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观察物体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76.00 KB
- 文档页数:9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观察物体北师大版教案:观察物体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三章“观察物体”。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进一步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 学会用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和位置关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学会用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和位置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立体模型、卡片等。
2. 学具: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立方体模型。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拿出口袋里的立方体模型,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立方体,并描述所观察到的形状。
2. 讲解:通过课件展示立方体模型,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立方体,并用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形状。
教师讲解立方体的形状和位置关系。
3.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用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立方体的形状和位置关系。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进行回答,给予评价。
4.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几何图形的形状和位置关系。
教师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重要性2. 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方法3. 用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和位置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语言描述你所观察到的立方体的形状和位置关系。
2. 答案:立方体的形状是正方体,六个面都是正方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立方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评价。
六年级数学观察物体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 使学生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方法,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
2. 学习如何描述和分析物体和几何图形的特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难点:如何准确描述和分析物体和几何图形的特征。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和分析。
2.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想象。
五、教学准备:1. 准备各种物体和几何模型,如球体、长方体、正方体等。
2. 准备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用于辅助教学。
3. 准备教案、PPT和黑板等教学工具。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各种物体和几何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会发现哪些不同的特点?”2. 学习新课:讲解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际观察和分析物体和几何图形的特征。
3.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观察物体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完成一些有关观察物体的任务,如:用语言描述物体和几何图形的特征,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等。
5. 总结提高: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方法和技巧。
七、作业布置:1. 观察家中或学校的某个物体,用语言描述其特征,并绘制一幅该物体的示意图。
2. 设计一个关于观察物体的练习题,与同学互相交换解答。
八、教学反思:1. 学生对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方法和技巧是否掌握?2.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是否得到提高?3. 教学过程中,是否有需要改进和调整的地方?九、课后评价:1. 学生对物体和几何图形的观察能力是否有所提高?2. 学生对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方法和技巧是否掌握?十、拓展延伸:1.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物体和几何图形。
《观察物体》教案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拼摆的过程,能根据给出的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用给定数量的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体,体会到可能有不同的摆法。
2.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猜测、分析、推理等活动,积累活动经验,提高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感受数学的规律之美。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能够按要求摆出相应的几何体。
教学难点:理解拼摆方法多样性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回顾旧知回顾旧知,唤醒学习经验。
在之前已经学习了两次观察物体,知道了可以从前面、上面、侧面等不同位置观察一个物体或几何体。
从同一位置观察几个不同的几何体,观察到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二、自主拼摆,探究新知(一)在拼摆中体会摆法的多样性1.出示探究的问题。
2.明确拼摆要求,自主尝试。
通过阅读知道了哪些信息?先根据给出的从前面看到的图形想一想,准备怎样摆;想好后,拿出4个小正方体拼摆;摆完之后再从前面观察验证。
3.交流研讨,初识拼摆方法。
(1)3个小正方体摆成1行。
学生作品1:先把3个小正方体摆成1行,再把剩下的1个对齐放在任意1个小正方体的后面。
学生作品2:明确是1层、3列的几何体,先把3个小正方体摆成1行,再把剩下的1个对齐放在任意1个小正方体的前面。
对比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小结:都是先拿3个小正方体摆成1行。
不同的是它们分别把剩下的小正方体摆在了3个小正方体的后面或前面。
呈现学生中另一种摆法:剩下一个小正方体没有对齐,随意放在1行的前面或后面。
学生讨论,提出放后面的是可以的,但放在前面看到的图形就是,不符合题目要求。
教师提示:本单元所有要摆的立体图形都是组合的小正方体,它们中间是没有分开的,并且都是棱和棱的拼摆,不涉及这种错开的情形。
(2)3个小正方体摆成2行。
通过前面看到的图形,只能确定是1层、3列,行数不确定,还可以摆成2行,再添加剩下的小正方体。
