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_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20.38 KB
- 文档页数:6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教案年月日学生活动教学活动[新课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曲线运动的定义,性质及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先来回顾一下这几个问题:什么是曲线运动?生: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是曲线运动.师: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生: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方向沿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师: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做曲线运动?生:当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曲线运动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但我们还投有对曲线运动进行深入的研究.要研究曲线运动需要什么样的方法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新课教学]师:我们先来回想一下我们是怎样研究直线运动的,同学们可以从如何确定质点运动的位移来考虑.生:可以沿着物体或质点运动的轨迹建立直线坐标系,通过物体或质点坐标的变化可以确定其位移,从而达到研究物体运动过程的目的.师:现在我们先看一个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例子。
生:物体运动轨迹是直线,位移增大的越来越快,初逮度为零,速度均匀增大,加速度保持不变,所以这种运动为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师: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已经把这个物体的运动分解成了两个运动:其一是速度为的匀速直线运动:其二是同方向的初速度为、加速度为。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可以说这种方法可以将比较复杂的一个运动运动转化成两个或几个比较简单的运动.这种方法我们称为运动的分解.实际上运动的分解不仅能够应用在直线运动中,对于曲线运动它同样适用.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怎样应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来研究曲线运动。
(演示实验)如图.—所示,在一端封闭、长约的玻璃管内注满清水.水中放一红蜡做的小圆柱体,将玻璃管的开口端用胶塞塞紧.(图甲)将这个玻璃管倒置(图乙),蜡块就沿玻璃管上.如果旁边放一个米尺,可以看到蜡块上升的速度大致不变,即蜡块做匀连直线运动.再次将玻璃管上下颠倒,在蜡块上升的同时将玻璃管水平向右匀速移动,观察蜡块的运动.(图丙)师:在黑板的背景前观察由甲到乙的过程.可以发现蜡块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而过程丙中蜡块微的是什么运动呢?生:有可能是直线运动.速度大小变不变化不能判断;有可能是曲线运动.师:也就是说,仅仅通过用眼睛观察我们并不能得到物体运动的准确信息,要精确地了解物体的运动过程,还需要我们进行理论上的分析.下面我们就通过运动的分解对该物体的运动过程进行分析.对于直线运动,很明显,其运动轨迹就是直线,直接建立直线坐标系就可以解决问题,但如果是一个运动轨迹不确定的运动还能这样处理吗?很显然是不能的,这时候我们可以选择平面内的坐标系了.比如选择我们最熟悉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怎样在乎面直角坐标系中研究物体的运动。
高中物理合成和分解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合成和分解反应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合成和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 能够区分合成和分解反应并举例说明
【教学重点】
合成和分解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教学难点】
区分合成和分解反应并举例说明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入化学反应的概念,并通过实验现象引出合成和分解反应的概念。
二、讲解(15分钟)
1. 合成反应和分解反应的定义和特点
2. 合成反应和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 合成反应和分解反应的区分和举例
三、实验(20分钟)
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合成和分解反应的实验现象,并总结实验结果。
四、讨论(10分钟)
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合成和分解反应的特点和区别,并讨论合成和分解反
应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答合成和分解反应的定义、特点和区别,并列举几个生活中的合成
和分解反应的例子。
【板书设计】
合成反应:A+B→AB
分解反应:AB→A+B
【教后反思】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对合成和分解反应的概念和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在区分合成和分解反应方面还有一些困难,需要继续加强练习和巩固。
同时,实验环节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方面还有待改进,可以增加更多启发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题的基本方法。
一、红蜡块在平面内的运动演示:观察蜡块的运动1.实验器材红蜡做的小圆柱体、一端封闭长约1m的玻璃管、清水2.实验步骤(1)在一端封闭、长约1m的玻璃管内注满清水,水中放一个红蜡做的小圆柱体A,将玻璃管的开口端用橡胶塞塞紧。
(图甲)(2)把玻璃管倒置(图乙),蜡块A沿玻璃管上升,观察玻璃管上升的速度。
(3)在蜡块匀速上升的同时,将玻璃管紧贴着黑板沿水平方向向右匀速移动(图丙),观察蜡块的运动情况。
说明:蜡的密度略小于水的密度。
在蜡块上升的初期,它做加速运动,随后由于受力平衡而做匀速运动。
出示蜡块运动的视频教师归纳实验结论3.实验结论(1)水平方向:蜡块随管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
(2)竖直方向:蜡块相对管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3)在黑板的背景前我们看到蜡块相对黑板是向右上方运动的。
那么,蜡块向右上方的这个运动是什么样的运动呢?要想定量地研究蜡块的运动,就要建立坐标系,具体分析。
二、理论分析红蜡块的运动1.建立坐标系以蜡块开始匀速运动的位置为原点O,以水平向右的方向和竖直向上的方向分别为x轴和y轴的方向,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蜡块的位置P的坐标:x=v x ty=v y t2.蜡块运动的轨迹x=v x ty=v y t在数学上,关于x、y两个变量的关系式可以描述一条曲线(包括直线)。
上面x、y的表达式中消去变量t,这样就得到:代表的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也就是说,蜡块的运动轨迹是直线。
