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gdp和幸福指数的关系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5
幸福指数与经济指数的关系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它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
它表现为在生活满意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
而幸福感指数,就是衡量这种感受具体程度的主体生活得较幸福。
“不丹模式”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如果说GDP、GNP是衡量国富、民富的标准,那么,百姓幸福指数就可以成为一个衡量百姓幸福感的标准。
百姓幸福指数与GDP一样重要,一方面,它可以监控经济社会运行态势;另一方面,它可以了解民众的生活满意度。
可以说,作为最重要的非经济因素,它是社会运行状况和民众生活状态的“晴雨表”,也是社会发展和民心向背的“风向标”。
人们也普遍认为:幸福指数,是体现老百姓幸福感的“无须调查统计的”反应:是挂在人民群众脸上“指数”。
A类指标:涉及认知范畴的生活满意程度,包括生存状况满意度(如就业、收入、社会保障等),生活质量满意度(如居住状况、医疗状况、教育状况等)。
B类指标:涉及情感范畴的心态和情绪愉悦程度,包括精神紧张程度、心态等。
C类指标:指人际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和谐。
美国的经济学家P.萨缪尔森提出了一个幸福方程式:效用/欲望=幸福指数。
欲望是一种缺乏的感觉与求得满足的愿望,它分为五种层次,从下至上:第一个层次是人的基本生理需要,第二个层次是安全需要,第三个层次是归属和爱的需要,第四个层次是尊重的需要,第五个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效用是从消费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是对欲望的满足。
判断一个人的幸福与否,可以从答案中得到,以得数1为分界岭。
比1小就证明不幸福,等于1或者比1大就证明是幸福的。
如果我们的欲望指数高,而在目前生活方式中得到的效用低,那得出来的幸福指数就是零点几了,那就说明我们的生活状态不好,让我们感觉不幸福,而不幸福的严重程度是根据数字来衡量的,数字越小就代表越不幸福,如果效用比欲望高,得出的得数就比1大,那就证明是个幸福的人。
同理,幸福的指数也是根据得数来判断,数字越大就证明越幸福。
比较分析国民幸福指数与GDP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国民幸福指数和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两个重要指标。
本文将对这两个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以探究它们的联系和影响。
国民幸福指数和GDP的定义国民幸福指数(GNH)是衡量一个国家居民生活质量的标志性指标,由不同的元素构成,包括个人的物质和精神福利、社会支持、文化传承、自然保护等。
国民幸福指数旨在反映居民满意度和幸福感,从而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指导。
GDP(国内生产总值)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GDP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产出和总体经济水平。
国民幸福指数和GDP之间的关系国民幸福指数和GDP都是衡量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的指标,但它们所反映的方面不同。
GDP主要关注经济增长及其成果,而国民幸福指数则主要关注人民的生活品质和人民幸福感。
两者之间的关系复杂,以下分为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1. 经济发展对国民幸福指数的影响经济发展可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国民幸福指数。
随着GDP的增长,居民的收入水平得到提高,并且享受到了更好的教育、医疗和住房条件等基本生活条件,从而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幸福感。
此外,经济发展还能带来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转变,更多地注重人们的精神和文化需求,从而提升国民幸福指数。
2. 国民幸福感对GDP的影响国民幸福感的提高也可以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
当人们拥有了更高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会更有动力去创造更多的财富和物质资源,从而推动GDP的持续增长。
同时,较高的国民幸福指数也会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
3. GDP和国民幸福指数的平衡尽管经济发展能够促进国民幸福指数的提高,但长期追求GDP的增长也会带来负面影响。
这种单一指标下的纯经济发展容易忽略社会公平、环境保护等问题,从而降低国民幸福指数。
因此,要同时注重GDP和国民幸福指数之间的平衡,强调可持续发展,从而更好地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人均GDP和幸福指数的关系分析人均GDP和幸福指数的关系分析摘要:当人均GDP达到一定水平时,人们对幸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本文介绍了人均GDP、幸福指数的概念,阐述了人均GDP和幸福指数的关系,并对提高国民幸福指数的意义和途径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人均GDP 幸福指数经济实力一、人均GDP与幸福指数的概念(一)人均GDP的概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称作“人均GDP”,是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之一,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
将一个国家核算期内(通常是一年)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与这个国家的常住人口(目前使用户籍人口)相比进行计算,得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201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519322亿元,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5404万人,据此,2012年中国人均GDP为38354元,截止2012年末,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2855,这就意味着2012年我国人均GDP达到了6100美元,世界排名第84位,排名比较靠后。
