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服饰的发展与演变
- 格式:doc
- 大小:336.50 KB
- 文档页数:5
回眸新中国60年服饰变迁,无论颜色还是款式,抑或服饰细节,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一不体现着几代人伴随着共和国走过的路。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服装发生这日新月异的变化,风格由单一渐趋多元,色彩由单调趋于斑斓,而隐于背后的是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多元变化。
下面我们将划分5个年代,为大家展开这幅生动的服饰画卷。
50年代:中山装列宁服
新中国诞生伊始,意识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前被视为身份象征的西装革履和刺绣旗袍被深深埋藏了,而能穿上中山装和列宁服的才是人们心目中羡慕的对象。
50年代服装流行关键词还有军便装、工装背带裤、“布拉吉”(连衣裙)。
灰、蓝、绿成了流行色。
在50年代至60年代初,中国在穿着上受前苏联的影响很大。
中国女性穿起了时髦的列宁装,这种大翻领、双排扣、斜口袋的套装或多或少带有装饰因素。
它附加的腰带有助于女性身体线条的凸现。
70年代:的确良喇叭裤
70年代,是一个转变的时代。
“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
这时候,“的确良”和喇叭裤如一股清风闯进人们的生活,代表着时髦和前卫,男女都穿
90年代之后是服装变化最快的年代,一种潮流还没有形成,就面临着过时的尴尬。
人们穿衣服追求个性,最尴尬的事莫过于“撞衫。
超短裙、吊带、露脐装、露背装、低腰裤、裹胸、肚兜、波西米亚裙
《这是衣服上的变法来反映文化》。
中国服饰发展简史中国服饰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龙袍、凤冠,但从现代的角度来看,我们将中国服饰的发展简史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琉璃时代(1949年-1976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标志着中国服饰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重视下层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因此,目标实现与制造更为实用的服装,采用更为简单的材料和颜色。
衣服通常是以蓝色或绿色为主调,宽松休闲,体现了共产主义的平等和人民的实用精神。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服饰设计被奉为非资产阶级化的符号之一,人民被教导着遵循一种简朴、无私、毫不奢侈的生活方式,许多服饰创意已被清除、砍掉、固定化而消失。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这使得中国服装设计开始出现多元化和更多的国际化元素。
此期间,中国市场传入大量的国际品牌,同时也推动了本土创意和品牌的发展,华夏服饰、娇欣、姬月、和安逸尚等品牌逐渐崭露头角。
这个阶段同样也是中国服饰开始寻求文化与时尚结合的期间。
通过寻找服饰中的自我表达,出现一种以自然图案来表现中国文化的设计元素,如菊花、牡丹等。
在中国服饰创意设计领域,王陶峰、刘涛、万伟明等人崭露头角,他们通过本土文化元素的吸收和转化,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复兴和时尚之间的结合。
第三阶段:21世纪初至今(2000年至今)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更加重视服饰的品质和设计。
此外,中国的时尚产业也在迅速发展,国际知名品牌如H&M和Zara等流行衣物品牌已经在中国开设了许多品牌店。
这个时期,中国年轻一代的设计师已经开始使用全球的流行元素,如多层次,面料创新,以及对传统工艺的创新。
中国服装的文化熔合表明,中国服装正在寻求一种具有历史意义的全球位置,并在全球服饰市场中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
总的来说,中国服饰发展历程丰富多彩,从经济时期到现在,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需求和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这些变化也反映在了中国服饰的发展之中。
新中国成立以来服饰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服饰的变化非常明显。
首先,服饰开始变得更加多样化。
以前,人们大都穿着类似的样式,但现在有各种风格和模式。
尤其是服装品牌,出现了很多新的品牌,更多的服装品类也进入了市场,满足了消费者对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
