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塘的水质必须注意哪些
- 格式:doc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6
鱼类养殖的水质控制技术水质是影响鱼类养殖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
合理的水质控制可以确保鱼儿的健康生长,提高养殖效益。
本文将详细介绍鱼类养殖中的水质控制技术。
一、水源选择与处理选取适宜的水源是鱼类养殖的第一步。
应选择水质清洁、无污染的湖泊、河流或良好的井水作为养殖池塘的水源。
在引入水源时,需要进行适当的处理,如使用过滤网去除大颗粒杂质,消毒杀菌以防止病原微生物传播等。
二、水温控制水温是影响鱼类生长与繁殖的重要因素。
不同鱼种对水温的要求各不相同。
一般来说,适宜的水温范围取决于养殖鱼种的生态习性。
在养殖过程中,可通过增加水温或者使用加热设备来保持适宜的水温,以促进鱼类的活动和生长。
三、pH值控制pH值是水体酸碱程度的度量指标,对鱼类生长和代谢有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鱼类的生长适宜的pH值范围为6.5-8.5。
如果水体的pH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对鱼类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需要定期检测水质的pH值,并采取措施保持水质的稳定。
四、溶解氧控制溶解氧是鱼类生存和呼吸所必需的,直接影响鱼的活力和养殖效果。
充足的溶解氧可以促进鱼体新陈代谢,预防病害发生。
在鱼类养殖过程中,应保持水体中的溶解氧浓度在5-8mg/L的范围内,通过增加水体通气和增加水质中的植物等方式,提高水体的溶解氧含量。
五、氨氮与硝化菌控制饲料的分解会产生氨氮,而过度积累的氨氮会对鱼类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氨氮也会抑制水中的硝化菌活性,使水体中的氮循环紊乱。
因此,及时清除废物、定期更换一部分水体、增加水中的硝化菌等方法,可有效控制氨氮含量并维持水体的良好氮循环状态。
六、亚硝酸盐和硝酸盐控制亚硝酸盐和硝酸盐是水体中的氮化合物,其积累会对鱼类产生毒害作用。
为限制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积累,可通过增加水中的硝化菌、安装过滤装置、适量更换、合理投喂等方法来控制和调整水体中的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含量。
七、悬浮物和底泥控制水体中的悬浮物和底泥会导致水质浑浊,并且成为细菌、寄生虫等有害生物的滋生场所。
鱼塘水质标准值为了保持鱼塘水质的良好状态,需要定期监测水质指标。
以下是鱼塘水质标准值的主要方面:1. 水温水温是影响鱼类生长和繁殖的重要因素之一。
适宜的水温范围因鱼类品种而异,一般为18-28摄氏度。
在适宜的水温范围内,水温越高,鱼类的生长速度越快,但过高水温也会对鱼类造成负面影响,如免疫力下降、呼吸困难等。
因此,在夏季高温季节,需要采取措施降低鱼塘水温,如加深水深、遮阳等。
2. 酸碱度酸碱度是衡量水体酸碱性质的重要指标,对鱼类的生长和繁殖有重要影响。
适宜的酸碱度范围为6.5-8.5,过酸或过碱都会对鱼类造成负面影响。
如果酸碱度超标,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调节,如加入适量的生石灰或硫酸铵等。
3. 透明度透明度是指水体的清澈程度,反映了水体中悬浮物和浮游生物的含量。
适宜的透明度范围为20-40厘米,过浅或过深都会对鱼类造成影响。
如果透明度过浅,需要更换水源或加强排水;如果透明度超深,需要增加投饵量或减少排污量。
4. 氨氮含量氨氮是指水体中以游离态存在的氮气,是鱼类生长所需的重要营养物质之一。
适宜的氨氮含量因鱼类品种而异,一般为0.2-0.5毫克/升。
如果氨氮含量过高,会对鱼类造成毒害作用,需要及时采取措施降低氨氮含量,如加强排污、增加换水次数等。
5. 溶解氧溶解氧是指水体中溶解的氧气,是鱼类呼吸所需的重要气体之一。
适宜的溶解氧含量因鱼类品种而异,一般为4-8毫克/升。
如果溶解氧含量过低,会导致鱼类呼吸困难,甚至死亡;如果溶解氧含量过高,会对鱼类造成毒害作用。
因此,需要定期监测溶解氧含量,及时采取措施调节,如加强通风、增加投饵量等。
6. 硫化氢硫化氢是一种有毒气体,会对鱼类造成严重的毒害作用。
因此,需要定期监测鱼塘中的硫化氢含量,如果发现含量超标,需要及时采取措施降低硫化氢含量,如加强排污、增加氧气含量等。
鱼塘水产养殖技术水质调控
首先,鱼塘水产养殖的水质调控需要保持水体的稳定性。
水体的稳定性是指水质参数的稳定性,如pH值、溶解氧、温度等。
保持水体的稳定性可以减少对鱼类的压力,促进其生长和繁殖。
水体的稳定性可以通过定期检测水质参数,并进行相应的调节来保持。
其次,鱼塘水产养殖的水质调控需要控制污染物的排放。
在养殖过程中,鱼类排泄物、饲料残渣以及养殖池周围的污水等都会造成水质污染,因此需要进行相应的控制。
常用的方法包括增加水体的曝气量,提高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同时使用过滤器和生物滤清器来净化水质。
此外,鱼塘水产养殖的水质调控还需要控制水体中的有害微生物的繁殖。
在养殖过程中,水体中的有害微生物很容易繁殖,如细菌、寄生虫等会对鱼类产生威胁。
因此需要进行定期的消毒处理,如使用消毒剂对水体进行消毒,以减少有害微生物的繁殖。
最后,鱼塘水产养殖的水质调控还需要控制水体中的悬浮颗粒物。
悬浮颗粒物会影响水体的透明度,降低光合作用的效率,同时还会影响鱼类的视觉和呼吸等功能。
因此需要使用过滤器和澄清剂等方法进行去除。
常用的方法包括使用活性炭、陶瓷过滤器、布袋过滤器等,以去除水体中的悬浮颗粒物。
总之,鱼塘水产养殖的水质调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以通过保持水体的稳定性、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控制有害微生物的繁殖以及控制水体中的悬浮颗粒物等方法进行调控。
只有保证水质的优良,才能保证鱼类的健康生长和繁殖,提高养殖效益。
调节水质鱼塘高产俗话说:要想养好一条鱼,先要养好一池水,池水是鱼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水质好坏是决定鱼类健康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要想稳定高产、调节水质是关键。
鱼类对水质的要求1、容氧充足。
