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2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范文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范文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篇1一、导入部分上课伊始,我先说了个牛顿的故事:牛顿因为看见苹果落地,进行思考,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后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个伟大的成果。
目的是想告诉学生要注意观察、思考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的问题,并从中探索出一些规律。
然后说,随着气候渐渐转凉,学校将组织同学们进行冬季锻炼——跳绳和踢毽。
请大家翻开课本,看看从图上可以获得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反思:自我感觉这样的导入效果不错,吸引了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能马上提出一些问题。
为后面的探究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探究规律在初步认识了28+17=17+28这样的等式以后,我问:这样的等式你还能举些例子吗?(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我追问,如果一直这样说下去,能说的完吗?(学生马上回答我:不能。
)我启发道:这样的等式无穷无尽,在这里肯定有着某种规律,大家想知道吗?(想)好,大家以4人小组为单位,研究这些等式里蕴藏的规律,可以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来表示,但要说明表示的理由。
经过一番合作,学生的探究结果也出来了,主要有这样几种:甲数+乙数=乙数+甲数;△+○=○+△;逗号+句号=句号+逗号;a+b=b+a,这时我又让他们用文字叙述这一规律。
然后我小结: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律。
然后指着板书指出:我们刚才研究的就是加法交换律。
接着,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探究加法结合律。
反思: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样的设计,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第【1】篇〗世界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数学的学习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发现或创造出来。
根据这个指导思想,我认为数学教学在关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亲历性”、落实教学“主体性”,关注学生“学数学”、“做数学”的过程。
以上教学过程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整个过程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质疑、猜想、例证、观察、交流、归纳,亲历了探究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中体验了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1.注重教学目标的整合化。
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
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平衡与和谐的整合,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
在“交换律”这节课中,教师在目标领域中设置了过程性目标,不仅和学生研究了“交换律”“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了数学问题的产生、碰到问题“怎么办”和“如何解决问题”。
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
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情并提出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激励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加以观察、分析,主动获得“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又体验了成功的情感。
2.注重教学内容的现实性。
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学要求,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进行调适,开展教学活动”。
这为我们的教学改革在操作层面上指出了方向。
“交换律”这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一、成功之处1. 情境创设的有效性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新课,如购买文具、行程问题等,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些实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更积极地投入到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探究中。
2. 引导探究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规律。
例如,在探究加法交换律时,先给出一些简单的算式,如3 + 2和2+3,让学生计算结果并观察。
然后再给出更多的例子,逐步引导学生发现“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规律。
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引导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 练习设计练习的设计有层次。
从基础的填空练习,如根据加法交换律填写34+56=( )+34,到需要综合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练习,如12+35 + 88。
这样的练习安排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巩固学生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不足之处1. 学生的参与度在课堂上,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
尤其是在小组讨论环节,有些学生没有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可能是小组分工不够明确或者问题的引导不够深入。
这导致这部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可能不够透彻,在后续的练习中表现出一些困难。
2. 概念的深入理解虽然学生能够根据所给的例子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文字表述和字母表达式,但在实际应用中,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算式,学生可能只是机械地套用公式,而没有真正理解定律的内涵。
例如,在遇到一些含有括号的算式需要灵活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时,部分学生出现了错误。
