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金堂县永乐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15《短文两篇》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28.50 KB
- 文档页数:6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第15课《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第15课《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第15课《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短文两篇谈读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进行说理的方法.2。
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重点难点:重点:1。
体会课文学习中出现的名言警句。
2.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的运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地一般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
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
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几百年以前的先哲的高论。
探究新知:朗读课文,体味文章的意蕴,感知文章的内涵。
思考讨论: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1.读书有哪些好处呢?明确:怡情、傅彩和长才。
2.读书与经验的关系是什么?明确:经验补读书之不足,经验范书中所示,互相补充。
15 短文两篇❶教案➷目标定位知识目标 1.理解并积累文中的名言警句。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能力目标1.理解作者观点,掌握本文论证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重点)2.体会文章精辟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3.了解立论文和驳论文的不同特点。
(重点)情感目标领悟文中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培养正确的读书观。
(难点)目标定位1.比较阅读这两篇文章,理解、积累文中精辟的语句,理解文章的思路。
2.学习文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读书有径。
著名作家刘心武有所谓“狼式读法”,即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一目十行,匆匆翻页,颇似“狼吞”;“牛式读法”,即不但细嚼慢咽,而且通过反刍,再加以精磨详研;“猫式读法”,即慎重选择,分清良莠,吸取精华,唾弃糟粕。
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短文两篇》。
:《谈读书》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2.阅读议论文的方法明确:批驳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的观点:盲目的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不求甚解》:提问1: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明确:“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盲目的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提问2:文章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那他的有怎样的态度;并指出“不求甚解”的那两层含义?明确: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
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都读懂;第二,读书方法:不固执一点,而要了解大意。
提问3:文章是驳论文还是立论文?驳论文又是如何驳的?谈一谈你的理解。
明确:驳论文。
驳的是“论点”,先全面阐述“不求甚解”的含义,进而提倡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从而表明自己的观点;又从“会意”角度,列举古人读书的例子,并阐明自己的正确论点: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最后又强调了“书必须反复读”的主张。
第15课《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4、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一、预习导学【知识链接】——作者简介: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当代作家、杂文家、历史学家、著名新闻工作者,福建闽侯人。
主要著作有:文论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以及《邓拓散文》、《邓拓诗选》等。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怡情()诘难()()滞碍()吹毛求疵()狡黠()咀嚼()()死抠()豁然()迂腐()2、解释词义:味同嚼蜡:吹毛求疵:寻章摘句:不求甚解:咬文嚼字:豁然贯通:3、填空。
(1)培根,________国哲学家、________家,著有________、________等。
(2)马南邨,原名________,当代作家。
《不求甚解》一文选自杂文集________。
4、阅读下面一段话,说说这段文字的观点是什么?作者采用什么方法阐述这一观点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书要有哪些好处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读书与经验的关系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什么人才可读书用书?用书的智慧从何而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探究展示《谈读书》1、理解“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15《短文两篇》导学案(新人教版)导学目标:1、说出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2、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积累背诵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3、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发挥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导学重、难点: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积累背诵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2、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发挥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导学时间:一课时导学过程:一、自主预习1.了解培根、马南邨的经历及其创作,了解课文的文化背景。
①培根(1561—1626),___ ,出生官僚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培根的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
代表作是_____ 。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共58篇,开创了英国随笔这种特有体裁。
②马南邨(1912—1966),_ 的笔名,__ 、杂文家、历史学家、著名新闻工作者,福建闽侯人。
主要著作有:文论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以及《邓拓散文》、《邓拓诗选》等。
本文选自___ 。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诘难.()滞.碍()狡黠.()咀嚼.()死抠.()豁.然()迂.腐()吹毛求疵.()3、释义藻饰:狡黠:诘难:滞碍:味同嚼蜡:吹毛求疵:寻章摘句:不求甚解:咬文嚼字:豁然贯通:学究:开卷有益:二、整体感知(一)、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
