箍筋的下料公式,及箍筋的制作过程(内附相片)讲解
- 格式:doc
- 大小:3.24 MB
- 文档页数:12
箍筋的下料公式,及箍筋的制作过程我于85年学校毕业,就分配到省六建(现在的四平一建),上班就干钢筋工,从钢筋的下料,做大料、做小料、安装绑扎,到翻样我都经历过了,也可以说干了二十多年吧。
一些好的涉及到钢筋方面书籍资料、规范和图集也看了一些。
但水平还是有限的,因此,我也在不停的努力着。
在弯箍筋时应定钉或划印控制箍筋的大小,我在拍这些相片时,之所以没钉丁或划印而是用尺来每一步、每一程序的量,是为了让读者弯成后箍筋的里皮和外皮是都符合规定的。
是为了更好的说明实际工作中公式:以里皮算是:{(梁宽-保护层*2)+(梁高-保护层*2)}*2+11.9*箍筋直径*2 =箍筋下料长度。
就已足够做成料了箍筋的下料公式多,众说纷纭,说法不一,但我认为,不管你采用哪种公式、只要能按图集和规范的要求做上料,就是可取的。
下面我谈一下我对箍筋公式的理解。
茅洪斌的《钢筋翻样的方法与实例》p57页“箍筋135度弯钩下料长度的11.9d是按钢筋中心线推导,已考虑了钢筋弯曲伸延率,所以在计算箍筋下料长度时只需扣出其他三个直角的弯曲调整值即可。
”在p246页24号筋第一跨外箍的下料长度:箍筋周长+2*箍筋弯钩长度-3*弯曲调整值=(320+620)*2+2*11.9*10-3*2*10=2058mm【其中320和620是(梁宽-保护层*2+箍筋直径*2)。
11.9是箍筋135度弯钩下料长度,3*2*10箍筋下料长度时只需扣出其他三个直角的弯曲调整值】。
以外皮算1(梁宽-保护层*2+箍筋直径*2)+(梁高-保护层*2+箍筋直径*2)+2*11.9(2个弯钩下料长度)*2*箍筋直径-2*3*箍筋直径(弯曲调整值)。
举例说明:KL1 250*350 A10 100/200 保护层25 ,250-25*2=200,200+10*=220 。
350-25*2=300。
300+10*2=320 公式如下(220+320)*2+10*11.9*2-3*10*2=1258 详解{(净宽200+20两个箍筋直径)+(净高300+20两个箍筋直径)}*2(2个面)+(直径10)*(钩长11.9)*2(2个钩)-3(3个直角)*两面箍筋直径=1258(下料长度)。
箍筋下料长度的计算箍筋下料长度的计算是钢筋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很多资料对其作了介绍,但基本上都是按旧施工规范的规定进行计算的,与现行的施工规范不相符,应进行修改。
依据《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及《冷轧带肋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95—1995)的有关规定,并在实际工程中进行了验证,其计算方法介绍如下。
1.矩形箍筋下料长度计算公式箍筋下料长度=箍筋周长+箍筋调整值(表1)式中箍筋周长=2(外包宽度+外包长度);外包宽度=b-2c+2d;外包长度=h-2c+2d;b×h=构件横截面宽×高;c——纵向钢筋的保护层厚度;d——箍筋直径。
箍筋调整值见表1。
2.计算实例某抗震框架梁跨中截面尺寸b×h=250mm×500mm,梁内配筋箍筋φ6@150,纵向钢筋的保护层厚度c=25mm,求一根箍筋的下料长度。
解:外包宽度= b-2c+2d=250-2×25+2×6=212(mm)外包长度=h-2c+2d=500-22×25+2×6=462(mm)箍筋下料长度=箍筋周长+箍筋调整值=2(外包宽度+外包长度)+110(调整值)=2(212+462)+110=1458(mm)≈1460(mm)(抗震箍)(注:d为箍筋直径。
)箍筋下料长度的计算是钢筋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很多资料对其作了介绍,但基本上都是按旧施工规范的规定进行计算的,与现行的施工规范不相符,应进行修改。
依据《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及《冷轧带肋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95—1995)的有关规定,并在实际工程中进行了验证,其计算方法介绍如下。
