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语法——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 格式:doc
- 大小:282.50 KB
- 文档页数:49
关于普遍语法不可及假说的评论
普遍语法不可及假设(UGI)是语言学家Noam Chomsky在1986年提出的一种假说。
它假定,所有有语言能力的人都具有相同的基本语法规则,这种语法规则将在人们收集其他信
息(例如词汇、正确的结构以及表达的方式)的帮助下不断发展和增强。
普遍语法不可及假设被认为是一个关键的语言模型,它提出了一种自然语言运行方式,它
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上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特性,以及它们如何发展。
它还可以被用于提供自然语言研究的一个基础,帮助人们理解怎样学习一种新的语言和接受另一种语言文化。
然而,许多专家也对UGI提出了质疑。
他们认为,UGI假定的语言是大体相似的,但个人
的语言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异,并没有涉及到有关语言学习的因素。
此外,UGI并不总是能够捕捉到一个语言中的实际多样性,由于各种地理、文化和历史因素的影响,每个语言都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
因此,普遍语法不可及假设仍然是一个引人争议的假设,大多数专家都认为它是一个有用
的理论框架,但仍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如果我们要真正理解语言学习和语
言发展。
同时,普遍语法不可及假设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语言的多样性和发展,以及如何更好地表达思想。
2023年度普遍语法在中介语中的地位综述: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 简称UG)是由语言学家诺姆·钱姆斯基(Noam Chomsky)首提出的概念,其定义为“所有天赋语言能力中的共性原则和参数”,是指在认识与语言的关系中形成的普遍规则,它们是人类语言能力的基础和内在结构,超越了个别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性,是人类语言共性的认知基础。
普遍语法理论在语言学界备受争议,虽然存在一些争议,但是普遍语法理论已成为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中介语学习是指学习语言者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使用自己已有的语言技能来学习新的语言的过程。
在中介语中,UG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许多研究显示,具有同一母语的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普遍语法影响着他们的语言习得。
本文将对普遍语法在中介语学习中的地位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普遍语法简介普遍语法是一种关于语言习得的理论,其核心是认为人的语言能力是由天生存在于大脑内部的普遍语法系统所支持的。
根据钱姆斯基的理论,人的大脑天生掌握了普遍语法的基本结构,这些结构超越了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是所有语言具有的共性。
普遍语法包括语言中的语音、词汇、句法以及语义等各个方面。
每个语言都可以通过参数的区别来进行特殊化,但是在所有语言中普遍存在的共性原则和基本句法结构则被认为是普遍语法系统的一部分。
二、中介语学习中介语是指语言学习者学习另一种语言时,所使用的或参照的母语或曾经学过的第二语言。
中介语学习主要是通过母语或第二语言来帮助学习者学习新的语言,在这个过程中,普遍语法对中介语的学习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中介语学习中,母语或第二语言也称为潜在语言(L1,即First Language),新学习的语言称为目标语言(L2,即Second Language)。
研究表明,中介语学习者在学习新的语言时,其潜在语言对目标语的习得有着显著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从各个方面进行分析。
三、普遍语法在中介语学习中的地位普遍语法在中介语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普遍语法"核心思想"普遍语法"核心思想_语言讨论的跨学科视角:语言、大脑与记忆第7章 Chomsky的普遍语法:概念解说Chomsky的普遍语法内容很广,所涉内容包括、心理基础、语言讨论对象、语言讨论办法等许多重大理论问题。
但其核心内容则是关于毕竟是怎么产出语言的问题。
美国认为,人的大脑生来犹如一块白板,需要经过后天的学习方能得到语言。
的"刺激—反应"模式则认为,人要学习语言必需先接受语言的刺激,这一刺激经过学习者的大脑产生反应之后才干有语言。
行为主义与结构主义都提倡语言的后天性。
针对这一观点,Chomsky提出了彻低相反的思想,他认为人生来就有,这就是语言的"先天性"。
支持Chomsky这一观点的是他对以下两种问题的思量:一是如果人的大脑生来就是一张白板,那么为什么人能学会而其他则不能;二是如果"刺激—反应"模式能够产生语言,为什么小孩生下来无论投放在哪个环境都能学会那里的语言,而成人则不可。
基于以上的思量,Chomsky认为把人的语言能力归为后天是不行靠的。
语言具有先天性和遗传性,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
需要注重的是,Chomsky 的语言先并未排解后天环境对语言的影响。
他认为,就像人的身体可以生长一样,人的语言也是需要与后天的语言环境举行交互才干得到健康成长,否则,一个生来就被隔离人群的野孩子就不会没有正常的人类语言。
还有一点需要注重,Chomsky的"语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y)与"语言学问"(Knowledge of Language)两个概念因为汉译缘由未能体现其本质。
