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院对涉外仲裁协议有效性及其适用法律的认定
- 格式:pdf
- 大小:370.22 KB
- 文档页数:6
第1篇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经济贸易往来日益频繁,涉外仲裁作为一种解决国际民商事争议的重要方式,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
仲裁协议作为仲裁的前提和基础,其法律适用问题成为国际仲裁法学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涉外仲裁协议的概念、法律适用原则以及我国相关法律规定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涉外仲裁协议的概念涉外仲裁协议是指当事人之间就某一具体争议事项,在仲裁程序启动前,自愿选择将争议提交仲裁解决的协议。
涉外仲裁协议具有以下特点:1. 当事人具有涉外因素,即当事人至少有一方为外国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
2. 争议事项具有国际性,涉及国际经济贸易、投资、知识产权等领域。
3. 仲裁协议的成立和效力受相关国际条约、国内立法以及国际惯例的调整。
三、涉外仲裁协议法律适用原则1. 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是涉外仲裁协议法律适用的重要原则。
根据这一原则,当事人有权选择仲裁协议适用的法律,包括仲裁程序法和实体法。
当事人选择的法律应当符合国际条约、国内立法以及国际惯例的规定。
2. 最密切联系原则当当事人未选择仲裁协议适用的法律时,适用与仲裁协议有最密切联系的法律。
最密切联系原则旨在确定仲裁协议适用的法律,以保障仲裁程序的公正性和效率。
3. 公共秩序保留原则公共秩序保留原则是指当仲裁协议适用的法律与仲裁地国的公共秩序相冲突时,可以排除该法律的适用。
公共秩序保留原则有助于维护仲裁地国的法律秩序和公共利益。
四、我国涉外仲裁协议法律适用规定1.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是我国调整仲裁关系的法律,其中关于涉外仲裁协议法律适用的规定主要包括:(1)当事人可以协议选择仲裁协议适用的法律;(2)当事人未选择仲裁协议适用的法律时,适用仲裁机构所在地法律;(3)仲裁协议适用的法律不得违反我国公共秩序。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关于涉外仲裁协议法律适用的规定主要包括:(1)涉外仲裁协议适用当事人约定的法律;(2)当事人未约定仲裁协议适用法律的,适用仲裁机构所在地法律;(3)仲裁协议适用的法律不得违反我国公共秩序。
论外国仲裁裁决在我国的承认与执行一、我国的仲裁法律体系在相关领域的现状争端解决机制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而前进的。
不同的争端解决机制,凭借其本身的特性往往适合特定的历史阶段。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效率的要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仲裁成为了现在解决国际商事争端比较热门的手段。
然而仲裁的体系离不开一个国家的司法支持,在对仲裁裁决的承认和执行方面尤其明显。
我国仲裁的法律体系主要由《民事诉讼法》和《仲裁法》构成。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九条规定,我国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我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的规定或者基于互惠原则受理决定外国裁决的承认与执行。
故此,1958年的《纽约公约》成了该领域的重要法律依据。
但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在加入《纽约公约》的时候做出了两项保留,即:“互惠保留”和“商事保留”。
“互惠保留”是我国政府仅承认和执行《纽约公约》缔约国领土内做出的仲裁裁决。
“商事保留”明确了可仲裁事项范围为契约和非契约性商事法律关系。
由于起步较慢,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和《仲裁法》所建立的仲裁法律体系还很不完善,规范过于简单,同时一些相关的概念缺乏明确的定义,可操作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九条规定:国外仲裁机构的裁决,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承认和执行的,应当由当事人直接向被执行人住所地或者其财产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人民法院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或者按照互惠原则办理。
第二百六十条规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仲裁机构做出的裁决,被申请人提出证据证明仲裁裁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审查核实,裁定不予执行:(一)当事人在合同中没有订有仲裁条款或者事后没有达成书面仲裁协议的;(二)被申请人没有得到指定仲裁员或者进行仲裁程序的通知,或者由于其他不属于被申请人负责的原因未能陈述意见的;(三)仲裁庭的组成或者仲裁的程序与仲裁规则不符的;(四)裁决的事项不属于仲裁协议的范围或者仲裁机构无权仲裁的。
外国仲裁裁决承认与执行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中,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日益频繁,跨国商事纠纷也随之增多。
