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生产国内外发展概述..教学提纲
- 格式:ppt
- 大小:81.00 KB
- 文档页数:36
《清洁生产》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引言1.1清洁生产的由来1.2清洁生产的概念1.2.1清洁生产的定义1.2.2清洁生产的内容1.2.3清洁生产的特点1.2.4清洁生产的实施途径1.2.5推行清洁生产的意义1.2.6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对比1.2.7国外清洁生产概况1.2.8国外清洁生产概况本章重点掌握清洁生产的定义、特点这、实施途径、意义。
了解国内外清洁生产的概况及发展趋势。
第二章清洁生产的实施方法2.1实施清洁生产的程序2.2实施清洁生产的步骤本章重点掌握实施清洁生产的程序和步骤。
第三章清洁生产审计3.1概述3.2筹划和组织3.3预评估3.4评估3.5方案产生和筛选3.6可行性分析3.7方案实施3.8持续清洁生产本章重点掌握清洁生产审计的原理和基本程序及操作要点,掌握方案可行性分析的方法。
能在实际中加以运用。
第四章清洁生产技术与实施本章以学生自学为主,要求学生通过对某一组织的调查,提出清洁生产的技术和方案。
第五章清洁生产与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5.1概念5.1.1ISO14000产生背景5.1.2ISO14000简介5.1.3ISO14000的指导思想5.1.4ISO14000系列标准实施的意义5.1.5ISO14000推行的必要性5.1.6ISO14000与国际贸易5.2清洁生产与环境管理体系5.3环境管理体系审核认证5.3.1ISO14001介绍5.3.2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认证珠术语5.4审核5.5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实施程序本章重点掌握ISO14000的基本思想、实施的意义及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
第六章生命周期评价6.1引言6.2生命周期的定义6.3产品生命周期的主要阶段6.4生命周期评价的技术框架6.5LCA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6.6LCA的局限性和今后的发展6.7LCA应用实例本章重点掌握生命周期评价的定义、技术框架及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第七章生态工业7.1生态工业学7.1.1工业系统概念7.1.2生态工业学7.2生态工业园区7.3生态工业园区与工业生物群落7.4可持续的工业生态系统本章重点掌握生态工业的概念及生态工业园。
清洁生产教学大纲清洁生产教学大纲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清洁生产成为了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了培养具备清洁生产意识和技能的人才,制定一份清洁生产教学大纲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清洁生产教学大纲的内容和结构,以及其对培养学生的影响。
一、清洁生产的概念和原则在教学大纲的开头,需要明确清洁生产的概念和原则。
清洁生产是指通过优化生产过程,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一种生产方式。
其原则包括源头预防、综合利用、低排放和循环经济等。
通过清晰地阐述这些概念和原则,可以让学生对清洁生产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二、清洁生产技术和方法清洁生产的核心是应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废物的减少。
在教学大纲中,需要详细介绍清洁生产的各种技术和方法,包括能源管理、物料流程优化、废物处理和再利用等。
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评估和选择适合自己企业的清洁生产技术和方法。
三、清洁生产案例分析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清洁生产的实践应用,教学大纲中可以加入一些清洁生产案例分析。
通过分析成功的清洁生产案例,学生可以了解到清洁生产在不同行业的应用和效果。
同时,他们还可以从中汲取经验和启示,为将来的实践提供指导。
四、清洁生产的经济和环境效益清洁生产不仅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还可以带来经济效益。
在教学大纲中,需要详细介绍清洁生产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学生应该明白,清洁生产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并且对于可持续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了解这些效益,学生将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清洁生产的实践中。
五、清洁生产的挑战和机遇清洁生产虽然有着诸多的优势,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在教学大纲中,可以探讨清洁生产面临的挑战,如技术壁垒、成本压力和政策支持等。
同时,还应该指出清洁生产所带来的机遇,如新技术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增加等。
通过了解挑战和机遇,学生可以更好地应对清洁生产的实践问题。
六、清洁生产实践和实验教学大纲中应该包含一些清洁生产实践和实验的内容。
通过实践和实验,学生可以亲身体验清洁生产的过程和效果。
《清洁生产》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名称:清洁生产英文名称:Cleaner production课程类别:公共选修课学时:18学分:1.0适用对象: 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及工科各专业本科生考核方式:课程论文的考查形式,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
先修课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物理化学、环境生态学、化工原理等。
二、课程简介近20年来,我国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获得了较高的经济增长,使得资源消耗增长过快、资源利用效率过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日益凸现,传统的末端治理已经不能有效地遏制住环境的恶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工业污染问题。