3.时间把控在探究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中,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导致最后的课堂总结和作业布置有些仓促。
这可能会影响学生对整堂课重点内容的回顾,以及对课后作业要求的明确。
三、改进措施1. 提高学生参与度在小组讨论前,更加明确小组分工,例如设立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角色,确保每个学生都有任务。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后反思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运算律,对于加法交换律的内容,从知识层面上看,学生学习和理解运用起来较为简单。
而以往的学习过程中也有所渗透,让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本节课的学习为后续学习用字母表示数,简便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节课主要有三个层次的教学。
第一层次是教师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结论四个步骤,探索加法交换律;第二层次是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合作探究加法结合律;第三层次是两个规律的对比以及简单的练习应用。
本次教研活动主题是——生态结构化,让学习深度发生,因此,我围绕这一主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让学生回忆旧知的环节,即以前我们在哪里应用过这样的运算律呢?同样这样的运算律对我们之后的学习又有怎样的用途呢?通过这样的环节和问题设置,使得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了一定的结构性。
本次活动老师们都提出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及对于这堂课的建议,我也对于老师提出的想法进行了提炼和简单的拓展,具体如下:一、对于加法交换律这一规律的探索较为简单,可以采取自学的形式进行。
学生该如何自学,教师该如何指导学生自学?1.学生要明确自己自学的任务、内容、目标。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清晰合理的自学单。
2.指导学生抓住知识的特点,自寻规律。
就是对一些规律性很强的内容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和发现其中的关键点。
例如本节课要让学生说清楚什么变了?什么没变?3.平时多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概括能力,这样对于学生自学内容然后形成自己的知识有着很强的帮助性。
二、学生的猜想,发现都源于开始的观察,因此发现规律中,观察这一环节就尤为的重要。
那观察的方法有哪些呢?具体该如何观察呢?1.观察法是数学思维过程中必须掌握的,是类比,归纳的前提,是分析抽象的基础,是形成和发现数学知识的基本方法之一。
2.正确灵活的使用观察法,可以避开常规解法中繁杂的运算,是解题过程简洁明快,有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介绍在数学教学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最基本的数学概念之一。
加法交换律指的是两个数相加的结果不受加法操作数顺序的影响,而加法结合律则指的是多个数相加的结果不受加法操作数的组合方式的影响。
这两个概念对于学生日后学习更复杂的数学概念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
本文将对在教学过程中教授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一些改进意见。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教授加法交换律时,通常会以具体的实例进行演示,例如:“1 + 2” 和“2 + 1”。
然后,教师会要求学生观察并总结:“两个数相加的结果是否相同?” 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交换律的概念。
然而,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往往只能记住交换律的表达形式:“a + b = b + a”,却未能真正理解其背后的数学思想。
这导致学生在应用交换律解决实际问题时,常常会出现错误。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尝试了以下改进措施: 1. 引入具体的日常生活问题,例如:“你每天上午遇到的第一个人是小明,下午遇到的第一个人是小红。
那么,你一天遇到的第一个人总是谁?” 这样的问题能够帮助学生将抽象的交换律概念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更好地理解其含义。
2. 引导学生通过其他运算符进行类比。
例如,使用减法和乘法的例子:“3 - 1” 和“1 - 3”,“2 × 4” 和“4 × 2”。
通过对比这些不同运算符的例子,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交换律的特点。
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教授加法结合律时,通常会以具体的实例进行演示,例如:“(1 + 2) + 3” 和“1 + (2 + 3)”。
然后,教师会要求学生观察并总结:“两种方式得到的结果是否相同?” 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结合律的概念。
然而,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在应用结合律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会犯一些低级错误。
例如,他们经常会将括号内的两个数加起来,然后再与外部的数相加,而不是首先计算外部的两个数相加,然后再与括号内的数相加。
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教学反思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数学中的基本运算法则,它们在数学运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思考和总结的过程。
本文将以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为主题,结合教学反思,探讨这两个运算法则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和教学效果。
一、加法交换律加法交换律是指在加法运算中,两个数相加的结果不受加法顺序的影响。
即对于任意两个数a和b,有a+b=b+a。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导学生理解加法交换律。
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两个数的相加结果是否受到加法顺序的影响。
通过让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引导他们发现加法交换律的规律。
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游戏或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到加法交换律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曾通过给学生出示一些数字卡片,让他们两两相加,并观察加法结果是否受到加法顺序的影响。
通过这种亲身实践的方式,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加法交换律这个概念。
在教学反思中,我发现这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记忆效果方面非常有效。
二、加法结合律加法结合律是指在加法运算中,三个数相加时,无论加法顺序如何,其结果都是相同的。