事实上,"语言学问"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语言能力",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1]。
此外,还有一点需要特殊注重,为了让大家充分理解语言的"先天性"和"习得性",Chomsky将语言划分为"内在语言"(Internal-Language,简称I-语言)和"外在语言"(External-Language,简称E-语言)[2]。
儿童动词习得相关理论述评作者:李梦妮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36期摘要:在儿童语言习得领域,动词习得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国外研究者们曾提出了不同的理论解释,而国内有关研究在理论构建上却十分欠缺。
较有影响的动词习得理论观点大致都是从句法层面或语义层面展开分析的,也有理论试图整合内外因素,兼顾动词句法及语义的获得,以便更好的解释儿童动词习得的现象。
关键词:动词习得句法语义引言动词是语言中相当重要的词类,了解儿童如何习得动词对了解儿童的整个语言习得至关重要。
Tardif(1996)曾对英语、意大利语和汉语儿童与母亲的自然对话进行分析,发现汉语儿童话语中表现出一种“动词优势”。
梁卫兰等人对16—30个月的1056名北京儿童进行MCDI测验,结果发现16、17个月的儿童语言中动词和名词基本相同,但18个月后,动词百分比就要高于名词。
这些研究的结论与早期研究中发现的“名词优势”形成对峙的局面。
Goldin Meadow,Seligman & Gleitman(1976)发现在儿童最先习得的50个词中名词占主导地位,但“名词优势”主要是以印欧语言为研究对象提出的,且无法解释清楚为什么儿童早期语言中依然存在动词。
所以最迫切的问题就在于研究者必须先解释清楚动词到底是以何种方式习得的。
在这方面,汉语的研究较少,吴天敏、许政援(1979)及朱曼殊、武进之、缪小春(1979)等学者从儿童获得的词汇类型和词汇量入手分析儿童语言习得,没有就具体的词类习得展开分析,肖丹、杨小璐(2003)及穆亚婷、邓永红(2009)等学者通过个案调查对汉语儿童动词习得进行了探讨,但也只分析了儿童早期动词词序或是动词内部习得顺序的问题,没有深入到习得方式上,因而也没有提出针对汉语儿童动词习得的理论解释。
已有的较有影响力的关于动词习得的理论观点多源自国外,本文旨在对这些理论观点进行梳理,依据它们在探讨动词习得问题时涉及到的不同层面展开论述,探讨它们的优势与不足,以便有关儿童语言的研究吸收借鉴已有成果。
普遍语法和语言教学[语言意识与语法教学]一、语法教学历史回顾外语教学中历史最悠久应用最广泛的教学方法当属语法―翻译教学法,从一千多年前诞生一直到上个世纪60年代,这种方法在全世界范围内始终占据着外语教学法中最重要的位置。
语法―翻译教学法强调语法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并且把它作为语言教学的核心内容,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语法都为世界各国外语学习者所重视。
然而,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一种新的外语教学法即交际语言教学法的出现打破了语法―翻译教学法一统天下的局面,并且迅速地取而代之成为最流行的外语教学法。
交际语言教学法以“交际”为语言教学的核心,主张语言教学不能仅仅局限在语言的形式上,即语法上,而应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随着交际语言教学法的兴起和迅速发展,传统语言教学的重心由语法过渡到交际,最能够反映语言属性的语法的地位受到了极大的削弱。
尽管有一定程度的滞后性,这一点也同样反映在我国的英语课堂教学和测试中。
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语法―翻译教学法一直是我国英语教学的主导方法,语法教学也一直是教学内容的重中之重。
在英语测试中也能明显地反映出这一特征,不管是中考和高考还是大学阶段的英语四、六级考试,语法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是考查的重点。
然而进入90年代之后,随着交际语言教学法在世界范围内的盛行,我国的英语教学和考查策略也逐渐发生了转变。
外语教材上涉及的语法内容逐渐缩减,外语测试中语法相关的考查也越来越少。
教材和测试内容重点的转移直接导致了英语教学内容的改变。
英语教师逐渐地把语法教学的内容和时间都进行相当程度的压缩,转而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即重视学生的听说能力。
然而,经过几十年的实践,交际语言教学法的一些弊端逐渐显露出来。
调查表明应用交际语言教学法培养的学习者语言能力的水平并不能让人满意,因此,语法学习的重要性再一次被提出来。
因此,新的形势要求我们探索新的语法教学模式。
二、语法的概念《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对语法的定义是“关于语言的系统和结构的总和,通常包括句法和词法,有时也包括语音和语义”。
试论普遍语法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地位和作用作者:李娜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8年第04期【摘要】在语言学发展过程中,普遍语法对于第二预言的习得是否产生作用,产生作用,如何产生作用始终是关注的焦点问题。
基于此,本文对普遍语法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作用的不同见解进行阐述,同时分析普遍语法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机理。
【关键词】普遍语法;第二语言习得;作用普遍语法理论是乔姆斯基管约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是目前语言学研究的重点所在。
深化研究普遍语法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对于语言学的发展,语言教育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普遍语法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作用的理论见解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这一概念是其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提出的管辖与约束理论中提到的。
