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7
跨文化交际主要理论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交流、沟通和互动的过程。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文化交际在现代社会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跨文化交际中的挑战,研究者们提出了许多跨文化交际理论。
本文将介绍其中几个主要的理论,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跨文化交际理论。
一、文化相对论文化相对论是跨文化交际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强调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观念,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
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避免将自己的文化观念强加给他人。
文化相对论提醒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接受和欣赏不同文化的独特之处。
二、文化适应理论文化适应理论认为,跨文化交际中的个体或群体会经历一个适应新文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学习新文化、调整自己的行为和观念以适应新环境,以及与当地人建立联系和互动。
文化适应理论强调了适应的重要性,并提供了适应策略,如观察、模仿和学习当地文化,以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三、沟通风格理论沟通风格理论探讨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沟通方式的差异。
不同文化的人们在沟通中可能使用不同的语言、非语言符号和沟通方式。
例如,一些文化倾向于直接和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另一些文化则更注重委婉和含蓄的表达。
了解不同文化的沟通风格,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意思,避免误解和冲突。
四、文化智力理论文化智力理论认为,跨文化交际中的成功取决于个体的文化智力水平。
文化智力是指个体对文化差异的意识和理解,以及在不同文化环境中有效沟通和适应的能力。
文化智力包括认知智力、情感智力和行为智力三个方面。
通过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文化智力,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跨文化交际中的挑战。
五、文化冲突理论文化冲突理论探讨了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冲突和摩擦。
不同文化的人们在价值观、信仰、行为习惯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这可能导致误解、偏见和冲突。
文化冲突理论提出了冲突解决策略,如建立共同目标、寻求共识、尊重差异和建立信任等,以促进跨文化交际的和谐与成功。
跨文化传播的六个经典理论
1、文化混合理论:文化混合理论倡导将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传播实
践相结合,充分发挥两个文化的优势,从而在文化差异性的基础上实
现跨文化交流。
2、多样性管理理论:多样性管理理论指的是整合组织中的文化多样性,以有效实施跨文化交流并为组织提供新视角。
通过多样性管理,企业
可以充分发挥不同文化的优势,实现组织的创新。
3、文化本土化理论:文化本土化理论指的是要将产品、服务或技术等
从它原有的文化环境中转换并适应新文化环境,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
目标文化背景。
4、契约理论:契约理论是跨文化理论中最有名的一种,包括基礎契约
理论和弹性契约理论。
它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相互独立性和可变性,
建议从此判断组织是否有可能实现跨文化交流。
5、文化偏见与歧视理论:文化偏见与歧视理论认为,跨文化交流中的
失败通常是由于实施过程中受到文化偏见或歧视的影响。
文化偏见与
歧视造成的不利影响对于跨文化交流的成败至关重要,必须得到有效
控制和降低。
6、主体-环境互动理论:主体-环境互动理论指的是跨文化传播过程中,
传播者和传播受众之间不仅受自身文化的影响,也受到外部文化的影响,两者之间互相影响和驱动,以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跨文化交际学》阅读笔记一、跨文化交际学的基本概念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如何进行交流、沟通以及相互理解的学科。
它涉及到不同文化间的语言、习俗、信仰、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并探究这些差异如何影响人们的交流行为。
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增进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跨文化交际学中,有几个核心概念是我们需要掌握的。
首先是“文化”,它是指一个群体或社会共有的语言、艺术、信仰、习俗、传统等行为模式和思想观念的集合。
其次是“交际”,它是指人们通过语言、符号等方式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的过程。
而“跨文化交际”则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过程中,通过语言、符号等交流工具,进行信息交换和文化理解的活动。
跨文化交际的核心特点包括多样性和复杂性,由于世界上存在众多不同的文化,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和行为模式,这使得跨文化交际呈现出多样性。
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交流障碍和误解,也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了复杂性。
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需要具备开放的心态和包容的态度,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学会在交流中调整自己的交流策略,以达到更好的交流效果。
为了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我们需要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包括语言、习俗、信仰、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
这些差异可能导致交际中的误解和冲突,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言交际能力、文化适应能力、跨文化意识等方面。
我们才能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更好地适应和融入不同的文化环境,促进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1. 跨文化交际的定义与内涵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如何进行有效沟通的学科。
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在阅读《跨文化交际学》我对其中的定义与内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通过语言、符号等交流工具进行信息、情感、观点等的交换过程。
跨文化交际理论一.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1.“文化”的含义:①“文化”二字最初没有联系在一起,它的意思是统治者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
②西方的“文化”引申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泰勒认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理。
③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认为文化分为两种:狭义的文化指的是历史上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文化的分类:按内容分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四个方面。
