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探讨
- 格式:docx
- 大小:18.77 KB
- 文档页数:7
电力系统10kV配电网接地方式探讨摘要:在电力系统中,10kV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它涉及到的范围非常之广,而且在电力系统的设计与运行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目前,我国主要采用三种中性点接地方式:中性点不接地、经消弧线圈接地、经小电阻接地。
关键词:电力系统;10kV;配电网;接地方式引言中性点不接地方式的主要特点是结构简单、投资较少。
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故障相电压降为零,非故障相电压升高1.732倍,流经故障点的电流是全系统对地电容电流。
系统对地电容较小时,故障电流较小,系统可继续运行1~2h。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的根本弱点在于中性点绝缘,电网对地电容储存的能量没有释放通道,弧光接地时易产生间歇性电弧过电压,对绝缘危害很大,同时容易引发铁磁谐振。
因此该方式不能适应配电网发展,已逐渐被经消弧线圈接地和经小电阻接地方式取代。
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需要通过接地变压器提供中性点。
为避免出现谐振过电压,消弧线圈一般运行在过补偿状态。
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故障电流仅为补偿后的残余电流,可抑制电弧重燃,减少间歇性电弧过电压出现概率。
故障后可持续运行一段时间,但在接地期间绝缘薄弱环节可能被击穿。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10kV配电网均采用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
1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中的主要问题在市区供电公司10kV配电网中,约有80%为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20%为中性点不接地系统,未来将全部改造为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
在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的运行维护中,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少数变电站10kV母线电容电流过大,超过100A,消弧线圈长期欠补偿运行,发生线路单相接地后消弧线圈容量无法完全补偿电容电流;第二,部分10kV母线全部为电缆出线或以电缆出线为主,且电缆沟运行环境普遍恶劣,电缆绝缘水平降低。
线路单相接地后系统中性点电压升高,容易引起电缆沟内电缆绝缘击穿,甚至演变成同沟多起电缆事故,扩大事故范围;第三,部分变电站接地选线装置应用效果不理想,仍然要依靠线路轮切查找接地线路。
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分类及特点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分类及特点一、我国城乡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发展概况(1)建国初期,我国各大城市电网开始改造简化电压等级,将遗留下来的3kV、6kV配电网相继升压至10kV,解放前我国城市配电网中性点不接地、直接接地和低电阻接地方式都存在过,上海10kV电缆配电网中性点不接地、经电缆接地、经电抗接地3种方式并存运行至今,北京地区10kV系统中性点低电阻与消弧线圈并联接地,上海35kV系统中性点经消弧线圈和低电阻接地2种方式并存至今。
但是,从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我国10,66kV系统中性点,逐步改造为采用不接地或经消弧线圈接地两种方式,这种情况在原水利电力部颁发的《电力设备过电压保护设计技术规程SDJ7-79》中规定得很明确。
(2)80年代中期我国城市10kV配电网中,电缆线路增多,电容电流相继增大,而且运行方式经常变化,消弧线圈调整存在困难,当电缆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间一长,往往发展相短路。
从1987年开始,广州区庄变电站为了满足较低绝缘水平10kV电缆线路的成为两要求,采用低电阻接地方式,接着在近20个变电站推广采用了低电阻接地方式,随后深圳、珠海和北京的一些小区,以及苏州工业园20kV配电网采用了低电阻接地,90年代上海35kV配电网也全面采用电阻接地方式。
(3)90年代对过电压保护设计规范(SDJ7-79)进行了修订,并已颁布执行,在新规程中,有关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修改主要有以下几点:1 ?原规程中规定3,10kV配电网中单相接地电容电流大于30A时才要求安装消弧线圈,新的规程将电容电流降低为大于10A时,要求装消弧线圈。
2 ?根据国内已有的中性点经低电阻接地的运行经验,对6,35kV主要由电缆线路构成的系统,其单相接地故障电流较大时,中性点经低电阻接地方式作为一种可选用的方案列入了新规程。