包括窒息点、容氧量、容氧低、生长速度下降、饲料系数增大、体质差、抵抗力差、易生病,特别是寄生虫病缺氧是产生厌氧分解。
2、有害物质越来越好,H2S是剧毒,氧气不足时会产生大量H2S致鱼死亡,NH3也是一种有毒物质,CO2达到40mg/l使鱼毒死。
3、要求池塘水质“肥、活、嫩、爽”。
肥:就是池水含有丰富的有机物和各种营养盐透明度25-30cm繁殖的浮游生物多,特别是易消化的种类多。
活:就是池塘中的一切物质,包括生物和非生物都在不断地、迅速地转化着,形成池塘生态系统的食性物质循环,反应在水色上池水随光照的不同而处于变化中。
嫩:就是水色鲜嫩不老,易消化浮游植物多,蓝藻等难消化种类大量繁殖,水色是灰蓝或蓝绿色或者浮游植物细胞衰老,均会降低水的鲜嫩度变成老水。
爽:就是水质清爽,水面无浮膜,混浊度较小,透明度大于20cm,水中溶氧较高。
在鱼类生长季节,采用水质改良机械吸出过多淤泥或在晴天中午翻动塘泥。
用水质改良机将部分淤泥吸出,以减少耗氧因子,并及时为池边饲料地提供大量优质有机肥料,也可在晴天中午用水质改良机将淤泥喷至池水的表层,来回拖拉搅动塘泥以促进淤泥中的有机物氧化分解,降低夜间下层水的实际耗氧量,防止鱼类浮头。
养殖期内适时搅动塘底(一般每两个月搅动一次),可以促使池水上下混合,加速底部有机物分解及重新释放出塘底吸附的营养盐类和微量元素,这一措施对促进池水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防止池水老化和改善浮游生物的组成都有显著效果。
多年的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水质改良机有抽水、吸出塘泥给池塘施肥、使塘泥喷向水面,喷水增氧等功能,在降低塘泥耗养,充分利用塘泥改善水质预防浮头方面的作用优于叶轮增氧机,能一机多用,使用效率较高,水质改良机通过翻喷淤泥,具有提高水体中N与P的含量,浮游生物量,调节N/P比等多种功能,是改良池塘水质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既能充分利用浮游生物光合作用所释放的大量氧,又能有效偿还氧债,改良水质,从而达到提高鱼产量和节能的目的。
鱼塘水质标准
一、鱼塘水质标准概述
鱼塘水质标准是指为保证鱼类生长与繁殖所需的生态环境,对水质中所含营养物质、有害物质、微生物等指标进行规范和控制。
鱼塘水质标准旨在确保鱼类健康生长,降低病害发生率,提高养殖产量,同时保护环境,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
二、鱼塘水质检测与评价方法
1.水样采集:根据鱼类养殖特点和水质状况,选择合适的采样方法和时间。
2.检测项目:主要包括pH值、溶解氧、总氮、总磷、氨氮、亚硝酸盐、磷酸盐等。
3.评价方法:采用单因子评价法、综合评价法等对水质进行评价。
三、鱼塘水质管理措施
1.加强养殖管理:合理规划养殖密度、投放饲料、控制鱼类生长速度。
2.水源保障:确保水源清洁,定期更换水源,防止外源性污染。
3.环保设施:配备完善的污水处理设施,减少养殖废水排放。
4.监测与预警:建立水质监测系统,及时发现水质异常,采取相应措施。
四、鱼塘水质改善技术
1.生物净化:利用微生物、水生植物等生物净化水质。
2.物理净化:采用曝气、沉淀、过滤等方法改善水质。
3.化学净化:合理使用水质改良剂,调节水质。
五、总结与展望
鱼塘水质标准是保障鱼类养殖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加强水质监测、管理措施和改善技术,可以有效提高鱼类养殖产量,降低病害发生率,保护环境。
避免鱼塘水质恶化的五项管理措施鱼塘水质一旦恶化,会使鱼类缺氧、中毒,甚至死亡。
因此,搞好水质调制管理非常重要。
1、适时清淤。
精养鱼塘的积淤厚度一般以每年10厘米左右的速度递增。
池塘保留适宜厚度(15-20厘米)的淤泥能起到保肥、供肥和缓冲水质等作用,但淤泥过厚,会对水产养殖带来危害,必须清淤改良。
池塘清淤时先排干池水,进行人工或机械(泥浆泵)清淤或借助潜走式水下清淤机进行带水清淤,也可以在池塘中种植一些挺水或沉水植物,改良底质。
2、施用漂白粉。
为了杀灭池塘中的病菌、寄生虫等,一些养殖场或养殖户大量使用生石灰和漂白粉。
岂不知在杀灭病菌及寄生虫的同时,也使水体中的藻类被大量杀灭,造成池水清瘦。
而饲料的残饵及鱼类粪便分解产生的氨态氮、亚硝酸氮、二氧化碳等气体失去了利用它们作为营养源的浮游植物,这些有害气体在水体中大量积累,便造成了鱼类中毒。
因此,消毒池塘应适当施用漂白粉。
3、随温投喂。
春季给成鱼投喂饲料宜采取间隔投喂法,一般2-3天喂1次。
谷雨到夏季,鱼食量逐步增大,饲料由间隔投喂改为天天投喂,最好在固定的食台上投喂,以免造成饲料浪费和污染水质。
池塘养鱼最适宜的水体透明度一般为25-30厘米,透明度过小,应减少施肥量或立即停止施肥;透明度过大,要多施些肥料培肥水质。
一般每5-7天施1次肥,每次每0.067公顷施腐熟有机肥50-80千克或化肥2-4千克。
4、定期测水。
鱼类适宜生长在中性或微碱性的水体中,养鱼池有机质存量大,水质常呈酸性。
因此,要定期从鱼塘取水样测pH值、溶氧和氨态氮,至少2个星期1次。
如果出现每立方米水体有72克铵离子时,则必须换去鱼塘水1/3,最好换入含有浮游植物比较丰富的池塘水来改善水质,增加水中溶氧。
如有必要可每天用增氧机增氧1-2小时。
常年养鱼,平均水深1米的池塘每0.067公顷用生石灰20-25千克化水全池泼洒,每半月1次,使鱼处在最佳的生长水域环境中。
必须注意:pH值高于8.5即不利于鱼生长,pH值超过10或低于4.5时,就会引起池鱼死亡。
鱼塘水质标准鱼塘水质是影响养殖鱼类健康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合理的水质标准不仅可以提高养殖效益,还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保证鱼类的生长和品质。
因此,科学合理地控制鱼塘水质对于养殖业来说至关重要。
首先,鱼塘水质的主要指标包括溶解氧、PH值、氨氮、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等。
这些指标直接关系到鱼类的生长和健康。
溶解氧是维持鱼类生命活动的重要因素,一般要求在5mg/L以上。
PH值影响水体的酸碱度,一般要求在6.5-8.5之间。
氨氮、亚硝酸盐和硝酸盐是有毒物质,其浓度过高会对鱼类造成严重危害。
其次,鱼塘水质的管理需要根据不同鱼类的养殖需求进行调整。
不同种类的鱼对水质的要求有所不同,比如淡水鱼和海水鱼对水质的要求就有很大差异。
因此,在养殖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水质调节,以满足不同鱼类的生长需求。
另外,鱼塘水质的管理需要有科学的监测手段和方法。
定期对鱼塘水质进行检测,及时发现水质异常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是保证鱼类健康生长的关键。
