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关于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理论的研究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60.50 KB
- 文档页数:12
浅谈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与培养一、学前儿童绘画的重要性绘画是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形式之一,但要让幼儿真正的喜欢绘画,运用绘画表达自己的感受却不是一件易事,绘画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和意境,可以加强幼儿对生活的认识和热爱,绘画中的线条、色彩、形状等最能锻练孩子的视觉敏感,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有利于智力的培养和表现技能的提高。
知识不等于智力。
在绘画中能培养幼儿多方面的能力,比如通过对实物的观察、记忆、比较发展认识能力;通过分析、概括、取舍发展思维能力;通过联想、虚构发展创造能力。
当然,这几种能力不是孤立的,是互相联系的,就如一个人完成一项工作是多种能力的综合。
首先,观察是孩子认识事物、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进发创造力的基础。
当然观察不是所谓的随便一看,在心理学上称为有意的、有计划地视知觉活动。
各种工作都离不开观察。
比如画家齐白石以画虾著称,他把虾给画“活”了。
可见在此背后,有谁会想到,他用水缸养虾置于案头,每时每刻都在注意细致地观察虾的各种动态。
所以在绘画中能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也是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途径。
其次,思维是人脑对现实的加工反映。
我们观察到的东西,经过分析、概括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掌握发展规律,从而有所发明创造。
思维能力的发展,对幼儿学习掌握和运用知识十分重要。
要让幼儿通过画画,多看、多听、多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参加各项有意义的活动。
在活动中鼓励幼儿多动脑筋想问题,培养动脑筋的习惯。
第三,幼儿的想象是以无意想象为主,不是有目的的想象,他们的想象也容易变化转移,一般是看什么想什么,听到什么想什么,接触到什么想什么。
画画时,一会儿画这个,一会儿画那个。
如果让孩子听一些歌曲、乐曲,从音乐艺术中感染、熏陶孩子的感情,也会启迪孩子的想象力,并注意引导,他们会创造出许多新奇的画面,更是激励孩子的创造火花绚丽夺目。
最后,在绘画中包括记忆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能力等也进一步得到提高。
二、学前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特点(一)生理上的发展特点由于幼儿时期是小肌肉发展异常迅速的时期,幼儿手部肌肉动作从不协调到逐步协调,在操作过程中明显地表露出来。
幼儿绘画作品解读文献综述宋智慧发布时间:2021-08-04T01:35:01.001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1年10期作者:宋智慧[导读]四川科技职业学院四川眉山 611745笔者以“儿童画”、“儿童绘画”等作为主题词或者关键词在知网上面进行搜索,发现相关的文献较少,且主要是研究生论文以及期刊。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我了解到部分教师对于幼儿绘画作品的评价比较单一,某些教师对于幼儿绘画作品的评价还停留在好与不好,了解其绘画背后的原因。
基于此,我将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儿童绘画进行综述:一、儿童绘画发展阶段;二、儿童绘画的评价;1.儿童绘画发展阶段部分研究国外学者“罗恩菲德认为绘画是儿童生理、感情、智慧、知觉、美感、社会性和创造性等成长所不可或缺的自我表现活动”[1]。
罗恩德菲认为绘画是一种自我表现的活动,绘画在儿童的生理、感情、智慧等方面的成长、发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其极大的肯定了绘画活动的作用。
不光如此罗恩菲德还“结合儿童不同时期的心智特点和美术创作的特点,提出了儿童身心发展阶段论:包括(2岁一4岁)涂鸦阶段、(4岁一7岁)样式化前阶段、(7岁一9岁)样式化阶段、(9岁一11岁)党群阶段、(11一13岁)拟似写实阶段和青春期六个阶段。
”[2]我们可以看到罗恩德菲将儿童发展分为六个阶段,他认为儿童的绘画发展具有一定阶段特征,且每一个阶段都与儿童的身心发展阶段特点相对应,每一个不同的儿童绘画发展阶段都对应着相应的年龄阶段。
在进行相关文献阅读中,笔者发现加登纳所提出的有关于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的观点与罗恩菲德的观点十分相似。
同样,国内学者屠美如也对儿童绘画发展进行了阶段的划分,其将儿童绘画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涂鸦期、象征期、概念画期、写实期[3]。
学者张念芸“通过对儿童绘画作品的研究,将儿童绘画发展分为涂鸦期、象征期和形象期”[4]。
