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 9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 格式:ppt
- 大小:2.30 MB
- 文档页数:40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一、说教材。
(一)教材公析本课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的最后一课。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
这一社会变革表现在意识形态领域。
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各派思想家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各抒已见,彼此辩驳,从而带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大解放的黄金时代!本课分为三目内容。
第一目: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主要介绍孔子的思想主张和教育成就。
第二目:思想家老子。
主要讲述了老子的思想主张。
第三目:百家争鸣。
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思想流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的思想主张。
重点是孔子和百家争鸣;难点是老子的哲学思想和百家争鸣背景、各派思想主张。
(二)教学目标1、课标要求①知道孔子。
②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2、三维目标处理方法:通过设计名片活动了解、介绍孔子,学以致用探究孔子思想在今天的借鉴作用;模拟稷下学宫的历史情境,通过表格法来了解各家学派的主要思想。
(四)教学难点难点:老子的哲学思想和百家争鸣背景、各派思想主张。
处理方法:通过成语故事了解道家的思想主张,避开深奥的哲学原理,取其强弱转化的观点,侧重情感价值观教育;创设情境层层导入化难为简,理解“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
设计对比、小辩论等方法,理解、再认、应用百家争鸣的思想主张。
二、说教法1、设计理念本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建构主义的以创设“学习环境”为主要任务的理念。
体现了以主动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操作策略,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活动为中心,以学习主动性的知识建构为中心的思想。
《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提出了识记、理解、运用三个层次的要求。
因此,本堂课在设计之时,就是依据这个标准,以知识为载体,思维为主线,能力为目标的原则,突出多媒体教学这一教学技术手段在辅助知识产生发展和突破重难点的优势。
因为是农村中学,因此在设计之中也考虑设计补充了不少知识点,对一些史料进行了详细说明。
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学习目标】1.知道老子和孔子,了解他们的历史地位和主要思想;2.知道“百家争鸣”,初步理解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活动方案】活动一:自读教材,感知基本史实浏览教材P46~49,课本上标出下表中的相关知识点并完成表格。
活动二:阅读教材,了解老子孔子1.阅读教材P46~47,请你归纳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
2.阅读教材P47~48,思考:老子主张以柔克刚,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是否有用?活动三:阅读教材,理解百家争鸣阅读教材P48~49,回答下列问题。
1.看书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是怎样形成的?2. 看书归纳,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儒家、道家、法家三家的思想主张有什么不同?在对待战争问题上,墨家、儒家、兵家三家的思想主张又有什么不同?3. 结合所学,思考: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对后世有什么深远影响?【检测反馈】()1.孔子的思想在中国和世界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创立的学派是A.儒家学派 B.道家学派 C.法家学派 D.墨家学派()2.春秋晚期,有一位思想家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相互转化”,主张以柔克刚。
他是A.老子 B. 孔子C.孙武D.韩非()3.郭沫若说“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
”是因为春秋战国出现CA.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B.诸侯争霸局面C.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D.商业繁荣局面()4.春秋战国是我国社会大变革时期,围绕如何治理国家,四位学者发表了下面四点看法。
其中代表法家观点的是A.用“仁政”治理天下B.进行改革,依法治国C.顺其自然,无为而治D.虔诚信佛,行善积德()5.世界上最早的兵书是A.《论语》B.《孙膑兵法》C.《道德经》D.《孙子兵法》〖巩固提升〗()1.牛牛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爷爷劝他说:“一次考试失败了不要紧,只要你找出失利的原因,做出改进,下次一定会考好的。
因为在一定的条件下,坏事可以变成好事。
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一、本课教材地位分析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和观念系统,在当今的世界,这种生活方式和观念系统的许多重要内容仍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而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它的潜在价值将不断地被重新发现、认识和评估。
他被公认为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之一。
要了解中国思想,必须了解孔子。
“百家争鸣”表示当时流派的众多和学说的纷争。
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要知道,除了儒家外,主要的还有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名家、兵家等,二是初步了解,所谓“百家争鸣”是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二、课程标准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课,重点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了解老子及战国时期其他思想家和军事家的主张。
通过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与本课思想史联系起来,启发学生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通过学生收集《论语》中的一些名言,说其中的含义,锻炼学生梳理历史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历史学习能力。
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学习重点难点重点:孔子的教育主张和教育成就难点:通俗理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
五、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设计一:教师展示:山东省有孔孟之乡的美誉,是因为山东省是哪两位圣人的故乡?学生:孔子和孟子。
教师:山东省滕州市又是谁的故里呢?学生:墨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春秋战国时期这些非常有名望的思想家(设计意图:通过情境设计,增加同学们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同学们了解身边的历史。
)设计二:教师:我们每天都在学习,大家知道学习这个词最先是谁提出来的吗?学生:是孔子。
教师:来自于孔子的哪一句名言呢?学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生:温故而知新。
学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教师:请同学们参考47页竖体字,说出到底是哪一句名言呢?学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教师:学而时习之,即学习也。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课程标准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在掌握孔子思想与教育方面的影响和贡献、诸子百家(以儒、道、法三家为主)的思想特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理解政治、经济、文化三者辩论关系的能力;利用表演、质疑、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语言表述历史的能力;在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和吸收的前提下初步形成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史的联系,初步形成历史的整体观。
通过阅读教材编制表格,增强阅读能力,学习制表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通过对儒、道、法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认同优秀传统文化,确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个人素质和勇于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
学情分析1.知识掌握状况: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已学过有关孔子办学的内容,对孔子已有初步的了解。
语文课刚刚讲完《论语十则》,对孔子思想内涵的了解又有了进一步加深。
历史课又学习了“大变革的时代”一课,对春秋战国时代背景(特征)已有相当的认识。
2.学生心理特征:初一学生正处于童年期向少年期过渡阶段,从心理上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他们喜欢表现自己,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好争辩。
教材处理教材较好地落实了《课程标准》对本课内容“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的规定。
标准要求虽然简单,但所涵盖的教材内容思想理论性强,社会运用性强,知识结构呈开放性,这为教师根据学生实际选择和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
为了便于该堂师生合作活动课的开展,在尊重“内容标准”的基础上对教材作如下处理:1.将课文“百家争鸣”子目中关于“百家争鸣”背景的阐述前置于课文开篇。
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相互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的背景阐述同样适应于孔子、老子等思想家产生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