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新人教版1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4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武帝的大一统等基本史实。
通过思考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牵引、自主学习、阅读回答、讨论交流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教学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情境导入生成问题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汉高祖就是因为深得人心,知才善用,才打败项羽建立西汉的。
但是,得天下不易,坐天下更难。
汉高祖建立汉朝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汉朝统治者又是怎样进行统治的?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推恩令”的实施自主阅读课本P57~58内容,完成第1题。
1.简述“推恩令”实施的背景、内容及作用,刺史制度的内容、作用。
(1)背景:①西汉初,诸侯势力强大,有的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甚至举兵叛乱;②地方豪强、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乱;内容:①下诏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子弟作为侯国,封地与势力缩小;②削藩。
作用:诸侯王再也无力与中央政府抗衡。
(2)13个州部各派刺史1人,既监视州部地方官,又监视豪强及其子弟,严禁其为非作歹,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知识模块二、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自主阅读课本P58~59内容,完成第2~3题。
2.简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施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
(1)背景:①西汉初、统治者奉行了“无为而治”的政策,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
②诸侯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
(2)内容:①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材通过介绍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大一统措施,让学生了解汉武帝如何巩固国家统一,增强中央集权。
教材内容丰富,层次清晰,通过生动的插图和文字,引导学生认识汉武帝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秦朝的统一和灭亡,对国家统一的概念有一定认识。
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内容繁杂,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抽象的历史概念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认识汉武帝的历史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及作用。
2.教学难点:理解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大一统措施。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教材,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及作用。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秦朝统一六国的历史,让学生认识到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进而引出本课主题——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呈现汉武帝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汉武帝的历史地位。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及作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第12课《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教案一、新课标标准通过了解西汉“削藩”和尊崇儒术,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通过汉武帝的大一统,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二、内容分析汉武帝在各个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巩固了大一统王朝,统一国家的特征得到完整体现。
汉武帝把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立为正统思想的核心,使之成为汉朝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儒学也从此成为中国历代思想文化的主流。
“推恩令”的实施,巧妙地消除了诸侯国对抗中央的能力。
在社会经济方面,汉武帝实行盐铁国有专卖,中央收回铸币权,在国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改善国家财政状况,进一步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三、教学目标1.掌握汉武帝在政治、思想、经济方面采取的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2.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局面的目的与影响。
(唯物史观)3.感知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做出的努力,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的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的任务。
(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设计意图】:视频导入,聚集学生注意力,开展新课学习。
(二)讲授新课1.削弱地方势力(1)教师活动措施1:实施“推恩令”。
措施2:削爵、夺地除国,镇压叛乱。
措施3:将一些郡国豪强迁往京师一带。
措施4: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
措施5:确立察举制。
2.推动经济的发展(1)教师活动措施1:发展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
措施2:手工业进一步发展。
措施3: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
措施4:设盐铁官,实行盐铁和酒的官营、专卖。
措施5: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措施6:对商人征收车船税。
(2)学生活动这些措施,使中央对经济的掌握大大加强,国家财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3.尊崇儒术(1)教师活动措施1: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措施2:在长安兴办太学,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
第12课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教学设计)设问: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统一多民族国家又有哪些巩固和发展? 二、整体感知,构建知识框架任务:什么是“大一统”?阅读课文小标题,汉武帝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大一统?大一统: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军事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三. 削弱地方势力 1.背景任务一:阅读史料,说说汉武帝初年在政治上面临怎样困境?材料一:西汉建立后,汉高祖继续实行郡县制,为巩固统治,又分封了一些诸侯王,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这些诸侯王封地广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势力强大。
汉景帝接受晁错建议,下令削夺王国的部分封地,划归中央管辖。
公元前154年,吴王联合其他六个诸侯王举兵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朝廷出兵平叛,经过数月的战争,叛乱被平定。
景帝借机收回诸侯王的部分权力,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2024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教科书材料二:(豪强地主) “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阅材,思考问题研料,理解背景——《史记·平准书》政治困境:①汉武帝即位初期,一些诸侯王封地广大,连城数十,势力强大。
