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80.50 KB
- 文档页数:4
根据最新人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
知识点总结
本文总结了最新人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的主要知识点。
下面是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
1. 物质的纯净与混合物质的纯净与混合
- 纯净物质是由同一种物质组成的,例如金子、水等。
混合物
由不同种物质混合而成,例如沙子与石子的混合。
- 可通过物质的物理性质来区分纯净物质和混合物,例如熔点、沸点等。
2. 溶液与晶体溶液与晶体
-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混合形成的,例如盐水就是由盐和水组
成的溶液。
晶体则是由溶液中的溶质结晶形成的固体物质。
- 可通过加热获得水溶液中的溶质的晶体。
3. 物质的质量与密度物质的质量与密度
- 物质的质量用于表示物体的重量,质量可以通过天平来测量。
- 密度是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可以通过质量和体积的比率来计算。
4. 混合物的分离混合物的分离
- 混合物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离,例如过滤、磁力、手工挑选等。
- 分离混合物的方法要根据混合物的性质来选择。
5. 水的重要性水的重要性
- 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物质之一,是生命的基础。
- 可以通过加热水来得到水蒸气,通过冷凝水蒸气来得到液态水。
以上是本文对最新人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的知识点进行的总结。
希望对学习该单元的同学有所帮助。
七年级整册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科学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而在七年级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接触到了许多科学知识点。
本文将对七年级整册科学课程中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一、物质的性质物质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基本单位,其性质对于我们了解事物的本质和发生变化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在七年级的科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以下物质的性质:1. 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不同态的物质具有不同的形状、体积和运动状态。
2. 物质的热性质:包括熔化、凝固、汽化和凝华等热变化过程。
3. 物质的化学性质:指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燃烧、腐蚀等。
二、各类物质的分类和性质在七年级的科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不同种类的物质,并了解了它们的分类和性质。
1. 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2. 酸、碱和盐:酸味酸性溶液,能溶解金属,变红蓝色的红石方程试纸;碱味苦碱性溶液,能发生中和反应,变红红蓝蓝石方程试纸;盐是由酸和碱反应生成的物质,可晶体化、溶于水等。
3. 金属和非金属:金属具有导电性、延展性、硬度等特点,可用来制造各种器件;非金属则大多用于绝缘材料、填充材料等。
三、能量的转化和运输能量是物质运动和变化的推动力,我们学习了七年级科学课程中能量的转化和运输。
1. 动能和势能: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或形状而具有的能量。
2. 能量的转化: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如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热能、光能等。
3. 热能的传递:热能可以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传递,这对于我们理解热传导、流体运动和天体能量传输等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四、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生物是地球上最为复杂的有机体,了解生物的结构和功能对于我们理解生命现象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作用。
1. 生物的基本单位:由细胞组成,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2. 生物的组织和器官:细胞可以组成不同的组织,组织又可以组成器官,器官协同工作完成生物的各种功能。
姓名黄春海学生姓名赵佳烨填写时间2008.12.29 学科科学年级初一教材版本浙教版阶段观察期□第()周维护期□本人课时统计第(2 )课时共( 4 )课时课题名称初三科学第一册总复习二课时计划第( 2 )课时共()课时上课时间2009.1.3教学目标同步教学只是内容个性话学习问题解决教学重点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动物和植物的分类教学难点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动物和植物的分类教学过程复习:刻度尺的使用,量筒的使用和读数,托盘天平的称量方法及读数。
