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监测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检验科微生物室多重耐药的检测及分析微生物室是医院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门,它负责对临床样本进行微生物学检验,为医生提供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参考。
在微生物室工作的人员需要对微生物有着深入的了解,并且需要具备丰富的实验技能和经验。
而在微生物室工作中,多重耐药菌的检测和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检验科微生物室多重耐药的检测及分析。
一、多重耐药菌的定义多重耐药菌是指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细菌,也被称为多药耐药菌或超级细菌。
它们通常是由于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抗菌药物或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等原因导致的,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二、多重耐药菌的检测方法1. 细菌培养及鉴定在微生物室中,通过对临床样本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可以确定患者体内的细菌种类及其数量,为后续的药敏试验提供了基础数据。
常用的培养基有大肠杆菌菌落计数培养基、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基等。
2. 药敏试验药敏试验是指将分离出的细菌接种在含有不同抗生素的琼脂板上,观察菌落的生长情况以及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通过药敏试验可以确定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3. PCR技术PCR技术是一种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对细菌进行基因检测,包括耐药基因的检测。
通过PCR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细菌是否携带耐药基因,为临床用药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4. 质谱技术质谱技术是一种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分析技术,在微生物室中常用于对微生物的鉴定和分析。
通过质谱技术可以直接对细菌中的代谢产物进行分析,从而判断细菌的耐药情况。
5. 流式细胞术流式细胞术是一种高通量的细胞分析技术,可以对样本中的细胞进行快速、精确地检测和分析。
在微生物室中,流式细胞术可以用于细菌的数量统计以及对耐药菌的筛选。
三、多重耐药菌的分析方法1. 耐药基因分析通过PCR技术和质谱技术可以对细菌进行耐药基因的分析,从而确定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通过对耐药基因的分析可以了解细菌的耐药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临床微生物检验与监测在院感防控中的作用院感是指患者在医院治疗或住院期间出现的感染问题。
患者院感的发生与微生物之间有密切关系,因而通过临床微生物检验与监测,对院感的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临床微生物检验与监测在院感中有哪些具体作用呢?本文将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
哪些病原菌可引起医院感染掌握引起院感的病原菌类型,有助于医院更好地进行临床微生物检验与监测。
结合当前医院感染研究分析,以下病原菌均可引起医院感染。
1.细菌感染。
比如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表面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其中以条件致病菌和耐药菌为主。
2.病毒感染。
比如腺病毒、流感病毒、轮状病毒等。
3.寄生虫,如鞭虫、隐孢子菌等。
4.真菌感染。
如毛霉菌、白色念珠菌、隐球菌和曲霉菌。
5.衣原体或支原体感染。
微生物检验与监测的作用微生物检验以及监测对控制和预防院感均有重要意义,其主要作用如下。
第一,为不同患者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
通过微生物检验以及监测获取的病原菌,为不同感染性疾病提供诊断依据,降低感染性疾病的误诊率。
第二,可以为不同疾病的流行病学分析提供参考。
在某些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医务人员需要了解发生感染的主要科室、患者发生感染的身体部位、感染变化情况等。
微生物检验与监测可达到上述目的,使医务人员更好地掌握感染特点。
第三,为感染性疾病的科学用药提供参考。