②地方豪强兼并土地,欺压百姓,有的还依附王公贵族。
这两股势力成为危及国家统一的离心力量。
2.措施任务二:阅读教材、观看视频,汉武帝是如何巧妙破解政治上的困境的?观看视频:何为推恩令措施:①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诸侯王可将封地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划归临近的郡管辖。
效果: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
教师点拨:巧妙之处:不费一兵一卒,削弱诸侯王势力3.措施与作用任务三:阅读教材,归纳汉武帝在政治上还采取了哪些措施?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措施:②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效果: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
③将一些郡国豪强迁往京师一带。
效果:这些豪强离开故地,原有的社会关系被打破,势力被削弱。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参考教案1(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一课,主要介绍了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以巩固大一统王朝。
本课内容较为重要,为学生提供了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机会,同时也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秦始皇统一中国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于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2.掌握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影响,如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经济发展、推动文化繁荣等。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能够从多个角度评价汉武帝的统治。
四. 教学重难点1.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其目的。
2.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影响及其评价。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和影响。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汉武帝的措施和影响。
3.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2.课件:制作与本课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
3.案例材料:准备相关的案例材料,以便进行案例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汉武帝的画像,引导学生对汉武帝产生兴趣,进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呈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如加强中央集权、推行郡国制、实行科举制度等。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措施的目的和影响。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其目的。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
4.巩固(5分钟)学生通过填空、选择等形式,巩固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一、内容及分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第十一课指的是汉武帝的“大一统”,其核心是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理解它的关键在于掌握以下几方面内容:汉武帝时期的改革措施,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文化统一措施,汉武帝时期的边疆政策。
学生已经在平时的生活中通过影视、书籍资料对本时期的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且大部分人对此段历史比较感兴趣,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汉武帝的“大一统”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的。
本节内容和政治学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在本学科中国古代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
解决重点的关键是通过文字图片资料等,运用材料教学法,让学生从感知到任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
二、目标及分析1、目标定位:了解汉武帝的改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和昭君出塞;张骞通西域以及对南部和西南地区的管辖;掌握汉武帝时期我国大一统格局的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2、目标分析:了解汉武帝的改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和昭君出塞;张骞通西域以及对南部和西南地区的管辖,就是要对以上史实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汉武帝时期我国大一统格局的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在掌握以上史实的基础上进行总结,认识到我国的大一统格局在汉武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三、问题诊断分析由于学生认识问题,总结问题能力的缺陷,在理解大一统格局在汉武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问题上存在一定的难度,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在于了解汉武帝时期加强统一的措施的基础上,与秦朝时期进行对比,达到掌握此问题的目的。
四、教学过程设计问题一:汉武帝的改革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使学生掌握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及补充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提供补充材料,提出问题并结合学生回答进行补充和总结。
补充材料: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汉族,字通,是汉朝的第7位皇帝。
第12课大一统王朝的巩固【课程标准】通过了解西汉“削藩”和尊崇儒术,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通过了解汉武帝的大一统,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重点难点】重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难点:尊崇儒术。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学生齐读:“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请同学们数一数这首诗中涉及几位历史人物?秦始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毛泽东为何要把汉武帝同他相提并论呢?这节课,我们走进西汉历史,领略汉武帝的旷世奇才和帝王风采。
新课探究一、政治方面——削弱地方势力1.背景(1)【史料链接】材料一汉初,全国共有五十九郡,十个诸侯国共占有其中的四十二郡,在总量上超过中央直辖的郡,诸侯国拥有超过全国一半的土地;全国人口一千三百余万,诸侯王国即占了八百五十多万。
诸侯国多地处宜耕宜商、矿藏丰富、可以渔盐立国的沿海地区。
诸侯国社会经济的大幅度发展使其拥有与中央抗衡的实力,严重威胁国家的统一,中央与诸侯国的矛盾难以调和。
材料二汉初分封的诸侯国,还有相当的势力。
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骑,和天子一样威风。
他还自造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材料三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司马迁《史记·平准书》译文:那时候(汉武帝即位不几年),法网宽疏而百姓富实,因而产生了利用财物作骄奢不法事的人,兼并土地的人家以及土豪巨党,以威势武力横行于乡里。
(2)【问题探究】材料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答案提示:西汉初期,出现郡国并行的局面,郡国拥有大权,实力膨胀,拥有大量的人口与辖郡,严重威胁中央政权;地方豪强兼并土地,欺压百姓,横行乡里。
