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六则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6
相关读物 《百喻经》六则[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嗤(chī)笑 诣.(yì)市 譬.彼(pì) 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徒⎩⎨⎧徒.自困饿(副词,白白地)郯子之徒.(《师说》)(名词,类)徒.以吾二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副词,只、仅仅)(2)长⎩⎪⎨⎪⎧ 昔有一长.者,遣人持钱(形容词,年长的)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过秦论》)(名词,长度)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陈情表》) (形容词,时间长)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形容词,广阔) (3)当⎩⎪⎨⎪⎧ 若可饮尽,我当.饮之(副词,则,就)我今当.一一尝之(动词,应该)料大王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动词,抵挡)当.是时也,商君佐之(《过秦论》)(副词,正当)不久当.归还(《孔雀东南飞》)(副词,必定、一定)(4)得⎩⎪⎪⎨⎪⎪⎧ 见人卖炭,时得.速售(动词,能够)与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兰亭集序》) (动词,得意、满足)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游褒禅山记》)(名词,心得)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谏太宗十思疏》) (动词,实现、达到)此言得.之(《六国论》)(形容词,正确)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极渴须水.(名词作动词,喝水) (2)我此树果.,悉皆美好(名词作动词,结果) (3)我教汝出.(动词作名词,出来的办法) (4)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形容词作动词,变得鲜美) 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昔有愚人,至于..他家 古义:到。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2)昔有愚人,至于他家..古义:别人家。
今义:他的家。
(3)即便..断食 古义:于是,就。
今义:即使。
(4)傍人语言..古义:对……说。
今义:话语。
(5)经历..多日,不能得售。
古义:过,经过。
今义:亲身遭遇,亲自经受。
第5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愚人食盐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
主人闻已,更为益盐。
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
食已口爽,返为其患。
譬彼外道,闻节饮食可以得道,即便断食。
或经七日,或十五日,徒自困饿,无益于道。
如彼愚人,以盐美故,而空食之,致令口爽,此亦复尔。
翻译:过去有一个愚蠢的人,到别人家去作客。
主人留他吃饭,他嫌菜肴太淡,味道不足。
主人知道后,就在他菜里添了一点盐。
他感到菜的味道好多了,就自言自语道:“这味道所以这样美,是因为有盐的缘故。
加了这一点尚且味道鲜美,如果再多加些岂不更好!”这个无知而没有头脑的人,便空口吃起盐来。
结果吃得口干舌苦,反而使他自己痛苦。
这就像外道中的那些人一样,听说节制饮食对修行有好处,于是就继绝饮食。
有的经过七天,有的经过十五天,白白地受一番饥饿的困苦,丝毫没有增加一点道行,把自己的身体弄得疲惫不堪,并没有证得真道。
就像那个蠢人一样,以为可以增加美味,于是空口吃盐,以至于口干舌苦,这也是一样.渴见水过去有人,痴无智慧,极渴须水,见热时焰,谓为是水,即便逐走,至新头河。
既至河所,对视不饮。
傍人语言:“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饮?”愚人答言:“若可饮尽,我当饮之。
此水极多,俱不可尽,是故不饮。
”尔时众人闻其此语,皆大嗤笑。
翻译:过去有个人,愚蠢没有智慧,口渴极了,想要马上喝水,看见由热气流升腾经阳光折射而成的幻影,就以为是水,立即追赶直到印度河。
到达印度河之后,面对着河水却不喝。
别人对他说:“你因为口渴寻找水,现在到了有水的地方,为什么不喝呢?”愚人回答说:“如果可以喝尽这些水,那我就喝。
但这里的水太多了,都不可能喝尽,所以我不喝。
”当时众人听了这些话,都大声地嗤笑他。
