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重难点解析1.3.3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重难点解析1.3.3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重难点解析1.3.3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重难点解析1.3.3

知识点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变化特点

春分日至秋分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大于夜长,

高昼越长,夜越短。图a

期北半球夏至日,此时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引起“昼夜长短”变化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长大于夜长。

季节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靠近时变大,远离时变小。

我国传统上节气划分法:以“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五带的划分:

以回归线和极圈为界线将全球划分为南北寒带、南北温带和热带。

重点一昼夜长短

【探究活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二分二至日不同纬度昼夜长短的变化。

(1)观察对比三图,思考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秋分时全球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3)北半球夏至日时昼夜长短具有怎样的分布规律?哪个范围的昼夜长短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哪个范围达到最小值?

(4)北半球冬至日时全球的昼夜长短具有怎样的分布规律?哪个范围的昼夜长短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哪个范围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5)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昼夜长短的变化值与纬度有何关系?昼夜长短及其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有何关系?

答案:

(1)相互垂直

(2)全球昼夜平分

(3)北半球夏至日,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从北极圈向南到南极圈昼渐短、夜渐长;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北半球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夜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南半球相反。

(4)北半球冬至日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从北极圈向南到南极圈昼渐长,夜渐短,此时的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夜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半球相反。

(5)地轴的倾斜即黄赤交角的存在。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值越大。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往哪个方向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

【归纳总结】

1.昼夜长短状况规律

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高纬,白昼时间越长。由此可见,太阳直射点所在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无关。如图所示:

2.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由此可见,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决定昼夜长短变化情况,与直射点位置无关。

【方法技巧】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

(1)根据昼弧或夜弧的长度进行计算:昼(夜)长时数=昼(夜)弧度数/15°。

(2)根据日出或日落时间进行计算:

地方时正午12时把一天的白昼平均分成相等的两份。

①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

②昼长=(12-日出时间)×2

③昼长=(日落时间-12)×2

注意:公式①中的日出、日落时间可以不是地方时,只要两者统一标准即可。公式②③中的日出、日落时间必须是地方时。

(3)根据相关性计算

①相同纬度地区昼长相同。

②分别位于南北半球但纬度数相同的两地,一地的昼长等于另一半球同纬度地区的夜长。如北纬40°昼长是14小时,那么南纬40°夜长是14小时。

③同一纬线的昼夜长短,在一年中有两个日期相同(赤道和极昼、极夜区除外),且这两个日期近似关于二至日对称。

【学以致用】

1.[2019·烟台高一检测]读“某地昼长季节变化图”,回答(1)~(2)题。

(1)该图反映的地点位于()

A.北极点B.北极圈

C.南极点D.南极圈

(2)下列日照图所示日期与图中A点所代表的日期相同的是(图中阴影表示黑夜)()

解析:第(1)题,该地在6月22日时昼长为0,12月22日时昼长为24小时,可判断为南极圈上某点。第(2)题,A点日期为6月22日,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极圈内出现极夜,根据自转方向可判断A、

标准判断楼间距是否合理。

小区业主为什么这么重视楼间距问题?

在上图中画出二分二至日时的正午太阳高度空间变化曲线,

下表为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把表格补充完整。

一年有一次最大值(________日前后

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

减。

(3)6月22 12月22 12月22 6月22 两次 太阳直射 春分日 秋分日 大 小

【归纳总结】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确定地方时

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2)确定房屋的朝向

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天空,房屋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天空,房屋朝北。

(3)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

太阳高度越大,影子越短,太阳高度越小,影子越长。一天中日

影的变化规律:日出最长――――→逐渐变短正午最短――――→逐渐变长

日落最长,且日影方向与太阳方向相反。

(4)计算楼间距

一般来说,纬度较低的地区,楼距较近;纬度较高的地区,楼距

较远。解题关键是计算当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并计算影长。以我国为例(见图),南楼高度为h ,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H ,则最小楼间距L 为:L =h·cotH 。

(5)计算热水器安装角度

应使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与太阳光线垂直,其倾角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关系为α+H=90°(如图)。

【思维拓展】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

(1)公式:H=90°-两点纬度差

(2)含义

①H:观测点的正午太阳高度。

②两点:太阳直射点、观测点。

③纬度差:若两点在同一半球,用较高纬度减去较低纬度;若两点分属于南、北半球,将两点的纬度求和。

如图所示:

当太阳直射B点(10°N)时,A点(30°N)正午太阳高度:H A=90°-AB=90°-(30°-10°)=70°。

当太阳直射B点(10°N)时,C点(23°26′S)正午太阳高度:H C=90°-BC=90°-(10°+23°26′)=56°34′。

【学以致用】

2.我国《物权法》指出,住宅间距必须保证北面楼房底层窗台面日照时间不少于1小时(如图)。据此回答(1)~(2)题。

(1)“日照时间不少于1小时”的日期指的是()