第一节一:生物和非生物区别基本标准:1.具有严谨的结构——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都有新陈代谢作用。
3.都有应激性。
4.都有生长现象。
5.都能生殖和发育。
6.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7.都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二:动物和植物的区别1、细胞构造:植物--有纤维素质的细胞壁、有叶绿体、有中央大液泡动物-- 无2、外形:植物--有技条繁杂的外观动物-- 外形结实,附有肢体3、体内:植物--无复杂器官动物-- 器官众多,复杂4、营养方式:植物--自生营养动物-- 异生营养5、生长:植物--无限生长动物-- 有限生长6、行动:植物--不能自由走动动物--可以自由走动7、激感:植物--无神经系统,对刺激反应缓慢动物-- 有神经系统,对刺激反应快速三:常见的动物脊椎动物鱼类,鸟类,哺乳类,两栖类,爬行类无脊椎动物身体多细胞扁形动物——涡虫腔肠动物——水母棘皮动物——海星节肢动物——蝴蝶软体动物——蛤环节动物——蚯蚓线形动物——圆形蠕虫身体单细胞原生动物——草履虫常见的植物种子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孢子植物苔藓植物厥类植物藻类植物林耐(瑞典)和生物分类界、门、纲、目、科、属、种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分类单位越小,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就越大,亲缘关系就越近。
四,细胞知识常识;1509年,荷兰人制造出了第一台显微镜。
1665年,英国人胡克第一次发现细胞。
1831年,英国人布朗发现植物细胞内有细胞核。
七年级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在七年级科学中,我们学习了很多知识,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等。
这些知识点在以后的学习中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需要对这些知识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归纳总结。
一、生物方面
1.细胞结构: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组成。
2.植物器官:植物包括根、茎、叶和花等器官,每个器官都有自己的功能。
3.动物器官:动物包括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等器官,每个器官都有自己的功能。
4.种群和生态: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的生态位,生态系统由相互作用的生物体和非生物体组成。
二、化学方面
1.物质的性质:物质包括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在化学中我们需要了解它们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2.常见元素和化合物:化学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而化合物是由不同的元素组成的。
3.化学反应:化学反应包括化学平衡、酸碱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等。
4.化学能量: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包括化学反应的放热和吸热等。
三、物理方面
1.运动规律和力:牛顿三大定律是物理学的基本定律,同时我们还需要了解力的概念和种类。
2.机械能和功: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而功则是力对物体作用产生的效果。
3.声和光:声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而光是由电磁波产生的。
4.电学和磁学:电学和磁学是物理学的基础科学,电和磁都是由电子产生的。
以上是七年级科学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其自己的重要性和意义,我们需要认真学习和理解。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我们不仅可以学习到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我们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为我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第二章空气2.1空气的存在1、一切物质都有质量,空气作为一种物质也有质量。
2、地球周围有一层厚厚的大气层,它对地球上所有的物体都会产生保护的作用。
一个物体,只要在空气中,就会受到上下前后左右各个方向的大气压作用。
3、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并且非常大。
4、大气压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比如:水泵、塑料吸盘、挂衣钩、吸管、抽水机等。
5、大气压过低,人呼吸的时候氧气摄入会减少,使人呼吸急促,心率加快,严重时会导致昏迷;大气压过高,空气相对干燥,容易诱发哮喘等疾病。
6、空调一般安装在上部,暖气片一般安装在底部,是为了空气对流(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
7、空气的水平运动主要是地球上不同地区接收的太阳热量不同而形成的,也和地球自转、地形、空气和地面的摩擦有关。
