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学实验指导汇总

生态学实验指导汇总

生态学实验指导汇总
生态学实验指导汇总

实验一鱼类对温度、盐度耐受性的观测

【实验目的】

(1)认识并练习判断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性范围的方法。

(2)认识不同鱼类对温度、盐度等因子的耐受限度和范围不同,这种不同的耐受性与其分布生境和生活习性密切相关,加深对Shelford 耐受性定律的理解。

(3)认识影响鱼类耐受能力的因素。

【实验器材】

1、实验动物:鲤鱼(Cyprinus carpio)、鲫鱼(Carassius auratus)等。

2、设备与试剂

光照培养箱、温度计、天平、加热棒、容纳箱、玻璃棒等

【方法与步骤】

1、观察动物对高温和低温的耐受能力

(1)建立环境温度梯度(5℃,室温20~25℃,35℃)。

(2)对实验动物称重,并记录其种类、驯化背景等。

(3)将鲤鱼和鲫鱼各6条分成一组,分别暴露在5℃、室温和35℃下30分钟。观察行为。如果正常,则停止观察;如有异常,则观察在该温度条件下动物死亡数达到50%时所需要的时间。如果动物明显不动,则可认定死亡。

注:将动物放入低温(高温)环境中后,如果动物马上出现死亡,说明温度过低(或过高),应适当提高(降低)2~3℃再观测。同时观察并比较室温条件下各鱼的行为。

(4)将鱼类在高温和低温出现死亡的温度条件下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记录在表1-1中。

表1-1 极端温度下不同鱼类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

2 观察不同淡水鱼类对盐度的耐受能力

(1)建立盐度梯度(20‰,30‰,40‰)。

(2)对实验动物称重,并记录其种类、驯化背景等。

(3)将鲤鱼和鲫鱼各6条分成一组,分别放入20‰,30‰,40‰的盐度环境中,同上观察其行为30分钟。如果正常,则停止观察;如有异常,则继续观察在该条件下动物死亡数达到50%时所需要的时间。如果动物明显不动,则可认定死亡。

(4)将鱼类在各盐度条件的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记录在表1-2中。

表1-2鱼类对盐度的耐受性观测结果记录表

【结果与分析】

1、依据表中记录结果,以时间为横坐标、死亡率为纵坐标作图。

2、各组根据实验结果,结合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等对结果进行讨

论,分析各组间的差异,评估不同鱼类对温度、盐度耐受性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实验二Lincoln指数法估计种群数量大小和生命表的编制

一、Lincoln指数法估计种群数量大小

标记重捕法通常用于估计在一个有比较明显界限的区域内的动物种群数量。具体做法是:在该区域内捕捉一定数量的动物个体并对其进行标记,然后放回,经过一个适当时期(让标记动物与种群内其它个体充分混合)后,再进行重捕。根据重捕样本中标记者的比例,估计该区域种群的总数。其原理是标记动物在第二次抽样样品中所占的比例与所有标记动物在整个种群中所占的比例相同。标记重捕法的方法很多,其中Lincoln指数法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在运用Lincoln指数法进行种群数量的估计时,必须满足下列假设条件,才能使种群数量的估计比较准确:

(1)标记方法不能影响个体的正常活动。

(2)标记保留的时间不能短于整个实验时间。

(3)第二次取样之前标记个体必须在自然种群中充分混合。

(4)不同年龄的个体具有相等的被捕的几率。

(5)种群是封闭的,即没有迁入或迁出,如果有,迁入或迁出的数量必须能够测定。

Lincoln指数法的的基本公式:p / a = n / r

其中:p——种群总数;a——最初标记数;n——取样总数;r——样本中标记个体数。

【实验目的】

(1)通过Lincoln指数法估计种群数量,使学生掌握标记重捕技术。(2)理解Lincoln指数法在统计种群数量中的重要作用。

【实验器材】

黑色与白色围棋子各300枚(代替实验动物),标记笔,50mL的烧饼,黑色布袋,托盘等。

【方法与步骤】

(1)每3人一小组,每小组取一个黑布袋,每袋装入由实验教师发的白色围棋子若干(150个左右),但每组所装的棋子数不等。

(2)每组再分别装入黑色棋子50个左右(相当于标记的动物),并将具体数目填入表中。

(3)将黑色棋子与布袋中原有的白棋子混合均匀。

(4)用50mL烧杯随机取1烧杯棋子,记录50ml烧杯中总棋子数和黑棋子数,并填入表中。

(5)重复方法与步骤(3)和(4)5次。

(6)计算p值(用n表示每次所取棋子(相当于样本)全部个数,r 表示每次取样样本中标记的棋子个数(黑棋子数),a表示最初标记棋子数(总的棋子数)。

(7)对计算出的5个p值,求其平均数:p = (p1 + p2 + p3 + p4 + p5)/ 5

式中:pi——第i次计算出的布袋中围棋子的总数。

再数出布袋中所装围棋子的实际数量(黑白棋子数之和),并比较总数估算值p和总数实际值P。

Lincoln指数法实验记录

【思考题】

(1)Lincoln指数法调查中的使用范围是什么?其可靠程度如何?(2)采用Lincoln指数法调查种群数量时取多大的样方才可以更好的估计种群的数量?

【探索性实验】

取样计数过程中,一般实验组用100ml的烧杯,另一半实验组用50ml 的烧杯,并比较实验结果。

二生命表的编制

生命表是表达种群死亡过程的有力工具。通过编制生命表,可获

得有关种群存活率、存活曲线、生命期望、世代净增值率、增长率(综合生命表)等有重要价值的信息。根据生命表所列数字的来源和类型,可将生命表分为动态生命表(又称同生群生命表,追踪同生群存活数和死亡数作为基本数据列入表中)、静态生命表(根据一次大规模调查,以不同年龄个体存活数作为基本数据列入表中)和综合生命表(在上述生命表中加入带便世代繁殖信息的数据)。建立野外生物的动态生命表往往需要结合运用标记重捕技术,而且该方法由于要追踪生物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不太适用于寿命很长的生物的研究。静态生命表的编制需要一次大量采集数据,以使样品能够代表整个种群的构成,而且由于各同生群之间的出生率、死亡率不尽相同,容易出现较大的误差。

【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操作,掌握生命表的编制方法。

(2)学会分析生命表。

【实验原理】

依据生物性质划分年龄阶段(如1个发育期、1个月、1年、5年等)作为表中最作边的一列x,观察同一时期出生的同一群生物从出生到死亡各年龄段开始时的存活情况,将观察值n x列在x值右边一栏,根据这些观测值即可算出表中其他栏目的数据。动态生命表中数据栏目由左至右依次为:x(年龄段);n x(x期开始时存活数目);l x(x 期开始时的存活率);d x(x到x+1期间的死亡数目),q x(x到x+1期间死亡率);L x(x到x+1期间的平均存活率);T x(超过x龄的个

体总数);e x(x期开始时的平均生命期望或平均余年)。

各栏数据的关系如下:l x = n x/n0, d x = n x – n x+1, q x = d x/n x, L x = (n x +n x+1) /2,T x = L x + L x+1 +L x+2 + L x+3 +…..+ L max, e x = T x/n x.

如果在生命表中加入m x相,用来记录各年龄的出生率,即构成综合生命表。

【实验器材】

骰子、烧杯、记录纸、绘图纸、笔等。

【方法与步骤】

(1)以骰子数量代表所观察的一组动物(如海豹)的同生群,给每个实验组发30只骰子,1个烧杯。

(2)通过掷筛子游戏来模拟动物死亡过程,每只骰子代表一个动物,所以开始时动物数为30,年龄记为0。掷骰子规则:将烧杯中骰子充分混匀,一次全部掷出,观察骰子的点数,1、2、5、6点代表存活个体,3、4点代表死亡个体,投掷一次骰子代表一年。将投掷次数作为年龄记在表3-3最左边一栏(年龄x)中,将显示1、2、5、6点的骰子数作为存活个体数记在表3-3存活个体数n x一栏中。

表3-3 动态生命表

年龄x 存活个体数n x存活率l x死亡数d x死亡率q x L x T x e x

1

2

…..

n

(3)将“死亡个体”去除,“存活个体”继续放回烧杯中重复以上步骤,直到所有动物全部“死亡”。

(4)按上面公式计算生命表中其他各项的数值,完成表3-3.

