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理化检验方法总则征求意见稿
- 格式:doc
- 大小:263.00 KB
- 文档页数:21
食品卫生检验方法理化部分总则
食品卫生检验方法理化部分总则如下:
1. 适用范围:本方法适用于对食品中添加的化学物质、微生物、重金属等进行分析检验。
2. 检品处理:检品应先进行预处理,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例如,对于微生物检测,应先将检品进行处理,以提高检测效率。
3. 试剂配制:在进行理化检验时,需要使用各种试剂进行配制。
试剂的质量和稳定性对检测结果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应选用优质的试剂,并确保其质量和稳定性。
4. 仪器使用:理化检验需要使用各种仪器进行分析检测。
在使用仪器时,应严格按照仪器操作规程操作,以确保仪器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5. 结果判定:检测结果的判定应根据检测标准进行。
检测标准应根据检测项目的性质和检测方法的准确度制定。
在判定检测结果时,应充分考虑检测误差和样品背景等因素。
6. 质量控制:在进行理化检验时,应进行质量控制,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质量控制包括实验过程质量控制和实验结果质量控制。
实验过程质量控制是指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条件、实验方法、实验结果等进行监控,以防止实验误差。
实验结果质量控制是指在实验结果出来后,对实验结果进行监控,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7. 报告编写:检测结果应编写成报告,报告应包括检测项目、检测结果、检测误差等信息。
报告应准确、清晰、简洁,以便于读者理解。
理化部分是食品卫生检验方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检测结果对于保障食品
卫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在进行理化检验时,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GB_T 5009.1-2003 食品卫生检验方法理化部分总则GB_T 5009.2-2003 食品的相对密度的测定GB_T 5009.3-2003 食品中水分的测定GB_T 5009.4-2003 食品中灰分的测定GB_T 5009.5-2003 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GB_T 5009.6-2003 食品中脂肪的测定GB_T 5009.7-2003 食品中还原糖的测定GB_T 5009.8-2003 食品中蔗糖的测定GB_T 5009.9-2003 食品中淀粉的测定GB_T 5009.10-2003 植物类食品中粗纤维的测定GB_T 5009.11-2003 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GB_T 5009.12-2003 食品中铅的测定GB_T 5009.13-2003 食品中铜的测定GB_T 5009.14-2003 食品中锌的测定GB_T 5009.15-2003 食品中镉的测定GB_T 5009.16-2003 食品中锡的测定GB_T 5009.17-2003 食品中总汞及有机汞的测定GB_T 5009.18-2003 食品中氟的测定GB_T 5009.19-2003 食品中六六六、滴滴涕残留量的测定GB_T 5009.20-2003 食品中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GB_T 5009.21-2003 粮、油、菜中甲萘威残留量的测定GB_T 5009.22-2003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l的测定GB_T 5009.23-2003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l、B 2、Gl、G2的测定GB_T 5009.24-2003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Ml与Bl的测定GB_T 5009.25-2003 植物性食品中杂色曲霉素的测定GB_T 5009.26-2003 食品中N—亚硝胺类的测定GB_T 5009.27-2003 食品中苯并(a)芘的测定GB_T 5009.28-2003 食品中糖精钠的测定GB_T 5009.29-2003 食品中山梨酸、苯甲酸的测定GB_T 5009.30-2003 食品中叔丁基羟基茴香醚(BHA)与2,6—二叔丁基对甲酚(BHT 的测定GB_T 5009.31-2003 食品中对羟基苯甲酸酯类的测定GB_T 5009.32-2003 油酯中没食子酸丙酯(PG)测定GB_T 5009.33-2003 食品中亚硝酸盐与硝酸盐的测定GB_T 5009.34-2003 食品中亚硫酸盐的测定GB_T 5009.35-2003 食品中合成着色剂的测定GB_T 5009.36-2003 粮食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_T 5009.37-2003 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_T 5009.38-2003 蔬菜、水果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_T 5009.39-2003 酱油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_T 5009.40-2003 酱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_T 5009.41-2003 食醋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_T 5009.42-2003 食盐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_T 5009.43-2003 味精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_T 5009.44-2003 肉与肉制品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_T 5009.45-2003 水产品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_T 5009.46-2003 乳与乳制品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_T 5009.47-2003 蛋与蛋制品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_T 5009.48-2003 蒸馏酒与配制酒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_T 5009.49-2003 发酵酒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_T 5009.50-2003 冷饮食品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_T 5009.51-2003 非发酵性豆制品及面筋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_T 5009.52-2003 发酵性豆制品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_T 5009.53-2003 淀粉类制品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_T 5009.54-2003 