3.蜡块运动的位移从计时开始到时刻t,蜡块运动位移的大小是位移的方向4.蜡块运动的速度如图所示:速度v与v x、v y的关系可根据勾股定理写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根据三角函数的知识三、运动的合成与分解1.合运动和分运动(1)合运动:物体实际的运动叫合运动。
(2)分运动:物体同时参与合成运动的运动叫分运动。
如图:蜡块向右上方的运动可以看成由沿玻璃管向上的运动和水平向右的运动共同构成。
蜡块相对于黑板向右上方的运动叫作合运动。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掌握其基本原理和规律。
2. 能够运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掌握平行四边形法则。
2. 教学难点:运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包括复杂的曲线运动。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投影仪、实验器材等。
2. 搜集相关案例和实际问题,以便学生实践操作。
3. 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
4. 安排实验或模拟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法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首先,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理解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概念,例如两个分运动合成得到合运动,以及物体做斜上抛运动时,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运动分解等。
2. 讲解概念:让学生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是解决复杂运动问题的重要方法,同时介绍平行四边形定则,即两个分运动合成时,其效果要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
3. 分组实验:进行一次分组实验,让学生用简单的实验器材模拟两个分运动的合成,以直观的方式理解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概念和方法。
4. 深入探究:引导学生探究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的分解方法,以及如何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分解方式。
同时,介绍运动的独立性原理,即一个分运动不会改变另一个分运动,每个分运动有自己的规律。
5. 案例分析: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6.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课堂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检验他们的理解程度。
7. 总结回顾:在课程的最后,总结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主要内容,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鼓励学生回顾自己的收获和不足。
8. 布置作业: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布置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
运动的合成和分解一课的教学反思引言: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是中学生物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这个主题的教学,学生可以了解生物体内的新陈代谢过程,以及能量转化的原理。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也有一些收获和改进的方向。
本文将对这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探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教学内容的准备在这节课的教学准备阶段,我首先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准备。
在这一过程中,我需要对合成和分解的概念、原理、机制等进行充分的了解,并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和案例。
此外,我还需要对相关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进行充分的调查和准备,以确保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在准备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我还需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进行全面的了解,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进行个性化的调整和设计教学内容。
这包括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分析,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二、教学过程的安排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以确保他们能够充分的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在这一过程中,我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包括讲解、案例分析、实验演示、互动讨论等。
通过这些教学方法,我可以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并理解合成和分解的过程,从而加深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需要充分的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灵活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以确保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此外,我还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跟踪和分析,并通过多种方式来评价和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