其次,从质料上来看,服装材料也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如羊毛、麻、丝绸、涤纶等等诸多材料投入使用,服饰也更加贴合人们的体型,具有良好的贴合质量。
最后,从色彩方面来看,早期的服装主要采用古典的黑白色,颜色中也包括一些浅色,如浅蓝色,然而现在却更加注重服装颜色的多样性和变化,有具有鲜明特色的传统服装,也出现了许多具有现代感的新式服装,如破牛仔等。
总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服装的变化非常大,包括风格、质料、色彩等等都有了一定的变化,从而满足了人们体型和口味的多样性。
中国服饰发展史总结中国服饰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随着时代的演变和文化的交融,中国服饰不断发展、演进,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以下是中国服饰发展史的总结内容:1. 新石器时代服饰(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1600年):新石器时代是中国人类文明的起源时期,服饰简单朴素,多以兽皮、兽骨、竹简等为材料制作衣物。
在这个时期,服饰主要以保暖和保护身体为目的,没有过多的装饰。
2. 古代服饰(公元前1600年-公元1840年):古代服饰的发展主要受到周、秦、汉、唐、宋、明、清等朝代的影响。
这个时期的服饰逐渐丰富,不再只是保暖的工具,注重美感和社会地位的体现。
例如,汉代的袍子和襦裙成为了主要的服饰,唐朝时期的华丽服饰展现了盛世的豪华。
3. 民国时期服饰(1912年-1949年):民国时期的服饰带有现代化和西方化的影响。
随着国家的变革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服饰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西装和长袍成为了主流。
随着电影和音乐的兴起,时尚和潮流开始影响人们的穿着方式。
4. 当代服饰(1949年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崛起和独立性的增强。
在当代中国,服饰的发展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国际化、经济发展和年轻人对时尚的追求。
中国传统服饰和西方服饰不断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例如汉服复兴运动以及中国设计师在国际时尚界的崛起。
总的来说,中国服饰发展史展现了中国人民对服饰的追求和创新。
从简单的兽皮到华丽的汉服,从受到西方影响的民国时期到当代的多元化和个性化,中国服饰发展史见证了中国社会的演变和文化的传承。
中国服饰的演变不仅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也是中国人民智慧和文化的结晶。
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代,中国的服饰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多样化的风格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中国传统服饰的风格与演变中国传统服饰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载体,它既体现了古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又反映了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从先秦时期的冠服制度,到汉唐的盛世衣冠,再到宋元的服饰变革,以及明清的华丽装饰,中国传统服饰经历了丰富的演变过程。
一、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我国服饰主要以冠帽和衣裳为基本款式。
冠帽有冠、冕、巾等种类,衣裳分为上衣和下裳,上衣有衣、襦、衫等款式,下裳有裙、裤等款式。
这一时期的服饰主要以深衣、裳衣为主,颜色以黑、白、红、蓝、黄为主。
二、汉唐时期汉唐时期,我国服饰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
汉代的服饰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强调服饰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
唐代服饰则受到了波斯、突厥等民族的影响,风格多样,色彩丰富。
这一时期的特色服饰有:汉代的宽袖大襟衣、云肩、曳撒裙,唐代的胡服、立领衫、马面裙等。
三、宋元时期宋元时期,我国服饰逐渐由宽松向紧致转变,注重服饰的实用性。
宋代服饰以淡雅、简洁、朴素为特点,流行对襟衫、直身裙等款式。
元代服饰受到了蒙古族服饰的影响,出现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如旗袍、马褂等。