A.春分日B.夏至日

C.秋分日D.冬至日

(2)按照采光要求,下列四个城市相邻同高楼房的间距最宽的应该是()

A.北京(40°N) B.哈尔滨(45°N)

C.广州(23°N) D.台州(29°N)

解析:

第(1)题,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冬至日北面楼房底层最易被南面楼房遮住太阳光。

第(2)题,冬至日时,选项中四个城市越靠北其楼房的影子越长,楼间距就越宽。

答案:(1)D(2)B

下图为“某日150°E经线上日出时刻随纬度的变化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太阳直射点位于()

A.0°B.23°26′N C.20°S D.20°N

2.甲地昼长为()

A.8小时B.10小时C.14小时D.16小时

1~2.解析:第1题,读图分析出70°N以北的地区为极昼,太阳则直射20°N。第2题,甲地地方时7:00日出,则17:00日落,昼长为10小时。

答案:1.D 2.B

读“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折线图”,完成3~4题。

3.根据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规律,判断该地可能位于() A.北温带

B.南温带

C.0°~23°26′N之间

D.0°~23°26′S之间

4.图中A处所表示的这一天,该地()

A.黑夜最短B.正午旗杆的影子最短

C.气温最高D.受太阳活动影响强烈

3~4.解析:第3题,该地12月22日前后有两次正午太阳高度达到90°,说明有两次太阳直射。根据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可以判定该地位于赤道至南回归线之间。第4题,A处表示太阳直射,正午旗杆的影子最短。

答案:3.D 4.B

5.下图为“某日某时刻半球昼夜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为黑夜。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该日的日期:________。

(2)该时刻太阳直射的纬度为________,北京时间是________。

(3)此时B点旗杆影长为一天中的________值(填“最大”或“最小”),旗杆影子的方向为________方向。

(4)该日C地的昼长是________,该日后,D点将向N地靠近,C地的昼长将变________(填“长”或“短”),B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将变________(填“大”或“小”)。

(5)该日A地体育场馆的太阳能电池板与建筑物外墙(墙面与地面垂直,见如图)之间最合适的夹角约为________,若此夹角可以调节,那么其一年中的变化幅度(一年中最大夹角与最小夹角之差)为________。

解析:(1)图示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南极圈以南出现极昼,是北半球的冬至12月22日。(2)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即23°26′S。图示65°E是12:00,北京时间120°E是15:40。(3)B点在赤道上,此时是正午时刻,太阳在其正南,B点的旗杆影子朝向正北,影长为一天中最小。(4)C地在30°S,其昼长与同纬度北半球A点的夜长相等;A点在晨线上且在10°W经线上,已知65°E是12:00,A点的日出时间是7:00,由日出时间可算出A点的昼长=(12:00-7:00)×2=10小时,即C的昼长=24-10=14

小时。该日是12月22日,此日后,太阳直射点北移,北极的极夜范围变小,C地昼长将变小,B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将变大。(5)太阳能电池板与建筑物外墙的夹角与太阳高度是相等关系,当日A点的正午太阳高度=90°-30°-23°26′=36°34′,所以太阳能电池板与建筑物外墙最大夹角是36°34′。该地一年中最大太阳高度是夏至日,最小太阳高度是冬至日,所以一年中最大夹角与最小夹角之差=夏至日太阳高度-冬至日太阳高度=46°52′。

答案:

(1)12月22日(2)23°26′S15:40(3)最小正北

(4)14小时短大(5)36°34′46°52′

课时作业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1~2题。

1.当地球公转由D向A运动的过程中,我国出现的文化现象是()

A.吃月饼,共庆团圆

B.荡秋千,踏青插柳

C.放鞭炮,守岁迎春

D.望双星,鹊桥相会

2.在地球公转由B向C运动的过程中()

A.北半球白昼变长,但短于夜

B.南半球白昼变长,并长于夜

C.北半球黑夜变长,但短于昼

D.南半球黑夜变长,并长于昼

答案:1.B 2.B

下图为“天气网上海某日天气预报的截图”。据此完成3~4题。

3.据图中所示信息,与当日最接近的节气是()

A.秋分(9月23日) B.寒露(10月8日)

C.春分(3月21日) D.清明(4月5日)

4.当天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是()

A.南半球,向北移B.北半球,向北移

C.北半球,向南移D.南半球,向南移

3~4.解析:根据图中日出日落时刻,今日昼长为11小时48分,明日昼长为11小时50分,略短于12小时且昼渐长,说明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赤道附近,且正向北移动,位于12月11日至次年3月21日之间。

答案:3.C 4.A

下图所示的是位于120°E经线上不同纬度三地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读图回答5~6题。

5.三地的纬度从高到低排序是()

A.①②③B.①③②

C.③②①D.③①②

6.此日三地昼长从短到长的排序是()