【结果与分析】

以年龄x为横坐标、lglx为纵坐标作图,看看得到一条怎样的存活曲线。

【思考题】

(1)在上述掷骰子游戏中,如果在投掷两次后,假定投出5点的为繁殖个体,每个繁殖个体的后代数量为2个,但投掷超过8次后取消该假定,恢复为开始的基本假设,试将m x栏列入上述生命表中,构建一个综合生命表,并计算种群的增长率。

(2)修改投骰子游戏的假设,以改变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看存活曲线和种群增长率会随之发生怎样的变化。

实验三种内(种间)竞争

一、工作目标:

1、通过选定植物的盆栽实验,观察和了解植物的自然稀疏现象及竞争规律。

2、掌握植物栽培和管理的基本技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实验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

二、工作任务与内容:

1、西红柿和黄瓜种子(或小麦和玉米)栽培。

2、植物种内种间竞争现象观察。

3、观测记录盆栽植物生长状况。

4、分析植物种内种间关系。

三、工作材料:

西红柿和黄瓜种子(或小麦和玉米)、培养器皿、培植土壤、标签、铅笔、剪刀、纸袋、烘箱、天平等

四、工作方法与步骤:

将西红柿和黄瓜(或小麦和玉米)种子按不同比例混合播种,实验分组进行。

1、每组取培养器皿(或花盆或圃地)9只(或个或块),分别贴号标签(组别、播种比例、播种日期)。

2、将土壤和厩肥充分拌匀,分别装满培养器皿(或花盆或圃地)9只(或个或块),刮平,使土壤稍低于盆口(或圃地整平),用喷壶浇透水。

3、按表13-1提供的参考播种数量播种。要求播种均匀,再覆薄层培植土,以不见种子为宜。

表13-1 各盆植物种子播种量(粒)

4、利用实验室条件,设计集中安放花盆的位置。

5、各组编制值日表,轮流观察记录(表2)和护理。

6、实验结束时测平均苗高、称鲜重和干重等。

五、结果统计与分析:

将盆栽植物生长状况记录在表13-2中。

表13-2 盆栽植物生长状况观测记录表

观测时间:观测人:

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出苗数

平均苗

鲜重

干重

比较两种植物的出芽率、各期存活率、收获时的鲜重和干重三项指标,分析两者竞争中的优势,讨论竞争机理。

利用所学的统计学知识作图报告分析结果。

六、结论与建议:

1、设计密度适当:因资源利用性竞争的强度与资源量呈反比关系。资源一定的前提下,一定限度实验植株数越多,竞争效应越明显高,因此播种密度应适当高于环境承载量。

2、培养条件应保持一致:环境因子对实验的影响非常复杂,实验中应对实验植物的培养条件严加控制,尽可能地减小非设计因素干扰性效应,以利于实验结果的易读和可靠。本实验严格控制好光照和水分条件的一致。

实验四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测定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可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

个层次。物种多样性具有两种涵义:一是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物种数目的多寡(数目或丰富度);二是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全部物种个体的数目分配状况(均匀度)。群落的复杂性可以用多样性指数来衡量。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是群落中所含的不同物种数和它们的多度的函数。多样性依赖于物种丰富度(物种数)和均匀度或物种多度的均匀性。两个具有相同物种的群落,可能由于相对多度的分布不同而在结构和多样性上有很大差异。在不同空间尺度范围内,植物多样性的测度指标是不同的,通常分为α-多样性、β-多样性和γ-多样性三个范畴,其中α-多样性是指在栖息地或群落中的物种多样性。

一实验目的

掌握植物群落多样性的α-多样性测定方法;加深物种多样性对植物群落重要意义的认识。

二实验器材

1.实验器材

样方测绳(100m),皮尺(50m),卷尺,测高仪,GPS,海拔仪,计算器,标本夹等。

2.调查统计表:依照表1、表2和表3印制野外群落调查统计表

表1森林群落样地标本情况调查表

调查者:样方号:日期:

植物群落型:

地理位

纬度:经度:海拔:

地貌:土壤类型:

坡向:坡度:地形:坡位:

群落内地质情况:人为及动物活动情况:

表2森林群落样方乔木层调查表

乔灌层:样方面积:总郁闭度:

表3 森林群落样方灌草层调查表

灌草层:样方面积:总盖度:

三方法与步骤

1. 样地的选择

样地是指能够反映植物群落基本特征的一定地段。样地的选择标准是:各类成分的分布要均匀一致;群落结构要完整,层次要分明;生境条件要一致(尤其是地形和土壤),最能反映该群落生境特点的地段;样地要设在群落中心的典型部分,避免选在两个类型的过渡地带;样地要有显著的实物标记,以便明确观察范围。在符合上述五个选择标准的基础上确定样地,并将样地基本情况记入表1中。

2.群落类型及样方大小的选择

在野外选择一个天然次生落叶阔叶林群落,按样地的选择标准选择样地。可采用样方面积为10m×10m,并将10m×10m 的样方划分为5m×5m的4个网格的小样方。

3.群落内各数量指标的调查

①乔木层数据调查:在每个5m×5m的小样方内识别乔木层树种的数目,目测出样方的总郁闭度。然后统计每个树种的株数,测量胸径、树高以及目测每个树种的郁闭度。并将数据记录到表2中。

②灌草层数据的调查:在同样的5m×5m的小样方内识别灌木层中的物种数,目测每个灌木种类的盖度、平均高度以及多度。在10m×10m的样方中随机选取5个1m×1m的草本植物样方,然后进行草本层每个植物物种的盖度、平均高度以及多度有调查,并将数据填入表3中。

③地理数据的测定运用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测定每个样方的经度与纬度。GPS给出的海拔高度误差较大,所以再用海拔表校正海拔高度。用坡度仪测出样地山体的坡度,并测出坡向。判断土壤类型、土层厚度、地形以及群落内人类活动等情况。将这些数据及情况填入表4中。注意这些地理数据与群落内的其它情况记录越详细,就越有利于对群落物种多样性高低的环境理解。

表4 不同森林类型中物种多样性指数随海拔变化情况

4 多样性指数的计算

植物尤其是草本植物数目多,且禾本科植物多为丛生的,计数很困难,故采用每个物种的重要值来代替每个物种个体数目这一指标,作为多样性指数的计算依据。因此,首先按照下面的重要值的计算公式,计算出每个物种的重要值,再将每个物种的重要值代入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和香农-威纳指数计算公式中,分别计算群落的多样性指数。 辛普森(Simpson )多样性指数(D ):

∑=s

i i P 1

2

1D -=

式中:P i —— 种i 的重要值; S —物种数目。 香农-威纳(Shannon-weiner)指数(H )

∑=-=s

i i i P P H 1ln

式中:P i - 种i 的重要值;S —物种数目。 重要值的计算方法:

乔木的重要值300

1=I vtr (相对密度+相对优势度+相对频度)

灌木和草本植物重要值300

1

=I vsh (相对密度+相对优势度+相对频度)

式中:相对密度= 每个种的密度/所有种的密度之和×100 相对高度= 每个种的所有个体高度这和/所有种个体高度之和×100

相对优势度= 每个种所有个体的胸径断面积和/所有种个

体的胸径断面积和×100

相对盖度= 每种的盖度/所有种的盖度之和×100

四探索性实验

应用辛普森多样性指数(D)和香农-威纳指数(H)的计算方法,在同一地区,试根据表4的要求,对落叶阔叶林群落、针叶林群落和针阔叶混交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与计算,将结果填入表中,分析结果并回答下列问题:

1.落叶阔叶林群落、针叶林群落和针阔混交林群落多样性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规律有何差异?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