四、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我国服饰讲究华丽、装饰丰富。
明代服饰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强调服饰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
清代服饰则受到了满族服饰的影响,特点为宽松、华丽、装饰繁复。
这一时期的特色服饰有:明代的立领衫、马面裙,清代的旗袍、花盆底鞋等。
近现代,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我国传统服饰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但依然保留了传统服饰的特点。
民国时期的服饰以西装、中山装、旗袍等为时尚,现代的服饰则更加多样,既有传统服饰的元素,也有西方服饰的影响。
中国传统服饰的风格与演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体现了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审美观念和社会风貌。
从先秦的冠服制度,到汉唐的盛世衣冠,再到宋元的服饰变革,以及明清的华丽装饰,每个时期的服饰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近现代,我国传统服饰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服饰风格。
中国从古至今的服装演变自古以来,中国的服装文化一直是世界上独具特色的一部分。
中国的服装演变不仅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也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创新。
古代中国的服装以华丽、庄重、雅致为特点。
最早的中国人民主要以兽皮和树叶为衣物,后来发展出以丝绸为主的服饰。
商代服饰以匡胸拨肩、长裙、庄重厚实为主,反映了当时社会社稷重耕植的氛围。
周代的服饰则更加奢华,圆领直衫、宽袖长衫等成为时尚。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服饰越来越注重美观,丝绸成为贵族和官员的标志。
在中国历史上,汉服是一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服饰。
汉服是以汉族为主的服饰,统称汉服。
汉服的特点是宽袖襟裳和长衫飘逸,表达了平等和自由的理念。
古代的汉服分为男装和女装,男装注重宽大、庄重,女装则注重柔美、典雅。
与丝绸相辅相成的还有华丽的饰品,如佩带玉饰、金饰和银饰等,给人一种高贵、优雅的感觉。
唐代是中国服饰文化的高峰时期,也是丝绸之路兴盛的时候。
唐代的服饰以华丽、富丽堂皇为主,丝绸成为时尚的代名词。
男子穿上长袍、曲领和腰带,女子则穿着华美的宽袖衫和长裙。
唐代的服饰还注重色彩的搭配,采用了大胆的对比和丰富的花纹。
此外,唐代的宫廷服饰更是奢华绝伦,高冠、高鞋、袍褂等繁复的装饰物成为了当时贵族的象征。
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清时期成为中国服饰演变的又一个重要阶段。
明代的服饰讲究端庄、素雅,注重线条的流畅和简洁。
男子穿上襦裙、长袍和宽松的长裤,女子则穿着宽袖长衫和裙子。
同时,明代的服饰注重色彩,并且衣袂逐渐变窄,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朴素和纯洁。
清代的服饰则更加注重礼仪和庄重,男子穿上长袍马褂,女子则穿着束腰高挂、长袖紧身的旗袍。
清代的服饰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如脖领和袖口的装饰变得更加华丽,丝绸的运用也更加精湛。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介入和国际交流的加深,中国的服饰风格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1929年,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服饰带来了新的变革。
毛泽东主席提倡了“人民公社”的服装风格,以平民化、实用化为主要特点。
建国以后中国服装款式的发展由于对中国服饰的喜爱,这次想要说一说建国以后中国服装款式的发展情况。
中国服饰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原始社会、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夏金元、明清,到近现代,都以鲜明特色为世界所瞩目。
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服装的发展可以被分为五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百废待举,人民致力国家建设,由于经济发展和物质条件的限制,20世纪50年代服饰主要以简朴和实用为特点。
