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南京民国历史与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7
民国时期的南京(历史)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相继起义响应,形成了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运动,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南京再一次成为世人瞩目的首都。
(一)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起义,辛亥革命取得成功。
消息传出,举国沸腾。
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贵州、江苏等省纷纷响应,宣告独立。
(1)江浙联军攻克南京江、浙各省起义军将领集会,决定组织苏浙联军,兵分三路(中路浙江军担任主攻,右路上海军,左路江苏军),攻取南京,配合武汉革命军的作战,发展东南各省的革命形势。
12月2日,江浙联军开进南京城,受到城内居民热烈欢迎。
(2)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晚10时,在两江总督署的西花厅举行大总统就职典礼。
改国号为“中华民国”,以五色旗(代表汉、满、蒙、回、藏)为国旗;向全国各省发布废除旧历、改行世界通用的公历(月、日、星期)的通电,并以临时大总统就职的1月1日(阴历辛亥年11月13日)作为民国建元的开始(1912年为民国元年)。
将公历(阳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阴历)的正月初一称为“春节”。
(3)《建国方略》1916年以后,袁世凯复辟称帝,张勋复辟,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军阀解散国会和废弃《临时约法》,孙中山认识到南北军阀都是一丘之貉。
从1918~1920年,孙中山完成过去已经着手撰写的《建国方略》,对以往的革命经验进行总结,提出了改造和建设中国的宏伟计划。
《建国方略》是孙中山所著《孙文学说》、《实业计划》、《民权初步》三书的合称。
《建国方略》给于南京以极高的评价:“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此佳境也……南京将来之发达,未可限量也。
”(二)国民政府定都南京(1)北洋军阀时期的南京1912年2月12日,清代最后一个皇帝溥仪宣布退位。
南京的简介和历史一、南京简介1. 地理位置- 南京位于中国东部、长江下游中部地区,是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国家重要门户城市。
其地理坐标为北纬31°14′至32°37′,东经118°22′至119°14′。
2. 城市规模与行政区划- 南京市总面积6587.04平方千米。
截至2022年,南京市辖11个市辖区和1个国家级新区(江北新区)。
3. 自然环境- 地形地貌:南京属宁镇扬丘陵地区,以低山缓岗为主。
低山占土地总面积的3.5%;丘陵占4.3%;岗地占53%;平原、洼地及河流湖泊占39.2%。
宁镇山脉和江北的老山横亘市域中部,南部有秦淮流域丘陵岗地南界的横山、东庐山。
- 气候:南京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
常年平均降雨117天,平均降雨量1106.5毫米,相对湿度76%,无霜期237天。
每年6月下旬到7月上旬为梅雨季节。
年平均温度15.4℃,年极端气温最高39.7℃,最低 - 13.1℃。
- 河流湖泊:境内河湖水系发达,长江穿城而过,境内长度约95千米。
秦淮河是南京的母亲河,分内河和外河,内河在南京城中,是十里秦淮最繁华之地。
此外还有玄武湖、莫愁湖等湖泊。
4. 经济与文化- 经济:南京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国家重要综合性工业生产基地、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也是中国三大电子工业基地之一。
在软件和信息服务、新能源、智能电网等新兴产业领域发展迅速。
南京的服务业尤其是金融、商贸等也十分发达,新街口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 文化:南京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南京文化兼具北方的豪迈和南方的婉约,在文学、艺术、建筑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成就。
南京话是南京地区的方言,属于江淮官话。
南京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有盐水鸭、鸭血粉丝汤等特色美食。
二、南京的历史1. 古代南京- 先秦时期:南京地区在远古时代就有人类活动。
春秋战国时期,南京地区先后属于吴国、越国和楚国。
民国时期南京、武汉、重庆三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与建筑个性的比较分析(下)周荣蜀;舒莺【摘要】Nanjing, Wuhan and Chongqing successively served as the capital and deputy capital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three places are endowed with the same cradle of Yangzi river and similar geographic conditions. Buildings established in this period opened up the beginning when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e absorbs Western building technology. The three cities have their own building characteristics. These buildings must inher-it history, reasonably absorb advanced western design concept and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market and geographic environment to establish urban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民国时期先后作为首都和陪都的南京、武汉、重庆,同属长江流域,具有类似的地理环境,其时兴建的民国建筑,开创了我国传统建筑吸收西方技术开展城市设计的先河。