而环境恶化的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唯一解决的办法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从源头全过程考虑,推行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是世界环境保护工作的重大转折,是一场新的革命,从技术层面上保证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本课程在转变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生产模式的层面上,立足于全球清洁生产的整体发展动态,阐述了清洁生产产生的背景、清洁生产的内涵与理论基础;从生产过程、产品、产业系统,以及促进清洁生产的政策工具等方面论述了清洁生产的基本内容和技术方法;重点介绍生产过程污染预防与清洁生产审核、产品生态设计与环境影响的生命周期评价及工业生态系统。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清洁生产》课程是环境工程专业和工科各专业的一门选修课,是介于环境工程与环境管理之间的学科。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清洁生产的概念及评价方法,掌握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
掌握清洁生产审核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初步具备进行企业清洁生产实施的能力。
了解清洁生产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以及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成功实例,为今后从事清洁生产技术工作打下初步基础。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清洁生产的产生背景(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清洁生产产生的背景2.理解来自人类社会的资源环境压力3.理解由人类生产、生活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二)教学内容第一节人类社会与环境系统1.主要内容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产生。
《清洁生产》讲义 Cleaner Production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环境工程教研室二○○六年十二月十日清洁生产(Cleaner Production)第一部分概述(Introduction)1.1 清洁生产的由来1.1.1 环境问题(environmental problem)(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发达国家在60年代和70年代初,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忽视对工业污染的防治,致使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环境问题(十大环境问题:全球变暖、大气污染、水体污染、酸雨、海洋污染、臭氧层破坏、生物物种减少、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和固体废物污染)逐渐引起各国政府的极大关注,并采取了相应的环保措施和对策。
(1)大气污染(2)水体污染(3)固废污染(4)生物多样性破坏1.1.2解决污染方法的演进(1)传统污染末端控制的弊端传统的末端治理(控制排污口),未从根本上解决工业污染问题。
第一,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产品品种的不断增加,以及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对工业生产所排污染物的种类检测越来越多,规定控制的污染物(特别是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排放标准也越来越严格,从而对污染治理与控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达到排放的要求,企业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大大提高了治理费用,既使如此,一些要求还难以达到。
第二,由于污染治理技术有限,治理污染实质上很难达到彻底消除污染的目的。
因为一般末端治理污染的办法是先通过必要的预处理,再进行生化处理后排放。
而有些污染物是不能生物降解的污染物,只是稀释排放,不仅污染环境,甚至有的治理不当还会造成二次污染;有的治理只是将污染物转移,废气变废水,废水变废渣,废渣堆放填埋,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形成恶性循环,破坏生态环境。
第三,只着眼于末端处理的办法,不仅需要投资,而且使一些可以回收的资源(包含未反应的原料)得不到有效的回收利用而流失,致使企业原材料消耗增高,产品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下降,从而影响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清洁生产的产生背景及国际国内的实践历程清洁生产的产生背景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工业化进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等对环境的污染现象日益严重;二是资源短缺和能源危机的日益凸显,使得人们意识到需要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降低能源消耗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清洁生产迅速成为国际社会共识,得到各国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支持。
国际上,清洁生产的实践历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加强立法法规,制定相关环保政策和标准,要求企业必须改善生产过程和产品,降低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二是企业积极响应环保政策,主动采取清洁生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减少废弃物排放;三是国际组织和环保机构发挥作用,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清洁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
国内方面,中国政府也意识到了清洁生产的重要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标准,鼓励企业进行清洁生产改造,并对清洁生产实施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目前,中国各地的许多企业都在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实践,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效,为推动我国的工业生产朝着更加绿色、环保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总的来说,清洁生产是全球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和手段,各国都在积极推动清洁生产的实践和发展,以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清洁生产是一种以减少资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和降低环境风险为目标的生产方式。