)1、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⑴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⑵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2、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3、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二)、快速阅读《不求甚解》,并思考1、“不求甚解”是何意?作者是如何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的?2、请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教案学习目标:1.识记字词文常知识。
2.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4.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5.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6.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7.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识记积累字词文常知识。
感知《谈读书》的内容;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一、导入: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地一般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尙。
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
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
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几百年以前的先哲的高论。
二、简介作者: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朗读课文,体味文章的意蕴,感知文章的内涵。
积累以下字词:怡情傅彩藻饰矫情诘难寻章摘句咀嚼狡黠伦理味同嚼蜡滞碍睾阐证吹毛求疵四、讨论: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五、探究课文内涵:1.读书要有哪些好处呢?明确:怡情、傅彩和长才。
14、短文两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术:1.识记字词、文常知识。
2.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式: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二)进程与方式:1、明白得积存文中显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念书的目的、态度、方式和作用的熟悉。
2、以自主探讨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讨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熟悉念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念书适应。
教学重点识记积存字词文常知识。
感知《谈念书》的内容;熟悉念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念书适应。
教学难点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式: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教具预备PPT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一、教师引导有人说,此刻已经进入“读图时期”,各类各样的图铺天盖地一样呈此刻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尙。
有人以为,读图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
因此要回归念书,尤其是中学生要多念书,读好书。
那么咱们什么缘故念书,如何念书,今天咱们一路来聆听几百年以前的前贤的高论。
二、简介作者: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诞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要紧高作,开辟英国随笔这特有文体。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一、生读课文,师检查温习成效二、出示本课词语怡情傅彩诘难滞碍阐证伦理睾咀嚼狡黠味同嚼蜡吹毛求疵藻饰矫情寻章摘句3、生齐读词语三、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讨论: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念书?(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看苟且偷生知”)论述念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念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念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第二层:(念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论述念书的方式。
第三层:(读史令人明智—结尾)论述念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类缺点。
2023年九年级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整理九年级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导学案编写:满雪梅学习目标:1、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了解谈论文的常识。
2、学习文中运用比方、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以及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方论证等论证方法。
3、熟悉读书的好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培育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力量。
学法指导:1、明确学习这课的目标,了解。
【用时3分钟】2、两篇文章都是谈读书的,先快速地默读,了解大意(的观点)。
【用时5分钟】3、细读课文,圈、点、勾、画,标诞生字词和自己不懂的地方。
梳理文章的结构,完成“预习案”中的问题。
【用时12分钟】4、借助工具书、解释解决生字、词,--组长可安排任务,提高效率。
【用时5分钟】5、精读课课文,小组合作探讨,完成“探究案”中的问题。
【用时10分钟】6、比较阅读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先“对学”,再“群学”,最终以小组为单位提出还未解决的问题。
【用时10分钟】自学导航:1、相关链接①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是英国哲学家、作家。
出身官僚家庭,剑桥高校毕业。
后又学习法律。
培根的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
《随笔》是培根在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共包含58篇短文,然而它在英国文学史上却有重要地位。
培根对每个题目都有独到之见,诛心之论,而文笔紧凑,老练,锋利,说理透彻,警句迭出,例如“善择时即省时。
”“德行如同宝石朴实最美。
”“顺境易见劣性,逆境易见德行。
”这些话布满成熟的人生阅历,而写法则务求清晰达意。
使用的比方非常恰当,但都来自实际。
培根的文章也写得富有诗意。
①关于《燕山夜话》的写作背景:《燕山夜话》是邓拓撰写的杂文集。
1961年,正值我国处在临时困难的时期,邓拓应《北京晚报》之请,以提倡读书,丰富学问,开阔眼界、兴奋精神为宗旨,用马南的笔名开拓了《燕山夜话》专栏。
①关于驳论文:针对对方的观点加以批驳,在批驳的同时阐述自己的观点。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第十五课短文两篇一、名师说课培根的《谈读书》一文主要谈论了读书的益处。
