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论文 农村现代化发展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9
如何建设现代化的新农村摘要:新农村建设是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和国家现代化至关重要的战略,建设新农村必须农村教育事业先行。
自学考试面向农村发展具有独特的优势,因而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历史使命。
本文主要讨论自学考试面向农村发展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和解决对策。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自学考试;对策正文:自2004年开始,“三农问题”连续成为每年的党中央、国务院一号文件。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为我国破解“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是要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农村教育事业先行,而作为我国规模最大的开放高等教育形式——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新农村建设中将具有重要的历史战略使命。
一、自学考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战略意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个重要内容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正处在关键的发展阶段,过去的基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业发展模式,具有“低、小、散”的特征,农业生产率低下,而发展集约化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未来农业发展趋势,也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前提条件。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必须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使他们转变为新型农民。
但是,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普遍较低:一是农民文化基础总体较差。
我国5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比不到15%,初中文化程度占比接近一半,小学及以下占比30%,其中文盲约占5%;二是农民科技素质总体较差。
大部分农民没有接受过现代科技基本知识学习培训,无一技之长。
据统计,我国农村劳动力接受过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的占比不到10%;三是农民思想观念比较保守落后,小富即安,缺乏创业创新精神,习惯于传统的小农耕种作业方式,新技术、新产业等接受与普及速度较低;四是农村留守劳动力层次进一步恶化。
浅谈新农村建设的论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为解决“三农”问题而出台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新农村建设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新农村建设的论文范文一:浅谈新农村建设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当今我国的农村问题,不是单纯的农村问题,而是国家城市化问题在农村的具体表现。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久而深刻的命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战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途径,是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一、何为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以创新为动力,以农村公用设施、公共事业、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组织管理、素质教育、文明风尚等为主要建设为内容,以勤勉、协作、自立为建设精神的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是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提升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农民步入现代社会,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平台和载体。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字方针,既是我国新农村建设长期的奋斗目标,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
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
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清洁安全饮水、道路交通、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
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制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农现代化论文农村建设论文:加快我国三农现代化进程的探讨[摘要] 三农现代化是一个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等在内的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问题。
三农现代化进程中涉及的农业发展、产业化、城镇化、农村可持续发展、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等方面问题应进行系统规划。
本文就我国三农现代化的主要标志进行了全面分析,对加快推进我国三农现代化发展的思路及对策进行了一些阐述,希望有助于加快我国三农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 三农现代化标志思路实现三农现代化是全国人民梦寐以求的愿望,也是党和政府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
农业、农民、农村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
农业现代化是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国际化的根基。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时空概念,其内容和衡量标准是不断发展的。
就全球而言,有其共同内容和客观标准;但各个国家或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各自的目标、内容及其衡量标准。
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目标应该是:面向2020年,我国农村建设要完成三大任务,一是保证增加粮食和农产品安全,满足全国人民生活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二是增加农民收入,农民、农村富裕起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三是实现城乡一体化。
现阶段,我国农业现代化就是要实现三农现代化,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努力营造良好的农业生态、农村生活、工作、学习环境,实现我国农业、农村全面有效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总结我国目前农业、农村现状,概括为:不平衡、层次多、总体水平较低。
1.发展不平衡。
我国幅员辽阔,现阶段,既有像华西村、南街村、东韩村这些集体致富,提前进入富裕阶段的村庄,也有一些靠救济维持的穷困落后地区。
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区域间的差异比较大,东南部与西北地区经济差别很大。
当前主要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社会稳定性正在经受考验。
2.层次多。
