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oc
- 格式:doc
- 大小:81.00 KB
- 文档页数:5
XX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对
策
XX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XX市文化局局长XXX
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是一个民族和地区最可珍惜的宝贵财富。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持我们的文化基础,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近年来,XX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各部门积极配合,广大文化文物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在下一步工作中予以解决。
一、XX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状
XX地处金沙江、岷江汇合处,是长江正源的起点,有“万里长江第一城”的美誉。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筠连县巡司镇拱猪洞发现了距今4万年的古人类臼齿化石,翠屏区、XX县等地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石器,部分带有云贵高原史前文明特征,证明这里曾是古代文明交汇和融合的地方。西汉高后六年(公元前182年),XX筑僰道城,迄今已有2180余年的历史。同时,XX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有古语言文字、口述文学、传统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6大类,90多个项目,其中屏山县的“金江号子”、江安县的“竹簧工艺”、翠屏区的“面塑”和XX县的“小彩龙”等均有较高的知名度。由于XX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6年5月,市境内共保存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100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僰人悬棺、真武山古建筑群、夕佳山民居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旧州塔、大观楼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4处(云南会馆、武庙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95处(北岩寺、叙府会馆等)。另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处(翠屏区李庄镇),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处(江安县),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处(屏山县龙华镇),历史文化古街区1处(冠英街)。文博单位共收藏有石器、铜器、陶器、字画等各类
馆藏文物9222件。其中一级文物15件,二级文物30件,三级文物1173件,未鉴定文6000余件。截止2005年底,全市共有文博单位12个,编制62名,实际在岗人员7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0人。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我市设立了组织领导机构和专家咨询组织,“民保工程”具体工作则由市文化局负责。
近年来,我市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传承发展”的方针,狠抓规划编制和制度建设,在编制了《XX市文博事业“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上报“人文资源保护开发与利用”项目54个的同时,修订了《XX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将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和城区所有文物点、地下文物埋藏区等都纳入规划保护范围,拟定的《XX市文物保护管理办法》已列入市政府2006年规范性文件公布计划,并积极落实“四有”和“五纳入”工作,制定、完善《XX市文物保护管理行政许可实施办法》等16项条规,明确和规范了文物行政审批行为,初步建立起文化遗产保护的长效机制;狠抓文物保护项目的争取,共向国家、省争取僰人悬棺、真武山古建筑群、夕佳山民居等修缮经费400多万元,市政府拨款1000多万元,抢救和修缮了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积极打造赵一曼纪念馆(故居)红色旅游景区,列入了国家发改委等13个部门编制的《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和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成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景区之一;狠抓文物保护基础工作,加大不可移动文物的法律保护力度,开展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镇推荐及尚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点的公布工作,全面完成文博系统馆藏9222件文物的清理建档工作和馆藏文物腐蚀调查工作;强化文物安全管理工作,严格执行《博物馆管理办法》和文物库房管理制度,落实《文物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实行文物安全责任制;搞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开展了XX市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全面普查并上报《四川省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普查目录汇总表》,绘制了《XX市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分布图》,列出了急待抢救的民族民间文化濒危目录,并大力宣传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目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对文化遗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缺乏正确的认识。少数地方、部门和个人将保护文物
视为现代化、城市化的阻碍,片面追求眼前经济利益,忽视了文物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长远功能。因此,当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文物保护之间出现矛盾时,多以牺牲文物为代价,拆除、损毁文物,文物消失数量惊人。
据1987年文物普查资料记载,全市共有不可移动文物点2300处。但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截止2006年3月,据不完全统计,不可移动文物点已锐减至1000处左右,其中因自然原因损毁的约占20%,其余80%均为人为原因造成。如翠屏区城区不可移动文物点就由93处减少到33处。
(二)文物保护机构不健全,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文物保护设施简陋,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紧缺。全市仅有市、珙县、屏山县设有独立的文物保护管理所,其余各县的文管所都是与文化馆“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多数只有1名编制。现有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偏低(仅20人,不足13),专业、职务、年龄结构不合理,陈列展览、文物鉴定、技术保护、规划制作、社会公共文化服务、开发利用等较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匮乏,高职称人员紧缺。以市文管所为例,从1992年成立至今,一直只有2名编制,与所承担的繁重的业务工作任务极不相称。文物保护基础设施简陋,保存条件差,自然损毁难以避免。据2005年开展的《馆藏文物防腐蚀调查》统计,我市收藏的9222件馆藏文物,有60%的需要进行修复。南溪县800多件字画,1990年省文化厅调查时,认为有80%的可进行修复。但到2005年时,可修复率已降至60%。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紧缺,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市级财政除了每年必要的工作经费外,没有抢救和保护经费。市文艺创作室于2005年底就编撰完成了60万字的《XX民俗大观》,但因经费原因,至今尚未出版。各区县财政更是连“民保”工作经费都难以保证。在传承方面,有些民间艺术仅有一位高龄老人知晓,家人由于生活困难,不愿继承,从而面临人才断代、艺术衰落的危险。从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表演、工艺制作的人普遍缺乏文化艺术素养,培养接班人相当困难。
(三)文化遗产的资源优势尚未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支持旅游发展的人文核心作用发挥不够。我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对培育文化旅游产业、激发城市的活力和提高城市的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人文精神塑造方面缺乏深入的挖掘,切入点也未找准,没有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