围绕这一中心话题,又谈了读书要与经验互补,要讲究读书的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选择等相关问题。
文章从三个层面展开论述:首先是谈读书的益处;其次谈读书的方法;最后,作者援引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的观点对读书的益处加以强调和提升,使文章立论更加完整。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所以对于课文的阅读,应该以此原则为指导,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允许他们对作者的主张进行质疑,鼓励他们去补充创新,使学生主动热情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成了阅读的主人。
我认为对于《谈读书》这篇文章进行阅读教学的关键就在于凸显精致的语言这个“点”。
马南邨的《不求甚解》这篇杂文重史识、史论,抓住现实,旁征博引,含蓄委婉,可谓雅俗共赏。
文章首先摆出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然后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并分析其真正含义,接着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再接着全面解释“不求甚解”,先从反面否定,又从正面引用陆象山的语录佐证;最后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地读。
在论证的过程中作者采用了①例证法:以诸葛亮、普列汉诺夫为例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理解精神实质。
②对比论证法: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③引证法: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
二、名师引路《谈读书》教学新点子[创新方案一]教学角度:积累品读主要教学步骤:第一个教学板块:朗读1.第一遍,读准字音,积累一批二字词语和一批四字词语。
2.第二遍,读懂课文,如有不懂的,结合发放的何新译的版本《论求知》,比照阅读。
15《短文两篇》导学目标:1、说出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2、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积累背诵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3、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发挥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导学重、难点: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积累背诵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2、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发挥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导学时间:一课时导学过程:一、自主预习1.了解培根、马南邨的经历及其创作,了解课文的文化背景。
①培根(1561—1626),___ ,出生官僚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培根的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
代表作是_____ 。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共58篇,开创了英国随笔这种特有体裁。
②马南邨(1912—1966),_ 的笔名,__ 、杂文家、历史学家、著名新闻工作者,福建闽侯人。
主要著作有:文论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以及《邓拓散文》、《邓拓诗选》等。
本文选自___ 。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诘难.()滞.碍()狡黠.()咀嚼.()死抠.()豁.然()迂.腐()吹毛求疵.()3、释义藻饰:狡黠:诘难:滞碍:味同嚼蜡:吹毛求疵:寻章摘句:不求甚解:咬文嚼字:豁然贯通:学究:开卷有益:二、整体感知(一)、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
)1、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⑴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⑵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2、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3、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二)、快速阅读《不求甚解》,并思考1、“不求甚解”是何意?作者是如何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的?2、请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
三、探究质疑1、《谈读书》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2、《不求甚解》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四、精读品析从修辞的角度品析下列句子的好处。
15. 短文两篇一、预习案(一)预习目标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4、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二)预习要点1、预习重点生词并做好标记。
2、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结构。
(三)达标练习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1)怡情()(2)诘难()()(3)滞碍()(4)吹毛求疵()2、填空。
(1)培根,________国哲学家、________家,著有________、________等。
(2)马南邨,原名________,当代作家。
《不求甚解》一文选自杂文集________。
3、阅读下面一段话,说说这段文字的观点是什么?作者采用什么方法阐述这一观点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探究案4、课文第一部分中,作者首先指出人们常常存在那几种不同类型的求知目的?重点是分析哪一种目的?答:5、课文第二部分中讲到求知就要读书,对于不同的书如何读,课文提出了怎样的的看法?答:《不求甚解》6、课文说“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答:7、“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好吗?课文是怎么样论说的?答:8、文章说的哪些读书方法类似于“不求甚解”?答:9、“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中本体和喻体分是什么?这两个比喻句配合得是否恰当?答:10、《谈读书》第三部分讲到求知会产生哪些影响?作者怎样论证这两方面的内容的?答:11、《不求甚解》一文是怎样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结合进而反驳对方的?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15、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藻饰、狡黠、诘唯、论理、滞碍”等词的读音和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3、背诵两文中的名言警句,加强语言积累。
能力目标:1、理清两文的论证思路,把握其思想内容。
2、分析理解两文的论证方法,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其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培养正确的读书观。
教学重点:1、理解两篇短文的观点,掌握其论证方法。
2、学习运用比较阅读法教学难点:1、理清培根《谈读书》的论证思路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谈读书》一、导入新课“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名言同学们都听过,它是谁说的?对,培根,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英国大哲学家培根,读读他的《谈读书》。