仲裁作为一种高效、灵活且具有国际认可度的争议解决方式,在解决跨国商事纠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仲裁裁决的有效性和可执行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能否在相关国家得到承认与执行。
外国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问题,不仅涉及到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关系到国际商事秩序的稳定和发展。
外国仲裁裁决的承认,是指一国法院认可外国仲裁裁决在其境内具有法律效力;执行则是指法院采取强制措施,实现裁决所确定的权利和义务。
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首先,国际公约是外国仲裁裁决承认与执行的重要法律依据。
其中,《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简称《纽约公约》)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该公约为外国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提供了统一的国际标准和规则,目前已得到大多数国家的批准和加入。
根据《纽约公约》,各缔约国应当承认仲裁协议的效力,并在符合公约规定的条件下,执行外国仲裁裁决。
然而,公约也规定了一些拒绝承认与执行的情形,如仲裁协议无效、仲裁程序不当、裁决超出仲裁协议范围等。
其次,各国国内法对于外国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也有着具体的规定和要求。
不同国家的法律制度和司法实践存在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外国仲裁裁决承认与执行的复杂性。
例如,一些国家可能对仲裁裁决的形式要件、证据要求等有较为严格的规定;而另一些国家则可能更注重审查裁决的实质性内容。
此外,公共政策也是影响外国仲裁裁决承认与执行的一个重要因素。
公共政策通常是指一国的根本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善良风俗等。
如果承认与执行外国仲裁裁决会违反本国的公共政策,法院有权拒绝执行。
但公共政策的适用应当谨慎,以免被滥用成为拒绝执行外国仲裁裁决的借口。
在实践中,外国仲裁裁决承认与执行的程序也各不相同。
一般来说,当事人需要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出申请,并提交相关的证据材料,如仲裁协议、仲裁裁决书、送达证明等。
摘要:越来越多的涉外合同的当事人通过签订涉外仲裁协议来选择仲裁作为其纠纷发生后的争议处理方式。
仲裁协议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当事人能否将其争议以仲裁方式进行处理;仲裁协议效力的确定,也影响着法院和仲裁机构对同一案件的管辖权的行使。
本文结合司法实践中的具体案例,就涉外仲裁协议效力确定中所涉及的争议较多的管辖权问题、仲裁机构的约定问题和法律适用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仲裁协议;效力;仲裁机构;管辖权;法律适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经济更加紧密地融入到世界经济之中,越来越多的涉外经济合同大量涌现,这些合同在签订和履行的过程中难免不出现争议。
对于争议出现后的解决途径,当事人首选协商,而协商不成时的救济途径中,有越来越多的当事人愿意选择仲裁。
于是,就出现了大量的涉外仲裁协议。
所谓仲裁协议,是指当事人自愿将其争议事项提交仲裁机构解决而达成的书面协议。
仲裁协议包括合同中订立的仲裁条款和以其他书面方式在纠纷发生前或者纠纷发生后达成的请求仲裁的协议。
一份仲裁协议是否有效,直接关系着该协议的当事人能否将其争议提交仲裁机构处理,从而运用仲裁这种方式来解决争议的问题。
当然,一份有效的仲裁协议,是仲裁机构受理案件的依据,它排除了法院对协议所约定的争议事项的管辖权,它同时也是仲裁裁决得以承认和执行的前提条件。
只有仲裁协议有效,当事人才能将争议事项提交仲裁机构处理,实现其以仲裁方式处理争议的意愿。
然而,在实践中,尽管有仲裁协议,涉外经济合同的当事人在纠纷出现时,往往会就争议是否应该提交仲裁而产生争执,这就必然涉及到涉外仲裁协议的效力的确定问题。
若仲裁协议有效,当事人只能将约定争议事项提交约定的仲裁机构处理;若仲裁协议无效,当事人可选择其他救济途径。
可见,仲裁协议的效力确定相当重要。
下面,笔者拟结合具体案例,就仲裁协议效力确定中所涉及的几个法律问题作一粗浅地探讨。
案例一:某市一家服装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服装公司)和澳门一时装公司(以下简称时装公司)签有一份经济合同,合同中有如下条款:“本协议是依照澳门特别行政区商业法例,并在澳门特别行政区签订。
浅论仲裁协议的法律适用[内容摘要]:仲裁协议是国际商事仲裁的基础。
一项合法有效的仲裁协议,既是仲裁庭行使管辖权的依据,又是裁决具有执行效力的法律基础。
但由于各国法律的差异,关于仲裁协议效力规定的要件也各不相同。
因此,要明确仲裁协议的效力,必须第一解决仲裁协议的法律适用问题。
本文拟针对这一问题,依照国际私法的原理做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仲裁协议,法律效力,法律适用一、仲裁协议的有效性任何法律效力,其核心差不多上有关法律规范对相关主体的约束力,仲裁协议也不例外。
仲裁协议的有效性是指,对当事人、仲裁庭或仲裁机构、法院等相关主体产生如下的法律效力:〔一〕对当事人的法律效力仲裁协议一经依法成立,对当事人直截了当产生了法律效力。
当事人因此丧失了就仲裁协议约定的事项向法院提起诉讼的权益,承担了不向法院起诉的义务。
假如仲裁协议的一方当事人违抗了这一义务而就仲裁协议约定范畴内的争议事项向法院提起了诉讼,另一方当事人就有权依据仲裁协议要求法院终止司法诉讼程序,把争议发还仲裁机构或仲裁庭审理。
如此,就从法律上保证了当事人之间约定的仲裁事项在协商时只能通过仲裁方式解决,使得当事人不诉诸法院解决争议的本来愿望得以实现。