2.相同海拔下,落叶阔叶林群落、针叶林群落和针阔叶混交林群落多样性有什么不同分析原因。

实验五重金属对水生动物的毒性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自然界重金属的分布、来源。

2、了解重金属对水生动物的毒害。

3、掌握判断重金属对水生生物毒性的实验方法

二实验原理

微核技术是利用环境污染物能引起DNA损伤、诱发染色体畸变而在细胞核外形成微核的原理,从而检测诱变物质对染色体损伤的一种较为简便的遗传毒理学方法

三实验材料

鱼、解剖刀、盖玻片、吉姆萨染液、显微镜等

四实验步骤

1、实验生物

采集清洁池塘中的小鱼,染毒前10 d饲养于经曝气后的自来水内,水温为20~22℃。每周换水3次,每天投放一次磨细的饲料,试验时挑选处于变态期发育状态良好的个体为材料。

2、配制重金属离子梯度浓度

0.01mg/L、0.02mg/L、0.04mg/L 铜铬铅

3、染毒

每组投放4条鱼。染毒时间均为1周。染毒1周后若全部活,转移到经曝气后的自来水中,6 h后处死制血涂片。每一浓度中随机取2条鱼进行采样处理。

4、血涂片制备

取鱼,吸干体表水分,尾部取血涂片,甲醇固定15 min,5%Giemsa 染液(pH值为6.98)染色15 min,晾干。每只蝌蚪制备一张血涂片。

5、数据记录及结果分析

镜检涂片均匀区,沿“弓”字型路线观察,每张片子观察1000个红细胞,记录微核及核异常的细胞数,观察结果以千分率(‰)表示。

微核细胞率(‰)=具有微核的细胞总数/观察细胞总数×1 000;

核异常细胞率(‰)=具有核异常(除微核)的细胞总数/观察细胞总数×1 000

微核位于细胞质中,与主细胞核分开,形状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染色性质与主细胞核一致,大小为主核的1/3(将含有多个微核细胞记为一个细胞)。

异常核位于细胞质中,形状不规则,如核内凹、核变形、核破裂、核内有空泡、周围不光滑、染色性质与主细胞核不一致。

五、作图分析

实验六淡水水域初级成产力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水域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测定方法

2、了解水域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在垂直空间中的分布规律,评价该水域生态系统的优劣

二、实验器材

1、仪器与设备

采水瓶(250ml细口薄玻璃磨口试剂瓶)、黑色塑料布袋(套

在西口瓶外,以不透光为原则)、线绳、采水瓶支架、浮子采

水器、白塑料布块、吸管、剪刀、水下照度计、铁架台、天平、三角瓶、移液管、滴定瓶等。

2、试剂

三、方法与步骤

1、水域生态系统的选择

在学校周围选择一个水深2m以下的湖泊,做为测定淡水水域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场所。同租用船只以备实验之用。注意采

水和挂瓶的地方应当比较开阔,不要有大树或高楼遮挡了光。

2、挂瓶层数

一般浅水湖泊可在水深0.0m、0.5m、1.0m、2.0m和3.0m处分别挂采水瓶。每层取两个重复样本。按照设计水层安装好挂瓶支架。每层支架可挂2个采水瓶(包括1个用黑塑料布袋包住不透光的黑瓶和1个白瓶),各层另有一个初始采水瓶。对于较深的湖泊,采水层需要用水下照度计测量照度后再确定挂瓶层数,即先测定水中有光层的深度(接收表面照度1%),按照表面照度100%、50%、25%、10%、1%的深度分层。

3、取样与挂瓶曝光

首先,对各层的挂瓶进行编号。取水要用专用的采水器,每层各瓶中所灌入的水样一定要是采水器同一次采集的水。在向每层瓶中灌水时,一定要把采水器的胶管插入瓶底,待瓶灌满后还要继续灌入,使溢流出瓶容积的1/3-1/2的水量,以保证在瓶中没有混入空气。初始瓶中要立即加入硫酸锰与碱性碘化钾对溶解氧进行固定,盖紧瓶塞,装入采集筐中。对用作白瓶的,在盖紧瓶塞后,再用白塑料布将瓶口扎紧。然后,将同一层的黑、白瓶的瓶颈牢固地固定进行曝光培养。注意在支架下面坠一个重物使支架保持垂直状态和不致被风吹走。

4、曝光时间与取瓶

一般采水瓶需要在水中悬挂24小时(或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悬挂时间)。按时取出支架,将挂瓶从支架上解下来,打开瓶塞,分

别加入硫酸锰与碱性碘化钾,对黑、白瓶进行溶解氧的固定。如果光合作用很强,氧过饱和,在瓶中形成大的氧气泡,应将瓶稍微倾斜,小心打开瓶塞加入固定剂,然后带回实验室进行测定。

5、溶解氧的测定

测定各层各瓶水样中的溶解氧。

6、计算

(1)水层日生产量[mg(O2)/L]的计算方法:

净生产量= 白瓶溶解氧量- 初始瓶溶解氧量

呼吸作用量= 初始瓶溶解氧量- 黑瓶溶解氧量

总生产量= 净生产量+ 呼吸作用消耗量

思考题

(1)淡水水域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高低受什么因素影响?

(2)淡水水域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高低在空间分布上有什么规律?

生态学概论实验指导教材

《生态学概论》实验指导 实验一生态因子的综合测定技术 第一部分生态因子测定的若干仪器与使用方法 一、实验内容: 气温、空气湿度、光照强度、土壤温度和pH测定的仪器与使用方法。 二、目的要求: 熟悉生态学生态因子测定的基本仪器的使用方法。 三、主要仪器设备: 温度计、湿度计、照度计、土壤温度计、pH计。 教师先逐一介绍照度计、温湿度计、土壤温度计、pH计等仪器使用方法和观察记录方法后,学生分成4组练习,熟悉各仪器的使用和观测方法。 照度计:测定太阳辐射强度(单位为lx, u mol m-2 s-1)一般采用照度计(国产有ST80A 型、ZF2型),它是利用光电原理制成的。光电池具有一个氧化层,在光的作用下,从那里放出电子,只要用一个低电阻的电流表把金属膜和金属基部相连接,就会发出一个与光强度成正比的电流。这种电池对300—700nm的光是不是灵敏的,而且具有反应迅速、不需要外接电源等优点。 测定时,在照度计的电池槽内装上电池,把光电头插头插入仪器的插孔,打开开关及探头盖,照度计的显示屏上显示读数,待数字稳定后,把光敏探头置于欲测光源处,便可读数。显示屏的读数分4档,每档相差10倍(单位为lx)。 温、湿度计:温度包括气温和土壤温度。常用的温度测量仪主要有以下三类: (1)玻璃液体温度计 一般分为两类,一是水银温度表,如普通温度表、最高温度表等; 另一类是利用有机液体(如酒精)制成的,如最低温度表。玻璃液体温度表用与瞬时测定,灵敏度较高。 空气湿度可用通风干湿温度计测定。通风干湿温度计分干球温度计和湿球温度计,前者用于测定气温,后者用于测定大气湿度。测定时,在湿球温度计下端的水槽中注满水,在温度计的探头上绑上纱布,把纱布的另一端放进水槽中,然后把温度计置于欲测的地方(注意要置于空气流通处)。由于水分蒸发吸收热量,湿球温度计的温度将较干球温度计的温度低,从两者的温度差反映出空气的湿度。几分钟后,分别读取干球和湿球的温度,根据干球温度和湿球温度的大小及两者的温度差,从温度计后面的表中,便可查出相对湿度的大小。 空气湿度通常用相对湿度表示。相对湿度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e) 与该温度下空气的饱和水汽压(e m) 的比率(以百分比表示),即: 相对湿度=(e/e m)×100%。 (2)自记温度计 这是利用双金属片热胀冷缩而变形的原理设计而成的温度计,它不但可以记录某个时间的温度,而且可以知道某段时间内大气温度的变化情况、温度极值(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耕作学实验指导

耕作学实验指导书 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 作物栽培与耕作系 2005年8月修订

目录 实验一作物种类与复种形式的确定 (1) 实验二作物布局优化方法之——原理与基本方法 (5) 实验三作物布局优化方法之二—最优化计算机软件的应用 (10) 实验四轮作制度设计 (12) 实验五土地耕作制设计 (15) 实验六土壤施肥制的设计 (17) 附录1 选修实验目录 (32)

