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欣赏(1):绪论及第一章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9
绪论课讲课要点:绪论和第一章内容绪论应讲清两点:1、开设本门课的目的;2、本门课的主要内容及讲课方法;第一章应讲清以下内容:第一:文学的涵义——这是进行文学欣赏的基础;第二:文学欣赏活动性质——文学欣赏是一个审美认识、再创造的过程,这一过程给我们以无穷的教益。
第三:文学欣赏的过程——我们如何进行文学欣赏教学过程:绪论——本门课的教学体例和开设目的:文学欣赏课是在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的总体氛围中产生的一门新课,它不同于以往与中学语文课本面孔雷同的《大学语文》,采取以文学欣赏方法和文学欣赏常识为主线、以名篇欣赏为落脚点,分文体进行教学的模式,重点在于欣赏方法的介绍。
这样就使得学生对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有一个系统的梳理,在掌握欣赏方法的基础上,自如地进行文学名著的欣赏,以达到授人以渔、举一反三的目的,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综合人文素质。
本门课的主要内容:文学欣赏方面的内容以教材为主包括五章,共26学时;根据专业的情况及外语教研室的要求,加入写作方面的内容,重点讲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应用文写作概论,二是常用的应用文文体写作,三是毕业论文写作,共8学时。
对学生的要求:无论是文学欣赏还是应用文写作,对于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前者是我们的精神需求,后者可能是我们今后谋求生计的工具,因此应该重视;由于课时非常短,内容很多,课堂上只讲要点,需要课下进行大量的阅读和写作。
第一章:文学欣赏概述一、文学活动:从动态角度分析,文学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
既然是艺术创造活动,就要有原料、有创造者、有产品,文学创造的原料就是现实生活,创作者就是作家,产品就是作品,因而这三者构成了一种三角关系,即现实——作家——作品。
这就是传统的文学创作三角关系。
但是在这个关系中,只涉及了文学的创作,没有对于作品的评判和反馈因素,所以后来国外的文艺理论家,又创立了“文学的接受理论”,即在以上旧的“三角关系”的基础上增加了读者的因素,构成了新的三角关系:作家——作品——读者。
人教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文学欣赏(整理
版)
本文档是对人教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文学欣赏章节的整理版。
以下是每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古代诗词欣赏
本章介绍了古代诗词的特点和鉴赏方法,并选取了一些经典的古代诗词作品进行欣赏和解析。
第二章:现代散文欣赏
本章介绍了现代散文的特点和欣赏方法,并选取了一些优秀的现代散文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
第三章:古代小说欣赏
本章介绍了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并选取了一些著名的古代小说进行欣赏和探讨。
第四章:现代小说欣赏
本章介绍了现代小说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并选取了一些优秀的现代小说作品进行欣赏和讨论。
第五章:传统戏曲欣赏
本章介绍了中国传统戏曲的种类和特点,并选取了一些经典的传统戏曲进行欣赏和赏析。
第六章:现代戏剧欣赏
本章介绍了现代戏剧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并选取了一些优秀的现代戏剧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
总结
通过本教材的研究,学生可以了解和欣赏不同文学形式的作品,培养文学鉴赏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本文档整理了每个章节的主要
内容,以便学生梳理知识点和进行复。
以上是《人教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文学欣赏(整理版)》的主要
内容概述。
*注意:本文档内容整理自《人教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文学欣赏》教材,仅供参考。
*。
2022《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作业答案《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作业参考答案(2022年3月)作业1(绪论、第一章、第六章)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1.个人的语言运用能力是一种多侧面的能力,大致包括运用社会交往规则的能力、运用语言进行认识和思考的能力。