医务人员对发生院感的患者通常是按照经验方法予以治疗,经验治疗过程中因为不明确具体病原菌,治疗效果会受到影响。
而通过微生物检验与监测能够知晓具体的病原菌,有助于医务人员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抗菌药物使用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第四,有助于医务人员了解不同细菌的耐药性。
院感中部分病原菌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异,对某些抗菌药物表现出耐药性。
通过微生物检验与监测并结合药敏试验,医务人员能够为不同感染患者进行个性化治疗,选择更加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
第五,作为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评价依据。
病原微生物耐药性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并分析耐药性产生的原因,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
二、实验设备与试剂1. 试验设备:培养皿、显微镜、离心机、恒温培养箱、移液管等。
2. 试剂:复方盐酸红(MRSA筛选培养基)、亚洲疟原虫PLDH试剂、乙酸丹试剂、DNA提取试剂盒等。
三、实验步骤1. 样本采集:采集来自患者的分泌物、血液或尿液样本,并遵循严格的无菌操作。
2. 细菌培养:将样本接种于MRSA筛选培养基上,并在恒温培养箱中培养18-24小时。
3. 菌落观察:观察菌落的生长情况,记录菌落形态和特征。
4. 选择敏感菌株:挑选感染性较强的菌落,进行继续培养。
5. 耐药性测试:将挑选的菌株分别接种于含有不同抗生素的琼脂平板上,观察菌落的生长情况和抗生素对于菌株的抑制效果。
6. 细菌形态观察:将不同菌株进行染色,并使用显微镜观察菌株形态特征,如大小、形状等。
7. 耐药基因检测:使用DNA提取试剂盒提取菌株的基因样本,并进行耐药性基因的PCR扩增与检测。
8. 耐药性机制分析:对不同菌株中检测到的耐药性基因进行比对,分析耐药性产生的机制。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菌落观察:观察到样本中产生的菌落数量较多,其中挑选出了数个不同形态的菌株。
2. 耐药性测试:结果显示,部分菌株对某些抗生素表现出耐药性,而对其他抗生素则较敏感。
3. 细菌形态观察:通过染色和显微镜观察,发现不同菌株的形态特征存在差异,有的为球状,有的呈链状等。
4. 耐药基因检测:在PCR扩增与检测中,发现某些菌株中存在耐药性基因,如β-lactamase基因等。
5. 耐药性机制分析:通过对不同菌株的耐药性基因比对,发现耐药性基因的差异可能导致不同耐药性的产生。
五、实验结论1. 实验结果表明,病原微生物样本中存在一定比例的耐药菌株。
2. 耐药性的形成可能与菌株自身基因变异、外源性耐药基因的获取等多种因素有关。
3. 进一步研究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机制对于改善临床抗生素治疗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微生物学检验与药物耐药性监测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与依据1.本制度旨在规范医院微生物学检验与药物耐药性监测工作,确保医院微生物学检验质量、提高药物使用合理性及时监测耐药性情况,保障患者的诊疗效果和生命安全。
2.本制度依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以及医院管理制度等进行订立。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全部涉及微生物学检验与药物耐药性监测的科室、技术人员和相关工作人员。
第二章微生物学检验第三条检验要求1.检验人员应具备相关资质和技术本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
2.样品手记应依照规范要求进行,避开污染和交叉感染。
3.检测设备和试剂应进行定期检验和校准,确保设备正常运行,试剂有效。
4.掌握微生物快速鉴定技术,确保在短时间内供应有效结果。
5.检验记录应详实,包含检测项目、结果、鉴定方法及检测时间等信息。
第四条结果解读与报告1.检验结果需进行科学解读,结合临床情况,准确推断病原微生物及其药敏试验结果,供应建议性治疗方案。
2.结果报告应及时、准确地供应给医生和患者,确保临床治疗及时推动。
3.检验结果应进行记录和归档,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追溯性。
第五条质控管理1.建立质控系统,定期组织质控活动,通过参加外部质控、内部质控、比对试验等方式,确保微生物学检验质量。
2.进行周期性评价,对检验人员技术本领和质量水平进行考核。
3.处理不合格结果,分析原因、采取矫正措施,并进行追踪整改,确保仿佛问题不再发生。
第三章药物耐药性监测第六条耐药性监测范围1.对医院内细菌、真菌等微生物进行耐药性监测,包含临床分别株、院内感染株等。
2.应针对常见和多重耐药菌株进行监测,及时了解耐药性情形。
第七条手记标本与送检要求1.标本手记应遵从相关规范,手记方法应正确、专业。
2.手记标本应及时送交微生物学试验室进行分别培养与药物敏感性测试。
