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在黄梅县人民医院开展“冬病夏治——三伏贴”项目的可行

性报告

报告人:沈慧琴

一、背景

在深化医药体制改革的呼声中,如何解决看病贵,看病难成为社会各方面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焦点,发挥中医中药的优势不为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手段,中医“既病防变”、“治未病”的学术思想,与现代医学之预防医学不谋而合。因此,大力发展中医中药,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的需求,结合我院我科情况,特针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人群及亚健康人群开展以预防为主的冬病夏治项目,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

二、项目名称

冬病夏治——三伏贴

三、项目承担科室

主要负责科室:中医科

相关科室: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儿科及骨科等。

四、项目提出依据及过程

“冬病夏治”疗法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它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的穴位,以鼓舞正气,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加抗病能力,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此疗法源于中医学“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的思想,具体方法源自《张氏医通》的白芥子涂法,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疾病及体虚感冒、亚健康状态的调理等,因其副作用少、费用低廉、操作简便、安全有效、老少咸宜等优点,目前全国大多数省区都在开展冬病夏治项目,在北京、上海、广东、贵阳等地区尤为突出,已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一种综合干预的方法,其效果与贴敷方药配伍、炮制、制剂工艺、贴治穴位、贴治时间,以及皮肤反应等均有一定关系。该法是结中医学之外治法、子午流注、时间医学、免疫医学一体的综合疗法。

五、项目现有基础及支撑条件

1 硬件基础:我院为二级甲等综合性非营利性医院,拥有一批高中级医疗

专业人才、先进的医疗设备和诊疗技术,医疗救治实力在全县范围内有较大的影响力,拥有单独设置的临床科室——中医科及门诊、中药房。

2 软件支撑条件:①医师团队:中医科拥有高级职称医师2人,中级职称

2人,具有扎实的中医中药理论、针灸推拿理论及临床经验。此外我院呼吸、消化及骨科等专业有数名高中级技术职称的医师可参与。②护理团队:我院我科拥有一批技术娴熟的护理人才,此类人才均经过中医中药系统教育的专门护理培训,具有中级护理职称,是开展此项目的护理主力军。③病例来源:我院中医科及门诊、住院部有相当数量的就诊病人。

3 技术基础:见项目技术关键。

六、项目技术关键

1 适应症

“冬病夏治——三伏贴”适用于两类疾病,三伏贴是利用“冬病夏治”原理,在夏天治疗冬天好发的疾病,以预防和减少该病在冬季发作。三伏贴是广受好评的传统中医疗法,但并不能包治百病,它主要适用于下列疾病:

1.1呼吸系统疾病: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咽炎、体虚容易感冒。

1.2、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胃溃疡引起的胃胀、胃酸、胃痛等,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腹泻。

1.3、妇产科疾病:痛经、产后头痛、产后风等寒症。

1.4、“痹证”: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各种颈、肩、腰腿痛等。

1.5、四肢寒凉怕冷,免疫力低下。

1.6、小儿病:小儿哮喘,变应性咳嗽,鼻炎。

2 禁忌人群

2.1.贴敷部位有皮肤创伤、皮肤溃疡、皮肤感染者;

2.2.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

2.3. 瘢痕体质者;

2.4. 咳黄浓痰、咯血患者;

2.5. 医生认为不宜使用的患者。

3 慎用人群

3.1. 孕妇;

3.2. 艾滋病、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者;

3.3. 糖尿病、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支气管扩张、恶性肿瘤的患者;

3.4. 病情急性发作期或加重期间;

3.5.2 岁以下婴幼儿,因无法确知孩子反应,必须密切观察婴幼儿的哭闹情况。

4 操作规范

4.1.药物组成(主要针对上述第一类适应症,第二类疾病另附)

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麻黄、生姜等为基本处方。对于哮喘者白参、蛤蚧各等份,碾成细粉,早晚各服两克,连服一个夏季,可以补肺益肾、增强免疫力,控制冬季发作或减轻发作。

4.2.药材炮制

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和麻黄等采用道地药材,白芥子可以通过炒制或者调整其配伍比例控制对皮肤的刺激程度,其余药物均采用生药。

4.3.药物制备

因本院制剂室条件有限,拟今年从湖北省中医院引进成品药。

4.4.贴敷方法

先将贴敷部位用75%乙醇或碘伏常规消毒,然后取直径1厘米,高度0.5厘米左右的药膏,将药物贴于穴位上,用5厘米×5厘米(小儿患者可适当减小)的脱敏胶布固定。

4.5.贴敷时机

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天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连续贴敷3天(如果中伏为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3次)。在三伏天期间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

4.6.贴敷时间

①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2~6小时,儿科患者贴药时间为0.5~2小时。

②具体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同时考虑患者的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一般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病人如自觉贴药处有明显不适感,可自行取下。

4.7.疗程

连续贴敷3年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患者可以继续进行贴敷,以巩固或提高疗效。

4.8.贴敷部位

贴敷的部位一般以背部经穴为主,临床常用的穴位有肺俞、定喘、百劳、膏肓、大椎、膻中等。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辨证取穴,临床常用穴位有风门、膈俞、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

5 贴敷后的皮肤反应与处理

5.1.正常皮肤反应及其处理

局部皮肤潮红、灼热、轻度刺痛,或出现小水疱,极少数可以出现大水疱。患者敷药处皮肤多数会在一段时间内遗留色素沉着。

贴敷部位如果出现小的水疱,一般不必特殊处理,让其自然吸收。或者给予湿润烧伤膏外涂以减轻不适感。大的水疱应以消毒针具挑破其底部,排尽液体,消毒以防感染。破溃的水疱应做消毒处理后,外用无菌纱布包扎,以防感染。

5.2.不良皮肤反应及处理方法

贴敷后,局部皮肤出现严重红肿、大水疱、溃烂、疼痛,皮肤过敏,低热。

贴药后局部皮肤红肿,可外涂皮宝霜、皮康霜等减缓刺激;皮肤局部水疱或溃烂者应避免抓挠,保护创面或涂搽烫伤软膏、万花油、红霉素软膏等。皮肤过敏可外涂抗过敏药膏,若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水疱、瘙痒现象,应立即停药,进行对症处理。出现全身性皮肤过敏症状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