2.2空气的成分1、空气是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也是重要的自然资源2、红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白烟(五氧化二磷),探究空气的成分实验中,当燃烧结束后,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被吸入了集气瓶,白烟消失,进入集气瓶的水的体积约占其体积的五分之一。
3、烟一般是固体小颗粒,雾一般是液体小液滴,烟雾是2者混合。
4、空气的组成: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其他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氮气大约78%,氧气大约21%,二氧化碳大约0.03%。
5、像空气一样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物质叫做混合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称为纯净物。
6、稀有气体不活泼,曾被叫做隋性气体,但是也能够与一些物质发生反应。
氦气也可以用来填充气球,当电流通过稀有气体的灯管时,就会发出五颜六色的光。
7、法国的拉瓦锡首先发现空气的组成,实验的材料是氧化汞。
8、工业上可以从空气中获得氮气和氧气,这是根据他们的沸点不同。
这种方法叫分离空气法,是物理变化。
9、人们将液氮和液氧分别装入钢瓶中,提供给各机构使用,盛液氮的钢瓶被漆成黑色,盛液氧的钢瓶被漆成蓝色。
液氮可以用来降温,医院以前用氧气瓶,然后逐渐被中央氧气替代。
七下极地地区知识点极地地区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带,主要包括北极和南极两个地区。
这两个地区具有独特的地理、气候和生态特点,也是人类科学探索的重要领域。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极地地区的知识点。
一、地理特点1. 极地地区是地球上纬度最高的地带,北极位于北纬66°33',南极位于南纬66°33'。
2. 极地地区的地理环境极端恶劣,气候寒冷,气温极低,长时间处于极夜或极昼状态。
3. 极地地区的地貌特征主要由冰川、冰盖和冰山构成,同时也有少量的陆地和海洋。
二、气候特点1. 极地地区的气候极其寒冷,气温常年低于零下40摄氏度,极地地区的气温变化幅度较小。
2. 极地地区的气候干燥,降水量很少,而且大部分为雪和冰晶。
3. 极地地区的气候季节性明显,一年中有长时间的极夜和极昼。
三、生态系统1. 极地地区的生态系统独特而脆弱,主要由冰盖、冰川、冻土和海洋组成。
2. 极地地区的生物资源相对较少,但却有很多适应极寒环境的特殊生物,如北极熊、企鹅等。
3. 极地地区的海洋生态系统丰富多样,有许多独特的海洋生物,如南极鲸、北极海豹等。
四、科学探索1. 极地地区是人类科学探索的重要领域,科学家们通过探险、观测和研究,对极地地区的气候变化、生态系统、地质构造等进行深入研究。
2. 极地地区的科学探索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变化和演化过程,为气候预测、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3. 极地地区的科学探索也有助于发展新的科学技术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如极地考古、极地地质勘探等领域。
五、环境保护1. 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至关重要,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极地地区的影响日益显现。
2. 极地地区的冰盖和冰川正在快速消融,海洋生态系统面临破坏和威胁。
3. 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制定并执行相关环境保护政策,保护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确保其可持续发展。
六、人类活动1. 极地地区的资源开发和人类活动日益增多,如石油开采、渔业和旅游等。
七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总结第1节感觉世界一、感觉1.感觉产生的过程:信息经神经传送到大脑的神经中枢刺激-----------→感觉器官-----------------------------------→大脑感受环境中的刺形成各种感觉激,并发出信息⑴所有的感觉都在形成的。
⑵大脑内有各种中枢:视觉中枢、嗅觉中枢、听觉中枢等。
⑶感觉器官:是指感受器及附属结构,是比系统低的结构层次。
⑷感受器:是感觉器官的一部分,是游离的神经末梢,能产生兴奋的部分,属细胞层次。
①感觉器官(填“一定”或“不一定”,下同)是器官;感受器是器官。
②感觉器官(填“可以”或“不可以”,下同)感受刺激;感受器感受刺激。
⑸五种基本感觉、感觉器官及其感受器:2.影响感觉的因素有和。
前者会影响人们的反应时间;后者会影响人们的神经系统,尤其是。
二、皮肤和皮肤感觉1.人体最大的器官是,具有、、和的感觉功能。
除此之外,还具有防止身体、、保护身体等功能。
2.各个部位的皮肤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
⑴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这是因为。
盲人的触觉比普通人要敏感。
⑵痛觉对人体有作用或作用。
⑶冷热觉是因为皮肤上有冷热觉感受器(能感受外界冷热刺激,由神经细胞构成)。
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
1三、鼻和嗅觉1.嗅觉是指由气体物质刺激所引起的感觉。
2.嗅觉的形成过程:刺激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外界气味------→嗅觉神经末梢(嗅觉感受器)------→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大脑(形成嗅觉)3.嗅觉的特点:长时间而闻不出⑴适应性: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这种味道;年龄动物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和⑵差异性:嗅觉敏感的程度因①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填“大”或“小”);②不同年龄的人的嗅觉敏感程度不同:随着年龄增长,嗅觉会。