A.①②③B.②①③

C.③②①D.③①②

5~6.解析:第5题,夏至日是位于同一条经线北回归线以北各地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正午太阳高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赤道上的正午太阳高度为66°34′,看三地正午太阳高度的角度和方向,三地纬度由高到低的顺序,就是正午太阳高度由小到大的顺序。第6题,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并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由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可知,图中三地的纬度由低到高的顺

序是③②①,昼长由短到长的顺序也是如此。

答案:5.A 6.C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和智慧的结晶,现已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图为我国二十四节气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示意图(相邻两个节气之间的天数约为15天)。据此回答7~8题。

7.古代主要通过“圭表测影”确定节气,西安正午日影长度最接近且较长的两个节气是()

A.惊蛰与清明B.芒种与小暑

C.白露与寒露D.大雪与小寒

8.处暑,“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此后,我国华北地区() A.正午太阳高度渐小,白昼时间渐短

B.雨水增多,太阳辐射强度渐弱

C.正午太阳高度渐小,日地距离渐远

D.白昼时间渐短,地球自转变慢

7~8.解析:第7题,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日影最长,因为相邻节气约相差15天,所以大雪与小寒两节气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纬度基本相同,此时北半球日影较长且长度接近,所以D正确。第8题,处暑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渐小且白昼时间渐短;处暑为8月23日前后,地球公转速度加快,日地距离渐近;8月23日前后,华北雨季即将结束;处暑之后,华北白昼时间变短,地球自转速度与节气无关。

答案:7.D8.A

下图为“山东省某地停车场示意图”,箭头①②③代表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光线。读图,回答9~10题。

9.下列节气,正午时能够遮阳的车位最多的是()

A.春分日B.夏至日

C.秋分日D.冬至日

10.当太阳光线为③时,该日山东省()

A.正处梅雨季节B.全省草木葱绿

C.一年中日出最晚D.各地昼夜等长

9~10.解析:第9题,由于该停车场位于山东省(北半球),在一年中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高,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低,所以,在夏至日时正午能够遮阳的车位最多。第10题,由上题中的分析可知,图中箭头①代表夏至日,箭头②代表春分日、秋分日,箭头③代表冬至日,故当太阳光线为③时,该日山东省在一年中日出最晚。

答案:9.B10.C

读“五带分布图”,完成11~12题。

11.下列地区四季变化最明显的是()

A.热带B.北温带

C.北寒带D.低纬度地区

12.假设黄赤交角为30°,地球上()

A.寒带的范围变大B.温带的范围变大

C.热带的范围变小D.寒带的范围变小

11~12.解析:第11题,热带地区终年正午太阳高度大,气温高,全年皆夏,四季变化不明显;位于南北两极地区的寒带终年正午太阳高度小,气温低,全年皆冬,四季变化不明显;只有位于中纬度地区的南北温带,一年中冬、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大,气温变化大,因而季节更替最明显。第12题,如果黄赤交角变为30°,热

带的纬度范围就变为赤道到南北纬30°,那么寒带的纬度范围就为从南北纬60°到南北纬90°。由此可知: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范围变大,温带范围变小。

答案:11.B12.A

13.在每年10月1日至12月1日期间,下列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北半球白昼变长,但短于夜

B.南半球白昼变长,并长于夜

C.北半球黑夜变长,但短于昼

D.南半球黑夜变长,并长于昼

解析:此时段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南移动,所以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且昼逐渐变短,夜逐渐变长。南半球各地相反。

答案:B

二、综合题

14.读“地球光照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回答下列问题。

(1)此时,北半球的节气为________,日期是________,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是________。

(2)这一天,①②③④四点中,昼夜等长的是________点,处于极夜的是________点。

(3)此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范围是________;最小值的范围是________。

(4)图中①②③④四点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________点,②③的角速度关系是________。

(5)此日后,我国昼将变________(长或短),正午太阳高度将变________(大或小)。

解析:(1)图中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必为二至日。北极圈内为极夜,则为北半球的冬至日,时间是12月22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即23°26′S。(2)这一天,①②③④四点中,昼夜

等长的是赤道,即③,处于极夜的是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选①地。

(3)这一天,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所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范围是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是北半球各地。(4)自转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所以图中①②③④四点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③,除极点外,全球各地角速度都相等。(5)此日后,太阳直射点北移,我国昼将变长,正午太阳高度将变大。

答案:

(1)冬至12月22日前后23°26′S(南回归线)

(2)③①

(3)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北半球各地

(4)③相等

(5)长大

15.下图为“北半球光照图”,此时地球的公转速度较慢,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时期正值北半球的________(节气);图中弧PM是________(晨线、昏线);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P、Q、M三点的自转线速度从大到小排列依次是________。

(2)该日,Q地的昼长为________小时,日出地方时为________时。

(3)该日东营市(37°N)的正午太阳高度是________。该日之后,东营市的正午太阳高度将________(变大、变小)。

(4)图示日期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夏至日晨线(0°,23°26′N)P、Q、M