酱腌菜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_T 5009.55-2003 食糖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_T 5009.56-2003 糕点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_T 5009.57-2003 茶叶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_T 5009.58-2003 食品包装用聚乙烯树脂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_T 5009.59-2003 食品包装用聚苯乙烯树脂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_T 5009.60-2003 食品包装用聚乙烯、聚苯乙烯、聚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的分方法GB_T 5009.61-2003 食品包装用三聚氰胺成型品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_T 5009.62-2003 陶瓷制食具容器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_T 5009.63-2003 搪瓷制食具容器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_T 5009.64-2003 食品用橡胶垫片(圈)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_T 5009.65-2003 食品用高压锅密封圈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_T 5009.66-2003 橡胶奶嘴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_T 5009.67-2003 食品包装用聚氯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_T 5009.68-2003 食品容器内壁过氯乙烯涂料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_T 5009.69-2003 食品罐头内壁环氧酚醛树脂涂料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_T 5009.70-2003 食品容器内壁聚酰胺环氧树脂涂料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_T 5009.71-2003 食品包装用聚丙烯树脂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_T 5009.72-2003 铝制食具容器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_T 5009.73-2003 粮食中二溴乙烷残留量的测定GB_T 5009.74-2003 食品添加剂中重金属限量试验GB_T 5009.75-2003 食品添加剂中铅的测定GB_T 5009.76-2003 食品添加剂中砷的测定GB_T 5009.77-2003 食用氢化油、人造奶油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_T 5009.78-2003 食品包装用原纸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_T 5009.79-2003 食品用橡胶管卫生检验方法GB_T 5009.80-2003 食品容器内壁聚四氟乙烯涂料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_T 5009.81-2003 不锈钢食具容器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_T 5009.82-2003 食品中维生素A和维生素E的测定GB_T 5009.83-2003 食品中胡萝卜素的测定GB_T 5009.84-2003 食品中硫胺素(维生素B1)的测定GB_T 5009.85-2003 食品中核黄素的测定GB_T 5009.86-2003 蔬菜、水果及其制品中总抗坏血酸的测定(荧光法和2,4—硝基苯肼法)GB_T 5009.87-2003 食品中磷的测定GB_T 5009.88-2003 食物中不溶性膳食纤维的测定GB_T 5009.89-2003 食品中烟酸的测定GB_T 5009.90-2003 食品中铁、镁、锰的测定GB_T 5009.91-2003 食品中钾、钠的测定GB_T 5009.92-2003 食品中钙的测定GB_T 5009.93-2003 食品中硒的测定GB_T 5009.94-2003 植物性食品中稀土的测定GB_T 5009.95-2003 蜂蜜中四环素族抗生素残留量的测定GB_T 5009.96-2003 谷物和大豆中赭曲霉毒素A的测定GB_T 5009.97-2003 食品中环已基氨基磺酸钠的测定GB_T 5009.98-2003 食品容器及包装材料用不饱和聚酯树脂及其玻璃钢制品卫标准分析方法GB_T 5009.99-2003 食品容器及包装材料用聚碳酸酯树脂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_T 5009.100-2003 食品包装用发泡聚苯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_T 5009.101-2003 食品容器及包装材料用聚酯树脂及其成型品中锑的测定GB_T 5009.102-2003 植物性食品中辛硫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GB_T 5009.103-2003 植物性食品中甲胺磷和乙酰甲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GB_T 5009.104-2003 植物性食品中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量的测定GB_T 5009.105-2003 黄瓜中百菌清残留量的测定GB_T 5009.106-2003 植物性食品中二氯苯醚菊酯残留量的测定GB_T 5009.107-2003 植物性食品中二嗪磷残留量的测定GB_T 5009.108-2003 畜禽肉中已烯雌酚的测定GB_T 5009.109-2003 柑桔中水胺硫磷残留量的测定GB_T 5009.110-2003 植物性食品中氯氰菊酯、氰戊菊酯和溴氰菊酯残留量的测定GB_T 5009.111-2003 谷物及其制品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测定GB_T 5009.112-2003 大米和柑桔中喹硫磷残留量的测定GB_T 5009.113-2003 大米中杀虫环残留量的测定GB_T 5009.114-2003 大米中杀虫双残留量的测定GB_T 5009.115-2003 稻谷中三环唑残留量的测定GB_T 5009.116-2003 畜、禽肉中土霉素、四环素、金霉素残留量的测定(高效液色谱法)GB_T 5009.117-2003 食用豆粕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_T 5009.118-2003 小麦中T-2毒素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GB_T 5009.119-2003 复合食品包装袋中二氨基甲苯的测定GB_T 5009.120-2003 食品中丙酸钠、丙酸钙的测定GB_T 5009.121-2003 食品中脱氢乙酸的测定GB_T 5009.122-2003 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聚氯乙烯树脂及成型品中残留1,1- 氯乙烷的测定GB_T 5009.123-2003 食品中铬的测定GB_T 5009.124-2003 食品中氨基酸的测定GB_T 