3 ?对于6kV和10kV配电系统以及厂用电系统,单相接地电流较小时,将中性点经高电阻接地也作为一种可选择的方案,列入了新规程。
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介绍摘要:电力系统中性点的接地方式一般是指供电端或者配电端电力变压器中性点的接地方式,中性点接地方式涉及电网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同时直接影响系统设备绝缘水平的选择、过电压水平及继电保护方式、通讯干扰等。
目前,我国的配电网主要采用消弧线圈接地方式或者小电阻接地方式,部分地区也采用中性点直接接地或不接地运行方式,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对电力系统研究水平的提高,中性点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和小电阻接地方式的优势越来越显著。
所以在进行配电网建设时,越来越多的考虑使用这两种接地方式。
关键词:中性点接地方式;配电网;消弧线圈接地;小电阻接地1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我国电力系统常用的接地方式有四种:中性点直接接地、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消弧电抗器)接地、中性点经电阻器接地、中性点不接地。
其中,中性点经电阻器接地,按接地电流的大小又可分为高阻接地和低阻接地。
在我国国家标准电工名词术语中,又可以把上述四种接地方式归结为三类接地系统,即中性点有效接地系统、中性点非有效接地系统和谐振接地系统。
中性点直接接地或经一低阻抗接地的系统,称为有效接地系统;中性点不接地、经高阻抗接地或谐振接地,称为中性点非有效接地系统;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消弧电抗器)接地,称为谐振接地系统。
国内110KV及以上电网一般采用大电流接地方式,即中性点有效接地方式(在实际运行中,为降低单相接地电流,可使部分变压器采用不接地方式),这样中性点电位固定为地电位,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非故障相电压升高不会超过倍运行相电压;暂态过电压水平也较低;故障电流很大,继电保护能迅速动作于跳闸,切除故障,系统设备承受过电压时间较短。
因此,大电流接地系统可使整个系统设备绝缘水平降低,从而大幅降低造价。
6~35KV配电网一般采用小电流接地方式,即中性点非有效接地方式。
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不接地、经消弧线圈接地及经电阻接地。
目前,接地方式的改进在实际应用中效果并不理想,各种方式均未得到大范围推广,以致仍然主要通过视配电网的具体情况来选取合适的接地方式来保证配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
10kV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分析与探讨摘要:在电力系统中中性点的接地方式综合性与技术性比较强,其是避免系统发生事故的关键技术,和系统接地装置、供电的可靠性与设备安全息息相关。
本文就中性点的接地方式分类进行分析,探讨10kV电网中性点的接地方式,以期提高电网运行经济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10kV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1.前言在选择中性点的接地方式时,需要充分考虑到电网异常与正常运行的两种情况,保障供电的可靠性。
此外,还要重视故障发生时对供电设备的影响,不断加强继电保护的技术与设计技术,确保10kV电网供电的安全性与及时性。
2.中性点的接地方式分类2.1中性点的不接地方式中性点的不接地电网主要指中性点和大地间没有设置任何连接,但实际的系统中三相电和大地间存在着电容的分布。
通常在电网正常运行的过程中,中性点不会对大地产生电压,一旦产生单相接地的故障,电流与电容就会经过故障点,保证掉闸现象不会发生,还可以保证系统带故障运行两个小时。
中性点不接地方式主要优势就是能够连续供电,存在较低跨步电压与接触电压,在某种程度能减小弱电设备损坏率,可保证设备安全性与可靠性。
2.2中性点通过电阻接地电网中性点通过电阻来接地的方式,主要指中性点与大地间接入值,与标准阻值相符合的电阻。
和中性点通过消弧线圈来接地方式相比,中性点通过电阻进行接地的方式能够成功避开因间歇弧光接地或者是谐振的过电压,而且一旦系统产生单相的接地故障时,相关接地电阻能够产生感应的电流,从而启动零序的电压对系统进行保护,同时将故障线路切断,也就不会产生故障相电压大幅度上升的现象。
如果出现单相接地的故障,不管这种故障是不是永久性的故障,该段线路都会出现跳闸,使系统供电可靠性降低[1]。
2.3中性点通过消弧线圈进行接地电网中性点通过消弧线圈进行接地,一般指在中性点与大地间设置了电感的线圈,以此来保护电网。
一旦出现单相接地的故障,电网中就会出现零序电压,而电感线圈会提供感应电流来补偿电容电流,减小故障点的残余电流值,进而达到灭弧效果,彻底消除故障。
中压配电系统中性点接地分析摘要:配电系统的中性点接地方式,特别是中压配电系统的中性点接地方式在国内外有不同的观点和实际运行方式,并已成为电网改造的热点问题。
那么,各种接地方式到底有何利弊?在此领域的技术可能会有怎样发展趋势?本文将就此提出观点,并进行简单论述。