[1] (二)幸福指数的概念幸福指数是衡量幸福感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值,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事实与价值判断。
这一概念最早是由不丹国王提出并付诸实践的。
30多年来,在人均GDP仅为700多美元的南亚小国不丹,国民总体生活得较幸福,“不丹模式”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之后,美国的经济学家P.萨缪尔森也提出了一个幸福方程式:效用/欲望=幸福指数。
[2]二、人均GDP和幸福指数的关系(一)我国人均GDP与幸福指数的关系总体上来说,人均GDP是硬指标,幸福指数是软指标,两者的关系并不是一个绝对的、固定不变的,可以是正相关也可以是负相关,在不同时期、不同收入阶段是不一样的。
一方面,在经济欠发达、人均GDP不高时,人均GDP与幸福指数基本上呈负相关关系。
在这一时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快速增长并没有使人民快乐幸福起来。
究其原因,随着物质财富相对增长、经济生活水平相对提高,人们对社会的满意程度、幸福目标的要求也在相对提高。
人均收入与社会幸福感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幸福感的追求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人均收入则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繁荣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但是,人均收入和社会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呢?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人均收入与社会幸福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
经济的繁荣可以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从而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
例如,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好,人们的工资水平相对较高,这样大家可以有足够的购买力去满足自身的需求,提高生活质量。
这样的状况下,人们的幸福感会相对较高。
另外,人均收入与社会幸福感还存在一定的决定性关系。
虽然收入水平对于幸福感有着一定的影响,但幸福感不仅仅取决于人们的收入水平。
人们对于幸福感的追求是多元的,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方面。
除了经济上的满足,人们还对社会关系、健康状况、工作环境、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各自不同的需求。
因此,即使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较高,但如果社会中存在着严重的贫富差距、不公平现象、环境污染等问题,人民的幸福感也可能不高。
其次,人均收入与社会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还受到个体因素的影响。
每个人对于幸福感的追求不尽相同,而且幸福感的定义也因人而异。
有些人认为,物质上的满足是幸福感的来源;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家庭和睦、人际关系融洽、自我实现等更重要。
因此,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影响下,人们对于幸福感的追求也会有所不同。
在这种情况下,仅仅依靠人均收入来衡量幸福感显得相对简单和片面。
最后,人均收入和社会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也涉及到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想要提高人民的幸福感,仅仅依赖经济发展是不够的。
公共政策需要关注社会福利保障、教育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环境保护、社会公平等方面。
只有在这些方面取得全面进步,才能在人们的心目中提高幸福感。
总之,人均收入与社会幸福感之间既有一定的关联性,也存在着一定的独立性。
不仅需要关注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还需要关注社会公平、环境保护、健康教育等方面。
一.人均GDP在一定程度反映人民生活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Real GDP per capita),是发展经济学中衡量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即将一个国家核算期内(通常是一年)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与这个国家的常住人口(目前使用户籍人口)相比进行计算,得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人均GDP是衡量各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标准。
近二十几年来,因为改革开放等原因,我国人均GDP飞快上涨,从1987年的1112元到2008年的22698元,人民的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但是,人均GDP并不能完全代表人们的实际生活水平。
(百度百科)二.人均GDP不能完全反应人民生活水平2012年8月15日,统计局报告称2011年中国人均GDP达5432美元。
(百度百科)人均GDP飞速增长,但很多人依旧觉得自己的生活水平并不高。
环球时报曾进行一项调查,结果显示,74.5%的受调查者认为,人均GDP的增长与实际生活水平“没有太大关联”。
20.7%的人认为“生活水平改善与人均GDP涨幅呈正比”,其余4.8%的人选择了“不清楚”。
人均GDP与实际生活水平的关系这说明人均GDP并不能完全反映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而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贫富差距较大统计局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人均GDP达5432美元,但全国有超过一半的地区达不到此标准。