2024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参考论文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新农村建设旨在通过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进而推动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操作提供参考。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这包括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多个方面。
首先,要加强农村交通建设,提高农村公路等级和通行能力,解决农民出行难的问题。
同时,要加快农村水利建设,提高农村灌溉和防洪能力,保障农民生产和生活用水。
此外,还要加强农村电力和通讯建设,提高农村电网供电可靠性和通讯覆盖率,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条件。
农业现代化与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现代化和产业结构调整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
要通过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装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同时,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推动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此外,还要加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农民素质提升与教育发展农民素质的提升和教育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要加强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为农民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
同时,要开展农民技能培训和文化教育活动,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
这不仅有助于农民自身的发展,也为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乡村治理与文化建设乡村治理和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农村基层治理的现代化。
同时,要完善村民自治机制,提高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此外,还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挖掘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这有助于提升农民的文化素养和精神风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篇一: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要提高文化水平,解决就业问题;运用现代科技发展农业机械技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利用保护农业资源。
关键词:知识就业科技农业基础设施农业资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也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
然而农村的建设面临着,农民科学文化水平较低,就业困难集体经济薄弱,村庄规划建设滞后,资源浪费等问题,新农村建设就成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我们要不断的深入研究农村的现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处理办法,同时还要有整体思维,从全局的角度出发深入理解新农村建设。
一、提高农民文化水平,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
农民工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是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任务。
就业需求扩张又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
经济增长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特别是继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利用工业在国际以及区域间的转移,创造就业需求,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空间。
高度重视乡镇企业稳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扩大劳动力就近转移的就业容量。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注重非正规就业对扩大就业容量的作用,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开辟新的领域。
实现农村劳动力在更大范围充分就业,需要把握几项原则:一是分工分业原则。
促进农民职业上的分化和转变,优化配置劳动者与生产要素,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使普通农户转变为多种类型的专业户,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人才资源配置效率。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动新农村建(最终5篇)第一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动新农村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动新农村建设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
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
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
只有近*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
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十一五”时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时期。
“十一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和要求,把握发展趋势,明确发展目标,实施新的战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今年以来,肃州区紧紧围绕“四区一中心”战略目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大力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着力推进康居工程建设,使农村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农业效益逐步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面貌得到改善。
预计全年农业增加值可达到11.38亿元,同比增长8.8%;乡镇企业总产值可达到48.3亿元,增长18.2%;农民人均收突破5000亿元,增加300元以上。
总体看,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新成效。
但综合分析,全区新农村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主要是:现代农业比重不高,增收难度大。
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抢抓机遇,理清思路,知难而进,全力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农村社会全面协调进步。
新农村建设现状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丰富,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和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
它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是一个综合概念,不但涵盖了以往国家在处理城乡关系、解决“三农”问题等方面的政策内容,而且还赋予其新时期的建设内涵。
1.1 我省村庄现状问题分析1.1.1 自然村聚居程度低我省村庄在我省内的分布相对均衡,南部山区村庄分布稀少,北部平原地区村庄分布较密,村庄小而散的居住状况,使得农村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工程量大、建设成本高、到位难、水平低,而且使用效率低,有些甚至无法进行配套。