关键词:中压配电系统中性点接地消弧线圈自动补偿中图分类号:u66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一、前言我国电力系统中性点的运行主要分为:大电流接地系统和小电流接地系统两种方式。
其中大电流接地系统是指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在我国主要是指110kv及以上系统和低压配电系统。
该系统中在发生单相接地短路时,由于接地电流大而使断路器跳开,起到保护作用。
这样做,在低压系统可以对人身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而在110kv以上系统则可以节约大量的绝缘费用。
低压配电系统按接地形式不同,分为it、tt和tn系统。
tn系统又具体分为tn-c、tns、tn-c-s系统。
小电流接地系统是指中性点经阻抗接地或者不接地系统,在我国主要指中压配电系统。
该系统运行发生单相接地时继电保护一般设定为不立即跳闸,而是可以持续运行两个小时。
中压配电网以6kv、10kv、35kv三个电压等级应用最为普遍,且均为小电流接地系统,随着供电网络的发展,架空线路和电缆线路的不断延伸,特别是城市环境改造,市区内采用电缆线路的用户日益增加,使得系统中单相接地电容电流不断增大,导致电网单相接地故障可能发展为事故。
我国电气设备设计规范中规定35kv电网如果单相接地电容电流大于10a,3kv~10kv电网如果接地电容电流大于30a,都需要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这样接地电弧便不能维持,会自行熄灭。
而《城市电网规划设计导则》第59条中规定“35kv、10kv 城网,当电缆线路较长、系统电容电流较大时,也可以采用中性点经电阻接地方式”。
对中压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世界各国持有不同的观点及运行经验,所采取的具体措施也不尽相同。
中压供配电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我国采纳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已运行多年,但近几年有部分区域采纳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它们都属于中性点不接地系统。
随着采纳电缆线路的用户日益增加,系统单相接地电容电流不断增加,导致电网内单相接地故障扩展为事故。
世界各国对中压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有不同的观点及运行经验,在中压电网改造中,其中性点的接地方式问题,现已引起多方面的关注,面临着进展方向的决策问题。
下面对分析中性点不同的接地方式与供电的可靠性。
一、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世界上以美国为主的部分国家采纳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可以泄放线路上的过剩电荷来限制弧光产生的过电压,由于美国在历史上过高的估量了弧光接地过电压的危害性,因而采纳此种方式。
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通过零序电流继电器来庇护线路。
其优点是:接地时,由于流过故障线路的电流较大,零序过流庇护有较好的灵敏度,可以比较轻易检除接地线路;系统单相接地时,健全相电压不升高或升幅较小,对设备绝缘等级要求较低,其耐压水平可以按相电压来选择。
但是其缺点也很明显:由于接地点的电流较大,当零序庇护动作不及时或拒动时,将使接地点及四周的绝缘受到更大的危害,导致相间故障发生;当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无论是永久性的还是非永久性的,均作用与跳闸,使线路的跳闸次数大大增加,严峻影响了用户的正常供电,使其供电的可靠性下降。
于是出现了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
二、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1916年发明了消弧线圈,运行经验表明,其广泛适用于中压电网,在世界范围有德国、中国、前苏联和瑞典等国的中压电网均长期采纳此种方式,显著提高了中压电网的安全经济运行水平。
采纳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在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时,流过接地点的电流较小,其特点是线路发生单相接地时,可不马上跳闸,按规程规定电网可带单相接地故障运行2小时。
从实际运行经验和资料表明,当接地电流小于10A时,电弧能自灭。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的供电可靠性,大大的高于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但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也存在着以下2个问题: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存在的两大缺点,也是两大技术难题,多年来电力学者致力于解决这些难题,已经有了很多成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性点位移电压由于电网中性点有不对称电压存在,回路中便有零序电流流过,于是在消弧线圈的两端产生了电位差,该电位差就是通常所说的中性点位移电压。