5009.125-2003 尼龙6树脂及成型品中己内酰胺的测定GB_T 5009.126-2003 植物性食品中三唑酮残留量的测定GB_T 5009.127-2003 食品包装用聚酯树脂及其成型品中锗的测定GB_T 5009.128-2003 食品中胆固醇的测定GB_T 5009.129-2003 水果中乙氧基喹残留量的测定GB_T 5009.130-2003 大豆及谷物中氟磺胺草醚残留量的测定GB_T 5009.131-2003 植物性食品中亚胺硫磷残留量的测定GB_T 5009.132-2003 食品中莠去津残留量的测定GB_T 5009.133-2003 粮食中绿麦隆残留量的测定GB_T 5009.134-2003 大米中禾草敌残留量的测定GB_T 5009.135-2003 植物性食品中灭幼脲残留量的测定GB_T 5009.136-2003 植物性食品中五氯硝基苯残留量的测定GB_T 5009.137-2003 食品中锑的测定GB_T 5009.138-2003 食品中镍的测定GB_T 5009.139-2003 饮料中咖啡因的测定GB_T 5009.140-2003 饮料中乙酰磺胺酸钾的测定GB_T 5009.141-2003 食品中诱惑红的测定GB_T 5009.142-2003 植物性食品中吡氟禾草灵、精吡氟禾草灵残留量的测定GB_T 5009.143-2003 蔬菜、水果、食用油中双甲脒残留量的测定GB_T 5009.144-2003 植物性食品中甲基异柳磷残留量的测定GB_T 5009.145-2003 植物性食品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多种残留的测定GB_T 5009.146-2003 植物性食品中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多种残留的测定GB_T 5009.147-2003 植物性食品中除虫脲残留量的测定GB_T 5009.148-2003 植物性食品中游离棉酚的测定GB_T 5009.149-2003 食品中栀子黄的测定GB_T 5009.150-2003 食品中红曲色素的测定GB_T 5009.151-2003 食品中锗的测定GB_T 5009.152-2003 食品包装用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和橡胶改性的丙烯腈-丁烯-苯乙烯树脂及其成型品中残留丙烯腈单体的测定GB_T 5009.153-2003 植物性食品中植酸的测定GB_T 5009.154-2003 食品中维生素B6的测定GB_T 5009.155-2003 大米中稻瘟灵残留量的测定GB_T 5009.156-2003 食品用包装材料及其制品的浸泡试验方法通则GB_T 5009.157-2003 食品中有机酸的测定GB_T 5009.158-2003 蔬菜中维生素K1的测定GB_T 5009.159-2003 食品中还原型抗坏血酸的测定GB_T 5009.160-2003 水果中单甲脒残留量的测定GB_T 5009.161-2003 动物性食品中有机磷农药多组分残留量的测定GB_T 5009.162-2003 动物性食品中有机氯农药和拟除虫菊酯农药多组分残留量测定GB_T 5009.163-2003 动物性食品中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多组分残留高效液相色谱定GB_T 5009.164-2003 大米中丁草胺残留量的测定GB_T 5009.165-2003 粮食中2,4-滴丁酯残留量的测定GB_T 5009.166-2003 食品包装用树脂及其制品的预试验GB_T 5009.167-2003 饮用天然矿泉水中氟、氯、溴离子和硝酸根、硫酸根含量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GB_T 5009.168-2003 食品中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的测定GB_T 5009.169-2003 食品中牛磺酸的测定GB_T 5009.170-2003 保健食品中褪黑素含量的测定GB_T 5009.171-2003 保健食品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GB_T 5009.172-2003 大豆、花生、豆油、花生油中的氟乐灵残留量的测定GB_T 5009.173-2003 梨果、柑桔类水果中噻螨酮残留量的测定GB_T 5009.174-2003 花生、大豆中异丙甲草胺残留量的测定GB_T 5009.175-2003 粮食和蔬菜中2,4-滴残留量的测定GB_T 5009.176-2003 茶叶、水果、食用植物油中三氯杀螨醇残留量的测定GB_T 5009.177-2003 大米中敌稗残留量的测定GB_T 5009.178-2003 食品包装材料中甲醛的测定GB_T 5009.179-2003 火腿中三甲胺氮的测定GB_T 5009.180-2003 稻谷、花生仁中恶草酮残留量的测定GB_T 5009.181-2003 猪油中丙二醛的测定GB_T 5009.182-2003 面制食品中铝的测定GB_T 5009.183-2003 植物蛋白饮料中脲酶的定性测定GB_T 5009.184-2003 粮食、蔬菜中噻酮残留量的测定GB_T 5009.185-2003 苹果和山楂制品中展青霉素的测定GB_T 5009.186-2003 乳酸菌饮料中脲酶的定性测定GB_T 5009.187-2003 干果(桂元、荔枝、葡萄干、柿饼)中总酸的测定GB_T 5009.188-2003 蔬菜、水果中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的测定GB_T 5009.189-2003 银耳中米酵菌酸的测定GB_T 5009.190-2003 海产食品中多氯联苯的测定GB_T 5009.191-2003 食品中3-氯-l,2-丙二醇含量的测定GB_T 5009.192-2003 动物性食品中克伦特罗残留量的测定GB_T 5009.193-2003 保健食品中脱氢表雄甾酮(DHEA)测定GB_T 5009.194-2003 保健食品中免疫球蛋白IgG的测定GB_T 5009.195-2003 保健食品中吡啶甲酸铬含量的测定GB_T 5009.196-2003 保健食品中肌醇的测定GB_T 5009.197-2003 保健食品中盐酸硫胺素、盐酸吡哆醇、烟酸、烟酰胺和咖因的测定GB_T 5009.198-2003 贝类记忆丧失性贝类毒素软骨藻酸的测定GB_T 5009.199-2003 蔬菜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量的快速检测GB_T 5009.200-2003 小麦中野燕枯残留量的测定GB_T 5009.201-2003 梨中烯唑醇残留量的测定GB_T 5009.202-2003 食用植物油煎炸过程中的极性组分(PC)的测定GB_T 5009.203-2003 植物纤维类食品容器卫生标准中蒸发残渣的分析方法。
食品理化检验方法标准食品理化检验方法标准是指对食品进行理化性质的检验所采用的方法和标准。
食品的理化性质包括颜色、气味、味道、质地、含水量、营养成分、添加剂等多个方面。
而食品理化检验方法标准的制定,对于保障食品安全、指导食品生产和加工、维护消费者权益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食品理化检验方法标准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食品的特性和检验的目的。
不同类型的食品具有不同的理化性质,因此需要制定相应的检验方法和标准。
比如,对于液体食品,需要考虑其透明度、浓度、酸碱度等指标;对于固体食品,需要考虑其含水量、质地、颗粒度等指标。
同时,不同的检验目的也会对方法和标准的制定产生影响,比如对于食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需要更加精准和快速的检验方法;而对于食品安全监测,需要更加全面和严格的检验标准。
其次,食品理化检验方法标准的制定需要遵循科学、客观、准确的原则。
科学的检验方法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可靠的基础,因此需要充分考虑食品的特性和检验的要求,选择合适的仪器和试剂,制定操作规范和数据处理方法。