同时,也需要根据检测结果进行合理的投喂和养殖密度控制,以维持良好的水质环境。
最后,鱼塘水质管理需要综合考虑水源、饲料投放、养殖密度等因素。
水源的选择直接影响到鱼塘水质的稳定性,而饲料投放和养殖密度会直接影响到水质的污染程度。
因此,在进行鱼塘水质管理时,需要综合考虑各个因素,以达到最佳的养殖效果。
总之,鱼塘水质标准的合理管理是养殖业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科学合理地控制水质标准,对于提高养殖效益、保证鱼类健康生长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养殖人员能够重视鱼塘水质管理,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为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鱼塘水质怎么处理方法
鱼塘的水质处理是确保鱼类生长的重要环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法:
1. 水体曝气:通过增加氧气的供应,可以提高水中的溶解氧含量。
可以使用曝气机、喷泉、涡轮增氧器等设备进行曝气。
2. 管控养殖密度:过高的养殖密度会导致鱼塘水质恶化,因此需要合理控制养殖密度,确保鱼类有足够的空间和氧气供应。
3. 定期更换水体:定期更换一部分鱼塘水体,可有效去除一部分污染物,并补充新鲜的水源。
4. 使用水质调理剂:根据具体情况,可以使用一些水质调理剂,如活性炭、硫化铁、硅酸铝等,去除水体中的杂质和污染物。
5. 控制饲料投喂量:控制饲料投喂量,避免过量投放饲料,以减少在水中的残留和分解,从而减少对水质的污染。
6. 定期清理鱼塘底泥:清理鱼塘底泥,可以减少有机物的堆积和分解,防止水体富营养化。
7. 增加植物覆盖:在鱼塘周围种植水生植物,可以利用植物吸收水中的有机物
和营养物质,净化水质。
8. 控制使用化学药品:如有必要使用化学药品处理水质,需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以避免对鱼类和水体带来不良影响。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鱼塘水质处理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鱼类的生长环境。
但是,具体的处理方法需要根据鱼塘的规模、水质状况和养殖目标等进行调整。
池塘养鱼对水质的要求池塘养鱼是一种常见的养殖方法,在池塘中合理管理水质对鱼类的生长和繁殖起着重要的作用。
池塘养鱼对水质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温度:鱼类对水温有一定的要求,不同种类的鱼类对水温的适应能力也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水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对鱼类的生长和免疫力产生不利影响。
常见的鱼类如鲫鱼、草鱼、鳙鱼等的适宜生长水温一般在20-30摄氏度之间。
2.pH值:池塘养鱼的pH值一般要控制在6-9之间,这是因为鱼类对酸碱度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但是过低或过高的pH值都会对鱼类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过低的pH值会影响鱼类的呼吸和消化功能,而过高的pH值则会对鱼类的鳃和皮肤产生刺激。
3.溶解氧含量:鱼类对氧气的需求量较大,池塘中必须保持足够的溶解氧含量。
一般来说,鱼类的生长和养殖需要保持每升水体中5-8毫克的溶解氧。
如果溶解氧含量过低,鱼类的呼吸会受到限制,引发缺氧甚至窒息;而过高的溶解氧含量则会对鱼类的鳃和血液产生伤害。
4.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水中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的过高都会对鱼类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氨氮主要来自于鱼类的代谢废物和饲料残渣,如果池塘中氨氮含量过高,会对鱼类的肝脏和鳃产生严重的损害。
亚硝酸盐则是由细菌的氨氧化作用产生的,过高的亚硝酸盐含量会对鱼类的呼吸和免疫系统造成负面影响。
5.水体悬浮物和有机物含量:过高的悬浮物和有机物含量会导致水体浑浊,影响光照透明度,进而影响水中的浮游植物的生长和鱼类的食物链。
有机物的过高含量还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进而引发水华和缺氧。
为了满足这些对水质的要求,池塘养鱼需要进行适当的水质管理和控制,可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定期监测水质参数,包括水温、pH值、溶解氧含量、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等。
通过科学仪器和试剂进行测定,了解水质状况。
其次,要合理投喂和管理饲料。
适当的投喂量可以减少过多的饵料残渣,从而降低有机负荷和氨氮的产生。
同时,选择适合鱼类种类的饲料,保证饲料的营养均衡,减少氮、磷等富集。
鱼塘改善水质的方法鱼塘是人工养殖鱼类的水池,其水质直接影响养殖鱼类的生长和健康。
因此,改善鱼塘的水质至关重要。
下面是一些改善鱼塘水质的方法。
2.定期更换水质:定期更换水可以有效地将鱼塘中积累的废物和含氮化合物等有害物质排除。
对于小型鱼塘,每个月更换一次水是合适的。
对于大型鱼塘,每季度更换水可能更为适宜。
3.控制饲料量:过度喂食会导致饲料在水中残留,造成水质变差。
因此,鱼塘养殖者应严格控制饲料的量,确保鱼类能吃完,减少饲料残留物的产生。
4.增加氧气供应:水中的氧气含量对鱼类的生存至关重要。
如果鱼塘中水中的氧气含量过低,鱼类可能窒息而死。
因此,鱼塘养殖者可以通过增加水中的氧气供应来改善水质。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加装氧气泵,将氧气注入水中。
此外,勤打水也能增加水中的氧气含量。
5.定期清洁鱼塘:定期清洁鱼塘可以清除鱼塘中的废物和污垢,保持水质的清洁。
养殖者可以定期清理鱼塘的底泥和过滤器,并定期清除污物。
6.控制鱼塘的温度:水温对鱼类的生长和健康至关重要。
不同种类的鱼类对水温的要求有所不同。
鱼塘养殖者应根据鱼类的种类选择适宜的水温,并确保水温的稳定性。