2.措施(1)【史料研读】材料一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稳固大一统王朝教案第 1 页第12课:汉武帝稳固大一统王朝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汉武帝稳固大一统王朝的背景;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各项措施;知道主父偃和董仲舒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设置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将复杂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的措施,用图片表达出来,使之具体化、直观化,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汉武帝巧妙解决地方权力过大的各项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开创了汉朝大一统的局面,使学生懂得国家统一是经济开展强盛的重要根底,进而在生活中更好地维护国家的统一。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难点:“推恩令〞的含义及其作用三、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问题引导法、多媒体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中国历史上,汉武帝是一个具有雄才大概的皇帝,他采取了一系列稳固“大一统〞的措施,使西汉王朝出现盛世的局面。
汉武帝是如何强化中央权力的呢?他采取的措施又有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本课我们将学习地12课汉武帝稳固大一统王朝〔二〕、讲授新课一、“推恩令〞的实施:1、背景:诸侯国势力强大,严重威胁到中央。
他们独霸一方,生活骄奢淫逸,政治上甚至公开对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企图谋反。
资料二: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sh èng 〕万乘,和天子一样威风。
他还自制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按汉朝礼制,金缕玉衣是皇帝才可以享用的,在发现的汉朝墓葬中,可以看到诸侯王大多使用金缕玉衣,说明他们无视朝廷,“拟同天子〞的史实。
2、地方上的豪强地主开展起来他们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
这两股势力导致生活秩序混乱。
颍川儿乃歌:“颍水清,灌氏宁;颍水浊,灌氏族。
田蚡:“灌夫通奸猾,侵细民,家累巨万,横恣颍川,凌轹宗室,侵犯骨肉。
〞 2、“推恩令〞: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主要讲述了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以巩固大一统王朝。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推行推恩令、设置郡国、开辟丝绸之路、推行儒学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其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其影响可能了解不深。
在导入环节,可以通过图片或故事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汉武帝及其时代背景。
在呈现、操练、巩固环节,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通过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其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掌握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要作为。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2.难点: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具体作为及其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其影响。
2.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小组合作:分组探讨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作为。
4.案例分析:分析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课件。
3.图片:收集与汉武帝及其时代相关的图片。
4.视频:准备与汉武帝相关的历史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故事等形式,引导学生关注汉武帝及其时代背景。
例如,可以通过讲述汉武帝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如加强中央集权、推行推恩令、设置郡国等。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参考教学设计1(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中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以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过程及其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古代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理解还需加强。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关注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认识汉武帝的历史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史料、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2.难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意义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历史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
3.课堂讨论分组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了解汉武帝的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如设立郡县制、推行均田制、实行科举制等。
3.操练(15分钟)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课堂提问、回答问题,巩固知识点。
4.巩固(10分钟)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加深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措施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探讨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意义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如对国家统一、民族融合、政治制度等方面的贡献。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
教材通过介绍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措施,展现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过程。
教材内容丰富,逻辑清晰,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其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具体措施和意义可能还不够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和史实,深入理解汉武帝的政治智慧和文化成就。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帝王的认识可能较为片面,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全面客观地评价汉武帝的历史地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掌握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具体做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汉武帝的全面认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其意义。
2.难点: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具体做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过程。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体案例,分析汉武帝的政治智慧和文化成就。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4.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其意义。
3.史料:收集相关史料,用于辅助教学。