三地又依城市所处环境不同而保持了各自的地域建筑特色,这为当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既要传承历史,又要合理吸收西方先进设计理念,同时兼顾自然地理环境和市场需求,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文化。
(全)南京民国历史与文化南京是中国民国的首都,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城市之一。
南京被誉为“六朝古都”,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20年前,南朝东晋时期。
自此以后,南京一直是中国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重要城市。
在20世纪初,南京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是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等重要历史事件的关键地点。
以下将为读者简单介绍南京民国历史和文化。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布中华民国成立,南京成为了中国首都。
在此之前,南京被选为革命的中心是因为其地理位置优越。
南京地处长江中游,拥有重要的交通地位。
此外,南京是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古城,拥有广阔的人才资源。
最重要的是,南京在清朝末期就已经成为了一支重要的革命力量的中心,这为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
南京民国时期的第一个政府是袁世凯领导的北洋政府。
作为中华民国的第一个政府,北洋政府在南京开展了大量的现代化建设工作。
这包括加强了南京的防御体系,建设了铁路、公路、水运等基础设施,推行了新式的教育和医疗体系,促进了南京的文化和经济发展。
北洋政府的崛起也带来了南京的政治和社会动荡。
南京曾经是袁世凯的司令部所在地,但是南京是一个自由、开放的城市,人们的思想也相对比较开放。
因此,南京成为了不同派别争夺的重要地点,存在政治混乱和暴力冲突。
1927年,国共合作解体后,南京成为了国民政府的首都。
国民政府在南京进行了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改革,推行了一系列现代化措施。
在此期间,南京也成为了文化和艺术的中心。
南京的话剧、影视、音乐等艺术形式开始蓬勃发展,并且在孙科、汪精卫等人的倡导下,南京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和产业升级。
南京民国文化是一个多元的文化体系。
这里既保存了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又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特色。
在南京民国时期,南京涌现了许多著名的文化人物和文化团体,例如鲁迅、胡适、蒋兆和等人。
这些人士的思想、文艺作品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南京的书画、雕塑艺术也十分繁荣。
南京艺术家纷纷涌入上海、北京等大城市,为国民政府的宣传、美术出版物等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南京介绍1.“六朝金粉地,金陵帝王州”。
有着6000多年文明史和2400多年建城史的南京,与北京、西安、洛阳并称为“中国四大古都”。
自公元229年东吴孙权迁都南京以来,历史上先后有10个朝代在此建都,故有“十朝都会”之称。
古老的秦淮河玉带般蜿蜒舒展,站立桥头,眼前宛然是历史在悠悠流过;点缀两旁的玄武湖和莫愁湖静如处子,似在幽然倾诉;钟山、栖霞山迤逦悠长,“神龙”般延续着千年的守卫;金陵古城默然而立,城内的沧桑繁华刻写着它的年轮。
南京文化古迹遍布,从中可以探寻历史的源头:中山陵依山而建,结构严整,观之而生一股浩然之气;夫子庙建筑群古色古香,漫步其间,让你体味明清时代的市井繁荣;中华门气势宏伟,设计巧妙,置身城内,壁垒森然,耳边似有战马嘶鸣;此外还有灵谷寺、石象路、三国东吴所筑石头城遗址、明代朱元璋的陵墓(明孝陵)以及革命纪念地雨花台等,引人遐思无限。
古老悠久的文化遗产,现代文明的经济都市,与蔚为壮观的自然景观构成了南京独特的园林城市风貌2.南京市,别称金陵,简称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省会、副省级城市,“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昔有“六朝古都”之称,近人亦常稱為「十朝都會」。
南京位于长江下游沿岸,是长江下游地区重要的产业城市和经济中心,中国重要的文化教育中心之一,也是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目前,南京仍是中华民国名义上的首都。
南京大部为低山丘陵地形。
长江从西南方向流入南京,在此折向东进入镇江。
秦淮河、滁河分别从南北岸汇入长江。
南京境内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山体构成宁镇山脉西段,大体呈东西向分布。
“石头虎踞,钟山龙蟠”概括了南京城周边的地势。
南京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夏长而春秋短,年平均气温16摄氏度。
二.南京景点介绍及特色中山陵5A景区中山陵位于江苏南京市区,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灵柩于1929年6月1日奉安于此。