客观的检验标准是保证检验结果公正公平的基础,因此需要充分考虑食品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避免主观因素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准确的检验结果是保证食品安全和消费者权益的基础,因此需要严格执行检验方法和标准,确保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最后,食品理化检验方法标准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国际化和标准化的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食品贸易和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国际性的问题,因此需要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和认证,推动食品理化检验方法标准的国际化和标准化。
同时,食品理化检验方法标准的制定也需要充分考虑科技发展和行业需求,不断更新和完善检验方法和标准,适应食品生产和消费的变化。
总之,食品理化检验方法标准的制定是保障食品安全、指导食品生产和加工、维护消费者权益的重要举措。
只有科学、客观、准确地制定食品理化检验方法标准,才能有效地保障食品安全,促进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
保健食品卫生学理化检验规范(征求意见稿)Standards for Hygienic Physical and Chemical Examination of Health Food目录第一部分总则 (3)一、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4)二、基本要求 (5)第二部分二十五种功效成分和标志性成分检验方法 (8)一、保健食品中红景天苷的测定 (9)二、保健食品中大蒜素的测定 (14)三、保健食品中芦荟苷的测定 (18)四、保健食品中肉碱的测定 (22)五、保健食品中α-亚麻酸、γ-亚麻酸的测定 (28)六、保健食品中人参皂苷的测定 (33)七、保健食品中原花青素的测定 (38)八、保健食品中核苷酸的测定 (40)九、保健食品中洛伐他汀的含量测定 (42)十、保健食品中植物类功效成分鉴别试验方法 (47)十一、保健食品中槲皮素、山柰素、异鼠李素的含量测定 (57)十二、保健食品中茶氨酸的测定 (62)十三、保健食品中五味子醇甲、五味子甲素和乙素的测定 (65)十四、保健食品中腺苷的测定 (67)十五、保健食品中总皂苷的测定 (72)十六、保健食品中总黄酮的测定 (76)十七、保健食品中壳聚糖脱乙酰度的测定 (79)十八、蚓激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81)十九、保健食品中总蒽醌的测定 (84)二十、保健食品中10-羟基癸烯酸的测定 (87)二十一、保健食品中绞股蓝皂苷XL IX的测定 (92)二十二、保健食品中氨基葡萄糖的测定 (96)二十三、保健食品中总三萜的测定 (103)二十四、保健食品中虫草素的测定 (106)二十五、保健食品中虫草酸的测定 (110)第三部分十一种溶剂残留的测定 (114)第四部分兴奋剂及违禁成分测定 (120)第五部分不同剂型及特定原料类别产品的卫生学检测项目 (124)第六部分特定原料类别产品的功效成分和标志性成分检测项目 (126)附录 (128)附录1部分功效成分/标志性成分检测方法国家标准 (128)附录2常用卫生指标检测方法 (129)。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理化检验方法总则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食品理化检验方法的检验基本原则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食品安全标准检验方法理化部分。
术语与定义1.1 特异性:指方法定性区分待测物和其它物质的能力。
1.2 准确度:指检测结果与样品真值间的一致程度,准确度大小由定量的正确度和精密度决定。
1.3 精密度:指检测结果间的一致程度,通常用相对标准偏差表示。
1.4 重复性:指在同一实验室在人员、设备、方法等恒定条件下,在短时间内对同一测定对象进行独立测定的精密度。
1.5 再现性:指在不同实验室间,仅在方法相同的条件下对同一测定对象进行独立测定的精密度。
样品采集、保存与检验1.6 样品采集基本要求样品采集应有完整的采样信息如生产日期、批号、数量、生产者等,采集的样品应具有代表性和均匀性。
当样品量较大时需要采用四分法选出能反应该食品的卫生质量和满足检验项目样品量需要的检测样品,一式三份,供检验、复验、备查或仲载,一般每份样品不少于0.5kg,但掺伪食品和食物中毒样品除外。
1.7 样品包装建议有包装产品应采集包装产品,散装产品应根据所需开展的检验项目,采用适宜的、且可真实反映产品特性的容器。
1.8 液体、半流体食品植物油、鲜乳、酒或其他饮料和用大桶或大罐盛装的大包装产品应先充分混匀后再采样,并分层采样。
1.9 粮食及固体食品应自每批食品上、中、下三层中的不同部位分别采部分样品,采样量应符合相关标准要求,混合后按四分法对角取样,再进行几次混合,最后取有代表性样品。
1.10 肉类、水产等食品应按分析项目要求分别采取不同部位的样品或混合后采样。
1.11 罐头、瓶装食品或其他小包装食品应根据批号随机取样,同一批号取样件数,250g 以上的包装不得少于6个,250g 以下的包装不得少于10个。
1.12 掺伪食品和食物中毒的样品采集掺伪食品和食物中毒的样品要尽可能反映出其可能具有的中毒因素。
1.13 样品保存定型包装产品应在产品规定有效期按样品的保存条件予以保存,散装产品应参照相关产品的保存条件予以保存,且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样品不变质。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有关问题的复函
正文:
----------------------------------------------------------------------------------------------------------------------------------------------------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有关问题的复函
国卫办食品函〔2016〕34号
质检总局办公厅:
你厅《关于请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范围进行解释的函》(质检办食函〔2015〕1300号)收悉。
现回复如下:
按照国务院工作部署,国家卫生计生委正在开展食品标准清理整合工作。
根据2015年12月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协调会议精神,在相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发布实施前,现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和有关食品的行业标准仍然有效,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及其监督管理应当按照现行相关标准执行。
专此函复。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办公厅
2016年1月12日
——结束——。