除此之外,由于当事人在仲裁协议中已同意将有关争议提交仲裁解决,并承认仲裁庭所作裁决的约束力,因此,仲裁协议使当事人承担了履行由仲裁庭最后作出的裁决的义务,除非该仲裁裁决经有关国内法院判定无效。
〔二〕对仲裁庭或仲裁机构的法律效力有效的仲裁协议是仲裁庭或仲裁机构受理争议案件的基础。
假如不存在仲裁协议,或仲裁协议无效,那么仲裁庭或仲裁机构无权审理该争议。
任何一方当事人都能够基于不存在一项有效的仲裁协议的理由对有关仲裁庭或仲裁机构的管辖权提出异议。
当事人之间的仲裁协议是仲裁庭对特定争议事项取得管辖权的最要紧的依据。
如依据1981年«法国民事诉讼法典»的规定,假如仲裁条款明显无效或者仲裁条款不适合组成仲裁庭之目的,那么不能成立仲裁庭。
Not every effort will yield results, but every harvest must be worked hard. This is an unfair and irreversibleproposition.简单易用轻享办公(页眉可删)涉外仲裁裁决的承认和执行是怎么规定的关于涉外仲裁裁决的承认和执行问题是由我国仲裁机构作出的裁决,被执行人如果不在中国境内的话,可以向具有管辖权的外国法院申请承认和执行涉外仲裁裁决,但这里既有管辖权的外国法院必须是纽约公约的成员国,不是成员国的可能就不承认纽约公约。
一、涉外仲裁裁决的承认和执行是怎么规定的?根据《仲裁法》第72条的规定,中国的仲裁机构作出的裁决,当事人请求执行的,如果被执行人或者其财产不在中国境内,应由当事人直接向有管辖权的外国法院申请承认和执行。
也就是说,中国的仲裁裁决需要其它国家承认和执行的,只要这个国家是《纽约公约》的成员国,当事人就可以向被申请执行人所在地或其财产所在地的外国法院申请承认与执行。
承认和执行外国仲裁裁决的条件。
关于承认与执行外国仲裁裁决的条件,在许多方面与外国法院判决的承认和执行有类似之处,因而在某些双边司法协助条约或多边国际条约中,甚至将两者一并作出规定,或作类推适用的规定。
然而两者之间还是存在着某些重要的区别,而且各国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基于《纽约公约》的普遍影响,下面主要根据《纽约公约》的规定对此问题加以论述。
《纽约公约》以排除的方式规定了承认和执行外国仲裁裁决的条件,如果被请求承认和执行的裁决具有公约规定的排除情形时,被请求执行国家有权拒绝承认和执行,即凡外国仲裁裁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被请求承认和执行的机关可以依据仲裁裁决的执行义务人的请求和证明,拒绝予以承认和执行:1、仲裁协议无效。
2、未给予适当通知或未能提出申辩。
根据《纽约公约》第5条第1款第2项的规定,如果对作为裁决执行对象的当事人未曾给予有关指定仲裁员或者进行仲裁程序的适当通知,或者作为裁决执行对象的当事人由于其他情况未能提出申辩,则可拒绝承认和执行该项裁决。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处理与涉外仲裁及外国仲裁事项有关问题的通知正文:----------------------------------------------------------------------------------------------------------------------------------------------------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处理与涉外仲裁及外国仲裁事项有关问题的通知(1995年8月28日法发〔1995〕1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为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及我国参加的有关国际公约的规定,保障诉讼和仲裁活动依法进行,现决定对人民法院受理具有仲裁协议的涉外经济纠纷案、不予执行涉外仲裁裁决以及拒绝承认和执行外国仲裁裁决等问题建立报告制度。
为此,特作如下通知:一、凡起诉到人民法院的涉外、涉港澳和涉台经济、海事海商纠纷案件,如果当事人在合同中订有仲裁条款或者事后达成仲裁协议,人民法院认为该仲裁条款或者仲裁协议无效、失效或者内容不明确无法执行的,在决定受理一方当事人起诉之前,必须报请本辖区所属高级人民法院进行审查;如果高级人民法院同意受理,应将其审查意见报最高人民法院。
在最高人民法院未作答复前,可暂不予受理。
二、凡一方当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我国涉外仲裁机构裁决,或者向人民法院申请承认和执行外国仲裁机构的裁决,如果人民法院认为我国涉外仲裁机构裁决具有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条情形之一的,或者申请承认和执行的外国仲裁裁决不符合我国参加的国际公约的规定或者不符合互惠原则的,在裁定不予执行或者拒绝承认和执行之前,必须报请本辖区所属高级人民法院进行审查;如果高级人民法院同意不予执行或者拒绝承认和执行,应将其审查意见报最高人民法院。
待最高人民法院答复后,方可裁定不予执行或者拒绝承认和执行。
——结束——。
我国仲裁法中仲裁协议有效性问题探讨摘要:我国司法实践中的主流观点认为,无"涉外因素";的争议不得提交境外仲裁或境外机构仲裁,法院普遍将"涉外因素";的存在作为认定相关仲裁协议有效性的前提。
该主流做法存在可商榷之处。
基于国际化视野,应当正视仲裁协议的涉外性,从国际私法的角度确定涉外仲裁协议的准据法及有效性,并顺应仲裁国际化和现代化的需要,就我国仲裁法中关于仲裁协议有效性的规定予以修正。