3.文化的特性:(1)文化史人类独有的,是区别人类和动物的主要标志,文化史社会遗产,而不是生理遗传。
(2)文化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习得的。
(3)文化中的大部分是不自觉的,人总是自然而然地表现其文化色彩的。
(4)文化是人们行动的指南。
(5)文化是动态的,文化的形态与一定的历史时期相联系。
4.隐性文化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内容:时间观念,对空间的利用,成就感,交际模式,对环境的取向,家庭关系,上下级关系模式,对个人的看法,对竞争和合作的偏爱,谦虚的挂念,对规章制度的需要,对宇宙的看法,法律的观念,工作积极性,对领导的看法,社交频率,友谊的性质,控制感情的模式,依据年龄、性别、阶级、职业、亲属的关系,确定地位及相关角色。
5.语言和文化的关系:①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一种文化不可能没有与之相应的语言;抽取文化内容,语言也不能独立存在。
②语言是用于记录文化的符号体系,是文化的主要载体。
③语言和文化相互依附、促进和制约。
6.人类交际的主要手段:符号是人们交际时使用的主要手段,任何符号都可以用来交际。
7.组成交际行为的八个重要因素:①信息源/行为源②编码③信息④渠道⑤信息接收者/反应者⑥译码⑦反应⑧反馈8.影响交际的因素:①宽泛的交际环境:包括价值观念,文化取向,宇宙观,社会结构,心理因素,物理环境因素等。
《跨文化交际的理论与实践》跨文化交际的理论与实践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合作和交往活动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也因此成为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
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对象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的互动和交往,包括口头和非口头语言传达、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社会习俗等多个方面。
跨文化交际的理论与实践涉及到语言学、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等多个学科,其研究成果可以有效指导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规避误解和冲突,促进文化交流和合作,为全球化的进程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
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发展历程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人们开始重视跨文化交往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认为跨文化交往中的失误和冲突主要是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所导致的。
在此基础上,语言学家弗朗西斯·霍奇森(Hall)、爱德华·塔勒(Taylor)等学者先后提出了“高低语境文化”、“文化差异”等概念,来描述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
这些概念为跨文化交际的理论构建奠定了基础。
20世纪60年代以后,跨文化交际理论逐步发展成为集语言、文化、心理等多方面知识于一体的学科。
美国语言学家萨姆·华兹(Hudson)发表了《跨文化交际研究理论框架的建立》一文,强调跨文化交际不仅仅是语言和文化的问题,还涉及许多其他因素,如情感、人际关系等。
英国古典语言学家约翰·加尔弗兰(Garfinkel)则提出了“文化话语分析”(CA),认为人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文化环境所约束的。
这些理论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跨文化交际理论的重要概念1、高低语境文化高低语境文化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美国语言学家霍奇森提出的。
高低语境文化主要来自于对文化中信息表达方式的不同理解。
在低语境文化中,信息表达以直白、准确、直接为主,它以清楚明确的文字语言为主要传播方式;而在高语境文化中,信息表达方式则依赖于身份、关系、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复杂交织,语言的隐喻、暗示、表情等非语言因素也更多地发挥作用。
跨文化交际理论在跨国企业文化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跨国企业文化管理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领域,它涉及到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理解和协调。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跨文化交际理论被引入到跨国企业的文化管理中,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管理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和客户。
本文将探讨跨文化交际理论在跨国企业文化管理中的应用,并分析其效果和挑战。
一、理论介绍跨文化交际理论是一个研究个体在异质文化环境中相互交流和理解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在不同文化下的沟通和交际过程中所涉及的文化差异和问题。
主要理论包括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爱德华·霍尔的高低上下文通讯模式、拉尔夫·斯特拉夫斯的跨文化适应模型等。
跨文化交际理论提供了一些原则和指导方针,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跨文化交流中的问题。
二、跨文化交际理论在跨国企业中的应用1. 跨国企业文化的认知和适应跨文化交际理论强调对不同文化的认知和适应,在跨国企业中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需要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才能建立良好的跨文化沟通和合作关系。
该理论提供了一种客观和有效的方法,帮助企业管理者和员工更好地适应和融入不同的文化环境。
2. 跨国企业团队的管理跨文化交际理论为跨国企业团队的管理提供了指导。
在跨国企业中,往往会存在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员工,他们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可能会受到文化差异的限制。
通过跨文化交际理论,企业可以帮助团队成员理解彼此的文化差异,增强合作和共同目标的意识。
3. 跨国企业市场营销策略跨文化交际理论在跨国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喜好和价值观可能存在差异。
企业需要根据目标市场的文化特征来调整和定制产品和营销策略,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跨文化交际理论为企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目标市场的文化特征,并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
三、挑战和应对跨文化交际理论在跨国企业文化管理中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培养员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四章跨文化交际理论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间,学者对跨文化交际理论的研究有了质的飞跃。
1983年,对于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初步探讨首次出现在《国际与跨文化交际年鉴》中。
随后,跨文化交际的理论探索渐入佳境,学者们互相借鉴、综合研究,使跨文化理论的发展突飞猛进,至今已有十几种之多,涵盖了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各个方面。
本章主要就一些研究比较成型、实践性较强的跨文化交际理论作以详细论述。
4.1 意义协调理论(Coordinated Management of Meaning, CMM)人们常常把谈话当成生活中最理所当然的事。