他们的划分阶段中都有涂鸦期与象征期,不同的是屠美如增加了概念画期以及写实期。
儿童绘画的发展与分期作者:杨景芝一、各国学者关于儿童绘画发展的研究18世纪末以来,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对儿童绘画的发展做了大量研究工作。
其中有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心理学家、美术评论家、美术教育家等。
他们各自从社会、教育、生理、心理的不同观点进行观察、记录、实验、分析和研究。
如:(一)美术教育家哥仙修泰纳收集30万张儿童画做横断式的发展研究,把儿童画发展过程分为5个阶段:1.错画期:1至3岁,乱画各种线。
2.图式期:用记号、象征、图式描画稍具形状。
3.对线发生感情的时期:用线描画形状很感兴趣。
4.想表现象实物的时期:图式不再出现,常用轮廓线描写实物,但不懂得表现远近。
5.正确地表现形状的时期:懂得远近、明暗,会写实。
(二)刘奎通过研究女儿3至8岁半的画,把儿童画作纵贯式的发展研究,分为4个阶段:1.无意识的线画。
2.不完全的写实期:有意画得像实物,但没有能力构成。
3.画其所知的写实期:画自己所知而不是所见的实物。
4.视觉写实期:按所看到的描画物体形状、远近、明暗。
(三)对儿童发展阶段研究最具有代表性的学者是英国的心理学家柏特和奥地利后来到美国的学者罗恩菲德。
柏特于1922年发表著作《心理与学业测验》,其中对儿童造型的发展做了有系统而合理的分类,分为7个时期:1.涂鸦期:2至5岁。
始于无目的地乱画,止于有目的地乱画。
2.线的时期:4岁。
以线画圈当人体或头,以点作眼睛,以线作手或脚。
3.叙述的象征期:5至6岁。
用象征符号表现意念。
4.叙述的写实期:7至8岁。
只画自己所知,不画所见的物象。
5.视觉的写实期:9至10岁,要把所见的实物正确表现出来,希望表现立体。
6.压抑时期:11至14岁。
对所画不满而失去兴趣。
7.艺术的复活期——青年期。
男的对技术的机械表现发生兴趣;女的对装饰表现发生兴趣。
(四)美术教育家维克多·罗恩菲德是20世纪以来在儿童美术教育中最具影响的学者。
有关儿童美术发展心理研究,迄今约有100年的历史。
在“学习故事”中提升幼儿美术绘画能力摘要:“学习故事”最为原始的地方是新西兰,它是一种叙事性的教学方法,在真实的情境下进行的故事形式去传授美术知识给幼儿。
这种教学模式很好的激发了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其中的独特之处备受幼教界关注。
近几年来,我们也在积极的推广“学习故事”的教学模式。
在幼儿进行“学习故事”的过程中,如何提高幼儿的绘画技能?用“学习故事”的方法如何启迪孩子通过积极发现和主动探索进行美术活动,从而培养孩子的创造思维,发展个性,提高审美素养。
关键词: 幼儿学习故事艺术领域美术绘画能力“学习故事”最为开始出现的地方是新西兰,它是一种叙事性的教学方法,在真实的情境下进行的故事形式去传授美术知识给幼儿。
这种教学模式很好的激发了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其中的独特之处备受幼教界关注。
而且“学习故事”的美术教学在英国、德国、加拿大等多个发达国家的很是受到推广应用。
所以近几年来,我们也在积极的推广“学习故事”的教学模式。
幼儿绘画能力的发展是幼儿美术启蒙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学习绘画可以发展幼儿的感知能力、思维能力,丰富情感,促进个性发展,提高实践活动能力。
一、不同学者对“学习故事”的理解:(一)国外关于“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理论研究:儿童绘画能力的研究有了10多年的历史。
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的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为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这个基础以18世纪卢梭时代为开始,更有价值的研究要算1927年法国心理学家吕凯的《儿童画研究》。
随后,麦卡德主持的美国世界幼儿教育协会的儿童研究会对31239张儿童图画进行了科学的研究。
(二)国内关于“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理论研究:国内关于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理论的研究,最早的要算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先生,随后美术教育家丰子凯、陈之佛,儿童心理学家黄翼等也都有所研究与论述。
第一次比较全面具体地阐述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理论的则是教育心理学家潘菽。
近年来,关于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理论的研究空前活跃,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蒋荪生主编的《中等学校美术教学法》,屠美如著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等。
我国儿童画教育研究综述摘要:笔者通过在“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儿童画教育”,运用文献整理和内容分析法,对近二十年公开发表的关于儿童画的研究论文和相关论著进行整理,通过对已有的研究包括儿童画内涵及教育现状、儿童创造力、教学优化、目标评价等进行综合分析,对当代教育教学的启示进行了概述。