三、教学效果的评价在教学结束后,我需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的评价和总结,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在评价过程中,我需要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通过这一过程,我可以及时的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从中吸取教训,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得以改进。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教案及教学反思设计一个好的物理教案,对于高中物理的教学是有很大作用,那么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这一课的物理教案怎么做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呢?下面我为大家带来高中物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对多个具体运动的演示及分析,使学生明确什么是合运动,什么是分运动;合、分运动是同时发生的,并且不互相影响.2、利用矢量合成的原理,解决运动合成和分解的具体情况,会用作图法、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有关位移、速度合成和分解的问题.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对运动合成与分解的练习和理解,发挥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对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可分为四部分:演示实验、例题、对运动合成和分解轨迹的分析、思考与讨论,但都是围绕演示实验而展开的,层层深入,由提出问题到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至最后对运动合成和分解问题的进一步讨论.教法建议关于演示实验所用的器材、材料都比较容易得到,实验也容易成功.此实验是本节的重点.一些重要的结论规律都是由演示实验分析得出的.观察红蜡块的实际运动引出合运动,并分析红蜡块的运动可看成沿玻璃管竖直方向的运动,和随管一起沿水平方向的运动,从而得出分运动的概念.着重分析蜡块的合运动和分运动是同时进行的,并且两个分运动之间是不相干的.合运动和分运动的位移关系,在演示中比较直观.而明确了它们的同时性,就容易得出合运动和分运动的速度关系.因此,课本在这里同时讲述了合运动和分运动的位移及速度的关系.即找到了解决运动合成和分解的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它是解决运动合成和分解的工具,所以在处理一个复杂的运动时,首先明确哪个是合运动,哪个是分运动,才能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求某一时刻的合速度、分速度、加速度,某一过程的合位移、分位移.课本中合运动的定义是:红蜡块实际发生的运动,(由 )通常叫合运动,即实际发生的运动,也理解为研究对象以地面为参照物的运动,再给学生举几个实例来说明如何确定合运动.如:1、风中雨点下落表示风速,表示没风时雨滴下落速度,v表示雨滴合速度.2、关于小船渡河(如图):表示船在静水中的运动速度,方向由船头指向确定. 表示水的流速,v表示雨滴合速度.在研究雨滴和船的运动时,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先确定雨滴、小船实际运动(合运动).注意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时,合矢量在对角线上,问题马上得到解决.关于例题:例1:将演示实验过程定量讨论.给出两个分运动、及合、分运动的时间,求合速度 .法一;先求出两个分速度再利用矢量合成求v.法二:先利用矢量合成求出s,再由求出v.例2:飞机飞行给出及与某一分速度角度,来求另外两个分速度.其思路先由平行四边形法则画出几何关系,再利用数学计算解决分速度问题.两道例题很简单,但合、分运动关系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充分体现出来.通过练习使学生们加深了对合、分运动的理解.关于分运动的性质决定合运动的性质和轨迹:课本以蜡块的运动说明两个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不一定都是直线运动.为了搞清楚蜡块哪种情况下做直线运动,哪种情况下做曲线运动.这里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究,得出结论:两个直线的合运动也可以是曲线运动.研究复杂的运动,可以根据不同方向分运动来研究复杂运动情况.关于思考与讨论:本节只研究了互成角度的运动,其合成和分解遵从矢量合成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那么初速度为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可以看作同一直线上哪两个分运动的合运动?引导学生对同一直线上的运动合成和分解问题进行讨论,得出该运动也满足矢量合成规律(注意正方向),使我们对矢量合成与分解的规律有了更深的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教学反思上周的教学内容主要为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两节,这两节是理学部分的核心内容,要求学生能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合成力的分解。
高中物理-高三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教学设计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向量的概念,掌握向量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法则。
2. 学会运用向量的概念,运用向量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法则进行物理问题的分析和求解,能够画出运动矢量图、定向运动图和粒子图。
3. 掌握运动合成和分解原理,学会运用三角函数完成运动分解和合成问题的求解。
4. 提高思维逻辑能力和物理问题分析解决能力。
【教学重点】1. 向量的概念和运算法则。
2. 定向运动图的画法。
3. 运动合成和分解原理。
【教学难点】1. 运动合成和分解三角函数的运用。
2. 运动合成过程中,加速度和力的合成问题。
【教法与教具】1. 演示法─ 通过PPT展示向量a+b的几何意义,向量a-b的几何意义。
2. 实验法─ 通过瞬间运动观察运动速度的分解。
3. 讲解法─ 讲解运动分解原理和运动合成原理,以及三角函数在运动分解和合成中的应用。
4. 练习法─ 通过运动分解和合成的习题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三角函数的运用,并加深对合力、速度等概念的理解。
5. 教具─ 计算器、三角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师生互动,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 展示向量的定义及加法运算法则。
二、讲解向量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法则(15分钟)1. 向量的概念;2. 向量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法则。
三、画出运动矢量图、粒子图和定向运动图(15分钟)1. 了解矢量的表示,画出运动矢量图和粒子图;2. 了解定向运动图的画法。
四、讲解运动合成和分解原理(20分钟)1. 运动合成的原理;2. 运动分解的原理;3. 运用三角函数完成运动分解和合成问题的求解。
五、练习(25分钟)1. 运用运动合成原理解决运动问题;2. 运用运动分解原理解决运动问题。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 提醒学生复习。
【板书设计】1. 向量的概念2. 向量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法则3. 运动矢量图、粒子图和定向运动图4. 运动合成和分解原理【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向量的概念及加法和减法运算法则。
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原理和技巧。