1.1.2 村庄经济我省发展不平衡我省村庄经济发展呈现我省不平衡现象,南部山区和北部偏远地区乡镇财政比较困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中部平原地区依托城区优势经济发展较为迅速。
村庄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滞后,特色产业的发展缺乏引导。
1.1.3 村庄周边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山东省自然生态、人文资源丰富。
南部山区及东南部自然生态环境良好。
但工业及化工企业的发展对大气和水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严重影响附近的村庄;铁路和高速公路对附近村庄的噪音污染极为严重,临淄作为齐国故都,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古迹遗址分布众多,但是这些古遗址受到了村民生产生活的威胁,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1.1.4 村庄内部环境“脏、乱、差”现象突出目前我省农村居民点分散,规模过小,布局凌乱,大部分村庄没有排水设施和垃圾收集转运设施。
村内普遍存在着垃圾杂物乱堆、污水横流、电力电讯线路乱拉和路面不平整等现象。
村庄的公共安全和综合防灾能力极其脆弱。
1.1.5 村庄公共基础设施配置水平偏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自身经济积累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大多数农民不能享受基础设施配套,普遍存在路面不硬、四周不绿、路灯不亮或没有路灯等问题,而且村内道路、给水、排水、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性、共享性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篇一: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论文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论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对于全面建设小康和现代化,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时代的呼唤,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和心声。
一、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性和前瞻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快速发展,国力有了很大增强,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具备了“用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的基础和条件。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实现战略目标的难点是“三农”问题,因此,党和国家在此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没有广大农村的发展和面貌的改变,就没有社会的全面进步。
因此,“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已经成为农村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近几年来,农村先后进行了电网改造、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开展了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业“两税”、“两工”、“三提五统”以及乡镇综合改革,全面清理涉农收费,大力减轻了农民负担;全面清理锁定并化解了部分村级债务;实行了种粮、农机补贴和退耕还林补贴等中央和地方的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制度;落实了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发了农村土地经营权证和林权证;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步伐加快,“三通”建设已经稳步实施,扶贫济困、医疗救助、养老统筹等正在积极推行之中。
所有这些举措,一方面使我区广大农民分享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另一方面拉开了我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序幕。
全党开展的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主题实践活动。
紧接着,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是适时的,是符合当前农村工作实际的。
因此,我们要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而且是党和国家交给我们地方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农村基层组织及农民的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
还要认识到,没有农村稳定持久地发展,就不可能从整体上消除城乡差别和贫富差距,因此只有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会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工业化进程,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盛,国力更加强大,城乡面貌才会发生巨变,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才会蒸蒸日上。
新农村建设论文(范文参考6篇)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我国现代化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
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对于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
新农村建设涉及到农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诸多领域的全面发展,是在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进行的,是在我国农村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完全破除的环境中进行的,因而新农村建设必然要面临众多的复杂问题。
以下是我们整理的6篇新农村建设论文的范文,供你参考借鉴。
新农村建设论文一题目:浅析新农村建设之中韩差异性摘要: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韩国的新村运动与我国新农村建设有一定的相似性,为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同时它也存在诸多问题值得我们借鉴。
本文主要探讨了两国新村建设运动的差异性。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新村运动;奖惩机制;农村工业化二战后,韩国为促进经济发展,采取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取得显着成效,与工业发展相比农业发展缓慢,农民生活水平低下,城乡差异日益增大,社会矛盾激化。
这此背景下,韩国发动由政府主导、以农民为主体、改善农村生活、缩小城乡差异的"新村运动";.30年间,韩国农村工业化进程基本完成,农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
与韩国相似的是,中国农村也面临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农民生活困难,城乡差距拉大导致社会问题从生等问题,但是两国的新农村建设活动却依然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
1、两国国情不同首先:韩国新村运动召起时,韩国总人口只有32.24百万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44.7%,农业人口共有14.12百万人,而中国拥有14亿人口,共有近9亿的农业人口。
这一庞大的数据差已说明,中国新农村建设困难度远高于韩国;其次:中国地域广阔,民族复杂,许多地域是多民族混居,中国的农村问题还要考虑地域、文化差异;第三:中国不但存在城乡差异,农村之间也存在南北差异。
中国南方经济发展水平正提高与北方,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如:浙江、江苏一带早已开启农村的现代化建设进程,由城市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已基本形成良性循环圈,反之,中国北方以及西部等内陆地区,不但农村发展滞后,城市亦属于经济不发达地区,与南方农村存在巨大差异,因此,中国的新农村建设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农村问题。