7.控制鱼数量:鱼塘中鱼的数量过多会导致水质恶化,因为鱼类排放的废物量会增加。
因此,鱼塘养殖者应根据鱼塘的容量和鱼类的种类来控制鱼的数量,以保持水质的良好。
8.使用生物质燃料替代化石燃料:如果鱼塘使用火力发电或加热系统,选择使用生物质燃料可以减少对水质的污染。
生物质燃料是一种可再生能源,使用它可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改善鱼塘的水质。
以上是改善鱼塘水质的一些方法。
鱼塘水质的改善需要耐心和持续的努力。
只有保持水质的清洁和稳定性,鱼类才能在良好的环境中生长和繁殖。
鱼塘注意事项鱼塘是人们放养和养殖鱼类的水域,因其能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和丰富的食物资源,被广大水产养殖者和爱好者所喜爱。
然而,要保持鱼塘的良好状态和鱼类的健康成长,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水质管理:良好的水质是鱼类生长的基础。
鱼塘需保持充足的氧气含量和适宜的水温,确保水质清澈透明,无污染物和有害物质。
定期检测水质,如pH值、溶解氧等指标,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2. 饲料和喂养:合理的饲料选择和适量的喂养是鱼类健康生长的重要因素。
根据不同种类和生长阶段的鱼类选择适宜的饲料,并控制好每次投喂的量,避免过度喂食导致水质恶化和鱼类消化道问题。
3. 疾病防控:鱼塘中易受到多种疾病的侵袭,如常见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定期检查鱼类是否有异常行为、畸形和疾病症状,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隔离和治疗,减少鱼类间的传染。
4. 鱼类品种选择:合理选择适应当地水质和环境的鱼类品种,以提高鱼类的生存能力和抗逆性。
同时,根据自身需求和市场需求选择合适的品种进行养殖,提高养殖效益。
5. 合理养殖密度:鱼类在鱼塘中的生存密度应合理控制,避免过度拥挤导致鱼类间争食和疾病传播。
根据鱼类品种和生长速度,合理控制鱼类的数量,确保每尾鱼都能得到足够的食物和生存空间。
6. 定期清洁和维护:鱼塘需定期清洁和维护,清除底泥和杂物,保持水质的稳定和清洁。
定期修剪水生植物,清理堤岸和围网,防止堵塞。
7. 防止外来入侵物种:特别是对于开放水域的鱼塘,应做好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控工作。
定期检查鱼塘周围和进出口,防止外来物种的进入,避免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
8. 鱼塘规划和设计:在养殖鱼塘前应对鱼塘进行规划和设计,包括水深、堤岸坡度、水体循环和通风等因素的考虑。
合理的设计能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有助于鱼类的生态平衡。
9. 鱼类生长监测:定期监测鱼类的生长情况和体重增长趋势,可以通过记录和比对的方式了解鱼类的健康状况和饲养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作出调整。
10. 预防污染和环保意识:鱼塘周围的环境要保持清洁,避免污染源的直接或间接排放。
夏季鱼、蟹池塘的水质调控夏季是鱼、蟹生长的旺季,摄食、代谢明显增强。
该季节水温明显升高,有机物发酵分解速度加快,水的透明度随之变小,池中溶氧、PH值变化幅度加大,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含量不断升高。
如何调控夏季池塘水质,营造良好生态环境,是促进鱼、蟹正常生长的关键。
一、合理调整水位,以防水温过高。
养鱼池塘的水位,有条件的一般应加深到2.5米—2.7米。
水位过浅,水温易提高,过高的水温会使鱼、蟹新陈代谢受到严重影响;水位过高,上下水层不易对流,池塘底部溶氧较低,有害厌氧菌大量繁殖,氨氮、亚硝酸盐等有毒有害物质明显升高,故应多开增氧机,促进上下层水对流。
养蟹池塘的水位,平台有伊乐藻的地方,水位应控制在0.8米左右,池塘四周沟槽的水位有可能保持在1.5米左右,一般以平台水位为准。
池塘加水时应慎重,应注意外来水源的水质情况,水质污染、恶化的水不能添加。
二、控制水色与透明度养殖水体的颜色是生产中常用的辨别水质好坏的指标之一。
我们可以根据水色推断养殖池塘水的浓淡和浮游生物的多少及大致种群组成,以此判断水质的优劣,从而采取相应的水质调控措施。
养鱼池塘水一般以黄绿色、油青色、茶褐色为好,透明度掌握在30公分左右。
1、黄绿色的水色水质较肥,这种水色的水质较“嫩、爽”,池水中的浮游植物主要以硅藻、绿藻为主,裸藻、衣藻次之,大多数能被鱼类所消化,适宜饲养白鲢。
2、油青色的水质较“嫩、爽”,且肥度适中,浮游生物的活力都很旺盛,且浮游生物种群组成较为平均,鲢、鳙鱼在这种水色的水质中也能很好生长。
3、茶褐色的水中以硅藻、隐藻为主,裸藻、绿藻、甲藻次之,这种水色的水质较“肥、活”,鱼类可以很好地生长。
4、“水华”水:池水往往呈现绿色、蓝绿色或黄绿色带状或云状水华,这种水往往是肥水进一步发展而形成的。
浮游植物数量很大,水的透明度较低,池水较混浊。
此水在没有发生“转水”而恶化前,也是饲养鲢、鳙鱼的较好水质,但仅防天气不正常造成过度繁殖的藻类大批死亡,使水质突变,转为“臭清水”。
养鱼坑塘水质量标准一、水质清澈无污染养鱼坑塘的水质应清澈无污染,无明显悬浮物、有机物和营养盐等杂质。
水体中不应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农药、工业废水等。
二、水温适宜养鱼生长养鱼坑塘的水温应保持在适宜养鱼生长的范围内。
不同品种的鱼类对水温有不同的要求,一般而言,适宜的水温范围为15℃-30℃。
在四季变化中,应根据气温变化适时调整水温和饲养密度。
三、溶解氧充足溶解氧是鱼类呼吸的必要条件,养鱼坑塘的水体中溶解氧应充足,一般应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
水体中溶解氧过低会导致鱼类缺氧窒息死亡。
四、酸碱度适中养鱼坑塘的水体酸碱度应适中,一般保持在6.5-8.5之间。
酸碱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鱼类的生长和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五、氨氮、亚硝酸盐含量低氨氮和亚硝酸盐是养鱼坑塘中常见的有害物质,其含量过高会对鱼类产生毒害作用。
因此,养鱼坑塘的水体中氨氮和亚硝酸盐的含量应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六、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合理养鱼坑塘的水体中应含有适量的营养物质,如氮、磷等,以满足鱼类生长所需的营养需求。