1.矩形箍筋下料长度计算公式箍筋下料长度=箍筋周长+箍筋调整值(表1)式中箍筋周长=2(外包宽度+外包长度);外包宽度=b-2c+2d;外包长度=h-2c+2d;b×h=构件横截面宽×高;c——纵向钢筋的保护层厚度;d——箍筋直径。
1.矩形箍筋下料长度计算公式箍筋下料长度=箍筋周长+箍筋调整值(表1)式中箍筋周长=2*(外包宽度+外包长度);外包宽度=b-2c+2d;外包长度=h-2c+2d;b×h=构件横截面宽×高;c——纵向钢筋的保护层厚度;d——箍筋直径。
2.计算实例某抗震框架梁跨中截面尺寸b×h=250mm×500mm,梁内配筋箍筋φ6@150,纵向钢筋的保护层厚度c=25mm,求一根箍筋的下料长度。
解:外包宽度= b-2c+2d=250-2×25+2×6=212(mm)外包长度=h-2c+2d=500-22×25+2×6=462(mm)箍筋下料长度=箍筋周长+箍筋调整值=2*(外包宽度+外包长度)+110(调整值)=2*(212+462)+110=1458(mm)≈1460(mm)(抗震箍)箍筋形式使用结构箍筋弯钩不直段长度Lp 箍筋直径HPB235级 HRB335级 CRB550级6 8 10 12 8 10 12 5 67 890°/90°一般结构 Lp≥5d 5d 6d 5.28d30 40 50 60 50 60 70 30 30 40 40135°/135°抗震结构 Lp≥10 18d 20d 18.4d110 140 180 220 160 200 240 90 110 130 15一,关于箍筋长度的计算 (.cn/dispbbs.asp?boardid=13&id=18552)关于箍筋长度的计算一、弯曲调整值的概念对于单根预算长度和下料长度是不同的,预算长度是按照钢筋的外皮计算,下料长度是按照钢筋的中轴线计算。
例如一根预算长度为1米长的钢筋,其下料长度不需要1米,是小于1米的,因为钢筋在弯曲的过程中会变长,如果按照1米下料,肯定会长出一些。
预算长度和下料长度的差值也就是钢筋的弯曲调整值,也称为量度差值。
梁板钢筋的下料长度 =梁板的轴线尺寸-保护层(一般25)+上弯勾尺寸180度弯勾=6.25d90度弯勾=3。
5d45度弯勾=4。
9d再咸去度量差:30度时取0。
3d\ 45度0。
5d\60度1d\90度2d\ 135度3d如果是一般的施工图纸按上面的方法就可以算出来如板的分布筋\负盘\梁的纵向受力筋\架力筋.如果是平法施工图那就要参考03G101-1B了箍筋的长度:外包长度+弯勾长度-6d弯勾长度6加100\8加120\10加140箍筋个数=梁构件长度-(25保护层)*2/箍筋间距+1矩形箍筋下料长度计算公式箍筋下料长度=箍筋周长+箍筋调整值(表1)式中箍筋周长=2(外包宽度+外包长度);外包宽度=b—2c+2d;外包长度=h-2c+2d;b×h=构件横截面宽×高;c--纵向钢筋的保护层厚度;d——箍筋直径。
箍筋调整值见表1。
2.计算实例某抗震框架梁跨中截面尺寸b×h=250mm×500mm,梁内配筋箍筋φ6@150,纵向钢筋的保护层厚度c=25mm,求一根箍筋的下料长度。
解:外包宽度= b-2c+2d=250—2×25+2×6=212(mm)外包长度=h-2c+2d=500-22×25+2×6=462(mm)箍筋下料长度=箍筋周长+箍筋调整值=2(外包宽度+外包长度)+110(调整值)=2(212+462)+110=1458(mm)≈1460(mm)(抗震箍)错误计算方法1:箍筋下料长度=2(250—2×25)+2(500-2×25)+50(调整值)=1350(mm)(非抗震箍)错误计算方法2:箍筋下料长度=2(250-2×25)+2(500-2×25)=1300(mm)梁柱箍筋的下料,在施工现场,如果给钢筋工一个总长=2b+2h-8c+26。
5d的公式,钢筋工不是太欢迎;如果将梁的已知保护层直接代入公式,使表达方式简单一些,钢筋工就容易记住。
箍筋下料长度计算式
在建筑和混凝土结构中,箍筋是一种用于增强和支撑柱子、梁和其他构件的钢筋。
箍筋下料长度是指需要将钢筋切割成的合适长度,以便在混凝土结构中正确安装。