(2)18 3

(3)76°26′变小

(4)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关于高级高中地理必修一难点

关于高级高中地理必修 一难点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二分二至如何判断 (1)根据地轴倾斜方向判断;(2)根据地球公转方向判断。 17、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 (2)昼夜长短; (3)产生和。 18、春秋分日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在图中画出太阳光线、晨昏线,注出南北极点、昼夜半球。 春秋分日:(1)全球昼夜;(2)正午太阳高度由向递减。 19、夏至日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在图中画出太阳光线、晨昏线,注出南北极点、昼夜半球。

夏至日:(1)北半球昼,夜,纬度越高昼越,夜越,出现极昼,南半球相反;(2)正午太阳高度由向递减。 20、冬至日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在图中画出太阳光线、晨昏线,注出南北极点、昼夜半球。 冬至日:(1)北半球昼,夜,纬度越高昼越,夜越,出现极夜,南半球相反;(2)正午太阳高度由向递减。 7、在下图中注出地球外部圈层。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在作用、作用、作用。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得,大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受热,产生辐射,辐射绝大部分被 吸收,所以,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3、大气保温作用: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产生辐射,其中绝大部分以 辐射方式把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作用。 请在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中,注出太阳辐射、大气削弱作用、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 4、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 5、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太阳辐射的分布不均,造成的温度差异。 7、热力环流是指,它是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一、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区域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异:①地理位置差异:长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松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矿产资源贫乏,松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对农业:长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长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对商业:长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早期:长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农业社会: 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人口越来越稠密。 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重难点解析3.2

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学习目标定位, 1.结合洋流分布模式图,理解洋流分布规律,掌握主要洋流的名称和具体分布。 2.通过探究形式,学会判读寒暖流的方法,能够依据风带判断洋流流向。 3.结合具体事例,理解洋流对全球水热平衡、气候、海洋生物及渔场分布、航海、海洋污染的影响。 知识体系导引 知识点一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1.洋流 (1)概念: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 (2)分类(按性质) 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 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 (3)影响因素:盛行风、陆地形状和地转偏向力。 洋流的命名原则是“流经地区+洋流性质”。如:南太平洋洋流系统中由北部流向南部的叫东澳大利亚暖流,由南部流向北部的叫秘鲁寒流,其他大洋的情况与之类似。 2.分布规律(以北半球冬季为例)

以副极地为中心的以副热带为中心的洋流 北赤道暖流,D日本暖流,E北 太平洋暖流,F加利福尼亚寒流,

【思考】当日本北海道附近的海域受严重污染时,加拿大西海岸会不会受到影响?为什么? 答案:有可能。洋流能加快污染海域的净化速度,但同时也能扩大污染范围。而这些污染物主要是随洋流的运动而做大规模移动。北海道附近的污染物随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阿拉斯加暖流可到达加拿大西海岸。 [知识链接] 渔场的形成条件和地理分布特征 影响渔场形成的因子概括起来分四大类:水文、气象、位置、生物。 分析如下: ①水文:渔业资源主要集中在寒暖流交汇、冷海水上泛、淡水河流注入等处。 ②气象:风影响气温和水温变化,也就可以影响到渔场稳定和变化趋势。 ③位置:鱼群多分布在沿海大陆架海域。 ④生物:浮游、底栖生物多的地方,鱼群也多。 重点一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探究活动】 结合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洋流随风而动,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盛行风的分布决定了洋流的模式。另外,受陆地形状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洋流的运动方向会发生改变。如图为全球盛行风带与洋流模式的对应关系示意图。 材料二在北印度洋海区,由于受季风影响,洋流具有明显的季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认识大洲 一、亚洲地理位置的特点(b) 半球位置:亚洲地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纬度位置:亚洲大致位于10°S~80°N 之间,地跨热带、北温带和北寒带,是世界上跨纬度 最广的大洲。 海陆位置:亚洲三面临洋,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以乌拉 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为界;西南隔苏伊士运河与非 洲相邻,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海岸线曲折而漫长。 二、亚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d) 跨热、温、寒三带,三面临海,腹地广阔,地形复杂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且地表起伏大,所以亚洲的气候具有强烈的大陆性、典型的季风性和类型的复杂性等特征;亚洲的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受地势影响河流大都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四周;受气候、地形 的影响,亚洲河流的补给一般有雨水补给、高山冰雪融水补给等。 读世界局部图,回答下列问题。(亚洲高频考点) (1)A山脉, B河, C山脉, D海峡, E运河, F海峡。 (2)甲是洲,乙是洲,丙是洲,丁是洲,戊是洋,己是洋,庚是洋。 (3)B 河流的流向大致是,决定 B 河流流向的因素是。 (4)甲洲河流大都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四周,这说明该洲地势特点是。 第二节认识地区 一、欧洲西部地理位置的特点(b) 欧洲西部西临大西洋,北临北冰洋,南隔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与非洲相望,东南隔土耳其 海峡与亚洲相望。 欧洲西部的海岸线破碎、曲折而漫长,多半岛、岛屿、海峡与海湾。 二、欧洲西部地形、气候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c) 地形特征:平均海拔最低的大洲,平原地形为主,山脉分布在南北两端,南有高峻的阿尔卑 斯山系,北有古老低缓的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中部为广阔的平原;受第四纪冰川活动影响, 境内冰川地貌广布。 气候特征:总体特征是温带气候类型为主,海洋性性特征显著。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西部,夏 季凉爽、冬季温和,全年降水均匀。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的主要原因是常年受来自海洋的西风 和北大西洋暖流影响。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的含义 ⑴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⑵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边界,其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可变性;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异: ⑴地理环境的差异: ①地理位置差异:位于北纬30度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北纬43-48度,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三角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⑵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①对农业:长三角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等,一年二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小麦等,一年一熟。 长三角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②对工商业:长三角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发展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三、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不同发展阶段 1、开发早期:技术水平低。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2、发展时期 (1)技术水平: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 (2)克服限制条件 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三角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三角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