实验一种植制度的农业资源分析 ——作物类型与复种形式的确定 一、目的意义: 农业的稳产高产是以作物与其环境的高度统一与适应为基础的。依据当地的气候、土壤及生产经济条件确定所种植的作物种类及复种方式,是安排农业生产的首要问题。在我们还不能大面积控制作物环境的条件下,因地制宜,适地适作是农业费省效宏的有效手段。本实验旨在掌握各作物生态适应性及所规划地区生态条件的基础上,运用所掌握的生态学与耕作学知识,学会分析种植制度与资源关系的方法,为耕作制度设计奠定基础。 二、原则: 1.以作物与其环境的统一为总原则。不同地区在地理、地形、地貌、气候,土壤及生产条件诸方面存在差异,而各种作物又要求不同的生活环境,只有使作物与环境相互统一,组成—个协调的生态系统,作物才能稳产高产。 2.从大农业观出发,农林草综合发展,在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大力发展商品生产的同时,要积极保护农业资源,保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好循环,以同时获得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3.既要考虑因地制宜,适地适作,又要注意满足人民群众及社会的多种需要,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发展经济作物、果品蔬菜及饲料绿肥作物的生产。 三、依据: 1.作物对热量的要求: 热量是决定作物种类与复种方式的首要条件。多种作物在其系统发育中形成了对热量要求的不同类型。因此,可将作物分为耐寒作物、低温作物、中温作物及喜温作物,它们对温度的要求如附表1。 某作物在此地能否种植,首先取决于当地生长季内的积温状况。当一个生长季内的积温除能满足—茬作物需要(考虑一定的保证率,—般80%以上)尚有剩余时,就可考虑复种。复种形式可根据热量及其它条件采取一年两熟、二年三熟等熟制类型。根据条件可采取套作复种或平作复种。以冬小麦为前茬的平作复种作需≥0℃积温,如附表2。 2.作物对水分的要求:

土壤生态学实验指导

土壤生态学 曹志平胡菊编 2007年10月24日 资源环境学院生态系

实验一、培养计数法测定土壤原生动物数量--------------------1 实验二、土壤中线虫的分离方法及杀死固定--------------------4 实验三、土壤螨类的分离------------------------------------6 实验四、氯仿薰蒸浸提法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实验一、培养计数法测定土壤原生动物数量 目前国际上通常采用的有直接计数法和间接计数法两种。直接计数法(direct counting method),顾名思义,就是对土壤中的原生动物不进行培养,而是取一定量的新鲜土壤,加一定量的水或土壤浸出液,摇匀后即进行镜检,得到土壤原生动物丰度(单位重量土壤中的原生动物个数)。间接记数法主要是培养记数法。鉴于土壤这一特定环境,土壤原生动物种类都能形成胞囊,以渡过土壤干旱环境。风干后土壤原生动物形成的胞囊,用培养的方法诱导脱开胞囊,以推知其种类和数量分布。在培养过程中一切器皿、培养基均经高压灭菌,接种时也应避免尘埃落入,以确保培养不受污染。本实验主要采用Singh(1995)和Stout(1962)的“3级10倍”环式稀释法。 仪器、设备和材料 烘箱、培养箱、灭菌锅、培养箱、镊子、玻璃环、三角瓶、烧杯等。 方法与步骤 1土样采集 土壤原生动物很难直接从土壤、水体中采集,要通过室内培养。土壤原生动物在土壤环境干旱时,都能形成胞囊,以等待土壤水分来临后再脱胞囊而活动。所以土壤原生动物的采集,实际上是采集土壤样品,带回实验室进行培养而取得标本。 由于原生动物在土壤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因此在一个采样区内,需采集10个采样点。用圆形采样器取土样,把土样放入铝盒带回室内。在培养之前,需测定土样含水量。 2 稀释土样 2克风干土样(如有条件,也可以直接用湿土)加18毫升无菌水,充分振荡,可用超声波仪粉碎土壤,使之与水充分混合,这时的稀释度为10;然后用定量吸管吸取2毫升102的土壤悬浮液,加入18毫升无菌水,充分摇匀,此时稀释度为103。依此法逐级稀释,即可得到103、104、105、106……的稀释液。根据原生动物的丰富度选择土壤的稀释度,但每一定量土样均要选择连续的3个稀释度,,即“3级10倍”之意(图1)。 3培养基制备 0.5克氯化钠加1.2克琼脂加98毫升蒸馏水(如用量较多,可按此比例增加),搅拌后在高压灭菌锅中加热灭菌,然后趁热到入培养皿,在凝固之前插入5个内径为1.8厘米、高为0.6厘米的玻璃环。每个土样需6个培养皿30个玻璃环。 4接种、培养和镜检 取其中的连续3级悬浮液,摇匀后每级稀释液各取1ml接种于各自的玻璃杯内,即1、2号培养皿的10个玻璃杯内各滴入1ml第一级稀释液,同样3、4号和5、6号培养皿的10个玻璃杯内分别滴入第二级和第三级稀释液(第一、二、三级稀释液的稀释度是多少,则取决于研究的土壤中原生动物数目的多寡,如采用104-106稀释度系列,则第一级稀释液为104,第二级为105,第三级为106),置于光照培养箱25℃以下培养(图1)。分别在第4、7、11天时在低倍镜下观察每个环中有无原生动物,按肉足虫、鞭毛虫、纤毛虫分别记录。低倍镜下可分清此三大类,但无法鉴定种类。可在实验结束时,再吸出在高倍镜或油镜下鉴定种类。

《植物保护学》学习指南

课程导学 一、预修课程 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微生物学、动物学。 二、学习对象: 植物生产类(农学、园艺、茶学、应用生物科学等专业)、生命科学类本科生。 三、授课内容与各知识点关系: 为了便于学生系统学习,现将植物保护学课程的知识点关系特作说明,具体见下图。 四、学习主要内容 植物保护学是围绕保护植物免受有害生物危害之目标,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研究和探索经济有效治理技术和科学实施途径,提高植物生产的经济效益,维护生态环境,确保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综合性应用科学。本课程重点需要通过学习掌握下列主要内容或知识点:植物保护学各分支学科如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和杂草学等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技术,以及有害生物的治理策略与技术;另方面,重点学习掌握粮食作物、杂粮、蔬菜、果树和茶树主要病虫害的危害特点、鉴别与诊断、发生发展规律及关键防治技术,以及农田常见杂草的识别与防治。

同时,通过对理论教学有关内容的学习,开展相对应的实验教学,以加强感性认识,学会基本实验技能如绘图技巧,以及鉴别昆虫、植物病原与杂草的技能。 五、学习方法 【课堂学习】课前根据教学日历安排对有关内容进行预习。课堂中认真听老师授课,并认真记录关键知识点的记笔。同时,在上课过程中遇到不明白或不懂的问题要及时提问或课后提问与交流。 【课后学习】根据上课内容、教师课件以及课程网站内容,及时整理笔记,使知识点与上课内容更系统。同时,根据老师布置的作业或者课程网站中有关训练题进行自我测试,既完成作业,也测试自我知识点掌握程度。 【查阅文献与课程论文写作】为了很好完成课外讨论,结合撰写课程论文,要学会和掌握如何利用学校图书馆等网络资源或文献数据库(如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等),收集文献,并在此基础上参考科技论文写作要求与规范撰写课程论文,并制作PPT,以便开展课程论文报告与交流。 【实验课堂教学】按照实验内容事先进行预习,在老师讲解和指导的基础上认真观察各种实验保存标本,训练有关实验操作如解剖昆虫、制作标本等。有问题及时提问,以得到解答。认真完成有关实验报告。学会标本绘图技能。 【野外考察】在教师指导下,去教学实验农场采集各种有害生物标本,并进行现场识别。对难以识别的带回实验室进行鉴定、识别。 【课外科研训练】结合本科生导师制的执行,自觉主动与老师联系,申请有关科研训练项目,学会如何写申请报告、科研报告和科研论文等。 六、考核办法 考试形式多样,包括:期末闭卷考试占50%,课堂讨论与课程论文占20%,平时作业占10%,实验操作10%。另外,课外野外调查或科研活动,以及参加学术报告等,占10%。 七、教材及参考资料 (一)教材 1)叶恭银主编. 植物保护学. 杭州: 江大学出版社, 2006 2)浙江大学《植物保护学》课程组编. 浙江大学《植物保护学实验指导书》(讲义)(第二版), 2007 (二)推荐参考书