保健食品卫生学理化检验规范(征求意见稿)Standards for Hygienic Physical and Chemical Examination of Health Food目录第一部分总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基本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部分二十五种功效成分和标志性成分检验方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保健食品中红景天苷的测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保健食品中大蒜素的测定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保健食品中芦荟苷的测定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保健食品中肉碱的测定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保健食品中α-亚麻酸、γ-亚麻酸的测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保健食品中人参皂苷的测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七、保健食品中原花青素的测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八、保健食品中核苷酸的测定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九、保健食品中洛伐他汀的含量测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公开征集2025年度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立项建议的函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日期】2024.10.21•【文号】国卫办食品函〔2024〕397号•【施行日期】2024.10.2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食品安全正文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公开征集2025年度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立项建议的函国卫办食品函〔2024〕397号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海关总署、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国家认监委、国家标准委、国家粮食和储备局办公室,各有关单位:为做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定、修订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现公开征集2025年度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立项建议。
具体要求如下:一、立项范围和安排(一)建议立项制定、修订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应当符合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着重解决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证明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以提高标准质量、保障公众健康、促进产业发展为目的,优先制定、修订风险防控急需的食品安全标准。
(二)强化标准立项与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风险评估和营养健康工作的衔接,有效利用标准跟踪评价结果,以食品添加剂和食品营养强化剂、检验方法、食品产品、微生物、食品相关产品等标准为重点,统筹推进标准制定、修订,使标准范围覆盖我国主要食品类别,涵盖已知安全风险因素,契合我国发展实际和国际先进风险管理理念。
(三)农药兽药残留限量及检验方法标准立项建议,由农业农村部门另行征集。
二、立项申报要求(一)立项建议应当围绕公众健康保护和风险管理所急需。
具体包括:对公众健康保护的重大意义、解决的主要食品安全问题、立项的背景和理由、适用范围和技术要求、国内外产业发展情况、国内外法规标准情况、对产业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
(二)立项建议应当有较充分的科学依据,预期能够解决经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风险评估证明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
具体包括:现有市场监督抽检、行业和企业调查数据、相关毒理学资料、膳食暴露等数据信息,现有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依据等。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泛酸的测定征求意见稿1. 引言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其中食品中的污染物质引发了广泛的关注。
泛酸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过程中。
然而,泛酸的安全性和测定方法一直是争议的焦点。
本国家标准旨在规定食品中泛酸的测定方法,以保障食品安全,同时征求相关专业人士的意见,以期进一步完善标准。
2. 泛酸的概述2.1 泛酸的定义泛酸,也称为对羟基苯甲酸,是一种常用的食品添加剂,具有酸味和抗氧化性能。
它广泛用于饮料、糕点、果酱等食品中,以提高产品的品质和耐久性。
2.2 泛酸的安全性泛酸在食品加工中的使用所产生的风险一直备受争议,并且相关法规和标准对其使用和残留量有一定的限制。
因此,为确保食品中泛酸的安全性,有必要制定并严格执行相关标准来监测泛酸的含量。
3. 泛酸的测定方法3.1 样品准备根据不同食品的特点,采用适当的样品准备方法,提取食品中的泛酸。
3.2 仪器设备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测定样品中泛酸的含量。
确保仪器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3 试剂和标准品使用优质试剂和标准品,确保测定结果的精确性和可信度。
3.4 测定步骤1.准备样品溶液并通过适当方法进行提取。
2.使用HPLC仪器进行分析,设置合适的分析方法参数。
3.使用标准曲线方法确定泛酸的浓度。
3.5 结果计算根据标准曲线的结果和样品的峰面积,计算出样品中泛酸的含量。
4. 征求意见为了确保国家标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们诚挚邀请相关专业人士的意见和建议。
您可以在以下方面提出意见:•泛酸的安全性是否值得关注?•泛酸测定方法中是否有改进的空间?•是否有其他方法可以更准确地测定泛酸的含量?•是否有其他建议来提高食品的安全性?5. 总结食品安全是人们关心的焦点,确保食品中的添加剂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是至关重要的。
本国家标准为食品中泛酸的安全和测定提供了明确的要求,并征求相关专业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以完善标准。