现代化新农村规划建设探析【摘要】建设现代化的新农村是亿万农民的根本意愿和生活目标,根据我国大多数农村的现状,有专家指出,在一定的条件下,城乡统筹发展与城镇化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和单向的因果关系。
本文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时代的背景,以相关城镇结构组织理论以及城镇社区的城市发展理论为借鉴,按照城乡统筹角度对乡镇规划建设标准为基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规划建设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城乡统筹发展;建设规划城乡统筹发展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规划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的需求,也是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
“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同于以往的概念,具有明显的时代意义:首先,“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城市支持农村的新背景下提出的,集中突出了统筹城乡的思想,在明确城乡关系均衡发展的同时,有效地促进了城乡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转变,这对于解决我国农村建设的难题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包括生产发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等几方面。
统筹城乡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建设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深化农村改革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措施,发展农村公共设施是新农村建设中必须突出解决的问题,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是新农村建设中要解决的又一个重点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新农村最重要、最关键的目标,培育新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新农村的前提和首要环节,加强党的领导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保证。
二、城乡统筹的基本内容和统筹要点(1)城乡城镇发展规划统筹要落到实处根据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城乡统筹发展必须科学规划,将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进行了分阶段安排,使规划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
一是要落实农业生产发展规划,找准农业生产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是要落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为农村发展打好物质基础。
三是要落实农村公共事业发展规划,即通过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逐步改变农村落后面貌。
2024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论文精选2024年,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已经进入深入实施阶段,各地方政府和农民群众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不断探索创新,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为现代化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的振兴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全面的问题。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讨论如何在2024年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一、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在于农业的发展。
而农业的发展,又少不了科技的支持。
因此,2024年我们应该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农业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
以江苏省如东县为例,该县因地制宜,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积极引进先进的农业科技。
在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同时,注重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同时,通过搭建科技服务平台,向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他们的科学种植水平。
由此可见,农业科技创新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柱。
二、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发挥乡村特色产业的优势,打造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
比如,在安徽省黄山市的千烟洲镇,当地因地制宜,发展了石斛养殖业,成为全国有名的石斛之乡。
通过整合资源,制定科学的规划,规范生产流程,推广绿色种植模式,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还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这种石斛产业的发展模式,可以为其他地方提供借鉴。
三、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全面振兴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支撑。
在2024年,我们应该进一步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村生活品质。
例如,在四川省雅安市,政府加大对乡村路网的改造力度,修建了一批便捷的乡村公路,方便农民运输物资和销售农产品。
同时,也加大对乡村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改造力度,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
四、推动乡村教育、文化事业发展乡村全面振兴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振兴,还需要在教育、文化等方面有所突破。
在2024年,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大对乡村教育、文化事业的支持,提高乡村居民的素质和文化底蕴。
比如,在山东省潍坊市,当地政府鼓励开展文化惠民工程,兴办乡村书屋、文化活动中心,开展群众文化演出等,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提高了他们的文化修养。
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经济现代化发展近年来,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新农村建设成为推动农村经济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新农村建设不仅注重农业生产,更关注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新农村建设对农村经济现代化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农业产业化的推进新农村建设在推动农村经济现代化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通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经济由传统的农业生产转变为以农产品加工、农副产品加工和现代农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不仅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还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提升了农产品的品牌竞争力。