关于普遍语法的含义,乔姆斯基本人是这样界定的:“the system of principles, conditions,and rules that are elements or properties of all human lan-guages... the essence of human language.”在语言学的发展过程中,普遍语法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始终具有较大的争议,就目前研究成果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其一认为普遍语法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产生一定的作用;而另一种则认为普遍语法对于第二语言的习得不发挥任何的作用。
第一,一部分专家学者认为普遍语法在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所以普遍语法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应该可以发挥关键性的作用,这一作用主要隐含在普遍语法对于第一语言习得的作用当中。
第二,当学习者在学习非母语的第二语言的时候,与普遍语法相接近的方式一定是通过第一语言来实现传递的,那么第二语言学习者最初接触到第二语言的时候就是通过第一语言组成要素这一媒介进行传递与考虑第二语言的相关问题,但是在习得的过程中,依旧可以对普遍语法进行有效的选择。
“普遍语法”概念的溯源与哲理变迁有一个故事,或许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普遍语法的概念与哲理变迁。
据说,有一位年轻人想要学习一门新的语言,于是他找到了一位经验丰富的语言学家。
语言学家告诉他:“学习语言的关键在于掌握其语法规则。
而普遍语法则是所有语言的共同基础。
”年轻人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开始了他的语言学习之旅。
普遍语法,顾名思义,是一种被所有语言共同遵循的语法规则。
它揭示了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内在规律,为我们理解和掌握新语言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在语言学研究中,普遍语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本质和演化过程。
普遍语法概念的溯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时期。
他提出的“形式逻辑”为后来的语法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中世纪时期,学者们开始研究不同语言之间的共性,普遍语法的概念逐渐形成。
到了19世纪,语言学家开始用科学方法研究语言,并发现了语言之间的内在规律。
20世纪初,索绪尔、布龙菲尔德等语言学大师的著作奠定了现代语言学的基础。
进入现代哲学后,普遍语法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含义。
一些哲学家认为,普遍语法是人与生俱来的认知能力,是人类智慧的体现。
他们认为,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而普遍语法则是限制思维方式的框架。
这种观点在哲学界引发了激烈的讨论,也为我们理解语言的本质和人的认知能力提供了新的视角。
然而,另一些哲学家则持有不同的观点。
他们认为,普遍语法并非先天存在,而是由社会文化环境和个人经验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些哲学家强调语言的社会功能和文化特性,提出语言是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
这种观点使我们对语言的本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让我们重新审视普遍语法在语言学习和认知过程中的作用。
普遍语法从古至今一直是我们理解语言的重要途径。
它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语言知识,还启发我们思考语言与认知、思维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普遍语法也呈现出不同的哲学内涵和思想变迁。
从最初的语言研究工具,到后来的认知能力体现,再到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普遍语法的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
从二语习得的角度分析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作者:魏晏龙来源:《西部学刊》2022年第01期摘要:乔姆斯基提出的普遍语法被认为是揭示语言学习者如何习得外语的代表性理论之一,但其是否在第二语言习得中起作用至今尚存争议。
普遍语法是作为一套母语习得的理论被广为接受的,但其与二语习得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其框架下研究语言习得问题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尽管普遍语法在理论的完整性等方面存在着不足和缺憾,使用范围和研究对象有限,运用到语言教学实践不多,但其不失为一套成熟完整的二语习得理论。
富有成果地将普遍语法运用于外语教学实践之中,能为理论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提供更多实验性的证据。
关键词:普遍语法;乔姆斯基;二语习得;参数;先天论中图分类号:H0-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01-0116-05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今,在全世界范围内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层出不穷,为二语习得及外语教学在实践方面的发展做出了指导性的贡献。