二、简介作者三、师生共同研读(一)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勾画出重点词语及自己喜欢的语句。
2、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二)理清文章论证思路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逐层深入读书的作用(三)聚焦论证方法,掌握本文灵活多变的论证方法,体味其表达效果。
比喻论证如:“读书补天然之不足,……读书应后知如何修剪移接”对比论证如:“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惟明智之士用读书”归纳论证如:“读史……读诗……凡有所言,皆成性格”(四)联系实际,体验反思提问:本文富含哲理、论断精辟,警句纷呈迭出。
对作者的读书观你如何评价?请谈谈你的认识和感受。
教师启发诱导学生联系自己读书的体验来读,历求使他们在读书和做人方面获得更多的启示。
板书设计:读书的目的对比论证《谈读书》读书的方法立论比喻论证读书的作用归纳论证第二课时学习《不求甚解》(一)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自读,掌握本文的论证思路、方法,正确理解作者的观点。
默读课文,思考:1、“不求甚解”是何意?作者是如何解释不求甚至解的含义的?2、请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
3、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4、为什么不少人批评“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学生讨论明确:1、“不求甚解”多指读书只求懂得大意不求深入理解。
15、《短文两篇》一、基础知识1.预习后,不看课本给加点的字注音。
诘.难()滞碍..()统筹.()狡黠.()怡.情()吹毛求疵.()味同嚼.蜡()2.看意思写词语:(1)(给言辞)增添光彩。
(2)故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3)形容没有味道,多指文章或讲话枯燥无味。
(4)突然感到开阔通达,一下子明白通晓了。
(5)原指读书要领会精神实质,不必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4.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填上相应的词语。
(1)读书足以,足以,足以。
(傅彩怡情长才)(2)读书时不可存心(为难刁难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
5.“不求甚解”一词最早出现在晋朝(人名)所写的(文章名)中。
二、思考下面的问题。
6.《谈读书》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7.《不求甚解》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三、预习后你有什么疑惑和收获?15、《短文两篇》预习检测(共20分)1.填空。
(4分)《论读书》的作者是________国哲学家、作家________,马克思称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
2.请将下列有关读书的名言补充完整。
(8分)(1)读书足以怡情,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2)读书破万卷,________________ 。
(3)读书费时过多易惰,________________。
(4)书犹药也,__________ ______ 。
3.古人刻苦读书的典故有(至少写出两个):①_____________________②(4分)4.你读了近十年书,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已经有了一些认识。
熟读这两篇短文,在关于读书的这些问题上,你有什么进一步的认识?(4分)预习检测参考答案1.英国弗朗西斯·培根2.(1)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2)下笔如有神。
(3)文采藻饰太盛则矫。
(4)善读之可以医愚。
3. ①凿壁偷光②囊(náng)萤映雪4.略。
4.3 短文两篇导学目标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课型现代文精读课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环节教学内容任务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见性问题及解决对策备习备习内容:1.朗读课文。
2.辨明字音并抄写3遍:课后练中“读一读,写一写”3.词义理解:4.多音字:5.形近字比较:6.易错词:7.阅读学案上的资料,并查阅相关资料,增加对培根和马楠邨的了解。
备习检测内容:1.查字典、词典,读准加点字音,记住词语写法。
gāo huò cǎizǎo xiá jiénàn zhì jiáocī睾肾豁然贯通文采藻饰狡黠诘难滞碍咬文嚼字吹毛求疵要诀寻章摘句不求甚解2.解释词语的含义。
文采藻饰: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
狡黠:狡猾。
诘难:诘问,为难。
伦理:指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
滞碍:不通畅。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
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吹毛求疵:故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课文指细致到繁琐、挑剔的地步。
不求甚解:指学习不认真,不求得到深刻理解。
狂妄自大:极端的自高自大。
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
豁然贯通:一下子搞通了。
开卷有益:读书就有好处。
3. 培根,英国哲学家,作家。
出身官僚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
后来学习法律。
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马南邨,原名邓拓,当代作家。
问题:平翘舌、声调易错字习惯性误读的字:对策:辨析,强调。
问题:学生对形近字易混淆。
对策:学生辨析后,教师纠正讲解。
问题:对培根和马楠邨的常识常有误差认识不足。
4.3 短文两篇
导学目标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课型现代文精读课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环
节教学内容任务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预见性问题及
解决对策
备习
备习内容:
1.朗读课文。
2.辨明字音并抄写
3遍:课后练中“读
一读,写一写”
3.词义理解:
4.多音字:
5.形近字比较:
6.易错词:
7.阅读学案上的资
料,并查阅相关资
料,增加对培根和马
楠邨的了解。
备习检测内容:
1.查字典、词典,读准加点字音,记住词语写法。
gāo huò cǎizǎo xiá jiénàn zhì jiáo
cī
睾肾豁然贯通文采藻饰狡黠诘难滞碍咬
文嚼字吹毛求疵要诀寻章摘句不求甚解
2.解释词语的含义。
文采藻饰: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
狡黠:狡猾。
诘难:诘问,为难。
伦理:指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
滞碍:不通畅。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
指读书局限
于文字的推求。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吹毛求疵:故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课文指细致到
繁琐、挑剔的地步。
不求甚解:指学习不认真,不求得到深刻理解。
狂妄自大:极端的自高自大。
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
豁然贯通:一下子搞通了。
开卷有益:读书就有好处。
3. 培根,英国哲学家,作家。
出身官僚家庭。
剑桥大
学毕业。
后来学习法律。
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
勋爵。
马南邨,原名邓拓,当代作家。
问题:平
翘舌、声调易
错字
习惯性误
读的字:
对策:辨
析,强调。
问题:学生对
形近字易混
淆。
对策:学
生辨析后,教
师纠正讲解。
问题:对
培根和马楠邨
的常识常有误
差认识不足。
复习
备习检测。
情境导入:
导语:“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十年
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
大了。
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书
吗?你读过那些书?读书的过程你有
那些感悟?