气味种类⑶选择性:同一个体对不同物质气味的敏感程度不同。
-------四、舌和味觉1.舌头表面有许多小凸点,内含有,其上有味觉神经和味觉感受器--- ,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物质的刺激最敏感。
第二章:观察生物第一节:生物与非生物1、蜗牛的相关知识:蜗牛是腹足纲的软体动物,整个身体分为:壳、足、触角、眼、口。
蜗牛具有触觉(触角部位最灵敏)、嗅觉、味觉、视觉,但无听觉;食物主要为植物的根、叶和叶芽,因此对农作物的危害较大,所以是农业的害虫。
2、生物与非生物:最大的区别是有无生命,即有无新陈代谢。
3、动物与植物(1)动物和植物都属于生物两者最大的区别是:营养方式不同。
动物:由于细胞中无叶绿体,自身不能制造养料,要摄取食物来获得营养。
植物:细胞内有叶绿体,能利用阳光、水、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
第二节:细胞1、细胞学说创立的历史:① 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利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了木栓的细胞壁结构,提出了“细胞”这个名词。
② 1831年英国科学家布朗发现了植物细胞内的细胞核。
③德国诗人歌德提出了“原型”说,另一位德国科学家提出了“原液”说。
④ 19世纪40年代,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在总结前有经验基础上,共同提出了“细胞学说”。
⑤魏尔啸提出:一切细胞来自于细胞。
⑥细胞学说: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单位;细胞是由细胞分裂产生的。
2、细胞的结构:(1)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保护和控制细胞物质的进出);细胞质(细胞内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与繁殖后代有关,是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2)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保护和控制细胞物质的进出)细胞质(细胞内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与繁殖后代有关,是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细胞壁(具保护和支持作用,主要成分为纤维素)液泡(内含细胞液)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内有叶绿素)3、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4、并非所有的植物细胞都有叶绿体,如根细胞,洋葱内表皮细胞没有叶绿体。
5、显微镜使用的主要步骤(1)安放: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置于体前略偏左。
(2)对光:转动物镜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转动遮光器,选用较大的光圈。
浙教版七下科学知识要点可打印
浙江教育版七年级科学共分为五个模块,分别是“运动的描述”、“运动的规律”、“地球运动与日月食”、“物质的变化与组成”、“电学基础”。
下面是这些模块中的主要知识点。
一、运动的描述
1.运动的基本概念:位置、时间、位移、速度、加速度;
2.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周期运动和往复运动的特征;
3.运动图象的绘制及分析,运动的图象与运动的规律的关系。
二、运动的规律
1.牛顿第一定律:物体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状态;
2.牛顿第二定律:物体所受合力等于其质量乘以加速度;
3.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有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三、地球运动与日月食
1.地球的形状、大小及自转、公转的基本特征;
2.人类对日月食的理解及其发生的原因;
3.星体间的距离单位,光年,了解太阳系、银河系、宇宙,及耗时问题。
四、物质的变化与组成
1.物质分类:元素、化合物、混合物;
2.物质的性质:硬度、弹性、延展性、脆性;
3.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4.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及其在物质性质和物质变化中的作用。
五、电学基础
1.电荷的基本性质、人类对电荷的认识及其发展史;
2.电流的概念和单位,电路的基本概念与电路图符号;
3.欧姆定律、功率的概念和单位、电阻的定义及分类;
4.电学功能元件的简单应用:电灯泡、电线、电源、拨动开关等。
以上是浙江教育版七年级科学的主要知识点,同时,这些知识点都会涉及到一些适当的实例和案例分析、生活或实验中的应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七年级科学第二章知识点一、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地球上各种生物的种类、结构、数量、分布和相互关系等方面的差异和多样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护生态平衡、生命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