关键词:仲裁协议; 境外仲裁机构; 域外仲裁; 涉外因素;Abstract:The mainstream view in China' s judicial practice holds that disputes without "foreign-related factors" shall not be submitted to overseas arbitration or arbitration by overseas institutions, and the courts generally take the existence of "foreign-related factors" as the premise to determine the validity of relevant arbitration agreements. This mainstream practice is open to discus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we should face up to the externality of the arbitration agreement, and determine the applicable law and validity of the foreign arbitration agree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 According to the need o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arbitration, the provisions on the validity of arbitration agreement in the arbitration law of China should be amended.Keyword:arbitration agreement; overseas arbitration organization; extraterritorial arbitration; foreign-related factors;随着国际化的发展, 我国当事人在民商事纠纷中选择境外仲裁机构或境外仲裁地点的情形并不鲜见。
外国仲裁裁决承认与执行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下,国际商事交往日益频繁,涉及到跨国的商业纠纷也逐渐增多。
在解决这些纠纷的过程中,仲裁作为一种高效、灵活且具有保密性的争议解决方式,受到了广泛的应用。
而外国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则成为了保障仲裁结果得以有效落实、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关键环节。
外国仲裁裁决,简单来说,就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作出的仲裁裁决,需要在另一个国家或地区得到认可和执行。
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它涉及到不同国家的法律制度、司法体系以及公共政策等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承认与执行外国仲裁裁决的重要性。
对于当事人而言,仲裁裁决如果不能在相关国家得到承认和执行,那么他们通过仲裁所期望获得的权益就无法实现,仲裁的价值也将大打折扣。
从国际商业秩序的角度看,有效的承认与执行机制能够增强仲裁作为争议解决方式的公信力,促进国际商事活动的稳定和可预测性。
那么,在承认与执行外国仲裁裁决时,需要遵循哪些原则呢?其中,最主要的原则之一就是“公约优先原则”。
这意味着,如果相关国家都是《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又称《纽约公约》)的缔约国,那么应当按照公约的规定来处理外国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问题。
《纽约公约》为外国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国际法律框架,极大地促进了国际仲裁的发展。
另一个重要原则是“互惠原则”。
有些国家在承认与执行外国仲裁裁决时,会考虑本国与裁决作出国之间是否存在互惠关系。
如果存在互惠,通常会更倾向于承认和执行外国仲裁裁决。
接下来,我们看看承认与执行外国仲裁裁决的条件。
一般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仲裁协议的有效性。
仲裁协议是仲裁的基础,如果仲裁协议本身存在瑕疵或无效,那么基于该协议作出的仲裁裁决可能难以得到承认和执行。
二是仲裁程序的公正性。
这包括仲裁庭的组成是否合法、仲裁程序是否符合当事人约定和相关法律规定等。
三是裁决的确定性和可执行性。
裁决应当是明确、具体的,并且不存在无法执行的情况。
涉外民事诉讼程序中仲裁协议效力的研究在国际贸易和涉外民事领域,仲裁协议一直被视为解决争议的重要方式之一。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关于涉外民事诉讼程序中仲裁协议的效力问题引发了许多争议和困惑。
本文将就涉外民事诉讼程序中仲裁协议的效力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首先,仲裁协议是否具有强制性是争议的焦点之一。
根据中国法律规定,仲裁协议具有强制性,双方当事人应当尊重并履行仲裁协议。
然而,在涉外民事诉讼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一方当事人不履行仲裁协议,选择向法院提起诉讼的情况。
这时,法院应当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判断仲裁协议的效力。
在中国,涉外民事诉讼的法院一般会较为尊重仲裁协议,并依法进行受理。
只有在仲裁协议被认为无效或不适用的情况下,法院才会受理相关案件。
这一立场旨在维护仲裁协议的约束力,保护仲裁作为一种重要的争议解决方式。
其次,涉外民事诉讼程序中的仲裁协议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可能会被法院认定为无效。
例如,在一些特殊领域或特殊情形下,法律可能规定诉讼程序不得仅由仲裁机构进行处理,而必须由法院进行审理。
在这种情况下,仲裁协议可能被认定为无效。
此外,在一些个别情况下,当事人可能通过一些不正当手段制定或操纵仲裁协议,导致仲裁协议被法院视为无效。
因此,法律应当在明确保护仲裁协议效力的同时,对于这些特殊情况做出明确的规定,以避免仲裁协议被滥用。
然而,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是法律的适用问题。
