财务报告中仍然谎称盈利。
集团公司在10 月20 日将持有的中航油新加坡公司75%股份中的15%向50 多个机构投资者配售, 将所获得的1.07亿美元资金以资助收购为名, 挪用作为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期货保证金。
对投资者不真实披露信息、隐瞒真相、涉嫌欺诈, 这些行为严重违反了新加坡公司法和有关上市公司的法律规定。
3.管理者素质。
管理者素质不仅仅是指知识与技能, 还包括操守、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各方面, 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行为, 进而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
陈久霖有很多弱点,最明显的就是赌性重,花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投机交易的博弈上,把现货交易看得淡如水,而这正是期货市场上最忌讳的。
其次是盲目自大, 作为一个将净资产从21.9 万美元迅速扩张到过亿美元的企业总裁,确有过人之处,但是盲目自大却导致了盲动, 不尊重市场规律,不肯承认并纠正错误。
4.公司治理结构。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暴露出国企外部监管不力、内部治理结构不健全,尤其是以董事会虚置、国企管理人过分集权为特征的国企组织控制不足等严重问题。
这使得现代企业得以存续的国际公认与公用的游戏规则流于形式, 即使形式上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 实质上仍由不受制约的意志决策运作大事, 由“一把手”说了算。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视公司治理结构为摆设的另类企业文化, 为试图通过境外上市方式改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改良设想提供了一个反面案例。
( 二) 目标制定管理人员应能适当地设立目标, 使选择的目标能支持、连接企业的使命, 并与其风险偏好相一致。
从1997 年起,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先后进行了两次战略转型, 最终定位为以石油实业投资、国际石油贸易和进口航油采购为一体的工贸结合型的实体企业。
在总裁陈久霖的推动下,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从2001 年上市伊始就开始涉足石油期货。
在取得初步成功之后,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管理层在没有向董事会报告并取得批准的情况下, 无视国家法律法规的禁止, 擅自将企业战略目标移位于投机性期货交易。
这种目标设立的随意性, 以及对目标风险的藐视, 最终使企业被惊涛骇浪所淹没。
( 三) 事项识别一个组织必须识别影响其目标实现的内、外部事项, 区分表示风险的事项和表示机遇的事项, 引导管理层的战略或者目标始终不被偏离。
在中航油事件中, 如果公司的管理层能及时认清形势, 在赚取巨额利润时, 清醒地意识到可能产生的风险, 或许就不会遭到如此惨痛的打击。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违规之处有三点: 一是做了国家明令禁止做的事。
国务院1998 年8 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期货市场的通知》中明确规定: “取得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的企业, 在境外期货市场只允许进行套期保值, 不得进行投机交易。
”; 二是场外交易。
1999 年6 月, 以国务院令发布的《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第四条规定: “期货交易必须在期货交易所内进行。
禁止不通过期货交易所的场外期货交易。
”; 三是超过了现货交易总量。
第四十八条规定: “国有企业从事期货交易, 限于从事套期保值业务, 期货交易总量应当与其同期现货交易总量相适应。
”( 四) 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在于分析和确认内部控制目标实现过程中“不利的不确定因素”, 帮助企业确定何处存在风险, 怎样进行风险管理, 以及需要采取何种措施。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从事的场外石油衍生品交易, 具有高杠杆效应、风险大、复杂性强等特点, 但由于内部没有合理定价衍生产品, 大大低估了所面临的风险, 再加上中航油新加坡公司选择的是一对一的私下场外交易, 整个交易过程密不透风, 因此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承担的风险要比场内交易大得多。
( 五) 风险反应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进行石油衍生产品投机交易酿成大祸, 直接成因并不复杂: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认定国际轻质原油价格每桶被高估约10美元, 在石油期货市场大量持有做空合约。
在国际石油期货价格大幅攀升的情况下, 被迫不断追加保证金, 直至包括信贷融资在内的现金流彻底枯竭为止。
由于国际石油期货交易以5%的保证金放大20倍持有合约,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5.5 亿美元巨亏意味着其“豪赌”了约110亿美元合约, 而且在交易过程中充当“死空头”, 没有“空翻多”进行“对冲”。
在油价不断攀升导致潜亏额疯长的情况下,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管理层连续几次选择延期交割合同, 期望油价回跌, 交易量也随之增加。
一次次“挪盘”把到期日一次次往后推, 这样导致的结果便是使风险和矛盾滚雪球似地加倍扩大, 最终达到无法控制的地步。
一般看涨期权的卖方基本上都会做一笔反向交易, 以对冲风险、减小损失的可能性, 虽然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内部有一个专业的风险控制队伍, 但并没有做反向对冲交易。
( 六) 控制活动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曾聘请国际“四大”之一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为其编制《风险管理手册》, 设有专门的七人风险管理委员会及软件监控系统。
实施交易员、风险控制委员会、审计部、总裁、董事会层层上报、交叉控制的制度, 规定每名交易员损失20 万美元时要向风险控制委员会报告和征求意见; 当损失达到35万美元时要向总裁报告和征求意见, 在得到总裁同意后才能继续交易; 任何导致损失50 万美元以上的交易将自动平仓。
中航油总共有10 位交易员, 如果严格按照《风险管理手册》执行, 损失的最大限额应是500万美元, 但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却在衍生品交易市场不断失利, 最终亏损额高达5.5 亿美元, 以至申请破产保护。
在风险控制机制中,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总裁陈久霖实际上处于中枢地位, 对风险的控制和传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陈久霖在获悉2004 年第一季度出现580 万美元的账面亏损后, 决定不按照内部风险控制的规则进行斩仓止损, 也不对市场做任何信息的披露, 而是继续扩大仓位, 孤注一掷, 赌油价回落。
直到2004 年10 月, 亏损累计达到18 000 万美元, 流动资产耗尽, 陈久霖才向集团公司汇报亏损并请求救助。
集团公司竟没有阻止其违规行为, 也不对风险进行评估, 相反选择以私募方式卖出部分股份来“挽救”中航油新加坡公司。
在越权从事石油金融衍生产品投机过程中, 陈久霖作为一个管理人员, 同时具有授权、执行、检查与监督功能, 没有遇到任何阻拦与障碍, 事后还能一手遮天, 隐瞒真实信息, 足见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职能分工方面存在严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