第三单元观察物体本单元是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会碰到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教师不重视,认为小学数学主要是解决好计算和应用问题,图形部分的重点是长度、周长、面积、体积等,观察物体的内容“不像数学”,可教可不教。
实际上“观察物体”有助于“空间观念”的形成和“空间推理”“空间想象力”的发展,是一个人能否有“数学后劲”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个问题是教师不会教。
关键是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
教科书借助“搭积木比赛”“观察的范围”和“天安门广场”三个观察活动,积累观察物体的经验。
本单元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搭积木比赛本单元主要学习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立体图形的视图。
现在数量上虽然仅多了1个小正方体,但拼摆时的变化却多出许多,各种拼摆组成的立体图形的形状也会各不相同,它们的视图有时相同、有时不同。
在这样的观察过程中,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的水平都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观察的范围这一内容的学习主要是对观察范围的感知,是学生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但日常生活中学生都是不自觉的行为。
教科书创设了猴子爬上树张望墙内桃子和客车行驶中观察前方建筑物的情境,这两个情境对学生很有吸引力,但是当学生作为第三者分析别的观察者的观察范围时,是有一定的挑战性的,并且要将眼睛抽象成数学中的“点”,将视线抽象为数学中的“线”,需要学生借助想象,还要有一定的抽象能力。
本节内容既能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又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并且具有趣味性。
3.天安门广场让学生在大场景下感受观察的范围,教科书呈现了“天安门广场”的一组照片,让学生根据照片中建筑物的位置与形状,确定其中一些照片拍摄的地点(辨别观察者的具体位置)。
运用画图、模拟、猜想发现法、分析比较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演示法。
第1课时搭积木比赛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教材第32~33页内容及相关练习。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的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并理解物体的不同视角,从而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他们在学习这一章节时,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理解并掌握物体的不同视角。
但是,部分学生在空间想象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这部分学生进行特别的关注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的不同角度,理解并掌握物体的不同视角,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和探索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的不同角度,理解并掌握物体的不同视角。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空间想象,理解并掌握物体的不同视角。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物体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物体的不同角度,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物体的不同视角,并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心得和思考过程,互相学习和借鉴。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和疑问,进行讲解和解答,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物体的不同视角。
5.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描述物体的不同角度,巩固所学知识。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3.1 观察物体 | 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物体”、“物体的单位”和“物体的重量”等概念。
2.学生能够了解“用天平称量物体重量”这一测量方法,并能够观察不同物体的重量。
3.学生能够运用学习到的知识,进行简单的重量比较和排序。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物体?2.物体的单位:千克、克、斤。
3.用天平称量不同物体的重量。
4.进行简单的重量比较和排序。
三、教学重难点1.学生对“物体”的概念理解是否正确。
2.学生能否正确使用天平进行物体重量的测量。
3.学生能否进行简单的重量比较和排序。
四、教学过程1. 温故知新教师向学生提问:“你们平常有什么体积或形状不同但却具有相同的属性的东西?”学生回答后,再向他们介绍物体这一概念。
2. 重点讲解1.什么是物体?让学生接着回答上一个问题:“这些东西都有什么相同的属性呢?”指出这些共同的属性即为物体。
2.物体的单位介绍千克、克、斤等单位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转化。
3.用天平称量物体重量通过操作天平,让学生了解如何正确地测量物体的重量。
4.进行简单的重量比较和排序通过比较、分类、排序等方式,让学生训练自己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
3. 小结回顾本节课讲解的主要内容,询问学生是否有什么不懂的或有什么需要再次澄清的问题。
4.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与本节内容相关的习题,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
五、教学评价本节课教学以实物展示、操作天平、比较排序等方式,生动形象地让学生接触和了解物体、重量等概念,提升了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
同时,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相互交流、互帮互助,推进课堂教学质量显著提升。
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单元课教学案例1.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2.学习目标(1)学科性目标①初步感知三个方向观察不同物体,体会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范围和物体的相对性,提出自己的疑问,形成本单元的结构性知识。
②在四学活动中经历建构知识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教育性目标提高学生自主阅读、合作学习、归纳概括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学习品质。
(3)创新性目标在单元知识体系的建构中,积累数学探究的经验。
【学习重点】初步感知三个方向观察不同物体,体会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范围和物体的相对性,提出自己的疑问,形成本单元的结构性知识。
3.学习过程我们根据单元课的课堂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其流程如图所示:图1:小学数学单元课教学流程图(1)引入,把握新旧过渡①观察下面的立体图,把你看到的正面画下来。
②观察下面的立体图,把你看到的正面、上面和右面画下来③小结:在四年级下册册我们通过观察立体图,搭立体图,知道在同一位置观察立体图看到的形状不同,三个面才能确定立体图。
今天我们继续走进第三单元“观察物体。
”再次感受不同方向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