国际贸易涉及多个国家的法律体系,当事人或许需要在不同的法律环境下约定仲裁协议。
不同国家的法律对于仲裁协议的效力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在选择仲裁协议时,双方当事人需要咨询专业律师,并进行详细的法律分析和比较,以确保仲裁协议能够在多个国家的法律体系下具有有效性。
其次是公共政策的限制。
虽然仲裁协议作为一种自愿约定的方式,但是在涉外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的自由度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在某些情况下,法院可能因为涉及违反公共政策的事项而不予受理或裁决。
例如,如果仲裁协议涉及到人身损害或涉及国家利益等重大公共政策问题,法院可能拒绝受理或裁决相关案件。
论国际商事仲载协议的有效性及其适用法律赵秀文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在国际商事仲裁实践中,仲裁协议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仲裁裁决能否得到法院的承认与执行,因为根据各国国内法及有关国际公约的规定,仲裁协议无效是导致法院拒绝承认与执行仲裁裁决的主要理由之一。
例如,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主持制定的《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 [1]第36条l款、1958年《纽约承认与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 [2](以下简称纽约公约)第5条1款1项、《欧洲国际商事仲裁公约》第9条2款1项都规定,如果仲裁协议无效,法院即可拒绝承认与执行依该无效仲裁协议作出的仲裁裁决。
在本文中,我们将就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有效性及其适用法律作一探讨。
一、有效仲裁协议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尽管各国法律对仲裁协议应具备的具体条件规定各异,但从多数国家的国际商事仲裁实践看,一项有效的仲裁协议,至少应具备以下四个基本条件。
1.订立协议的当事入双方必须具有合法的资格和能力在国际商事交易中,从事商事交易的当事人必须具有法律上的行为能力,是保证该商事交易活动有效性的基本前提。
一项有效的仲裁协议也是如此,如果订立协议的当事人是无法律行为能力的人,那么该协议就是无效的。
鉴于国际仲裁协议涉及不同国家的当事人,这里提出的一个基本问题是:以何国法律确定该当事人有无行为能力?1958年纽约公约对此并未作出明确规定,公约第5条l款1项只是规定“当事人依对其适用的法律有某种无行为能力情形者”,而并未指明当事人的行为能力应适用什么样的法律,实际上把这个问题留给各国国内法解决。
根据国际私法的一般原则,当事入的行为能力,适用该当事人的属人法,即该当事人国籍所属国或其住所地国的法律。
也就是说,当事人如依其属人法为有行为能力,无论走到那里,都是有行为能力的人。
另一方面,当事人如依其属人法为无行为能力者,但根据行为地法为有行为能力,也应视为有行为能力;早在1861年,法国最高法院在李查蒂一案(Lizardi’s case)中就确立了这一原则。
涉外仲裁协议效力认定涉外仲裁协议效力认定仲裁是一种诉讼外解决纠纷的机制,即不经过法院的诉讼审理程序,而是通过由当事人双方指定或共同制定仲裁员,和平友好地解决纠纷的程序。
相比较诉讼程序而言,仲裁具有灵活性、民间性、保密性和广泛性等特点。
涉外仲裁是指根据当事人的约定,涉外仲裁机构对当事人之间的涉外民商事纠纷居中裁决的制度。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55条的规定:涉外经济贸易、运输和海事中发生的纠纷,当事人在合同中订有仲裁条款或者事后达成书面仲裁协议,提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仲裁机构或者其他仲裁机构仲裁的,当事人不得向人民法院起诉。
同时第二款规定:当事人在合同中没有订有仲裁条款或者事后没有达成书面仲裁协议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因此,仲裁协议是仲裁机构受理案件的唯一依据,也排除了法院的管辖权。
即如果当事人事先或者纠纷发生后达成了书面的仲裁协议,根据“或裁或审”的原则,这一仲裁协议对当事人和法院都产生了法律上的效力,当事人不得向法院起诉;而法院也不能受理此类案件。
一个有效的仲裁协议需要下列内容:(1)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2)仲裁事项;(3)选定的仲裁委员会。
此外还有仲裁协议的形式要件。
我们这里主要讨论的是第一个要件,即当事人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
当事人仲裁意思表示的推定又成为仲裁表示准确性的认定,是指根据当事人之间往来各种行为推断当事人是否有将争议提交仲裁的共同的意思表示。
当事人仲裁意思表示的推定主要是根据《仲裁法解释》的相关规定。
如果当事人在合同中有明确的仲裁条款或者纠纷发生之后达成了明确的仲裁协议,那么当事人的仲裁意思自不待言。
对当事人仲裁意思表示的认定主要是在当事人的意思表示有瑕疵时,如何根据具体情景来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进行推定。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1、约定仲裁和诉讼可选择时的仲裁协议仲裁排斥诉讼,国际通行的规则是“或裁或审”,当事人必须在仲裁和诉讼二者之间进行单一性的选择,要么选择仲裁,要么进行诉讼,而不得同时选择。
第1篇一、引言仲裁作为一种非诉讼的争议解决方式,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仲裁协议作为仲裁制度的核心,其效力直接关系到仲裁程序的启动和仲裁裁决的执行力。
本文旨在探讨仲裁协议的效力适用法律,分析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下仲裁协议效力的认定标准、法律适用以及法律效力等方面的内容。