您的意见对于推动食品安全的发展十分重要,期待您的宝贵建议和意见。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通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目录和食品相关标准清理整合结论的函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已撤销)•【公布日期】2017.07.11•【文号】国卫办食品函〔2017〕697号•【施行日期】2017.07.1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食品安全正文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通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目录和食品相关标准清理整合结论的函国卫办食品函〔2017〕697号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办公厅,粮食局、标准委、认监委办公室,各有关单位:根据《2017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为进一步强化标准制定、执行和监管的衔接,经征求你部门意见,现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目录和食品相关标准清理整合结论通报如下:一、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目录截至目前,我委会同农业部、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制定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1224项,包括:通用标准11项、食品产品标准64项、特殊膳食食品标准9项、食品添加剂质量规格及相关标准586项、食品营养强化剂质量规格标准29项、食品相关产品标准15项、生产经营规范标准25项、理化检验方法标准227项、微生物检验方法标准30项、毒理学检验方法与规程标准26项、兽药残留检测方法标准29项、农药残留检测方法标准106项、被替代和已废止(待废止)标准67项(详见附件1)。
具体标准文本可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数据检索平台(/db)查询。
二、食品相关标准清理整合结论按照食品相关标准清理和整合工作安排,我委组织专家和各相关单位对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以及行业标准进行清理,重点解决标准重复、交叉和矛盾的问题。
经清理,1082项农药兽药残留相关标准转交农业部进行进一步清理整合。
对另外3310项食品标准作出了以下清理整合结论:一是通过继续有效、转化、修订、整合等方式形成现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详见附件2),二是建议适时废止的标准(详见附件3),三是不纳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的标准(详见附件4)。
《食品理化检验》课程标准1.课程简介食品加工技术课程是我院食品加工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理解现代的食品加工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典型食品的生产方法和工艺技术等基本技能,并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为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食品加工的工艺知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食品领域的专业课程或从事食品科研、产品开发、工业生产管理及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基础。
该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要求紧密,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获取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该课程教学团队紧密结合企业发展需求实际,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工作过程为依据、以实训项目为载体、以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为主旨,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方便了因材施教。
本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关系食品加工技术是一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理论性的学科,是食品加工专业的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
课程发展的早期阶段:本课程以各种食品的生产工艺为主线,通过食品加工环节和过程展示,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课程发展的改革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才的需求结构的变化,课程小组成员从理论和实践实训两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对课程内容进一步精选,整合和精简,重构少而精的教学内容。
理论够用就行,加大实践教学内容。
按照项目教学法,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出发,整个教学内容分为8个项目。
同时,在课堂内容上强调基本原理及共性部分的讲授,通过代表性的实验帮助学生掌握有关教学内容。
完善了现有教材的配套相关教学资源。
3.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核心课程:对食品生产加工能力进行培养的一门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为培养熟练掌握食品加工及管理基本知识与技能,具备一定的产品创新及研发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前导课程:有机化学、无机化学、食品生物化学、食品保藏等;支撑后续课程:食品质量管理、食品安全与卫生、食品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
附件2关于食品理化检验方法标准清理情况一、基本情况根据《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十二五”规划》要求,我委制定公布了《食品标准清理工作方案》,成立食品标准清理领导小组和专家组,对现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和有关食品的行业标准中强制执行的标准进行清理。
食品标准清理工作分为食品产品、理化检验方法、微生物检验方法、食品毒理学评价程序及方法、特殊膳食类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生产经营规范8个工作组进行。
食品理化检验方法标准清理专家组对现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中涉及的食品理化检验方法标准进行整理和评估,依据《食品标准清理工作方案》和工作要求,以保护公众身体健康为宗旨,考虑我国管理现状,借鉴或者采纳国际指南及方法,同时考虑食品安全理化检验的发展和需求,提出了现行标准的清理建议,并拟订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理化检验方法标准目录。
食品理化检验方法标准组所涉及的标准多为单个物质或产品的检测方法,每项检验方法均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逻辑性,清理工作过程中未出现重大意见分歧。