3. 培养学生运用运动的合成和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定义。
2. 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原理。
3. 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技巧。
4. 运动的合成和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原理和技巧。
2. 教学难点:运动的合成和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原理和技巧。
2. 利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运用运动的合成和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两个运动合成或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介绍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原理和技巧,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基础知识。
3. 实践: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运用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原理和技巧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运动的合成和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分享解题经验和技巧。
六、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运动合成和分解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合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3. 问题解答评估:评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检查学生是否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方法:思考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学生是否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 反思教学内容:思考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3. 反思学生表现:思考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八、课后作业2. 设计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知识解决。
3. 收集有关运动合成和分解的实例,进行分析和解题,增强实践能力。
高中物理合成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掌握合成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公式,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合成运动的定义、特点及相关公式的推导。
2.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理解合成运动的概念,并能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合成运动的概念、公式推导及例题分析。
2. 教学方法:讲授相结合,通过示例演示和实验操作引导学生理解合成运动的概念,同时让学生参与讨论和解答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或示例引入合成运动的概念。
2. 讲解:介绍合成运动的定义、特点和相关公式,引导学生理解合成运动的含义。
3. 案例分析:通过几个典型的例题讲解,引导学生掌握合成运动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和记录合成运动的实际过程,通过数据分析和计算加深对合成运动的理解。
5. 练习与检测:布置相关练习题,检测学生掌握情况,及时纠正错误,巩固知识。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展示合成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拓展学生的视野。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示例演示和实验操作加深学生对合成运动的理解。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能力,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三章相互作用---力4 力的合成和分解一、教材分析教科书首先结合提水桶、吊灯悬吊在天花板上等实例,根据等效思想提出合力与分力的概念;然后提出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探究问题,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得出力的合成和分解所遵从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最后,从物理量运算的角度,提升对矢量和标量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学生不易理解,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学习:第一,引导学生认识到之所以合力可以替代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是因为合力的作用效果与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是相同的。
第二,引导学生领悟“等效替换”的思想方法。
等效替换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可以在不同主题下迁移,在以后的学习中也常常用到。
第三,明确合力与分力并不是同时真实存在的,在力的合成中,合力是假想的,用于替代多个力;而在力的分解中则相反。
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求沿同一直线作用的两个力的合力的方法,在第一章也初步接触过位移的矢量合成,本节的内容进一步介绍矢量运算的普遍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
矢量运算的法则完全不同于算术运算法则,从思维方式上看对学生来说具有较大的跨度,因此平行四边形定则对学生的学习是困难的。
三、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课标定位:1.理解共点力、合力、分力的概念,掌握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2.理解力的合成、力的分解及平行四边形定则,会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
3.知道矢量和标量。
素养目标:1.掌握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及力的合成与分解,体会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
2.应用计算法、作图法、直角三角形知识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培养科学思维。