因为全国各地区的人均GDP相差较大,上海市的人均GDP为12784美元,而西藏的人均GDP仅3120美元,极差非常大,为9664美元。
所以,国内人均GDP并不能很好地代表各地区的人均GDP。
由下图可看出,曲线十分陡峭,差异很明显。
同理,各地区内亦有贫富差距。
所以,各地区人均GDP也不一定能代表该地区绝大多数人民的实际情况。
2.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物价不同GDP是用不同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乘以数量而得出的,所以物价能很大程度地影响人均GDP。
一个地区可能很贫穷,但由于某些原因造成该地区的物价很高,从而使它的人均GDP变高,但实际上,该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依旧很低。
实践教学之调研讨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水平的新指标——幸福指数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它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
它表现为在生活满意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
而幸福指数,就是衡量这种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值。
北京工商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季铸教授认为,国民幸福指数(National Happiness Index,简称NHI)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生态环境、政府管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居民生活与幸福水平的指标工具。
如果说GDP(国内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总值)是衡量国富、民富的标准,那么我们应该还需要一个衡量人的幸福快乐的标准。
在国际社会,这个刚刚出现的标准叫GNH—Gross National Happiness,国民幸福总值。
如果说“生产总值”体现的是物质为本、生产为本的话,“幸福总值”体现的就是以人为本。
20世纪70年代,南亚的不丹国王旺楚克最早提出“国民幸福总值(GNH)”这一概念,他认为“政策应该关注幸福,并应以实现幸福为目标,人生基本的问题是如何在物质生活(包括科学技术的种种好处)和精神生活之间保持平衡”。
在这种执政理念指导下,不丹创造性地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组成的“国民幸福总值(GNH)”指标。
不丹的实践引起世界瞩目,西方很多国家非常关注“幸福指数”这一软指标,纷纷研究并计划设立衡量人的幸福感的指标,使它与GDP一样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标准。
“幸福指数”第一次进入中国公众视野是在2005年“两会”。
2005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科学院院士程国栋向会议提交了一份题为《落实“以人为本”,核算“国民幸福指数”》的提案。
程院士认为,只要人们理解幸福与消费之间没有直接联系的观点,就能改变人们对真正是什么增加或提高了幸福程度的认识,从而创造一个可持续的社会。
并建议从国家层面上构造由政治自由、经济机会、社会机会、安全保障、文化价值观、环境保护六类构成要素组成我国的国民幸福核算指标体系。
幸福指数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幸福,作为人类追求的核心价值之一,是每个人都渴望实现的目标。
然而,幸福本身是一个抽象而复杂的概念,难以准确衡量。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评价幸福,人们逐渐提出了幸福指数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一、幸福指数的概念与意义幸福指数是用于衡量一个社会、一个地区或一个个体的幸福程度的指标。
通过计算幸福指数,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人们的幸福感受,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和改善社会环境,促进幸福的实现。
幸福指数的意义在于,它为政府、研究机构、媒体以及个人提供了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
它能够帮助政府了解公众对政策的满意度,引导媒体报道更关注人民的幸福感受,激励个人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
二、幸福指数评价指标的构建构建幸福指数评价指标需要考虑多个维度,包括经济状况、社会福利、环境质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幸福指数评价指标:1. 经济状况: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收入、就业率等。
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是幸福的基础,而物质条件的改善能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会,增强幸福感。
2. 社会福利:包括医疗保障、教育水平、住房状况等。
良好的社会福利体系可以提供基本的保障和服务,保证公民的基本权益,提升幸福指数。
3. 环境质量: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安全、生态环境等。
一个清洁、美丽的环境会使人们感到愉悦和安心,增加幸福感。
4. 人际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友情、社交网络等。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和社会支持,增强幸福感。
5. 主观感受:包括幸福感、满意度、乐观程度等。
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和感受不同,主观感受是评价幸福的重要指标之一。
三、幸福指数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幸福指数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范围广泛,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1. 公共政策制定:政府可以通过监测幸福指数来了解民众对政策的反馈,进而调整政策的方向和措施,促进民众的幸福感受。