其实人们在交谈时经常按照大家预期的方式说话,这是约定俗成的方式。
为了了解交谈的本质,人们常常使用意义协调理论(Coordinated Management of Meaning, CMM)。
该理论是由美国传播学大师W·巴内特·皮尔斯和弗农·克罗农(W. Barnett Pearce and Vernon Cronen)提出的。
他们认为交际过程受到规则制约和指导,因此,规则在该理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意义协调理论一般指个体如何确立规则,创造和解释意义以及这些规则如何在交谈的意义协调中使用。
皮尔斯和克罗农把生活比作是“没有导演的戏剧”,谈话则是这场戏剧中的主要产品。
由于没有导演也没有剧本,所以情节错综复杂,演员们根据自己的经验获得意义,同时又不停地与他人协调着他们的剧本。
实际上,那些能够读懂他人剧本的人在交谈中能够保持前后一致;而那些读不懂剧本的人则需要协调他们的意义。
可见,对谈话剧本达成共识非常困难。
皮尔斯和克罗农这个鲜活的比喻阐明了意义协调理论的本质。
该理论是在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成果之上提出的。
4.1.1 意义协调理论的前提假设意义协调理论关注的是个人以及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并且它揭示了个体如何把意义赋予某个信息。
该理论有以下几个前提假设:1.个人生活在交际之中。
跨文化交际学理论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跨文化交际越来越成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跨文化交际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旨在研究和解决跨文化交流中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概述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体系和主要内容,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跨文化交际学的知识。
概念解析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涉及文化、交际和跨文化研究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学科。
其中,文化指的是一个社会群体的共同价值观、信仰、习惯和行为模式;交际则指的是人们运用语言、符号和非语言信号进行沟通的过程;跨文化交际则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过程。
理论体系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差异理论:该理论认为,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的许多误解和冲突是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造成的。
因此,理解和尊重文化差异是实现有效跨文化交际的基础。
2、文化冲突理论:该理论不同文化之间由于价值观、信仰和行为模式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冲突。
解决文化冲突的关键在于寻找共性和建立共识,以实现跨文化和谐。
3、交际能力理论:该理论强调跨文化交际者的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跨文化适应能力等方面。
提高交际能力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效果。
研究方法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定性定量分析、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等。
定性分析的是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意义和解释;定量分析则更注重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实证研究通过调查和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流情况来验证理论假设;案例分析则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深入剖析,探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现状分析当前跨文化交际学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部分研究者过于理论构建,而忽略了实际应用;另外,跨文化交际学在非英语国家的普及度和重视度还有待提高。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跨文化交际学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前景。
例如,在企业管理、国际关系、教育等领域,跨文化交际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跨文化交际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对于解决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流问题和挑战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化与交际: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引言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文化与交际的关系变得愈发密切。
人类的交际活动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文化背景,而是不断面临着跨文化交际的挑战。
因此,跨文化交际理论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将探讨文化与交际之间的关系,以及跨文化交际理论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文化与交际的关系文化是指一定社群或群体所共同拥有的信仰、价值观、习俗、行为规范等。
它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决定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以及交际方式。
交际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传递信息、理解和沟通的过程。
在交际过程中,文化成为人们思考和行动的基础。
文化与交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关系。
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交际行为,决定了人们对事物的理解和解读方式。
同时,交际也是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途径。
交际行为大量依赖于符号、语言和非语言的运用,而这些符号、语言和非语言都是文化的产物。
跨文化交际理论的研究现状跨文化交际理论是对跨文化交际现象和问题的理论解释和探讨。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文化交际理论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对跨文化交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该理论认为,人们的交际行为是受到文化认知结构的影响,人们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会受到所处文化背景的制约。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解读方式存在差异,这就导致了跨文化交际的问题。
比较研究方法论比较研究方法论是一种将不同文化进行比较的研究方法。
通过比较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可以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
比较研究方法论主要通过对不同文化的价值观、社会制度、教育方式、交际模式等方面进行比较,揭示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特点和规律。