4.视频:准备相关视频资料,用于导入和呈现。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视频资料,简要介绍汉武帝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为何要巩固大一统王朝?2.呈现(10分钟)展示课件,呈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材主要介绍了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以巩固大一统王朝。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意义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和影响,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汉武帝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措施,以及这些措施对巩固大一统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方面采取的措施,掌握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意义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方面采取的措施。
2.难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意义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汉武帝的措施。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汉武帝措施的作用和影响,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3.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实例,分析汉武帝措施的具体实施和效果。
4.图片展示:运用图片、图表等资料,直观展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成果。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与本课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图表、案例等。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汉武帝的画像,引导学生关注这位历史人物。
简要介绍汉武帝的统治地位和时代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措施,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这些措施的具体内容。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汉武帝的措施对于巩固大一统的影响。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一、内容及分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第十一课指的是汉武帝的“大一统”,其核心是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理解它的关键在于掌握以下几方面内容:汉武帝时期的改革措施,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文化统一措施,汉武帝时期的边疆政策。
学生已经在平时的生活中通过影视、书籍资料对本时期的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且大部分人对此段历史比较感兴趣,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汉武帝的“大一统”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的。
本节内容和政治学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在本学科中国古代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
解决重点的关键是通过文字图片资料等,运用材料教学法,让学生从感知到任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
二、目标及分析1、目标定位:了解汉武帝的改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和昭君出塞;张骞通西域以及对南部和西南地区的管辖;掌握汉武帝时期我国大一统格局的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2、目标分析:了解汉武帝的改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和昭君出塞;张骞通西域以及对南部和西南地区的管辖,就是要对以上史实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汉武帝时期我国大一统格局的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在掌握以上史实的基础上进行总结,认识到我国的大一统格局在汉武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三、问题诊断分析由于学生认识问题,总结问题能力的缺陷,在理解大一统格局在汉武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问题上存在一定的难度,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在于了解汉武帝时期加强统一的措施的基础上,与秦朝时期进行对比,达到掌握此问题的目的。
四、教学过程设计问题一:汉武帝的改革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使学生掌握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及补充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提供补充材料,提出问题并结合学生回答进行补充和总结。
补充材料: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汉族,字通,是汉朝的第7位皇帝。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局面采取的措施及其影响,评价汉武帝,理解大一统局面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汉武帝面临的危机”“推恩令妙在何处”等问题,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的能力、综合概括问题的能力和用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对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着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准备:
汉武帝的统治政策;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相关资料;汉武帝的相关影像资料;
教学基本过程:
导入新课:电视剧《汉武大帝》讲述了汉武帝刘彻的统治历程;前无古人的巨大功业,使汉武帝成为历史发展道路上一座罕见的高峰,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颗耀眼的巨星。
他的雄才大略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成为世界文明无可争议的中心,而汉武帝的时代,也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值得自豪和展示的伟大时代之一。
汉武帝当政时,西汉呈现怎样的局面?汉武帝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形成了大一统的局面?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感知理解
一、“推恩令”的实施
1.汉武帝大一统的背景。
引导:说到汉武帝,我想问同学们有没有收看过一部热播的电视剧《汉武大帝》。
看过之后,你认为汉武帝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大家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讲解:我觉得用“雄才大略”这个词来形容汉武帝是最恰当不过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他即位的时候只有16岁,但很快就面临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诸侯国的问题。
汉朝建立后,汉高祖刘邦为了巩固刘氏政权,一方面陆续铲除异姓王,另一方面又分封了一些刘氏子弟为王。
这些诸侯王势力日益扩张,野心日益膨胀,形成王国与中央抗衡的局面。
景帝后期,在大臣晁错的建议下,着手进行削藩。
这时,原本就野心勃勃的吴王刘濞趁机联合其他六个诸侯国,打着“清君侧,诛晁错”的口号起兵叛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七国之乱”。
叛乱只持续了三个月就被汉朝平定了。
尽管如此,其他诸侯国的势力仍旧具有不可忽视的势力。
到汉武帝时又对中央构成一定威胁,削弱诸侯国势力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
2.颁布“推恩令”。
(1)视频播放《汉武大帝》中主父偃与汉武帝的对话。
引导: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王国势力普遍变弱,其政治地位下降,经济实力削弱。
但诸侯王国分权势力和中央集权的矛盾并未解决。
汉武帝时,为了实现“一统乎天子”,进一步“强干弱枝”,解决王国问题,主要实行了“推恩令”。
哪位同学能说出“推恩令”的主要内容?