入海取沉水昔有长者子,入海取沉水,积有年载,方得一车。
持来归家,诣市卖之。
以其贵故,卒无买者。
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厌,以为苦恼。
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
《百喻经》故事六则《百喻经》是突出体现佛经这一特色的著作。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百喻经》故事六则,欢迎大家阅读。
《百喻经》故事一雇借瓦师喻:从前婆罗门教,要举行一个盛大的集会需要很多的碗碟盆盘,他们的教主就叫徒弟到市上去雇请一个窑工来造。
徒弟奉命就到市上去找。
在路上,他碰到一个窑工,正赶著一头驴子,驴背上负了很多的窑器,运到市上去出售。
那驴子忽然失了一脚,身子一歪,把它背上所负的窑器都落在地上打碎了。
这个窑工就哭哭啼啼,懊恼得不得了,徒弟见了觉得很奇怪,就问那个窑工说∶『你为其麽哭得这样悲伤呢? 』窑工回答说∶『我怎能不哭呢?这些窑器,我整整花了一年功夫才作成,今天原想运到市上去换钱的,却不料这头坏驴子,顷刻之间都给我打碎了,你想我懊恼不懊恼?』这个徒弟听了,心里却很欢喜,他想∶『这头驴子很好,窑工要作上一年,它只要转瞬之间就能毁坏了』於是,他就对窑工商量要买这头驴子。
窑工正是求之不得,立刻把驴卖给他。
这个徒弟就骑著驴子回来,见了教主,教主问他∶『为其麽不把窑工找来却买来了一头驴子?』那徒弟回答说∶『这驴子的本领比窑工大得多。
那窑工一年所作成的窑器,它只把身子一歪就毁得乾乾净净了。
』教主连连摇头,对徒弟说∶『你真是笨人,一点知识也没有。
这驴子能在顷刻之间打破窑器,但它却一百年也作不成一个窑器呀!』这故事比喻∶世上有很多人,受人供养很久,不但没有报偿,且常作损害的事,这种背恩忘义的人,和他亲近,和他在一起,是有损无益的!《百喻经》故事二妇诈称死喻从前有一个人娶了一个漂亮的妻子,他对妻子十分恩爱,可是他的妻子却并不爱他,因为她另外有了情人,她常想抛弃丈夫,去嫁给她所喜欢的男人,於是这个妇人,就趁丈夫不在家的时候,找来一个老婆婆,秘密对她说∶『我走了以後,请您去弄一个女尸放在我家里,我丈夫回来,您就对他说,我已经死了。
』那老婆婆果然去弄了一个女尸放在她家里。
後来她丈夫回来了,果然相信了不疑,很是悲痛,还在尸旁哭了好久,然後把这女尸火葬,把骨灰盛在一个袋子里,并且日日夜夜随身带著,以纪念他们过去的爱情。
《<百喻经>六则》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百喻经》的语言特色,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2.批判继承佛教思想,并从中体会其带给人生的启示作用【预习案】【自学导航】1.文体常识:寓言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
寓言的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
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充满智慧哲理。
2.文化背景在佛经中,经常采用寓言譬喻的方式说理。
佛教的义理玄微,一般人难以理解,所以佛经经常“假近以喻远,借彼而况此”,通过譬喻,将艰深的义理,化做浅易的故事,使人乐于听闻,易于接受。
据说“经中有大喻八百,小喻三千”,其方式包括顺喻、逆喻、现喻、非喻、先喻、后喻、先后喻、遍喻等。
佛经的寓言譬喻影响很大,很多寓言在流传中逐渐凝固下来,成为汉语词汇系统的固定成员,像“盲人摸象”“空中楼阁”“水中捞月”等,妇孺皆知。
《百喻经》是突出体现佛经这一特色的著作。
《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也称《百譬经》。
古印度僧伽斯那著,南朝齐求那毗地译。
全书两卷,共有98个寓言故事,均为宣扬佛教教义而作,但“除去教诫,独留寓言”,完全可以当成一部极有趣味的文学作品来读,对社会人生也不无启发意义。
导入:鲁迅先生在杂文《拿来主义》中说到:“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对于外国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他提出,既要大胆地吸收借鉴,又要认真地分析精华与糟粕,加以批判吸收,以期改造民族素质,创新民族文化佛教哲学,从本质上讲是唯心主义的,是不科学的但是,含英咀华,弃除糟粕,我们还是能够从禅语中寻觅得一些人生智慧的【自学检测】(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主人闻已,更为益.盐。
益:添加2.致令口爽.,此亦复尔。
爽:败,伤3.便以血污涂其面目..面目: 面部,脸部4.即烧为炭,诣.市卖之,诣: 到去5.寻.即取果,一一皆尝。
寻:接着(二)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的本字。
1.食已口爽,返为其患。
(返—反)2.不得半车炭之价直。
(直—值)【探究案】入海取沉水昔有长者子..(即沉香木,因木质坚硬,能沉于水,故...(年长有声望之人的儿子),入海取沉水名),积有年载,方.(才)得一车。