中山陵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政治家、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陵墓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
南京城市历史发展(一)【引言概述】南京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城市之一。
自古以来,南京扮演了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角色。
本文将从南京城市历史发展的角度,探讨其丰富的历史沿革,并重点介绍南京的建筑风格、名胜古迹、文化底蕴以及城市规划等内容。
【正文】一、南京的建城沿革1. 南京的建城起源于古代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495年的吴国时期。
2. 南京在明朝时期成为中国的首都,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
3. 清朝时期,南京再次成为重要的政治中心,修建了许多宏伟的建筑,如夫子庙、明孝陵等。
4. 在20世纪初的民国时期,南京成为临时首都,推动了城市现代化进程。
二、南京的建筑风格1. 南京古城墙是南京建筑的代表性标志,展现了传统的城市防御系统。
2. 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对南京的城市景观产生了深远影响,以黄金分割比例和富丽堂皇的装饰为特点。
3. 南京的民居建筑体现了江南地区的独特风情,以精美的木结构、雕花和园林为特色。
三、南京的名胜古迹1. 中山陵是中国现代史上重要的地标之一,作为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吸引着大量游客。
2. 紫金山是南京的自然风景名胜区,拥有秀丽的山水景观和丰富的植物资源。
3. 夫子庙是南京的文化名所,富含传统的文化元素和庙堂建筑风格。
四、南京的文化底蕴1. 南京曾是六朝古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
2. 南京的文化底蕴体现在文学、绘画、戏曲和艺术等多个方面。
3. 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的存在,使南京成为中国文化智慧的重要源泉。
五、南京的城市规划1. 近年来,南京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更新和改善计划,提升了整体城市形象和功能。
2. 南京奥体中心、金陵图书馆等大型城市建设项目,为城市发展增添了新的亮点。
3. 南京的城市规划注重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创造了独特的城市风貌。
【总结】南京作为中国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城市,在城市历史发展方面经历了多个重要阶段。
其建筑风格、名胜古迹、文化底蕴以及城市规划都是南京鲜明的特点。
南京的发展历程南京,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古都之一,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南京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见证了中国的辉煌与艰难。
下面将从南京的起源、历史重要事件和现代发展三个方面,简述南京的发展历程。
南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大约2000多年前的秦朝时期。
那时南京地区被称为“蒋山”,是一个农业发达的地区。
随着秦朝的灭亡,南京地区进入了混乱的时期。
直到南京三国时期(东吴时期)的建康建城,南京正式成为一座城市。
南京的发展在明朝时期达到了巅峰。
明朝第一个皇帝朱元璋曾在南京建都,并以南京为首都。
在这个时期,南京发展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经济、文化繁荣。
明代孔庙、夫子庙、明城墙等许多古迹都建立在这个时期,成为了南京的标志性建筑。
然而,南京的辉煌只是有限的。
明朝灭亡后,南京受到了清朝的统治。
在清朝时期,南京地位下降,直到中华民国成立后才重新回到了全国的政治舞台。
1912年,南京成为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并建立了许多政治、教育机构,如国立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和国立东南大学(今东南大学)等。
然而,南京仅仅作为临时首都存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
1937年,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南京又一次成为了中国的首都。
在这个时期,南京经历了历史上著名的南京大屠杀,成为了世界上令人震惊的悲惨事件之一。
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再一次成为了国共内战的重要战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京不再是中国的首都。
并且,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南京所拥有的许多历史遗迹和文化财富遭到破坏。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经历了快速的现代化发展。
特别在1984年,南京成为了中国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南京在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有了飞跃的进步。
近年来,南京更是成功举办了多次重要的国际性活动,如2010年青奥会、2014年亚洲青年运动会和2019年世界田径锦标赛等。
可以说,南京的发展历程既是中国历史的缩影,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见证。