二、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新农村建设致力于提升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包括修建农村道路、改善农村供水和电力设施等。
这不仅提高了农村生产生活的便利性,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还吸引了更多的外来投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发展。
三、农村金融服务的创新新农村建设提倡发展农村金融服务,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通过建设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合作社等金融机构,提供贷款和信贷担保等服务,解决了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资金问题。
同时,新农村建设还推动了农村金融产品的创新,提供了更多符合农民需求的金融服务,助力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发展。
四、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新农村建设重视农民的主体地位,鼓励农民自主组织,发展农民合作组织。
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组织与协作能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通过农民合作组织,农民可以共同出资购买农机具、股份经营农业企业等方式,实现规模化进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五、农村科技创新的引领新农村建设倡导农村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
农村科技创新可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提升农业生产效益。
同时,农村科技创新还可以引入新的农业技术和先进的生产装备,推动农村经济现代化发展。
六、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新农村建设注重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新农村建设毕业论文新农村建设:农村发展的新方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新农村建设作为农村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旨在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新农村建设的意义、目标和实施策略。
首先,新农村建设对于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是国家的主要劳动力和人口基础。
农村发展的滞后不仅影响着农民的生活质量,也制约了国家经济的全面发展。
因此,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是实现农村现代化、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其次,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多元化、可持续发展。
传统的农村建设主要注重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而新农村建设更加注重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农民收入的增加以及农村社会文化的发展。
新农村建设旨在实现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
在实施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策略和措施。
首先,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包括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电力通讯等方面。
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
其次,要推动农村产业的发展。
农村产业的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
要通过培育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农村电商等方式,推动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同时,要加强农村人力资源的培训和引导,提高农民的创业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此外,还要注重农村社会文化的发展。
农村社会文化是农村发展的重要支撑。
要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
同时,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推动农村社会文化的融合发展。
最后,要加强农村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
农村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保障。
要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推动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提高农村治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总之,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发展的新方向,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
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5篇)第一篇: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论文关键词: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金融体系财政转移支付论文内容摘要:应结合本地实际,从提高农民对发展现代农业的认识入手,依靠科技提高人才素质,在实行土地集约化的同时,做好耕地保护工作,并妥善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从根本上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当前,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也是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以及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现代农业是一种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
它从对农作物的施肥到灌溉,以及对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的建立,都体现了对农作物生长条件的改善,土壤肥力保护,以及具有高效、低投入和对资源环境最少负面影响的特点。
最后,现代农业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能进一步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最大程度实现了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
所谓现代农业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对其加以改进,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和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现代农业的实质是通过技术的渗透,工业部门的介入,生产要素的投入,市场机制的引入,服务体系的建立使传统农业变为新型农业的过程。
因此现代农业的核心应是科学化,发展方向是集约化,发展目标是产业化。
因为现代农业首先突破了传统农业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进而使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
其次,现代农业打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达到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配置和优势互补。