(出示文题、作者)
教师:书籍是
人类进步的阶梯。
读书是人生一大要
事,亦为人生一大
乐事。
今天学习两
篇谈论读书的文
章。
(板书课题)
屏幕出示检
测学案;点拨纠错。
学生听讲回
答。
独立思考;多
边会议;组间
交流。
详见“备
习”对应栏。
研习一、《谈读书》
1、明确::这
一句指出读书
要仔细推敲细
思,反对故意
挑剔,迷信书
本和只限于文
字推求。
延伸:
孟子“尽信书
不如无书”。
2、阐述读书能
塑造人的性格
和弥补精神上
各种缺陷。
3、作者提倡把
读书和讨论、
作文、做笔记
结合起来的句
子。
二、《不求甚
解》
1、对任何问题
不求甚解都是
不好的。
2、说明人们曲
解了“不求甚
解”的意思。
全面分析陶渊
明的读书态
一、《谈读书》
(一)整体感知
1、初读文章,扫清文
字障碍;
2、再读文章,作者从
哪几个方面谈读书(要
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
总结。
(二)学习释疑,
探究课文内涵
1、读书要有哪些好处
呢?
2、读书与经验的关
系是什么?
3、什么人才可读书用
书?用书的智慧从何
而来?
4、作者介绍哪些读书
的方法?并谈一谈你
的看法。
5、读书会有哪些功效
呢?试举例说明。
明确:读书能塑造人的
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
种缺陷。
6、结合课文谈一谈你
的读书感悟二、《不求
甚解》
学习释疑,快速阅读
《不求甚解》,思考解
出示学习目标。
1.交代学习任务。
2.巡视、参与交流。
3.组织报告并评价
指导。
4.小结。
读文时,
先概括各自然段内
容,将文章读短,
再分析联系,思路
就清晰了,结构也
易于划分。
指导学生抓
住文中关键语句结
合语言环境,感知
作者的论证思路和
论证方法。
教师提示:
作者的论证思
路随着着认识的加
1.明确学习
目标。
2.根据学习
任务自主学
习。
3.小组合作
交流,理出文
章思路、划分
结构层次。
4.教师提示
后,反思、纠
偏。
5.学生解说
这样划分结
构层次的理
由。
通过筛选
信息,选出关
键语句。
1、阅读课文
后,通过抓关
键词,确定中
心句。
2、筛选主要
信息完成问
题2。
问题:学
生对作者的思
考问题的认识
不深、注意不
够。
对策:教
师举例强调,
加深认识、引
起注意。
问题:思
路不清,结构
不准。
大家要掌握阅
读方法,善于
抓住关键段
落、句子、词
语来解读文
章。
对策:
对策:教
师讲解,引导
学生结合上下
文语境,加以
概括。
问题:对
论证方法缺乏
度。
说明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
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介绍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态度读书的。
3、第五段举了普列汉诺夫的例子。
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求甚解”,实际上做了许多曲解。
第六段举了诸葛亮的例子答问题,掌握本文的
论证思路、方法,正确
理解作者的观点
1、“不求甚解”是何意?
作者是如何解释“不求
甚解”的含义的?
2、请谈谈本文的论证
思路。
3、本文运用了
哪些论证方法?
4、为什么不少人批评
“不求甚解”的读书方
法?
深不断深化。
按逻
辑思维进行。
点拨:首先明
确本文表现的中
心,再分析这些内
容与中心的关系。
教师提示:结
合背景理解。
3、结合语言
环境,理解词
语意义和作
用。
小组合
作重点解决
文章中心的
问题。
学生在
教师的提示
下,分析文章
的语言,体会
本文语言表
达的思想情
感
小组交
流补充讲解
提高语言的
鉴赏力,
理解认识。
对策:引
导学生对议论
文论证方法的
辨析,并不断
认识到,为了
增强说理的效
果,可以综合
运用多种论证
方法的道理。
问题:对
写作启示学生
可能说不清理
由。
对策:教
师结合语境精
讲。
精习1、反思学习,畅谈收获。
2.你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有什么好
的方法?说出来与同学交流。
指导学生举例
要恰当。
小组合
作总结写作
方法。
问题:选
不准角度。
对策:教
师组织学生列
出一些实例。
时习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进行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以《xxxx新解》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提示:先确定写作内容,然后确定要表现观点,最后围绕中心选择事例,组织成文。
板书设计
名人读书的趣事:
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
列宁读书趣闻
马克思读书趣闻
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囊莹映雪、凿壁偷光的刻苦读书。
古今读书成大事者必经三境界:
独上高楼,忘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同学们,热爱读书吧!知识就是力量!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