生态工程学教学实验

工业生态学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生态系 2006年11月

工业生态学实验教学计划 实验学时:9学时 相关课程:普通生态学,生态工程学,环境生态学 适于专业:工业生态,生态工程 课程性质:非独立设课 课程负责人:李素芹 专业负责人:苍大强 1.实验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本试验目的是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所学的工业生态学,工业水处理与回用等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相关的实验研究技能,让学生能够把工业生态学的思想贯穿到未来的实际工作中去,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科学实验研究的能力,全面提高生态学等理工科学生的专业素质。 2.实验项目及教学安排 3.实验成绩考核方法 主要考察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度,学生实际操作与动手能力。实验成绩按10分计入学生考试成绩中,其评定方法依据以下四个方面:(1)实验态度:实验态度是否积极,踏实认真,是否具有团队协作精神等; (2)实验方案的制定:实验方案是否科学、合理并且可行; (3)实际操作能力:包括实验的准备、设备操作、数据采集及数据的处理; (4)实验报告的撰写:实验报告书写是否规范,对试验结果的分析讨论是否有理有据,让人信服,产生的误差及对误差分析是否切合实际,所得结论的准确性。 4.参考资料 (1)李军,王淑莹编著. 水科学与工程实验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2)实验方法与技术,自编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工业废水处理试验指导书 【实验性质】 综合性实验,9学时。 【实验目的】 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所学的工业生态学、生态工程学等专业理论知识,掌握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实验研究技能及分析方法,学会对试验结果进行检验、综合分析与讨论。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研究的技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实验内容】 (1)充分了解超临界水氧化设备的操作方法及规程; (2)试样的制备; (3)不同影响因素下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处理效果; (4)实验前后COD、NH3-N含量测定; (5)结果计算与分析。 【实验原理】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 Super Critical Water Oxidation,简称SCWO)是湿式空气氧化技术的强化和改进,其原理是在超临界水的状态下将废水中所含的有机物用氧气分解成水、二氧化碳等简单无害的小分子化合物。它同样是以水为液相主体,以空气中的氧为氧化剂,在高温高压下反应,但其改进之处在于利用水在超临界状态下( t > 374℃,p > 22.05 MPa)的性质,当水的介电常数减少至近似于有机物与气体,从而使气体和有机物能完全溶于水中,相界面消失,形成均相氧化体系,消除了在湿式氧化过程中存在的相间传递阻力,提高了反应速率。另外,由于在均相体系中氧化态自由基的独立活性更高,氧化程度也随之提高,有机物在富氧超临界水中进行均相氧化,其反应速度很快,在400~600 ℃下,在极短时间内就能将有机物的结构破坏,且反应完全、彻底,使有机碳、氢完全转化为CO2 和H2O。 【仪器及试剂】 超临界水氧化设备;烧杯;滴定管等COD、NH3-N分析相关仪器。 【实验步骤】 1.打开阀门11和阀门5(见附图2),向高压釜内打入试验介质。应注意:装拆 时要小心,不要碰伤各部件;拧紧螺栓时,要对称上紧,以保证螺栓及密封面受力均匀。 2.加热炉的安全检查;通电前必须检查是否有可靠的接地,在确认后,方可 进行下面步骤。 3.打开总电源开关,然后再打开加热开关。

生态学实验指导汇总

实验一鱼类对温度、盐度耐受性的观测 【实验目的】 (1)认识并练习判断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性范围的方法。 (2)认识不同鱼类对温度、盐度等因子的耐受限度和范围不同,这种不同的耐受性与其分布生境和生活习性密切相关,加深对Shelford 耐受性定律的理解。 (3)认识影响鱼类耐受能力的因素。 【实验器材】 1、实验动物:鲤鱼(Cyprinus carpio)、鲫鱼(Carassius auratus)等。 2、设备与试剂 光照培养箱、温度计、天平、加热棒、容纳箱、玻璃棒等 【方法与步骤】 1、观察动物对高温和低温的耐受能力 (1)建立环境温度梯度(5℃,室温20~25℃,35℃)。 (2)对实验动物称重,并记录其种类、驯化背景等。 (3)将鲤鱼和鲫鱼各6条分成一组,分别暴露在5℃、室温和35℃下30分钟。观察行为。如果正常,则停止观察;如有异常,则观察在该温度条件下动物死亡数达到50%时所需要的时间。如果动物明显不动,则可认定死亡。 注:将动物放入低温(高温)环境中后,如果动物马上出现死亡,说明温度过低(或过高),应适当提高(降低)2~3℃再观测。同时观察并比较室温条件下各鱼的行为。

(4)将鱼类在高温和低温出现死亡的温度条件下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记录在表1-1中。 表1-1 极端温度下不同鱼类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 2 观察不同淡水鱼类对盐度的耐受能力 (1)建立盐度梯度(20‰,30‰,40‰)。 (2)对实验动物称重,并记录其种类、驯化背景等。 (3)将鲤鱼和鲫鱼各6条分成一组,分别放入20‰,30‰,40‰的盐度环境中,同上观察其行为30分钟。如果正常,则停止观察;如有异常,则继续观察在该条件下动物死亡数达到50%时所需要的时间。如果动物明显不动,则可认定死亡。 (4)将鱼类在各盐度条件的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记录在表1-2中。 表1-2鱼类对盐度的耐受性观测结果记录表

园林生态学网上作业题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园林生态学网上作业题 1题 一、名词:(每题4分,共20分) 1、限制因子;在诸多生态因子中,使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限制、甚至死亡的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2、脑基耶尔的生活型系统:是丹麦植物学家Raunkiaer(1905)创立的,以温度和湿度作为揭示生活型的基本因素,以植物度过不良季节的适应方式作为分类基础的植物生活型分类系统。(具体的就是以休眠芽或复苏芽所处的位置高低以及保护的方式为依据,把高等植物分为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地下芽植物和一年生植物五大生活型类群。) 3、偏冠现象:很多树木由于接受到的光照强度不均匀,枝叶向强光方向生长茂盛,向弱光方向生长孱弱或不能生长,形成明显树冠偏向一侧的现象 4、顶极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一系列的变化,生物群落通过复杂的演替,达到最后成熟阶段的群落是与周围物理环境取得相对平衡的稳定群落。 5、根际效应:根向根际土壤中分泌的或根系死细胞脱落的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等营养物质,使根际土壤中的微生物大量繁殖的现象。 二、填空(每空1分,共15分) 1、园林生物群落中的各物种间普遍存在的竞争、(1)捕食、(2)寄生和(3)共生等各种关系,是群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因素。 2、极端低温对植物的伤害可以分为直接伤害和间接伤害,间接伤害主要有冻拔、冻旱、和冻裂;三种形式。 3、生态学巩固时期是生态学理论形成、生物种群和群落由定性向定量描述、生态学实验方法发展的辉煌时期。期间形成四个著名的生态学派,分别为