发展现代农业对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一)发展现代农业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需要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尤其是人均耕地面积匮乏,要增加粮食生产必须转变经济方式,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并以“主攻单产、提质提效”为战略重点,要不断增加农业科研投入,加强高产优质粮食品种的研发、选育、引进,并不断扩大良种覆盖率。
现代农业发展论文(7篇)-农业发展论文-农业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第一篇:现代农业发展路径思考徐州市地处我国南北过渡地区,温度、光照、土壤、水分等自然资源优越,是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的理想区域。
同时,徐州地处交通枢纽,物流快捷,又处欧亚大陆丝绸之路的陇海线东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北端,对开拓欧亚、东南亚、非洲的海外市场,搞活流通条件十分便利。
这为徐州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较为理想的有利条件。
一、徐州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举措(一)积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加快培植区域主导产业近年来,徐州市铜山区把实现农业产业的“高效化、基地化、规模化”作为工作重点,做大做强奶牛奶业、设施蔬菜、优质林果和食用菌等四大产业。
同时该区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发展城郊型农业。
铜山区环抱徐州市,拥有百万人口大市场作依托,这是该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最大优势。
围绕服务徐州市场、占有徐州市场、打进大中城市和扩大出口等,扩大蔬菜、花卉苗木、时令瓜果种植以及畜禽、水产、特种养殖等,大力发展城郊型农业。
铜山区在发展现代农业中还大力推进农业“三新”工程,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装备农业,广泛应用新型成果。
(二)科技转变传统农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形成优势徐州市丰县瞄准国际市场,突出地方特色,实施一村一品、一乡一品战略,产品主要外销,发展了创汇型农业发展模式。
该县制订了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一核三副四带”规划,即以县城为核心,促进华山、欢口、大沙河三个副中心和以丰县境内的主要干道徐丰路、丰砀路、丰金路、丰单路等为框架的四大经济带建设,因地制宜地推经产业布局调整,进一步明确优势主导产业,形成高效化、产业化、规模化的优势。
(三)加强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构建网络销售开拓市场徐州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农副产品能顺利进入市场实现价值发挥了“桥梁”作用。
沛县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近500个、铜山区390多个。
邳州市银杏、大蒜、板材三大特色产业走出国门,远销美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论文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论文(五篇)农业技术推广可以将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技术,因为一项农业科技成果产生之后,如果没有农业技术推广的话,那么它只能永远生存在那一纸证书中,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论文精选篇1摘要: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业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
我们要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
关键词:农村;农民;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业问题,中国现代化的实现,最难的是农业的现代化。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
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技术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来管理农业。
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20_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温家宝同志在十届五次人大会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发展现代农业,意味着给农业注入更多的现代理念和方式,将更多地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
什么是现代农业?简而言之,现代农业是指处于一个时期和一定范围内具有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形态,具体就是指用现代工业力量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的,生产效率达到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
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
它具有四大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现如今,“新农村建设”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目标、政策以及对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以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深入的分析和建设方向。
1. 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持续减少,农村经济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新农村建设应运而生,旨在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并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2. 目标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是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城乡均衡发展。
具体目标包括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进乡村旅游与休闲产业发展等。
3. 政策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需要有相应的政策支持。
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财政投入、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金融等方面的支持政策,以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4. 农村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加强农业产业化、农民合作社的建设,农村经济实现了转型升级,农民的收入也得到显著提高。
同时,新农村建设也为农村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5. 农村社会进步新农村建设不仅关注农村经济,也注重农村社会的进步。
通过改善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升,农村社会的发展也得到了加强。
6. 农村环境保护新农村建设致力于推动可持续发展,注重农村环境保护。
通过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农村环境治理等措施,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并为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
7. 结论新农村建设在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新农村建设仍面临一些挑战,如农村土地问题、乡村公共服务不足等。
因此,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化政策支持、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以推动新农村建设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