同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含量过高也会对鱼类产生负面影响,如引发水华等环境问题。
七、水体中浮游生物量适量浮游生物是鱼类的重要食物来源之一,但过量的浮游生物也会导致水质恶化。
因此,养鱼坑塘的水体中应保持适量的浮游生物量,以保证鱼类的正常生长和生存。
八、重金属含量不超标养鱼坑塘的水体中不应含有过量的重金属,如汞、铅、镉等,这些重金属会对鱼类的生长和生存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因此,应对水体中的重金属含量进行定期检测,以确保其不超标。
九、水体中含氧量适宜养鱼坑塘的水体中应含有适量的氧气,以满足鱼类呼吸的需求。
水体中的含氧量过低会导致鱼类缺氧窒息死亡,过高则会对水生植物的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水体中的含氧量。
池塘养鱼对水质的要求池塘养鱼是一种常见的养殖方式,其成功与否与水质的好坏密切相关。
不同的鱼类对水质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在池塘养鱼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指标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管理。
以下是池塘养鱼对水质的主要要求。
1.温度:温度是鱼类生长和繁殖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同鱼类对温度的要求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水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鱼类的生理功能和免疫力,甚至导致鱼类死亡。
因此,在池塘养鱼时需要注意控制水温,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3.氨氮和亚硝酸盐:水体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是鱼类新陈代谢的产物,过高的浓度对鱼类有毒。
氨氮和亚硝酸盐的浓度过高会导致鱼类气味异常,食欲减退,甚至发生中毒死亡。
因此,在池塘养鱼时需要定期检测和控制水体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浓度,避免过高。
4.pH值:水体的酸碱度对鱼类的生长和繁殖有重要影响。
不同鱼类对pH值的要求不同,有些鱼类对酸性环境更适应,而有些鱼类对碱性环境更适应。
过高或过低的pH值都会影响鱼类的生理功能和免疫力,甚至导致死亡。
因此,在池塘养鱼时需要保持适宜的pH值,可以通过调节水体中的酸碱度或添加稳定剂来实现。
5.水质透明度:水质透明度是指水体中可见光的透过程度,也是评价水质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
水质透明度受到悬浮物、藻类等因素的影响。
适宜的水质透明度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保持水质清澈,有利于鱼类觅食和生长。
因此,在池塘养鱼时需要保持水质透明度,可以通过适当的换水、清除池塘中的悬浮物等方式改善。
6.水体营养盐:水体中的营养盐对鱼类的生长和养殖也有重要影响。
过高的营养盐浓度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易引发藻类爆发,降低水质,对鱼类生长不利。
而营养盐过低则会影响鱼类的生理功能和免疫力。
因此,在池塘养鱼时需要定期检测和调节水体中的营养盐浓度,保持适宜的水质。
总之,池塘养鱼对水质有严格的要求,需要综合考虑和管理多个指标。
合理调控水温、溶解氧、氨氮和亚硝酸盐、pH值、水质透明度和水体营养盐等因素,可以保持水质稳定,提高鱼类的产量和养殖效益。
26|养殖园地|YANGZHIYUANDI2018中国(上海)国际无人机展览会暨发展论坛,浦东新区龙阳路2345号,2018年4月2~4日。
农业谚语在高密度精养情况下,水质好坏与鱼类的健康生长息息相关。
水质调控好,鱼类生长快、发病率低、饲料利用率高。
“要想养好一塘鱼,先要调好一塘水”是养殖者对调控水质重要性的高度概括。
现将相关措施介绍如下:清底药塘:清底药塘是改善底质和水质,取得养殖成功的关键措施之一。
①清底。
一般于年底排干池内残水,清除池底过多淤泥,保留淤泥10cm 左右,然后让阳光冻晒池底20~30天,直至底泥龟裂2cm以上,以增加透气性,加速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延缓池塘老化。
②药塘。
使用生石灰带水药塘,每亩用量为125~150kg。
使用生石灰药塘,不仅可杀灭潜藏于底泥中的寄生虫、病原体,而且还能中和各种有机酸,提高pH值,有利于营养盐的释放。
施肥追肥:鱼种放养前都需要施肥,一般投施生物有机肥,每亩用量为8~10kg,以培养浮游生物,为即将入池的鱼种提供生物饵料。
为促使浮游生物处于良好的繁殖状态,养殖期间还需追肥,一般追施氨基酸肥水素,每隔10~15天1次,每亩用量为1~2kg,以补充营养,增加浮游生物的繁殖速度和密度。
加水换水:在高密度精养情况下,随着鱼体长大和饲料等投入品的增加,池中残饵、污物也随之增多,厌氧发酵产生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造成自身污染,导致水体恶化,尤其是高温季节,水质变化更快,因此,必须适时加水换水。
一般每隔7~10天加水1次,每次加水10~20cm。
每隔20~30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30%。
增加溶氧:据水体溶解氧的变化规律,确定开机增氧的时段和时长。
3~5月,阴雨天气半夜开机至日出;6~9月,晴天早晨开机2小时、午后开机2~3小时、连续阴雨或低压天气,夜间开机至次日中午;10~11月,勤开机,保持池水溶氧充足。
可在增氧机上安装溶氧控制器,根据养殖实际,设置池水溶氧的上、下限,实现自动增氧,始终保持池水溶氧在5mg/L以上,为养殖鱼类提供舒适快乐的生长环境。
鱼塘水质管理制度一、前言鱼塘是养殖鱼类的重要场所,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养殖效益。