箍筋下料长度的计算式可以根据以下步骤进行求解:
1. 首先,确定箍筋的周长。
周长是指箍筋在柱子或梁周围绕一圈所覆盖的长度。
通常,箍筋的周长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周长= π×直径,其中π约等于3.14,直径是箍筋的直径。
2. 接下来,确定箍筋的折弯长度。
折弯长度是指在箍筋绕过柱子或梁的距离。
折弯长度可以通过建筑规范或设计图纸中提供的数值来确定。
3. 计算箍筋下料长度。
箍筋下料长度等于周长减去两倍的折弯长度。
这是因为每个箍筋都需要绕过柱子或梁两次,所以需要减去两倍的折弯长度。
下料长度= 周长- 2 ×折弯长度。
请注意,这是一个简化的计算公式,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有其他因素需要考虑,例如箍筋的重叠长度和连接间距。
因此,在具体的工
程项目中,应遵循相关的建筑规范和设计要求来计算箍筋下料长度。
希望以上解释能够满足您对箍筋下料长度计算式的需求。
如有任何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箍筋的下料长度
箍筋的下料长度=内包尺寸+量内包尺寸相应调整值箍筋的下料长度=外包尺寸+量外包尺寸相应调整值
内包尺寸
外包尺寸
长度=长度-2*保护层厚度+2*箍筋直径
下料长度:=(宽度+长度)*2+2*弯钩值
等强度代换方法
•1)当构件配筋受强度控制时,可按代换前后强度相等的原则代换,称作“等强度代换”。
2)如设计图中所用的钢筋设计强度为fy1,钢筋总面积为As1,代换后的钢筋设计强
度为fy2,钢筋总面积为As2,则应使:
2)等面积代换方法
当构件按最小配筋率配筋时,可按代换前后面积相等的原则进行代换,称“等面积代换”。
代换时应满足下式要求
(3)当构件配筋受裂缝宽度或挠度控制时,代换后应进行裂缝
宽度或挠度验算。
Ⅰ级钢筋端部应做180O弯钩,。
1 •矩形箍筋下料长度计算公式箍筋下料长度=箍筋周长+箍筋调整值(表1)式中箍筋周长=2* (外包宽度+外包长度);外包宽度=b-2c+2d;外包长度=h-2c+2d;b x h=构件横截面宽x高;c――纵向钢筋的保护层厚度;d ――箍筋直径。
2 •计算实例某抗震框架梁跨中截面尺寸b x h=250mm x 500mm,梁内配筋箍筋$ 6@150,纵向钢筋的保护层厚度c=25mm,求一根箍筋的下料长度。
解:外包宽度=b-2c+2d=250-2 x 25+2 x 6=212 ( mm)外包长度=h-2c+2d=500-22 x 25+2 x 6=462 ( mm)箍筋下料长度=箍筋周长+箍筋调整值=2* (外包宽度+外包长度)+110 (调整值)=2* (212+462) +110=1458 (mm)~ 1460 ( mm)(抗震箍)箍筋形式使用结构箍筋弯钩不直段长度Lp箍筋直径HPB235 级HRB335 级CRB550级6 8 10 12 8 10 12 5 67 890° /90 ° 一般结构Lp> 5d 5d 6d30 40 50 60 50 60 70 30 30 40 40135 ° /135 ° 抗震结构Lp> 10 18d 20d110 140 180 220 160 200 240 90 110 130 15一,关于箍筋长度的计算& d=18552)关于箍筋长度的计算一、弯曲调整值的概念对于单根预算长度和下料长度是不同的,预算长度是按照钢筋的外皮计算,下料长度是按照钢筋的中轴线计算。
例如一根预算长度为1米长的钢筋,其下料长度不需要1米,是小于1米的,因为钢筋在弯曲的过程中会变长,如果按照1米下料,肯定会长出一些。
预算长度和下料长度的差值也就是钢筋的弯曲调整值,也称为量度差值。
它实际上由两方面造成的,一是由于量度的不同,例如下面这根钢筋,预算的长度是100+300=400mm,而实际上在下料时只需要截取100-d/2+300-d/2长的一段钢筋即可弯制成下面的形式。