其核心理念是通过将环境保护纳入生产全过程中,从源头上减少环境影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谋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一种生产理念和方法。
清洁生产的实践历程不仅是国际范围内的共同努力,也是国内企业和政府关于推动可持续发展所作出的不懈努力。
从国际范围来看,各个国家都在不断推动清洁生产的实践。
例如,欧盟通过建立强有力的环境法规和政策来要求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对达到一定的标准的企业进行认证,并对不符合标准的企业进行处罚。
同时,欧盟还通过资助项目,培训技术,建立清洁生产技术数据库的方式,来鼓励和推动清洁生产的实践。
清洁生产培训教案第一章:清洁生产概述1.1 清洁生产的定义1.2 清洁生产的目标和原则1.3 清洁生产与传统生产的区别1.4 清洁生产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和发展第二章:清洁生产的基本概念2.1 生命周期评估2.2 资源循环利用2.3 能源效率2.4 废物最小化2.5 环境管理系统第三章:清洁生产的实施步骤3.1 清洁生产的策划和目标设定3.2 生命周期评估的应用3.3 资源循环利用的实践3.4 能源效率的提升措施3.5 废物的减量和处理方法第四章:清洁生产在中国的实践4.1 清洁生产在中国的政策法规4.2 清洁生产在中国的应用案例4.3 清洁生产在中国的挑战和机遇4.4 清洁生产在中国的未来发展第五章:清洁生产与企业可持续发展5.1 清洁生产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5.2 清洁生产与企业形象的改善5.3 清洁生产与企业成本的降低5.4 清洁生产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第六章:清洁生产在工业领域的应用6.1 工业生产中的清洁生产实践6.2 工业废物的减量和处理6.3 工业能源效率的提升6.4 工业案例分析:成功实施清洁生产的工业企业第七章:清洁生产在服务业的应用7.1 服务业清洁生产的特点7.2 服务业清洁生产案例分析7.3 服务业清洁生产的管理策略7.4 服务业清洁生产的发展趋势第八章:清洁生产在农业领域的应用8.1 农业清洁生产的重要性8.2 农业清洁生产的技术措施8.3 农业清洁生产的政策与实践8.4 农业清洁生产的案例分析第九章:清洁生产在建筑领域的应用9.1 建筑行业清洁生产的现状9.2 建筑行业清洁生产的关键技术9.3 建筑行业清洁生产的实施策略9.4 建筑行业清洁生产的案例分析第十章:清洁生产与环境保护10.1 清洁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关系10.2 清洁生产对环境的影响10.3 清洁生产与环境政策的结合10.4 清洁生产与环境教育的重要性第十一章:清洁生产与经济可持续发展11.1 清洁生产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1.2 清洁生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1.3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的结合11.4 清洁生产案例分析:经济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第十二章:清洁生产与社会责任12.1 清洁生产与企业社会责任12.2 清洁生产与员工参与12.3 清洁生产与供应链管理12.4 清洁生产案例分析:社会责任的实践第十三章:清洁生产与法律法规13.1 清洁生产相关的国际法律法规13.2 清洁生产在中国的法律法规13.3 清洁生产法规的执行与监督13.4 清洁生产案例分析:法律法规的实践第十四章:清洁生产的技术与工具14.1 清洁生产评估工具14.2 生命周期评估工具14.3 能源审计与节能技术14.4 废物管理技术第十五章:清洁生产的未来发展趋势15.1 全球清洁生产的发展趋势15.2 技术创新在清洁生产中的作用15.3 清洁生产与绿色发展的结合15.4 清洁生产的教育与培训的重要性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教案全面介绍了清洁生产的概念、实施步骤、行业应用、技术与工具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清洁生产课程教学大纲清洁生产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清洁生产课程是一门涵盖清洁生产理念、方法、技术和实践的综合性课程。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清洁生产的概念,理解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了解清洁生产在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并掌握清洁生产审核的基本流程和方法。
二、课程目标1、理解并掌握清洁生产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熟悉国内外清洁生产相关法规和政策。
3、掌握清洁生产审核的基本流程和方法。
4、能够运用清洁生产技术和方法,对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评估和优化。
5、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课程内容1、清洁生产概述:介绍清洁生产的概念、历史背景、相关法规和政策。
2、清洁生产原理:包括物质流动、能源流动、污染流动等基本原理。
3、清洁生产技术和方法:介绍各种清洁生产技术和方法,如过程优化、节能减排、资源回收等。
4、清洁生产审核:介绍审核的概念、流程、方法以及技巧。
5、清洁生产实践: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清洁生产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清洁生产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清洁生产在企业中的具体应用。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共同探讨清洁生产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4、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前往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清洁生产的实际操作。
五、课程评估1、课堂表现:包括提问、讨论、报告等表现。
2、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要求学生课后完成。