语用学和交际意向理论语用学和交际意向理论认为,跨文化交际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传达信息的有效性。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交际过程中,由于语言表达方式和交际意向的差异,常常会产生误解和不适应。
因此,研究语用学和交际意向理论对于帮助人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至关重要。
跨文化交际理论第四章跨文化交际理论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间,学者对跨文化交际理论的研究有了质的飞跃。
1983年,对于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初步探讨首次出现在《国际与跨文化交际年鉴》中。
随后,跨文化交际的理论探索渐入佳境,学者们互相借鉴、综合研究,使跨文化理论的发展突飞猛进,至今已有十几种之多,涵盖了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各个方面。
本章主要就一些研究比较成型、实践性较强的跨文化交际理论作以详细论述。
4.1 意义协调理论(Coordinated Management of Meaning, CMM)人们常常把谈话当成生活中最理所当然的事。
其实人们在交谈时经常按照大家预期的方式说话,这是约定俗成的方式。
为了了解交谈的本质,人们常常使用意义协调理论(Coordinated Management of Meaning, CMM)。
该理论是由美国传播学大师W·巴内特·皮尔斯和弗农·克罗农(W. Barnett Pearce and Vernon Cronen)提出的。
他们认为交际过程受到规则制约和指导,因此,规则在该理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意义协调理论一般指个体如何确立规则,创造和解释意义以及这些规则如何在交谈的意义协调中使用。
皮尔斯和克罗农把生活比作是“没有导演的戏剧”,谈话则是这场戏剧中的主要产品。
由于没有导演也没有剧本,所以情节错综复杂,演员们根据自己的经验获得意义,同时又不停地与他人协调着他们的剧本。
实际上,那些能够读懂他人剧本的人在交谈中能够保持前后一致;而那些读不懂剧本的人则需要协调他们的意义。
可见,对谈话剧本达成共识非常困难。
皮尔斯和克罗农这个鲜活的比喻阐明了意义协调理论的本质。
该理论是在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成果之上提出的。
4.1.1 意义协调理论的前提假设意义协调理论关注的是个人以及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并且它揭示了个体如何把意义赋予某个信息。
该理论有以下几个前提假设:1.个人生活在交际之中。
专业的跨文化交际理论前言跨文化交际是指在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过程。
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跨文化交际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挑战,学者们不断研究并提出了专业的跨文化交际理论。
本文将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跨文化交际理论,对其主要观点进行阐述。
一、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是跨文化交际中最著名的理论之一,由荷兰心理学家霍夫斯泰德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
该理论主要通过对不同国家文化的比较,分析了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六个维度,即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以及放纵与禁制。
其中,权力距离指的是社会中不同阶层之间的权力分配程度;不确定性规避反映了社会对不确定性的接受程度;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衡量了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体现了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认知;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揭示了不同文化对未来与现在的关注;而放纵与禁制则描述了社会对自发性的态度。
通过了解不同国家在这六个维度上的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例如,当我们与一个来自权力距离较大的国家的人进行交流时,我们需要注意避免使用直接的语言和姿势,以避免冒犯对方。
二、融入理论融入理论是由美国学者德尔·赫斯特和让·吉尔·马尔蒙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跨文化交际的主要目标是尽可能地融入对方文化,以达到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融入理论主张,人们可以通过扮演类似对方的角色,学习和模仿对方的行为方式、礼仪规范、语言等,以增加在跨文化环境中适应性和理解力。
同时,融入理论也提倡拓展自己的认知视野,接纳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以减少误解和冲突。
三、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克里斯·布鲁纳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人们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和解释是通过社会互动和文化学习来形成的。
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会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和经验,对对方的言行进行认知和解读。
跨文化交际理论范文1.文化冲突理论文化冲突理论认为,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常常源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信仰、习俗和行为模式的差异。
这种冲突可能导致误解、偏见和文化隔阂。
了解和尊重他人的文化差异,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减轻冲突并促进和谐的交流。
2.文化意识与文化敏感度文化意识是指人们对不同文化存在的意识和认知。
文化敏感度是指人们对不同文化的敏感和理解能力。
培养文化意识和文化敏感度对于构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和增强跨文化沟通能力非常重要。
3.文化维度理论文化维度理论是由荷兰研究学者霍夫斯德提出的,该理论认为文化可以通过不同的维度来衡量和比较。
例如,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权力距离和权力平等、人际关系的紧密程度等。
了解不同文化的维度差异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行为。
4.语言和非语言交际语言和非语言交际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两个重要方面。
语言有时会产生跨文化交际的误解和困难。
不同语言的语法、词汇和语义差异可能导致信息传达的不准确。
非语言交际方式如身体语言、面部表情等也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重要作用。
了解和运用有效的非语言交际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
5.文化适应与文化熟悉度文化适应是指个人在跨文化环境中适应并融入本地文化的能力。
文化熟悉度是指个人对于不同文化的了解程度。
文化适应和文化熟悉度的提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和理解不同文化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和社会习俗。
6.跨文化沟通的策略与技巧跨文化沟通的策略与技巧是帮助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更有效地传达和理解信息的方法和技术。
例如,倾听和观察能力的培养、适应性的沟通方式、尊重和理解他人的文化差异等。
通过运用这些策略和技巧,人们可以更好地建立积极、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关系。
综上所述,跨文化交际理论提供了一系列的概念和研究成果,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相互理解问题。