即对于任意三个数a、b和c,有(a+b)+c=a+(b+c)。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结合律,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体的操作和实例。
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三个数的和,然后让他们分别改变加法顺序,观察加法结果是否相同。
通过这种实际操作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加法结合律的规律。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曾通过给学生出示一些数字卡片,让他们进行组合,并观察不同顺序组合的结果是否相同。
通过这种亲身实践的方式,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加法结合律这个概念。
在教学反思中,我发现这种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记忆效果方面非常有效。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在数学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和实际操作,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两个运算法则。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启发式教学和实践操作的方式,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听课反思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基础的概念和性质,其中包括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这两个性质在运算中非常常见且重要,它们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便利。
最近我们在课堂上就这两个性质进行了学习,下面是我对这堂课的反思。
首先,加法交换律是指在加法运算中,交换两个数的位置不会改变运算的结果。
具体地说,对于任意的两个数a和b,a+b=b+a。
这个性质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
比如,当我们购买商品时,如果我们拥有20元和30元,那么我们可以先用30元购买商品,然后再用20元购买商品,或者先用20元购买商品,再用30元购买商品。
这两种购买方式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这就是加法交换律的应用。
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加法交换律的应用有助于简化计算过程。
例如,当我计算3+7时,我可以将这个式子改为7+3,这样就更容易计算了。
这个性质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选择,使得我们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接下来,结合律是指在加法运算中,无论括号在哪里,运算的结果都是相同的。
具体地说,对于任意的三个数a、b和c,(a+b)+c=a+(b+c)。
结合律也是我们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一个概念。
比如,当我们购买多件商品时,我们可以先将其中两件商品的价格相加,然后再将第三件商品的价格与前两件商品的总价相加,结果是一样的。
这种对于多个数的加法运算可以通过结合律来简化,使得我们能够更加高效地运算。
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结合律的应用非常方便。
例如,当我计算2+(3+4)时,我可以先计算括号内的3+4,得到7,然后再将2与7相加,最后得到的结果是9。
与此相反,如果我先计算2+3,得到5,再将5与4相加,最后得到的结果也是9。
这种计算顺序上的灵活性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空间,使我们的数学运算更加灵活、高效。
总而言之,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性质,它们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便利。
在我参加这节课的过程中,我对这两个性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意识到它们在日常生活和数学运算中的实际运用。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在数学教学中,加法是一个非常基础且重要的概念。
学生在初中阶段会遇到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这两个概念。
加法的交换律表示加法运算的两个数的顺序可以互换,而结合律表示多个数相加时,可以按照任意顺序进行连加运算,结果是相同的。
这两个定律是数学运算的基本规则之一,因此在教学中需要给予充分的重视。
本文将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在教学中的实施方式和学生的学习反思进行探讨。
一、加法交换律的教学反思加法交换律是指对于任意两个数a和b,有a+b=b+a。
这个规律在日常生活中十分普遍,比如我们常常会说“2+3等于3+2”。
加法交换律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引入:在教学开始时,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入加法交换律的概念。
例如,老师可以问学生家里有几个人,然后让学生从左到右报出来,比如“爸爸、妈妈、我”,再让他们从右到左报出来,“我、妈妈、爸爸”。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顺序的不同,并且明白交换顺序不会改变结果。
2.图形化演示:借助图形化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加法交换律。
老师可以用小球或图形来表示不同的数,例如,用红色球代表2,蓝色球代表3,然后让学生按照不同的顺序排列这些球。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发现改变球的位置并不影响总数量的结果,进而理解加法交换律。
3.认识加法交换律的必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练习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加法交换律的必要性。
例如,让学生计算2+3+4和4+2+3,然后比较两个结果,通过比较可以得出加法交换律的必要性,即改变顺序不会改变结果。
4.深化理解:在学生初步掌握加法交换律后,可以通过一些拓展性的问题来深化学生的理解。
例如,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加法具有交换律,可以引导他们找出加法运算中的一些特点,比如加法无论怎样交换,两个数的和都是相同的。
通过这样的思考,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加法交换律。
二、加法结合律的教学反思加法结合律是指对于任意三个数a,b和c,有(a+b)+c=a+(b+c)。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引言在数学教学中,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常见且重要的运算律之一。
理解并掌握这两个运算律对于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对于这两个运算律的理解和运用仍存在一些困惑。
本文将结合教学经验,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改进策略。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在讲解加法交换律的过程中,我首先引入了一个简单的例子:2 + 3 = 3 + 2。