2. 社会发展规划:幸福指数可以作为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帮助制定长远的社会发展规划,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国民幸福指数计算公式
国民幸福指数是一个综合反映一个国家民众幸福程度的指标。
虽然不存在一个确定的公式来准确计算国民幸福指数,但可以考虑以下因素来衡量:
1.经济因素:国民幸福与经济状况密切相关。
例如国内生产总值(GDP)和人均收入水平可作为衡量经济状况的指标之一。
2.社会因素:社会关系、社会资本以及社会公平等因素对幸福感有重要影响。
例如,居民的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和医疗资源的普及程度等。
3.健康因素:身体健康是幸福指数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平均寿命、医疗保障、疾病预防和身体健康等因素。
4.教育因素:教育程度与幸福感有正向关联。
因此,培养公民素质、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等有助于提升国民幸福指数。
5.自由和人权:民众享有的自由程度、人权保障等也是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6.环境因素:环境质量和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影响着人们的幸福感。
综上所述,国民幸福指数的计算公式可以是一个多元指标的综合
加权平均数,各指标的权重可以根据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和民众的需
求来设定。
这些指标可以通过民意调查、数据统计以及相关研究进行
收集和分析。
请注意,这里提供的是一个大致的概念和原则,并没有
一个确切的公式来计算国民幸福指数。
经济增长与人民幸福指数的关系经济增长一直是各国政府和企业追求的目标之一,因为实现经济增长可以带来更高的生产力、就业、创新和竞争力。
然而,随着经济增长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社会对经济增长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经济增长不仅仅是GDP指标的提高,还必须体现在人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提升上。
经济增长和人民幸福指数之间有哪些关系呢?首先,经济增长可以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改善基础设施、医疗、教育等社会公共服务,提高人民素质和生活水平。
这些因素都对人民的幸福感有着直接的影响力。
另外,经济增长还可以带来一些非物质的福利,如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技术进步的创新等等,也都是影响幸福感的因素。
然而,经济增长也需要在有效地控制恶性循环、保护环境、增加资源的情况下进行。
长期的经济增长不得不在生态环境受到威胁的情况下进行,因此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也需要被视为幸福指数的影响因素之一。
经济不可单独考量幸福指数是一个复杂的指标。
它不仅仅反映了人们的收入和财富,也反映了社会和家庭关系、健康状况、环境条件、安全性等因素。
因此,我们不能以经济增长是否带来幸福指数的提高作为唯一判断标准,必须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所以,建立一个企业和国家各级政府为主体,以“环保发展、科技领先、产业转型升级、社会民生”为主线的发展模式,可以使生态和经济的协调性得到切实实现,生态和经济得到均衡发展。
这样的发展方式,可以真正实现一种可持续发展方式,不仅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和保障人民的幸福指数,还可以实现经济增长的持续和稳健发展。
总之,经济增长和人民幸福指数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
经济增长只有在可持续性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带来人们的福利,而人们的幸福指数也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经济增长只是其中之一。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找到一种经济增长和人民幸福指数之间的平衡点,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为什么经济越发展,国人的幸福感越低?一旦中美贸易战全面开打,两国老百姓谁将承受通胀之苦?为什么经济越发展,国人的幸福感越低?申沛庆苏宁金融研究院我们每天辛勤的工作,都是为了让自己的日子过得更幸福一点。
然而,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了,物质丰富了,人们的幸福感反而越来越低了——前不久,联合国发布了《2018年全球幸福度报告》,对2015至2017年间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以及117个国家和地区移民的幸福感水平进行了综合排名。
结果显示,中国大陆排第86位,比2017年的第79位,下滑了7位(参见下图)。
为什么经济越发展,国人的幸福感反而越低呢?幸福指数与人均GDP并不正相关著名的“幸福经济学”鼻祖伊斯特林在提出“伊斯特林悖论”时指出,现代经济学是构建于“财富增加将导致福利或幸福增加”这样一个核心命题之上的。
然而,一个令人迷惑的重要问题是:更多的财富并没有带来更大的幸福。
迄今,来自世界各国的经验数据都显示,上述悖论拥有顽强的适用性和解释力。
这一点,联合国发布的《2018年全球幸福度报告》已经提供了佐证。
在该报告中,芬兰高居幸福指数榜首,挪威、丹麦、冰岛、瑞士分别占据2-5名。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排名也没什么稀奇的,榜单的前5名每年都被这5个北欧国家承包了。
那么,这五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幸福指数的关系如何呢?首先我们从人均GDP这一维度来看这五个国家的经济水平如何。
据上表,北欧五国中经济发展最好的是挪威,该国的就业人口人均GDP达到了12.5万美元,近三年来远高于瑞士、丹麦、芬兰和冰岛四国。
然而,相同时间段对应的幸福指数排名却有所差异,五国中人均GDP排名第四的芬兰,幸福指数最高,但其人均GDP仅为挪威的70%。
由此可见,幸福指数与人均GDP并无正相关性。
下面问题来了:幸福感究竟取决于什么?《2018年全球幸福度报告》也给出了答案。
该报告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健康预期寿命、生活水平、国民内心幸福感、人生抉择自由、社会清廉程度以及慷慨程度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研究并得出结果。