2.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主要是研究学前儿童语言获得、语言学习和语言教育的过程。
3.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自然观察法、调查研究法和教育行动研究法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方法。
4.语言可以分为底层和上层:底层是一套音位;上层一般分为三级,分别是语素、词、句子。
5.独词句的出现和从独词句到双词句是儿童学话中的关键的两步,因为语言基本的奥秘已开始渗入这些简单的学习之中。
6.儿童掌握语言,要掌握语音、词汇、语法,并将其运用成熟。
7.前儿童语言学习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大致可以分为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
8.语言观念是指人们对于语言的认识、情感、看法、态度和审美情趣等有关语言的一系列态度和看法。
9.学前全语言教育发展的是学前儿童听、说、读、前书写以及外语等全面的语言能力。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25分)(√)1.在一切动物中,唯独人类具有高度发展的语言系统。
(某)2.语言是先天遗传的,生理上正常的孩子,长大就会使用语言。
(某)3.动物也有语言,我们日常说的所谓“莺声燕语”就是动物的语言。
(√)4.一个社会可以没有文字,但是不能没有语言。
(某)5.文字突破了语言交际中的时空限制,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某)6.体态语可以脱离语言而独立完成一定的交际任务,所以它能代替语言交际的功能。
(某)7.聋哑的人不会说话但能够思维,这说明思维可以离开语言而单独存在。
(√)8.语言发展最重要的生理基础是人类的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发展。
(某)9.语言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符号结构系统,按其构成成分来说,包括音、形、义三个方面。
(某)10.语音是口头语言的物质载体,是人类发音器官所发出的声音。
绪论课讲课要点:绪论和第一章内容绪论应讲清两点:1、开设本门课的目的;2、本门课的主要内容及讲课方法;第一章应讲清以下内容:第一:文学的涵义——这是进行文学欣赏的基础;第二:文学欣赏活动性质——文学欣赏是一个审美认识、再创造的过程,这一过程给我们以无穷的教益。
第三:文学欣赏的过程——我们如何进行文学欣赏教学过程:绪论——本门课的教学体例和开设目的:文学欣赏课是在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的总体氛围中产生的一门新课,它不同于以往与中学语文课本面孔雷同的《大学语文》,采取以文学欣赏方法和文学欣赏常识为主线、以名篇欣赏为落脚点,分文体进行教学的模式,重点在于欣赏方法的介绍。
这样就使得学生对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有一个系统的梳理,在掌握欣赏方法的基础上,自如地进行文学名著的欣赏,以达到授人以渔、举一反三的目的,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综合人文素质。
本门课的主要内容:文学欣赏方面的内容以教材为主包括五章,共26学时;根据专业的情况及外语教研室的要求,加入写作方面的内容,重点讲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应用文写作概论,二是常用的应用文文体写作,三是毕业论文写作,共8学时。
对学生的要求:无论是文学欣赏还是应用文写作,对于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前者是我们的精神需求,后者可能是我们今后谋求生计的工具,因此应该重视;由于课时非常短,内容很多,课堂上只讲要点,需要课下进行大量的阅读和写作。
第一章:文学欣赏概述一、文学活动:从动态角度分析,文学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
既然是艺术创造活动,就要有原料、有创造者、有产品,文学创造的原料就是现实生活,创作者就是作家,产品就是作品,因而这三者构成了一种三角关系,即现实——作家——作品。
这就是传统的文学创作三角关系。
但是在这个关系中,只涉及了文学的创作,没有对于作品的评判和反馈因素,所以后来国外的文艺理论家,又创立了“文学的接受理论”,即在以上旧的“三角关系”的基础上增加了读者的因素,构成了新的三角关系:作家——作品——读者。
这一理论,强调文学活动是一个动态系统,从而实现了作者中心、文本中心向读者中心的转移。
美国的文艺理论家将新旧两大三角形中的四个要素联系起来,使文学成为一个流动和反馈的过程。