【评析】根据弗赖登塔尔提出“数学现实”论,此环节复习“观察立体图”的相关知识,为学习新知做好知识框架的铺垫。
(2)阅读,领悟单元内容①首学,靶向阅读第一,快速浏览教材第32-36页,看看有哪几课?小结:第三单元《观察物体》有三课,分别是:《搭积木比赛》《观察的范围》《天安门》。
第二,围绕以下三个核心问题再次阅读1.观察淘气用五个小正方体搭立体图三个面你发现了什么?2.根据立体图两个面或一个面搭的立体图,你发现了什么?3.观察范围与物体的相对位置与什么有关?4.两个核心问题再读教材第32-36页,可以摆一摆、圈一圈、标一标、勾一勾,然后完成首学单。
表5:《观察物体》单元课首学单课题我知道我还想知道内容工具/方法我的例子搭积木比赛观察的范围天安门广场②互学,交流感悟出示要求:指着教材,有序交流;小组合作,完善题单。
六年级数学教案第六单元观察物体单元目标:1、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形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
2、能根据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5个正方体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立方体的数量范围。
3、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课题观察物体第 1 课时教学重点:从上面、左侧面和正面观察物体教学难点:能辨认相应的视图的形状学情分析: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
学习目标:1、通过从下面、上面以及不同侧面观察5个或6个相同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积累辨认物体视图的经验,体会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2、使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和有条理的思考,发展空间观察。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导学策略:导练法、迁移法、例证法教学过程:一、活动导入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从左侧面和右侧面观察物体,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观察两个简单的物体。
先请同学们从学具盒中取出5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根据78页上的立体图形,将它摆出来,看看哪个小组摆的又快又好。
二、分组观察,讨论,交流1、师:大家都摆的不错,现在请同学们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你们桌面上的立体图形。
告诉老师两个物体的形状相同吗?2、学生活动:分组摆出两个立体图形,进行观察,交流(教师活动: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画出学生从不同面看到的视图。
教师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结果进行比较,获得相应的结论。
)如图:从正面看:从侧面看:从上面看:3.引导学生总结为什么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不同?(评价方式:这部分的评价要以学生是否按要求进行有序的观察和有条理的思考及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为重点。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培养空间想象力,能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并描述出物体的特征。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认识和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体。
2. 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特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并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特征。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能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并描述出物体的特征。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
2.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交流能力。
3. 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不同的物体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物体的名称。
2. 新课导入: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并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特征。
3. 实例讲解:教师展示实物模型,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并说出物体的特征。
4. 练习巩固:教师给出一些物体图片,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方向观察并描述物体的特征。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观察物体的方法和步骤,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问答、练习和小测验,评估学生对观察物体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3. 收集学生的观察报告和描述,评估他们的表达和应用能力。
七、作业布置:1. 请学生选取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并绘制出观察到的图形。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3.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和技巧。
九、教学拓展:1. 邀请家长参与,让学生在家中与家长一起观察日常物品,练习从不同角度描述物体。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博物馆或商场,让学生亲身体验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乐趣。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观察物体 2.《观察的范围》北师大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三章节《观察物体》中的第二个内容《观察的范围》。
我们将通过实际操作和例题来理解和掌握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方法,提高我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1. 能够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并描述出所看到的范围。
2. 能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并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几何图形的方法。
3. 培养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够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并描述出所看到的范围。
难点: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并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几何图形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学具:每人一个正方体模型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同学们,我们今天来进行一个游戏,我会准备一个正方体模型,我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它,并描述我所看到的范围,你们需要根据我的描述来判断我所在的位置。