我提醒学生,无论是先加2再加3,还是先加3再加2,结果都是一样的。
然而,我注意到学生们在理解上仍有些困难。
通过观察,我发现学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定势思维:有些学生存在定势思维,他们习惯性地按照先加小数再加大数的方式进行计算,难以接受先加大数再加小数的方式。
2.概念混淆:部分学生将加法交换律与减法混淆,导致对加法交换律的理解模糊。
他们在运算过程中会错误地应用减法的规则。
针对以上问题,我将采取以下教学改进策略:1.多样化教学策略:在讲解加法交换律时,我将使用多样的教学策略,如通过引入具体的生活场景、使用图形等来帮助学生理解运算律的概念和意义。
2.问题导向学习:我会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
例如,给出一些实际情境,让学生应用加法交换律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理解能力。
3.巩固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增加一些巩固练习的环节,让学生反复练习运用加法交换律解决问题,以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操作熟练度。
结合律教学反思结合律是另一种重要的运算律,在加法和乘法中都存在。
在教学结合律时,我采取了一些常见的教学方法,如讲解和示范,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通过观察,我发现学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记忆困难:学生们在记忆和应用结合律时存在困难。
他们往往会混淆运算的顺序和括号的使用。
2.抽象理解:部分学生在理解结合律时仅停留在字面层面而难以抽象化。
他们很难将结合律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导致运用时出现困难。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一课教学反思
碧流台寄宿小学林向娟这节课主要教学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从创设的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思。
同时也符合新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理念。
在教学中主要通过让学生观察几组算式,从中总结出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学生能较快的体会出这两种加法的运算律,但在总结、交流加法的结合律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教师应适当的进行指导和帮助。
同时要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记忆加法的运算律,提高学生掌握能力。
学生的记忆方法过于单调,教师应在开发学生思维上多下功夫。
几个层次的练习,内容丰富,提供了具有价值的学习内容,使全体同学都参与到有趣的数学学习中,从验算中明白了其理论依据,从故事中分析出了其中蕴涵的运算律,既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又复习巩固了全课的内容。
在练习“想想做做”第1题第4小题时,注意让学生说清应用的运算律,这样才能为以后教学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作好铺垫。
很可惜,我引导得不是最合适,学生自己发现的不多。
整节课,由于新授部分花时较多,显得稍有拖沓,导致了有些练习来不及处理。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单元《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教研反思两篇第一篇:《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本单元是在学习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对一部分算式的简算,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小数、分数简算做好铺垫。
一、了解本单元的特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学习运算律的开始,学生比较陌生,对简便计算会有畏惧感。
为了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我这样在本单元开课,即总结本单元运用运算律的特点:一部分看似复杂的算式,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就能达到口算,所以本单元学习的是口算方法。
学生很好奇,同时心想口算多简单,于是会心一笑,有了学习新知的愿望和学会的信心。
二、辨清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内涵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学生会新的验算方法,即交换加数的位置计算,比较结果。
孩子们的思维停留在交换律的表面形式上,即两个数相加的情况。
学习了加法结合律,部分孩子对两个运算律界限模糊,认为只要有括号就是结合律。
我引导大家再次回到概念理解比较,发现:只要加数的位置变了,就和我们的座位位置变了一样,就是交换律;结合律是加数的位置不变,而是计算的顺序变了。
通过甄别感悟,大家终于明白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内涵。
三、熟练运用运算定律凑百、凑十大家对如何运用运算定律仍模糊,通过实例,发现若两数加起来能凑整千、整百或整十,这样学生就会有目的地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真正感悟出计算中使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好处,并能恰如其分地运用。
所以看到题目一定要仔细观察,观察其特点,想清用什么方法能凑整千、整百或整十。
四、巧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计算本单元学习,就是利用凑千、百、十,使计算能口算,所以只要能达到口算目的,就可以。
如1+2+3+4+……+97+98+99+100,学生马上想到凑整百;99+98+97+96+10,学生也马上想到凑整百;99+97+98+96,学生只在加法能否凑百考虑,结果行不通,若把99看作100-1,依次类推,马上就能口算结果。
教学参考书上说,“计数的结果与计数的顺序无关”,来说明两个运算定律的统一性。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在数学中,加法交换律是指两个数相加的结果不受它们的顺序影响,而加法结合律是指三个数相加时,先计算前两个数的和,再与第三个数相加的结果是相同的。
这两个法则是数学中基本的运算法则,对于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以下是我对这两个法则教学的反思:首先是加法交换律的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加法交换律的概念。
例如,我可以给学生出示两个数字,要求他们先按顺序相加,然后再交换数字的顺序相加,通过对比结果,让学生发现加法交换律的规律。
此外,我还会设计一些实际的问题,让学生应用加法交换律解决问题,例如购物时计算总金额、分配物品等。
通过实际问题的应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
其次是加法结合律的教学。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结合律,我通常会使用图形、模型或实物等方式进行教学。
例如,我可以使用色块或小球代表数字,让学生亲自进行操作,通过组合和重新排列,让学生发现加法结合律的规律。