之马矢奏春创作梁板钢筋的下料长度 =梁板的轴线尺寸-呵护层(一般25)+上弯勾尺寸再咸去度量差:30度时取0.3d\ 45度0.5d\60度1d\90度2d\135度3 d箍筋的长度:外包长度+弯勾长度-6d 弯勾长度6加100\8加120\10加140 箍筋个数=梁构件长度-(25呵护层)*2/箍筋间距+1矩形箍筋下料长度计算公式箍筋下料长度=箍筋周长+箍筋调整值(表1)式中箍筋周长=2(外包宽度+外包长度);外包宽度=b-2c+2d;外包长度=h-2c+2d;b×h=构件横截面宽×高;c——纵向钢筋的呵护层厚度;d——箍筋直径。
箍筋调整值见表1。
2.计算实例某抗震框架梁跨中截面尺寸b×h=250mm×500mm,梁内配筋箍筋φ6@150,纵向钢筋的呵护层厚度c=25mm,求一根箍筋的下料长度。
解:外包宽度= b-2c+2d =250-2×25+2×6=212(mm)外包长度=h-2c+2d =500-22×25+2×6=462(mm)箍筋下料长度=箍筋周长+箍筋调整值=2(外包宽度+外包长度)+110(调整值)=2(212+462)+110=1458(mm)≈1460(mm)(抗震箍)错误计算方法1:箍筋下料长度=2(250-2×25)+2(500-2×25)+50(调整值)=1350(mm)(非抗震箍)错误计算方法2:箍筋下料长度=2(250-2×25)+2(500-2×25)=1300(mm)梁柱箍筋的下料,在施工现场,如果给钢筋工一个总长=2b+2h-8c+26.5d的公式,钢筋工不是太欢迎;如果将梁的已知呵护层直接代入公式,使表达方式简单一些,钢筋工就容易记住。
譬如,当次梁的4面呵护层均为25mm时,箍筋直径为圆8,我们有:箍筋总长=2b+2h+12mm;箍筋直径为圆10,我们有:箍筋总长=2b+2h+65mm;箍筋直径为圆12,我们有:箍筋总长=2b+2h+118mm;箍筋直径为圆14,我们有:箍筋总长=2b+2h+171mm。
箍筋长度计算方法与公式及图解一般的算法是箍筋长度=(梁宽-保护层*2 +梁高-保护层*2)*2+1.9d*2+max(10d,75mm)*2如果按实计算及下料长度,那么算法是:90/90的箍筋钢筋计算公式为:箍筋内皮周长-5个90°弯钩内皮差(0.288d)+2个弯钩处的平直段长度(10d>75mm时,平直长度为10d,10d<75mm时,平直长度为75mm)即在钢筋规格为10d>75mm时,箍筋长度=构件周长-8保护层厚度+18.56d钢筋规格为10d<75mm,即箍筋直径为6mm时,箍筋长度=构件周长-8保护层厚度+141.36;90/180的箍筋钢筋计算公式为:箍筋内皮周长-4个90°弯钩内皮差(0.288d)+1个180°弯钩中心线长+2个弯钩平直段长度(10d>75mm时,平直长度为10d,10d<75mm时,平直长度为75mm)即在钢筋规格为10d>75mm时,箍筋长度=构件周长-8保护层厚度-28.268d钢筋规格为10d<75mm,即箍筋直径为6mm时,箍筋长度=构件周长-8保护层厚度+199.61;135/135的箍筋钢筋计算公式为:箍筋内皮周长-3个90°弯钩内皮差(0.288d)+2个135°弯钩中心线长(135°弯钩中心长度=3π/4*(R+d/2),R=2.5d)+2个弯钩平直段长度(10d >75mm时,平直长度为10d,10d<75mm时,平直长度为75mm)即在钢筋规格为10d>75mm时,箍筋长度=构件周长-8保护层厚度+33.266d;钢筋规格为10d<75mm,即箍筋直径为6mm时,箍筋长度=构件周长-8保护层厚度+229.6;箍筋内皮周长长度=2*(H-2bhc)+2*(B-2bhc)=2(H+B)-8bhc(即构件周长-8个保护层)。
在实际弯箍筋时应定钉或划印控制箍筋的大小,而我在拍这些相片时,之所以没定钉或划印而是用尺来每一步、每一程序的量,是为了让读者知道弯成后箍筋的里皮和外皮是都符合规定的。
是为了更好的说明实际工作中以里皮算公式:“{(梁宽-保护层*2)+(梁高-保护层*2)}*2+11.9*箍筋直径*2 =箍筋下料长度。
”就已足够做成料了。
箍筋的下料公式多,众说纷纭,说法不一,但我认为,不管你采用哪种公式、只要能按图集和规范的要求做上成料,就是可取的。
下面我谈一下我对公式的理解。
茅洪斌的《钢筋翻样的方法与实例》p57页“箍筋135度弯钩下料长度的11.9d是按钢筋中心线推导,已考虑了钢筋弯曲伸延率,所以在计算箍筋下料长度时只需扣出其他三个直角的弯曲调整值即可。
”