2. 讲解与演示:通过实际操作,我会向同学们展示如何从不同角度观察正方体模型,并描述出所看到的范围。
我会让同学们也来进行实际操作,并互相描述。
3. 例题讲解:我会通过一些例题来让同学们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方法。
4.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同学们来进行实际操作,并描述出所看到的范围。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1. 正面观察:看到前面三个面2. 侧面观察:看到左右两个面3. 上面观察:看到上面一个面七、作业设计1. 请同学们用你们手中的正方体模型,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并描述出所看到的范围。
答案:正面观察:看到前面三个面侧面观察:看到左右两个面上面观察:看到上面一个面2. 请同学们用你们手中的正方体模型,与同学们进行实际操作,并互相描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方法,并在实际操作中提高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总复习—观察物体(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2. 使学生能够根据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想象出物体的整体形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二、教学内容1. 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体。
2. 根据观察到的形状想象出物体的整体形状。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2.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形状想象出物体的整体形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
2. 学具:练习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通过实物模型展示,让学生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物体,引导学生总结观察到的形状特点。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典型的观察物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如何根据观察到的形状想象出物体的整体形状。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观察物体并尝试根据观察到的形状想象出物体的整体形状。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观察物体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总复习—观察物体2. 目录:1)教学目标2)教学内容3)教学重点与难点4)教具与学具准备5)教学过程6)板书设计7)作业设计8)课后反思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观察身边熟悉的物体,并尝试根据观察到的形状想象出物体的整体形状。
2. 完成练习册上与本节课相关的练习题。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
2.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实践。
3. 加强课后辅导,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小学数学教案观察物体
教学内容: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
1. 能够观察身边的物体,了解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
2. 能够用简单的词语描述物体并进行分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1. 一些不同形状、颜色、大小的物体,如球、立方体、长方体等;
2. 班级黑板;
3. 几张图片展示不同的物体。
教学步骤: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向学生展示几张图片,让学生在黑板上描述这些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并与同学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
2. 学习新知识(15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不同的物体形状,如球体、长方体、立方体等,并让学生观察班级中的物体,找出属于这些形状的物体,并进行分类。
3. 合作探究(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教室内寻找不同形状、颜色、大小的物体,并进行分类,组内交流并展示自己的观察结果。
4. 知识总结(5分钟):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你观察到了哪些不同形状的物体?
2)你如何描述这些物体的颜色、大小等特征?
3)你觉得分类有什么作用?
5. 作业布置(5分钟):
让学生回家继续观察自己周围的物体,并继续分类,写下自己的观察结果。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围绕观察物体展开,通过学生的实际观察,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分类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培养他们对事物的敏锐度和逻辑思维能力。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观察物体∣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理解几何图形的平面与空间关系,培养空间观念。
2. 使学生掌握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并能正确画出从正面、侧面和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平面图形。
3.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观察物体: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理解物体在不同视角下的形状变化。
2. 三视图:学习从正面、侧面和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平面图形,掌握三视图的画法。
3. 空间想象力: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理解物体在不同视角下的形状变化;掌握三视图的画法。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教学挂图等。
2. 学具:学生自备练习本、铅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观察物体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观察物体的方法,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并描述所看到的形状。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题目,让学生学会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物体,并画出三视图。
4. 动手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观察物体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观察物体2. 目录:1. 观察物体的方法2. 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3. 三视图的画法4. 空间想象力的培养3. 教学重点与难点七、作业设计1. 课后练习: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并画出三视图。
