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77.00 KB
- 文档页数:7
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优质教案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优质教案精选2篇(一)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优质教案教学目的:1、会认2个生字,会写16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俯身凝望、津津有味、别有深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局部。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妙感情。
4、学习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1、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的深沉感情。
2、学习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学习运用。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时间: 2课时。
前置自学提纲1、可以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会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陡峭、挺拔、身躯、瀑布、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俯身凝望、津津有味、别有深意3、作者访问了山中的哪些朋友?用“”画出。
4、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沉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同学们,当你们久居城市,远离了大自然,有没有一种被困在笼中的感觉? 想不想到大自然中去放松一下心情?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着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多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精选7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以下是小编为大伙儿找到的《山中访友》教学设计【精选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篇一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山中访友》是一篇词美、句美、景美、情美的佳作。
因此教学时以“审美”为切入口,按照美的规律从审美角度进行阅读设计,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创设审美的阅读情境,唤起学生的美感情趣,使学生获得美感体验。
在具体的教学中以课文为本,以紧扣品读字句为前提,领着学生在诵读中发现美的朋友,品味美的情感,抒发美的心声,以此培养学生的审美想像、审美情感、审美意识,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赏精彩语段,领会文章第二人称的妙用、拟人手法的运用。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
3、情感目标: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欣赏品味文章的语言,在欣赏和品味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教学难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细心观察、用心领悟、≮≮细腻的描写),学习运用。
四、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导读法、点拨法五、教学步骤一、走近山中:1、导入新课:有人说,没有朋友的人生是一片荒漠。
在春光明媚,草长莺飞,百花争艳的时节出去踏青访友,更有一番好心情,有时还会留下一个好记忆。
因此,我特地为大家请来一位导游,他是李汉荣作家。
(课件显示作者姓名)今天,李导满怀好心情带我们到“山中访友”。
(课件显示课题)2、播放课件《山中访友》,学生观看。
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走进文中所描绘的画面中,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为下环节与文本交流打下基础。
小学语文精选《山中访友》教案优秀范文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
2. 生字词学习:认读“访、友”等生字词,理解字词在文中的含义。
3. 课文理解:分析课文结构,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二、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及句子。
2. 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三章: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谈话导入: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大自然的朋友的了解。
2. 简介作者:让学生了解作者及作品的背景。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交流。
三、课堂讲解1. 讲解课文,分析结构,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2. 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字词在文中的含义。
四、课堂练习1. 学生朗读课文,加强语感。
2. 学生进行写字练习,巩固生字词。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知识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第四章:课后作业一、作业内容1. 熟读课文,加强语感。
2. 家庭作业:写字练习,巩固生字词。
二、作业要求1. 正确、规范地完成作业。
2. 家长签字确认。
第五章:教学评价一、评价内容1. 学生课堂表现:参与度、讨论交流、朗读表现等。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字迹、正确率、家长签字等。
二、评价方法1. 教师评价: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
2. 学生自评:学生自我评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
三、评价周期1. 每节课课后进行评价。
六年级上册语文《山中访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增强词汇积累。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学会从文中提炼有用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3)学会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提高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增强词汇积累。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课文中作者情感的表达和体会。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引导学生进入文中描绘的山中世界。
2. 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3.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山中风景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教师辅导生字词。
3. 学习生字词: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教师点拨。
4. 分析课文: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教师指导学生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5. 讨论与分享: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文中描绘的山中世界的感受。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写一篇关于自己最喜爱的山中景色的短文。
3. 家长签字确认作业完成情况。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评估: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短文写作评估:评估学生对课后作业中短文写作的思路、语言表达和文采。