20世纪50年代人们还根据中山装和列宁装的特点设计出“人民装”。
由于当时干部爱穿中山装和列宁装,所以人民装也叫“干部服”。
大家都以可以穿这种服装为时尚。
被称为“老三套”的中山装、青年装和军便装占据着服装界的主流。
由此,我国服饰用色上的蓝、灰、黑局面也就形成了。
第二个时期:20年代60年代初,三年的自然灾害遗留的烂摊子使人们的穿着更是受到严重限制。
棉花欠收,纺织品供不应求,人们对服饰的要求是偏往坚实耐穿。
在色彩的选择上也偏向耐脏耐洗的颜色,因此蓝、灰、黑三色在服饰上占有的地位更是巩固了。
同时,中苏关系的恶化,列宁装也退出服装舞台。
第三个时期:1966年,随着10年文革的深入展开,中国服装在这10年里非但没有长足的发展,反而大有断送服饰传承、丧失服饰开拓的趋势。
由于“破四旧”及“批判小资产阶级情调”,原有的服饰被大量删削废止,如连衣裙、高跟鞋、夹克衫、旗袍等就几乎没有人再穿用。
而且这时期的服饰呈现出明显的非性别化及非年龄化的特点。
在红卫兵运动影响下迅速升温的集草绿色军服军帽、宽皮带、毛泽东像章、红色语录本、草绿色帆布挎包等于一身的典型的红卫兵装扮可谓盛极一时。
这期间“老三色”(蓝、灰、黑)随处可见,所谓的“不爱红装爱武装”就是这时期服饰特点的写照。
第四个时期:改革开放的春风也刮到了服饰艺术的领域。
西服、喇叭裤、T恤衫、牛仔衣裤、风衣、超短裙、运动服、皮装、羽绒服等外国的服装款式在国内次第流行起来。
建国60年服装变化历程导读:本文是关于建国60年服装变化历程,希望能帮助到您!建国60年服装变化历程①刚建国时期——新旧交替,革命特色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上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
城市市民一般穿侧面开襟扣扣的长袍,妇女穿旗袍。
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
当时人们做衣的面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麻布。
此外还时行西装和中山装。
晚年的孙中山经常穿的服装在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中间显得格外突出,人们把这种服装称作中山装,并把它的款式与孙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则联系在一起,比如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袖子上的三颗纽扣则代表民族、民权和民生三民主义,中山装成为国民革命的象征,实际上国民党早已叛变革命。
新中国成立后,穿衣打扮与革命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西装和旗袍被看作资产阶级情调,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了将近20年。
中山装和列宁装成为人民的普遍选择。
开国大典时,新中国的领导人第一次在天安门城楼上集体亮相,毛泽东和他身边的领导人穿中山装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瞩目。
男性穿中山装,显得庄重、精神。
中山装十分正统,上衣的纽扣很多,四个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样式过于呆板,缺乏创新。
后来演变成经过一定改进的人民装。
也就是从那时起,一种来自苏联的双排扣制服——“列宁装”,在参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来。
它因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常穿而得名,样式为西装开领,双排扣,各有三个纽扣,腰中束一根布带。
这款服装后来竟成了无数中国女性最崇尚、青睐的“时装”,其中,革命女干部几乎是人人必穿列宁装,以显示其革命。
②改革开放前——朴素单调50年代的人们崇尚劳动最光荣,朴素是时尚。
年轻姑娘们曾一度爱上了男式背带工装裤和格子衬衣。
1956年,三大改造开始轰轰烈烈的进行,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流行的色彩也从蓝色、灰色变得丰富多彩了。
从苏联传入的连衣裙“布拉吉”成为最受欢迎的服装。
新中国以来中国服饰的变化汉服代表着汉朝的端庄典雅,唐装代表着唐朝的自信开放。
服饰从来就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最鲜活生动、最形象的记录。
建国以来,服饰潮流的每一次变化,都折射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进步与变革。
建国初期,很多地区的服饰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
城市男子一般穿侧面开襟的长袍,妇女穿旗袍。
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
此外还时行西装和中山装。
做衣的面料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或麻布。
