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南京民国历史与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时期的南京(历史)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相继起义响应,形成了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运动,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南京再一次成为世人瞩目的首都。

(一)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起义,辛亥革命取得成功。消息传出,举国沸腾。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贵州、江苏等省纷纷响应,宣告独立。

(1)江浙联军攻克南京

江、浙各省起义军将领集会,决定组织苏浙联军,兵分三路(中路浙江军担任主攻,右路上海军,左路江苏军),攻取南京,配合武汉革命军的作战,发展东南各省的革命形势。

12月2日,江浙联军开进南京城,受到城内居民热烈欢迎。

(2)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晚10时,在两江总督署的西花厅举行大总统就职典礼。改国号为“中华民国”,以五色旗(代表汉、满、蒙、回、藏)为国旗;向全国各省发布废除旧历、改行世界通用的公历(月、日、星期)的通电,并以临时大总统就职的1月1日(阴历辛亥年11月13日)作为民国建元的开始(1912年为民国元年)。将公历(阳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阴历)的正月初一称为“春节”。

(3)《建国方略》

1916年以后,袁世凯复辟称帝,张勋复辟,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军阀解散国会和废弃《临时约法》,孙中山认识到南北军阀都是一丘之貉。

从1918~1920年,孙中山完成过去已经着手撰写的《建国方略》,对以往的革命经验进行总结,提出了改造和建设中国的宏伟计划。

《建国方略》是孙中山所著《孙文学说》、《实业计划》、《民权初步》三书的合称。

《建国方略》给于南京以极高的评价:“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此佳境也……南京将来之发达,未可限量也。”

(二)国民政府定都南京

(1)北洋军阀时期的南京

1912年2月12日,清代最后一个皇帝溥仪宣布退位。14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出辞职。4月1日,孙中山让位,宣告解除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军阀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胜利的果实。

从1912年4月袁世凯上台到1927年4月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这一段时间一般称为北洋军阀时期。

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曹锟政府,电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和平大业。孙中山抱病北上,发表宣言,提出召开国民会议、结束军阀统治、废除不平等条约等主张。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临终前对夫人宋庆龄和他的同仁再一次表示,愿归葬南京紫金山。

(2)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在南京举行成立典礼。在成立大会上,发布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国民政府宣言》。

1929年1月,国民政府改南京为“首都特别市”。

(3)蒋介石“分共”与“宁汉合流”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出《秘字第一号命令》,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通令各部在各地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

1927年6月19日,冯玉祥与蒋介石在徐州举行会议,达成反共、反苏、宁汉合作等协议。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召开分共会议,公布《统一本党政策案》,正式与共产党决裂,封闭武汉的工会、农会,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分子,提出“宁可枉杀一千,不可使一人漏网”的口号。

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政变以后,雨花台就成为反动派在南京地区杀害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主要刑场。从1927年至1949年,在此遭到残杀的共产党人和各界爱国人士达10万人。

(三)抗战中的南京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侵略军掀起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拉开了序幕。

(1)南京保卫战

1937年8月,淞沪会战开始。11月9日,淞沪抗战失败,上海失陷,距离上海300多公里的首都南京直接处于日军的威胁之下。

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12月8日,日军占领了南京的所有外围阵地,形成了对南京的三面包围。12月13日,南京失陷。

(2)南京大屠杀

侵华日军侵占南京后,立即对手无寸铁的南京市民以及放下武器的被俘中国军人,实施血腥大屠杀,时间持续六个星期之久。

南京大屠杀事件,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战争期间制造的一起惨绝人寰的暴行,是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犯下的无数暴行的最集中、最突出的一例,是震惊中外的特大惨案。

日军在这次屠杀中,其屠杀规模之大,受害人数之多,实为人类历史所罕见。根据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日军集体大屠杀28案19万人,零散屠杀858案15万人,被害总数达30万以上。

(3)汪伪政权在南京建立

1939年4月底,汪精卫一伙抵达上海。年底与日本政府签订了卖国密约《日汪协定》(即《日支新关系调整纲要》)。

1940年3月30日,在南京成立伪中华民国政府。1944年11月,汪精卫死后由陈公博继任伪国民政府主席,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汪伪政权也随之垮台。

经过八年的艰苦抗战,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政府于1946年5月还都南京。

(四)南京解放

抗战胜利后,国内政治形势发生急剧变化。共产党一方面坚持与国民党谈判,另一方面积极准备自卫战争。周恩来、董必武率领的中共代表团在南京与国民党政府进行停战谈判。

(1)中共代表团在梅园新村

1946年5月3日,国民政府迁都南京。同日周恩来、董必武率中共代表团由重庆到南京,至23日,中共代表团南京办事处100多人进驻梅园新村,继续进行艰苦的停战谈判。

11月15日,“国大”开幕,谈判由此破裂。1947年3月,中共驻京、沪两地人员74人撤离南京。

(2)“五二○”运动

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以后,国民党统治区发生经济危机,物价暴涨。1947年5月,南京和全国许多城市发生饥民抢米风潮。5月10日南京中央大学学生的“吃光运动”引发了“五二○”运动。

5月20日,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地的6000余名学生汇集南京,举行“挽救教育危机联合大游行”,高呼“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要生存、要和平、要民主”口号。学生联合在南京总统府前示威,并向国民参政会请愿。国民党军警镇压游行示威的学生,百余名学生受伤(学生重伤19人,轻伤90余人),被捕28人。

(3)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年4月1日,国民党政府和谈代表团飞赴北平,4月20日北平和谈破裂。

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发出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号召“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由总前委书记邓小平等统一指挥的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的百万大军,在西起江西湖口、东至江苏江阴的千里战线上,分三路强渡长江天险,摧毁了国民党苦心经营了三个半月之久的长江防线。

23日深夜,35军先遣部队渡过长江,分占狮子山、挹江门和热河路。

24日清晨,解放军先遣部队直奔“总统府”,把红旗插在了“总统府”的门楼上。象征国民党22年统治的“青天白日旗”,在人民解放军的欢呼声中颓然落地权。

1979年4月,为了纪念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渡江战役,南京市军民在下关热河路广场兴建了“渡江胜利纪念碑”,上有当年指挥渡江战役的邓小平手书碑名。

1984年4月23日,又在挹江门城楼上建起了“渡江胜利纪念馆”。2009年4月23日,渡江胜利纪念馆新馆建成开放。

民国时期的南京(地理)

1927年4月,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以后,就着手进行首都的规划建设工作。1927~1937年,南京在城市布局、社会风貌等方面都有所改观,突破了自明清以来的城市格局,初步呈现出现代都市的面貌。

(一)民国时期南京城市建设

(1)《首都计划》

1928年1月,国民政府定南京为特别市,并成立首都建设委员会,下设“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负责制定《首都计划》。

1929年12月,《首都计划》正式由国民政府公布。《首都计划》是民国时期编制的最为完整的、影响最大的一部城市规划。

《首都计划》的内容综合全面,主要包括南京史地概略、百年人口预测、首都界线、中央政治区、市行政区、建筑形式、道路系统规划、路面、市郊公路计划、水道改良、公园及林荫大道、交通管理、铁路与车站、港口计划、飞机场站位置、自来水计划、电力厂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