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锻炼的注意事项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6
中老年锻炼的注意事项
北仑中医院葛惠英
运动养生是防病的重要方法。运动锻炼对任何年龄的人都是适用的。对老年人尤其重要。但由于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的特殊性,加上老年人各自的体质状况不同,所患疾病种类和性质的差异,必须掌握老年运动锻炼的原则,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运动锻炼计划,才能达到增进健康,祛病延年的目的。
一:运动前的身体检查。老年人在职期间并没有足够的时间锻炼身体,退休后时间虽充裕了,但有的人因不知科学的锻炼方法,急于求成,结果不但无益于健康,反而有损于健康,甚至造成突然死亡。因此,运动前有必要进行身体检查,运动中也应进行定期健康检查。平时如果发现有如下症状,要找医生查明原因:食欲减退,饮食嗜好改变,便秘或腹泻,易发烧,爱出虚汗,脸或手、脚浮肿,稍一运动就心跳过速或气喘,安静时也呼吸不畅,心情不安或烦恼,易疲劳且恢复慢,难以入睡,睡眠不实,自我感觉运动量不大,但身体却消瘦下去,嗓子干渴等。
二:因人而异,选择适当运动项目
运动的项目很多,应根据各人的身体体质,健康水平,兴趣爱好,过去运动的习惯,患病的种类,环境条件及过去的工作种类等情况加以选择。因为老年人常有各种慢性病,有时会由于缺乏症状或症状不典型未引起注意,若选择不当的体育运动就会将原来
隐匿的疾病暴露出来,有时会有一定的危险性。一般而已,老年人宜选择以柔为主,或刚柔结合的运动,不宜进行激烈的,速度快的,强度大的,竞争性强的体育锻炼。传统的健身法适合于多数老年人,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按摩,气功,慢跑,游泳,体操,打球等。也可进行日光浴,空气浴,冷水浴等。体质较好,有锻炼基础的老年人,可参加慢跑,此法能收到比较全面的锻炼作用。但开始跑时要慢,或者走跑结合。但冠心病发作期,风湿性心脏病,心悸及下肢浮肿患者不宜参加跑步。糖尿病人注射了胰岛素后,不宜空腹参加跑步,以免发生低血糖等。年龄较大体质较弱,患有多种慢性病的老人,最好学练太极拳。太极拳动作柔缓,刚柔相济,是老年人选择锻炼的极佳项目。
三:循序渐进,切忌急于求成。
老年人参加锻炼,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切忌急于求成,盲目乱练。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运动量的大小,开始时宁慢勿快,宁小勿大,宁简勿繁,宁缓勿急,要量力而行。经过一段时间的“试探”阶段,适应之后,再按照个人的习惯或运动处方坚持长期的锻炼
四:选择适宜的时间,注意气候变化。
老年人运动的时间要适当,每天锻炼的时间可在1.-2小时之间,一次或分三次进行。运动生理学认为,健身应选择日出之后,日落之前进行。并要遵循安全、适量、循序渐进的原则。另外,要选择理想的锻炼地点,早上可到空气新鲜的公园,操场,海淀,
湖畔,河边及清洁宽敞的绿化地区去锻炼。下午最好做些轻微的活动。晚上睡觉前再活动一段时间。老年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调节能力较差,应随时注意气候变化。气候剧变,冬天气温太低,大雾,大风等寒冷天气,不宜户外锻炼,酷暑,暴雨及大雾天也不可在户外锻炼,而应选择适当的运动项目,作室内活动,以不因气候变化而停止运动。
五:做好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
老年人进行运动锻炼,要做好锻炼前的准备活动和锻炼后的整理活动。虽然这些活动强度不大,但是很重要。准备活动要充分,年龄越大需要的时间越长。中老年人的准备活动时间至少要用5 ~10分钟。准备运动可做腿部的屈伸,体操或原地踏步,以活动肢体,增加气血运行,适应运动时的需要。如果运动后立即坐下来或躺下休息,肌肉突然停止活动,而血液便会在已扩张的肌肉血管中积存,造成回心血量减少,可造成眩晕恶心发冷等一时性低血压的症状。尤其是在运动量较大的跑步时突然停下来,严重的还可出现“重力性休克”的症状。整理运动可做几节徒手操,慢步走或边走边用干毛巾擦擦汗水。通过整理活动,使人体逐渐从运动状态过渡到安静状态。
六:老年人运动,不管有无疾病,都切忌过猛过劳,运动过量。过量则内损脏腑,外劳肢节形体。运动过于剧烈,运动量过大,会产生头晕,恶心,面色仓白,脉搏急促而微弱,疲乏,食欲减退,睡眠不佳等症状,有时还可诱发心绞痛或其他疾病,甚至造
成意外事故。但运动量太小,也达不到锻炼的目的。那么在进行体育锻炼时,怎样判断运动量是否合适呢?检验运动量的方法很多,下面介绍两种比较常用、简便易行、容易掌握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通过脉搏变化来衡量运动量是否合适。
测量脉搏,可在早晨起床前,或锻炼前和锻炼后1 小时左右进行,以便进行对比。测量时间可为1 分钟。如果运动量小,在锻炼后1小时以内即可恢复到锻炼前的水平,而疲劳的感觉不太明显。如果运动量过大,有时经过一夜到次日清晨脉搏还有可能未恢复,而且运动量愈大,恢复的时间就愈长,身体疲劳的感觉也非常明显。
在运动量安排比较适宜时,每天清晨的脉搏都应该是比较平稳的,精神也比较饱满,没有什么因为运动量不适而引起的特殊感觉。
第二种方法:通过主观感觉来衡量运动量是否合适。
主观感觉一般包括运动前、运动中和运动后的感觉。正常人在运动量合适时,工作、学习和劳动都感到精力充沛,锻炼以后有疲劳的感觉,但不会影响正常的睡眠和食欲等。有时肌肉也有轻度的疼痛,四肢有沉重感,但这些现象经过一夜的休息,次日清晨即可消失,而且身体的机能状况愈好,则消失得愈快。
当运动量过大时,次晨起床后就常会感到萎靡不振,周身无力,甚至有头晕的感觉。在锻炼以后,常感到极度的疲劳,吃不下,睡不香,对锻炼有厌倦和冷淡的感觉;在运动时,很易出汗。这些都说明运动量需要适当调整。此外,老年人在体育锻炼中,要掌握运动量的大小,其秘诀就是“酸加、痛减、麻停”三要素。
酸加:老年人刚开始参加体育锻炼时,会有肌肉酸楚感。但这只是运动后肌肉中代谢产物——乳酸积聚过多,刺激神经末梢而引起的正常生理反应。只要做到锻炼循序渐进,让肌肉有个适应过程,肌肉代谢和结缔组织逐步完善,酸楚感就会减轻或消失。此时运动量可逐步加大。
痛减:许多老年人自身患有各种老年性疾病,如腰腿痛、颈椎病、肩周炎等,在锻炼中如果出现局部疼痛并有逐渐加重感,就说明某一部分肌肉或肌腱有隐性炎症反应,这时运动量应减少、减轻,以免炎症扩大。
麻停:在锻炼中凡是感到身体某一部分麻木不适,这就是局部神经受压的征兆,也是锻炼方法不当的反应。
这时,必须立即停止锻炼,请医生查明原因,改换锻炼项目或运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