第八条耐药性评价与报告1.对于检出的耐药菌株,应进行耐药性评价,包含药物敏感性测试、基因检测等。
检验科微生物室多重耐药的检测及分析多重耐药是指微生物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情况。
在临床上,多重耐药致使临床用药受限,难以有效治疗感染性疾病,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健康风险。
对多重耐药的检测及分析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多重耐药的检测及分析方法主要包括传统培养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和基因测序方法。
下面将对这些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1.传统培养方法:传统培养方法主要是通过培养细菌样本来进行细菌的分离和鉴定,并通过有效浓度抗生素的敏感试验来检测细菌的耐药性。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成本低廉。
由于某些细菌的生长速度慢,以及存在一些细菌难以培养或形成菌落的情况,导致该方法的检测结果可能存在偏差。
2.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主要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核酸杂交等。
PCR方法通过扩增目标基因片段,然后通过DNA测序或比色法来检测细菌的耐药性基因。
该方法的优点是灵敏度高,特异性强,能够快速检测细菌耐药性基因。
该方法的缺点是不能获取整个细菌基因组的信息。
3.基因测序方法:基因测序方法通过对细菌基因组的全面测序,来获得细菌的整个基因组信息,从而判断细菌的耐药性。
该方法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得细菌基因组序列,并通过比对数据库来鉴定细菌的耐药性基因和耐药基因突变。
该方法的优点是能够获得全面的基因组信息,对细菌的耐药性分析更加准确和全面。
该方法的缺点是成本较高,对技术要求较高。
在多重耐药的检测及分析中,综合以上三种方法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细菌的耐药性。
通过传统培养方法进行细菌分离和鉴定,同时进行有效浓度抗生素的敏感试验。
然后,通过PCR或核酸杂交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细菌的耐药性基因进行检测。
通过基因测序方法对细菌的整个基因组进行测序和分析,以获得更准确和全面的耐药性信息。
多重耐药的检测及分析是一项重要的临床工作,能够指导合理用药、减少抗生素滥用、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细菌的耐药性。
xxxxx县人民医院检测出的前五位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及其耐药率分析xxx县人民医院检测出的前五位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及其耐药率分析细菌耐药性(Resistanceto Drug )又称抗药性,系指细菌对于抗菌药物作用的耐受性,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的化疗作用就明显下降。
当长期应用抗生素时,占多数的敏感菌株不断被杀灭,耐药菌株就大量繁殖,代替敏感菌株,而使细菌对该种药物的耐药率不断升高。
多重耐药菌是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随着多重耐药菌的种类和数量的迅速增加,医疗费用的急剧上升,病死率的居高不下,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已经刻不容缓。
2013年我院细菌耐药监测结果本年度我院检出病原菌前五位分别为大肠埃希菌380株(40.99%)、金黄色葡萄球菌76株(8.19%)、肺炎克雷伯菌63株(6.79%)、表皮葡萄球菌40株(4.31%)、鲍曼不动杆菌27株(4.04%)、铜绿假单胞菌11株(1.18%)。
革兰阴性菌菌数总菌数比例G-菌668 927 72.06%大肠埃希菌380 668 56.88%克雷伯氏菌63 668 9.43%阴沟肠杆菌15 668 2.24%变形杆菌12 668 1.79%铜绿假单胞菌11 668 1.64%不动杆菌27 668 4.04%其他杆菌G-杆160 668 23.95%革兰阳性球菌菌数总菌数比例G+菌210 927 22.65% 表皮葡萄球菌40 210 19.04% 金黄色葡萄球菌76 210 36.19% 溶血葡萄球菌21 210 10%木糖葡萄球菌13 210 6.19% 其他阳性菌61 210 29.04% 下表为上述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表示该药未做药敏试验。
