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无人机成功自主空中加油 将改变远程打击模式.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5
4月22日,X-47B验证机从帕克图辛河海军航空站起飞,在切萨皮克湾上空与一架K-707加油机会合,成功地完成了自主空中加油(AAR,开创了无人驾驶飞机自主实现空中加油的新纪元。此举显示,美国国防部经过十多年的探索、研究和试验,已经完全掌握了大幅延长无人机续航时间的关键技术,并正在影响到美国海军的作战理念,将改变未来侦察监视与远程打击的作战模式。
自主编队飞行
AAR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得益于2000年启动的自主编队飞行(AFF计划。NASA 希望这项计划能借助于仿生原理,通过模拟鸟类的V字形编队飞行,充分利用前方飞机机翼的翼尖涡,为后面紧随的飞机提供一股上洗气流,可以有效地产生升力,减小了飞行阻力,从而达到节省油耗和减少排放物的目的。2000~2001年间,AFF计划通过飞行试验取得了理想的减阻效果,可以节省燃油14%。
在AAF计划实施过程中,波音公司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该公司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共同研制了编队飞行测量系统(FFIS,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加上机载运动测试设备,将两架飞机之间的相对位置精度保持在30厘米以内。同时,波音公司还与德莱顿飞行研究中心合作,为两架F/A-18试验机加装了编队飞行控制系统(FFCS。
更为重要的是,波音公司为AFF计划开发了机载无线局域网技术,可以使有人驾驶飞机和无人驾驶飞机同时登陆机载网络,共享极其精确的位置信息和飞行控制数据。这项技术利用差分全球定位系统(DGPS的数据,可以获得精度达到厘米级的定位信息。而且,这种机
载无线局域网就还可以使加油机的机组人员精确控制UAV进行加油,从而极大地增强安全性。
其后,NASA意识到这项技术在未来的无人机AAR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初步研究表明,未来具备隐身能力的远程无人侦察与攻击平台只有通过空中加油才能达到最大航程的要求,但是考虑到卫星链路存在时间滞后的问题,空中加油不能仅
仅依赖地面控制人员的指令,必须实现自主化,即完全根据传感器的输入而排除人工干预的程序化操纵。近年来,相关学科和技术的快速发展使AAR成为可能。
2002年,美国国防部预先研究计划局(DARPA针对发展UCAS持久作战能力的需要,考虑将AAR技术的后续研究正式列为“联合无人作战航空系统”(J-UCAS计划的一个子项目。尽管J-UCAS计划半途中止,但美国海军在投资发展“无人作战航空系统验证”(UCAS-D计划时依然将AAR列为必不可少的试飞科目,旨在借助X-47B 验证机飞行测试证明AAR技术的可行性。
精确对接技术
与现役战斗机相比,无人机实现AAR无疑面临着诸多技术挑战。2005
年,DARPA牵头发起了“自主空中加油验证”(AARD项目,旨在通过飞行测试研究受油机和加油探管在气流中的运动规律,为UCAS-D计划发展出可以在作战条件下自主完成空中加油的各项关键技术。其中,至关重要的是实现对接的技术。
从空中加油方式来看,美国空军使用的伸缩套管式硬管空中加油比较容易实现自主对接,而美国海军使用的探管-锥套式软管空中加油相对难度较大。为
此,DARPA决定直接验证无人机采用探管-锥套式加油技术如何能够精确地保持空间相对位置,在对接时达到厘米级精度。
AARD项目利用了欧米伽空中加油服务公司的K-707加油机和NASA的一架F/A-18试验机,均加装了GPS接收机、惯性测量装置和低宽带数据链。为了能使受油机的加油探管准确地插入到加油机后拖曳的锥套中,NASA专门为F/A-18试验机加装了一套VisNav传感器系统,主要由半导体位置探测器(PSD、信号处理器和LED指示灯组成,有效地提高了AAR