很快,穿衣打扮与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此时的中国处处都充满着革命的气氛,服饰本身特有的审美属性被其衍生的政治属性所压倒。
西装和旗袍被看作是资产阶级情调,于是便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了。
干部服、列宁装作为新的时尚服饰,在短期内传遍了全国。
干部服融合了中山装和军装的特点,有四个衣袋,小翻领,单排扣,多为蓝色,既保持了中山装的儒雅,又和军装相似,广受欢迎,成为男性着装的首选,除机关工作人员外,其他行业的男性也普遍穿着。
列宁装是依照列宁常穿的服饰而设计的一种服饰款式,主要特点是:大翻领、大掩襟、双排扣、斜插口袋,有的还配一条带铜扣的腰带,穿上这种衣服,显得既新颖又思想进步,遂迅即成为女性的典型服饰,革命女干部更是人人必穿。
但在苏联,列宁装本是男性的服饰,传入中国后却成为女性的普遍衣着,这成为了服饰史上的一件趣事。
50年代,全国出于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人民权利投入经济建设的潮流中。
工人、农民的社会地位得到很多的提高,全社会流行朴素美,在穿着上更趋向与实用和结实。
1956年,社会主义建设开始轰轰烈烈地进行,当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流行的色彩也从蓝色、灰色变得丰富多彩。
从苏联传入的色彩鲜艳的连衣裙布拉吉成为最受女性欢迎的服饰。
布拉吉裙在中国的流行,归功于一位苏联的领导人,这位领导人来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的服饰不符合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女性应该人人穿花衣,以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面貌。
汉服的历代演变发展及特点
汉服,即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根据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汉服的演变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商周时期:汉服最早的形态出现在商周时期,这一时期的服饰以“上衣下裳”的形式出现,即上身穿衣,下身穿裳(即裙子)。
衣长较短,一般只到腰部,而裳长较长,一直垂至脚踝,且在腰间束一条宽带,以固定衣服。
2.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的变革,服饰也开始发生变化。
这一时期的服饰开始向长袍发展,下裳也逐渐变短,不再垂至脚踝,同时出现了一种名为“深衣”的新型服饰,它将上衣和下裳连为一体。
深衣的流行标志着汉服逐渐走向成熟。
3.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汉服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完整的冠冕制度。
男子常以束发并戴冠作为身份的象征,而女子则多以梳髻为主。
同时,这一时期的汉服在款式和面料上也有了更多的选择,如直裾、曲裾、襦裙等。
4.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服饰风格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一时期的汉服开始向宽衣大袖的形式发展,同时配以各种饰品,如玉佩、绣花等。
5. 唐宋元明清时期:唐宋元明清时期,汉服在保持基本形制的同时,开始融入更多的文化和艺术元素。
如唐代出现了“唐装”,宋代出现了“褙子”,清代则出现了“旗袍”等具有时代特色的服饰。
总的来说,汉服的演变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其特点主要包括款式多样、宽衣大袖、讲究色彩搭配、注重细节装饰等。
同时,汉服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汉族传统服饰的演变一、原始时期的服饰中国汉族传统服饰的演变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
在那个时候,人们的服饰主要是兽皮制成的。
由于当时的生活环境比较恶劣,人们更注重保暖和保护身体。
二、古代的服饰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汉族传统服饰逐渐从原始的兽皮服饰转变为以丝绸为主要材质的服饰。
这一时期的服饰设计更加注重美观和体现身份地位。
三、唐朝的服饰唐朝是中国服饰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唐朝,汉族传统服饰的款式和样式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
男性的主要服饰是长衫和长袍,女性则穿着长裙和裳。
唐朝时期,服饰的颜色也开始多样化,不再局限于黑白两色。