二、仲裁协议的效力认定标准1. 仲裁协议的合法性仲裁协议的合法性是仲裁协议效力认定的首要条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十六条的规定,仲裁协议应当具备以下条件:(1)当事人具有签订仲裁协议的民事行为能力;(2)仲裁协议的内容真实、合法;(3)仲裁协议的签订符合法律规定。
2. 仲裁协议的完整性仲裁协议的完整性是指仲裁协议应当明确约定仲裁事项、仲裁机构、仲裁规则等内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十七条的规定,仲裁协议应当包括以下内容:(1)仲裁事项;(2)仲裁机构;(3)仲裁规则;(4)仲裁费用。
3. 仲裁协议的自愿性仲裁协议的自愿性是指当事人之间达成仲裁协议是基于真实意愿,不存在欺诈、胁迫等不正当手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十八条的规定,当事人之间达成仲裁协议,应当是自愿的。
三、仲裁协议的法律适用1. 国内仲裁协议的法律适用在我国,国内仲裁协议的法律适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仲裁协议的签订地法;(2)仲裁协议签订时适用的法律;(3)仲裁协议约定的仲裁机构所在地法;(4)仲裁协议约定的仲裁规则。
2. 国际仲裁协议的法律适用对于国际仲裁协议,其法律适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仲裁协议的签订地法;(2)仲裁协议签订时适用的法律;(3)仲裁协议约定的仲裁机构所在地法;(4)仲裁协议约定的仲裁规则;(5)国际公约或国际惯例。
四、仲裁协议的法律效力1. 仲裁协议对当事人的约束力仲裁协议一旦成立,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
当事人应当按照仲裁协议的约定参加仲裁程序,履行仲裁裁决。
2. 仲裁协议对仲裁机构的约束力仲裁机构应当依法受理仲裁案件,并按照仲裁协议的约定进行仲裁。
涉外仲裁的法律规定涉外仲裁是指涉及外国当事人或具有跨国性质的民商事争议,由仲裁机构根据国际公约、双边或多边协议以及国家的涉外仲裁法律进行裁决的一种方式。
为了保障仲裁的公正、高效和便利,各国普遍制定了涉外仲裁的法律规定。
本文将介绍涉外仲裁的法律框架和相关规定。
一、法律适用涉外仲裁的法律适用是确保争议得到公正裁决的关键。
根据国际仲裁惯例和法律原则,仲裁庭在裁决时应当根据当事人的选择、适用明确的法律以及国际商事惯例。
涉外仲裁法律规定的适用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合同法、国际商事仲裁法和国际私法等。
同时,根据国际公约和双边协议的规定,当事人也可以协商选择其他法律作为仲裁的适用法。
二、仲裁协议涉外仲裁的首要条件是当事人之间的仲裁协议。
根据国际仲裁惯例,仲裁协议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并包含了当事人明确选择仲裁解决争议的意愿。
仲裁协议可以以独立的合同形式存在,也可以是合同中的一部分。
为确保仲裁协议的有效性,涉外仲裁法律规定了对合同形式、合同内容和悔约等方面的约束和规定。
三、仲裁程序涉外仲裁的程序通常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仲裁申请、组建仲裁庭、开庭审理、裁决和执行等。
根据国际仲裁惯例和涉外仲裁法律规定,仲裁程序应当公正、高效和透明。
当事人在仲裁程序中享有发言权、举证权和辩护权等权利,可以通过律师代理或者自行行使。
仲裁庭对争议进行独立、公正的裁决,裁决机关有权决定争议的成败。
四、裁决的效力和执行涉外仲裁的核心是裁决的效力和执行。
根据涉外仲裁法律规定,仲裁裁决具有法律效力,并与法院判决具有同等的效力。
当事人应当按照裁决的要求履行义务,如拒不执行,可以向有管辖权的法院申请裁决的强制执行。
涉外仲裁法律规定了裁决的公告、送达和存证等程序,以确保裁决能够有效执行。
五、公共政策和公共利益限制涉外仲裁的法律规定中,公共政策和公共利益是制约和限制仲裁裁决的重要因素。
当涉及到公共政策和公共利益的保护时,国家法院有权干预仲裁程序,甚至可能对裁决进行审查或撤销。
涉外仲裁中的法律适用研究与分析在全球化的经济背景下,涉外仲裁作为解决国际商事争议的重要手段,其法律适用问题日益凸显。
涉外仲裁中的法律适用不仅关系到仲裁结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也直接影响到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因此,深入研究和分析涉外仲裁中的法律适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涉外仲裁法律适用的基本原则是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和最密切联系原则。
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是指当事人有权自主选择适用于仲裁协议和仲裁程序的法律。
这一原则充分尊重了当事人的意愿,体现了契约自由的精神。
在实践中,当事人通常会在仲裁协议中明确约定适用的法律,或者在仲裁过程中就法律适用问题达成一致意见。
然而,当事人的选择并非毫无限制,应当符合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和公共政策。
最密切联系原则则是在当事人未就法律适用作出明确选择时,仲裁庭根据与争议有最密切联系的因素来确定适用的法律。
这些因素可能包括合同的签订地、履行地、争议标的物所在地、当事人的住所地、营业地等。
最密切联系原则的运用赋予了仲裁庭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使其能够根据具体案件的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法律。
在涉外仲裁中,确定合同准据法是法律适用的核心问题之一。