人均 GDP 与福利的关系研究近些年来,关于人均 GDP 和福利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众多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所研究的重要问题。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GDP 一直被认为是衡量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而福利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本文从多个角度出发,探讨人均 GDP 与福利之间的关系。
一、人均 GDP 的定义与计算方法人均 GDP 指的是国家或地区年度 GDP 与该国或地区总人口数之商,其计算公式为:人均 GDP = GDP / 总人口。
从数学角度来看,人均 GDP 的值越高,说明该国或地区的人均收入越高。
通常来说,人均 GDP 越高的国家往往拥有更好的福利制度和更高的人民生活水平。
二、人均 GDP 与福利之间的关系人均 GDP 与福利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政治氛围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因此每个国家所认为的福利保障也不相同。
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人均 GDP 越高的国家往往拥有更好的福利制度。
这是因为人均 GDP 的提高就意味着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政府有更多的财政资源可以用于社会保障和福利保障方面的投入,从而让人民的生活更加舒适和安全。
三、福利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福利制度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福利制度能够为人民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和福利保障,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从而激发人民的消费欲望,促进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过高的福利保障水平会对国家的财政造成一定的负担,对企业和个人的税收压力也会加大,限制经济的发展。
四、不同国家福利制度的比较在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的福利制度具有很大的差异。
一些发达国家,如北欧国家、加拿大等,拥有着完善的福利保障体系,包括医疗、社会保障、住房、教育等多个方面,在这些国家,人们的生活质量相对较高,幸福指数也较高。
然而,在很多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水平相对较低,政府的福利保障投入也较少,很多人难以获得基本的教育和医疗保障,生活质量相对较低。
“人均”与幸福无关观点06-24 15:13我听过一个“笑话”:1个千万富翁旁边住着9个一贫如洗的乞丐,结果统计局来进行经济普查,结果“惊喜”地发现,这10人平均资产超过100万元,这10为都成功成为“高收入水平”人士。
这是一个笑话吗?这就是现实的镜像非笑话。
如果非要说是一个笑话,那么硬想以“人均”的名义来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这就像一个笑话。
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司长徐林日前在启动“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现在人均GDP已经达到6700多美元,属于中高收入国家的行列。
希望通过“十三五”的努力,用世界银行的标准接近高收入国家的行列,如果做得更好,可能就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
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人均国民收入在12476美元之上的国家为高收入国家。
我想,徐司长打住吧。
你们的自豪感,我们不懂,你们的幸福感,我们无法触碰。
作为老百姓其实只关心,我能有多少钱?如果无法解决“我能有多少钱”的问题,你就是超级收入国家,这又和我何干?不丹王国,我们的近邻,无论从哪个层面来看,都和我们完全不是一个档次,但结果呢?但他们是幸福指数世界第一的国家。
一个国家的幸福指数显然不是用“人均GDP”来衡量,我们的强大也显然无需用“人均GDP”来证明。
有位领导人说过,我们大家需要仰望星空。
我们知道,星空灿烂让人神往,但看久了容易人格分裂,真的认为自己就可以在星空中翱翔。
或许不知道,这样仰望久了,脖子会很痛的。
当我们仰望完了以后,发现还需要对付油盐酱醋菜这些“脚踏实地”的事情。
真正的幸福感,是来源于这个国家老百姓真实的内心感受。
我记得,欧债危机压瓦机的时候,希腊政府差点破产,但它的国民咖啡照喝、旅游照玩,生活仍然过得优哉游哉。
这其实就涉及一个问题,一个国家是藏富于“国”还是藏富于“民”?改革开放几十年了,社会矛盾在激化,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我们必须要踏踏实实面对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不能一天到晚只想往自己脸上“贴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对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目标,着力为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努力。
国民幸福指数是衡量人们对自身生存体验和发展状况的一种指数,是评估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
因此,研究国民幸福指数对制定更加精准有效的幸福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国民幸福指数是一种衡量人们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状况感受与体验的指数,最早由南亚不丹王国的国王提出,他认为政策应关注幸福,并以实现幸福为目标。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就业、治安、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改善对普通民众而言,更能带来幸福感,而国内生产总值或人均收入的增长只是其中之一。
因此,国民幸福指数相较GDP 更具综合性和整体性,更全面和深刻地反映社会发展现状。