此外,我还会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或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应用加法结合律,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应用加法结合律。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会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我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教学。
不同的学生在理解和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方面存在差异,我会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两个法则。
最后,我会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在教学结束后,我会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在购物、分账、统计等方面。
通过实际应用,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应用这两个法则,并将其变成他们日常生活中的思维习惯。
总的来说,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数学中基本的运算法则,在教学中,我们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实际问题和多种形式的教学来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这两个法则。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在教学中,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是数学中最基本的加法运算性质。
加法交换律指的是两个数的相加顺序可以互换而结果不变,即a+b=b+a;加法结合律指的是三个数相加时,先将前两个数相加,然后再与第三个数相加,结果不变,即(a+b)+c=a+(b+c)。
通过教学反思,我认识到在教授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时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首先,我发现在教学中应该突出数学定律的普遍性和普遍性。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在日常生活和数学中都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来认识这些定律。
例如,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生活场景或活动,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实践,通过实际操作来体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如在一个游戏中,让学生们先进行自由的加法运算,然后让他们发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对游戏的结果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会从经验中逐渐体会到这些定律的普遍性和普遍性,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这些定律。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启发学生发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规律,并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这两个定律,我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或例子,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推理。
例如,我可以给学生一些具体的加法算式,比如3+5+7,通过让学生把3和5相加得到8,再把8和7相加得到15,进而引导他们发现(a+b)+c=a+(b+c)的规律。
我还可以设计一些类似的问题,让学生观察和总结,从而加深他们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理解。
此外,在教学中还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例如,我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强的数学游戏和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优势。
另外,我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如幻灯片或视频,向学生展示一些有趣的例子和图像,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定律。
同时,我还会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的方式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教学反思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是四年级下册第27-32页的内容,本单元教材的一个鲜明的特点是,不在仅仅给出一些数值计算的事例,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规律,而是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
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从探究﹑尝试﹑交流﹑质疑到最后的灵活运用我抓住以下几点。
首先要理解定律。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教学是通过直观借助具体情节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我让学生把两个定律放在一起它们的异同点。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是在什么变了什么没变的情况下使用的。
加法的交换律(a+b=b+a)是加数不变改变加数的位置和不变,也就是说加法的交换律只改变了加数的位置。
加法的结合律(a+b)+c=a+(b+c)是加数和加数的位置都不变,改变的是运算的顺序。
第二,适时运用定律。
运用运算定律是为了运算更加简便,那种定律用着方便就用那种定律。
比如:37+56+23在运算时用加法的交换律就行了。
而56+37+23就可以直接使用加法的结合律了。
第三,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扩展运用。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不单是把定律直接使用还可以把加数拆开了使用。
如:138+56拆成138+2+54就很快得出140+54得194。
特别是在做8+98+998+9998+99998一题时把8拆成4个2算式就变成(2+98)+(2+998)+(2+9998)+(2+99998)=100+1000+10000+100000=111100。
这个算式计算就变得十分简便了。
第四,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合并使用。
在做连加的计算中,常常是把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放在一起使用的。
我给学生举了个简单的例子:12+15+11+25+38+19可以把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同时使用写成(12+38)+(15+25)+(11+19)=50+40+30=120。