(7)北欧学派、(8)法瑞学派、英美学派(9)和前苏联(10)学派。 4、为了方便研究起见,人们一般将生态因子分为5类,分别是(11)气候因子、(12)土壤因子、(13)地形因子、(14)生物因子和(15)人为因子。 三、简述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析导致园林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群落组成和演替的基本含义(2分);内因( 3 分);外因( 3 分) 2、什么是环境承载力,举例说明在指导园林生产实践中有何意义? 概念(种群增长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3分);合适的例子如 种植密度确定依据(3分);合理的分析(2分) 3、简要说明提高园林植物的减噪效果的方案或措施? 合理植物配置(3分);养护管理方法(促进枝叶繁茂)2分;其他(适当密植、树种选择等)3分 4、简述园林植物群落对减弱城市热岛效应有什么作用? 热岛现象的概念及产生原因(3分),园林植物散热原理(5分)(遮阴、降温、营造小气候等) 四、论述:(25分) 不少城市为了亮化和彩化城市夜景,在道路两侧和社区的绿地里安装了昂贵的 射灯,彻夜闪亮,有时围着一棵树就有几盏射灯。作为一名园林工作者,请你 客观地谈谈对这种美化方法的认识 对安灯初衷的客观理解(4分);灯光对植物生长期生理活动的不良影响(6);合理的建议(5分) 2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 20分) 1.趋异适应(亲缘关系相近的生物体,由于分布地区的间隔,长期生活在不同 的环境条件下,因而形成了不同的适应方式和途径)

生态学实验

实验一生态因子(光照强度)的综合测定 一、实验内容 1、测定不同种类树木树冠内外光照强度,分析不同盖度大小的树木光照强度的差异性。 2、测定不同群落内外光照强度,分析不同群落光照强度的差异性。 二、目的要求 1、了解测定光照强度的方法,并掌握照度计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2、通过不同树冠内及不同群落中光照强度的测定,认识植物和光的相互作用。 三、实验仪器设备 1、照度计、钢卷尺、皮卷尺、记录纸等。 2、事先选好被测树木和测试群落。 四、实验步骤及数据记录 1、分组测定不同树冠内光的分布 在校园中选择树冠密实与疏散的树木各一株,分层测定树冠内的光照强度,分层时,层面必须与入射光垂直,同时测定树冠外的光照强度作为对照。每层重复测定6次,结果记入表1中 表1 树冠内外光照强度测定记录表 2、分组测定不同群落中光照强度的分布 选择两个不同的群落类型,在每一群落中随机设置3个样点(如群落上层、中层、下层),水平分层测定光照强度,每层重复4次,结果填入表2中,取平

均值,计算各层的相对光强。 表2 不同群落光照强度测定记录表 五、实验报告及讨论 1、绘制不同树冠内光的削减图,比较它们的异同,并讨论有关树木补偿点的问题。 2、绘制不同群落中的削减曲线,并加以比较分析。 六、实验注意事项 1、在任何情况下,不得将光电池直接暴露于强光下,以保护其灵敏度。 2、光探头要准确地放置在测定位置,使光电池与入射光垂直。 3、每一次测定量程开关必须遵循从高档到低档的顺序,以免烧坏仪器。当屏幕显示“1”时表示过载,需将量程开关调高一档;当屏幕上的第一位数字为“0”时,需将量程开关调查低一档,以增加精确度。 4、每次用毕,及时关闭电门,以免使电流计受损。 5、温度与湿度会影响仪器的灵敏度,不能把照度计存放在潮湿或温度超过40℃的地方。 6、仪器使用一段时间后,显示屏左上角出现“LOBAT”字样时,需要更换电池。

生态学-南京大学研究生院

生态学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 一、学科介绍 南京大学生态学学科点起源于1952年植物学专业的地植物学(植物生态学)专门化,当年,仲崇信教授招收了该方向的研究生。1981年,仲崇信教授在植物学专业内重新招收植物生态学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984年经当时的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生态学专业成为全国第一批生态学与环境生物学本科专业和生态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0年生态学专业发展成为包含植物、动物生态学在内的博士学位授权点,开始招收生态学博士研究生,同时成为南京大学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的组成部分,招聘博士后。此后,成为生命科学学院一级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博士学科点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生态学成为一级学科后,生态学学科点已先后成为一级博士后流动站与江苏省重点学科。 南京大学生态学学科点长期致力于湿地生态、森林生态、盐土生态、分子生态、生态工程、全球变化、城市生态、进化生态、景观生态、草地生态、生物入侵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取得了国内外知名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大会奖、国家科委、农业部、国家教委(教育部)、海洋局以及江苏省政府的各种科技奖励30余个。1995年以来,先后争取到国家973项目课题、863水专项课题、海洋863项目,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与科技支撑项目,国际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World Wild Fund for Nature (WWF)、Luce Foundation、科技部研究与开发专项基金、江苏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科技攻关计划、江苏重点农业攻关计划、国际合作基金、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基金、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和地方合作等科研项目100余个,合同经费9000多万元;目前主持的在研项目50多个,经费3750余万元。发表科研论文500余篇、著作(教材)20余部;其中,《生态工程学》在2001年被教育部列为全国研究生教材,《生态学》于2007年成为国家精品课程。 生态学专业目前有在职教师18名,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副研究员)12名、讲师1名。11位教师拥有博士学位,7位教师有国内外博士后工作经历。 教授:安树青博士(后)、田兴军博士、陈建群博士、李建龙博士(后)、孙书存博士(后); 副教授(副研究员):刘茂松博士、赵福庚博士(后)、何祯祥博士(后)、王中生博士(后)、周长芳博士(后)、王强博士、王斌博士(后)、冷欣博士、赵德华博士、徐驰博士、耿其芳博士(后)、严燕儿博士(后); 讲师:牛克昌博士(后); 安树青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湿地生态、生态工程、生物入侵和全球变化。 田兴军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森林生态、生物多样性和环境生态。 陈建群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进化生态与分子生态。 李建龙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全球变化生态、草地生态、信息生态和城市生态等。 孙书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森林生态学、功能生态学和多物种种间关系等。 二、培养目标 1. 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优良的学风,树立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思想。 2. 具备生态学专业扎实和宽厚的理论基础知识、系统的研究方向专门知识和坚实的实验技能,熟悉所从事研究方面的科学理论和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动向。 3. 具备独立申请、主持科研项目和独立解决科研问题的能力。 4. 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与先进的生态学实验技能。 5.掌握1-2门外国语言,能用第一外语进行学术交流。 三、招生方向 1.博士生 (1)湿地生态与生态工程(2)海滨盐土与农业生态(3)森林生物多样性与生态恢复(4)草地生态与利用(5)城市植物生态与环境(6)分子生态与进化生态(7)全球变化与土地利用(8)生物入侵与生态安全

生态学实习报告doc

生态学实习报告 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和人类活动干扰对环境与资源造成极大的压力,人类迫切需要掌握生态学理论来调整人自然、资源以及环境的关系,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生态学实习报告,欢迎阅读! 生态学实习报告1 实习概况 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和人类活动干扰对环境与资源造成极大的压力,人类迫切需要掌握生态学理论来调整人自然、资源以及环境的关系,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环境生态学正是随着全球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和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及寻求调节人类与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途径而产生的。 通过一学期的《环境生态学》学习,我们已初步掌握了环境生态学的一些理论知识,对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发展趋势和方法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为加我们的实践认识,老师精心组织安排了这次教学实习,我们也最终在实习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此次教学实习的安排与目的。 200x-11-3,晴。我们在实习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早上八点乘坐学校班车,从学校出发经过两个小时到达目的地――青岛xx国家森林公园,在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此次教学实习的安排与目的,于下午四点多返回学校。这

次实习中我们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受益匪浅。 实习内容 1、xx国家森林公园概况 xx脉系巍然而深秀,融奇、险、清、幽于一身,有望夫山,石老山,大庵山,釜台筒,大黑涧,扎营山等四十座大小山峰环列周围,小xx群峰迭翠,怪石嶙峋,常年云雾缭绕,瞬息万变,忽隐忽现,或浓或淡,胜似梦境之迷离,素有“东崂西珠,双珠嵌云”之说。小xx地处海滨,景物独特,层峦叠嶂,奇峰陡峭,曾被前人列为胶州八景中的第一胜景。 2、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和功能 森林在人类的生存,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主要表现在: (1)森林具有维持生物多样性的作用:森林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复杂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完善的物种基因库。多种多样的森林生态系统为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森林中蕴藏的丰富动植物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使人类宝贵的财富。 (2)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森林能承接雨水,减少落地降水量,使地表径流变为地下径流,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3)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的作用:森林的蒸腾