1.2 研究现状目前,我国在国民幸福指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国民幸福指数报告》分析了全国31个省份的调查数据,探讨了中国国民幸福指数在各个维度的得分情况。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也开展了相关研究,探讨了国民幸福指数的测量方法和评估模型及影响中国国民幸福感的因素等。
总体来说,我国在国民幸福指数的研究和关注上逐渐加强,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必要性。
1.3 小结国内对国民幸福指数的研究已有一定的成果和收获,但依旧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本文列出以下几点:(1)对国民幸福指数的定义并不明确,不同研究者基于不同视角对其进行了定义,导致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差异。
(2)目前的国民幸福指数指标体系尚未得到统一,指标体系不完善,且尚未考虑到个体参与性、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因素,从而影响了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3)国内许多民意调查机构的专业情况、调查方法和抽样策略尚未得到足够的监管和控制,存在一定的随机误差和系统偏差,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有待提高。
党史党建文汇1955年我军实行军衔制时,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主动提出不要军衔,对全军指战员是一个很大的教育,解决了评衔工作中的许多矛盾。
在毛泽东的带动下,我军许多高级将领纷纷提出让衔或降衔。
第一个提出让衔的是徐向前。
他的理由主要是既然革命已经成功,当不当元帅无所谓。
为此,他还给毛泽东专门写过信。
但是,没有任何理由不评这个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就是我军主要高级将领的人为元帅。
第二个提出让衔的是主持评定工作的罗荣桓,他不同意自己出任元帅,并自谦无尺寸军功。
然而,毛泽东坚持罗荣桓上选,他说:“罗荣桓同志是我军政治工作的典范,他是秋收起义以后上了井冈山的老同志,几十年从不为个人名利争短长,他协助林彪同志在解放战争中指挥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这也是有目共睹的。
”大将里面让衔的首推许光达。
当周恩来通知他将被评为大将时,他感到很不安。
周恩来让贺龙做他的工作。
贺龙说:“这次授衔,10个元帅、10个大将,是毛主席、中央军委几位副主席反复研讨、权衡,又照顾各方面而决定的。
”许光达却反问贺龙:“如果柳直荀、周逸群还在,应该授什么军衔?”贺龙说:“这个问题问得好,我们不忘却共患难的亡友。
周、柳有可能像总理、邓小平一样,改行搞党务或行政。
”许光达又问:“贺锦斋、段德昌要是不死呢?”贺龙回答:“可能是大将。
”“若是叶挺还在呢?”“元帅,理所当然的元帅。
”许光达又说:“毛主席、中央军委对我的信任,我衷心感谢。
但与其他几位大将比,无论德、才、资,均不如他们。
我请求贺总把我的意见反映到中央军委,改授我上将衔。
”后来,许光达又给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写信,要求降低标准,只评上将。
毛泽东在中央军委扩大会上作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讲话时,对许光达让衔一事进行了赞扬:“同志们,今大我要向你们介绍一位甘心把自己的级别降低的人,他就是许光达同志!这是一面镜子!一面共产党员毫不为己、不谋私利的镜子!他将始终成为我党、我军上下的一面很好的镜子!五百年前,明朝有一个大将叫做徐达,他是平定中原,威震天下,如今五百年后,我们人民军队中也有一位大将,他就是许光达,他是以他的高风亮节而名震天下的!”(摘自《领导科学》)让军衔:一面共产党人的镜子33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合国幸福指数标准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幸福感已成为人们越来越重要的生活目标。
为了量化人类幸福感,联合国自2011年起开始发布全球幸福指数报告。
这份报告基于一系列因素,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环境、健康、人际关系和个人体验等方面,对各国的幸福指数进行评估。
二、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影响幸福指数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收入水平、就业情况、消费水平等都会对幸福感产生影响。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越高,幸福感也会相应提升。
三、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公平、社会福利、社会和谐等方面。
当社会中存在公平正义,福利制度完善,社会和谐稳定时,人们的幸福感会相应提高。
相反,社会不公、贫富差距过大、社会矛盾加剧等问题会导致人们的不幸福感增加。
四、政治因素政治因素主要涉及政治稳定、民主制度、法治建设等方面。
当一个国家的政治环境稳定,民主制度健全,法治建设完善时,人们的幸福感会增强。
相反,政治动荡、民主缺失、法治不健全等问题会导致人们的不幸福感上升。
五、文化因素文化因素包括文化多样性、教育水平、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
丰富多彩的文化环境,良好的教育资源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都可以提升人们的幸福感。
相反,文化单调、教育落后、文化产业落后等问题会降低人们的幸福感。
六、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气候变化等方面。
宜居的环境,良好的生态建设和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可以提高人们的幸福感。
相反,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破坏严重、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等问题会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
七、健康因素健康因素是影响幸福指数的关键因素之一。
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医疗保障水平都会对幸福感产生影响。
当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心理健康积极向上,医疗保障水平完善时,幸福感会大大提升。
相反,疾病缠身、心理健康问题严重以及医疗保障缺失等问题会导致人们的不幸福感增加。
八、人际关系因素人际关系因素包括家庭关系、朋友关系、社区关系等方面。