关键词:儿童画教学;儿童创造力;教学优化;目标评价一、我国儿童画教育研究概述我国研究者对于儿童画教育的关注始于20 世纪 80 年代末,笔者在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儿童画教育”为主题,对近二十年的中文文献资料进行搜索,共检索出各类文献174 篇,其中期刊论文152篇,硕博士论文16篇,其他6篇。
儿童绘画研究起始于19世纪末的一些欧洲国家,随后迅速扩展到欧美文化系统的许多国家,成为那个时代儿童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和西方艺术教育相比,我国儿童绘画研究起步较晚,在20世纪初陈鹤琴、黄翼等先生作为先驱者,为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我国人民的素质越来越高,对美术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在儿童美术教育这条启发人们智慧的道路上出现的有着丰富经验的美育研究者,比如尹少淳、杨景芝等美术教育者,他们研究发现了很多有利于发展儿童的美术教学方法及理论,在少儿美术教育的这片土地上贡献了自己很多的力量,在美术教育研究的道路上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为我国后期的美术教育提供了很多的理论指导基础[1]。
二、儿童画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整理和分析发现:到目前为止,国内对儿童画教育的研究已经较为丰富,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儿童画的内涵及教育现状、儿童创造力、教学优化、目标评价等几个方面。
(一)对儿童画内涵及教育现状的研究关于儿童画内涵的界定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由于关注的角度不同,不同研究者对儿童画内涵的诠释有所不同,但始终存在着共通的认识——对儿童画内涵的定义与儿童画教育相关。
1. 儿童画的内涵张微2017年提出儿童画是指由儿童自身完成的图画作品,在儿童进行图画创作中没有任何教师和家长的参与,完全出自儿童之手的图画作品。
幼儿园美术活动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实践研究国内外综述1. 引言1.1 概述幼儿园阶段是孩子们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而美术活动在幼儿园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通过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幼儿可以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并提高审美能力、细致观察能力以及情感表达能力。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综述国内外实践研究,探讨幼儿园美术活动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包括引言、幼儿园美术活动对幼儿发展的意义、幼儿园美术教育中如何引导激发幼儿创造力、国内外针对幼儿园美术活动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实践研究案例综述以及结论与展望。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本文的背景和目的,并概述各个章节的内容。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内外相关实践研究进行综合回顾,探究幼儿园美术活动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具体目标包括:分析美术活动对幼儿审美能力、细致观察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的意义;探讨在幼儿园美术教育中如何引导激发幼儿的创造力;综述国内外相关实践研究案例以及比较分析不同地区的趋势和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结论,我们希望为幼儿园美术教育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启示,并进一步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2. 幼儿园美术活动对幼儿发展的意义:2.1 美术活动对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幼儿园美术活动对幼儿的审美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参与各种绘画、手工制作等美术活动,幼儿可以接触到不同艺术形式和表现方式,从而培养他们对音乐、色彩、形状和图案的感知能力。
这有助于提升幼儿的审美水平和鉴赏力,增强他们对美感的敏锐度。
2.2 美术活动对幼儿细致观察能力的提升:幼儿园美术活动有助于提高幼儿的细致观察能力。
在绘画或手工制作过程中,幼儿需要仔细观察事物的细节,并将其转化为自己作品中的元素。
这种观察和注意力集中训练有助于增强幼儿的观察力和细致性,培养他们对事物特征的辨别和把握能力。