这些理论和研究成果在实际应用中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并促进跨文化协调与合作。
跨文化交际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方法一、引言跨文化交际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日益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加速发展,不同国家、地区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日益频繁。
在这样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围绕跨文化交际的理论与实践展开探讨,深入分析其重要性和影响,并提出相关的实践方法。
二、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发展2.1 文化观念和认知理论文化观念和认知理论是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基石之一。
它强调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事物的不同认知和理解方式。
文化观念和认知理论认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会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来理解和解释事物,产生差异性。
这为跨文化交际的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要求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充分理解对方的文化观念和认知方式,避免产生误解和冲突。
2.2 语用学理论语用学理论是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它研究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使用规则和意义传达。
语用学理论认为,语言的使用需要考虑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使用语言的方式和含义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需要充分了解对方的语境和文化背景,避免因语言差异而产生误解和障碍。
2.3 社会认同和身份理论社会认同和身份理论是跨文化交际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基础。
它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社会认同和身份认同,强调个体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认同和身份构建的重要性。
社会认同和身份理论认为,个体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会影响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行为和态度。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的实践中,人们需要重视对方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尊重和理解他们的文化差异和个体差异。
三、跨文化交际实践方法的探讨3.1 跨文化教育和培训跨文化教育和培训是一种重要的跨文化交际实践方法。
它通过为个体提供关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规则、文化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培训,帮助个体增强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适应能力。
跨文化教育和培训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如学习不同文化的语言、参与跨文化交际活动等。
跨文化交际的理论与实践第一章绪论跨文化交际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通过各种交际方式构建互动关系的一种交际形式。
由于全球化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人涉足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已不再是某些人的特权,而成为了人人必须掌握的能力。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阐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和方法。
第二章跨文化交际的理论2.1 文化维度理论文化维度理论是跨文化交际中最基本的理论之一。
该理论认为,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中存在着一系列的文化维度,这些维度包括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利距离、不确定性规避、男性至上等。
通过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这些维度,可帮助人们理解彼此的差异,从而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2.2 社会语境理论社会语境理论认为,语言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与社会环境相互关联的。
在不同的社会语境中,语言使用者要根据实际情况和交际对象的身份、地位、背景等因素,适时地使用恰当的语言形式。
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不同文化的社会语境是十分必要的。
2.3 文化认知理论文化认知理论认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和认知是不同的。
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认知方式,可以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流。
例如,东亚文化中,沉默寡言被视为一种修养,而在西方文化中,沉默则可能被误解为无礼或者不感兴趣。
第三章跨文化交际的实践3.1 掌握基本交际技巧在跨文化交际中,合适的交际技巧是很关键的。
比如礼貌用语的运用、尊重对方文化习惯、避免敏感话题等都能让跨文化交际更加成功。
3.2 建立良好的跨文化关系建立良好的跨文化关系需要建立互信。
交流双方需要建立起互相尊重、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同时,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尊重其价值观念,可以成为建立互信关系的基础。
3.3 学习不同文化的礼仪习惯礼仪习惯是文化背景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的礼仪习惯可能会带来不同的效果,甚至影响双方的交流。
因此,学习不同文化的礼仪习惯,避免因文化差异而误解双方交流的意图,是跨文化交际中不可忽略的一环。
最有影响的四个跨文化交际理论最有影响的四个跨文化理论提出了区分文化差异的方法和维度,对帮助我们理解、解释和预测特定群体的文化行为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六大价值取向理论(克拉克洪和斯乔贝克)最早提出跨文化理论的美国人类学家。
Kluckhohn &StrodtbeckKluckhohn ,哈佛大学的教授,参与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国战争情报处组建的专家队伍,研究不同文化的价值、民心与士气。
对日本民族心理的研究和价值观的分析、对美国德克萨斯州不同文化与种族的社区共存的大规模研究成果:《价值取向的变奏》——六大价值取向理论1、对人性的看法。
美国认为人性可善可恶,是善恶混合体,又可能改变;美国强调制度,尽可能考虑人性恶带来的坏行为。
很难改变。
“三岁看、老”中国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中国制度比较稀松。
2、人们对自身与外部自然环境的看法。
中国人讲求风水,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美国人更强调通过改变自然环境去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达到自己的目标。
人主导环境。
东南亚海啸事件:美国人认为是人类预测不准备;中国及亚洲国家认为是人破坏自然带来的灾难。
3、人们对自身与他人关系的看法。
中国:集体主义西方:个体主义4、人的活动导向美国“强调行动的社会,人必须不断的做事,不断的处于在动之中才有意义,才创造价值。