10kV配电网中性点的接地方式本文简要评价了10kV配电网中性点的接地方式,提出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应用于现代化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是必要的、可行的和有益的。
中性点接地是一个涉及电力系统各个方面的综合性问题,它对电力系统的设计与运行有着重大的影响,确定电网的中性点接地方式,必须考虑:①供电安全可靠性和连续性;②配电网和线路结构;③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④继电保护构成和跳闸方式;⑤设备安全和人身保安;⑥对通信和电子设备的电磁干扰;⑦对电力系统稳定影响等诸多因素.我国35kV以下电压等级目前采用的中性点接地方式有:中性点不接地、经消弧线圈接地及经小电阻接地三种方式。
三种中性点接地方式的评价:(一)中性点不接地中性点不接地方式的主要特点是简单,不需任何附加设备,投资省,运行方便,特别适用于以架空线为主的电容电流比较小的、结构简单的辐射形配电网。
在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流过故障点的电流仅为电网的对地电容电流。
由于电流较小,一般能自动息弧。
又由于中性点绝缘在单相接地时并不破坏系统的对称性,可带故障连续供电2小时,相对提高了供电的可靠性。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最根本的弱点就是其中性点是绝缘的,电网对地电容中储存的能量没有释放通道,在发生弧光接地时,电弧反复熄灭与重燃的过程,也是反复向电网电容充电的过程。
由于电容中能量不能释放,每个循环使电容电压升高一个阶梯,所以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在弧光接地过电压中达很高的倍数,对系统设备绝缘危害很大。
同时系统存在电容和电感元件,在一定的条件下,由于倒闸操作或故障,很容易引发线性谐振或铁磁谐振。
一般说,对于馈线较短的电网会激发起高频谐振,引起较高的谐振过电压,特别容易引起电压互感器绝缘击穿,而对于馈线较长的电网却容易激发起分频铁磁谐振,在分频谐振时,电压互感器呈较小阻抗,通过电压互感器的电流成倍增加,引起熔丝熔断或使电压互感器过热烧毁。
(二)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当电网单相接地电流比较大的时候,如果中性点不接地,发生接地故障时,产生的电弧往往不能自熄,造成弧光接地过电压的概率增大,不利于电网的安全运行。
中性点接地方式对配电系统可靠性影响的分析摘要: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是具有综合性的技术问题。
目前国内常用的中性点接地方式是经小电阻接地和消弧线圈接地。
每种接地方式都有优缺点,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主要是为了限制弧光过电压,而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是因为当发生单相瞬时接地故障时,消弧线圈可以补偿电容电流,电弧可以自熄。
关键词:中性点接地小电阻消弧线圈故障模式后果分析配电网的供电可靠性与中性点接地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它直接影响到了配电线路的故障跳闸率。
它不影响配电线路发生相间短路、两相接地短路和三相短路故障时配电线路的跳闸率(发生这些故障时继电保护装置将直接切除故障线路);但它直接影响了配电线路发生单相接地短路时线路的跳闸情况。
本文运用故障模式后果分析的方法来分析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和经消弧线圈接地对负荷可靠性的影响。
故障模式后果分析法(FMEA)是传统的配电网可靠性评估方法。
在进行可靠性分析的过程中,FMEA方法通过对系统中各元件状态的搜索,列出全部可能的系统状态,然后根据所规定的可靠性判据对系统的所有状态进行检验分析,找出系统的故障模式集合,并在此集合的基础上,求得系统的可靠性指标。
1 中性点接地方式对线路可靠性影响模型简化的条件在对配电网可靠性进行综合计算时,为简化理论分析过程,对所分析的配电系统进行了如下假定。
2 中性点接地方式对线路可靠性影响分析不同中性点接地方式在电网正常运行时,几乎不对中性点的接地方式做出任何反映。
然而当电网发生异常情况时,尤其是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在故障相和非故障相上出现异常电流、电压,不同的中性点接地方式所反映的也不同。
本文主要是针对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和消弧线圈系统进行分析的。
2.1 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系统分析设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网络中,小电阻无成功使继电保护发出跳闸信号。
如发生单相高阻接地短路故障时,小电阻能成功与继电保护配合切除故障线路。
图1是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线路故障跳闸率。