但是应该认识到,并不是在一个研究领域出现的理论越多,这个领域就会越成熟,而当前的二语习得领域就正在面对这样的情况。
诚如应用语言学家斯波尔斯基所言:“在二语习得领域,不断出现的新的理论普遍都无法成功地取代以往的理论,这便出现了新老理论尴尬共存的局面。
”[1]語言学家LONG也指出成功的学科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它们有着“主导的理论(dominant theory)”[2]。
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种理论能够在流派纷杂的二语习得领域一统天下,但一些理论已经因为有着相对严谨、完备的框架及理论体系而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推崇。
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克拉申的监察模式(Monitor Model)、舒曼的文化适应理论(Acculturation Theory)以及乔姆斯基①的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简称UG)。
本文着力分析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及该理论对于中国大学生外语学习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
“普遍词类范畴”问题的语言哲学视角作者:冯莉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2年第04期摘要:本文试图研究“普遍词类范畴”的哲学问题,首先回顾古希腊的语言哲学传统如何划分词类范畴并奠定了传统语法的研究;然后提出近现代中西方语言学界如何通过语言比较,特别是洪堡特对汉语词类的研究结论,颠覆了印欧语传统语法研究的词类概念基础;最后通过汉语界对词类问题的研究反思,从哲学角度挑战作为语言学与哲学研究重要元语言的“普遍词类范畴”概念。
哲学与语言学渊源深厚,语言学讨论的基本范畴有许多是源于哲学家的思想。
语言哲学认为,语言本身镶嵌了人类概念图式,每一种语言都是我们能够理解、组织我们关于世界的经验的一种概念系统和思想方式。
语言不能独立于经验、现象、行为。
“语言哲学的中心问题是:第一,语言和世界的关系;第二,语言或语词的意义问题”(陈嘉映,2003:17)。
语言哲学对意义的研究与语言学的语法和语义研究有强烈的互动。
普遍语法是一个争议已久的话题,那么,研究语法的基础——词类范畴,是否也存在普遍性?如果没有普遍性词类范畴,那么,不同语言背后的思维与逻辑机制是否有根本的不同,基于不同语言建立起来的哲学思想是否能够真正相互沟通?汉语语法的研究从《马氏文通》开始,仅有百余年的历史,词类划分始终是一个根本的困难,很多学者对此的批评都指向借自印欧语的语法体系不适用于汉语语言特点。
汉语语法研究需要语言哲学高度的思想和方法,需要哲学思辨。
一、词类范畴界定的哲学起源古希腊哲学家最早的研究为传统语法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早期的语法研究是建立在哲学范畴的基础之上的。
据柏拉图的《克雷特利斯》记录,苏格拉底将一个句子分成名词部分(onoma)和动词部分(rhema)(刘润清,1995:9)。
亚里士多德则全面地探讨了语词的分类、性质及词类关系问题。
在《范畴篇》中,亚里士多德对语词做了范畴分类,“语言的形式或者是简单的,或者是复合的。
……每一个不是复合的用语,或者表示实体,或者表示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姿态、状况、动作、遭受”,并对这些范畴一一作了探讨:指实体的如“人”和“马”,指数量的如“二丘比特长”,指性质的如“白的”“通晓语法的”,形容词是由相应性质的名称引申而成的,指关系的如“二倍”“一半”“较大”,地点范畴如“在市场里”,时间范畴如“昨天”“去年”,表示姿态的如“躺着”“坐着”,表示状况的如“着鞋的”“武装的”,动作范畴如“施手术”“针灸”,而“受手术”“受针灸”则是遭受范畴。
普遍语法对英语教学的影响[摘要]: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普遍语法为我国的二语习得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研究者的观点不一,有的学者赞成普遍语法的可及性,有的学者赞成普遍语法的不可及性。
本文主要是要写一些普遍语法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本人认为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是可及的。
[关键词]:普遍语法英语教学语言普遍语法是对人脑中的语言器官的初始状态(Initial State)的描述,是一项对语言的“生理上必备的特性的研究”(Chomsky 2000)。
普遍语法是研究婴儿学习母语的过程,并且认为每个新生儿都有学会任何一种语言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一个新生儿出生后在任何一个国家生活或是生活在这个国家的语言的环境里都有机会学会这个国家的语言。
这一点可以由下表进行说明:在学习语言的时候,输入的语言通过UG的转化会输出与输入的语言相同的语法(规则、参数设置、词汇等)。
这对我们的英语教学是有一定的帮助的,这一点要求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的时候尽量使用英语进行授课,那么学生输出的英语也会有所增加,这种授课方式势必会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在学习母语的时候,学习者的初始状态和最终状态是:S0→Ss。
也就是说母语的初学者的母语水平是从零开始的,然后通过一点点的学习进步,达到最终的本国成年人的水平。
而二语习得者学习的初始状态和终止状态是:Si→St。
其中(Si=S0+Ss)。
这种状态在普遍语法的理论上讲对英语的学习是有帮助的。
因为学习者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语言,虽然不是要学的目标语,但是对语言的学习还是有帮助的。
这也是学习的一个方法的问题,那么在我们英语教学的过程中究竟有多少和汉语学习的不同呢?第一,学习汉语的时候,每个小孩都是在不断的模仿身边的人所说的话,就适龄的孩子来说,他周围人的语言对于他们来说是有利的刺激。
在儿童还在无声期的时候,他们身边人的话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刺激,虽然那时的儿童不会把听见的话说出来,但是那时的刺激会在他们说话的时候把那时存在的刺激说出来。