不仅要动,还要快。
快餐文化,亚洲社会。
静态取向,安然耐心被视为美德,强调“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强调无为而治。
当美国人发现问题总是倾向于立即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实施;而东方人有时会选择静观,什么也不做,让时间与外界环境自然成熟,再抓时机去把问题解决掉。
5、人的空间观念中国人倾向于把空间看做公共的东西,没有太多隐私而言;美国人、德国人倾向于把空间看做个人的私密之处,他人不能轻易走进。
6、人的时间观念一是关于时间的导向,即一个民族和国家注重过去、现在和还是未来。
一是针对时间的利用。
即时间是线性的,应在一个时间里做一件事;还是时间是非线性的,在同一时间里可以做很多事。
最有影响的四个跨文化交际理论最有影响的四个跨文化理论提出了区分文化差异的方法和维度,对帮助我们理解、解释和预测特定群体的文化行为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六大价值取向理论(克拉克洪和斯乔贝克)最早提出跨文化理论的美国人类学家。
Kluckhohn &StrodtbeckKluckhohn ,哈佛大学的教授,参与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国战争情报处组建的专家队伍,研究不同文化的价值、民心与士气。
对日本民族心理的研究和价值观的分析、对美国德克萨斯州不同文化与种族的社区共存的大规模研究成果:《价值取向的变奏》——六大价值取向理论1、对人性的看法。
美国认为人性可善可恶,是善恶混合体,又可能改变;美国强调制度,尽可能考虑人性恶带来的坏行为。
很难改变。
“三岁看、老”中国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中国制度比较稀松。
2、人们对自身与外部自然环境的看法。
中国人讲求风水,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美国人更强调通过改变自然环境去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达到自己的目标。
人主导环境。
东南亚海啸事件:美国人认为是人类预测不准备;中国及亚洲国家认为是人破坏自然带来的灾难。
3、人们对自身与他人关系的看法。
中国:集体主义西方:个体主义4、人的活动导向美国“强调行动的社会,人必须不断的做事,不断的处于在动之中才有意义,才创造价值。
不仅要动,还要快。
快餐文化,亚洲社会。
静态取向,安然耐心被视为美德,强调“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强调无为而治。
当美国人发现问题总是倾向于立即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实施;而东方人有时会选择静观,什么也不做,让时间与外界环境自然成熟,再抓时机去把问题解决掉。
5、人的空间观念中国人倾向于把空间看做公共的东西,没有太多隐私而言;美国人、德国人倾向于把空间看做个人的私密之处,他人不能轻易走进。
6、人的时间观念一是关于时间的导向,即一个民族和国家注重过去、现在和还是未来。
一是针对时间的利用。
即时间是线性的,应在一个时间里做一件事;还是时间是非线性的,在同一时间里可以做很多事。
跨文化交际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一.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1.“文化”的含义:①“文化”二字最初没有联系在一起,它的意思是统治者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
②西方的“文化”引申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泰勒认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理。
③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认为文化分为两种:狭义的文化指的是历史上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文化的分类:按内容分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四个方面。
3.文化的特性:(1)文化史人类独有的,是区别人类和动物的主要标志,文化史社会遗产,而不是生理遗传。
(2)文化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习得的。
(3)文化中的大部分是不自觉的,人总是自然而然地表现其文化色彩的。
⑥译码⑦反应⑧反馈4.影响交际的因素:①宽泛的交际环境:包括价值观念,文化取向,宇宙观,社会结构,心理因素,物理环境因素等。
②情境因素:包括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角色关系,交际发生的场合、时间、所涉及的话题等。
5.“跨文化交际”的含义:①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实际交际的过程。
②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因为不同人的文化和社会背景、生活方式、受教育情况、信仰、性别、年龄、政治、经济情况等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差异,跨文化交际中双方的文化背景,可能基本相似,也可能相去甚远。
③不同国籍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与不同职业的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没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只是程度上的差异。
6.汉语教师了解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必要性:①世界上时空的紧缩不能使人们心理上的距离自动消失,语言只是日常生活交往中涉及的众多代码之一,语言代码仅是文化这一符号系统的一部分。
②人们在文化取向、价值观念、社会规范、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会导致他们编译码的过程、言语和非言语行为、语言使用规律、语篇组织结构等众多方面的差异,因此不同文化的人们在相互交往时常会有“咫尺天涯”的感觉。
最具影响力的四个跨文化交际框架1. 文化维度理论(Cultural Dimensions Theory)文化维度理论是荷兰学者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提出的,它通过对不同文化在价值、行为和信念方面的差异进行比较,帮助人们理解不同文化间的交际方式。
该框架介绍了几个重要的文化维度,包括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等。
通过对这些维度的了解,个人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环境,避免误解和冲突。
2. 沃尔夫(Edward T. Hall)的高/低上下文文化沃尔夫提出的高/低上下文文化是指个人在交际中传递信息所依赖的环境背景。
高上下文文化认为信息的理解需要依赖于上下文和非言语因素,而低上下文文化更注重直接、明确的语言表达。
这个框架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不同文化在信息传递中的差异。
在高上下文文化中,交际者需要更多地依赖于非言语因素,如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来理解对方的意思。
而在低上下文文化中,言语表达更为重要,非言语因素的作用相对较小。
3. 文化智商(Cultural Intelligence)文化智商是指个人在跨文化环境中有效适应和交流的能力。
它包括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和尊重,以及在交际中的灵活性和适应能力。
通过提高文化智商,个人可以更好地应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挑战,避免误解和冲突。
这种框架强调了跨文化交际中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整能力的重要性,以及持续研究和发展的态度。
4. 多元视角(Multiple Perspectives)多元视角是指在交际中积极采纳多种不同文化的观点和态度。
它强调不同观点之间的对话和理解,以及避免以己度人的偏见。
这个框架可以促进跨文化交际中的相互尊重和开放性,帮助个人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的差异。
通过采纳多元视角,人们可以促进有效的合作和交流,从而达到更好的结果。
以上是最具影响力的四个跨文化交际框架,它们都能帮助个人在跨文化环境中实现更好的交际效果,并建立互相理解和尊重的关系。