tt系统是配电网中性点直接接地[关于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探讨][关键词]接地方式;供电可靠性;探讨一、中性点接地方式与配电网防雷保护对配电网而言由于网状的电网结构,遭雷击概率大,再加上配电网的绝缘水平低,不但直击雷能造成危害,感应雷也能造成危害。
经对大量的配电网运行状况进行调查和研究分析证明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对配电网雷击跳闸率有较大的影响,主要反映在雷击时绝缘子的故障建弧率上。
(一)对地绝缘方式对防雷保护的影响配电网中性点对地绝缘系统又分为两种情况:1.电网电容电流较小,小于绝缘子的自然熄弧值11.4A。
当线路绝缘子经雷电过电压闪络,因雷电流的波长极短(微秒级),故雷电流过后,工频续流即电网的电容电流小于熄弧临界值,能在电流过零时可靠熄灭,不会形成稳定的持续接地电弧,因而电网的故障建弧率较低。
当然在雷电电流较大,过电压较高,把绝缘子击穿时则另当别论。
2.电网电容电流较大(大于11.4A)时,当线路绝缘子在雷击时闪络,在雷电流过后由于工频续流大,能形成持续的接地电弧。
接地电弧的持续燃烧对周围空气进行离解,能发展为相同短路和多回线短路。
所以配电网中性点对地绝缘系统当电容电流大于11.4A时,由于雷击过电压使电网的故障建弧率高,因而雷害事故较高。
(二)小电阻接地方式对防雷保护的影响配电网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一般配零序保护,由于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时,接地故障点电流大(可达600~1000A),在雷击绝缘子闪络时一般都会造成线路跳闸,使配电网雷击跳闸率升高。
(三)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对防雷保护的影响配电网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分为经固定消弧线圈接地和经自动消弧线圈接地两种形式。
固定消弧线圈由于调谐上的困难现已逐渐淘汰,取而代之的是自动消弧线圈。
自动消弧线圈由于能实时检测电网电容电流、调整补偿电流。
使补偿后的残流小于10A,所以当线路绝缘子在雷击闪电时,在雷电流过后能把工频续流控制在10A以下,使其不能建立持续燃烧的接地电弧,控制了配电网的雷击建弧率,因而有效地控制了配电网的雷击跳闸率,降低了配电网雷害事故。
中性点接地方式及其影响1 中性点直接接地中性点直接接地方式,即是将中性点直接接入大地。
该系统运行中若发生一相接地时,就形成单相短路,其接地电流很大,使断路器跳闸切除故障。
这种大电流接地系统,不装设绝缘监察装置。
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产生的内过电压最低,而过电压是电网绝缘配合的基础,电网选用的绝缘水平高低,反映的是风险率不同,绝缘配合归根到底是个经济问题。
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产生的接地电流大,故对通讯系统的干扰影响也大。
当电力线路与通讯线路平行走向时,由于耦合产生感应电压,对通讯造成干扰。
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在运行中若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其接地点还会产生较大的跨步电压与接触电压。
此时,若工作人员误登杆或误碰带电导体,容易发生触电伤害事故。
对此只有加强安全教育和正确配置继电保护及严格的安全措施,事故也是可以避免的。
其办法是:①尽量使电杆接地电阻降至最小;②对电杆的拉线或附装在电杆上的接地引下线的裸露部分加护套;③倒闸操作人员应严格执行电业安全工作规程。
2 中性点不接地中性点不接地方式,即是中性点对地绝缘,结构简单,运行方便,不需任何附加设备,投资省。
适用于农村10kV架空线路为主的辐射形或树状形的供电网络。
该接地方式在运行中,若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其流过故障点电流仅为电网对地的电容电流,其值很小称为小电流接地系统,需装设绝缘监察装置,以便及时发现单相接地故障,迅速处理,以免故障发展为两相短路,而造成停电事故。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其接地电流很小,若是瞬时故障,一般能自动熄弧,非故障相电压升高不大,不会破坏系统的对称性,故可带故障连续供电2h,从而获得排除故障时间,相对地提高了供电的可靠性。
中性点不接地方式因其中性点是绝缘的,电网对地电容中储存的能量没有释放通路。
在发生弧光接地时,电弧的反复熄灭与重燃,也是向电容反复充电过程。
由于对地电容中的能量不能释放,造成电压升高,从而产生弧光接地过电压或谐振过电压,其值可达很高的倍数,对设备绝缘造成威胁。
10kV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探讨【摘要】配电网中性点接地运行方式因为直接影响到10kV配电网的正常运行,所以对于城市日常用电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10kV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进行了探讨,详细分析了几种常用的接地方式并进行了比较,从而给出了10kV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原则。