1.生物多样性的种类:地球上的生物主要分为植物、动物、微生物三类。
根据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和作用,可以将它们各自分为多种类型。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对维护生态平衡、促进自然循环、增强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生物多样性也享有一定的生态、经济和文化价值。
二、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1.细胞的基本组成:细胞是生物形态和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单位,主要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组成。
2.动植物细胞的异同: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概括地有以下几点不同之处:植物细胞有细胞壁、质体、叶绿体;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有中心体。
3.细胞器的功能:细胞器是细胞的“工厂”,包括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等,它们各自担负着不同的生命活动功能。
三、物质的分子构成物质是构成一切物体的基本单位,物质在分子水平上具有不同状态和性质。
了解物质分子构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变化规律。
1.物质的基本构成:物质主要由原子、分子、离子等构成。
2.物质分子的结构:分子由原子组成,根据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物质分子的种类和性质也不同。
3.物质分子构成对物质性质的影响:物质分子的不同构成方式决定了物质的各种性质和变化规律。
四、化学元素与化合物化学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通过化学键连接构成的。
了解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1.化学元素的基本概念:化学元素是一种物质,由相同的原子组成,具有一定的物化性质。
2.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化学元素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有固定的组成比例和分子式。
3.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质:不同化学元素和不同化合物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浙教版科学七上第一章科学入门一、科学在我们身边作为科学的入门,本节内容从自然界的一些奇妙现象入手,通过对这些自然现象的疑问,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相应答案的学科。
观察、实验、思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着世界,但是我们要辩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
它对我们的生活既带来了正面的影响,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从而理解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实验和观察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
要进行实验,就要了解一些常用的仪器及其用途和实验室的操作规程。
试管:是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可以加热,用途十分广泛。
试管加热时要用试管夹(长柄向内,短柄向外,手握长柄)。
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应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
加热时试管要倾斜45度。
,并先均匀预热,再在液体集中部位加热。
热的试管不能骤冷,以免试管破裂。
停表:用来测量时间,主要是测定时间间隔。
天平和砝码:配套使用,测量物体的质量。
电流表:测定电流的大小。
电压表:测定电压的大小。
显微镜:用来观察细胞等肉眼无法观察的微观世界的物质及变化。
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实验室的主要热源。
使用时用它的外焰加热。
烧杯:能用于较多试剂的反应容器,并能配制、稀释溶液等。
表面皿:可暂时盛放少量的固体和液体。
药匙:用来取用少量固体。
玻璃棒:主要用于搅拌、引流、转移固体药品。
认识自然界的事物要从观察开始。
首先要有正确的观察态度,不能为了观察而观察,要明确观察目的,全面、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通过比较、分析,正确地描述、记录实验现象。
由于人体感官具有局限性,所以运用感觉器官的观察——直接观察往往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
为了能正确地进行观察,做出准确的判断,我们可以借助工具,扩大观察的范围和进行数据的测量。
三、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测量和观察是我们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第1节感觉世界(知识要点+练习)有答案解析版一、知识点简要1.第一节感觉世界1、人的感受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其中_____和_____又可统称为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_____,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_____。