四、宋朝的服饰宋朝是中国服饰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在宋朝,汉族传统服饰的款式相对于唐朝来说更加庄重和朴实。
男性主要穿着长袍和长衫,女性则穿着长裙和褙子。
此时期的服饰注重线条的简洁和整齐,颜色以素雅为主。
五、明清时期的服饰明清时期是中国汉族传统服饰的最后一个发展时期。
在这一时期,汉族传统服饰的款式和样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男性的服饰逐渐简化,主要以长袍为主,女性则穿着旗袍和长裙。
明清时期的服饰注重细节和装饰,服饰上的花纹和图案更加繁复和精美。
六、现代时期的服饰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汉族传统服饰逐渐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现在,人们更多地穿着西式服装。
但是,在一些特殊的场合,如婚礼和传统节日,人们还是会选择汉族传统服饰,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总结:中国汉族传统服饰的演变是一个历史长河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从原始时期的兽皮服饰到现代的西式服装,汉族传统服饰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每个时期的服饰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审美观念。
尽管现代社会更加注重实用性和便利性,但是传统服饰仍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人们对历史的记忆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建国以来女生服装的变化
1.50年代:简单朴素的工装成主流。
新中国刚刚成立,物资匮乏,百废待
兴。
很多人工资一发,首先把全家的柴米油盐买齐,便所剩无几。
那时候的家庭妇女也大多从工帮补家用,于是简单朴素的工装成为主流,"列宁装"就是当时最时髦的女装。
2.70年代中期以前:由"红装裹身"的尚武风尚向中性化过渡。
女装中基本
上是两用衫、军便装的天下。
旗袍的华丽之美仅仅用于外贸出口,除此以外,就是成为爱好收藏人士压箱底的藏品。
新中国以来中国服饰的变化
汉服代表着汉朝的端庄典雅,唐装代表着唐朝的自信开放。
服饰从来就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最鲜活生动、最形象的记录。
建国以来,服饰潮流的每一次变化,都折射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进步与变革。
建国初期,很多地区的服饰还保留着民国时期
的样式。
城市男子一般穿侧面开襟的长袍,妇女
穿旗袍。
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
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
裙。
此外还时行西装和中山装。
做衣的面料则多
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或麻布。
很快,穿衣打扮与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此时
的中国处处都充满着革命的气氛,服
饰本身特有的审美属性被其衍生的政
治属性所压倒。
西装和旗袍被看作是
资产阶级情调,于是便在人们的生活
中逐渐消失了。
干部服、列宁装作为新的时尚服饰,在短期内传遍了全国。
干部服融合了中山
装和军装的特点,有四个衣袋,小翻领,单排扣,多为蓝
色,既保持了中山装的儒雅,又和军装相似,广受欢迎,
成为男性着装的首选,除机关工作人员外,其他行业的男
性也普遍穿着。
列宁装是依照列宁常穿的服饰而设计的一
种服饰款式,主要特点是:大翻领、大掩襟、双排扣、
斜插口袋,有的还配一条带铜扣的腰带,穿上这种衣
服,显得既新颖又思想进步,遂迅即成为女性的典型
服饰,革命女干部更是人人必穿。
但在苏联,列宁装
本是男性的服饰,传入中国后却成为女性的普遍衣着,
这成为了服饰史上的一件趣事。
50年代,全国出于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人民权利投入经济建设的潮流中。
工人、农民的社会地位得到很多的提高,全社会流行朴素美,在穿着上更趋向与实用和结实。
1956年,社会主义建设开始轰轰烈烈地进行,当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流行的色彩也从蓝色、灰色变得丰富多彩。
从苏联传入的色彩鲜艳的连衣裙布拉吉成为最受女性欢迎的服饰。
布
拉吉裙在中国的流行,归功于一位苏联的领导人,
这位领导人来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的服饰不符合
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女性应该人人穿花衣,以体