2.3 美术活动对幼儿情感表达能力的促进:美术活动在幼儿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帮助幼儿表达情感和情绪。
的要求。
因此,只有在对儿童有更多的认识,对教育现象和问题有更多的思考与实践的基础上,我们才可能处理好诸多矛盾,理清思路,形成既体现时代精神,又有本民族特色的儿童游戏理论与实践操作模式。
主要参考资料:¹黄人颂主编:《学前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出版,第237页º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主编:《教育大辞典》,第2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218页»刘焱:《儿童游戏的当代理论与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33页¼同»,第34—35页½同¹,第237—239页¾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引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论文,1995年(未发表)¿刘焱:《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论思考》,学前教育论文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前教研室编,1992年10月(作者系南京师大教育系94级研究生)国内外关于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理论的研究综述(续)王 冰 二、国内关于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理论的研究国内关于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理论的研究,最早的要算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先生,随后美术教育家丰子凯、陈之佛,儿童心理学家黄翼等也都有所研究与论述。
第一次比较全面具体地阐述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理论的则是教育心理学家潘菽。
近年来,关于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理论的研究空前活跃,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蒋荪生主编的《中等学校美术教学法》,屠美如著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郭绍纲、范凯熹著的《美术教育方法论》等。
下面仅就有代表性的论述加以介绍如下:1.陈鹤琴(1892—1982)的论述儿童心理学家、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在1925年出版的《儿童心理之研究》一书中,记述了自己运用日记观察方法对自己的大孩子陈一鸣从出生到少年时为止进行的连续积累和研究情况,总结了儿童绘画的心理发展规律。
(略)2.陈之佛(1896—1962)的论述美术教育家、画家陈之佛1934年在《教育丛刊》第1卷1期上发表的《儿童图画教育的研究》一文中,将儿童绘画能力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1)错画期——约自2岁开始,3至4岁最为显著,直至5岁还残留着。
儿童绘画表现性发展的研究进展□姚艳红摘要:绘画之于儿童,具备与语言相同的功能,是儿童认知世界、与外界进行沟通的有效渠道。
绘画具备一定的趣味性,能激发儿童的创作热情与兴趣。
人们可以从儿童创作的绘画作品中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因此,研究儿童绘画的表现性,应紧密围绕绘画艺术的充实性、表现性、结构性等特征,深入分析儿童绘画表现性发展的理论研究依据,并以绘画要素为载体,探讨儿童绘画的认知过程,从而全方位地探究儿童绘画的表现性。
关键词:儿童绘画表现性发展研究进展儿童绘画表现性主要体现在儿童的情感表达与心理需求等层面。
相关研究者应该高度重视儿童绘画表现性发展的研究进展,并采取一定的手段深入分析,紧密围绕美的三个性质,切实关注儿童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层面、思想成长所展现的出差异性与独特性,利用切实可行的手段充分研究与测试儿童绘画的表现性。
与此同时,利用绘画分析儿童的个性与心理品质,可以通过儿童在绘画中真实表达的观点、情感、心理诉求,全方位地了解其认知过程。
一、儿童绘画表现性的内涵儿童绘画表现性强调个体认知层面不同阶段的表现特征。
儿童处于心理成长与思想成长的重要阶段,他们对外界的认知与需求多体现在形象层面,他们会利用绘画充分表达观点与情感,并在此过程中获得满足。
儿童在绘画的过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他们对于绘画的喜爱。
当儿童对绘画产生浓厚兴趣时,便会展现出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并带着浓厚的绘画兴趣,向外界展现自我。
儿童绘画表现是儿童循序渐进地认知世界的过程,基于其想象力与创造力,以各种线条或颜色进行自我展示。
儿童绘画表现性具有夸张、率真但又具备一定艺术美感的特征。
儿童基于对生活的认知,利用与众不同的绘画手法表达艺术构思和想象,并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梦幻的艺术韵味。