在p246页24号筋第一跨外箍的下料长度:箍筋周长+2*箍筋弯钩长度-3*
弯曲调整值=(320+620)*2+2*11.9*10-3*2*10=2058mm【其中320和620是(梁宽-保护层*2+箍筋直径*2)。
11.9是箍筋135度弯钩下料长度,3*2*10箍筋下料长度时只需扣出其他三个直角的弯曲调整值】。
以外皮算1(梁宽-保护层*2+箍筋直径*2)+(梁高-保护层*2+箍筋直径*2)+2*11.9(2个弯钩下料长度)*2*箍筋直径-2*3*箍筋直径(弯曲调整值)。
举例说明:KL1 250*350 A10 100/200 保护层25 ,250-25*2=200,200+10*=220 。
350-25*2=300。
300+10*2=320 公式如下(220+320)
*2+10*11.9*2-3*10*2=1258 详解{(净宽200+20两个箍筋直径)+(净高300+20两个箍筋直径)}*2(2个面)+(直径10)*(钩长11.9)*2(2个钩)-3(3个直角)*两面箍筋直径=1258(下料长度)。
实际工作中可以、以里皮为准的算法,这样方便初学者理解。
虽然比理论长度少了点,但是工作用完全可以了,也可以再短1厘米,箍筋钩小点就会便于施工,对构件的正常使用也没太大的影响,监理一般也不会在这方面太较真。
总之翻样员一定本着把“便于施工”放在第一,在对规范和图集没有太大冲突的情况下,翻样一定要便于施工。
举例如下:
KL1 250*350 A10 100/200 保护层25 ,250-25*2=200,350-25*2=300。
公式如下(200+300)*2+10*11.9*2=1238 详解(净宽200)+(净高300)*2(2个面)+(直径10)*(钩长11.9)*2(2个钩)=1238(下料长度)。
*********实际许多工地都用这个公式。
另外,大家在实际作料中,一定要注意工具中轴与挡板的距离。
越宽吃的铁位就越大。
公式还需在实际中调整,一般差别不会太大。
如果,质量要求的严,就得注意!)
以下是我用摇扳子做箍筋的全过程,{弯箍机和摇扳子的差别基本不大}供大家参考:(注意我的下料长度,排尺时一定在板子中轴的左里皮。
如果以里皮为准,200就在200处画上印. 如果以外皮为准,200就在(200+箍筋直径)处画上印.钢筋对准印就行。
作完第一个箍筋后,量一下如有差异,调整即可,我在相片上打了我的网名“建筑艺术”及QQ号1135593958 希望结识更多的建筑同行。
以后我还会发更多的建筑相片来说明规范与实际工作的矛盾,及
一些钢筋工作技巧等希望给一些初学者一些参考和帮助,也希望老师和专家们多多批评指教!在下不胜感激!
1.先让看官看一下,这是一根直径园10的钢筋,我要用它弯成200mm*300mm的箍筋,料长是1240mm。
2. 在摇板子中轴里皮量112mm,划印准备扳第一个135度钩。
3. 第一个135度钩扳完,量平直段为10d为100mm。
4. 扳第一段200mm长,在摇扳子中轴里皮量200mm是箍筋里皮,量210mm是箍筋外皮。
(在这里的210mm是200mm箍筋里皮宽度再加一个箍筋的铁位10mm,如果是A8的就量208mm,A12的就量212mm,总之在外皮划印,就是箍筋里皮宽度加一个自身铁位)。
5. 弯完后,量里皮为200mm。
6. 扳第二段300mm长,在摇扳子中轴里皮量300mm是箍筋里皮,量310mm是箍筋外皮。
(在这里的310mm也是300mm箍筋里皮宽度再加一个箍筋的铁位10mm)。
7. 弯完后,量里皮为300mm。
8. 扳第三段200mm长,在摇扳子中轴里皮量200mm是箍筋里皮,量210mm是箍筋外皮.
9 弯完后,量里皮为200mm。
10. 扳第四段300mm长,还在摇扳子中轴里皮量300mm是箍筋里皮,量310mm是箍筋外皮.
11.让看官看看立面图,注意尺与中轴的里皮一齐。
12.放好印后,扳到135度。
13.在量里皮是300mm。
14.。
最后弯钩,量平直段是10d为100mm。
箍筋完成。
【最后还要再说一句,在实际工程中,都是在短20mm,也就是说1220mm来做的,一是不影响构件的正常使用,二是确实方便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