2013年细菌耐药率(%)抗菌药物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醋酸钙鲍曼复合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阿米卡星7.05 7.65 22.65 19.22 - - 庆大霉素- - - - 44.82 35.1 头孢呋辛钠74.32 54.1 79.1 100 - - 头孢他啶46.37 39.7 24.5 100 - - 头孢噻肟钠49.52 45.15 57.05 100 - - 头孢吡肟50.65 49.05 29.05 31.1 - - 头孢西丁30.65 28.45 82.9 100 - - 左氧氟沙星25.92 24.5 27.9 30.32 14.2 54.75 莫西沙星- - - - 40.42 27.45 克林霉素- - - - 44.57 32.2 红霉素- - - - 57.7 24.05 青霉素- - - - 95.35 94.95苯唑西林- - - - 46.67 69.3 哌拉西林钠他9.07 11.25 23.85 3.47 - - 唑巴坦钠复方新诺明- - - - 12.45 43.77 利福平- - - - 8.8 16.75 四环素- - - - 45.4 57.05 万古霉素- - - - 0 0 利奈唑烷- - - - 0 3.77 亚胺培南1.55 0.2 0 0 - - 美洛培南0 0 0 0 - - 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分析1.革兰氏阳性菌1.1 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四环素、苯唑西林、克林霉素、庆大霉素耐药率超过40%,应慎重经验用药;对红霉素的耐药率超过50%,应参照药敏结果选用;对青霉素的耐药率已达到94.95应立即停用。
欢迎阅读微生物检测及耐药情况统计分析
微生物实验室
一、2012年第二季度临床标本送检统计
(1)2012年第二季度微生物室共检测临床标本895人次,其中支原体培养655人次,其他标本共计240人次。
(2)各科室送检量如上表,内二科和内一科送检率最高,其他科室送检率较上一季
2012年第二季度临床标本病原体构成图
三、2012年第二季度临床标本中主要革兰阴性菌分离情况
1、主要革兰阴性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六、耐药分析
1、本季度检出的肺炎克雷伯菌与铜绿假单胞菌常见,由于产酶、膜通透性改变、青霉素结合蛋白亲和力的改变、生物被膜的形成等耐药机制,该两种细菌的耐药情况比较严重。
对青霉素和一、二代头孢的耐药率普遍达到了60%以上,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头孢四代及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方制剂耐药率也都达到了30%以上,对临床的选用药物带来了困难。
在治疗该类细菌感染时尽可能参照药敏试验结果,对于泛耐药菌株可考虑采取联合用药的治疗手段。
2、大肠埃希菌在本季度的细菌检出率升高,该类产酶菌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
3
4
5
们仅就掌握的数据做出以上分析,希望为临床在治疗中选择抗菌药物提供一些帮助与警示,以逐步促进我院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附录:抗菌药物总耐药率。
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监测分析
摘要目的深入分析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监测。
方法收集尿液、分泌物、血液等检测标本,对药敏使用常规方法以及KirbyBauer方法进行试验并鉴定分析。
结果本次研究分离出的致病菌株共500株,其中包括革兰阳性球菌270株(54.0%),革兰阴性杆菌230株(46.0%);各个菌种对于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不同。
结论加强临床微生物的检验工作,以及对细菌耐药性进行监测,能够为临床抗菌药物的选择提供借鉴作用,对控制医院感染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作用和意义,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大力推广。
关键词临床微生物检验;细菌耐药性;监测
细菌耐药性(抗药性)指的是细菌对抗菌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耐受性,如果细菌产生耐药性后,会使临床抗菌药物的化疗效果受到很大的影响,使药物的治疗作用大大降低,从而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加强临床微生物的检验工作,并对细菌耐药性进行监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本次研究选取于2013年11月~2015年7月收集的尿分泌物、血液等检测标本进行微生物检验,以及对细菌耐药性进行监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7月本院收集的尿液、分泌物、血液等检测标本,按照常规方法对所有细菌进行培养、鉴定以及分离,共获得致病菌株500株。
1. 2 方法对收集的尿分泌物、血液等检测标本先采用常规方法分离病原菌,然后采用KirbyBauer 方法进行试验并鉴定分析,对相关抗菌药物最小的抑菌浓度使用肉汤稀释的方法进行检测,参考美国临床试验委员会制定的标准对以上检验结果进行鉴定并分析[2]。