跨文化交际的理论与实践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互动,涉及到语言、价值观、信仰、社会行为等方面的差异。
了解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和实践对于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合作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和实践,并提供一些建议以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效果。
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以及如何应对这些差异。
霍夫斯特德提出的文化维度理论是一种常用的跨文化交际理论。
该理论将不同文化按照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等维度进行分类,帮助人们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差异。
此外,霍尔的高、低语境理论也是一个重要的跨文化交际理论。
该理论指出,一些文化倾向于使用高语境的语言,这意味着他们通过非言语方式来传达信息,比如通过上下文和暗示来理解意思。
而另一些文化倾向于使用低语境的语言,这意味着他们更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注重文字本身的含义。
在实践方面,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需要一些具体的技巧和策略。
首先,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尊重的态度。
了解并尊重他人的文化背景,包括他们的价值观、信仰和生活方式,是建立良好跨文化交际的基础。
其次,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使用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我们需要注意语言差异,并尽量避免使用有可能被误解的词汇或口头禅。
尽量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避免使用太多的俚语或隐喻,以确保对方能够理解我们的意思。
此外,非言语交流也是跨文化交际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在交流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姿态、表情和眼神的使用。
不同文化对于这些非言语信号的理解和解读可能存在差异,我们应该尽量去了解并适应对方的习惯和要求。
最后,进行跨文化交际时,理解文化差异的意义也是非常重要的。
文化差异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差异,也包括人们在不同文化中形成的思考方式、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
通过理解这些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并且从中学习和成长。
综上所述,跨文化交际的理论与实践对于促进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合作至关重要。
跨文化交际理论一.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1.“文化”的含义:①“文化”二字最初没有联系在一起,它的意思是统治者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
②西方的“文化”引申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泰勒认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理。
③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认为文化分为两种:狭义的文化指的是历史上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文化的分类:按内容分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四个方面。
3.文化的特性:(1)文化史人类独有的,是区别人类和动物的主要标志,文化史社会遗产,而不是生理遗传。
(2)文化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习得的。
(3)文化中的大部分是不自觉的,人总是自然而然地表现其文化色彩的。
(4)文化是人们行动的指南。
(5)文化是动态的,文化的形态与一定的历史时期相联系。
4.隐性文化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内容:时间观念,对空间的利用,成就感,交际模式,对环境的取向,家庭关系,上下级关系模式,对个人的看法,对竞争和合作的偏爱,谦虚的挂念,对规章制度的需要,对宇宙的看法,法律的观念,工作积极性,对领导的看法,社交频率,友谊的性质,控制感情的模式,依据年龄、性别、阶级、职业、亲属的关系,确定地位及相关角色。
5.语言和文化的关系:①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一种文化不可能没有与之相应的语言;抽取文化内容,语言也不能独立存在。
②语言是用于记录文化的符号体系,是文化的主要载体。
③语言和文化相互依附、促进和制约。
6.人类交际的主要手段:符号是人们交际时使用的主要手段,任何符号都可以用来交际。
7.组成交际行为的八个重要因素:①信息源/行为源②编码③信息④渠道⑤信息接收者/反应者⑥译码⑦反应⑧反馈8.影响交际的因素:①宽泛的交际环境:包括价值观念,文化取向,宇宙观,社会结构,心理因素,物理环境因素等。
②情境因素:包括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角色关系,交际发生的场合、时间、所涉及的话题等。
9.“跨文化交际”的含义:①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实际交际的过程。
②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因为不同人的文化和社会背景、生活方式、受教育情况、信仰、性别、年龄、政治、经济情况等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差异,跨文化交际中双方的文化背景,可能基本相似,也可能相去甚远。
③不同国籍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与不同职业的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没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只是程度上的差异。
10.汉语教师了解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必要性:①世界上时空的紧缩不能使人们心理上的距离自动消失,语言只是日常生活交往中涉及的众多代码之一,语言代码仅是文化这一符号系统的一部分。
②人们在文化取向、价值观念、社会规范、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会导致他们编译码的过程、言语和非言语行为、语言使用规律、语篇组织结构等众多方面的差异,因此不同文化的人们在相互交往时常会有“咫尺天涯”的感觉。
③文化上的差异会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相互理解与和睦相处带来极大的困难,认识跨文化交际的本质,能解决和避免交际中产生的冲突、障碍等。
二.文化定势:1.“文化定势”的含义及特点:A.含义:对现实的某一方面,特别是某些个人或社会群体的相对僵化、过分简单或带有偏见的认识。
B.特点:①过分简单化②不加鉴别的判断③以偏概全④有影响力⑤有顽固性,拒绝新的信息2.文化定势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影响:A.价值:①了解各国文化差异的捷径;②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③跨文化交际中预测的依据;B.弊端:①阻止跨文化交流的发生;②严重影响跨文化交流的质量;③构成歧视行为;3.在跨文化交际中对待不同文化的正确态度:①尊重不同的文化②理解与适应目的语文化③求同存异对待文化冲突④外为我用,发展本国文化三.世界观、民族性格、价值观、思维方式、民族中心主义:1.基于文化定势的考察:中国人与欧美人世界观的差异:中国人作为东方的代表,认为天人合一,世界上万物皆一,构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各组成因素互为存在条件。
西方认为世界的组成部分是对立的,并存的,相互独立的,即“物我两分”,如精神和物质,主体和客体就是这样的关系,他们相互独立,自主,矛盾。