为了保证鱼塘水质的良好状况,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水质管理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将围绕鱼塘水质管理制度展开讨论,从水质监测、水质改善、养殖管理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二、水质监测1、水质监测设备的安装为了对鱼塘水质进行及时、准确的监测,必须配置一套完善的监测设备。
这些设备包括水质监测仪器(如PH值计、溶解氧计、浊度计等)、水质采样瓶、电池或太阳能充电设备等。
安装这些设备时,应选择合适的位置,以便能够全面、均匀地监测鱼塘的水质情况。
2、定期水质监测鱼塘水质监测的频率应根据实际情况来定,一般来说,深浅水塘和不同的水产种类会有所差异。
但至少应每周进行一次水质监测,以确保及时发现水质异常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3、水质监测报告每一次的水质监测都应有相应的监测报告,并且要有专门的人员进行分析与存档。
监测报告中应包括监测时间、监测地点、监测项目数据、分析结论等内容,以便于日后的查询与比较。
三、水质改善1、保持鱼塘的通风良好通风是改善水质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通风能够增加水中溶解氧的含量,促进水体循环,降低水质污染。
因此,在养鱼过程中,应该确保鱼塘的通风良好。
2、合理排泄废水养鱼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应该进行合理处理,不能直接排放到鱼塘中。
一般采取人工处理或者设置生物滤池等方式来处理废水,以减少对鱼塘水质的影响。
3、定期清洁鱼塘鱼塘水面的漂浮物、底泥等杂物会影响鱼塘水质,因此应该定期进行清洁。
定期清理鱼塘的杂物,可有效提高水质的透明度,降低水质污染。
四、养殖管理1、控制鱼苗投放量鱼苗的投放量应该根据鱼塘的实际情况和水质状态来确定,不宜过多过少。
当鱼苗数量过多时,会造成水质污染和饵料的浪费;而鱼苗数量过少时,将会降低养殖效益。
2、合理投喂饵料合理的饲料投喂可以保证鱼类的健康成长,但是过量的喂食会导致饵料残留,增加水质污染的风险。
因此,应该在确定投喂量的前提下定期投喂,并注意观察饵料的情况。
新鱼塘养鱼注意事项,新鱼塘水浑浊怎样变清1、清塘消毒:为了清除掉重金属盐等有毒有害物质,在放养鱼苗前需要用清水浸泡洗塘,浸泡数天后再排水并曝晒,接着重复浸洗1次并在放养鱼苗前7-10天用生石灰清塘消毒。
2、施足基肥:在鱼苗下塘前,每亩还需施入以猪、牛等畜禽粪肥为主的基肥500-600kg。
3、投放鱼苗:鱼苗的规格通常在16.5cm以上,若水体较深,鱼苗的规格则在20cm以上。
4、日常管理:及时补氧并定期消毒,避免鱼病的爆发。
一、新鱼塘养鱼注意事项1、清塘消毒(1)在放养鱼苗前需要用清水浸泡洗塘,浸泡数天后再排掉并曝晒一段时间,然后再重复浸洗1次,其目的在于将重金属盐等有毒有害物质清除掉。
(2)在放养鱼苗前7-10天需要用生石灰清塘消毒,一般每亩可以用生石灰75kg化浆全池均匀泼洒。
2、施足基肥(1)为了确保池塘中有充足的天然饵料,一般需要施入基肥,以此来提高塘水的肥度,促进浮游生物的繁殖和生长。
(2)基肥一般需要以猪、牛等畜禽粪肥为主,可以在鱼苗下塘前的7-15天施入肥料500-600kg/亩。
3、投放鱼苗(1)在投放鱼苗前,池塘水深以在1.5-2m为宜,水色以灰白色为宜,透明度在30cm左右。
(2)而在投放鱼苗的时候,需要以草食性鱼为主,肥水性和杂食性鱼为辅,鱼苗的规格一般在16.5cm以上,若是水比较深的话,那么规格一般需要在20cm以上。
4、日常管理(1)饵料台、工具等与鱼有关的物品需要经常消毒,避免爆发鱼病。
(2)需要及时把池塘中的杂草、残饵等杂物清理干净并及时补充氧气,防止浮头。
二、新鱼塘水浑浊怎样变清1、解决办法(1)可以适当的换水加水来改善鱼塘水浑浊的情况,一般每7-10天就可以加水1次,每天加水15-20cm。
(2)定期用生石灰来调节水质并及时往水中补充氧气,既能避免厌氧菌的滋生,也能让水底保持干净卫生。
2、预防方法(1)在水中种植适量的水草,不仅能够改善水质,还能够为鱼类提供饵料。
鱼苗下塘水质控制及注意事项鱼苗下塘水质控制及注意事项:1. 水质的控制:(1) 水质有表水和深水,每次下塘前应先认真检查水质,保证水质稳定。
(2)pH值控制在7.2-8.2之间,氧化强度 4-8mg/L,溶解氧量 >= 4mg/L,氨氮总量<=0.2mg/L,硝酸盐总量<= 0.02mg/L,磷酸盐<= 0.05mg/L等指标应符合水质标准。
(3) 理想水温在18-25℃之间,不能大幅度波动,否则将影响鱼苗的生活繁殖。
2. 分配:(1) 下苗鱼应分配均匀,不宜陷阱,每3-5㎡应分配1~3只苗鱼,鱼的大小及体色不宜过大过深,避免下苗量太多和成鱼出塘率低。
(2) 在低温季节,根据本地水温,采取定量的苗鱼种苗方式,比如种苗低温下的黑鱼、草鱼、虹鳟等抗寒性好的鱼类,以降低鱼苗死亡率,增加出塘率。
3. 水位和含氧量:(1) 养鱼塘底深度最佳水深在 0.7-1.2m,增加含氧量,有利于鱼苗的生存与发育。
(2) 在下注苗鱼前,要考虑水位、水 Textbox 水力学条件等影响,在足够深的水位中增加含氧量,以免容易缺氧影响鱼类的健康,产生死亡。
4. 注水时间:(1) 下鱼的时候选择在早晨,后半夜在有星星的夜晚,比较适宜,保证苗鱼较好的摄食、存活率。
(2) 夜间注水,建议分批注水,而不是一下全部注完,这样能缓解水文环境的冲击。
5. 下苗食料:(1) 鱼类进入塘后,应在 1-2 天内下方便可消化的营养丰富的饲料,以备苗鱼的早日饱食。
若湖水质较差,可采取搅拌网多次餍食,加强养殖技术。
(2) 下苗时,应配备抗菌剂及鱼苗带藻药,一下塘期间,定期及抗菌鱼药,预防疾病的流行,提升鱼苗存活率。
承包鱼塘养殖注意事项
1. 确保水质优良:养殖鱼类需要清澈、无污染的水质环境,因此要定期清理鱼塘,保持水质清洁。
同时,还需关注水温、酸碱度、氧气含量等参数,确保水质稳定。
2. 合理养殖密度:鱼塘的空间有限,养殖密度过高会导致鱼类生长缓慢,易发生疾病传播等问题。
因此要根据不同鱼种的个体大小和生长速度,合理安排养殖密度。
3. 合理饲养:饲料的选择与投喂量要适宜,根据不同鱼种和生长阶段的需要,提供营养全面、含有适量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的饲料。
同时,要确保鱼类得到充足的食物,但避免过度投喂,避免饲料残渣堆积,造成水质恶化。
4. 定期观察病害情况:经常观察鱼类的生长情况,一旦发现有异常行为、体质变差或病症出现,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避免疾病扩散。
5. 控制污染源:鱼塘附近的农田需合理施肥,避免施用过量化肥或农药流入鱼塘,造成水质污染。
同时,鱼塘周围的生活污水、废弃物也要妥善处理,确保水环境清洁。
6. 安全防护:鱼塘周围应设置合适的围栏或屏障,避免人为因素对养殖环境造成干扰。