3.掌握矢量的运算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科学思维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平行四边形定则难点:平行四边形定则五、教学过程提出问题师:如果两个力在同一条直线上,如何求它们的合力?生:两个方向相同的力求合力,两个力的大小相加即为合力大小,方向沿着这两个力的方向;如果是两个方向相反的力求合力,则合力大小为较大的力减去较小的力,方向与较大的力相同。
《曲线运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曲线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曲线运动的定义及特点;2. 分析曲线运动的各种性质和规律;3. 掌握曲线运动的分解和合成;4. 掌握坐标方程和其它形式表示曲线运动。
三、教学重点:曲线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四、教学难点:分析曲线运动的各种性质和规律。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1. 讲授法:教师从曲线运动的定义及特点出发,讲述曲线运动的各种性质和规律、曲线运动的分解和合成及坐标方程和其它形式表示曲线运动等内容;2. 研究讨论法:针对几何课本中的关于曲线运动的题目,学生分组讨论解题思路,教师给予指导。
六、教学时间:4小时七、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示意图。
反思本次教学设计是针对曲线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这一重要内容进行的,重点是分析曲线运动的各种性质和规律。
在本次教学中,我采用了讲授法和研究讨论法等授课方式,既可以让学生认识曲线运动的基本概念,也可以让学生熟悉曲线运动的分解和合成、坐标方程和其它形式表示曲线运动等技巧,实践探究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握住了学生的学习心理,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能用正确的方法增强学生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在实践中体会到曲线运动的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及学习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然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繁杂,我也有些晕头转向,有时未能及时发现学生掌握不足的地方,或者有一些学生的把握不准确的地方都没能及时改正,这也影响了整节课的效果。
总的来说,本次教学设计和实施效果不错,但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通过本次课程,我也对曲线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以后可以加强思考,做到能更好地为学生讲授。
高中物理《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教学设计2020-12-09高中物理《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教学设计【教学目的】:一、知识目标1、理解合运动和分运动的概念;2、知道运动的合成、分解,理解运动合成和分解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3、理解互成角度的直线运动的合运动可能是直线运动,也可能是曲线运动。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简单问题与复杂问题的辨证关系;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讲授知识的同时,渗透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物理思想和方法是本节核心内容;2、本节的另一个重点是进行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方法应用;3、合运动和分运动概念的理解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方法】:演示分析、讲解、练习、讨论、【教学器材】:计算机多媒体展示台、及相关课件【主要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前面的教学中,我们研究了两种简单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绝大数运动都是较为复杂的。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就能够利用“运动的合成和分解”及学过的动力学知识来分析一些基本的复杂运动。
提问1、什么是曲线运动?曲线运动是一种轨迹为曲线的运动、提问2、曲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条件:合力的方向跟速度的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而是成一角度,产生的加速度的方向也跟速度的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
即:合外力与速度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二、讲授新课1、合运动和分运动的概念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3页的实验部分内容,并提出相关的问题。
先在电脑上模拟实验分析,再在讲台上演示并投影到屏幕。
归纳:师生共同得出物体的复杂运动可以看成同时参与了两种简单运动,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是研究复杂运动的工具。
归纳合运动、分运动的概念。
利用前面所做的实验分析。
让学生理解由两个简单运动可以合成一个复杂的运动,加深对“同时参与”的意义:①物体同时参与了两个分运动;②合运动与分运动具有等时性。
合运动、分运动的几个概念①合位移、分位移:②合速度、分速度:③合加速度、分加速度:2、合运动与分运动的关系利用前面所做的实验分析合运动、分运动中位移、速度、加速度各个物理量的关系。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引入:回顾旧知识上节课学习的《力的合成》提问:1、什么是合力、分力?它们的关系是什么?2、力的合成定义?运算法则的内容?那么,我们今天学习《力的合成和分解》第2课时,《力的分解》。
一:预习提问:1.力的分解:已知求的过程。
2.平行四边形定则:在两个力合成时,以表示这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如图所示,表示F1与F2的合力。
3.如果没有限制,同一个力F可以分解为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
(多选)将力F分解为F1、F2两个分力,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F1、F2和F同时作用在物体上B.由F求F1或F2叫作力的分解C.由F1、F2求F叫作力的合成D.力的合成与分解都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BCD [分力和合力是等效替代关系,不能同时作用在物体上,A错误;由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可知B、C正确;力的合成和分解都是矢量运算,都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D正确。