地理必修一重难点概括总结

地理必修一重难点概括总结 前言:有人评价说高中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这么说是有道理的,进入高中后,地理学习对 逻辑分析,数学计算等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而这一要求在地理必修一中体现的尤为突 出地理必修一是高一新生在高中地理学习阶段的第一本书,尽快了解地理必修一有利于大家 更好地进入地理学习的状态。地理必修一是整个高中地理教材中难度最大的,相信即使对于部分即将进高二的文科生们来说,对于必修一也依旧懵懂。还有不少的文科生即将步入高三 进入紧张的复习,可是由于缺乏经验。难免鼻子眉毛一起抓。为了帮助大家学习地理,我们来着重了解一下地理必修一学习中的重难点,让大家的学习备考更加有的放矢。 [一]地理必修一在高中地理学习中的地位 ①从自然地理本身来看:自然地理是高中地理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而必修一又占据 了高中自然地理内容的百分之九十。是高中自然地理部分的主体和基础,只有把必修一这本书学好,我们的整个自然地理部分才能够真正的学好学通。 ②从与各模块的关系来看,必修一作为自然地理是必修二人文地理的小伙伴,他们各成体系又互不分离,是我们今后学习区域地理的有力工具。高考地理多以区域地理为背景,但实际考的内容还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因此,在日常的学习中,我们有必要向高考看齐,以人文地理,自然地理为工具,区域地理为载体进行学习。在各本书的功夫都做扎实后,我们有 必要主动去发现自然人文区域地理之间的关系,切忌将三者孤立。 ③从高考分值布局来看:自然地理所占分值为百分之三十左右,远低于人文地理的分值,并 且自然地理的考察的难度也在下降,近两年全国卷对于地理学习中的难点(时间计算等)涉及得也极少。所以,我们应该有效控制自己对自然地理学习的恐惧,树立学习好自然地理的信心。我们可以不用去恐惧,但我们却不可以掉以轻心,也不能够懈怠,必修一是难点也是重点,这是大家的共识。 [二]地理必修一的学习建议 ①从教材中来,到教材中去。必修一是地理学习的难点,要多阅读教材,从教材中汲取营养,为我们解题提供必备的知识储备。在地理学习中遇到问题,在做题中遇到问题,我们首先要回归教材,从教材中找依据。一方面,这能够帮助我们熟悉教材,另一方面,也能够培养我 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②老师是我们学习的有力保障,同学是我们学习的伙伴。学习不完全是自己的事,任何的学习都不可能脱离集体,无论是什么学习,我们不能单打独斗。对于地理必修一的学习更是如此,地理必修一的内容难,知识点繁,遇到问题是常有的事,在我们自主学习不能够解决问 题的时候,我们有必要马上和老师同学们讨论,交流,及时解决问题。 ③做题永远少不了。地理学习不但要能学,还要能用。我们需要在一定的时间段保持一定的 做题量,一方面可以增加我们的题感,另一方面可以是我们对高中地理学习的认识了解更加 深刻(高中地理学习永远不会只停留在书本。) ④地理学得好不等于考得好。上了高中,尤其到了高三,地理试题的难度会越来越大,可能你的书本知识学的非常好,可是考试仍然会感觉不理想,这很正常,因为高中地理考的就是地理,不是书本。可以多和老师们交流交流,如果你确保自己的学习方法正确,不要受这些 成绩的影响,保持良好的心态,继续奋斗。 ⑤养成读图习惯,提高定位能力。学习地理,一定要养成看图,析图,绘图的习惯。现在市 面上有一些高中地理看图析图的教材,建议大家买来阅读。至于绘图,我认为这实在是一种非常非常好的习惯,可是有些老师到了高三复习阶段才开始强调绘图。然后逼着学生们天天