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描述的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思考等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描写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友善待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通过描写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所表达的情感。
(2)学会运用描写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思考:课文讲述了什么故事?主人公是谁?2.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2)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 理解课文内容:(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思考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课文中的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4. 练习表达:(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描写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景观和人物的感受。
(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短文写作,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多媒体手段,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年级语文《山中访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提高词汇量。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合作能力。
(2)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归纳总结。
(3)学会欣赏自然景物,提高观察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感受作者对山中景色的喜爱之情,培养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3)学会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生字词,提高词汇量。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的感受与表达。
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山中的景色,引起学生的兴趣。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山中景色的认识和感受。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
(3)分组讨论,讨论课文中的关键信息和细节。
3. 生字词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解释词义。
(2)学生通过组词、造句等方式巩固生字词。
4. 课文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成果,进行讨论。
5. 表达与创作:(1)学生口头表达自己对山中景色的感受。
(2)学生进行小作文创作,描述自己心中的山中访友。
四、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完成练习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观察身边的自然景色,写一篇小作文。
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
(2)评估学生在讨论、表达和创作环节的表现。
2. 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2)鼓励学生在作业中展示自己的创意和个性。
六年级语文《山中访友》优秀教学设计(通用5篇)六年级语文《山中访友》优秀教学设计(通用5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六年级语文《山中访友》优秀教学设计(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六年级语文《山中访友》优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感觉文中描绘的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欣赏优美语句,学习本文写作技巧。
(一)启发活力,引领美导入:同学们,走进大自然,有人说,美丽的大自然有如一首耐人寻味的诗,细细品来,其芳香沁人心脾!也有人说,它是一幅精美绝伦的画,久久凝望,其神韵美入心田!还有人说,它是一支动人心弦的曲,静静聆听,其旋律情韵悠长!相信同学们也曾与大自然有过亲密接触,那么大自然在你们眼中是怎样的呢好,请哪位同学来说一说(预设:一支歌,一位美女,一位美丽的姑娘,温柔的母亲,亲密的朋友……)同学们说得真好,朱自清赞美春天的自然: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着;像健壮的青年,充满力量。
老舍赞美冬天的风景是张美丽的山水画,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让我们感觉:美丽的大自然千姿百媚,怎不撩人情思!波光艳影的湖光山色,怎不令人凝目遐思!在诗人徐志摩的眼里,美丽的大自然是“夕阳中的新娘”,光艳照人;是莱蒙托夫眼中的恋人,带给他人所不知的欢乐;是郭沫若眼中的“母亲”,幸福地“赤裸着双脚和她相亲”;是牧童眼中的少女,梦寐着朦胧而又美丽的遐思!那么,大自然在作者李汉荣的眼里,又是什么呢下头,就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境,随着作者一齐走进《山中访友》。
(二)引读入情,感受美1、首先请同学欣赏课文,并作者走进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融入了一份怎样的情感在作者眼里,美丽的大自然像他的什么呢2、听读课文(播放Flash动画配乐朗读)3、交流听读感觉。
⑴、好,同学们听完课文感觉怎样(生:很美,心里很开阔,好舒服……)(师:是啊,真美,语文美、画面美、作者的情感更美,真是“怎一个美字了得”)⑵、那么文中作者带着我们拜访了哪些朋友请同学们找一找,把他的朋友的名字说一说。
六年级语文上册《山中访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学会通过描写、议论等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合作共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描写和议论手法,以及作者的观点和感受。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 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图片:山中的美景。
引导学生欣赏图片,谈谈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3. 讲解课文:讲解生字词,解析课文内容。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4.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进行情感交流。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所学。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大自然的小作文。
3. 思考:如何保护环境,做大自然的朋友?4.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年级上册语文《山中访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描绘画面来感受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学会与朋友分享快乐、互相帮助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意境描写。
2. 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山中访友》。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课文《山中访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访友?为什么要在山中访友?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①课文讲述了作者在山上访友的哪些景点?②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些景点的?3. 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4.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情感。
(2)学生模仿课文中的描写,写一段关于访问朋友的场景。