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面貌。
”于是,布拉吉裙很
快成为了各城市最亮丽的风景线。
此外,用苏联大
花布制成的男性衬衣也曾一度流行,这打破了男性
服饰色调单一的局面,增添了一些新意。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匮乏的经济限制了服饰的发展,为了尽可能地节约,人们购买服饰的主要标准成为耐磨和耐脏,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律,一如人们艰苦而单调的生活。
文化大革命爆发以后,开始了“十亿人民十亿兵”的军便服时代,服饰除表现艰苦朴素的风尚以外,更表现出浓烈的革命化、军事化色彩。
当时最时尚的装束莫过于穿一身不带领章、帽徽的草绿旧军装,扎上棕色武装带,胸前别上毛泽
东像章,斜挎草绿色帆布挎包,胳膊佩戴红卫兵袖章,脚蹬一双草绿色解放鞋。
除红卫兵外,工人、农民、教师、干
部、知识分子中的相当一部分人也穿
起了军便服。
为了表明自己的艰苦朴
素,有的人将新买的衣服在水中洗旧,
或者在并未被损坏的衣服上打上几个
补丁。
这种在现在看来相当可笑的行为,在文化大革命中却盛行一时,当时的顺口溜是这样说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70年代初期,服饰依然遵循着60年代的革命标准,但长期遭受这种压抑的人们,总是时不时地作出一点试探,希望通过一些既有新鲜感又不致招来祸端的变化,来满足一下爱美的天性。
此时,烟色条绒大棉袄流行开来,毕竟条绒是棉线织成的,是工农服饰风格,而且款式上是直筒短身,里面絮的又是棉花,总与资产阶级无缘吧!再配上一条灰色长毛绒领子,颜色搭配有点对比。
还有的少女配上一条红绒线围巾,脚上穿一双驼色反面猪皮高靿鞋,远近审视起来,都比原来有些新意,倒也具备些时装特色。
1978年,中国人民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
思想上拨乱反正,经济上恢复发展,国外服饰样式的引入,促进了国内服饰业的极大繁荣,服饰的花色、款式开始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人们的服饰开始从单调统一到绚丽多彩转
变,中国人深埋几十年的爱美之心,终于在
服饰开始得到彻底的解放,终于走出了“灰
蓝黑绿”的时代。
健美裤、牛仔裤、直筒裤、
牛筋裤、喇叭裤、老板裤、萝卜裤、夹克衫、
蝙蝠衫、皮大衣、晚礼服、休闲装、喇叭裙、
一步裙、A字裙,甚至超短裙、迷你裙陆续出现,这些新时装铺天盖地涌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分辨着、感知着、追踪着、模仿着、争议着,新旧杂陈,有点令人措手不及。
随着对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想的批判的深入和扩大,人们开始认同这样一个真理:美是没有阶级性的,穿衣戴帽不一定与意识形态的健康与否必然相连。
“猫王”把喇叭裤推向了时尚服饰的高潮,随后再港台地区流行,并直接影响了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大陆地区。
当初,港台电影中,明星们都穿着喇叭裤,把屁股包得滚圆滚圆,引领时尚。
而在内地,第一批穿上喇叭裤的,在老人们的眼里,无疑就是“男流氓”和“女流氓”。
新旧服饰的交替也体现着人们新思想带给人们的冲击和与旧思想的冲突。
90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服饰的发展更是前所未有,不论是样式、面料还是种类都是以前无法比拟的。
人们买衣服时,不仅要看价钱,更要看质地、款式、品牌,对衣服的要求由原来的保暖,转变为增加美感,体现个性,穿出品味。
各种世界名牌服饰在90年代初大举进入中国,也强化了人们的品牌概念,国人的服饰消费观念正日渐走向成熟。
进入21世纪,人们对服饰的追求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服饰变得个性、多彩、舒适,有前卫,有复古,有怪诞,有流行,着装者我行我素,群众也格外宽容,谁想穿什么就穿什么,只要不违法,
一切都在情理之中。
国人设计、制作、
选择服饰的眼光也日益国际化,今年流
行什么,已不是中国人自己的流行,而
是世界潮流。
服饰的上述变化体现了时代的进步
和人们观念的转变,如今,当我们重新回忆起那些代表着一个个时代的服饰词语时,除了苦涩、辛酸、亲切、甜蜜,还有不尽的感慨,同时也看到了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中国。
但同时,对于中国特色服饰,人们的认识仍是停留在古代服饰和民国时期服饰上,现代的中国,缺乏了自己特
色的服饰。
网络购物的热词少不了
的是欧美风,日韩风。
但现代中国
特色的特色服饰呢?现代中国正在
变得更加开放更加包容,但却仅仅
抱着古代中国的特色而忘了现代中
国也需要的特色。
现在的中国,“引进来”是做的越来越好,但“走出去”却不够始终强大。
我们需要努力奋进,改革创新,让世界对中国的认识不仅停留在古代中国,更应该是现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