从古代的文化名城到现代的现代化城市,南京充满了独特的魅力。
民国“黄金十年”南京的民族形式建筑述要南京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其中民国时期(1912-1949年)的“黄金十年”,南京曾是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的首都,民族形式建筑是这一时期南京的重要特色之一。
在民国时期,南京的民族形式建筑融合了东西方的建筑元素,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风格的结合。
这些建筑大多采用中西合璧的风格,展示了近代中国的国际化面貌。
南京民国时期的民族形式建筑包括政府建筑、教育机构、商业建筑和民居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山陵和行宫。
中山陵是为纪念中国革命家孙中山而建的陵墓,建筑风格中西合璧。
整个建筑群占地广阔,由丰碑坊、南门、祭堂、墓庭组成,气势宏伟,寓意庄重。
中山陵的建筑风格将中国传统的建筑特色与西方的古典建筑风格相结合,展现了中国人民渴望民主与现代化的精神。
行宫是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主要活动场所之一,也是南京著名的建筑群之一,位于中山陵附近的紫金山南麓。
这座建筑群由国民政府大楼、宴会楼、礼堂、休息楼和休闲花园等组成,建筑风格独特,展现了西方建筑的现代化特征。
在教育机构方面,民国时期南京的民族形式建筑也得到了重视和发展。
南京大学成为民国时期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学校的建筑采用了欧洲中世纪的建筑风格,展示了神圣和庄重的氛围。
其他一些学校如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江宁农业学院等也在建筑设计上融合了中西文化特色,突显了当时社会的现代化倾向。
商业建筑方面,民国时期南京也出现了一些具有民族形式的建筑,如夫子庙,它是南京历史文化名胜之一,也是旅游胜地。
夫子庙内的建筑风格兼具古典和现代化的特点,集文化、商业、旅游于一体,成为中国传统商业与现代建筑相互融合的典范。
民国时期南京的民族形式建筑丰富多样,展现了近代中国追求现代化与传统文化传承的精神。
这些建筑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遗产,为后人提供了学习和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
这些建筑也体现了民国时期南京城市发展的现代化方向,为城市建设和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江苏南京总统府穿越历史的建筑群了解民国时期的与文化江苏南京总统府穿越历史的建筑群了解民国时期的文化南京总统府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建筑之一,它曾经是中国民国时期国家政府的办公地点。
如今,这座建筑群已成为了一处历史遗迹和重要的文化景点。
游览南京总统府,我们可以穿越时光,了解民国时期的文化。
南京总统府位于江苏南京市中山陵附近,占地面积巨大,建筑风格融合了中西方的元素,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下面,我们将通过对南京总统府的探访,一窥民国时期的文化。
首先,南京总统府的建筑设计反映了当时的文化氛围。
整个建筑群以中轴线为基础,楼台亭阁错落有致,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雄伟和精美。
同时,府内还引入了西方建筑的元素,如拱廊、封闭式庭院等,体现了当时中国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和融合。
展示了南京总统府作为国家政府办公场所的重要性。
府内的主楼是总统的办公室,衙门楼则是接待外宾的地方。
在这些建筑中,我们可以想象到当时的政要们在这里商讨国家大事,招待外交官员,见证了民国时期国家政务的运转。
其次,南京总统府内的陈列和展示物品也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的文化与历史。
例如,在总统办公楼内,有一间展示客厅,墙壁上悬挂着历届总统的肖像,这些肖像见证了更替的政权和时代的变迁。
此外,府内还有一些文物,如曾经总统使用的办公家具、文书、书籍等,这些珍贵的文物让我们能够亲身感受到民国时期的历史风貌。
最后,南京总统府的庭园景观也展示了民国时期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
府内的花木扶疏、假山水池、廊桥流水等景观布置,犹如一幅幅精心设计的园林画卷,让游客仿佛置身于宁静怡人的自然环境之中。
这些景观的设置既展示了中国传统园林的审美理念,同时也融入了西方园林艺术的元素,凸显了文化融合的特点。
通过对南京总统府的游览,我们不仅仅可以欣赏到其壮丽的建筑,还能够深入了解民国时期的文化和历史风貌。
它不仅仅是一座建筑群,更是一段鲜活的历史,见证了中国百年变迁的见证者。
走进南京总统府,我们能够感受到民国时期人们的智慧、勇气和坚持,也能够思考中国近代发展的历史轨迹。
南京的历史文化南京,有着6000多年的文明史和2400多年的建城史,素有“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都”的美誉,与北京、西安、洛阳并称为“中国四大古都”,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南京市地处中国长江下游的宁镇丘陵地区,东望大海,西达荆楚,南接皖浙,北联江淮,山环水抱,葱茏毓秀,山水城林融为一体,自然风貌久负盛名。
自然界厚赐于南京龙盘虎踞的山川形胜,历史在此又遗存下灿烂的文化。
先后有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等王朝在这里建都,它曾是“六代帝王国、三吴佳丽城”的金粉之地,史称六朝;此外,南唐、明(洪武)、太平天国,以及国民党政府也曾建都与此,因此,历史上盛称为“六朝胜地、十代都会”至今在南京的地下及地上尚留存着无数的文物及遗迹,是南京历史文化积淀中的重要特色与优势。