2. 拓展阅读:推荐相关书籍,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观察物体的知识。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2.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加强课后辅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作业质量。
总之,本节课通过观察物体,让学生理解几何图形的平面与空间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观察物体9篇观察物体 1上了《观察物体》这节课以后,使我的感触非常深刻。
一、生活中的数学会带给学生无尽兴趣本节课我用了一句:“小朋友,你喜欢拍照吗?”和四张以我为不同位置拍下的照片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新课教学时,我还用了学生非常喜欢的“天线宝宝”,让学生小组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理解“同一物体,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为学生展示了一个生动活泼、具有生命力的教学情景。
当学习内容从“科学世界”和概念状态进入“生活世界”和经验状态,就不会能有效地实现思维内化,更为重要的是,使学习内容回归生活世界,将有助于对学生情意的激发,而任何教学,只有当其植根于情意基础时,才能产生最佳效益。
二、“预设”与生成相统一在观察照片时,我问到:“我的朋友是站在我的哪一边帮我拍的?想一想,他帮我拍照片时,他是站在同一个位置的吗?”结果有一位同学说:“拍照片的人没动,是老师在移动”。
由于我的答案是“不同位置拍下的照片是不一样的”。
所以千方百计的往老师没动,拍照的人在转动这方面引导。
后来我才知道,我只想到了我预设的问题,在准备课件照片的时,却忽略了选用不同的背景拍设。
是我自己拍设照片时考虑不周。
而我这样的教学是一种“牵引式”的教学,犹如教师设计好一个个“圈套”,设法领着学生往里跳,学生很少有思维火花的碰撞,缺乏积极主动的探究,答案是统一的,学习是枯燥的,课堂气氛是沉闷的。
现代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探索学习为目的的教学。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参与学习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教学的过程也成了师生互动,相长的过程。
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中的诸多不确定因素,随时调整组织与引导方式,使师生双方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共同发展,出现的教学情景就会更自然、生动。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观察物体∣北师大版教案:观察物体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三单元“观察物体”。
本节课主要讲述如何通过观察物体来认识物体的形状和结构,以及如何通过物体的三视图来描述物体的形状。
具体内容包括:1. 了解物体的三视图,即正视图、俯视图和侧视图。
2. 学会通过观察物体的三视图来识别物体的形状。
3. 学会通过物体的三视图来描述物体的形状和结构。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物体的三视图,知道三视图与物体形状的关系。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物体来识别和描述物体形状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对物体三视图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物体的三视图来识别和描述物体的形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
2. 学具:学生分组合作,准备不同形状的实物模型。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找出不同的物体,并尝试描述它们的形状。
2. 知识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物体的三视图,并讲解三视图与物体形状的关系。
3. 例题讲解:展示实物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三视图,引导学生理解三视图与物体形状的对应关系。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观察物体2. 板书内容:物体的三视图:正视图、俯视图、侧视图三视图与物体形状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身边的物体,描述其三视图,并尝试用文字和图形表示出来。
2. 作业答案:根据学生所观察的物体,描述其三视图,并用文字和图形表示出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的观察物体的方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观察物体的授课中,我深刻认识到有几个关键细节是亟需重点关注的。
它们分别是:1. 对物体三视图的理解与应用2. 描述物体形状能力的培养3.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对于物体三视图的理解与应用,这是学生理解物体形状的基础。
六年级观察物体导学案教师:学生:日期:星期:时段:课题观察物体(三视图)学习目标与考点分析1、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力。
2、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中,体验初步学会用上、中、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3、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学习重点重点: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中,体验初步学会用上、中、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难点: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力。
学习方法观察法、操作法、自学法学习内容与过程一、观察物体各个角度观察物体,知道物体的正面图、侧面图、等等(一)各个角度观察物体,知道物体的角度图请五位同学到讲台,一位同学站中间,另外同学站在中间这位同学的左右、前后不同的方位,四位同学分别进行观察。
问题:1、四位同学看到的一样吗?2、是同一个物体,怎么会看到不同的样子?例子:“动手操作”显身手下面立体图形从上面、正面和左面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画一画。
(老师拿7个正方体摆在桌子上让同学观察。
)(1)谁能说说第一个图是几个正方体摆成的?生:7。
(2)仔细观察,说说在正面角度观察到的是什么样的图形?生1:我观察到的是五个正方形,两个在上面,另两个在下面,还有一个在右边。
生2:我观察到的是一个长方形,右边还有一个小正方形。
生3:我观察到的是五个个长方形(3)那么我们从后面、左面、上面观察图形会一样吗?生:不一样。
(4)为什么同一个摆放的正方体造型,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的形状不同?生1: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就不一样。