持来归家,诣市卖之。
以.(因为)其贵故,卒无买者。
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卖出去),心生疲厌,以为苦恼。
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
”即烧为炭,诣(到去)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通“值”)。
翻译:从前有位长者的儿子,到海里打捞沉香。
经过一年,才打捞了一车,把它运回了家。
他把沉香运到市场上去卖,由于价格昂贵,一直没有人买。
经过了许多天,也不能卖出去。
心里感到很厌烦,十分苦恼。
看见别人卖木炭,经常能够很快就卖出去,于是就产生了一个想法:不如把沉香烧成木炭,可以很快就卖出去。
于是就把沉香烧成了木炭,到市场上去卖,结果只卖了不到半车木炭的价钱。
尝庵婆罗果昔有一长者,遣人持钱至他园中买庵婆罗果而欲食之,而敕之言:“好甜美者,汝当买来。
”即便持钱往买其果。
果主言:“我此树果,悉皆美好,无一恶者。
汝尝一果,足以知之。
”买果者言:“我今当一一尝之,然后当取。
若但尝一,何以可知?”寻.(接着)即取果,一一皆尝。
持来归家,长者见已,恶而不食,便一切都弃。
翻译:从前有位长者,派人拿钱到别人的园子里去买庵婆罗果来吃。
他吩咐说:“质量好、味道甜美的果子,你就买回来。
”于是那个人就拿着钱去买。
园子的主人说:“我这树上结的果子,都很好,没有一个不好的。
你只要尝一个,就知道了。
”买果子的人说:“我现在应该一一品尝,然后才买,如果只是尝一个,怎么能知道个个都很好呢?”接着他取来果子,每个都尝了一下,才拿着回了家。
长者见了,厌恶得吃不下,于是全都扔了。
驼瓮俱失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
骆驼入头瓮中食谷,又不得出。
既不得出,以为忧恼。
有一老人来语之言:“汝莫愁也,我教汝出。
汝用我语,必得速出。
汝当斩头,自得出之。
”即用其语,以刀斩头。
既复杀驼,而复破瓮。
如此痴人,世间所笑。
翻译:从前有一个人,先是在瓮里盛着谷子。
骆驼把头探进瓮中吃谷子,结果出不来了,使他感到很烦恼。
有一个老人过来告诉他说:“你不要愁,我教你一个可以让骆驼出来的办法。
你听我的话,一定很快就可以出来。
你应该把骆驼的头砍下来,骆驼自然就出来了。
”于是就听了他的话,用刀把骆驼的头砍了下来。
杀死骆驼之后,又打破了瓮。
这样愚蠢的人,被人们所嘲笑。
二、合作探究1、六则寓言分别说的是什么人?写的什么事?结果如何?2、组内探究每则寓言的寓意。
【愚人食盐】解析:(1)这故事原来说的是:修行人适当地节制饮食,少欲知足,是对于身体和修行都有好处的。
但“外道”矫枉过正,对修行却没有一点儿益处。
那种做法和笨人吃盐一样,是可笑而愚蠢的举动。
(2)去掉这层宗教的外衣,故事也可以这样认识: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和盐一样,适当地添加,可以使生活充满滋味,但太多了就会变得苦涩。
比如有人做事淡泊名利固然无妨,但如工作、生活不负责任,他的一生将碌碌无为、一事无成,于国于民均没有任何贡献。
这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
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
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愚人之所以可笑,在于他的思维出了问题,“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盐毕竟是调味品,它必须依托食物才能起作用,只看到盐能使食物鲜美,就误以为盐是鲜美的,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寓意:做事要恰到好处,过犹不及;凡事要全面谐调,避免以偏概全;学会克制私欲,不可贪得无厌;不以好恶看人,做事;……人生启示: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
比如:做事淡泊名利固然无妨,但如工作、生活不负责任,他的一生将碌碌无为、一事无成,于国于民均没有任何贡献。
;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凡事应努力达到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最佳状态。
【渴见水】解析:这个故事原来比喻:有些人强词夺理地坚持着怪僻的见解,不近情理,以为佛教戒律很宽泛、很严格,一时不能全部接受,索性舍弃不受,最终没有得道的希望,可怜可笑!在现实生活中,这确实是人惯常的心理。
觉得太难了,就干脆不做,浅尝辄止。
哪知道渴了就喝,能喝多少是多少,没有人要求你全部喝完。
重要的是做好眼前的事,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
可以制定长远的目标,但切不可因为目标太远而放弃一切努力。