在计算连加的算式中,把能凑整十整百的两个数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直接加起来没有必要一步一步地使用这两个定律。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一、引言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数学运算中的基础概念,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两个概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将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进行反思,总结其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方案,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二、教学设计在进行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设计时,我们参考了教材内容,并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1. 清晰而简洁的目标在教学开始时,我们明确了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目标,即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定义,并能够正确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2. 引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各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如故事讲解、游戏活动和小组讨论等,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 多种形式的呈现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多种形式的呈现,包括文字、图表和实际例子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原理和应用。
4. 实践运用我们鼓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参与,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实践运用,以加深他们对于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三、实施情况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以下一些值得肯定的亮点和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
1. 亮点总结•教学目标明确:在教学设计中设置了清晰明确的目标,有利于学生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兴趣引发: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游戏活动,有效地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呈现方式多样:在呈现知识内容时,我们使用了多种形式的呈现,如文字、图表和实际例子,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 不足之处分析•缺乏足够的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应用还不够熟练,这可能是由于练习不足所致。
•缺乏巩固和复习环节:在教学设计中,我们没有设置足够的巩固和复习环节,导致部分学生在应用知识时出现困难。
四、改进方案基于以上的实施情况分析,我们提出以下的改进方案:1. 增加练习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增加足够的练习环节,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应用。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通过同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加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六单元第1课时的内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运算定律,对于加法交换律的内容,从知识的层面上看,学生学习、理解、运用起来比较容易。
而且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也已经渗透,让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学习加法的运算定律,为以后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基础,同时也为简便运算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律发现的过程,理解不同算式间的相等关系,发现规律,概括运算律。
教学难点概括并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引入新课。
1、出示图片:师:同学们喜欢体育活动吗?最喜欢哪些活动呢?看看图中的小朋友喜欢哪些体育活动?你从图中还知道了什么?生:3个已知信息:28个男生在跳绳,17个女生在跳绳,23个女生在踢毽子2、师:根据已知的3个条件,你能提几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板书:(1)跳绳的有多少人?(2)参加活动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3)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4)跳绳的男生和踢毽子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机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自由地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初步感知情境中的条件和问题。
)二、探索加法交换律。
(一)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
1、师:同学们想到了这几个问题,我们先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来解决解决问题(1):跳绳的有多少人?怎样列式,还能怎么列?学生说列式板书:28+17 17+282、师:同样的条件,同样的问题,我们列出了两个算式仔细观察,发现特点。
师:仔细观察,比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生:两个加数的位置不同。
师:位置怎样了?课件演示动态交换过程。
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精选6篇〕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精选6篇〕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篇1《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为《运算律》的第一课时,而在这一单元之前,学生经过了三年多时间的四那么运算学习,并对这些已经有一些感性认识的根底:如在10以内的加法中,学生看着一个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在万以内的加法中,通过验算方法的教学,学生已经知道调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结果不变这个道理。
最近教学完“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后,我进展了反思,对如何使学生经历探究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如何开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有了进一步的感悟。