3、期末考试:通过试卷测试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六、课程亮点1、本课程融合了理论和实践,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并掌握清洁生产的知识和技能。
2、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课程内容。
3、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使其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管理者。
七、课程建议1、对于想成为企业管理者的学生,本课程是他们必须选修的课程之一。
2、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课程内容。
清洁生产的发展及其主要内容第一篇:清洁生产的发展及其主要内容清洁生产的发展及其主要内容1清洁生产的发展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自然界受到的冲击和压力也越来越大,从而造成.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严重的后果.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一书,一时轰动了世界。
它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自然环境和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唤醒了人们对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关注。
清洁生产的基本思想最早出现在1974年美国3M公司推行的“3P”中。
此后,不同地区出现了不同提法,如欧洲国家称之为“少废无废工艺”,日本称为“无公害工艺”,美国称为“废料最少化“等, 但它们的实质是相同的。
1989年5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次提出“清洁生产”的概念1992年6月在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清洁生产被正式定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并被视为工业界达到改善环境和保持竞争力及可赢利的核心手段之一同时被列入《21世纪议程》中。
同年10月在巴黎举行的清洁生产会议上根据联合国环发大会的精神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清洁生产计划进行了相关调整建立了一些示范项目和国家清洁生产中心以加强各地区的清洁生产能力。
1994年5月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再次认定清洁生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
2自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清洁生产以来人们对此越来越重视《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指出清洁生产将成为我国工业污染防治工作战略转变的重要内容及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和手段清洁生产的概念及主要内容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给清洁生产下的定义为清洁生产是关于产品生产过程的一种新的、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即通过改变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贸易模式和消费模式,对生产过程和产品实施综合预防污染的战略,使工业生产在环境可承受的限度内得到发展。
这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
具体地说,可以把清洁生产概括为清洁的原料、清洁的生产过程及清洁的产品。
第2章清洁生产概述2.1清洁生产的产生与发展2.1.1清洁生产的产生清洁生产(Cleaner Production) 是在环境和资源危机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在总结了各国工业污染控制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污染预防的环境战略。
它的产生过程,就是人类寻求一条实现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过程。
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类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
到20世纪中期,世界人口迅速增长和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资源消耗速度加快,废弃物排放明显增加;再加上认识上的误区,致使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境公害事件屡屡发生;以至于全球性的气候变暖、臭氧层被破坏及有毒化学品的泛滥和积累等已严重威胁到整个人类的生存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秩序;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渐凸显。
20世纪60年代开始,工业对环境的危害已引起社会的关注,20世纪70年代西方一些国家的企业开始采取应对措施,对策是将污染物转移到海洋或大气中,认为大自然能吸纳这些污染。
但是,人们很快意识到,大自然在一定时间内对污染的吸收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因而,又根据环境的承载能力计算污染物的排放浓度和标准,采用将污染物稀释后排放的对策。
实践证明,这种方法也不可能有效减少环境污染。
这时工业化国家开始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对生产过程末端的废弃物进行处理,这就是所谓的“末端治理”。
末端治理的着眼点是侧重于污染物产生后的治理,客观上却造成了生产过程与环境治理分离脱节;末端治理可以减少工业废弃物向环境的排放量,但很少能影响到核心工艺的变更;末端治理作为传统生产过程的延长,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设备费用,维护开支和最终处理费用,而且本身还要消耗大量资源、能源,特别是很多情况下,这种处理方式还会使污染在空间和时间上发生转移而产生二次污染。
所以很难从根本上消除污染。
面对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资源日趋短缺的局面,工业化国家在对其污染治理过程进行反思的基础上,逐步认识到要从根本上解决工业污染问题,必须以“预防为主”,将污染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末端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