4、嗅觉的形成:_____→__________(接收刺激)→__________(将信息传递到大脑)→_____(形成嗅觉)嗅觉的特点:①_____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__________(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的不同而不同。
5、舌头表面的每个_____上都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
味觉的形成:_____→_____(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__________(接受刺激)→__________(将信息传递到大脑)→__________(形成味觉)。
6味道酸甜苦咸敏感区域舌侧(中)舌尖舌根舌侧(前)【答案】一、选择题2.“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心情。
”这是南宋诗人陆游的《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诗中“花气袭人”和“鹊声穿树”描述了诗人的感觉正确的是()A.听觉和视觉B.嗅觉和视觉C.触觉和味觉D.嗅觉和听觉【答案】D3.早春二月,我们会常吃大蒜以预防流感。
一个正常人吃大蒜时,旁人会闻到一股蒜味,但是他自己却闻不到。
这是因为()A.嗅觉细胞暂时失去感觉功能B.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C.嗅觉细胞接受的信息无法传到大脑D.不同的人嗅觉灵敏程度差异很大【答案】B4.小明感觉不舒服,为初步判断小明是否发烧,妈妈总会触摸他的额头。
妈妈用的是()A.手心B.手背C.自己的额头D.自己的脸颊【答案】B5.在医生对已经实施局部麻醉的病人进行手术的过程中,病人的感觉状况应是()A.痛觉和触觉完全消失B.痛觉存在,触觉消失C.痛觉和触觉都存在D.痛觉消失,触觉存在【答案】D6.右图为盲人在“阅读”盲文。
七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总结七年级科学下册主要包含物质的组成与性质、声音、电路基本知识、生物多样性、地球运动和天文学、植物生长和发展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本下册的知识点总结。
一、物质的组成与性质
1. 物质的分类
2. 物质的组成
3. 物质的性质
4. 物质的变化
二、声音
1. 声音的产生
2. 声音的传播
3. 声音的特性
三、电路基本知识
1. 电的产生和电荷
2. 电路的基本组成部分
3.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4. 电路的开关和检测
四、生物多样性
1. 生物多样性的定义
2. 生物种类的分类及特点
3. 生物的互相依存关系
4. 生物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五、地球运动和天文学
1. 地球的运动和倾斜
2. 星座和日月星辰的运动
3. 地球对月亮的引力和月相
4. 日食和月食的形成
六、植物生长和发展
1. 植物的组成
2. 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3. 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4. 利用植物提取纯净水的方法
以上是七年级科学下册的主要知识点总结,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掌握这些知识点,以此为基础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更加顺利地学习科学知识。
同时,也要时刻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精神,用科学的眼光探讨更多有趣的事物。
七下科学——关于实像和虚像的考点总结
1、实像、虚像
物体身上每一点射出的光线经镜子反射或折射后, 光线会聚到一点, 所成的像叫做实像,它是实际光线的交点。
如果经镜子反射或折射后,光线发散反向延长后相交到一点,所成的像叫做虚像。
实像、虚像人眼都是可以看到的,但是实像可以被光屏承接到。
2、呈虚像的情形有哪些?
(1)平面镜成像:照镜子、水面的倒影
(2)透镜成像的时候,物体位于一倍焦距以内的时候呈得像,比如放大镜观察物体的时候呈的像
3、呈实像的情形有哪些?
(1)小孔成像
(2)透镜成像的时候,物体位于一倍焦距以外的时候呈得像(幻灯机、照相机、摄像机、人的眼睛成像)
4、实像可以放大,也可以缩小,但是一定是倒立的
5、实像放大的情形
(1)凸透镜成像的时候,物体位于一倍焦距以外,两倍焦距以内的时候呈得像(如幻灯机)
(2)小孔成像——光源距离小孔距离小于小孔到光屏的距离
6、实像缩小的情形
(1)凸透镜成像的时候,物体位于两倍焦距以外的时候呈得像(如摄像机、照相机、人眼睛成像系统)
(2)小孔成像——光源距离小孔距离大于小孔到光屏的距离
7、实像等大的情形
(1)凸透镜成像的时候,物体位于两倍焦距的时候呈得像——利用此规律可以测凸透镜的焦距大小
(2)小孔成像——光源距离小孔距离等于小孔到光屏的距离
综合以上的总结,我们可以得到实像可以放大,也可以缩小,也可以等大,但是实像一定是倒立在光屏上的,包括我么的眼球成像系统,在视网膜上其实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而且在凸透镜成像实验的时候,如果是成实像,那么即使去掉光屏,眼睛仍能看到这个像。
一、物质的颗粒运动
1.物质由微观颗粒构成,包括原子、分子以及离子。
2.微观颗粒不断运动,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
在低温下,颗粒运动缓慢,而在高温下,颗粒运动加快。