最新高一地理必修一学情分析及应对措施

高一地理必修一学情分析及应对措施 一、高一地理必修一学情分析 1.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不够,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关键原因 地理必修一是自然地理,涉及许多学科内的准备知识,如地球、地图的基本知识,气候的基本知识等。为了减轻初中生的学业负担,教材内容已大大简化,再加上现实的中考制度,河南省对初中地理和生物学科大大淡化——能够通过初二结业考试即可,所以一些初中学校地理教学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导致学生上高中后地理学习显得十分被动。同时,与高一地理有关的一些立体几何、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要在高一下或者高二才能学到,这种教学中的知识“断层”,增加了学生对有关地理知识理解的难度。 2.对地理学科的特点了解不够,缺乏良好的地理学习方法——客观原因 尽管地理课本开篇《致同学们》很有新意地介绍了高中地理学科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教材编写体例、学习方法等内容,但要真正领会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空间性、实践性以及文理知识的交叉性等特点还需一个过程。许多学生心目中的地理还是停留在讲述地名、物产加数字的水平上,认为学地理只要划一划,背一背就能了事。很多学生学习地理重记忆、轻理解,忽视理性思考和推理,对地理学科形成了“地理书有趣,地理课好听,地理题难做”的感受。 3.地理学习的兴趣不高,缺乏主动学习的自觉性——主体原因 学生进入高中后,往往在各种因素的引导下,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地理是一门副课的错误思想。由于现实的高考科目设置导向,部分学生刚入高中,就把自己的奋斗目标和爱好志趣定位在理科上,从而在潜意识中产生学地理简直是在“浪费”时间,这些学生没有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内在需要,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4.师资流失,难度提高,缺乏学好地理知识的信心——重要原因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汇总分析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 1、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元,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2、特征:层次性、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 1 2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1、开发早期——水土条件限制区域农业发展 2、农业社会——科技的发展使原来的制约性因素被克服,甚至成为有利条件,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主要粮食产地和桑蚕、棉花产地 3、工业社会——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均耕地少,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粮仓地位和棉花生产地位下降。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一、地理信息技术 1、概念: 2、类型: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3、应用领域: (1)区域地理环境研究: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 (2)大众化应用:导航等 二、遥感(RS) 1、概念:人们在航空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怼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2、组成: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传输、处理设备 3、应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 三、全球定位系统(GPS) 1、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 2、组成:空间部分、地面控制部分、用户设备部分 3、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4、作用: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定位、测速、导航、授时) 四、地理信息系统(GIS) 1、概念: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 2、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概述 1、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2、表现: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概况 (1)位置范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2)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主要景观:干旱是最显著的自然特征。形成草原、荒漠主的景观。 (4)内部分异:以贺兰山为界,以东为半干旱草原带,以西为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 2、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 (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3)动力条件——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大风日数多 (4)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在荒漠化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 人类活动不当,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三项内容: 2、两条原则: (1)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2)坚持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4、五条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鲁教版地理 必修一 重点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1.影响太阳辐射的主要因素 (1)地理纬度——太阳高度; (2)地形、海拔高度——大气密度; (3)天气状况——对太阳辐射的削弱程度; (4)昼夜长短——日照时间。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通信; (2)产生“磁暴”,影响海上航行; (3)在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4)对地球天气、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二节地球的形成和演化1.记住重要的地质年代及主要事件

2.说出几个重要的成矿期 (1)前寒武纪——铁矿成矿期; (2)古生代后期——煤炭成矿期; (3)中生代——煤炭成矿期。 第三节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中纵波和横波的特性 (1)纵波特性:传播速度快,能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2)横波特性: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2.岩石圈的组成 软流层以上的地幔上部和地壳组成岩石圈。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第一节大气圈与大气运动1.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 (1)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

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具有选择性:①红外线被二氧化碳、水汽吸收;②紫外线被臭氧、氧原子吸收;③可见光不能被大气直接吸收。 (2)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 地面长波辐射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热量来源。 (3)大气通过逆辐射对地面保温。 大气通过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2.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 (1)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受冷冷却下沉,即热升冷降; (2)近地面大气因受热而密度降低,形成低气压,因受冷而密度增加,形成高气压。即热低压冷高压; (3)水平运动的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4)近地面的气压始终高于高空的气压。 第二节水圈与水循环 1.表层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1)空间分布规律:表层海水温度随纬度的增加而降低; (2)时间分布规律:夏季温度较高,冬季温度较低。 2.影响海水盐度的主要因素 ①陆地淡水注入;②降水量与蒸发量;③海域的封闭状况;④结冰与融冰;⑤沿岸洋流。 3.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 (1)世界海洋表层海水盐度从副热带海区向赤道和两极逐渐降低; (2)世界海洋盐度总体上沿纬线呈带状分布,尤其南半球40°—60°海域最明显;

高中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1.1区域与区域差异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镜子) 水文 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P5图)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 ①分界线: 1月0℃等温线 秦岭—淮河暖温带与亚热带 800mm年等降水量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②南北差异(P9图) 附:(2)四大亚区的差异(P10图)