]二、新课学习:定解条件1.一个力在不受条件限制下可分解为无数组分力将某个力进行分解,如果没有条件约束,从理论上讲有无数组解,因为同一条对角线可以构成的平行四边形有无穷多个(如图所示),这样分解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实际分解时,一个力按力的作用效果可分解为一组确定的分力。
那么,如果知道一些分解条件,如何分解-----定解条件引导并作图 1-2学生自己作图2.一个合力分解为一组分力的情况分析(1)已知合力和两个分力的方向时,有唯一解。
甲 乙(2)已知合力和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时,有唯一解。
甲 乙老师引导学生一起做:(3)已知合力F 以及一个分力F 1的方向和另一个分力F 2的大小时,若F 与F 1的夹角为α,有下面几种可能:①当F sin α<F 2<F 时,有两解,如图甲所示。
②当F 2=F sin α时,有唯一解,如图乙所示。
③当F 2<F sin α时,无解,如图丙所示。
④当F 2>F 时,有唯一解,如图丁所示。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观点。
2. 能够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原理诠释常见物理现象。
3. 学会运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并掌握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原理。
2. 难点:运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原理诠释并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准备教学视频和相关图片,准备实验器械(如滑轮、细绳等),准备一些经典的实际运动问题供学生讨论。
教室上应用的课件,以及一些习题以供练习。
四、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小船渡河、斜抛运动等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提出问题:这些运动中包含了哪些物理规律?如何用物理规律来诠释这些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 探究: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
可以应用多媒体播放小船渡河的动画,引导学生观察船的实际运动,探究船的运动轨迹和合运动的干系,从而引出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观点。
(1) 斜抛运动的分解:通过实验演示斜抛运动的过程,引导学生将斜抛运动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竖直上抛运动。
让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和计算结果验证分解的正确性。
(2) 运动的合成:在探究了运动的分解之后,引导学生思考运动的合成规律,可以通过动画演示两个分运动合成一个合运动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并总结运动的合成规律。
3. 讲解: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基本观点、基本规律以及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应用:通过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可以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如小船渡河问题、多物体运动合成与分解问题等,让学生进行讨论和解答。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基本观点、基本规律以及应用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
6. 作业:安置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稳固所学知识,并思考生活中的其他运动现象,尝试用所学的物理规律进行诠释。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课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能在具体问题中分析合运动和分运动,并知道合运动和分运动同时发生即具有等时性,以及分运动互不影响即独立性。
2、知道分运动常采用从合运动的效果来分析,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3、会用做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知识解决有关位移和速度的合成与分解问题,理解合运动是有分运动组成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本迷你实验室的分组探究,让学生经历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的过程,在知识的发展和能力的形成过程体验成功的乐趣。
2、利用蜡块在玻璃管中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建立直角坐标系。
从一维到二维,由浅入深,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和慎密的思维方式。
3、通过小船过河问题,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使知识得意升华和灵活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激发对科学的求知欲,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2、通过对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理解和练习,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复杂问题化为简单问题的思想的培养。
学情分析
1、知识结构上,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运动的规律,并掌握了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知识,即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
在数学方面已掌握了三角函数知识,是解决二维平面内知识的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小船过河,起重机吊起重物也有感性认识和理性体验。
2、任教班级的学生有积极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很高的学习热情,学习过程能主动探究,积极向上,思维活跃。
3、学生对一个复杂的运动看成两个简单的运动还很抽象,不能很好的区分合运动和分运动,这就需要借助生活中的实例和能试验探究的素材,帮助学生提高感性认识,内化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测练习
1、河宽800m,河水均匀流动,流速为3m/s,小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5m/s。
问1、怎样行驶,过河时间最短?最短时间是多少?
2、怎样行驶过河位移最短?渡河时间为多少?
2、飞机起飞时以v =300km/h 的速度斜向上飞,飞行方向与水平方面的夹角30°。
指出合运动与分运动并求出水平方向的分速度v x和竖直方向的分速度v y 。
3、降落伞下落一定时间后的运动是匀速的,没有风的时候跳伞员着地的速度是4m/s.现在有风,风使它以3m/s的速度沿水平方向向东移动,问跳伞员将以多大的速度着地?