对于国际货物买卖合同,《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CISG)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CISG 为国际货物买卖提供了统一的法律规则,减少了因各国法律差异而导致的不确定性。
但需要注意的是,CISG 的适用并非是强制性的,当事人可以通过约定排除其适用。
除了合同准据法,仲裁程序的法律适用也至关重要。
仲裁程序法主要涉及仲裁的启动、仲裁庭的组成、仲裁的进行、证据规则等方面。
一般来说,仲裁地法在仲裁程序法律适用中具有重要地位。
仲裁地法决定了仲裁程序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例如仲裁庭的管辖权、仲裁裁决的撤销等问题都受到仲裁地法的制约。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仲裁规则也可能对仲裁程序的法律适用产生影响。
在涉外仲裁中,还可能涉及到外国法的查明问题。
当仲裁庭需要适用外国法时,就需要查明外国法的内容。
第1篇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际经济贸易往来的日益频繁,涉外仲裁作为一种解决国际争议的重要方式,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从涉外仲裁的定义、适用法律的原则、法律选择的方法以及我国涉外仲裁法律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我国涉外仲裁法律实践提供参考。
一、引言涉外仲裁是指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当事人之间的仲裁。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贸易往来的复杂性日益凸显,涉外仲裁作为解决国际争议的重要途径,其适用法律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涉外仲裁适用法律的相关问题,以期为我国涉外仲裁法律实践提供参考。
二、涉外仲裁的定义涉外仲裁是指在国际经济贸易活动中,当事人根据协议将争议提交仲裁机构,由仲裁机构依法进行审理和裁决的一种争议解决方式。
涉外仲裁具有以下特点:1. 涉及国际因素:涉外仲裁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的当事人。
2. 约束力强:涉外仲裁裁决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应予以履行。
3. 独立性:涉外仲裁机构独立于国家司法体系,不受国家司法干预。
4. 国际性:涉外仲裁裁决具有国际性,对当事人具有普遍约束力。
三、涉外仲裁适用法律的原则1. 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当事人可以根据自身意愿选择适用法律。
2. 最密切联系原则:仲裁庭在确定适用法律时,应考虑争议与所选择法律之间的密切联系。
3. 国际惯例原则:在当事人未约定适用法律或约定不明确的情况下,仲裁庭可以参照国际惯例确定适用法律。
4. 公共秩序保留原则:在适用外国法律可能违反我国公共秩序时,可以排除该外国法律的适用。
四、涉外仲裁法律选择的方法1. 协议选择法:当事人可以在仲裁协议中明确约定适用法律。
2. 仲裁规则选择法:仲裁规则中通常规定了适用法律的选择方法。
3. 法院选择法:在当事人未约定适用法律或约定不明确的情况下,法院可以根据最密切联系原则或公共秩序保留原则确定适用法律。
4. 仲裁庭选择法:仲裁庭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可以根据争议的性质和当事人意愿,选择适用法律。
涉外仲裁中的法律适用研究与分析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经济交往日益频繁,涉外仲裁作为解决国际商事争议的重要手段,其地位愈发凸显。
而在涉外仲裁中,法律适用问题是核心和关键,直接关系到仲裁结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涉外仲裁中的法律适用,指的是在涉外仲裁程序中,确定应当适用于争议实体问题和程序问题的法律规范。
这一过程并非简单直接,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首先,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原则在涉外仲裁的法律适用中占据重要地位。
意思自治意味着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适用的法律,只要这种约定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和公共政策。
例如,一家中国企业与一家美国企业签订的贸易合同中,双方明确约定合同争议适用英国法律进行仲裁,那么在仲裁过程中,英国法律就有可能被适用。
这种约定给予了当事人在一定程度上自主选择法律的权利,体现了对当事人意愿的尊重。
然而,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并非绝对的。
在某些情况下,法律可能会对当事人的选择进行限制。
比如,某些国家的法律规定,涉及到本国公共利益或特定领域的合同,当事人不能自由选择适用的法律。
此外,如果当事人的选择无法确定或者不存在,仲裁庭就需要依据其他规则来确定适用的法律。
其次,仲裁地法在涉外仲裁的法律适用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仲裁地法通常会对仲裁程序的合法性、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等方面产生影响。
仲裁地所在国家的法律可能会规定仲裁程序应当遵循的规则,如仲裁员的资格、仲裁庭的组成方式等。
而且,仲裁地所在国家的法院对于仲裁裁决的监督和审查也具有重要权力。
在确定涉外仲裁适用的实体法时,最密切联系原则也是经常被运用的规则之一。
这一原则要求仲裁庭综合考虑与争议有关的各种因素,如合同签订地、履行地、当事人的住所地、营业地等,从而确定与争议具有最密切联系的法律。
例如,一起国际贸易合同纠纷,如果合同的履行地主要在法国,那么法国法律可能会被认定为与该争议具有最密切联系的法律。