同时,要定期检查围栏、漏网,确保鱼类不会逃脱或被外界捕捞。
7. 合理选择鱼种:根据水质条件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宜养殖的鱼种。
并了解鱼种的生长习性、喂养需求、抗病能力等,以便更好地管理和养殖。
8. 注重环保:在养殖鱼类过程中,要遵守当地相关法律法规,合理利用资源,降低污染物排放,减少养殖过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鱼塘安全要求标准是什么在养鱼的过程中,鱼塘的安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鱼塘安全不仅关系到鱼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养殖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鱼塘安全的要求标准是非常严格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鱼塘安全要求标准。
1. 鱼塘的环境安全鱼塘的环境安全是鱼的生长和发展的基础。
在鱼塘的使用中,要注意以下环境安全要求:1.1 水质安全水质是鱼塘环境安全的基础,水的清洁度和水质的稳定是鱼的健康成长的基础。
因此,在养殖时要严格控制水质,保证鱼塘水质符合相关标准。
1.2 垃圾清理鱼塘垃圾的清理同样也是鱼塘环境安全的重要因素。
如果长期不清理鱼塘,会导致水质恶化和鱼的健康问题。
定期清理和及时清理是鱼塘环境安全的基础。
2. 鱼塘的结构安全鱼塘的结构安全是鱼塘安全的核心。
鱼塘结构的安全要求标准如下:2.1 鱼塘的围护鱼塘的围护对于鱼塘安全至关重要。
围护必须坚固、结实、防漏防渗,保证鱼塘水位稳定,防止外来物入侵,保证鱼的安全。
2.2 鱼塘的排水及进水设施鱼塘的排水和进水设施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排水设施要保证通畅,并且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影响。
进水设施要保证清洁,防止影响鱼塘的水质。
3. 养鱼的安全要求除了鱼塘环境和结构安全以外,养鱼的安全也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养鱼的安全要求:3.1 防止异常死亡异常死亡是鱼塘养殖中常见的问题,要及时清理和处理死亡鱼苗,避免对鱼塘水质造成影响,降低鱼类疫病发生概率。
3.2 使用安全鱼药选择安全、有效的鱼药是保证养鱼安全的关键。
在使用鱼药前要注意使用说明书,避免超量或者不当使用,避免对鱼塘的环境和鱼类造成不良影响。
结论鱼塘安全要求标准要求十分严格,仅仅是环境安全、结构安全和养鱼安全就有很多方面需要注意。
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环境、结构和鱼药的标准使用,尽可能的避免鱼塘安全隐患。
鱼塘的水质必须注意哪些作者:管理员发表时间:2010/1/18 13:16:27 阅读:次俗话说“养鱼先养水”、“好水养好鱼”,水质对养鱼来说非常重要,因此要想养好鱼就得学会辨别水质的好坏。
养殖过程中判断水质好坏的重要指标就是水色及其变化情况。
根据水色可判断水中浮游生物的种类及数量,从而采取相应用药和施肥措施来改善水质。
养殖过程中只有控制好水质,才能提高养鱼、虾、蟹类的生长速度,减少疾病,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
水质理化因子对养殖的影响1.养殖水体中氨氮的存在、危害及控制剧毒物质,水生动物的隐形杀手。
1.1氨氮的来源1)主要来源于肥料和饲料;2)排泄物、底层有机物和细菌的分解作用;3)外来的污染PH值、温度、盐度升高,都会引起氨氮中NH3比例增加。
1.2氨氮中毒的主要原因1)水体有机物过多,透明度低,水质老化;2)水体PH值较高;3)底层水缺氧。
1.3氨氮急性中毒的症状对鱼类:鱼溜边漫游,大白天浮头不散,施增氧剂也不见浮头缓解。
(1)鱼群出现挣扎、游窜现象,并时而出现下沉、侧卧、痉挛等症状。
(2)呼吸急促,口时而大张,死亡前眼球突出,张大口挣扎。
(3)鳃盖部分张开,鳃丝呈紫红色或紫黑色。
(4)鳍条舒展,基部出血。
(5)体色变浅,体表粘液增多。
(6)打开腹腔,血液不凝、血色发暗、紫而不红;肝、脾、肾的颜色均呈紫褐。
对虾蟹类:体表粘液增多,体表充血,颤拌痉挛、狂游、鳃丝肿胀、脱落。
1.4氨氮控制指标淡水生物对NH3适应的浓度范围为0.02-2.00mg/L,我国水质标准规定氨氮小于0.5mg/L,《渔业水质标准》中规定:水产养殖生产中,应将氨的浓度控制在0.02mg/L以下。
实际养殖中不应超过0.6mg/L。
一般而言,同一鱼类的鱼种比成鱼对氨气耐受力弱,不同鱼类对氨氮的耐受力不同。
在对虾养殖过程中要求氨总量不超过0.5mg/L,氨氮含量在0.2mg/L以下。
1.5氨氮过高的控制措施预防:经常使用“绿力源”、“益生宝”、“调水益生菌”、“净水利生素”、“光合细菌”,每隔7-10天左右泼洒一次。
少投喂高蛋白饲料。
控制措施:先施用“EM菌粉”和“光合菌”,再使用“高能颗粒氧”、“氨硫亚硝净”或“高能大粒氧”去除氨氮;有条件的抽去池塘的底层水1/3,然后大量加注新水,施“菌力神”或“净水利生素”。
若发现轻微中毒,用“氨硫亚硝净”;如果中毒程度较重,最好再用“绿力源”调节水体PH值,使其低于7.0可以解除氨氮毒性,再施用水质改良剂。
2.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的存在、危害及控制诱发水产动物暴发性疾病重要因素 2.1亚硝酸盐的来源养殖水体中的含氮有机物,在水体中先转为氨态氮,再转为亚硝态氮,最后为硝态氮。
硝化过程受阻(使用消毒药剂过多)→水中亚硝酸含量高的主要原因→换水、排污不彻底,空气不通畅,池水中氧气不足。
亚硝酸中毒→引发“死底”现象,亚硝酸根毒性又称为高铁血红蛋白症,也称亚硝酸中毒为“黄血病”或“棕血病”。
2.2亚硝酸盐中毒的主要原因1)池底老化、淤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2)放养密度过高、投饵量多;3)精养池排污不彻底;4)水源水质不佳、水质混浊,换水极少。
2.3亚硝酸盐中毒症状1)鱼、虾食欲下降,鳃组织出现病变(鳃部肿胀、增生,出现黑鳃或黄鳃),鳃丝呈暗红色;2)体色变深,呼吸困难、骚动不安或反应迟钝;呼吸急速,经常上水面呼吸;3)过高可引起鱼虾肝脏出现异变,如空泡化,导致规模性死亡。
2.4亚硝酸盐控制标准根据各种鱼虾蟹的养殖情况,为确保其安全,一般将水中的亚硝酸盐控制在0.1mg/L以下,《渔业水质标准》中规定养殖水质亚硝酸盐的含量应控制在0.20mg/L以下。