二、清理结果专家组分析整理了1240项食品理化检验方法标准,其中《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溶解性的测定》(GB 5413.29-2010)等4项现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没有修改问题,建议继续有效;对于《保健食品中番茄红素的测定》(GB/T 22249-2008)等10项标准,仅需要对文本形式和文字编辑等修改后即可转化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建议将《食品中纽甜的测定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GB/T 23378-2009)等89项标准修订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建议废止《一次性可降解餐饮具降解性能试验方法》(GB/T 18006.2-1999)等14项标准,原因是标准标龄较长、操作繁杂且目前已有更为先进和准确可靠的方法标准代替。
关于同一被测指标存在多个检验方法标准问题,共涉及478项理化方法标准,建议整合为一个标准。
食品理化检验国家标准
食品理化检验国家标准是指对食品进行理化性质检验时所需遵循的标准规范。
食品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质量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
因此,食品理化检验国家标准的制定和执行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食品理化检验国家标准的制定是基于对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视。
食品作为人们摄入的重要营养来源,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
因此,国家对食品的理化性质制定了一系列的检验标准,以确保食品的质量安全。
其次,食品理化检验国家标准的执行是保障食品质量的重要手段。
只有严格执行国家标准,才能有效地保障食品的质量安全。
对食品进行理化性质检验,可以及时发现食品中的有害物质、添加剂残留等问题,从而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食品理化检验国家标准主要包括对食品的理化性状、成分、添加剂使用、残留物质、污染物质等方面的检验要求。
通过对食品的理化性质进行全面检验,可以有效地保障食品的质量安全,减少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在执行食品理化检验国家标准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标准规范进行操作,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只有通过严格的检验程序和标准化的操作流程,才能得到真实可靠的检验结果,为保障食品质量提供有力的保障。
总的来说,食品理化检验国家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严格的标准规范和操作流程,才能确保食品的质量安全,保障消费者的健康权益。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重视食品安全问题,支持和执行食品理化检验国家标准,共同维护食品质量安全。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理化检验方法总则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食品理化检验方法的检验基本原则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食品安全标准检验方法理化部分。
术语与定义1.1 特异性:指方法定性区分待测物和其它物质的能力。
1.2 准确度:指检测结果与样品真值间的一致程度,准确度大小由定量的正确度和精密度决定。
1.3 精密度:指检测结果间的一致程度,通常用相对标准偏差表示。
1.4 重复性:指在同一实验室在人员、设备、方法等恒定条件下,在短时间内对同一测定对象进行独立测定的精密度。
1.5 再现性:指在不同实验室间,仅在方法相同的条件下对同一测定对象进行独立测定的精密度。
样品采集、保存与检验1.6 样品采集基本要求样品采集应有完整的采样信息如生产日期、批号、数量、生产者等,采集的样品应具有代表性和均匀性。
当样品量较大时需要采用四分法选出能反应该食品的卫生质量和满足检验项目样品量需要的检测样品,一式三份,供检验、复验、备查或仲载,一般每份样品不少于0.5kg,但掺伪食品和食物中毒样品除外。
1.7 样品包装建议有包装产品应采集包装产品,散装产品应根据所需开展的检验项目,采用适宜的、且可真实反映产品特性的容器。
1.8 液体、半流体食品植物油、鲜乳、酒或其他饮料和用大桶或大罐盛装的大包装产品应先充分混匀后再采样,并分层采样。
1.9 粮食及固体食品应自每批食品上、中、下三层中的不同部位分别采部分样品,采样量应符合相关标准要求,混合后按四分法对角取样,再进行几次混合,最后取有代表性样品。
1.10 肉类、水产等食品应按分析项目要求分别采取不同部位的样品或混合后采样。
1.11 罐头、瓶装食品或其他小包装食品应根据批号随机取样,同一批号取样件数,250g 以上的包装不得少于6个,250g 以下的包装不得少于10个。
1.12 掺伪食品和食物中毒的样品采集掺伪食品和食物中毒的样品要尽可能反映出其可能具有的中毒因素。
1.13 样品保存定型包装产品应在产品规定有效期按样品的保存条件予以保存,散装产品应参照相关产品的保存条件予以保存,且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样品不变质。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理化检验方法总则(征求意见稿)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前言本标准代替GB/T 5009.1-2003《食品卫生检验方法理化部分总则》。
本标准与GB/T 5009.1-2003相比主要修改如下:——标准名称修改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理化检验方法总则”;——调整了标准的主体内容;——增加了试样制备与贮存要求;——增加了感官检测要求;——细化了检测方法的要求;——附录增加并细化了检验方法技术参数。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理化检验方法总则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理化检验方法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的理化检验方法标准。
2试样制备与贮存试样是指由实验室样品制备的(包括粉碎、干燥等物理处理),从中抽取试料的样品。
2.1试样制备2.1.1基本要求采集的实验室样品,应全部用于试样的制备。
实验室样品首先要进行样品的缩分,再进行试样的制备。
当采样量仅满足检测用量时可不进行缩分。
2.1.2样品的缩分按以下方法处理样品:—对于谷类和豆类等粒状、粉状或类似的样品,应堆成圆锥体—压成等高扁平正方形—划两条垂直直线分成四等份—取对角部分进行缩分;—对于饼干、糕点类样品,粉碎或切成小块;—对于液体、半流体样品,充分搅匀;—对于个体较小的样品,去掉皮、核、壳等,取出可食部分;—对于个体较大的基本均匀的样品,可在对称轴或对称面上分割或切成小块;—对于细长、扁平或组分含量在各部分有差异的样品,可在不同部位切取小片或截成小段;—对于果皮可食的样品,取全果;对于果皮不可食的样品,取果肉;—对于畜禽肉,根据检测需要取相应的部位,如脂肪或肌肉组织,再进行切碎、绞匀;—对于畜禽内脏,进行切碎、绞匀;—对于鱼,去鳞和内脏后切碎、绞匀;—对于虾、蟹等带壳水产品,去壳后,将可食部分切碎、绞匀;—对于包装样品,应将样品全部倒出,按样品的形态切碎、粉碎或搅匀。
经上述处理后的样品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混合后采用四分法进行缩分。
2.1.3试样制备将缩分后的样品全部制成试样,具体方法如下:—干制固体样品:将样品粉碎,使其全部可以通过425 μm的标准网筛;—新鲜样品:切碎后均一化制成匀浆;—冷冻制品:解冻后(冷冻样品中的冰晶和水不得丢弃),立即均一化制成匀浆;—液体、半流体样品:搅拌均匀;—对于粉碎后粘性高无法过筛的样品,应保证样品粉碎均匀且满足检测要求。
2.2试样的贮存2.2.1贮存容器试样应放在清洁、密封、避光和结实的容器或包装袋内。