南京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一脉相传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浓厚的文化底蕴。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后,命谋士范蠡在秦淮河畔的古长干里构筑越城,迄今已有2700多的建城史。
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在清凉山筑金陵邑。
此后,秦朝称之为秣陵,东吴称之为建业,东晋称之为建康,唐朝称之为白下、上元,元朝称之为集庆,明朝称之为南京,清朝称之为江宁府治,太平天国称之为天京,1927年设南京特别市,1930年改称南京市。
期间,六朝时期的东吴、东晋、宋、齐、梁、陈,还有南唐、明初、清末的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先后定都南京,共有54位帝王、元首在位,建都历时447年。
南京还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和终结,没有任何一个城市更清晰地展现中国近代历史沧桑。
作为“六朝古都”、“十朝都城”,南京文化光辉灿烂,从汤山古猿人类到六朝文化、明清文化、民国文化乃至当代文化,古都与文化的交融,彰显出南京文化的最大特色,形成了独具魅力的特色文化。
1982年,南京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而且南京共有市以上文保单位275处,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14处43个点,省级文保单位110处117个点,市级文保单位129处。
南京的民俗文化民间灯会:六朝时,南京为帝王之都,每年元宵节,灯火满市井。
明太祖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的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朱元璋曾经下令在秦淮河上燃放水灯万盏,以示与民同乐,共庆升平。
数百年来,相沿成俗,农历正月初一至十八,南京居民都要逛夫子庙灯会灯市。
正月初八为上灯节,十五为元宵节,十八日为落灯节。
其时,南京人几乎“家家走桥,人人看灯”。
近十年来,每逢春节南京都要组办规模宏大的金陵灯会,届时“十万灯彩映秦淮”,花灯种类繁多,如荷花灯、蛤蟆灯、兔子灯、金鱼灯、熊猫灯、狮子灯、走马灯等都扎制的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夫子庙街道两旁站满卖灯、赏灯、买灯的人群,人山人海,热闹非常。
南京人除赏灯外,还要品尝元宵。
民间早已有上灯吃元宵,落灯吃面的习俗。
龙舟竞渡:端午节,原是祭祀龙的节日,民间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其中龙舟竞渡,风格独具。
据闻一多在《端午考》之说,四五千年前,划龙舟之习俗便已存之于江南昊越水乡一带。
其目的是通过祭龙,从祈求免遭水早之灾。
《金陵岁时记》云:“龙舟竞渡。
吊屈原之溺水,楚俗也,吾乡亦沿用之,秦淮河一带,观者如蚁。
”江宁区秦淮河流域的乡镇,都有龙舟竞渡的民俗活动。
尤以湖熟镇的赛龙舟活动最为壮观。
龙分乌龙、黄龙、白龙、青龙、火龙等,分组轮番竞技。
除划船速度外还要求龙尾“吊梢”的青少年表演轻捷惊险的技巧动作。
竞舟时,河两岸围观的人数多达数万人。
“立夏尝三新”:农历四月初,春去夏来,天气日渐暖和,万物欣欣向荣。
三麦油菜已经成熟,樱桃、青梅、枇杷等鲜果陆续上市,各种菜蔬也应时而生。
这时,人们自然需要换换口味,南京就有“立夏尝三新”的习俗。
“三新”指樱桃、青梅、鲥鱼。
“送夏”:进入夏季,天气不仅转热,各种传染病也增多,有的人消化力锐减,会因此不思饭食,,即所谓“疰夏”。
南京风俗有“送夏”(父母向出嫁的女儿送凉枕、羽毛扇、夏服)、称体重(据说立夏时称过体重之后,便不会疰夏)。
南京人还喜欢吃豌豆糕,《金陵岁时记》称:“立夏叫小儿骑座门槛,食豌豆糕,谓不疰夏。
南京历史文化概况介绍一:背景南京是中国江苏省的首府,也是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作为长期以来的都城之一,南京拥有丰富而深厚的历史积淀,并承载着众多珍贵的人文遗产。
二:地理环境1. 地理位置:位于华东地区,在长江下游河段。
2. 自然条件: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肥沃适宜农业发展。
三:历史演变(这里可以根据需要添加具体章节)a) 古代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秦朝统一后至西汉初建立郡县制度(公元前221年-9 年);- 各个王朝更迭阶段 (例如: 魏晋南北朝, 唐宋等)b) 近现代时期:- 晚清及民国初创(19世纪后半葉到20世纪30年代)-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1937–194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49年至今)四:历史文化遗产1. 建筑物和景点:- 中山陵: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陵墓,位于紫金山麓。
- 玄武湖风景区:南京最大的城市内湖泊之一,周围有许多名胜古迹。
2. 博物馆和纪念馆:-南京博物院: 收藏了丰富而珍贵的艺术品与文化遗产;-雨花台烈士陵园: 紀忠於國家解放事業及抒發愧將情懷五:传统节日与习俗(这里可以根据需要添加具体章节)a) 春节:- 过年期间拜神求福;–联欢晚会, 包饺子等活动.六:当地特色美食(这里可以根据需要添加具体章节)七:旅游资源推荐(这里可以根据需要添加具体章节)本文档涉及附件:- 图片文件夹:“nanjing_pictures”- 数据表格:“historical_sites.csv”法律名词及注释:1. 文化遗产:指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对于人类共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并应当为后世保护传承的物质或非物质实体。
2. 民国初创: 1912年至1949年间, 即中华民国成立之时期.3. 紫金山麓: 是南京市区西北部一片以紫金山为主峰而得名的地域4.解放战争 (1937–1945): 中國對帝國發動全面性反擊行动時所使用名称。