本次研究使用的抗菌药物药敏纸片为革兰阳性球菌药敏板条P535和革兰阴性杆菌药敏板条GN09、GN13,均为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
2 结果
2. 1 菌种分布情况本次研究分离出的致病菌株共500株,其中包括革兰阳性球菌270株(54.0%),革兰阴性杆菌230株(46.0%)。
其中67株(1
3.4%)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66株(13.2%)铜绿假单胞菌,60株(12.0%)大肠埃希菌,57株(11.4%)金黄色葡萄球菌,57株(11.4%)枸橼酸菌属,50株(10.0%)不动杆菌属,44株(8.8%)变形杆菌属,36株(7.2%)克雷伯菌属,33株(6.6%)肠杆菌属,30株(6.0%)肠球菌。
研究表明,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在耐甲氧西林中所占的比例要比金黄色葡萄球菌高很多,并且不动杆菌在革兰阴性菌中的比例也呈现出大幅度上升的趋势,同时发现的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以及洋葱克伯霍尔德菌均较为罕见。
2. 2 常见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各个菌种对于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不同,具体如下:①青霉素G: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以及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耐药率均为99%,对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的耐药率均为95%,对MSCNS的耐药率均为93%,对肠球菌的耐药率最低,为18%。
②氨苄西林:对MRSA以及MRCNS的耐药率最高,均为99%;对铜绿假单胞菌以及肠杆菌属的耐药率分别为96%和93%;其次是MSSA以及MSCNS,均为91%;对变形杆菌属以及肠球菌的耐药率则较低,分别为57%和25%。
③头孢唑林: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最高,为98%;其次为肠杆菌属、肠球菌、MRCNS以及MRSA,分别为79%、56%、52%和48%;对MSCNS以及MSSA 的耐药率最低,分别为7%和2%。
④头孢他啶:对肠球菌的耐药率最高,为89%;其次为MRCNS、MRSA、MSCNS、肠杆菌属以及铜绿假单胞菌,分别为78%、64%、31%、23%以及17%;对MSSA以及变形杆菌属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8%和3%。
⑤环丙沙星:对MRCNS的耐药率最高,为66%;其次为MRSA、MSCNS、肠球菌以及肠杆菌属,分别为40%、30%、25%以及20%;对变形杆菌属以及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相同,均为14%;耐药率最低的是MSSA,为7%。
⑥氧氟沙星:对MSCNS的耐药率最高,为70%;其次为MRSA、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MSCNS以及肠杆菌属,分别为39%、35%、25%、22%以及20%;耐药率较低的为变形杆菌属以及MSSA,分别为13%和4%。
3 小结
抗菌药物的抗药性以及天然的耐药性是导致抗菌药物作用大大减弱的主要原因,并且由于耐药株的出现,医院以及相关部门对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
医院应该高度重视临床微生物的检验工作以及对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真正提高医院病原学的相关诊断水平,在临床治疗中药严格根据细菌耐药性来选择针对性的抗菌药物,避免滥用药物情况的发生,使耐药菌的产生大大降低[3]。
在本次研究中,分离出的致病菌株共500株,其中包括革兰阳性球菌270株,占54%,革兰阴性杆菌230株,占46%;各个菌种对于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不同。
综上所述,加强临床微生物的检验工作,以及对细菌耐药性进行监测,能够为临床抗菌药物的选择提供借鉴作用,对控制医院感染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作用和意义,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童明庆. 临床微生物学血培养操作规范.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2):124-126.
[2] 梁志洪,邓家德,陈惠玲,等. 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监测探析.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3(28):5541-5544.
[3] 林倍州,肖书念,卓超.广东2012年临床常见细菌耐药性监测分析.中国抗生素杂志,2014,22(5):32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