A Few Issues on Universal Grammar
作者: 徐学平[1] 周榕[2]
作者机构: [1]湛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湛江524048 [2]华南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出版物刊名: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60-64页
主题词: 普遍语法 语言能力 语言运用 天赋论 一元论者
摘要: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旨在研究语言官能和揭示人类心智的本质和特征。
他的理论引起许多争论。
有的是对理论本身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有的却是对乔氏思想的曲解。
文章讨论几个与普遍语法有关的问题.内容涉及术语的区分和乔氏一些关于语言的基本观点。
普遍语法——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2009-2010第1学年第8周(10.29)四川外语学院外国语文研究中心目录简报(中文) --------------------3 简报(英文)--------------------4 语言学论坛:综述(中文)--------------------6 综述(英文)--------------------26 相关词条-----------------------412009年下期川外学坛第五周学坛辩论会成功举行2009年10月29日晚上7:00-9:00,川外学坛之语言学论坛在图书馆六楼会议室举行。
此次论坛主题为《普遍语法—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由四川外国语学院赵彦春教授主持,魏春燕陈述。
广外张宏博士、姜孟博士、张晶老师、易曾权老师、重庆工学院肖娴老师,以及各年级研究生参与了本次论坛。
自20世纪50年代乔姆斯基发表《句法结构》一书以来,他所引领的转换生成语言学在语言学界掀起了轩然大波,而作为该语言学派之灵魂和核心的普遍语法理论更是受到了普遍的关注,不管支持者或反对者,都不乏其人。
陈述者以V.J.Cook & Mark Newson对普遍语法重要性的评述开始,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进行了阐述和探讨:普遍语法的语言学背景介绍、理论内容阐释、反对之声、陈述者本人该理论的一些思考,以及讨论与争鸣。
陈述部分大致内容如下:自亚里斯多德以来的语言学研究大致可划分为两大传统,一是对语言个体差异的思考,二是对语言共相的探求,而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正是在沿袭了理性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对语言共性所展开的深入研究。
该理论是在反观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对儿童语言习得解释力不足的基础上,提出的旨在探索人类语言组成、习得及运用的一个科学假说。
尽管受到了大批学者的拥戴和支持,普遍语法理论也招致了众多学者的质疑和反驳。
质疑之声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普遍语法”的直接反驳、普遍语法“第一性”假说质疑、对语言官能的质疑(主要包括对语言官能的提法必要性、自足性和为人类独有等方面的质疑)。
通过分析,陈述者认为,众多所谓的“反驳”要么只是出于局部的考虑,要么就是没有定论的争论,它们并不能对普遍语法理论构成根本意义上的威胁,也不会触动该理论大厦的根基。
但是,虽然普遍语法理论对语言习得问题做出了很好的解释,但是这种解释却是相当粗糙的。
另外,陈述者认为乔姆斯基在理论后期对广义语言官能与狭义语言官能的区分大大地限制了语言官能独属于人类特性的范围。
从某种角度讲,这种区分至少部分否定了语言官能的物种独特性,对前期普遍语法理论的完整性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冲击。
讨论环节,支斌生承认普遍语法的存在但认为其理论意义不大,魏春燕、叶友珍对此做出了回应;王明璨认为乔姆斯基已经跳出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框架的局限,从更为抽象的层面探讨语言官能,其本质是一套运算系统;姜孟博士介绍了有关模块论的三种假设,即陈述说、基本学习理论和交互式理论,并区分了普遍语法的两层意义;张晶老师认为普遍性的来源究竟是人类的天生能力还是参数设置过程中的数据,这个问题至关重要;赵彦春教授指出,普遍语法的争论就其实质体现了唯理论与经验论上两大派别的对峙与争锋,动物与人类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前者的发音不具有组合性特征,进而不存在层级性、递归性。
同时,他还认为人类语言的普遍特征是内在的,是人类先天具有的潜能。
魏春燕2009年10月31日SISU Forum, First Week, New Semester, 2009On October 29th, 2009, Linguistic forum of SISU Forum was held in the Meeting room on the sixth floor of SISU Library. Hosted by Prof. Zhao Yanchun, this weekly forum concentrates on UG or not UG—That’s a Question, lectured by Wei Chunyan. The present guests range from Doctor Zhang Hong from GDUFS, Dr Jiang Meng, Mr. Jiang Meng & Yi Zengquan and Miss. Xiao Xian to postgraduates of varied grades.Universal grammar (UG), as the cornerstone of the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 leaded by N. Chomsky, has been greatly noticed and disputed ever since its appearance. Presenter