此外,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在涉外仲裁的法律适用中也不可忽视。
我国涉外仲裁协议效力认定的“使其有效”原则杨语涵*摘 要●2017年《关于审理仲裁司法审查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18条进行了补充解释,确立了我国涉外仲裁协议效力认定的“使其有效”原则,彰显了我国司法界支持仲裁的积极立场。
然而,我国的“使其有效”原则规定了“仲裁地”与“仲裁机构所在地”两个连结点,导致法院在认定仲裁协议效力时存在适用仲裁机构所在地法律的可能,这与当事人的预期不符,对法院的实际操作造成困难,且不利于我国仲裁制度与国际接轨。
通过研究,本文认为,应当删去“仲裁机构所在地”这一连结点,在当事人未选择仲裁协议准据法时单独适用仲裁地法判断仲裁协议的效力,使我国的涉外仲裁协议准据法适用规则与国际普遍做法保持一致。
关键词●仲裁协议准据法 使其有效原则 仲裁地 仲裁机构所在地Abstract:Art. 14 of the Provisions of the Supreme People’s Court on Several Issues Concerning Trial of Cases Involving Judicial Review of* 杨语涵,复旦大学法学院本科生。
Arbitration applies the validation principle in determining the substantivevalidity of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agreements, which manifests thejudiciary’s position in favor of arbitration. Nevertheless, under thisprovision, the governing law of the arbitration agreements may be thelaw of “the domicile of the arbitral institution”, which runs contraryto the reasonable expectations of the parties, causes difficulties inthe judicial practice, and deviates China’s arbitration law from theinternational practice. Therefore, where there is no choice of governinglaw by the parties, we suggest it is the law of the seat of arbitration thatshould be used to determine the substantive validity of internationalarbitration agreements, rather than the law of “the domicile of the arbitralinstitution”.Keywords:the law governing the arbitration agreement, validation principle, the seat of arbitration, the domicile of the arbitral institution 引 言仲裁协议的有效性是仲裁得以正常进行的前提。
论涉外临时仲裁协议的有效性认定【摘要】在国际商事仲裁中普遍存在的临时仲裁,在我国《仲裁法》中却得不到承认。
那么,一旦涉外商事领域出现了临时仲裁协议,其效力应如何认定呢?是否一概无效?这就需要结合临时仲裁协议的准据法、仲裁地法以及仲裁协议的有效要件具体分析。
本文就商事争议中的临时仲裁协议的有效性认定方法进行讨论,试图能为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临时仲裁协议准据法仲裁地法有效要件临时仲裁,是与机构仲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指不由任何已设立的商事仲裁机构进行程序管理,而是由当事人双方将他们之间的争议提交给他们选定的商事仲裁员,根据他们自己设计或选定的仲裁规则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决的商事仲裁。
这种仲裁形式存在已久,为许多国家和国际公约所采纳和认可,在国际商事仲裁中也颇受当事人的亲睐。
然而我国的仲裁法并不承认临时仲裁,而将选定的仲裁机构作为仲裁协议有效的一个要件。
那么,在仲裁日益普及的今天,涉外商事合同中一旦出现临时仲裁协议,其效力如何呢?这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一、临时仲裁协议效力认定的准据法仲裁协议效力的认定,是由仲裁程序法决定的。
按照传统的法律观点,国际商事仲裁程序受仲裁地法支配,但这一占统治地位的观点,受到了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严重挑战。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国家法律制度允许当事人自主选择或决定仲裁适用的程序法,只有当事人无此约定时,才适用仲裁地法;另一方面,许多学者主张,仲裁应摆脱仲裁举行地国的法律控制,实现仲裁程序的完全自治。
这种“非当地化”仲裁的主张,虽然未被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但在一些国际条约、国内立法及国内司法判例和仲裁实践中已有所反映。
同时,根据“与其使之无效,不如使之有效”的法律格言,在当事人未作法律选择时,出现了一种尽可能适用能够使仲裁协议有效的法律作为其准据法的理论与做法。
这些发展动向,都反映了在现代国际商事仲裁领域中对仲裁协议效力的认定日渐宽松的趋势,尽可能地尊重当事人的意愿而使仲裁协议有效,这对仲裁地法在仲裁程序上的适用无疑会产生巨大的冲击,从而引起仲裁程序法适用规则在结构上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