3.固体物质中的颗粒排列紧密,有固定的位置,仅有微小的振动;液
体物质中的颗粒紧密排列,无固定位置,有自由流动;气体物质中的颗粒
间距较大,无固定位置,自由运动。
二、固体的性质和变化
1.固体有一定形状和体积,不易被压缩。
2.固体物质可以通过加热、加压和溶解等方式发生物理性质的变化。
3.固体物质可以经过熔化、凝固、升华和溶解等方式发生物质的相变。
三、液体的性质和变化
1.液体没有一定的形状,有一定的体积,不易被压缩。
2.液体可以通过加热、加压和溶解等方式发生物理性质的变化。
3.液体物质可以经过汽化、凝结和溶解等方式发生物质的相变。
四、气体的性质和变化
1.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可以被压缩。
2.气体可以通过加热、加压和溶解等方式发生物理性质的变化。
3.气体物质可以经过液化、气化和溶解等方式发生物质的相变。
五、物质的三态转化
1.固体经过加热可以发生熔化变成液体,经过冷却可以发生凝固变成固体。
2.液体经过加热可以发生汽化变成气体,经过冷却可以发生凝结变成液体。
3.气体经过加热可以发生气化变成气体,经过冷却可以发生液化变成液体。
以上是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的主要知识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可以深入了解物质的本质和性质,并且对物质的相变过程有更清晰的认识。
初一上册第一章星空巡礼(观天认星、银河系、太阳、行星和卫星、太阳系小天体)第二章昼夜与四季(昼夜的成因、四季与节气、月球和月相)第三章地球(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时区和日界线、地图)第四章变化的地形(火上和地震、海陆的变迁、地形的缓慢变化)第五章地球上的生物(艳丽多姿的生物、生物的基本特征)第六章生物的主要类群(动物的主要类群、植物的主要类群、细菌和真菌、生物的分类)第七章生物多样性(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同种生物的差异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资源及其合理利用)第八章地球上的生物圈(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初一下册第一章水(地球上的水、水的密度与三态变化、水是常用的溶剂、水的组成、检验水的存在、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第二章空气(空气的存在、空气的成分、氧气、二氧化碳、保护大气圈)第三章阳光(太阳辐射能、阳光的传播、阳光的组成)第四章土壤(土壤的组成和利用、土壤与植物、土壤污染的防治)第五章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体、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第六章物质的结构(物质由微粒构成、元素、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初二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和力(参照物、运动、力的单位、弹簧秤、力的大小、力的图示、匀速直线运动)第二章运动过程的分析(牛顿第一定律、惯性、运动的方向)第三章压力压强第四章浮力第五章化学反应第六章植物的新陈代谢第七章人体的新陈代谢初二上册第一章粒子的模型与符号(原子的结构、元素、元素符号表示的量)第二章空气与生命(氧气和氧化、化学反应、质量守恒定律、生物怎么呼吸、光合作用、自然界中碳和氧的循环)第三章植物与土壤(植物与土壤、植物体中物质的运输、叶的蒸腾作用和结构)第四章电和磁(电生磁、电磁铁的应用、电动机)初三上册第一章酸碱盐(重要的酸、碱和常见的盐、配制溶液)第二章常见的有机物(身边的有机物、高分子化合物、矿物燃料)第三章功和简单机械(斜面、滑轮、杠杆、机械能)第四章电能(电能的获得和转化、电能的量度)第五章内能(物体的内能、比热容、热机)第六章核能(放射性及其应用、核能的释放)第七章能源与社会(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能源的种类、核能和太阳能的开发)初三下册第一章宇宙的起源与演化第二章地球的演化和生物圈的形成(生命起源、生物进化、生态平衡)第三章物质的转化和元素的循环(物质的转化、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自然界的碳循环和氧循环、氮的循环)第四章天气和气候(气温、湿度和降水、气压和风、云和卫星云图、东西气候的差异)第五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生物的遗传、变异)第六章健康与保健第七章科学与社会发展。
第二章复习资料
2.1
1、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
2、皮肤的感觉功能:冷觉, 热觉(——手背最敏感), 痛觉——(感受对身体损伤性的刺激,有保护作用), 触觉(——指尖最敏感)
3、大脑---------(形成感觉的部位)
2.2
1、声音:物体(固、液、气)的振动。
正在发声的物体为声源。
声音在空气中以声波的方式向外传播。
2、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传播速度 固体>液体>气体),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
3、在15℃的空气中,每秒传播340米每秒。
4、回声: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2.3
外耳道
收集声波
声波的通道
鼓膜
产生振动 鼓室
使鼓膜能正常振动
听小骨 传递振动
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中耳
半规管
前庭
耳蜗: 耳 内耳
感受头部位置变化,维持身体平衡,晕车晕船 具听觉感受器,能产生神经冲动
外界声波 外耳道 鼓膜 振动
听小骨 耳蜗内听
觉感受器
兴奋
听神经