Wei introduced and expounded UG theory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its linguistic tradition,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UG, the disapproval voices, and her own view on UG and questions for further discussion. The main content goes as follows:UG theory,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ts in the linguistic tradition in which linguistic universals are pursued, was a scientific hypothesis put forward by N. Chomsky aimed to explore the essence of human language—what are its component parts, how is it acquired and used, etc. Despite the supports and admirations from a body of scholars, UG is greatly challenged in at least three aspects: challenges to the subsystems of UG, UG as the essential factor for human to acquire human language, and UG’s basic content—the faculty of language (FL for short). Based on thorough analysis, Miss Wei ca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among all those challenges, except those still being disputed, most of them areproposed merely out of local considerations, and thus could not threaten UG theory in an essential sense. Despite all this, UG gives a sensible but rather rough explanation to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addition, Miss Wei reckoned that the division by Chomsky between Faculty of language in a broad sense and narrow sense (FLB & FLN) negated the human-specific property of FL, thus inclined to make an impact on the UG theory to some degree.In the discussion section, Zhi Binsheng recognized the existence of UG but doubted its significance in linguistic research, which was challenged by Wei Chunyan and Ye Youzhen. Wang Mingcan stated his idea that Chomsky’s UG had already pulled itself above the confinement between rationalism and empiricism and that FL was a computational system in a true sense. Dr. Jang Meng introduced three main hypotheses about Modularity Theory and distinguished the meaning of UG in two different levels. Mr Zhang Jing thought it was of vital importance for us to figure it out that the universal properties of human language came from human’s endowed capability or the data appearing in the process of parameters-setting, to which Pro. Zhao held that they were innate in human’s species-specific ability. More than that, he insisted that the major distinction between human and animals lay in the fact that human language was blessed with what lacked in animas’ sound — compositionality —which ultimately resulted in the properties that was specific to human beings: the hierarchical and recursive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language.By Choey WeiOctober, 29th, 2009川外学坛语言学论坛综述时间:2009年10月29日地点:图书馆六楼会议报告厅主持人:赵彦春教授参加者:赵彦春教授、姜孟博士、张宏博士、易曾权老师、张晶老师、重庆工学院肖娴老师,研部各年级各方向学生主题:普遍语法——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主讲人:魏春燕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理论的中心思想是人脑有一种先天的特定结构或属性,即语言习得机制,它是人类学会使用语言的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