生态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态学实验(Practices of Ecology) 课程编码:1313020216 课程类别:专业课 总学时数:实验时数:16 学分:1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综合教研室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 适用对象:本科(四年) 一、课程的性质、类型、目的和任务 生态学是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课;课程目的使学生熟悉和掌握生态学研究的一般仪器设备的使用,掌握生态学一般实验技能和方法,从而巩固课堂学习;课程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宜从三年级第二学期开始,以确保学生学习本课程具有所需要的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等学科知识基础。 三、课程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 [1]表示“了解”;[2]表示“理解”或“熟悉”;[3]表示“掌握”; 实验一、生物对生态因耐受性的观察 了解测定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范围的方法[1]热火是影响生物耐受能力的因素,结合其分布生境与生活习惯,加深对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的理解[2]; 实验二、种群数量调查方法 了解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和去除取样法的基本原理[1] ;初步掌握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和去除取样法技术[3]; 实验三、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逻辑斯蒂增长 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增长方式,理解环境对种群增长的限制作用[3]; 实验四、种间关系 通过实验,使学生观察种间竞争现象,理解竞争的基本原理[2];掌握种间竞争实验的基本技术[3];区别种间竞争和化感作用[1]; 实验五、生命表的编制 使学生学会如何利用人口普查数据编制生命表[3];掌握昆虫实验种群生命表的组建及种群增长率的计算方法[3]; 实验六、土壤动物群落研究 通过实验,了解土壤动物的多样性、重要性[1];学会土壤动物学研究的课题设计[1];掌握各类土壤动物标本收集技术[3];学会土壤动物高级阶元得分类掌握土壤动物生态学基本分析方法[3]; 实验七、植物群落的结构分析及影响群落结构的生态因子

生态学实验报告

井冈山大学校园植物多样性调查 摘要: 关键词: 0前言 1调查方法 1.1 样地选择: 调查时间为2013年4月~5月,调查采用样方法。选择井冈山大学校本部医护室侧面湿地松地,植被类型包括乔木、灌木和草本,地形为山地地带,地势较陡,面积约为5×5m2,在设立的样地内进行植物群落学和多样性调查。 1.2 植物资源调查: 乔木层记录植物的种名、株数、高度、胸径、盖度及生长状况;灌木层和草本层记录每种植物的种名、盖度、高度及生长状况等信息(草本不包括野生种类)。在此基础上,计算出显著度、相对重要值、生物多样性指数等,并进行分析讨论。 1.3 生命表的编制 生命表是表达种群死亡过程的有力工具。通过编制生命表,可获得有关种群存活率、存活曲线、生命期望、世代净增殖率、增长率等有重要价值的信息。我们依据生物性质划分年龄阶段,作为表中最左边的一列x,观察同一时期出生的同一群生物从出生到死亡各年龄阶段开始时的存活情况,将观测值nx列再x值右边一栏,根据这些值即可算出表中其他栏目数据。p58 1.4 不同类型群落比较研究90 通过对天然次生林群落与人工林群落的对比研究,探寻天然次生林群落与人工林群落在群落组成、结构群落的发展趋势以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差异,充分认识自然群落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稳定性以及对环境改造作用的重要性。p90 2 数据整理 群落的结构特性及多样性分析85 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分析方法 植物群落调查中,必须了解各种群在群落中的数量特征,对物种组成进行数量分析是近代群落分析方法的基础。选用的描述植物群落数量特征的其他数据如

下: 多度:样地内各植物种的个体数。 相对多度:某物种个体数占样地内所有物种个体数的百分比。 公式为:相对多度=某物种个体数/所有物种个体数×100% 频度:某物种出现于样方的次数。 相对频度:某物种的频度占所有物种频度之和的百分比。 公式为:相对频度=某物种的频度/所有物种的频度之和×100% 显著度:某一物种的胸高(1.3m )断面积之和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 相对显著度:某物种的显著度占样地内所有物种显著度之和的百分比。 公式为:相对显著度=某物种的显著度/所有物种显著度之和×100% 盖度:某物种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 相对盖度:某物种的盖度占样地内所有物种盖度之和的百分比。 公式为:相对盖度=某物种的盖度/所有物种盖度之和×100% 密度:单位面积上的植株数。 相对密度:某物种的密度占所有物种密度之和的百分比。 公式为:相对密度=某物种的密度/所有物种密度之和×100% 重要值:某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综合数量指标。 计算公式为:乔木的重要值=相对多度+相对频度+相对显著度 灌木的重要值=相对高度+相对频度+相对盖度 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分析: 物种多样性不仅反映了一个群落中物种的丰富度或均匀度,也反映了一个群落的动态特点和稳定性,以及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 本调查采用的多样性指数为物种丰富度指数S,Simpson 指数、Shannon-Weiner 指数和Pielou 指数。 物种丰富度指数(S ),即出现在样地中的物种数目,是最简单、最古老的物种多 样性测度方法。 树种优势度即Simpson 指数(D ),是对多样性的反面,即集中性的度量,其集中 性高,即多样性程度低。计算公式为: 树种多样性指数即Shannon-Weiner 指数(H ’):表示多样性的信息度量,用来 描述种的个体出现的紊乱性和不确定性。如果从,它将属于哪个种是不定的该指数的直观意义是:可预测从群落中随机地抽取一个个体物种的不定度,物种的数目越多,个体分布越均匀,此物种的不定度越大。 ∑=-=s i i i P P H 1ln

《生物化学》实验指导(8个实验)

生物化学实验指导 吕杰编著 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生态学教研室

内容介绍 《生物化学实验指导》是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生物化学》课程组的教师在参考国内重点院校、科研院所的生物化学实验与实习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教师的教学经验汇编而成。该实习指导围绕教学大纲设计了8个实验内容。

目录 实验一氨基酸纸层析 (4) 实验二DNS-CL法测定N末端氨基酸 (5) 实验三考马斯亮蓝法测定蛋白质的浓度 (7) 实验四酪蛋白的制备 (8) 实验五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10) 实验六酵母蔗糖酶的提取及活力测定 (12) 实验七酵母RNA的分离及组分鉴定 (14) 实验八维生素C的定量测定 (16)

实验一氨基酸纸层析 一、实验目的 1、通过氨基酸的纸层析分离,学习纸层析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 纸层析:是以滤纸作为支持物的分配层析法,是20世纪4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生化分离技术。由于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所需样品量少,分辨力较高等优点而广泛的用于物质的分离,并可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缺点是展开时间较长。 分配层析法:是利用物质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混合溶剂中的分配系数不同,而达到分离的目的的一种实验方法。 在一定条件下,一种物质在某种溶剂系统中的分配系数是一个常数即α=溶质在固定相的浓度/溶质在流动相的浓度。溶剂系统:由有机溶剂和水组成,水和滤纸纤维素有较强的亲和力,因而其扩散作用降低形成固定相,有机溶剂和滤纸亲和力弱,所以在滤纸毛细管中自由流动,形成流动相,由于混合液中各种氨基酸的分配系数值不同,其在两相中的分配数量及移动速率(即迁移率Rf值)就不同,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三、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1、实验材料:标准氨基酸溶液 2、仪器: 层析缸,层析纸,毛细管,天平,吹风机等。 3、试剂: (1)氨基酸标准溶液:0.1M丙氨酸和0.1M谷氨酸标准溶液。 (2)溶剂系统:正丁醇:甲酸:水=15:3:2(体积比)摇匀; (3)0. 1%的茚三酮丙酮溶液;茚三酮1—5克,丙酮100毫升 四、实验步骤: 纸层析 (1) 取一长方形滤纸,在滤纸纵向对应的两边距边沿2cm 处,用铅笔轻轻的各画两条平行线,一条作前沿标志,一条作点样线,在点线上每隔2cm 画一个“+”作为点样位置,共5个点。 (2) 点样:用毛细管点样,其中2个点用毛细管点上氨基酸的标准溶液;中间间隔一点,另2点点上未知氨基酸的溶液。每个点样点重复点5次,每点一次用电吹风吹干后再点下次,点样点的直径应控制在2mm左右,点样完毕用大头针将滤纸做成筒形,点样面向外,注意纸的两边不要接触。 (3) 展层:向层析缸中加入层析溶剂,液层不要超过点样线(高约1.5cm,约50-60ml 溶剂),将滤纸点样点朝下放入层析溶剂中,将层析缸密闭,待溶剂到达标志线后取出,吹干。 (4)显色:用喷雾器将茚三酮显色剂均匀喷在滤纸上,吹风机热风吹干显色。 五.结果分析: (1)用铅笔将层析色谱轮廓和中心点描出来; (2) 测量原点至色谱中心和至溶剂前沿的距离,计算各种氨基酸色谱的Rf 值。 Rf=组分移动的距离/溶剂前沿移动的距离 =原点至组分斑点中心的距离/原点致溶剂前沿的距离 六、思考题: 1、何谓分配层析法和分配系数?