寓意: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实事求是,切忌贪多求大;做好眼前事,防止好高骛远;明确目标,量力而行;心中有定,方可拒八面来风;……人生启示:制定长远的目标,切不可因为目标太远而放弃一切努力;积跬步以至千里。
【入海取沉水】解析:为了很快卖掉货物,将经过一年辛苦打捞得到的珍贵香料,烧成木炭卖掉,使珍贵稀少的东西变成了廉价普通的东西。
原因在于心情急躁,缺乏恒心和耐心,从而失去了理性的价值判断。
这故事原来比喻:要修佛果,不能怕难而生退却之心。
如果见异思迁,或者退求小果,结果自失大利,犹如沉香烧成炭卖一样,是非常可惜的。
它告诉我们:凡事如果急于求成,可能会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
寓意: 随波逐流和急于求成,会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身处困境,更需冷静;认清事物本质,不盲目效仿;执着于目标,方可取得成功。
……人生启示:有恒心、耐心,不急不躁,才不至于失去理性判断。
【尝庵婆罗果】解析:故事中的那个人用“品尝一果,怎知它果甜美”的思路,去“尽尝它果”,导致“一切都弃”的结果。
这原本是用来比喻:对待佛家的教理,不知道类推,认为只有自己一一亲身体验,才能相信,最终只能导致什么也得不到。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做事要善于从个别中发现和认识一般,不可能事事都要亲身经历后才能得到真知。
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是我们认识现实世界非常有用的思维方式。
另外也可以这样认识:实践是非常必要且有效的,然而绝对的实践主义不仅时时碰壁,而且不可能做到。
寓意:做事要善于从个别中发现和认识一般。
不可能事事都要亲身经历后才能得到真知。
实践是非常必要且有效的,然而绝对的实践主义不仅时时碰壁,而且不可能做到。
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是认识世界重要的思维方式。
【诈言马死】解析:这个故事原本比喻:现在的人们也是如此,自称善良好心,不吃酒肉,却杀害各种生灵,制造各种痛苦毒害,还虚假地自称善良,实际上暗地里无恶不作,这就像那位谎称马死的愚人。
寓意:故事中的那位骑士,因为内心的恐惧,不能参加战斗,只好装死以求保命,这种掩饰自己内心懦弱,保护自身的行为,有时候是难以避免,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危难过后,还要沽名钓誉,那就不应该了。
抨击了欺诈的人心,指出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手持佛珠,却心存伪诈之人。
【驼瓮俱失】解析:通过驼瓮俱失的事实,比喻由于违反了禁条,使自己的智慧之路和自我修养都丧失了。
寓意:我们常常面临这种类似的两难局面,由于处理不当,结果也就两者俱失了。
比如,考试作弊,可能会侥幸过关,但人格上也就有了一份缺憾,如果被老师发现了,就会受到处分,影响学业。
在这种两难的处境下,如果铤而走险,选择了作弊,那么人格的完善和学业就可能两者俱失。
这样我们和那个愚人有什么分别呢?【训练案】一、翻译下面的句子。
1.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
味道这么美的原因,是有盐的缘故。
一点点尚且如此,更何况再多一些呢。
2.若但尝一,何以可知?如果只是尝一个,怎么知道个个都很好呢?3.汝所乘马,今为所在?何以不乘?你所骑的马,现在在哪里?为什么不骑呢?4.默然无对,为人所笑。
他无话可说,被人们所嘲笑。
二、选择题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B )例句:饰以.山龟鸟兽之形A.以.盐美故而空食之B.便以.血污涂其面目C.以.其贵故,卒无买者D.以.其怖故,不能战斗B 例句和B项都是介词,“用”,其余三项都是“因为”。
2.下列对《百喻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也称《百譬经》,是一部佛经,由南朝萧齐时天竺僧人求那毗地译。
B.全书共两卷,共有98个寓言故事,均为宣扬佛教教义而作,但“除去教戒,独留寓言”,也是一部极有趣味的文学作品。
C.《百喻经》是鲁迅先生最为喜欢的一部佛经。
他曾说:“尝闻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国艺文,往往蒙其影响。
……佛藏中经,以譬喻为名者,唯《百喻经》最有条贯。
”D.《百喻经》中的故事大多短小,多讲愚人之事,看似很简单,解释也较通俗。
从这些故事可以看出,佛家关注的焦点和世俗是完全相同的。
D佛家关注的焦点有时和世俗的并不相同。
三、简答题在佛经中,经常采用寓言譬喻的方式说理。
佛教的义理玄微,一般人难以理解,所以佛经经常“假近以喻远,借彼而况此”,通过譬喻,将坚深的义理,化作浅易的故事,使人乐于闻听,易于接受。
《百喻经》是突出体现佛经这一特色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