都江堰市居民幸福指数的主要影响因素与提升建议摘要了解居民生活现状并分析研究都江堰市的居民幸福指数,为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提供科学的方法与依据。
本文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都江堰市灌口镇和幸福镇各街道共575名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
结果表明民生政策、住房条件、受教育程度、医疗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环境质量、物价、贫富差距、收入以及就业等均对幸福指数有一定的影响。
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都江堰市居民幸福指数受物价、受教育程度、贫富差距影响较大。
关键词都江堰市;居民;幸福指数;调查如果说GDP(国内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总值)、人均GDP、人均GNP 是衡量国强、民富的重要指标,那么,幸福指数(GNH,Gross National Happiness)则是衡量国稳、民福的重要指标;作为最重要的非经济因素,幸福指数不仅可以监控经济社会运行态势,而且可以了解民众的生活满意度,是社会运行状况和民众生活状态的”晴雨表”,也是社会发展和民心向背的”风向标”[1]。
因此,及时准确地找出幸福指数的影响因素,对于提升居民幸福指数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对象与方法本次调查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都江堰市灌口镇和幸福镇各街道共575名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
所有调查对象均为都江堰市本地居民,所涉及的年龄阶段包括未成年、中年人以及老年人。
本次调查共发放600份问卷,回收575份,回收率为95.83%。
二、结果分析(一)一般情况在本次调查结果中,文化程度为小学的居民占12%,初中的占24%,高中的占35.65%,大学的占25.74%,大学及以上的占2.61%;对物价满意的居民占17.4%,态度一般的占54.43%,不满意的占28.17%;认为贫富差距大的居民占61.57%,一般的占35.48%,不大的占2.95%;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居民占61.57%,2000~5000元的占34.95%,5000-8000元的占2.61%,8000元以上的占0.87%;认为就业压力大的占41.91%,压力一般的占43.13%,压力不大的占14.96%。
人均GDP和幸福指数的关系分析
人均GDP和幸福指数的关系分析
摘要:当人均GDP达到一定水平时,人们对幸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本文介绍了人均GDP、幸福指数的概念,阐述了人均GDP和幸福指数的关系,并对提高国民幸福指数的意义和途径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人均GDP 幸福指数
经济实力
一、人均GDP与幸福指数的概念
(一)人均GDP的概念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称作“人均GDP”,是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之一,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
将一个国家核算期内(通常是一年)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与这个国家的常住人口(目前使用户籍人口)相比进行计算,得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201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519322亿元,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5404万人,据此,2012年中国人均GDP为38354元,截止2012年末,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2855,这就意味着2012年我国人均GDP达到了6100美元,世界排名第84位,排名比较靠后。
[1] (二)幸福指数的概念
幸福指数是衡量幸福感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值,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事实与价值判断。
这一概念最早是由不丹国王提出并付诸实践的。
30多年来,在人均GDP仅为700多美元的南亚小国不丹,国民总体生活得较幸福,“不丹模式”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之后,美国的经济学家P.萨缪尔森也提出了一个幸福方程式:效用/欲望=幸福指数。
[2]
二、人均GDP和幸福指数的关系
(一)我国人均GDP与幸福指数的关系
总体上来说,人均GDP是硬指标,幸福指数是软指标,两者的关系并不是一个绝对的、固定不变的,可以是正相关也可以是负相关,
在不同时期、不同收入阶段是不一样的。
一方面,在经济欠发达、人均GDP不高时,人均GDP与幸福指数基本上呈负相关关系。
在这一时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快速增长并没有使人民快乐幸福起来。
究其原因,随着物质财富相对增长、经济生活水平相对提高,人们对社会的满意程度、幸福目标的要求也在相对提高。
中国人均GDP按本币(人民币)计算:1987年首次突破1000元,达到1112元,1995年突破5000元,达到5046元,2003年首次突破10000元,达到10542元。
但据统计,我国1990 的国民幸福指数是6.64(1―10标度),1995 年上升到 7.08,但 2001年却下降到 6.60。
而近两年来又略现上升趋势,据有关调查统计显示,2011国民幸福指数为6.94,2012年又上升了0.2%,达到7.14%。
另一方面,当人均GDP达到一定水平时,人们对幸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此时人均GDP与幸福指数又呈现出正相关关系。
随着GDP的增长,在物质生活的改善达到了一定程度以后,人们在增强自己的满足感方面对物质条件的依赖逐渐减弱,更多的转向精神追求和生命价值的实现。
有研究结果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时,就会开始关注幸福指数。
按照世界银行统计标准,“5000美元”意味着将达到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