生2:观察的角度不同,所看到的形状也就不同。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的不错,正是因为同学们是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以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板书:从不同的位置观察长方体时,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说说生活里你在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看到形状不同的例子。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3.1 观察物体|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辨识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简单几何体的形状,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数学活动,学生能够理解几何体的三视图,并学会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增强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教学内容1. 直观物体的三视图:介绍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视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想象,理解三视图的概念。
2. 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教授如何绘制长方体、正方体等几何体的三视图,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理解。
3. 应用三视图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三视图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设计房屋模型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辨识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学会绘制三视图。
- 难点:培养空间想象能力,理解三视图与实际物体之间的关系。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如长方体、正方体等)、三视图示例图。
- 学具:绘图纸、铅笔、橡皮、直尺。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实物模型,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激发学生对观察物体形状的兴趣。
2. 新授:介绍三视图的概念,并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理解三视图与物体之间的关系。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绘制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教师巡回指导。
4. 巩固练习:通过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三视图的绘制,巩固所学知识。
5. 应用拓展:引导学生运用三视图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简单的房屋模型。
板书设计- 板书3.1 观察物体- 核心内容:三视图的定义、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绘制方法、三视图的应用。
作业设计1. 必做题:完成课后练习题,绘制指定几何体的三视图。
2. 选做题:设计一个小型的物体,绘制其三视图,并尝试解释三视图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三视图的基本概念和绘制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鼓励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观察物体-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并能根据观察到的图形推测物体的形状。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并能根据观察到的图形推测物体的形状。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并能根据观察到的图形推测物体的形状。
2.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
2. 学具:学生自备观察物体、纸张、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观察物体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物体的形状。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物体的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观察物体的重要性。
5.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观察物体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观察物体的作业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观察和推测。
六、板书设计1.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观察物体2. 教学目标3. 教学内容4. 教学重点与难点5. 教学过程七、作业设计1. 观察身边的物体,从不同方向进行观察并描述其形状。
2. 根据观察到的图形,推测物体的形状。
3. 完成课后练习题。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观察物体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在课后作业中,布置了一些观察物体的题目,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观察和推测,巩固所学知识。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对观察物体的方法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和练习。
六年级观察物体导学案
教师:学生:日期:星期:时段:
(1)谁能说说第一个图是几个正方体摆成的?生:7。
(2)仔细观察,说说在正面角度观察到的是什么样的图形?
生1:我观察到的是五个正方形,两个在上面,另两个在下面,还有一个在右边。
生2:我观察到的是一个长方形,右边还有一个小正方形。
生3:我观察到的是五个个长方形
(3)那么我们从后面、左面、上面观察图形会一样吗?生:不一样。
(4)为什么同一个摆放的正方体造型,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的形状不同?
生1: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就不一样。
生2:观察的角度不同,所看到的形状也就不同。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的不错,正是因为同学们是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以看到的形状
是不同的。
板书:从不同的位置观察长方体时,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说说生活里你在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看到形状不同的例子。
3、拿出你们小组准备,仔细听观察要求,明确要求后再开始观察。
(小组活动)观察要求:
(1)在你的角度仔细观察,看一看你最多能看到物体的几个面。
(2)先看一看再想一想,然后再转换角度看一看。
(3)得出结论小组交流。
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只能看
到物体的三个面。
师补全板书:最多只能看到它的三个面教师小结:通常我们把物体朝上
的这一面称为上面;面对观察者的这一面叫做正面;两侧的面称为侧面。
长方体的上面、正面、侧面是人为的,不是固定不变的。
转换角度这面又叫上面,这面又叫正面,这面又叫侧面了。
课堂
举一反三
如图是物体的俯视图、左视图、后视图。
请问这个物体有几个小正方形摆成的?
问题:
1、这道题和上道题有什么区别?
2、这道题怎么去做呢?
3、动手画一画
4、动手摆一摆
如图是物体的俯视图、左视图。
请问这个物体最多有几个小正方形摆成的?
问题:
1、这道题和上道题有什么区别?
2、这道题怎么去做呢?
3、动手画一画
4、动手摆一摆
总结:多个正方形的摆放如果给出三个面的图,我们就可以精确的知道物体是几个体摆成的,如果给出两个图,我们要考虑做多几个体摆成和最少几个体摆成。
课堂一练
练习与训练
基础练习
括展训练:
选择题
拔高训练题解答题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