这些艺术构思和想象充分展现出儿童独特的思维方式与丰富的内心世界。
儿童绘画表现性是他们向外界表达情感的独特视觉语言。
绘画艺术对儿童认知能力、想象力、记忆力等方面的培养具有深远的影响。
幼儿绘本阅读教学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外研究现状新西兰图书研究专家罗希怀特曾经说过:图画书是幼儿在一生的旅途之中最开始看到的书,是人们在一生中的读书经历中,所读到的最具有发展性、开拓性和延展性的书。
一个孩子可以从图画书中体会到多少喜悦,这将决定他在未来的一生中是否都喜欢读书。
如果从小就让幼儿对绘本产生极大的阅读兴趣,这将会为幼儿以后养成热爱读书的兴趣和习惯打下很好的基础,并且对于绘本等书籍的阅读,幼儿也会富有极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儿童时期对于看图画书的感觉,也会影响孩子将来的想象力。
幼儿在一生的成长过程中必须要学会提高自己的绘本阅读能力,提升自己的思考问题的能力。
通过绘本阅读可以多了解到自己以前所不知道的事情,更好的促进知识的积累,增强自己的多方面竞争力,来更好地了解社会规则以及社会秩序,更好的融入到社会大家庭中去,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
作为引领者,为了加强社会对幼儿绘本阅读的重视程度,美国政府颁布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
幼儿从小进行绘本的学习和阅读,有助于将来实现更大的成功。
良好的绘本阅读能力能够为孩子将来的发展提供动力资源,促使孩子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方面,为孩子取得胜利提供基石。
优异的绘本教学活动能够促进幼儿的绘本阅读能力的发展,继而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拥有表现自己的能力,这在美国已经成为整个社会都同意的观点,美国前总统布什曾说:“明天,大约有70%的幼儿在绘本阅读检测中还未能达到基础层次的绘本阅读水平和能力。
”他还进步一指出,“我们国家现在即将被慢慢地被分为两个国度,一个国度的人拥有最根本的关于绘本阅读的才能,而另一个国度的人还未能拥有最根本的关于绘本阅读的才能,一个国度的人心存对于社会未来发展的蓝图,而另一个国度则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蓝图一无所知,无法对将来的社会发展贡献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
玛利亚格蕾对传统绘本阅读准备观点提出了质疑,第一次提出了“绘本阅读萌发”(Emergent Literacy)的观点。
幼儿绘画教学文献综述摘要:绘画是儿童早期生命探索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促进儿童发展的重要艺术活动,虽一直受关注,但现状不容乐观。
本文从儿童绘画水平阶段划分、表现的能力以及绘画教学问题三方面分析和整理了当今国内外关于幼儿绘画方面的相关文献。
两者综合,更能对幼儿绘画有深入了解。
关键词:绘画阶段能力一、国内外关于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理论的研究儿童喜欢画画,是出于自身生理需要而产生的心理需要并通过各种符号来表现内心世界的一种语言形式。
我们研究儿童绘画,就要先了解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阶段。
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理论研究有了10多年的历史,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如下观点:德国心理学家哥饮修泰纳在他的《儿童图画能力的发展》中把儿童学习绘画分成五个阶段,其中涉及幼儿的有:(1)错画期一一1至3岁幼儿乱画各种线条;(2)图式期一一3至6岁儿童能描画稍具形状的记号、象征或图式;(3)对线及形发生感性的时期一一6至9岁儿童稍大后,会对用线描画形状大感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零点计划〃项目主持人加德纳在《儿童对艺术的知觉》一文中将儿童绘画能力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其中前两个涉及幼儿:(1)婴儿知觉期一—岀生至2岁。
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认识他人和一些儿何形的物体,也就是发展最初的知觉力。
(2)符号认知期一一2至7岁。
这一时期儿童开始在一定文化背景上掌握图像、手势、声音、数形式和语言等多种符号的意义。
但是,山于相应知识的不足,对艺术作品的审美特征一般而言不大能把握。
国内关于儿童绘画能力的研究,最早是陈鹤琴先生,随着研究的深入,各种有影响的理论也逐渐被大家熟知和认可。
下面仅就有代表性的论述加以介绍。
陈鹤琴把幼儿绘画发展分为三个时期:(1)涂鸦期(2岁-2岁),具体的有波形图、丝图、圆形图。
(2)象征期(2岁・3岁),有普遍性的象征阶段、类别性的象征阶段、个别性的象征阶段。
(3)定型期(3岁・7岁),其特点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正面到侧面、从呆板到有生气,并有时间、空间概念,懂得构图,也懂得用画来分辨性别和年龄,还能用语言来解释自己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