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二则》导学案及答案(完整资料).doc
- 格式:doc
- 大小:67.50 KB
- 文档页数:6
《消息二则》导学案
学习时间: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消息的结构和特点,把握消息的主要内容。
2.品读文中生动、准确、精辟的语言。
3.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学习重点】
把握消息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预习导学】
1.常识填空。
①新闻,又叫____,它的结构通常包括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 、______ 五部分,其中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②新闻写作必须注意记叙的六要素: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 、______。
③新闻的特点是观点、内容、报道______、语言________ 。
2.时代背景及作者简介。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毛泽东写的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作者简介: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
3.当一回播音员,模仿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持人的语气和语速,反复朗读这两则新闻,体会在读新闻时应怎样把握重音、语调、情感和节奏。
注音:区域()溃退()锐不可当()歼灭()要塞()摧枯拉朽()荻港()芜湖()
解释:经营:
摧枯拉朽:
溃退:
【合作探究】
1.快速默读,找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六要素。
人物:时间:
地点:
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和结果:
2.阅读课本“研讨与练习一”,说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是什么,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它的主体部分如何对导语内容进行扩展和阐释;主体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导语:
主体层次关系:
3.研讨: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4.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
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提示:注意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①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提示: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
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自主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5.找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
When(何时):
Where(何地):
Who(何人):
What(何事):
Why(何故):
How(如何):
6.区分出导语、主体和结语。
导语:
主体:……
结语:
7.品味语言:
从理论上说,新闻只是向读者提供最新的事实,好像是中立的、纯客观的。但是,完全中立的、客观的、不带主观价值判断的“事实”,是不可能存在的。其中主观的立场和观点是渗透在事实的叙述之中的。同样的事实,如果由失败的一方来发表新闻,则完全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你能找出本文中带有记者主观倾向的词句吗?并加以简要分析。
【达标检测】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②()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③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④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⑤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二十三日可以渡完。⑥此处敌军抵抗较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⑦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请用一句话(不超过20字)概括文段的中心。
2.在原文括号中依次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A、不料剩下顽固消灭
B、不料余部顽强歼灭
C、不想剩下顽强打败
D、不巧余部顽固击退
3.第⑥句中加点的“击溃”一词能否改为“击退”,为什么?
4.第⑥句中加点的“占领”一词与“控制”一词能否互换,为什么?
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观察、分析新闻标题和导语的区别和联系,结合课文“研讨与练习一”的知识,学习写一则有关崇贤中学学生开学报到的新闻。(电头可以用“本报讯”)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你观察、分析的结论是
★学写新闻:
新闻标题:
新闻导语:本报讯
附答案:
【预习导学】
1、①消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②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③鲜明真实及时简明准确
2、略。
3、yùkuìruìwúji ān sài suíèxiácuàn
(合作探究)
1、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华里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经过与结果:人民解放军兵分三路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完。
2.其导语是开头两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作战情况。第二层次开头说时间,“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与第一层次开头“二十日夜起”相并列。第二层末的议论说到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说到督战原因:“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接着以嘲笑汤恩伯的口吻说:“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这一句在二、三层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3、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主体,三路三个层次,看三个层次的衔接,一气呵成。中路和西路,都从时间说起,这样并列,层次分明,又紧相衔接。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议论最后一句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话题从“西面”转向“东面”,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到了下一层。可见,作者是很注意一层与一层之间的衔接的,所以全文流转顺畅,一气呵成。4、第一小题,第2句好。“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第二小题,第2句好。“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5——8:1949年2月10日午夜开始的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内;何地,在芜湖和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人民解放军,三十万之众;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看标题便知);为何,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占领长江南岸(从“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命名中,确定战争的性质。)
6.本文的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主体: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