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供需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22.09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经济学》课程论文题目:浅析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供需分析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逐步紧张,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日渐严峻。从经济学的角来看,大学生就业问题实质上就是大学毕业生供求失衡,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实质上就是如何实现大学生供求均衡。

关键字:大学的、就业、供需均衡、对策

浅析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供需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在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从1999年开始,全国普通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持续扩大。在2003年到2014年短短十几年里,大学生毕业人数直线飙升达到了历史最高值。因此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渐渐出现,曾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也逐渐贬值。其就业问题成为了社会的热点和关注的焦点。

(一)劳动力市场供需状况

从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每年都有数以百万的大学毕业生涌入劳动力市场。随着大学毕业生劳动力市场的总供给不断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就业率却没有相应的提高,因而造成了大学毕业生待业人数的迅速上升。由此可见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从宏观上看供给大于需求,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造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更是“雪上加霜”。

(二)区域市场的供需状况

据统计,2007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和中共其他部委所属高校本科毕业生中到东部11省就业的比率是58、5%,到中部就业的比率20、2%,到西部12省就业的比率是21、3%。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总体上呈现出向东部集中,中西部分散的特点。大学生就业区域的选择反映了人才资源的配置,上述呈现的特点打破了各区域大学毕业生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加剧了区域间的不平衡。

(三)专业就业状况的不均衡

从总体上看,理工科专业的就业状况要好于文科专业;在理工科专业中应用技术类专业的就业状况要好于纯理论类专业;以学前教育为代表的教育类专业在就业中却有着“骄人”就业率;以美术学、音乐学为代表的艺术类专业就业状况不容乐观;以法学专业为代表的曾经一度的热门专业,也有着较高的失业率。可见如今大学生就业市场专业就业结构不平衡,反差大。

二、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其影响因素

(一)供给因素

首先,高等教育招生的规模决定着大学毕业生的供给数量,高等教育招生数越多,大学毕业生就越多,大学毕业生的供给就越多;其次,大学毕业生供给受到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水平的制约。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越高,大学毕业生供给就越多,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越低,大学毕业生供给就越少;同时,大学毕业生的供给能否实现,还取决于其人力资本是否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只有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大学毕业生才可能被用人单位接纳,否则,即使毕业生愿意接受用人单位提供的薪金条件,也难以如愿找到工作;最后,大学毕业生供给也受到择业观念的影响。如果毕业生对工资收入的期望高于市场均衡工资水平,或者一味向往大中城市、大型企事业单位,或者只愿从事某种工作等,这些观念都制约着毕业生的择业范围,影响大学毕业生的供给。

(二)需求因素

从宏观上看,一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结构决定大学毕业生需求的总量和结构。社会上的就业岗位的增加除了自然减员等因素空出的岗位外,主要就是经济发展而增加的就业岗位。一般来说,在就业弹性既定的情况下,经济增长越快,创造的就业机会就越多,对大学毕业生需求的总量就越多。尤其是高新技术进步引起的经济增长,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就更旺盛。从结构上看,经济结构决定专业人才的需求结构从而决定大学毕业生的需求结构。如果经济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比重大,该国对与第三产业相关的大学毕业生需求就大;从微观上看,决定大学毕业生需求的是大学毕业生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对于企业而言,大学毕业生与资金、能源、原材料一样,也是一种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拥有更多的用人自主权,不再像计划经济条件下听命于政府的指令,而是着眼于利益最大化,所以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主要取决于大学毕业生的边际收益MR 和边际成本MC。[ 2 ]MR是指追加使用一单位大学毕业生所产生的额外收入,表现为引进的一个大学毕业生给该企业所额外创造的财富、利润等;MC 是指追加使用一单位大学毕业生所产生的额外成本,表现为企业为引进一个大学毕业生所额外支付的工资、福利等成本。按照企业利润最大化原则,如果MR > MC ,企业会增加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如果MR < MC ,企业会减少需求;只有当MR = MC 时,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处于均衡点。可见,如果MC 不变,当大学毕业生的人力资本增强进而MR 提高时,企业就会增加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反之则减少需求。另一方面,如果MR

不变,当支付给大学生的工资、福利等减少即MC 减少时,企业也会增加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反之则减少需求。

三、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的对策

(一)从供给的角度看,优化大学生自身的供给

从供给的角度来讲,高等教育要培养出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的产品。这就要求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选择应服从市场,正确定位自己的办学目标和方向,人才培养要与市场紧密联系,所有教学质量的提高都应当首先以准确的市场定位为基础。合理预测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结构,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对职业设置与教学过程进行合适的调整成为高校决策者要做的头等大事。此外,要针对学生个体,进行多样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鼓励大学生加强社会交往,提高对社会和自身的了解,引导学生全方面发展。

(二)从需求的角度看,扩大对大学生的需求

从需求的角度来讲,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时,应放眼长远,适当的采用边际分析的方法。在进行人才选择时,应改变只注重经验和学历的惯例,虽然刚毕业的学生,在社会实践方面锻炼少,但绝大多数毕业生悟性高、责任心强。用人单位可以改变固定的用人标准,灵活设置招聘的条件,给他们证实自己能力的机会,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用人单位的理性选择会帮助许多的大学生的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三)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改善大学生就业环境

政府是宏观调控的主体,它应当积极引导高等教育模式的改变以适应市场的需求。使得资源更合理的配置和有效的利用。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服务部门,应通过对市场的发展分析,灵活运用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对高等教育的方向进行引导,调节作为人才供给方的人才培养方向,防止出现高等教育领域的“通货膨胀”,形成合理的教育布局和专业设置,为市场需求服务。

总之,从经济学理论的角度去分析供给和需求,通过社会经济的大环境调整,把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和有效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