14《园林生态学》课程实验指导书

长春大学 《园林生态学》课程实验指导书 (园林专业) 编者:王晓红 长春大学园林学院 2016年9月

实验一阴生叶与阳生叶的比较观测 一、实验目的 通过阴生叶与阳生叶的比较观测,使学生掌握光对园林植物生长的影响,即光的生态作用。 二、实验要求 要求学生认真观测,学会仪器的使用,比较分析不同光照强度对园林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三、实验原理 绿色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需要一定的光照强度,光照强度的不同,会导致植物的适光变态,即植物对光的生态适应性。 叶片是直接接受阳光进行光合作用的器官,对光有较强的适应性。由于叶片所在的生境光照强度不同,其形态结构与生理特性往往产生适应光的变异,称为叶片的适光变态。强光下发育的阳生叶与弱光下发育的阴生叶在叶型、解剖结构、生理生化特性方面有明显的区别。 四、实验所用仪器 光强测定仪(光度计)、显微镜、放大镜、叶片厚度仪、叶绿素测定仪 五、实验步骤和方法 1. 叶片的采集: a.不同植物不同光照环境下的叶片采集; b.同一植物不同光照环境下的叶片采集; c.同一树木上的不同部位的叶片采集。 2. 观测比较所采叶片的厚度、质地、颜色、光亮度、手感等特点,须用放大镜、叶片厚度仪辅 助观察。 3. 利用显微镜观察比较阳生叶与阴生叶的气孔数量、角质层厚度等形态特征。 4.利用叶绿素测定仪测定叶绿体数量。 5.及时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填入表中。

六、实验注意事项 注意不要损害仪器,认真观察,及时记录观测结果 七、实验预习要求 弄清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了解实验步骤。 八、数据处理 对记录观察的数据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写入实验报告中。 九、实验报告要求 要求写出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和步骤,最后根据观测结果得出结论。 实验二不同环境下光照强度测定及对园林植物生长发育的 影响观测 一、实验目的 学会光照强度的测定方法,掌握光对园林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即光的生态作用。 二、实验要求 1)测定时间要选择晴朗的天气进行观测。 2)要求学生认真观测,学会仪器的使用,比较分析不同光照强度对园林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三、实验原理 绿色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需要一定的光照强度,光照强度的不同,会导致植物的适光变态,即植物对光的生态适应性。 四、实验所用仪器 光强测定仪(光度计) 五、实验步骤和方法 ⒈选择测定地点:可选择校园林阴下和校园空旷地。 ⒉光照强度的测定:利用光强测定仪分别观测校园空旷地(树冠外)、校园林阴下的光照强度, 并将所测结果及时记录,填入表1中。 表1 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光照强度 3. 观察

生态学实验内容(教案)

实验一、大气环境污染物含量的测定 一、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 (一)实验原理 通过空气采样器,以恒速抽取定量体积的空气,空气中粒径小于μ的悬浮颗粒物,被截留在已恒重的滤膜上。根据采样前、后滤膜重量之差及采样体积,计算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浓度。 (二)仪器和材料 中流量采样器(流量~),滤膜(超细玻璃纤维滤膜或聚氯乙烯滤膜),镊子,恒温恒湿箱,精密电子天平。 (三)实验步骤 . 采样 ()每张滤膜使用前需用光照检查,不得使用有针孔或任何缺陷的滤膜采样。 ()将选好的滤膜放在恒温恒湿箱中平衡,取出滤膜,内称完,记下滤膜重量()(精确到)。 ()在选定的样点,安装好空气采样器,打开采样头顶盖,取出滤膜夹,擦去灰尘。将滤膜“毛”面向上,放在滤膜支持网上,放上滤膜夹。对正,拧紧,使不漏气。 ()仪器设定 标准时间的设定:仪器使用说明书5.3.9。 采样开始时间:仪器使用说明书5.3.10。 采样持续时间:仪器使用说明书5.3.11。 流量:仪器使用说明书5.3.13。 ()测定日平均浓度一般从:开始采样至第二天:结束。记录采样流量和采样时间,同时读取现场气温和气压。将有关参数记录在表中。 数据记录方法 查询:当仪器处于采样状态,按查询键,可查出各采样参数;采样结束,停机,按查询键,可查出各采样参数。 打印:仪器可连接打印机,输出和打印数据。 ()样品采完后,打开采样头,用镊子轻轻取下滤膜,采样面向里,将滤膜对折,放入

表面光滑的纸袋中。 . 样品测定 将采样后的滤膜放入恒温恒湿箱中平衡,然后称重,内称完,记录下滤膜重量()(精确到)。有关参数及结果记录在表中。 (四)结果计算 (-)× 总悬浮颗粒物含量(,) 式中:为采样后的滤膜重量();为空白滤膜的重量();为换算为参比状态下的累计采样体积()。 表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测定记录表 监测点监测点监测点监测点 日期 时间 滤膜编号 采样标况流量() 累积采样时间() 累积采样体积() 采样前滤膜重量() 采样后滤膜重量() 样品重 作业: 1.测定校园不同地点大气总悬浮颗粒物的含量。

森林生态学实验指导书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森林生态学实验指导书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生态环境系

实验一生物气候图的绘制 水热组合状况在决定植被类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Walter生物气候图解能较好地反映水、热二者综合的气候特点,是目前解释植被分布规律的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 Walter 生物气候图解主要是用月平均气温和月平均降水量的匹配关系来表示生物气候类型。通常以月平均气温和月平均降水量为两个纵坐标(右边为降水量,左边为温度),两者之间的匹配关系为P=2T(其中P为月平均降水量,T为月平均温度),而用一年中的12个月份作为横坐标。 实验目的: (1)掌握生物气候图的绘制方法 (2)加深理解植被分布与气候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预测研究区域的地带性植被类型及其特点 实验器材: 1、气象资料(世界主要城市气候数据) 2、实验器材 坐标纸、直尺、铅笔、橡皮等 方法与步骤 1、气象数据的整理 2、坐标轴刻度的确定 (1)按P=2T分别建立两条纵轴(降水与温度)的坐标刻度值,每个刻度的大小视站点逐月平均温度和平均降水量的具体数值大小而定,如月平均温度 曲线1刻度(即1格)等于10℃,则月平均降水刻度1格等于20mm。若 月平均降水量超过100mm,则刻度单位缩小1/10。 (2)以两条均分为12段(代表12个月)的平行直线作为横坐标,并从左至右依次标出1月、2月、3月、…12月。 3、生物气候图的绘制 根据上述确定的坐标体系以及计算出来的逐月年平均降水量和逐月年平均温度,在坐标纸上绘制年平均降水量曲线和年平均温度曲线,并标定图示。 (1)将降水曲线与温度曲线相交的区域填充不同的标示符。如果温度曲线在上,降水曲线在下,两者间的区域表示干旱区,将此区域用小黑点填充。 (2)如果温度曲线在下,降水曲线在上,两者间的区域表示湿润期,将此区域用细黑竖线填充。 (3)月平均降水量超过100mm的区域用黑色填充。 (4)在降水轴的上方,标明该站点的年均温度和年均降水量。 (5)在温度轴的上方标明该站点的海拔高度和经纬度。 (6)在双线横轴上将月平均温度低于0℃的月份用斜线填充。 (7)在气候图解的左上方注明站点的名称。 原始数据见附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