观评记录
本节课利用“任务驱动”模式,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通过创设情境、预设问题为开始;教师提供线索,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过程,最后解决问题为结束的三阶段循环。
通过学生的“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使学生主动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的高智慧学习体系。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科学技术出版社高中物理必修2第3章第1节。
(P47-P50)
所需课时:1课时
学习内容:必修一主要研究运动学中的直线运动,即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等较简单的直线运动,本节课开始学习较为复杂的曲线运动,并能通过分析讨论得出定量研究曲线运动的方法。
即学会用平面直角坐标系和图解法描述曲线运动。
通过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把运动物体实际表现的复杂运动分解成几个简单的分运动。
通过本节学习,巩固矢量合成——平行四边形定则及三角形定则的应用,知道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就是位移的合成与分解,速度的合成与分解。
本节课的价值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首先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是学习曲线运动的基础,其次掌握物理学中重要的思维方式——化曲为直,化繁为简,等效替代。
所以这节课是研究曲线运动的基础.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教学设计
商河二中
一、概述
本节课选自科学技术出版社高中物理必修2第3章第1节。
(P47-P50)
所需课时:1课时
学习内容:必修一主要研究运动学中的直线运动,即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等较简单的直线运动,本节课开始学习较为复杂的曲线运动,并能通过分析讨论得出定量研究曲线运动的方法。
即学会用平面直角坐标系和图解法描述曲线运动。
通过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把运动物体实际表现的复杂运动分解成几个简单的分运动。
通过本节学习,巩固矢量合成——平行四边形定则及三角形定则的应用,知道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就是位移的合成与分解,速度的合成与分解。
本节课的价值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首先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是学习曲线运动的基础,其次掌握物理学中重要的思维方式——化曲为直,化繁为简,等效替代。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在具体问题中分析合运动和分运动,并知道合运动和分运动同时发生即具有等时性,以及分运动互不影响即独立性。
2、知道分运动常采用从合运动的效果来分析,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3、会用做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知识解决有关位移和速度的合成与分解问题,理解合运动是有分运动组成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本迷你实验室的分组探究,让学生经历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的过程,在知识的发展和能力的形成过程体验成功的乐趣。
2、利用蜡块在玻璃管中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建立直角坐标系。
从一维到二维,由浅入深,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和慎密的思维方式。
3、通过小船过河问题,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使知识得意升华和灵活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激发对科学的求知欲,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2、通过对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理解和练习,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复杂问题化为简单问题的思想的培养。
三、学习者的特征
1、知识结构上,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运动的规律,并掌握了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知识,即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
在数学方面已掌握了三角函数知识,是解决二维平面内知识的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小船过河,起重机吊起重物也有感性认识和理性体验。
2、任教班级的学生有积极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很高的学习热情,学习过程
能主动探究,积极向上,思维活跃。
3、学生对一个复杂的运动看成两个简单的运动还很抽象,不能很好的区分合运动和分运动,这就需要借助生活中的实例和能试验探究的素材,帮助学生提高感性认识,内化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策略与设计
本节课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以“任务为主线,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题”。
通过创设情景,预设问题为开始;教师提供线索,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过程;最后解决问题和提出新问题为结束的三阶段循环的模式。
教学开始通过播放视频,预设抛体运动和小船过河问题两个教学目标,设疑激趣,目标明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探究蜡块的运动时,通过讨论简单的直线运动可以用一维坐标系去描述,而较复杂的运动要建立直角坐标系。
在吊车吊起重物的过程,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认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本节课主要通过对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实例观察分析研究,让学生构建研究复杂问题的有效方法,体会把复杂问题分解为几个简单物理问题的方法。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效果分析
本节主要通过对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实例观察和对其过程的简单实验分析研究,让学生构建研究复杂运动的有效方法,体会把复杂运动看作几个简单运动的合成的物理思想。
课后反思
1、应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指导学生用较准确的科学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2、提醒同学们课前准备好白纸和铅笔。
3、应及时评价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表现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