对百姓来说,这也意味着人均可支配收入将大幅度增长,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满足程度大大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自然也得到大大的提升。
2011年,中国人均GDP刚过5000美元,“十二五规划”人均GDP将超5000美元。
经过对调查结果和国家有关部门的监测数据进行加权处理,得出2011―2012年度中国幸福小康指数为80.1,比上年提升0.2个百分点。
(二)其他国家人均GDP与幸福指数的关系
国际上最具权威的幸福指数的计算机构――世界价值研究机构
在2004 年对82 个国家的幸福指数的统计排名。
其中经济不太发达的拉美国家波多黎各和墨西哥高居榜首,北欧国家丹麦为第 3 名,美国只排到了第 15 名。
市场经济最发达的美国,长期以来经济增长水平很高,但幸福指数较低。
实践日益表明,人居GDP水平和人民幸福并非总是正相关的关
系,而往往不大一致。
幸福感是一种心里体验,而幸福指数就是衡量这种感觉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值。
有时一国的生产力水平很高,但人民幸福并未相应增长,甚至还有下降。
三、提高国民幸福指数的意义
英国哲学家休谟说:“一切人类努力的伟大目标在于获得幸福。
”提高经济增长、追求政治民主、发展文化教育事业都是为了人民的幸福。
[3]所以我们应该逐渐转变衡量标准,以提高国民幸福指数作为根本目标去实现。
尤其是在当前我们国家人均GDP已经达到5000美元,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一)提高国民幸福指数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仍是中国的首要任务。
发展经济是增添幸福的手段,追求幸福是发展经济的目的,也是检验发展的标准。
提高国民幸福指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二)提高国民幸福指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以人为本、人民幸福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只有社会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做到以社会全体成员为本,才能真正使人人都能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人人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才能构成史无前例的真正的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在中国的阶段性目标和要求。
因此,关注国民幸福指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四、提高国民幸福指数的途径
(一)要追求“双G”发展
即“GDP”和“GNH”的双发展,就是指追求一国国民从心理上对所生活地区的物质和情感两方面的幸福认同程度。
不含国民幸福指数的经济发展只能是物质的发展,而不是人的发展,这样的社会不可能长久。
因此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必须综合考虑这两个因素,并将其作为考核要素之一。
(二)定期调查居民的幸福指数在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定期调查居民的幸福指数。
这样才能知道政策的实施效果及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以便对
已经制定的路线方针作及时的改变、调整或完善,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但值得注意的是,切忌让调查流于形式,以造成政府对当前形势的误读。
(三)全面了解GNH的过去式与现在时
政府已经把国民幸福指数纳入社会发展内容和目标,并且对其做定期检查以及时掌握形势后,还要全面了解该地区GNH的过去时、分析GNH的现在时,重点把握现在,制定切实可行、符合民心民意的民生政策;在前面的基础上预测GNH的将来时,着眼未来,一定要从人民群众长远利益出发,切忌短视行为。
(四)切实重视民生,把影响人民幸福的现实问题解决好
解决教育和就业问题,高度重视和关心就业困难的群体,要努力推进分配制度改革以缩小贫富差距,完善和健全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机制,重视社会稳定工作,下决心解决影响群众日常生活的环境问题等。
所有这些问题都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
民众要安居乐业首先要有一个健康稳定安全的大环境,解决好这些现实的问题,其次才能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强大,幸福感才能有所提高。
(五)缩小贫富差距,提高全民幸福指数
我国目前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国际警戒线,不同行业、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呈全面扩大趋势,收入差距过大、贫富分化成为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
贫富差距太大也已经成了影响居民幸福指数的关键因素之一。
为提高全民的幸福指数,增强国民幸福感,国家必须完善收入调节政策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加强财税调节、收入再分配政策、城乡协调发展等措施努力缩小收入差距和保证社会公平与和谐。
幸福是人类既古老又亘新的追寻目标,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来说,幸福不应只停留在物质水平、只停留在动物性的物欲的满足上,而要在自然物欲基础上树立正确的、符合时代发展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追求心灵快乐和精神幸福。
人的心灵和谐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谐了,整个社会的发展也会更和谐。
参考文献: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EB/OL].http:
///view/640019.htm
[2]幸福感指数[EB/OL]. http:
///view/497223.htm
[3]十八大报告[EB/OL]. http:
//baiducom/view/058be745a8956bec0975e37.f.html
(李维刚,1969年生,黑龙江伊春人,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研究方向:财税管理。
于存皓,1989年生,黑龙江勃利人,佳木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最新【精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