允许诸侯王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候国;强化监察制度。
(2)引导:汉武帝说“此计甚妙”,妙在何处?
“削藩”政策遭到诸侯起兵反对,而“推恩令”不但没遭到诸侯反对,却使原来的王国被分割成多个小诸侯国,实力大大减弱,从此再也无力与中央抗衡;而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又对皇帝感恩戴德。
汉武帝不费一兵一卒,不损寸土,就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3)强化监察制度。
图片展示“西汉疆域图”。
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个州派遣刺史一人进行监督。
刺史虽然官品很低,权力却很大,有权监察郡国长官,如果发现官吏有欺瞒中央的行为,可以直接奏报皇帝,加以制裁。
汉武帝采取这些措施起到什么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皇权)
(3)过渡:通过颁布“推恩令”,汉武帝重重地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
但这却招来诸侯王门下诸子百家的责难。
他们从自身角度出发,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
这种各家各派众说纷纭的局面对中央集权造成很坏的影响。
为此,汉武帝希望在全国只推崇一派的思想主张。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设问:怎么实现国家一统于皇帝呢?董仲舒给汉武帝出了一条妙计——“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汉武帝采纳了这个建议。
这里的“罢黜”是指“贬低并排斥”,并不是禁止其他学说的存在。
这点和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是有区别的。
那么,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究竟好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学生讨论,举手回答,各抒己见。
生1:好。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汉武帝把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儒家学派的发展。
生2:不好。
这种办法太专制,缺乏民主,不利于人们思想的解放,不利于科学文化的蓬勃发展,一花独放不如百花齐放。
2.总结: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黜”就是废除、禁止的意思。
把儒学思想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确立了儒家学说在封建统治中的正统地位,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儒家思想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后,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
3.设问:为了贯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思想,汉武帝采取了哪些办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汉武帝还采取了以儒家思想培训和选拔官员的措施,如多次下诏求贤,并且在长安设立太学,在各地方设立官学等,研习儒家学术。
(重视儒学,重用儒生,兴办太学)
4.过渡:西汉初年,国家对货币管理和盐铁业的管理较为宽松,私人甚至可以铸造货币,这种局面对“大一统”极为不利。
三、盐铁专卖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从背景、目的、措施、作用等方面掌握相关知识。
(1)背景:那时候,私人铸币还没有完全禁绝,盐铁经营权也大都掌握在豪强手中,因此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富商大贾,垄断了国家重要的经济命脉。
这些富豪唯利是图,不关心国事。
(2)目的:加强国家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3)措施: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4)作用:这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2.课件出示“五铢钱”。
通过统一铸币、盐铁官营这两项措施,汉武帝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为实现“大一统”提供了雄厚的财力资源。
3.引导:通过这些措施,以孔孟为正宗的儒家学说逐步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
通过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等措施,汉武帝终于实现了政治、思想上的大一统。
那么,大一统的含义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大一统就是政治经济上集权于中央,思想上独尊儒学。
那么,大一统有什么意义呢?学生思考、回答。
小结:在前人的基础上,经过汉武帝的大一统,西汉王朝进入了鼎盛时期,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里第一个鼎盛时期。
本课小结:
汉武帝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敢于创新,最终成就了一代伟业。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敢于创新。
创新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