系统的性能。PSD将探测到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依据电流的强弱获得光投影坐标,采用三角法测量原理,再通过信号处理来测量加油探管与锥套间的距离。
然而,AARD项目的试验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为期15个月的概念验证阶段,加油探管在前6次试飞中仅有2次进入到锥套范围内,直到在第7次试飞中才首次实
现了自主空中加油。2006年8月30日,F/A-18试验机在进入自动操纵状态后,按照预先设计的程序与加油机组成编队,并控制加油探管准确无误地插入到锥套内,实现了自主空中对接。
此后,飞行试验进展顺利,在十几次试飞中先后测试了转弯过程中探管与锥套对接,并且还完成了在更远距离、更大高度差和更大偏航角度情况下接近加油机的试验。试飞结果表明,AAR系统已经验证了在加油机后方3.7千米、下方约300米和偏离航向30°的情况下成功实现对接的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AARD项目充分表明了无人机完全可以首先借助GPS飞行到指定的航路点,然后切换到一个全自主的空中加油模式,从而在作战条件下自主地完成空中加油。
伙伴加油计划
基于AARD计划所取得的成果,DARPA认为无人机在AAR技术方面已不存在问题,只需进一步优化相关技术,通过型号试飞加以验证。此时,DARPA针对UCAS-D计划的预期目标,
开始关注无人机的伙伴加油能力,作为AARD计划的后续研究。当时,DARPA 所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是如何补偿无人机在会合期间卫星控制链路出现的3.5秒延迟。
2007年,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AFRL发起了一项“超长续航”(Ultra Long Endurance研究计划,旨在评估用可担负得起的固定翼无人机替代监视飞艇的可行性,除了“全球观察者”和“猎户座”等无人机方案外,同时还探索能够突破“全球鹰”的续航时间限制的相关技术。
针对美国海军和空军的共同需求,DARPA在2010年7月1日授予诺格公司一项价值3300万美元的KQ-X计划,用于验证一架“全球鹰”无人机通过伙伴加油技术,自主完成空中加油。这项计划旨在验证两架无人机之间实现空中加油的技术可行性,使其飞行时间延长到一周以上。
如果试验获得成功,“全球鹰”可以配备更重的传感器载荷,在携带较少燃料的情况下起飞,随后在空中进行空中加油,以便在空中持续飞行更长时间。此外,同一型号无人机具备伙伴加油能力也意味着,无人机完全可以自行编队执行任务,这对探索未来无人战机自主作战,甚至组成轰炸编队的可行性同样具有开创性意义。
从技术验证角度来看,KQ-X计划专注于无人机系统、感知和气动等方面的挑战,其难度远远高于AARD计划。根据合同,诺格公司对两架“全球鹰”实施了相应改装,其中,一架无人机充当加油机,在腹部加装了软管-锥套加油系统,输油管长4.3米,另
一架无人机充当受油机,在机头前部加装了一根探管式受油管。两架“全球鹰”将利用GPS和光学跟踪系统,实现探管与锥套的对接,并将燃油从加油机的机身油箱输送到受油机的机身油箱中。
2011年1月21日,诺格公司利用一架“海神”试验机在同温层高度与一架“全球鹰”无人机进行了会合,前后相距只有12.2米,评估了“全球鹰”尾部产生的湍流对受
油机的
潜在影响。2012年8月,两架经过改装的“全球鹰”完成了空中加油编队飞行。遗憾的是, DARPA在9月30日决定不再继续推进“全球鹰”伙伴加油的试飞工作,终止了KQ-X计划。
自主空中加油
作为UCAS-D计划的一个重要部分,美国海军和诺格公司原计划从2012年底开始准备AAR技术的相关测试工作,但是直到2014年6月,诺格公司才收到美国海军授予的一项6300万美元的附加合同,着手开展探管-锥套式空中加油的验证工作。
4月22日,X-47B验证机在试验过程中,首先借助于自主飞行控制系统和组合GPS飞行到会合空域,在1600米外开始跟踪K-707加油机,并逐渐接近到加油机一侧相距6米的位置,保持编队飞行方式。接下来,X-47B验证机由“GPS引导”过渡到“光学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