大脑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耳廓 放大、传递
传递
二、听觉的形成
2.4
1、光源:自身会发光的物体
2、在真空中,光速为30000km/s 或者300000000m/s
3光在同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证明光沿直线传播的证据有日食,月食,小孔成像,影子 。
4、白光色散形成七种颜色,白色光反射所用色光,黑色光吸收所有色光。
紫外线和红外线是看不见的光。
白光是复色光。
5红,黄,蓝称为光的三原色。
6、小孔成像:倒立(上下左右都颠倒)的实像,可以成放大、等大、缩小的像。
2.5
一、光的反射:
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到另一种物质的表面上时,光会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这就是光的反射。
(水中的月亮)
二、入射点:(O )入射光线与镜面上的接触点 入射光线:(AO ) 反射光线:(OB )
法线:(ON )通过入射点与镜面垂直的直线
(一)音调——声音的高低 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1、频率:物体在1秒钟时间内振动的次数 频率的单位:赫兹
2、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 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振动越慢,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20-20000Hz
5、超声波:大于20000Hz 次声波:小于20Hz (二)响度——声音的强弱 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
(3)与不同的人有关
(1)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距声源越远,响度越小 声音大小单位: 分贝 d B
2.噪声:令人感到烦躁不安的声音,叫噪声。
(三)控制噪声的措施:
(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1.乐音:令人感觉轻松愉快的声音.
(四)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音色。
声音三元素:音调,音色,响度
入射角:(α)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反射角:(β)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三、反射定律
1、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四、入射角为零,反射角也为零。
五、反射光线恰巧是逆着原入射光线方向射出的,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七、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都 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八:平面镜成像规律: 1、像与物体大小相等;(等大)
2、像到镜面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等距)
3、成的是虚像;(虚像)
4、成的像是正立的。
(正立)
九:凸面镜具有聚光作用,凹面镜具有散光作用。
十: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
六、光的反射种类
镜面反射:如磨得很光的铜镜、试衣镜、平静的水面(包括波浪的水面)
漫反射:地面,墙面,纸面
M M ′ 平面镜 MM ′ 入射点O 法线ON
1、在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中玻璃要垂直于纸面放置放置的原因便于找到像的位置了。
2,选用玻璃的原因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找到像的位置。
3、选用的玻璃薄一点好,如果太厚我们看到的像不是一个了,不方便实验。
十一: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海市蜃楼)
十二:光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
光从空气斜射到水或玻璃表面时,折射光线向法线靠拢,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
光垂直射到水或玻璃表面时,在水和玻璃中的传播方向不变。
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折射光线将偏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2.6
二:
近视眼用凹透镜。
晶状体曲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使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面。
远视眼用凸透镜,晶状体曲度过小或眼球前后径过短使物像落在视网膜的面。
三:
眼球折光系统: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起主要作用的是晶状体, 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成像在视网膜。
一:凸透镜成像规律
照相机 f<v<2f 正立、放大的虚像
u>2f v=2f 倒立、等大的实像 u=f 投影仪、
v>2f 倒立、放大的实像
f<u<2f / / 不成像 u=2f 放大镜
/
倒立、缩小的实像 u<f
应用
像距v 像的性质 物距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