(2)学生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熟读课文,完成生字词练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究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朗读与表达能力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和表达,评价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语言组织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氛围、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等方面。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山中访友》语文课文教案参考5篇,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山中访友》语文课文教案1教学目标: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掌握8个生字,正确读写15个词语。
2.感受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学习运用比喻、拟人、排比、联想等修辞手法表达感情。
教学准备:制作简单的教学课件(或用小黑板抄课文重点句子123,抄生字词;录音机和课文录音带。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大家好。
暑假有没有到什么风景名胜去旅游啊?或者到了远方的亲戚朋友家去玩吗?——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山中访友》(板书),喜欢吗?二、听课文录音(或范读),出示生字词,生读,正音。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题目叫《山中访友》,访,用课文的词来理解,——访问,拜访。
自已找近义词,——探访。
友,当然指的是朋友。
作者访问了哪些朋友呢?浏览课文,填表:我们首先拜访了( ),然后走进(),访问了()()和();接着,我们在山中又热切地与()()()()()()打招呼。
2.我们访问好朋友,带着怎样的心情?——好心情。
除了看到好朋友,好风景,作者的.好心情还表现在什么地方?出示(或板书):()落花——()落叶——()石头——()雷雨,(填上一个动词)于是告别的时候,作者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
四、细读课文,欣赏体味:(过渡语)如此的好风景,不要那么快地离开吧,让我们回过头去重游一遍。
这一回,可要多长个心眼,细心观察,用心思考,耐心记忆。
1.细读第三自然段,第一个拜访的是谁?——老桥。
“拜访”与“访问”有什么不同?——还有带着恭敬的心情。
2.老桥为什么让我恭敬?——德高望重。
说说这个词的意思。
为什么说老桥德高望重?找出相关的句子品读。
划出“站、渡、弓、俯身、凝望”等动词。
3.有感情朗读这段:体味老桥默默无闻服务大众、恒久不变的情怀,读出缓慢、平静的语气,以及恭敬的心情。
反复引读: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
啊,老桥,……4.这个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人教版六年级《山中访友》教案教学设计(精选5篇)人教版六年级《山中访友》教案教学设计(精选5篇)《山中访友》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古桥、树林、山泉……与“朋友们”互诉心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山中访友》教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人教版六年级《山中访友》教案1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山中访友》这散文幅短小而叙事简略,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充满童心童趣,富有浪漫色彩。
文章记述了作者独自到山野林间的一天游历,带着动情的眼光,所见之景都有许多新奇的色彩。
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回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
2、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语言,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品味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课堂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难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4、课时安排:本文属于自主阅读课文,用一课时完成。
5、媒体设计:本文是一美文,可向学生创设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可借用音响媒体,欣赏优美图片。
如果有条件,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提供美轮美奂的画面。
二、说教法、学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采用“谈——读——赏——练”,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课堂口语交际能力。
让学生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交际水平。
学生反复读,才能形成自己的想法;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出理由。
这既是思维的训练,又是说话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三、说教学程序:(一)、欣赏图片,畅谈感想在优美的背景音乐中,大屏幕上展示几幅山中的美景图。
请学生欣赏,谈谈所见所想。
六年级上册语文《山中访友》教学设计3篇六年级上册语文《山中访友》教学设计3篇1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邀”“俯”等8个生字和“清爽”“吟诵”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物我两忘之境,激发类似体验,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方法。
5、品味如诗如画的语言,通过摘录、背诵、练笔等形式丰富语言积累。
重点难点重点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当然,体会第6自然段中作者的联想和感受部分,学生比较困难。
课前准备教师制作《山中访友》PPT课件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倾听大自然的天籁之声1、天籁之声悦耳悦心(1)课件播放来自山林的天籁之声。
在轻音乐的伴奏下相继传来风声、河水声、鸟鸣声、风吹树梢声、溪流声、飞瀑声、雷雨声、犬吠声、群鸟归巢声,引领学生美好遐想。
(2)学生闭目静听神游。
(3)交流假想历程。
2、语言描述,牵情入课师:同学们,神奇的大自然充盈着生命的活力,今天请让我们跟随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一起投入的山林的怀抱,去用心灵陶醉大自然的迷人风景,去倾听大自然的美妙乐章,好吗。
3、解读题目,激起期待师:根据预习,我们不难猜出李汉荣先生去山中拜访的朋友是谁?(大自然中的朋友)那么,你一定很想知道:作家为什么会称它们为朋友?他“带着满怀的好心情”,会晤了哪些山中的“朋友”呢?请让我们快快走进童话般的大自然吧。
二、触摸大自然的生命因子1、读通课文,自学字词(1)段前标序。
(2)读对读通。
学生自由初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比较难读或写得优美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
(3)自学字词。
b、认读正确音节。
树冠(guān guàn)扎进(zā zhā)旋转(zhuǎn zhuàn)唱和(hé hè)细数(shǔ shù)瀑布(pù bào)津津乐道(jīn jīng)c、掌握正确字形。
六年级上册语文山中访友教案(优秀5篇)六年级山中访友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积累字词,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品味精美的语言,揣摩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思路,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欣赏品位文章的语言,在欣赏和品位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⑴你能读准下列红字的读音吗?⑴根据所给的解释说出词语。
2、听朗读录音,思考问题:⑴作者在山中都访问了哪些朋友?⑴(按照顺序找)他是怎样称呼这些朋友的?三、探究1、赏析交流:⑴静心默读,大胆想象。
你最喜欢山中的哪位朋友?⑴交流:①请你饱含感情地朗读。
②然后说说你喜欢这位朋友的原因或在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怎样的启示。
2、探索活动:(小组讨论)⑴作者为什么要把进山看风景称为“山中访友”呢?⑴这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体验反思:寻找美、体验美与作者心灵对话。
四、拓展延伸放飞心灵,为您的自然朋友写几句赠言。