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 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补充:“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古+广西2、差异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陆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阶段性、变化性)(P17、P19图) 二、海洋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阶段性)

三、岛屿对人类活动影响(阶段性) 补充:地形:丘陵、平原 欧洲的三圃制条件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适合谷物生长;秋季水草丰美,适合放牧牲畜 三圃制:把土地分成三快:一块植树、一块种田、一块放牧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山西煤炭资源的开采 1、影响: 有利①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②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③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④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农村小康建 设。 不利环境污染:水、土地和大气污染 生态破坏:①占据农田,浪费土地资源,引起水土流失②地面塌陷、地下

水漏失阻断 2、条件: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交通较便利(大秦线、黄骅线、石太线) 3、面临问题:资源枯竭、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运输力量不足 4、解决措施:(1)调整产业结构(2)提高综合利用:变煤为电、油、气(3)矿 区复垦;矿坑发展水产养殖,保护环境 (二)水资源跨区域调配 1、澳大利亚:东水西调 2、美国:北水南调(加利福尼亚水道) (1)地区:西部加利福尼亚州 农业:蔬菜、水果基地 工业:石油、电子、军事、航天航空、原子能飞 机等新兴工业中心 (2)原因: 北部:湿润、萨克拉门托河水量丰沛 (地中海气候) 南部:地势平坦、光热充足,但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 (3)意义:增加水源、调节气候、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持水土、防止地面沉降 3、中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复习学案+经典试题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 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相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不同:①地理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3、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例题:读“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一年一熟。 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

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2).地理环境对区域工业发展影响显著: 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应用---空间信息 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技术(GIS) 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大众化应用 一遥感(RS)-----获取信息 1 概念:人们在航空器或航天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2 工作原理:不同地物或同种地物的不同性状,其反射和辐射的电磁波不同 3 工作过程:目标物辐射和反射电磁波→传感器收集传输→遥感地面系统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4 特点和优点: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 范围大、速度快周期短、效率高;受限制少;提高精度和质量、节省人力财力 5 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获取信息 二全球定位系统(GPS) 1 概念: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 2 组成:三大部分组成: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共24颗,其中21颗工作卫星, 3 颗备用卫星);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3 作用和优点:为用户提供---三维坐标、速度、时间 优点---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高一必修一地理重点难点

高一必修一地理重点难点 高一必修一地理重点难点:地球运动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13、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途中时间 14、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区时差=时区差 1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高一必修一地理重点难点:农业 (1)茶叶生长的有利条件: ①气候湿润多雨;②排水良好的坡地。 (3)尼罗河三角洲(南疆)盛产长绒棉的原因: 夏季光照充足,降水稀少,土壤肥沃,有便利的灌溉条件。 (4)澳大利亚畜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①有大面积干旱半干旱区域,草原优良; ②自流井多,可供牲畜饮水; ③无大型野生肉食动物。 (5)西欧(美国东北部)发展乳畜业的有利条件: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超全 完整版

地理必修I复习提纲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1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结构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 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 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 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大气层)太阳活动影响 外日冕太阳风磁暴、极光 内 色球耀斑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日珥 光球太阳黑子对地球上气候的影响 1.3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公转自转 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 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周期恒星年(365d6h9m10s)恒星日(23时56分4秒)一真正周期 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月初) 一最快 远日点(7月初) 一最慢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平均30千米 /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相同,线速度大小相同; 赤道1670Km\h,两极为0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o。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 昼夜长短的变化: 1)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 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 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区域: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开发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农业社会: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江三角洲多水而质地黏 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江三角洲人口 越来越稠密。(人口迁移) 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 地。 现代社会:①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长江三角洲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 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 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重难点:自然界的水循环

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重难点:自然界 的水循环 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重难点:自然界的水循环 1.水体类型:海洋水、大气水、陆地水 2.陆地水:地表水:河流水、湖泊水(咸水、淡水)、沼泽水、冰川水等 地下水:埋藏深度: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 埋藏条件:潜水埋藏在第一个隔水层之上的地下水 承压水埋藏在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地下水 埋藏深度:地下水面距地表的垂直距离 潜水位:潜水水面的海拔高度 3.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和类型 主要环节:蒸发(海洋、陆地)、降水(海洋、陆地)、水汽输送、植物蒸腾、下渗、 径流(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入海、内陆径流) 4.水循环类型及组成环节及空间分布: 海陆间循环——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入海径流——外流区海上内循环——蒸发、降水——海洋陆地内循环(内陆循环)——蒸发、蒸腾、降水——内流区、外流区 5.影响水循环速度的因素: 自然因素:纬度越低;河流流速越快;降水量越大;水循