对大多数样品,可用玻璃广口瓶、聚乙烯瓶或袋。
2.2.2贮存条件试样应在规定的保质期内进行分析,必要时采用冰冻储存。
新鲜试样和冷冻试样一般在-18 ℃条件下密封贮存,干制固体试样和液体、半流体试样一般在通风干燥的条件下密封贮存。
2.2.3标识试样应有清晰牢固的识别标记,防止造成标记的遗失和混乱。
3试料的检验试料是指从试样中取得的(如试样与实验室样品两者相同,则从实验室样品中取得),并用以进行检验或测试的一定量的物料。
3.1感官检测根据相应的产品标准进行感官检测,判定为不合格的产品不进行理化检验,直接判为不合格产品。
3.2检测方法的选择检测方法要明确适用范围。
根据适用范围选择适宜方法。
当同一适用范围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检测方法时,以第一法的标准方法为优先方法。
如果未标明第一法的标准方法,与其他方法属并列关系。
可根据所具备的条件选择使用适宜的方法。
3.3检验方法的要求3.3.1试剂的要求及其溶液组成的基本表示方法3.3.1.1水应符合GB/T 6682 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要求。
3.3.1.2试剂检验方法中未指明具体浓度的硫酸、硝酸、盐酸等试剂时,均指市售试剂规格的浓度(见附录A)。
3.3.1.3配制溶液的要求常用洗涤液的配制和使用方法(见附录B)。
3.3.1.4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表示溶液组成的量和单位一般分为三大类:用分数表示;用比表示;用浓度表示。
用分数表示的量和单位1)质量分数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也指混合物中某种物质质量占总质量的百分比。
用符号ω表示。
表示方法为“质量分数是0.75”、“质量分数是75%”,或“质量分数是5 μg/g”。
2)体积分数某物质的体积与总体积之比,用符号 表示。
表示方法为“体积分数是0.75”、“体积分数是75%”、或“体积分数是4.2 mL/m3”。
用比表示的量和单位体积比:某物质的体积与另一物质的体积之比,用符号Ψ表示,体积比是无量纲量,单位为1。
液体试剂的混合体积份数可表示为(1+1)、(4+2+1)等。
用浓度表示的量和单位1)物质的量浓度物质的量浓度指物质的量除以混合物的体积,也可称为摩尔浓度,用符号c表示,常用单位为mol/L。
标准滴定溶液浓度以物质的量浓度表示(见附录C)。
2)质量浓度质量浓度指质量除以混合物的体积,用符号ρ表示,常用g/L或mg/L等表示。
标准溶液和内标溶液的浓度应用克每升(g/L)或其分倍数表示,应说明配制方法,注明有效期和贮存条件。
溶液稀释表示方法如果溶液由另一种特定溶液稀释配制,应按照下列惯例表示:“稀释V1→V2”表示,将体积为V1的特定溶液以某种方式稀释,最终混合物的总体积为V2。
“稀释V1+V2”表示,将体积为V1的特定溶液加到体积为V2的溶液中。
3.3.2样品取样的表述3.3.2.1称取和准确称取称取:系指用天平进行的称量操作,其准确度要求用数值的有效数位表示,如“称取20 g……”指称量精确至1 g;“称取20.0 g……”指称量精确至0.1 g;“称取20.00 g……”指称量精确至0.01 g。
所称取的试样的量应在规定量的10%以内,例如称取2.0 g,系指称取重量可为1.8 g ~ 2.2 g;如果要求更小的允许差,可在5%以内,例如称取2.0 g,系指称取重量可为1.9 g ~ 2.1g 。
准确称取:系指用天平进行的称量操作,其准确度为0. 1 mg或0.01 mg。
可表示为“准确称取20 g(精确至0.1 mg)……”。
3.3.2.2量取和吸取量取:系指用量筒或量杯取液体物质的操作。
吸取:系指用移液管、刻度吸(量)管取液体物质的操作。
3.3.2.3液体的滴系指自25 mL标准滴定管流下的一滴的量,在20 ℃时20滴约相当于1 mL。
3.3.3温度和压力的表示3.3.3.1一般温度以摄氏度表示,写作℃;或以开氏度表示,写作K (开氏度=摄氏度+273.15)。
3.3.3.2压力单位为帕斯卡,表示为Pa(kPa、MPa)。
1 atm=760 mmHg=101 325 Pa=101.325 kPa =0.101 325 MPa。
atm为标准大气压,mmHg为毫米汞柱。
3.3.4恒重指在规定的条件下,连续两次干燥或灼烧后称定的质量差异不超过相应标准的要求。
3.3.5仪器设备的要求3.3.5.1玻璃量器3.3.5.1.1检验方法中所使用的滴定管、容量瓶、刻度吸管、比色管等计量量器均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并经过计量检定合格。
3.3.5.1.2新购置的或实验使用后的量器和器皿应经彻底洗净后才能使用,洗涤方法和洗涤液配制见附录B。
3.3.5.2控温设备检验方法所使用的马弗炉、恒温干燥箱、恒温水浴锅等均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3.3.5.3测量仪器定量分析设备应满足量值溯源要求,凡是需要检定或校验的仪器如天平、酸度计、温度计、分光光度计、色谱仪、质谱仪等均应按国家有关规程进行测试和计量校准。
检验方法中所列仪器为该方法所需要的主要仪器,一般实验室常用仪器不再列入。
3.3.6空白试验如果需要用空白试验去验证试剂的纯度或实验室环境和仪器的清洁度,应注明进行空白试验的所有条件。
空白试验除不加试样外,应与测定平行进行,并采用相同的分析步骤,取相同量的试剂(滴定法中标准滴定溶液的用量除外)。
在某些情况下,不加试样可能导致空白试验条件与实际测定条件不同,影响分析方法的应用,此时可对空白试验的分析步骤进行必要的调整,但原则上仍应使空白试验与测定所用的试剂量相同。
3.3.7警告对健康或环境有危险或危害的产品、试剂或分析步骤,应引起注意并注明所需的注意事项以避免伤害。
4分析结果的表述4.1测定值的运算和有效数字的修约应符合GB/T 8170、JJF 1027的规定,技术参数和数据处理见附录D。
4.2结果的表述:报告平行样的测定值的算术平均值,并报告计算结果表示到小数点后的位数或有效位数,测定值的有效位数应能满足相关标准的要求。
4.3样品测定值的单位应使用国家规定的法定计量单位。
4.4如果分析结果在方法的检出限以下,可以用“未检出”表述分析结果,同时应注明检出限。
5检验方法的验证检验方法的验证包括实验室内和实验室间验证,根据检验方法的类别和性质决定其技术参数的选择及要求。
理化检验方法中常用的技术参数的术语和定义及性能要求见附录D。
6试料处置一般试料在检测结束后,应保留至复检期限或保留至样品的保质期,以备需要时复检。
易变质食品不予保留,保存时应加封并尽量保持原状。
附录A常用酸碱浓度表常用酸碱浓度表(市售商品)见表A.1。
表A.1常用酸碱浓度表(市售商品)附录B常用洗涤液的配制和使用方法B.1重铬酸钾-硫酸溶液(100 g/L):称取100 g重铬酸钾(化学纯)于1000 mL烧杯中,加入100 mL 水,稍微加热,使其溶解。
把烧杯放于水盆中冷却后,慢慢加入硫酸(化学纯),边加边用玻璃棒搅动,防止硫酸溅出,开始有沉淀析出,硫酸加到一定量时沉淀可溶解,加硫酸至溶液总体积为1000 mL。
该洗涤液具有强氧化性,但其氧化作用比较慢,直接接触器皿数分钟至数小时才有作用,待洗涤物取出后用自来水充分冲洗7~10次,最后用纯水淋洗3次。
B.2肥皂洗涤液、碱洗涤液、合成洗涤剂洗涤液:配制一定浓度,主要用于油脂和有机物的洗涤。
B.3氢氧化钾-乙醇洗涤液(100 g/L):取100g 氢氧化钾用50 mL 水溶解后,加乙醇至1 L。
该洗涤液适用洗涤油垢、树脂等。
B.4酸性草酸或酸性羟胺洗涤液:称取10 g 草酸或1g 盐酸羟胺,溶于10 mL盐酸溶液(1+4)中。
该洗涤液可洗涤氧化性物质。
对沾污在器皿上的氧化剂,酸性草酸洗涤液作用较慢,酸性羟胺洗涤液作用快且易洗净。
B.5硝酸洗涤液:常用体积比为(1+9)或(1+4),主要用于浸泡清洗测定金属离子时所使用的器皿。
一般浸泡过夜,取出用自来水冲洗,再用去离子水冲洗。
B.6洗涤后的器皿应防止二次污染。
附 录C标准滴定溶液检验方法中某些标准滴定溶液的配制及标定应按下列规定进行,应符合GB/T 601的要求。
C.1 盐酸标准滴定溶液C.1.1 配制盐酸标准滴定溶液〔c (HCl)=1 mol/L 〕:量取 90 mL 盐酸,加适量水并稀释至 1000 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