五、总结六年级山中访友优秀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通过拓展联想,理解“德高望重、津津乐道”。
2、通过联想感悟、句式拓展、反复吟诵等方式,体会文章以拟人化的写法描写风景的方法,感受诗一样的景,诗一样的文,诗一样的情,并通过感情朗读表达出来。
3、在感悟与品赏、朗读与表达的过程中,体会作者赞美自然、热爱自然、物我两忘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通过联想感悟、句式拓展、反复吟诵等方式,体会文章以拟人化的写法描写风景的方法,感受诗一样的景,诗一样的文,诗一样的情,并通过感情朗读表达出来。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初识那些“老友”1、出示课题,读,说读后有什么想说的。
2、请学生带着问题,读文章。
《山中访友》优秀教案(优秀6篇)课文《山中访友》教案设计篇一【设计简说】《山中访友》是一篇适宜学生自主阅读的写景美文。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本设计将课文设计成三个层面处理:以课文为范例,感受美、体验美;以课文作靶子,发现美、积累美;将课文作引子,思考美、延伸美。
一步步导引学生步入文学的殿堂。
【教学过程】一、感受美、体验美。
导入:《山中访友》把大自然人格化,用“访友”的形式,使司空见惯的景物,成了呼之欲出的带着特定意蕴的活生生的个体。
文本视角独特、想象奇特、笔调轻松、富有诗情画意,引起读者的无限遐想。
这种出神入化的风格,开拓了新的审美视野。
(一)认读。
感悟意蕴美1.本设计着力让学生自主感悟、探究,让“学生”唱主角,让“读”唱主角,将有形的文字变成有声的“音符”,使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体悟自然的灵性。
2.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各自解读课文的意蕴。
为了拓展解读的深度,可设计如下问题组,引导学生讨论:①作者写的上“山中访友”,访的友是谁?②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带有特定意蕴的景物的?③文章中景中含而未露的文旨是什么?点拨之一:原来作者要访的朋友是自然界的景与物,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点拨之二:德高望重的古桥,写得敦厚。
它始终“躬着腰,俯身吻着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在凝重的画面中充满神韵。
这多么像“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形象啊!但这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返的逝川,惟有你坚持着,你那从不改变的姿态,让我看到了一种民族的性格,一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这分明是民族文化底蕴的写照——意与境相谐。
恰如知己的树木,写得也分外醉人。
“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向我打着青翠的手势。
有许多鸟唤我的名字,有许多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我发现每一株树都在看我。
《山中访友》教案《山中访友》教案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山中访友》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山中访友》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鉴赏文章新奇丰富的想象美,学习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并能从中悟出生活哲理:只要有一颗真、善、美的心,就会发现生活处处都是美的。
【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一、检复导入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读题:山中访友。
2、作者拜访了哪些朋友呢?一句话,就是──山中的一切。
3、下面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用心去读课文,想想从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出“我”和“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用笔划一划,在旁边写一写你的感触。
设计意图:以这样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导入,直截了当,具体可操作,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就有目标性了。
二、细读品悟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
2、划一划,写一写,和同桌交流交流。
3、集体交流:从哪些地方感受出了“我”和“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相机出示: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位朋友。
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
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⑴谈谈你读了这段话后的感受。
⑵当你读到“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的感受是什么?(古老)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⑶当你读到“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各种各样的人从桥上走过。
)⑷是啊,这是一座古老的桥,这是一座度过许多人的桥,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
在你的凝望里,人影──,在你的凝望里,鱼影──,在你的凝望里,月影──,(指着句子: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谁来带着感受读一读。
六年级《山中访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想象、推理等方法,体会课文的意境和情感。
(3)学会欣赏自然风光,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培养学生珍惜友情,乐于助人的品质。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风光和人物形象。
(2)体会作者通过对山中访友的描述,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珍惜友情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世界。
2. 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欣赏自然风光,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及相关资料。
2. 教学课件或幻灯片。
3. 生字词卡片。
4. 图片、音乐等教学资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展示图片或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山中世界。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讲述课文大意,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分析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风光和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年级语文《山中访友》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1.3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语句,积累好词好句。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会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
2.2运用联想和想象,感受作者在山中的所思所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1.2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语句。
2.教学难点2.1理解作者在山中的所思所感。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山行》一诗,体会诗中对山的赞美之情。
2.提问:你们想不想亲自去山中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好呢?二、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山中访友》,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交流对课文的理解。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