南京历史文化概况介绍从公元3世纪初到6世纪末的300多年间,中国南方先后有孙吴、东晋和宋、齐、梁、陈6个汉族政权在南京(孙吴时称建业,东晋、南朝称建康)建都,史家称为“六朝”。
这六朝的文化,虽然大约过去1500年了,但在南京一直到今天还有踪迹可寻。
范蠡筑越城公元前472年,越王句践命范蠡在南京秦淮河之南约830米处筑城,城周长约1.2公里,面积约0.94平方公里。
后称越城,又名范蠡城。
它是南京历史上第一座有确切年代可考的军事性质的古城,被公认为南京城市的开端。
孙权定都建业汉献帝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孙权在楚国金陵邑城址修建石头城,以资守御,并取“建功立业{”之意改称秣陵为建业。
黄龙元年(229)四月,孙权在武昌称帝。
同年九月迁都建业,开创了南京建都的历史。
南唐立国金陵五代十国时期,群雄割据。
金陵最初隶属建都广陵的杨吴政权的势力范围。
金陵府尹徐知诰,操纵杨吴朝政。
937年,徐知诰废杨吴皇帝自立,建立齐国,改金陵府为江宁府,以府治为宫,以城为都。
939年,南唐建立。
南唐都城周长约19.35公里,贯秦淮河于城中。
南唐历3代共39年,975年南唐国亡。
明初建都南京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奠都南京。
在此之前,朱元璋自立为吴王,吴王府便设在应天。
洪武元年(1368)秋八月,正式下诏,以应天府为南京,大梁(开封)为北京,实行南北两京制。
洪武十一年(1378),朱元璋以南京为京师,正式定都南京。
永乐十九年(1421)明成祖迁都北京,改京师为南京,为留都。
太平天国定鼎天京1853年1月12日,太平军决定挥戈金陵。
3月19日,攻陷金陵城,从而完成了据金陵为根本、进而完成进军江南的战略任务。
3月29日,洪秀全在杨秀清和文武百官、黎民百姓的跪迎欢呼声中,进入金陵城,暂住藩习衙署,不久修缮两江总督衙门,改作天王府,并宣布定都金陵,改名天京,正式建立太平天国农民政权。
1864年7月9日,清军攻破天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全南京民国历史与文化全南京民国历史与文化是指南京作为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中国的临时首都期间,所形成的独特历史和文化现象。
本文将从南京作为民国临时首都的背景、南京的行政、政治与文化中心、全南京的历史与文化遗迹以及对当代南京的影响等角度,全面展示全南京民国历史与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南京作为民国临时首都的背景南京作为民国临时首都的背景可追溯到1912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清朝推翻,中华民国成立。
当时的南京因得益于北方战乱的影响,成为国民党政府迁都的理想地点,也是鼓舞人心的临时首都。
民国初年,南京政府逐渐建立起行政中心,政治中心以及文化中心的地位,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政治和文化成就。
二、南京的行政、政治与文化中心南京在民国时期成为行政、政治与文化中心,是因为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人文资源。
政治上,南京正值中国政治转折时期,国民党政府在此建立起政权,南京成为了中国政治的中心。
行政上,南京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改革,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化上,南京涌现了一批才华横溢的文化名人,他们的创作和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现代文化。
三、全南京的历史与文化遗迹全南京涵盖了众多历史与文化遗迹,展现了当时的繁荣与辉煌。
其中,中山陵作为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具有极高的历史和纪念意义;明孝陵是明朝朱棣皇帝及其皇后的陵墓,以其雄伟壮观的建筑风格而闻名于世;夫子庙则是南京的文化象征之一,这里集中了许多传统艺术、文化机构和文人雅士;总统府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见证,它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西文化,彰显了当时的政治实力。
四、对当代南京的影响全南京民国历史与文化对当代南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化方面,南京继承了民国时期的文化传统,如文庙、南京大学等依然在南京存在并且充满活力。
在政治方面,举办重大历史活动以及政府机构的设立,使得南京仍然保持着其政治中心的地位。
同时,历史与文化遗迹的保护和开发,也为当代南京的旅游产业和城市形象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民国时期的南京(历史)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相继起义响应,形成了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运动,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南京再一次成为世人瞩目的首都。
(一)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起义,辛亥革命取得成功。
消息传出,举国沸腾。
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贵州、江苏等省纷纷响应,宣告独立。
(1)江浙联军攻克南京江、浙各省起义军将领集会,决定组织苏浙联军,兵分三路(中路浙江军担任主攻,右路上海军,左路江苏军),攻取南京,配合武汉革命军的作战,发展东南各省的革命形势。
12月2日,江浙联军开进南京城,受到城内居民热烈欢迎。
(2)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晚10时,在两江总督署的西花厅举行大总统就职典礼。