2.基于文化定势的考察:中国人与欧美人价值观的差异:中国人喜欢尊重老人,行为举止注重含蓄,任何都以集体为重,而欧美人比较注重年轻人,行为直率,注意个人利益的得失。
3.基于文化定势的考察:中国人与欧美人思维方式的差异:①中国人偏好形象思维,英美人偏好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②中国人偏好综合思维,英美人偏好分析思维;③中国人注重“统一”,英美人注重“对立”;4.中国人民族性格的转变:①中国人开始摆脱绝对化地以群体取向为上的道德束缚,开始要求把道德的社会功能从主要是调节人际关系改变为主要保证个人得以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上来,人们做到“先公后私”的同时注意维护个人应得的利益。
②在平等观念上,传统的要求结果均等或差序的格局被要求以机会均等代替。
③人们开始要求对个人生活方式的广泛干涉及过多关注应当受到限制。
④一些不符合时代特点的观念开始退出历史舞台,如“中庸之道”“知足常乐”等旧观念正在破除,勇于革新等观念正在形成。
⑤社会期望由“无为”和“依赖”开始向“有为”和“自主”转化,其结果必然是自我的注重和珍重。
5.“价值观”的含义及特点:A.含义:个人或群体所特有的一种显性或隐性的认为什么是可取的观念,这一观念影响人们从现有的种种行为模式、方式和目的中作出选择。
B.特点:①相对的稳定性,不会轻易改变;②在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价值观往往会随之发生变化;③价值观既有阶级性也有民族性;④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之间,有相同的成分,也有不同的成分;6.Hofstede衡量价值观的尺度:A.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个人主义文化强调的是自我和个人的成就,与集体、社会的关系松散,相互依赖程度弱;集体文化强调社区和群体的和谐,与集体、社会联系紧密,相互依赖程度强。
B.权利距离:权力距离衡量的是人们接受权利不平等状况的程度。
这一尺度关心的基本问题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问题。
C.对不确定因素的回避程度:对将来情形的不确定性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个基本事实。
回避不确定性是指一种文化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容忍或要避免不确定性。
D.男性-女性:性别上的生理差异是否应该运用到社会活动的角色中去。
7.“思维方式”的含义:是人们思维的习惯或思维的程序。
8.西方国家典型是思维方式分类:①归纳推理法:从具体事实出发,进行归纳概括,从中得出观念性或结论性的东西。
②演绎推理法:思想理论具有真实性和重要性,倾向于通过逻辑推理的方法,从一个概念推导出另一个概念。
③直觉推理法:它强调整体与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并利用来自权威的思想。
④辩证逻辑法:要求分析和综合相结合,归纳与演绎相结合,逻辑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相结合。
9.思维方式与语言文字的相互关系:不同语言文字的背景下的人思维方式有差异。
说线式语言的人,思维方式是直线式的,注重观察和测量得出观念;说点式语言的人,思维方式是曲线式的,注重逻辑推理得出的概念。
10.民族中心主义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A.影响:它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交际距离。
我们采取的态度是民族中心主义的反面,即文化相对主义,就是一种文化的行为只能用其自身的准则趋理解和评价,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只能用对方文化的信仰、价值观、社会规范等作为标准来解释和评价其行为。
B.方法:培养人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与对方建立平等的关系,避免先入为主,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不同群体或文化成员。
四.汉语语构文化、语义文化、语用文化:1.汉语独特的语构文化的主要体现:语构文化是语言在结构方式形成的语言本身的特点。
它体现在语言符号的长短,摆放的语序等。
2.不同语言中词汇意义的对应关系分类:①重合词汇②平行词汇③全空缺词汇④半空缺词汇⑤冲突词汇。
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应强调的基本语用文化: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应强调的基本语用文化是指教会学生在适合的场合使用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
五.非语言符号与跨文化交际:1.非语言交际手段在交际中的功能:①表示情感;②大体语言;③发送关于个人的一些信息;④礼仪或宗教仪式;2.人体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人体语具有普遍性、直观性、灵活性、亲切容易使人理解,可以达到语言交际无法达到的效果。
3.基于文化定势的考察:中国人与欧美人时间观的差异:A.过去、现在、将来的侧重点不同:中国人重视过去,其时间观带有较重的向后看的特点;在伊斯兰文化中,人们相信将来时属于真主阿拉,所以其时间观念上有重视现在的倾向;佛教徒和印度教徒总是把希望寄托于来世,时间取向是将来。
B.直线时间观和环形时间观:在大多数西方文化中,其主流文化是用直线方式来看待时间的,即充分的意识到过去、现在、将来,把重点放在将来;佛教和印度文化,是环形时间观,他们认为历史循环式发展,有生命的东西永远像车轮运转一样在天堂人间和地狱。
C.单向时间习惯和多向时间习惯:单向时间习惯是一种强调日程、阶段性、准时性的时间观念。
西方多是单向时间观念。
多向时间习惯对工作安排不那么固定,时间限制不那么死,时间安排更为随便,更讲人情味,亚洲大部分国家都属于多向时间习惯。
六.文化休克、跨文化交际能力:1.“文化休克”的含义及表现:A.含义: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或符号,对于对方的社会符号不熟悉,而在心理上产生的深度焦虑症。
B.表现:①由于不断进行必要的心理调整而引起的疲惫;②由于失去朋友、地位、职业和财产而引起的失落感;③不能接受属于新文化的成员或者被这些成员拒之门外;④在角色、对于角色的期望、价值观念、感情和自我认同方面感受到的混乱;⑤在觉察到文化差异后感到的惊奇、焦虑甚至厌恶和气愤;⑥由于不能对付新环境而产生的无能为力的感觉;2.文化休克的四个发展阶段:①蜜月阶段:指人们心理上的兴奋和乐观阶段;②指兴奋的感觉被失望、失落、烦恼和焦虑所代替的阶段;③调整阶段:指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沮丧和迷惑之后,外乡人逐渐找到了对付新文化环境的办法,了解了当地的风俗习惯,理解到异文化里的优点与当地人接触增多,并建立起了友谊;④适应阶段:沮丧、烦恼、焦虑消失,基本适应了新的文化环境和当地风俗,能和当地人和平共处。
3.避免或解决文化休克的方法:①与人交往②放慢生活节奏,简化日常工作,尽量放松③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布置一些熟悉的物品④养成习惯,生活有规律⑤哭、笑、唱歌、祈祷、绘画,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⑥不要因失败而自责,修订自己的目标,留出更大的回旋余地⑦重新努力学习语言,在简单的场合中应用⑧安排适当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体育锻炼⑨在伤心时向朋友吐露心中的哀愁,他们的帮助会使自己感到温暖⑩做一些简单的决定,并付诸实施4.有效的文化交际能力的基本内容:A.基本交际能力系统:(1)语言和非语言行为能力(2)文化能力(3)相互交往的能力(4)认知能力B.情感和关系能力系统:(1)情感能力主要指的是移情能力,有六个步骤:①承认个人和文化之间存在大量差异②充分认识自我③悬置自我,消除自我和环境的分离状态④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位置,深入别人的心扉⑤做好移情准备,经验移情⑥重建自我,享受别人经验而产生激情与欢悦,也必须能够恢复自己原来的精神状态,再次看到自己的文化常态(2)关系能力:①交际双方应满足彼此自主和亲密叫我的需求;②相互吸引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交际以产生共识为前提,而共识涉及文化取向、价值观等方面的共享;③以适应对方代替群体中心主义;C.情节能力系统:①情节中的行为必须达到人们的期望;②实现心目中的交际目的的能力;③遵循特定情景中的交往规则的能力:即如何开始、如何结束谈话、如何对对方的话语作出反应等;D.策略能力系统:①语码转换策略②近似语策略③合作策略④非语言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