通过对新农村建设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在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重要性。
只有持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和支持,才能够实现农村现代化的目标,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新农村建设与现代化发展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的面貌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新农村建设成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新农村建设如何促进农村现代化发展。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过去,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给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
而现在,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的道路、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这不仅为农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之一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过去,农村地区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农民的收入来源单一。
而现在,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不仅发展起了规模化农业,还逐渐发展起了农副产品加工、农村旅游等新兴产业。
这些新产业的发展为农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提升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三、农村教育与人才培养新农村建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农村教育的发展。
过去,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
而现在,农村教育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农村学校的建设不断提升,农村教师的培养也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这不仅为农民的子女提供了更好的教育机会,也为农村人才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改善新农村建设还注重改善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
过去,农村地区的医疗资源匮乏,农民的就医问题成为了一个难题。
而现在,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新农村建设中兴建了一批现代化的农村医疗机构,并增加了农村卫生人员的配备。
这为农民提供了更便捷、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五、农民权益保护与乡村治理新农村建设追求的不仅是物质层面的发展,还注重农民权益的保护和乡村治理的提升。
过去,农民在土地承包、村务管理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权益保护问题。
而现在,新农村建设注重法治化建设,建立了健全的农民权益保护机制,并推进了乡村治理的现代化进程。
这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并提升了村级组织的管理水平。
新农村建设论文农村现代化发展论文面向农村发展自学考试困难及对策提要新农村建设是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和国家现代化至关重要的战略,建设新农村必须农村教育事业先行。
自学考试面向农村发展具有独特的优势,因而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历史使命。
本文主要讨论自学考试面向农村发展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和解决对策。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自学考试;对策自2004年开始,“三农问题”连续成为每年的党中央、国务院一号文件。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为我国破解“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是要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农村教育事业先行,而作为我国规模最大的开放高等教育形式——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新农村建设中将具有重要的历史战略使命。
一、自学考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战略意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个重要内容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正处在关键的发展阶段,过去的基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业发展模式,具有“低、小、散”的特征,农业生产率低下,而发展集约化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未来农业发展趋势,也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前提条件。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必须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使他们转变为新型农民。
但是,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普遍较低:一是农民文化基础总体较差。
我国5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比不到15%,初中文化程度占比接近一半,小学及以下占比30%,其中文盲约占5%;二是农民科技素质总体较差。
大部分农民没有接受过现代科技基本知识学习培训,无一技之长。
据统计,我国农村劳动力接受过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的占比不到10%;三是农民思想观念比较保守落后,小富即安,缺乏创业创新精神,习惯于传统的小农耕种作业方式,新技术、新产业等接受与普及速度较低;四是农村留守劳动力层次进一步恶化。
我国改革开放后,随着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我国民工潮开始涌现,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向经济发达地区。
这些流出的农村劳动力往往都是农村中文化科技素质相对较高的,这对于留守农村的劳动力总体层次更是雪上加霜,使农村劳动力水平进一步恶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破解我国“三农问题”,关键在于提高农民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文化素质,使他们转变为新型农民;打造新型农民,必须农村教育事业先行,面向农村大力加快发展各类农村职业教育,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教育事业和农村劳动力培训问题,国家连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与扶持政策措施,加大了农村地区教育事业经费投入,特别是对中西部地区还实行了多项倾斜政策。
高教自考是我国学生规模最大、办学方式最灵活的开放教育形式,在新农村建设的国家政策方针指引下,如何为农村经济发展、文化建设和国家稳定做出贡献,为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进程和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做出贡献,是当前我国高教自考面临的重大机遇与历史使命。
二、面向农村发展自学考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尽管我国自考主管部门面向新农村建设服务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是我国目前农村自学考试还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