一、学生经历有效地探究过程。
教学这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解决熟悉的实际问题引入的,让学生通过观察、比拟和分析^p ,初步感受运算的规律。
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观察比拟,发现规律。
我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历,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认识由感性逐步开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
二、注意数学学习方法的浸透。
加法结合律是本课教学难点,由于在探究加法交换律时,学生经历了“观察发现——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学习过程,在此根底上,再让学生探究加法结合律,老师加以适当的引导,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将已有学习方法浸透到探究加法结合律中,很容易感受到三个数相加蕴含的运算规律。
学生不但理解了加法运算律的过程,同时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中注意沟通知识间的联络。
在教学完加法交换律时,我及时把新学的知识和加法计算的验算结合起来,让学生回忆交换加数验算的方法,明确与加法交换律之间的联络。
在教学完加法结合律时,又出示了两道口算题9+7、34+27,让学生回忆口算过程。
这样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及时沟通,加深了对已有知识经历的认识,同时加深了对新知的理解。
在最后的进步稳固阶段,结合练习为下节课学习加法简便计算垫下了根底。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和加法运算律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
例如:在10以内的加法中,学生看着一个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在学习笔算加法的验算时,学生已经知道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加得的结果不变。
所以从知识层面上看,学生学习、理解运用起来比较容易。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有以下感想:
一、“情景”使学习充满兴趣
我从现实生活出发,以学校的体育活动为教学的切入点,提出“同学们喜欢那些体育活动,从图中你了解到了那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请学生用数学的角度自由地提出加法问题。
由于是学生身边熟悉、感兴趣的活动课,学生很快投入进来,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从而主动的去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体验”使学习充满乐趣
新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经历有效地探索过程”。
因此,在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考虑到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机会,我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列出28+17=45、17+28=45两道算式,再组织学生观察比较两个式子的特点,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
随后,我又引导学生自己照样子仿写等式,运用学生自己所写的等式,再次观察、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感知其中的规律。
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表示加法的运算律,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师生交流,再次让学生说出符号和文字所表示的意义,让学生经历由数字上升到用符号、字母表示的一种抽象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到加法交换律的形成,提高学生掌握能力。
这个环节,为学生提供来了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在学生充分感知个性创造的基础上,构建了简单的数学模型,从用符号表示规律和用字母表示规律,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间接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由于学生刚经历了加法交换律的探索过程。
所以就自然而然地把刚才所用的方法迁移到加法结合律的学习上。
同样以学生为主体,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激励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积极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猜测一举例验证一归纳结论一运用”这一数学学习全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
三、“练习”使学习充满情趣
学数学就是要学以致用,在教学完两个运算律后我设计了层次不同的练习及时巩固了新知。
第一题采用游戏的形式,既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又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所学知识,锻炼思维。
让学生判断(84+68)+32和84+(68+23)是否得数相等,我巧用了“上当法”,制造错误陷阱,使学生在不经意间犯错。
在一直都对的情况下,思维定势让学生必然要错,然而,这样的错误对于学生来说,记忆却异常深刻,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在计算时,题目一定要仔细看清。
根据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是以后学习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并不难。
但要让学生形成简便计算的意识,比会进行简便计算更重要。
因此此处通过比赛口算45+ (88+12) 、 (45+88)+12两道算式,让学生在比先后的过程中,萌发如何计算快的意识,其实就是运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的过程,使学生在计算中便感受到运算律的作用,为下节课学习加法简便计算教学垫下了基础。
本课不足之处:
1、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应该将学生举出的例子板书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通过多个例子,学生能更好地感受运算律。
2、通过例题和学生举例,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从用符号表示规律到用字母表示规律,总结出加法结合律。
在这里,学生能体会出这两种运算律,但还应该让学生再说一说运算律的含义,可能学生语言表达起来有些困难,说不清楚,但不要求孩子要一字不差的把规律说出来,只要能理解就够了,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最后的小故事与本课知识联系不大,可以舍去。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反思,及时改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