改国号为“中华民国”,以五色旗(代表汉、满、蒙、回、藏)为国旗;向全国各省发布废除旧历、改行世界通用的公历(月、日、星期)的通电,并以临时大总统就职的1月1日(阴历辛亥年11月13日)作为民国建元的开始(1912年为民国元年)。
将公历(阳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阴历)的正月初一称为“春节”。
(3)《建国方略》1916年以后,袁世凯复辟称帝,张勋复辟,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军阀解散国会和废弃《临时约法》,孙中山认识到南北军阀都是一丘之貉。
从1918~1920年,孙中山完成过去已经着手撰写的《建国方略》,对以往的革命经验进行总结,提出了改造和建设中国的宏伟计划。
《建国方略》是孙中山所著《孙文学说》、《实业计划》、《民权初步》三书的合称。
《建国方略》给于南京以极高的评价:“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此佳境也……南京将来之发达,未可限量也。
”(二)国民政府定都南京(1)北洋军阀时期的南京1912年2月12日,清代最后一个皇帝溥仪宣布退位。
14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出辞职。
4月1日,孙中山让位,宣告解除临时大总统的职务。
临时政府迁往北京,军阀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胜利的果实。
从1912年4月袁世凯上台到1927年4月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这一段时间一般称为北洋军阀时期。
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曹锟政府,电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和平大业。
孙中山抱病北上,发表宣言,提出召开国民会议、结束军阀统治、废除不平等条约等主张。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临终前对夫人宋庆龄和他的同仁再一次表示,愿归葬南京紫金山。
(2)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在南京举行成立典礼。
在成立大会上,发布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国民政府宣言》。
1929年1月,国民政府改南京为“首都特别市”。
(3)蒋介石“分共”与“宁汉合流”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出《秘字第一号命令》,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通令各部在各地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
1927年6月19日,冯玉祥与蒋介石在徐州举行会议,达成反共、反苏、宁汉合作等协议。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召开分共会议,公布《统一本党政策案》,正式与共产党决裂,封闭武汉的工会、农会,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分子,提出“宁可枉杀一千,不可使一人漏网”的口号。
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政变以后,雨花台就成为反动派在南京地区杀害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主要刑场。
从1927年至1949年,在此遭到残杀的共产党人和各界爱国人士达10万人。
(三)抗战中的南京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侵略军掀起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拉开了序幕。
(1)南京保卫战1937年8月,淞沪会战开始。
11月9日,淞沪抗战失败,上海失陷,距离上海300多公里的首都南京直接处于日军的威胁之下。
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
12月8日,日军占领了南京的所有外围阵地,形成了对南京的三面包围。
12月13日,南京失陷。
(2)南京大屠杀侵华日军侵占南京后,立即对手无寸铁的南京市民以及放下武器的被俘中国军人,实施血腥大屠杀,时间持续六个星期之久。
南京大屠杀事件,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战争期间制造的一起惨绝人寰的暴行,是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犯下的无数暴行的最集中、最突出的一例,是震惊中外的特大惨案。
日军在这次屠杀中,其屠杀规模之大,受害人数之多,实为人类历史所罕见。
根据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日军集体大屠杀28案19万人,零散屠杀858案15万人,被害总数达30万以上。
(3)汪伪政权在南京建立1939年4月底,汪精卫一伙抵达上海。
年底与日本政府签订了卖国密约《日汪协定》(即《日支新关系调整纲要》)。
1940年3月30日,在南京成立伪中华民国政府。
1944年11月,汪精卫死后由陈公博继任伪国民政府主席,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汪伪政权也随之垮台。
经过八年的艰苦抗战,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政府于1946年5月还都南京。
(四)南京解放抗战胜利后,国内政治形势发生急剧变化。
共产党一方面坚持与国民党谈判,另一方面积极准备自卫战争。
周恩来、董必武率领的中共代表团在南京与国民党政府进行停战谈判。
(1)中共代表团在梅园新村1946年5月3日,国民政府迁都南京。
同日周恩来、董必武率中共代表团由重庆到南京,至23日,中共代表团南京办事处100多人进驻梅园新村,继续进行艰苦的停战谈判。
11月15日,“国大”开幕,谈判由此破裂。
1947年3月,中共驻京、沪两地人员74人撤离南京。