四、朗读与感悟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山中的所思所感。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第二课时一、复习回顾1.复习课文内容,回顾作者的所思所感。
2.提问:你们在山中有过类似的体验吗?可以分享一下吗?二、合作交流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其他同学补充。
三、写作训练1.以“我眼中的大自然”为主题,进行写作训练。
2.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点评。
2.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四、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山中访友》。
2.写一篇关于大自然的作文,题目自拟。
五、课后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2.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同时,通过合作交流、写作训练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能力和审美情趣。
山中访友教案最新5篇六年级山中访友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2)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2)展开想象,感受作者的心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并用心去感悟大自然。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难点理解文章的写景状物的技巧和联想、想象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大家都有许多好朋友吧?谁来说说你的朋友都是些什么样的朋友?(学生自由发言)请同学们就文章标题展开想象,猜一猜作者到山中去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作者到山中究竟访问什么朋友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作者去会一会他“山中的朋友”。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走近李汉荣李汉荣,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政协委员,著名诗人、散文家。
多年来写作诗歌约3000首,散文随笔1000多篇,中短篇小说30余篇。
2、指导学生积累生词栀子(zhi) 唱和(he) 禅心(chan) 湛蓝(zhan) 憔悴(qiaocui) 逝川(shi)逝川:流水,比喻消逝的时光。
凝神:精神高度集中,不分散。
玄奥:玄秘深奥。
唱和:指歌唱时此唱彼和,互相呼应。
德高望重:道德高尚,有很高的声望。
津津乐道:形容有滋味或有兴趣的说道。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3、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本文的题材是什么?写了什么?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感情?[点拨]《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自渎课文[学生活动]画出文中“走进山林”后所描述的具体事物,抓重点词语,感知内容,理解思路。
六年级语文《山中访友》教
学设计(总6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六年级语文《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注重“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同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以上目标的达成,要依靠学生的朗读实践,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俯身凝望、津津有味、别有深意”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感情。
4.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1.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2.学习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①导入新课
阅读标题,揣测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板书课题:山中访友
如果你没读过课文,请展开想像,猜一猜作者到山中去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访问的情形会是怎样的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只要合乎情理,或能自圆其说,即可。
)
学生可能会说:
访一位多年不见的住在山中的武林高手——切磋武艺;
访一位隐居山中的诗人——煮茶论诗;
访一位得道的僧人——禅悟人生;
访山中的动物——要保护动物等……
教师:可作者是怎样说的呢
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像,跟随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②学生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幽径、逝川、青翠、唱和、湛蓝、赞助、玄奥、清澈、禅心、凝神、犬吠、德高望重、波光明灭、返老还童、津津乐道、栀子花
③感悟内容
点名让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a、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b.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明确:
读到第3自然段,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研读与赏析
作者与大自然是那样贴近,关系是那么密切,他在山中拜访的都是一些什么样的朋友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①精细地朗读课文,细细品味,自主探究,讨论明确:
古桥——德高望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树林——知己——我变成了树
山泉——姐姐——照出我的浑浊
小溪——妹妹—一唱和小诗
白云——大嫂——天空的护士,使天空返老还童
瀑布—一—大哥一一天生金嗓子,无回报地从古唱到今
悬崖—一爷爷一一给人清净、无杂念的心境
云雀——弟弟——纯洁少年,从不说是非
石头——敲击——时间的回声
落叶——纹理——命运的手相
小花——采一朵插头上——悄悄做一会儿女性(寻找一份荚)
阵雨——侠客吼叫,醉酒的诗人朗诵——感动又吓人
老柏树——慈祥——恩泽、遮雨
蚂蚁———小弟弟——患难兄弟
归鹤——伴我披月回家女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②合作探究: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进山看了一路的美景,可作者为什么却说成“山中访友”
[讨论明确]
作者访问的是自然界的朋友,想像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构思新奇。
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走进画面中,走进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感到更加亲切,似乎我们也随着作者把自己想像为一棵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③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去体会那“童话般的世界”。
体验与反思
①质疑交流
我们随着作者“带着一路月色”“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回到了家中。
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学生讨论交流,学生可以向同学质疑,也可以向老师质疑,形成讨论交流的过程。
教师小结:
当你带着好奇和轻松愉快的心情读完这篇散文之后,在你被那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带进山中之后,你除了被童话般的意境陶醉外,你还会从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愫里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那种深切的热爱。
并且,你还会感悟到作者对人生那
种深邃的思考——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永远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②拓展延伸作业假设你是某一景物,实际上景物已经成为游人的朋友了,请你以景物为角色,与游人互诉心声。
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下节课交流。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