环速度越快人类活动:修建水库、影响植被、改变地形地貌 6.人类对水循环影响最大的环节——地表径流(河流) 7.河流水的补给(资料P42) 补给类型——对河流水文特点的影响——我国的时间和空间分布 雨水补给——雨季汛期——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春汛——东北地区春季 冰川融水补给——夏汛——西北及青藏地区夏季 湖泊水补给——稳定——普遍 地下水补给——量小、稳定——普遍 8.河流水与湖泊水的相互补给: 丰水期河流水补给湖泊水,枯水期湖泊水补给河流水 9.潜水与河流水的相互补给——等潜水位线图 河流流向——自高水位流向低水位 潜水的流向—垂直于水位线,自高水位流向低水位 10.河流特点——水文特点和水系特点 水系特征:水系:干流+支流 水系特征①河流长度、流向②流域面积③支流数量及其形态:树枝状、羽状、扇状、向心状④河网密度、⑤落差或峡谷分布。水文特征:①径流量②有无汛期(凌汛)③含沙量④有无结冰期⑤河流流速 【同步练习题】

重点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重点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作者:————————————————————————————————日期:

高中地理知识点整理(必修3)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的含义 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2、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其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异: (1)地理环境的差异: ①、地理位置差异:位于北纬30度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北纬43-48度,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三角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2)、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①、对农业:长三角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等,一年二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小麦等,一年一熟。 长三角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②、对工商业:长三角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发展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 (1)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2)类型: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3)应用领域: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导航等。 2、遥感(RS) (1)概念:人们在航空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怼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重难点解析1.1课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学习目标 1.了解不同类型的天体及其特点。 2.分清不同天体系统的级别、层次,能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3.比较、归纳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资料,理解地球是宇宙中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 知识导引 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1.可见宇宙:即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目前,可见宇宙的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2.光年:天文学中的距离单位,即光在真空中一年所传播的距离。1光年约等于9.460_8×1012千米。 地理学上强调的宇宙是“有限的宇宙”。它在时间上有始有终,空间上是有边际的,天文学家把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叫“可见宇宙”或“已知宇宙”。哲学上认为的宇宙是没有起点、终点和边界范围的。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1.概念 (1)天体:宇宙间的星云、恒星、行星、卫星等各种物质通称为天体。 (2)天体系统: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它们之间的关系,组成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2.类别 (1)银河系及河外星系 共同 主要由恒星等比较大的天体组成 点 关系级别相同的恒星系统 联系两者都是星系,所有星系合在一起构成最大的天体系统,

①太阳系的组成:太阳(中心天体)、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卫星和行星际物质等。 ②填图:填出八大行星的名称。 金星C.地球D.火星E.木星

在太空中按自己的道运行。三看其是不是某一天体的一部分,天体的一部分不能称为天体。例如,月球表面的岩石块是月球的一部分,

[应用体验] 1.天文学家宣布他们在冥王星更外侧的太阳系边缘发现一颗太阳系的新成员,这颗“冰冻星球”的发现暗示在那个寒冷的区域很有可能还隐藏着比冥王星更大的天体。下列关于天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天体即宇宙中一切球状的固态物质 B.题干中的“冰冻星球”为恒星 C.天体在宇宙中是静止不动的 D.天体有很多类型,太阳是恒星,地球是行星,月球是卫星 解析:天体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因此不仅仅指固态物质,A项错;太阳系中只有太阳是恒星,且自身发光、发热,“冰冻星球”位于太阳系中冥王星外侧,不是恒星,故B项错;宇宙中的物质是不断运动的,故C项错;天体包括恒星、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星云等,故D项正确。 答案:D 2.2013年6月26日8时许,“神舟十号”在内蒙古四子王旗安全着陆。如图为“神舟十号”返回舱。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的“神舟十号”返回舱表面有类似“烧焦”的痕迹,其形成原因类似于() A.彗星B.流星 C.极光D.卫星 (2)图中“神舟十号”返回舱属于() A.天体B.天体系统 C.地月系D.地球的一部分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天体及天体的判断。(1)流星(现象)是闯入地球大气的流星体同大气摩擦发热燃烧发光形成的。极光是高能带电粒子流闯入极地上空的大气同大气碰撞形成的发光现象。因此“神舟十号”返回舱表面的“烧焦”痕迹,其形成原因类似于流星。(2)“神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复习

必修三 1.区域的含义⑴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异:⑴地理环境的差异: ①地理位置差异:位于北纬30度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北纬43-48度,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三角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⑵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①对农业:长三角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等,一年二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小麦等,一年一熟。 长三角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②对工商业:长三角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发展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2.开发早期,由于稠密的水系和黏重的土壤,长江中下游农业发展落后。农业社会,由于人们利用自然的能力提高,人口增多,可满足精耕细作,长江中下游成为全国的主要的粮食产地。随着工商业的发展,人均耕地减少,满足不了大规模的现代农业的发展,长江中下游的农业地位逐渐让位给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棉花的产量也比不上新疆南部。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1.西北地区概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