【关键词】10kV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0 前言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是一个涉及电力系统许多方面的综合性技术课题,它不仅涉及到电网本身的安全可靠性、过电压绝缘水平的选择,而且对通讯干扰、人身安全有重要影响。
过去我国10kV配电网主要采用中性点不接地和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为适应城区电网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电缆的大量使用后,出现了l0kV配电网中性点经低电阻接地方式。
当然,每一种中性点接地方式各有其特点和优缺点,因此,若想发挥出每一种中性点接地方式最大的用处,就要因地制宜地确定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
1 各种配电网常用的接地方式的单相接地故障分析1.1 中性点不接地中性点不接地系统C相不完全接地故障的电路图和矢量图如图1所示。
图1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C相不完全接地故障C相经过过渡电阻Rd接地,各相对地电压由下式表示:分析式(5)可知,当Rd变化时,矢量UNd始端的轨迹是以接地相的相电压UC为直径的位于其顺时针一侧的半圆,如图1(b)所示。
1.2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C相不完全接地故障电路图如图2所示。
显然在此系统中,式(2)将变为:分析式(9)可知,当Rd变化时,可分3种情况讨论:(1)欠补偿。
矢量UNd始端的轨迹是以接地相的相电压Uc为直径的位于其顺时针一侧的半圆,跟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完全一样。
(2)全补偿。
矢量UNd始端固定在点C,此时C′等于0。
(3)过补偿。
矢量UNd始端的轨迹是以接地相电压Uc为直径的位于其逆时针一侧的半圆,与中性点不接地系统相位相反。
1.3 中性点经电阻接地中性点经电阻接地系统只是将图2的消弧线圈换成电阻R,显然式(6)将变为:当发生C相不完全接地故障时,随着Rd的变化,矢量UNd始端的轨迹是以接地相的相电压Uc为直径的位于其顺时针一侧的半圆,当Rd为无穷大时,系统对称运行,无接地现象;当Rd=0时,系统处于金属性单相接地状态,流入接地点的电流为电阻电流和系统对地电容电流之和。
中山配电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的比较及选择摘要配电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主要就是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及中性点小电阻接地方式,本文先分析这两种接地方式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再结合中山地区电缆为主的配电网的实际,及应用的可行性展开论述,得出应用结论。
关键词配电系统;接地方式;小电阻;消弧线圈0引言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10kV配电系统也发展的根本性的变化,由变电站出线大多以电缆为主的城市配电网逐步取代由架空线路的农村配电网,其供电可靠性部分取决于配电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问题,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国内外有很多有关资料,本文就着重从中山地区实际展开论述。
1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适用于单相接地故障电容电流Ic >10A、瞬时性单相接地故障多的电网。
一般以架空线路为主。
中山地区变电站10kV系统目前全部采用消弧线圈接地方式。
其特点,利用消弧线圈的感性电流对电网的对地电容电流进行补偿,使单相接地故障电流30A、瞬时性单相接地故障较少的的电网。
一般以电缆为主。
其特点:中性点小电阻是耗能元件,也是阻尼元件(而消弧线圈是谐振元件)。
可以降低工频过电压,单相接地故障时非故障相电压< √3 相电压,且持续时间很短。
有效地限制弧光接地过电压,在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的配网中,当接地电弧熄弧后,系统对地电容中的残荷将通过中性点电阻泄放掉,所以当发生下一次燃弧时其过电压幅值和从正常运行情况发生单相接地故障的情况相同,不会产生很高的过电压。
是消除系统各种谐振过电压的最有效措施,中性点小电阻相当于在谐振回路中的系统对地电容两端并接的阻尼电阻,由于小电阻的阻尼作用,基本上可以消除系统的各种谐振过电压。
降低操作过电压,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的配网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零序保护动作,可准确判断并快速切除故障线路,如果故障线路是电缆线路,考虑到接地故障一般是永久性故障,对故障线路不进行重合闸,不会引起操作过电压。
如果是架空线路,由于架空线路发生瞬时故障的可能性较大,在故障线路跳闸后,还可以重合一次。
配电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
探讨