1、社会各界对面向农村发展自考教育认识不足。
当前,随着农村的发展,很多农村劳动力渴望通过有效的学习途径学会一技之长、甚至全面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但是却因为农村职业教育事业落后造成他们求学无门。
我国自考模式由于其开放性、灵活性,是非常适合于农村劳动力学习需求的一种教育模式。
但是,我国自考模式以前主要在城市发展,广大农村社会特别是农民对自学考试缺乏必要的了解。
因此,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学习需求与优越的高教自考开放模式存在着严重的脱节。
另外,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不断深化,高考普及率不断提高,社会上出现的一定程度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结果很多农村劳动力认为读正规大学都不能很好的就业,以此推断自学考试模式更加没有用处,从而对自考模式更加不关注和了解。
特别是一些基层政府部门对自学考试认识也不到位,对农村自考毕业生在就业、任职等方面偶尔出现对待不公现象,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考生参加自学考试的积极性。
2、面向农村发展自考专业与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国自考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历史,主要是面向城市的职业需要而培养人才的,自考专业与课程体系等一般是按普通高校设置,比较强调学科体系知识学习,学习模式也是参考普通高校的,对实践技能等实用能力培养相对薄弱。
目前,农村自考目前发展在于培养一批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因此这些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必须切合农村实际发展需求。
因此,面向农村发展自学考试服务新农村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专业与课程体系设置问题,以符合农村劳动力需求的实际。
我国自学考试面向农村发展的历史比较短,总体还处在探索实践阶段,自考主办部门针对农村劳动力实际需求的系统研究还比较缺乏,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趋势、农村劳动力技能与知识提升要求等都了解不足,导致目前我国很多地方在自学考试的专业与课程体系设置等符合农村需求的专业较少,或者开设的专业课程体系上与农村劳动力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
专业与课程设置不合理限制了自学考试向农村发展的进一步拓展。
3、面向农村发展自考物质条件限制较多。
相对其他类型的人才培养途径,我国自学考试模式的一个重要优势在于它收费相对低廉。
但是,我国当前绝大多数的农民生经济收入水平还比较低,即使相对低廉的自学考试费用,对于很多农民家庭,也是不小的经济负担,而村镇集体经济总体还比较薄弱,这个也成为当前农村劳动力参加自考的重要障碍。
我国自学考试模式还有一个优势就是教学组织方式比较灵活,以学员自学为主,同时配以适当的主办机构的面授辅导,而且往往根据学员需要送教到学员集中的地方,方便已经工作的学员,使学员工作学习两不误。
我国农村劳动力大部分工作在农村或者附近的中小民营企业中,他们绝大多数无法离开具体岗位。
他们有通过再学习提升自身素质能力的切实需求,理论上自学考试这种灵活的教学组织模式可以很好地帮助他们满足需求。
但是,当前很多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较薄弱,很多地方连基本的教学条件也不具备,比如缺乏固定的教室与教学设施,这也限制了面向农村发展自学考试。
此外,面向农村的自考管理和助学的困难较大。
由于我国过去的自考主要面向城市劳动力服务,各地自学考试管理部门主要集中在城市,管理经验等也重要积累在城市学员上,导致当前面向农村发展自学考试模式存在两方面障碍:一方面农村自学考试管理机构缺乏;另一方面自学考试管理部门缺乏农村自学考试管理的经验,缺乏适合农村自学考试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此外,在自学考试社会助学方面,一方面农村物质条件不够,助学手段等比较落后;另一方面很多城里优秀教师不愿意下乡,导致农村自学考试助学水平低下,甚至无法保证农村自考助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农村学员,尤其是一些边远山区的学员,只能完全靠自学来完成学业,也严重制约了农村自学考试的进一步拓展。
三、面向农村发展自学考试对策措施根据农村实际,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推进我国自学考试面向农村拓展,为我国新农村建设服务。
1、加强宣传,提高农村学员的求学积极性。
随着我国政策向农村倾斜,农村发展迎来了巨大的机会。
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对此政策带来的重大机遇与深刻影响还认识不深刻;还有部分农村劳动力认识到此重大机遇,也渴望通过学习获取一技之长甚至更多的个人发展空间与机会,但是却多重因素制约了他们学习的机会。
相对其他各类学习模式,我国自学考试模式可以更好地满足农村劳动力的这种学习需求,也给自学考试面向农村发展提供良好的机会,但是目前农村劳动力对自学考试模式了解还甚少。
因此,自考主管部门要加强宣传,一方面要引导农村劳动力领会中央农村政策变化机遇而理解学习改变命运的道理;另一方面使他们了解自学考试模式的优越性,提高他们参加自学考试的积极性。
2、立足需求,合理设置专业与课程体系。
面向农村发展自学考试服务新农村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自考专业与课程体系设置符合农村社会发展趋势与农村劳动力需求实际。
因此,面向农村发展的自考主管部门要加大政策学习与实际当地调研,深刻理解农村区域未来发展趋势以及本地实际人才需求特征,以及当地农村劳动力文化知识水平现状,从实际出发,合理设置相关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专业与课程体系,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等可以打破传统学科体系,务必以实用为原则。
比如,当前农村农业产业集约化经营的趋势,带来了对经营管理以及法律方面人才的需要,专业设置时可以开设融合管理、法律、环保、农技等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专业,提高人才培养针对性,使农村学员能够真正学以致用。
再如,当前我国乡村产业具有块状特征,可以针对区域块状产业熟练技术工人大量需求而开设相关专业,即提高区域块状产业人才竞争力,又使农村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提高收入。
另外,还可以针对未来新农村可能衍生的大量新产业,开展农村劳动力创业创新的能力培训等,为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武装知识基础。
3、强化技能,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与考核。
传统自学考试立足城市学员,专业与课程体系基本与普通高校对接,自学考试过程中存在着重理论性考试、轻实践性学习的现象,有的考生平时只能靠背书本上的实验,最后在毕业前参加考核,这种模式显然不适合农村劳动力的学习需求。
自学考试面向农村发展,必须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因为农村劳动力参加学习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获得学历,而是为了通过学习提高实用技能,从而在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机遇中更好地发展自己。
因此,面向农村发展自学考试必须注重学员实践性环节的教学与考核。
自学考试主管部门可以通过与当地相关企业、职业学校等联合,多途径地建设农村自考学员实践教学基地。
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地方政府也愿意扶持农村劳动力再学习,自考部门也可以争取这些当地政府支持,共同建设农村劳动力实训基地,定期安排农村自考学员进行实训。
自考部门还可以联合一些地方产业龙头企业开展订单培养模式,开展学做一体化的自考模式,为企业量身订做实用技能型人才。
总之,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与考核,是自学考试面向农村发展的必要前提。
4、依托科技,加强对自考学员的学习过程管理。
加强学员学习过程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
农村自考学员往往居住比较分散,而且平时忙于各自的生活工作,接受集中助学辅导的机会相对比较有限,让老师批改作业等也很不方便,给学员学习过程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因此,在农村自学考试助学管理中,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积极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教师讲授、学员自学、网络作业有机相结合,从而加强学员的学习过程管理,提高教学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