实际养殖中,虾池亚硝酸盐浓度不应超过0.15mg/L,鱼池亚硝酸盐浓度在0.5mg/L以下。
水中亚硝酸根浓度达到0.1mg/L,即可引发褐血病。
水中亚硝酸盐浓度一般与氨浓度呈正比例,池塘中溶氧水平低时,亚硝酸盐毒性增强。
2.5亚硝酸盐的控制措施预防:经常使用“超级底净”、“底改王”或“菌力神”、“净水利生素”、“光合细菌”、“EM菌”“绿力源”,每隔7-10天左右泼洒一次。
控制措施:先每亩•米鱼池泼洒“底改王”,再使用“水体解毒安”、“氨硫亚硝净”或“高能粒粒氧”去除亚硝酸盐;对于偏瘦水体,之后最好增施“生态肥水王”、“金满塘”或“特效肥水膏”,促使浮游植物对氮的吸收;对于偏肥水体,则再用“底改王”、“绿力源”全池泼洒;有条件的定期换注新水、排污,施“净水利生素”、“EM菌”、“调水益生菌”。
3.养殖水体中的硫化氢存在、危害及控制水产动物的剧毒物质3.1硫化氢的来源(臭鸡蛋气味)1)缺氧条件下,硫酸盐的分解(硫化物还原菌作用)。
2)残饵或粪便中有机硫化物的分解(异氧菌作用)。
硫化可与水底泥中的金属盐形成金属硫化物,使池底变黑→硫化氢存在的重要标志3.2硫化氢中毒原因1)污泥沉积,缺氧;2)池内残饵多;3)PH值低;3.3硫化氢中毒症状鳃呈紫红色;鳃盖、胸鳍张开;鱼体失去光泽,漂浮在水面上;鱼虾的生长速度、体力减弱;呼吸困难。
3.4硫化氢控制标准《渔业水质标准》中规定;养殖水质中硫化氢浓度应严格控制在0.1mg/L以下。
实际养殖生产中,硫化氢的浓度也应严格控制在0.1mg/L以下,虾蟹育苗水体中应严格控制在0.05mg/L以下。
3.5硫化氢的控制措施预防:经常开增氧机,定期使用“超级底净”、“底改王”或“菌力神”、“净水利生素”、“光合细菌”、“调水益生菌”每隔7-10天左右泼洒一次。
控制措施:先泼洒“光合细菌”,再用“底改王”或“高能粒粒氧”及放入一定量的铁屑;最后施“菌力神”、“EM菌”、“绿力源”或“调水益生菌”进行水质改良。
4.养殖水体中的PH危害及控制测量水质的重要指标4.1 Ph的变化PH值升高→说明水中浮游植物多、光合作用强,水中溶解氧浓度高PH值下降→水质变坏、溶氧降低的表现。
水中生物光合、呼吸作用和各类化学变化均能引起PH值的变化,而它的变化对鱼虾蟹和水质均有很大的影响。
对水质的影响:PH值≤6时,硫化物只要以硫化氢的形式存在,增大硫化物的毒性,水体易出现缺氧现象;PH值≥8时,大量的NH4+会转化成有毒的NH3。
4.2 PH值出现异常的原因Ph值偏高或过高:(1)新水中已有一定数量的藻类,但水质还没有稳定,往往会偏高;(2)蓝绿藻含量丰富的水体由于光合作用很强烈,到下午5点钟左右,PH值往往会升到9.5以上。
(3)受碱性物质污染的水PH值也会偏高。
PH值偏低或过低:1)养殖时间较长且长期不清淤的池塘,透明度低;(2)受酸性物质污染。
4.3 PH过高或过低引起中毒的症状碱中毒症状:鱼类:受刺激且狂游乱窜;体表大量黏液甚至可拉成丝;鳃盖腐蚀损伤、鳃部有大量的分泌物凝结;PH>9时,水体便会存在许多死藻和濒死的藻细胞。
对虾:对虾鳃组织遭受破坏,发生黑鳃病,继而演变成烂鳃病、黄鳃病和红鳃病→使呼吸机能发生阻碍,窒息死亡。
酸中毒症状:鱼类:体色明显发白;水生植物呈现褐色或白色;水体透明度明显增加;水体中存在许多死藻和濒死的藻细胞。
注:另外,如果鱼类从一个水体快速转移到PH值差异很大的水体中,即使第二水体的PH值处于该品种的耐受范围之内,也可能导致鱼类的休克和死亡。
4.4 PH值控制标准《渔业水质标准》中规定:海水养殖PH值一般控制在7.0-8.5之间,淡水养殖PH值一般应保持在6.5-8.5之间。
实际水产养殖中,PH值控制在6.5-9.0之间,不高于9.2;海水养殖在7.5-8.5之间,每日差别不得大于0.5。
PH值在低于4或高于10.6时,鱼虾蟹都不能存活。
4.5 PH值的控制措施预防:经常检测水体PH值的变动,最好每天早晚各一次,一旦出现异常就要及时找出原因,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调控措施:1)如果水偏酸(PH<6.5)可加入生石灰、氢氧化钠等碱性水质调节剂进行调节;适量换水;“肥水特号”或“肥水利生素”配合“特效肥水膏”使用,可迅速增殖浮游植物。
2)如果水偏碱(PH>9.5),全池施放“绿力源”,可加大使用量,再使用“底改王”、“调水益生菌”、“菌力神”或“EM 菌”进行水质改良;若水体浮游的植物过多,则用“绿力源”或“调水益生菌”控制水色过浓。
有条件者可先换部分水、注入新水。
你们可以先从四大家鱼开始,因为这个风险比较小,20亩的鱼塘经营的好年产鱼20T 以上我是这么建议的首先你先对鱼塘所在地的气候有个了解,确定看主养什么鱼,然后调查一下你们当地的市场,看看鱼的价格怎么样,看当地人喜欢吃什么鱼,确定主养鱼,然后看那十亩空地怎么处理,是种草料养殖食草鱼,还是开发搞其他副业还是弄垂钓,我明年毕业,也打算搞渔业,手头有很多关于渔业的资料,我可以发给你,大家一起学习。
一、鱼塘养鱼,需要准备什么?只需要:泵--给养用的,视面积配数量.船--撒药打鱼用的,不用太好的.网--打雨用的,网目视你出鱼大小而定.磅秤--称鱼卖鱼用的.太阳伞--为钓鱼者准备的.钓鱼用具--包括杆、漂、坠、线,不用太好的。
鱼药和饲料,鱼苗如果有条件,再配一套水质检验设备。
二、鱼塘修建好要消毒养护,新挖的鱼塘养鱼前一定要做好消毒处理,即清塘。
清塘的药物,最好用生石灰,使用方法和数量与苗种池的相同。
鱼苗下塘前15—20天进行池塘清理消毒,最好是晴天进行,先将池塘水排干,清除淤泥和杂草等。
池溏消毒可用生石灰、茶籽饼、漂白粉等。
生石灰消毒:每亩池塘用生灰75公斤,池底有8—10厘米的浅水,将石灰用打谷桶加水溶化并搅均匀泼洒次日,若有被杀死的野杂鱼必须捞净,并除尽池底表层淤泥,提高消毒效益。
对有些难以排干的池塘,或排干没有水源灌水的鱼塘,水深1米,每亩用茶饼90—100公斤,以同样的方法加水搅均匀后立即泼洒。
这种方法清塘7—10天后,用活鱼放入小网箱在池塘中试水检查,池塘毒性过后,才可以放养鱼苗茶饼“清塘”:因茶籽饼含有皂角甙,对野杂鱼、水生昆虫蝌蚪及螺蛳等有毒杀作用,但对病原体细菌则无效果。
使用方法是:先将茶籽饼粉碎,再用温水泡24小时,才加水调均匀,泼洒全池,浅水消毒,每1亩要用25—30公斤即可,如水深1米每亩要用茶籽饼90—100公斤,清塘10天即可放鱼苗。
漂白粉清塘:漂白粉含有效氯30%左右,加水后分解为次氯酸和氯化钙,其次氯酸分解中释放出初生态氧,具有较强杀毒作用。
水深1米的池塘,每亩用漂白粉12.5—15公斤加水溶化后搅均匀,泼洒全池,清塘后5天可以放鱼苗。
也可以每立方米水体用鱼藤精2克加水稀释后,泼洒全池,7—8天药性消失即可放鱼苗。
然后适当的加入新水,鱼苗饲料,每亩可以加施发酵过的猪牛粪75公斤。
三、鱼种如何选择。
养鱼一般混养比较养,上下水层活动的鱼都养点,充分利用空间。
可以主养一种或两种鱼,搭配养点滤食性质的鱼类,如鲢鱼,鳙鱼,保持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