即文学活动是由现实的“世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作家”、它们所创作的“作品”及阅读这些作品的“读者”四要素构成,按照这个“四要素理论”,可以图示为:现实世界作家(内心世界)读者(内心世界)作品(艺术世界)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4个基本要素构成了文学活动。
并形成了螺旋上升的循环结构。
从这个角度说,文学活动是一种“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的动态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从实践观出发,明确指出文学艺术不仅是一个反映过程,更是一个生产过程,文学是一种艺术生产,文学与科学、哲学、政治、法律等活动“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方式”。
根据这一观点,文学创作作为艺术生产,是一种社会的精神创造,而文学接受作为艺术消费,则是一种社会的精神消费。
因此,文学活动又是一个从艺术生产到艺术价值生成,再到艺术消费的过程。
把握文学活动的整体过程,是文学欣赏的基础。
二、文学的涵义:现代所谓文学,是指用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通常分为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等。
不过有些作品难以归类,被称为折中文学,如《史记》即可称为历史文献,也可视为文学作品;鲁迅的杂文既是政论文,又是风格化的文学作品。
这里涉及到文学分类标准的理解,不展开讲。
总之,文学作为语言艺术,是对社会生活能动的形象的反映。
第二节、文学欣赏的性质提示问题:我们如何进行文学欣赏?我们以什么方式欣赏一篇文学作品?如以我们最熟悉的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为例:日照香炉升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首先:看语言。
其次:感受作品中的形象:在香炉峰的紫云缭绕中,一条瀑布像银河那样飞流直下。
诗中有香炉峰、有瀑布、有紫烟缭绕等。
把这些形象联系在一起,还会联想到诗中提到的天上的银河。
并把它与瀑布联系在一起。
最后产生美的感受:真是太壮观了,太美了,祖国的河山太美了,我们恨不能也亲自到庐山脚下去一睹瀑布的雄姿。
在这之中,我们就完成了一次文学欣赏的过程,可以说,只有我们的欣赏,才使得这首诗发挥和实现了它的作用。
一、文学欣赏的概念:文学欣赏,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
读者通过语言媒介,获得对文学作品所塑造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得到审美的享受,从而领会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
文学欣赏是文学发挥和实现其社会作用的重要环节。
(结合板书分析此定义)从文学接受主体与文学文本之间的辩证关系考察,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
也就是说,一般文学阅读活动并不等于文学欣赏,只有那种获得审美享受的阅读活动,才是文学欣赏。
那么,文学欣赏有什么特点?在我们进行文学欣赏时应该对此有所了解。
二、文学欣赏的特点:1、文学欣赏是一种认识活动。
——认识社会、认识自己。
——实现作品审美价值一方面,读者通过感知文学形象,通过文学作品这面“生活的镜子”,认识生活的某些本质,从而发见社会,发现自己。
另一方面,作品的审美价值也通过读者的认识活动最终得以实现。
因为对作品来说,如果不给读者阅读,也难以实现其价值。
而对作家来说,“仅仅对一个人有价值的东西是没有价值的,这是文学铁的规律。
”文学欣赏这种认识活动,有其特殊性:文学欣赏是从感知形象开始的,离不开形象思维,这与阅读科学论著不同,后者以抽象思维为主。
文学欣赏的形象思维过程与作家创作的形象思维过程不同。
文学欣赏的思维过程是沿着语言——形象——本质这样的过程进行的,比如读者阅读鲁迅的《祝福》,先通过语言信息,感知祥林嫂这一形象,然后才认识封建社会的君权、神权、族权、父权摧残劳动妇女的本质。
这一思维过程,与鲁迅在把握社会本质的基础上,塑造祥林嫂这以艺术形象的创作过程正好相反。
因此,作家进行文学创作的形象思维过程是沿着本质——形象——语言来进行的。
文学欣赏以感性认识为主,但也不排除理性认识的参与。
比如,文学欣赏活动需要以读者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读者的审美观念为指导,依靠读者的形象思维来判断。
因此,具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和审美观念的人对同一篇文学作品的欣赏是不同的,形象思维能力差的人,也很难理解一首诗的妙处。
举例:现在热播的电视剧《刘老根》农民的看法与城里人不同、经济学家与文艺工作者的看法又会有不同;还有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提名的《英雄》在国内上映后评价不同。
最大的分歧是故事内容与画面。
除了电影艺术方面的看法不同外,涉及内容方面的分歧就很大,特别是历史学家与创作者的看法截然相反:按创作者的看法,秦赢政是影片中的英雄,而这与历史学家的观点是相悖的。