(2)“五二○”运动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以后,国民党统治区发生经济危机,物价暴涨。
1947年5月,南京和全国许多城市发生饥民抢米风潮。
5月10日南京中央大学学生的“吃光运动”引发了“五二○”运动。
5月20日,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地的6000余名学生汇集南京,举行“挽救教育危机联合大游行”,高呼“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要生存、要和平、要民主”口号。
学生联合在南京总统府前示威,并向国民参政会请愿。
国民党军警镇压游行示威的学生,百余名学生受伤(学生重伤19人,轻伤90余人),被捕28人。
(3)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4月1日,国民党政府和谈代表团飞赴北平,4月20日北平和谈破裂。
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发出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号召“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由总前委书记邓小平等统一指挥的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的百万大军,在西起江西湖口、东至江苏江阴的千里战线上,分三路强渡长江天险,摧毁了国民党苦心经营了三个半月之久的长江防线。
23日深夜,35军先遣部队渡过长江,分占狮子山、挹江门和热河路。
24日清晨,解放军先遣部队直奔“总统府”,把红旗插在了“总统府”的门楼上。
象征国民党22年统治的“青天白日旗”,在人民解放军的欢呼声中颓然落地权。
1979年4月,为了纪念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渡江战役,南京市军民在下关热河路广场兴建了“渡江胜利纪念碑”,上有当年指挥渡江战役的邓小平手书碑名。
1984年4月23日,又在挹江门城楼上建起了“渡江胜利纪念馆”。
2009年4月23日,渡江胜利纪念馆新馆建成开放。
民国时期的南京(地理)1927年4月,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以后,就着手进行首都的规划建设工作。
1927~1937年,南京在城市布局、社会风貌等方面都有所改观,突破了自明清以来的城市格局,初步呈现出现代都市的面貌。
(一)民国时期南京城市建设(1)《首都计划》1928年1月,国民政府定南京为特别市,并成立首都建设委员会,下设“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负责制定《首都计划》。
1929年12月,《首都计划》正式由国民政府公布。
《首都计划》是民国时期编制的最为完整的、影响最大的一部城市规划。
《首都计划》的内容综合全面,主要包括南京史地概略、百年人口预测、首都界线、中央政治区、市行政区、建筑形式、道路系统规划、路面、市郊公路计划、水道改良、公园及林荫大道、交通管理、铁路与车站、港口计划、飞机场站位置、自来水计划、电力厂地址、渠道计划、市内交通设备、电线及路灯规划、公营住宅、学校规划、工业、浦口计划、城市设计及分区授权法草案、分区条例草案、实施程序、款项筹集等28项规划内容。
《首都计划》将南京城划分为中央政治区、市行政区、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和文教区。
(2)道路桥梁建设按照《首都建设计划》,首任南京市市长刘纪文一上任就宣布,改造南京得先从修马路入手。
1928年8月,南京的第一条柏油马路——中山大道破土动工,至1929年5月第一期工程完工。
当时兴建这条干道主要是为孙中山灵柩奉安中山陵而建,故原名迎榇大道。
1929年6月,在孙中山先生奉安大典之前,东南大学教授奉命从上海法租界购得法国梧桐树(学名悬铃木)数千株,抢种在陵园大道和中山大道上,成为南京最早的一批行道树。
(二)南京民国建筑南京民国建筑群,构成了南京独有的靓丽的风景线。
现存民国建筑1000多处,市规划局已将134处民国建筑列入保护,其中定为一级保护的民国建筑57处,二级保护的53处,三级保护的24处。
在一级保护的57处民国建筑中,有10处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1)南京民国建筑造型分类南京民国建筑,不仅南京重要的建筑遗产,更奠定了南京的城市形态,系统全面地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向现代建筑的演变,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向现代建筑艺术转化、创造民族建筑新风格的实物研究资料和重要的历史见证。
南京的民国建筑,就其造型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中西合璧的新民族形式建筑、西方古典式建筑和西方现代派建筑等四大类。
中国传统宫殿式代表性建筑:中山陵、美龄宫、励志社、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陈列馆、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中央博物院、中央研究院等。
中西合璧的新民族形式代表性建筑:国民政府外交部大楼、国民大会堂、国立美术馆和杨廷宝设计的中央医院主楼、中央体育场、中山陵音乐台、紫金山天文台等。
西方古典式代表性建筑:石鼓楼天主堂、汇文书院钟楼、中央大学图书馆、交通银行等。
西方现代派代表性建筑:最高法院、大华大戏院、美国大使馆以及山西路、颐和路一带的住宅花园洋房等。
(2)南京民国建筑类型南京民国建筑,类型齐全、形式多样、风格独具、数量众多,在全国颇为突出。
按照建筑类型区分,南京的民国建筑有行政建筑、使馆建筑、公馆别墅、公共建筑、宗教建筑和纪念性建筑等六大类。
附:“南京民国建筑游”线路:(1)中山陵园建筑包括1925年-1929年营造的中山陵、以及后来陆续兴建的大批民族风格建筑,如:元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建筑群(灵谷公园)、谭延闿陵园(灵谷寺东)、邓演达墓(灵谷寺东)、美龄宫、流徽榭、音乐台、光华亭、藏经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