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文件编号:KG-A0-4160-52 配电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探讨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具
体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
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1999年,苏州供电局组织有关人员到上海、珠海、
广州、厦门、大连、沈阳、北京等地对10 kV系统的中
性点经电阻接地方式和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进行了调
研、分析。
现将调研情况介绍如下。
1各单位配电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
1.1上海地区
上海地区35 kV、10 kV配电系统中性点原由电阻
接地改为经消弧线圈接地,现在大部分又改为电阻接
地。
当中性点采用消弧线圈接地时,在试检线路或对线
路分段时,往往会发生另一相接地,导致线路跳闸。
在中性点经电阻接地系统中,设备仍按不接地系
统选择。
发生单相金属性接地,保护时间较短,在非金
属性单相接地(经过渡电阻接地)靠零序保护,时间稍
长。
在35/10 kV变电站内变压器采用接地,中性点引
出经电阻接地。
上海电网对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有如下规定:
主城区部分,35 kV、10 kV系统由于电缆出线日益增
多,电缆在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后,如不及时切除,易扩大事故,因此,新建变电站应采用电阻接地方式。
边缘地区新建35 kV、10 kV系统宜采用电阻接地方式。
郊区农村地区35 kV和10 kV架空配电线路宜采用消弧线圈自动补偿接地方式。
1.2大连地区
该地区配电系统绝大部分为电缆和架空线混合线路。
现有5个66 kV变电站的10条10 kV母线装有消弧线圈,消弧线圈为50-100 A ,当电容电流变化达到消弧线圈一档即进行操作,其中2台为自动跟踪补偿。
1.3沈阳地区
配电系统绝大部分为电缆和架空线混合线路。
原
来66/10 kV变电站的主变并列运行,电容电流较大, 一部分装设了消弧线圈,25〜62. 5 A,为自动跟踪补偿。
现变压器绝大部分改为分别运行,电容电流不大,因此,消弧线圈均没投入。
1.4北京地区
北京郊区四坏路之内,大部分是电缆和架空线混合线路,1996年开始全部采用中性点经电阻接地。
而四环路之外全部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或不接地。
即使10 kV出线以电缆为主,也是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
由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改为电阻接地之后,要求用户的保护增加零序保护,零序电流互感器采用100/5 A 或50/1 Ao
在中性点经电阻接地系统中,电缆仍按不接地系统选择,若开关设备为国外设备,电缆按接地系统选择;若为国内产品,电缆则仍选用目前生产的常规产品。
1.5珠海地区
1998年底,市区配电系统基本上都是架空线和电缆混合线路,变电站全部采用中性点经电阻接地方式。
郊区全部为架空线路的变电站,其中有一座110 kV变电站,原先是中性点经电阻接地,由于该站的出线均为
架空线路,开关跳闸次数较多,所以已改成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但因电容电流较小,消弧线圈至今未投运。
电阻接地系统的设备按接地系统选择。
1.6广州地区
市区配电线路在进行电缆改造时,因订购进口电力电缆时按中性点接地系统的绝缘标准,部分进口的配电设备也是中性点接地系统的绝缘标准,所以也将配电线路改为中性点经电阻接地,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情况良好。
现在,市区变电站全部采用中性点经电阻接地方式,郊区变电站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或不接地方式。
配电系统中性点改电阻接地时,除变电站的出线加装零序保护外,要求高压装置的用户也要加装零序保护。
1.7厦门地区
市区配电系统基本上是架空线和电缆混合线路,变电站基本为不接地方式,电缆按不接地系统选
择。
2各单位配电系统运行中的一些情况及意见
(1)上海市区供电局认为在中性点经电阻接地系统中,发生单相接地时,另外两相电压也会升高,因此,电缆仍应按不接地系统选择。
(2)珠海供电局采用中性点经电阻接地方式,运行情况较好,只是单相接地电流较大,容易发生针式瓷瓶爆裂。
(3)广州供电局在中性点经电阻接地系统中,曾发生过单相接地不跳闸,原因是安装变电站的零序电流互感器时,没有将电缆的铠装外护套剥掉,一起穿过零序电流互感器。
当发生单相接地时,电缆和铠装分流,导致零序保护拒动。
(4)厦门供电局采用中性点经电阻接地后,由于海风、树枝碰线情况较多,因此线路跳闸增多。
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当配电线路增长,尤其是电缆长度增加,或者配网运行方式改变,都有可能发生欠补偿
情况,就要进行电容电流的实测和消弧线圈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