因为历史学家更注重历史的理性的思维,而艺术家则以自己的观点去创作。
2、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按照中国的传统的观点,文学作品塑造的是美的形象、给人的是美的情感,因此我们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就是审美。
文学作品从情感上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给读者带来愉悦、激昂、悲哀、愤怒等美的享受,这就是文学的审美属性。
其中,情感反应是联系作者与读者的纽带,正如刘勰所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充分强调了“情”的关联作用。
3、文学欣赏是一种再创造活动作家创作是“一度创造”,读者欣赏是“二度创造”或再创造。
“再创造”是指欣赏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具体处境、文化素养等因素,通过想象和联想,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进行加工、补充,使之成为自己头脑中生动丰满的艺术形象的活动。
这是作者的艺术实践在读者方面的继续。
再创造所凭借的方法是联想和想象。
通过联想,可以把作品中分散、跳跃、流动的形象组织起来,建立形象间的有机联系;通过联想,还可将作品中的形象与现实中的人和事联系起来,与自己的切身体验结合起来,使作品形象更加丰满充实。
事实上,这种联想和想象是随时进行的,欣赏者无论是欣赏文学作品还是艺术作品都需要这种想象和联想。
应该指出的时,文学欣赏的再创造是一种有限创造,应以作品所提供的基本形态为依据。
尽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但都是“哈姆莱特”而不是李尔王或唐.吉课德。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进行再创造活动的,再创造的基础是提高文学欣赏力。
要提高欣赏力,首先要提高自身修养。
马克思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一位文学理论家说,要想理解但丁,就必须把自己提高到但丁的水平。
要提高欣赏力,还要坚持正确的途径——数量上要多读、质量上读好作品。
刘勰说“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这是说,要多读、多思,注重文学作品的数量;歌德说“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培育成的”,这是强调阅读文学作品的起点要高,侧重于审美对象的质量总之,文学欣赏是一个审美认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审美再创造的过程。
这一过程给人以无穷的教益。
爱因斯坦说“艺术作品给我最高的幸福感受。
我从中汲取的精神力量是任何其他领域所不及的”。
三、文学欣赏的过程(重点)1、文学欣赏的准备阶段:在读者阅读之先,读者头脑中已有一定的文化储备和既定的期待视野。
文化储备:包括审美情趣、文化积淀和审美能力。
审美情趣表现为审美偏爱、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
俗话说“黄瓜白菜,各有所爱”。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审美偏爱、标准和审美理想。
这是由读者的审美差异性决定的。
如:王安石喜欢杜甫,而不喜欢礼拜,欧阳修则相反;雨果喜欢司汤达的《红与黑》,歌德不恭维雨果的《巴黎圣母院》。
文化积淀主要指读者知解作品事、情、理所需的知识存量。
要真正欣赏一部作品,就要了解作者的生平、作品缘起、作品有关事件的脉络。
审美能力是读者认识美、欣赏美的能力。
审美能力,对文学欣赏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审美能力并非天生的,是多次实践的结晶,列宁曾五读《怎么办》,毛泽东也把《红楼梦》读了五遍,他们最终都有深刻的妙悟。
文化储备为文学欣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期待视野:指在欣赏作品之前,读者在心理上对作品所抱的期待和要求。
表现为文体期待:对文学体裁样式的期待指向。
如阅读小说,希望有引人入胜的情节、有血肉丰满的形象;阅读诗歌,则希望意境优美、言有尽而义无穷等。
意向期待:即读者对文学形象的期待志向,如看到作品中青松、寒梅形象,便热望其坚韧不拔、冰清玉洁的品质得到赞美;看到雨巷、孤雁,则有抑郁、哀怨的意向期待。
意蕴期待:指读者对作品较为深层的情感、意义的期待指向。
比如希望能蕴含符合自己思想倾向的艺术境界、表达与自己相通的人生态度等。
在文学欣赏中,期待视野的3个层次将促进读者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2、文学欣赏的发生阶段:主要指读者通过语言媒介、形成欣赏注意、进而感知文学形象的阶段,即由“言”到“象”的阶段。
这是文学作品有作者的第一文本转化为读者的第二文本,逐渐实现其价值的初始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