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微型课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6.34 KB
- 文档页数:9
高中语文微型课教案
【篇一:《滕王阁序》微型课教案】
《滕王阁序》微型课教案
教学目标:
1.鉴赏本文的美景与真情。
2.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态度。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登高望远,追古思今,舞文泼墨。
正因如此,我国的“四大名楼”虽屡建屡毁,历代重修,却依然绽放出道道靓丽景致。
让我们跟随初唐四杰之一王勃一起登上滕王阁,品读其美景,赏析其真情。
二、研读课文
1.文本思路
(1)齐读全文,整体感知:
第一段:写地理风貌,引宴会人物
第二、三段:摹万千气象,状周围景观
第四、五段:绘宴会盛况,抒人生感慨
第六、七段:述身世际遇,叹盛宴难再
(2)学生自由朗读首尾段落,并总结归纳。
答:赞盛地、夸嘉宾
总结陈词,回到现实,礼让他人。
2.文本解读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早给骈文特点作了总结说:“铺采离文,体物写志”,即写景抒情,借物言志。
(一) 重点学习2-5段,这一部分才是全文的精华部分。
学生自由诵读,并预先设置问题:
(1)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用文中一句话来作答。
答:兴尽悲来
(2)作者因何而“兴”?
答: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尤其是美景,集中在2-3段。
(二)赏析2-3段,男女生分读。
提问:哪些写景的美句最能打动你?
举例:a.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小结:这一句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
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
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
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
之景”。
b.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小结:这一句更是写景名句,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一动一
静相映增辉;无生命的晚霞与有生命的飞鸟并举,构成更为明丽鲜
活的画面。
秋水碧而连天,长天净而映水。
青天碧水,天水相接,
上下一体,浑然一色。
背景旷远、色彩明丽、意境浑融、超逸豪迈。
总结:这一部分写景文笔瑰丽、手法多样,或浓或淡、或俯或仰、时
远时近、有声有色,动静结合、虚实相衬,众多景物神采飞动,令
人击节叹赏。
(三)鉴赏4-5段,前后分排读
登高阁,览观楼台的壮丽,山川的矿远,市井的繁华,描绘出一幅
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图画,这一切处处扣住一个“兴”字,洋溢着
作者愉悦的心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正是在兴致高昂,情绪激动的时候,作者笔锋一转,由喜悦渐生悲慨,作者用了哪些语句表现了人生之“悲”?用了什么手法?
示例: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体悟天地之大,宇宙无穷,感叹人生无常,盛衰有时)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玄想宇宙广袤,衬托人生渺小,引发感慨)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沟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答非所问,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心绪,充满了自我悲伤的情调)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直抒胸臆,坦言心怀,报国无路,
济世无门,言辞哀婉)
主要手法:抒情、议论
小结:作者纵笔驰骋,抒写个人怀才不遇、仕途失意之悲,让人心
有戚戚焉
4、就文章来看,作者的情感就此悲伤消沉,一蹶不振了吗?从哪
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冯唐、李广、贾谊、梁鸿句,来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古
已有之,今又何伤?)
老当益壮四句,勉励自己不因年华易逝,处境困顿而放弃远大崇高
的志向,表现了崇高的人生观
贪泉、涸辙句,表明身处逆境仍能达观看待,表现了乐观开朗的情
怀北海、东隅、桑榆句,表现不甘沉沦的豪情壮志
孟尝、阮籍句,反衬自己坚定的意志
班超、宗悫句,表示投笔从戎,乘风
破浪的志向
这里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化用典故)
小结:作者以古比今,借古写怀,以真挚的情感和浓郁的诗意,熔
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用典于一炉,失望与希望兼有,追求与
痛苦交织,这是从心泉中流淌出来的最纯真的情感,所以就最能拨
动人的心弦。
作者在着意铺叙美景之后,以跌宕的笔势,由逸游的
豪兴,陡然引出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表明了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
的执着。
3、文本探究:
文以阁而名于世,阁以文而传天下。
设想某一天,你与王勃相遇在
滕王阁,你想对他说什么?写下给王勃的一两句话。
对理想的执著往往在遭遇挫折时会产生巨大的痛苦,面对人生的困境,不同人有不同的选择。
身处初唐的王勃当时很年轻,却感受到
了生命的短暂,正如落霞,但即使生命如此短暂他也要以孤鹜一“飞”的矫健姿态去迎接,去挑战!他的理想更加坚定,斗志更加昂扬,
他以飞翔的姿态定格于滕王阁的秋水长空,那青春的宣言响彻了历
史的天空,今天听来仍旧让人怦然心动、热血沸腾。
我想起了美国
作家海明威在小说《老人与海》里的一句名言:“一个人生来不是被打败的,你可以消灭他,但你不可以打败他!”
4、重温精品
他才华外露,为社会所不容;他慨叹宇宙无穷,悲悼功业不就;他
处困顿而情操不移,逆境中壮志弥坚。
文笔跌宕,写失意的悲哀,
成为对时代的抨击,写积极的壮怀,表现一种用世的乐观。
让我们
再次回到他的诗文,选取你最感兴趣的一段,用饱含激情的声音大
声朗读出来。
三、作业
1、背诵2----5段
2、问题探究:
江南有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她们都与三位名人有关,更与他们的诗文有关。
这三位名人是谁?他们的诗文是什么?试从文化的角度,谈谈名楼与名人以及名文的关系。
附板书:
滕王阁序王勃兴←------------------景美↓ 悲------------→情真
【篇二:微型课教案】
求函数的值域问题--转化和化归的数学思想
(教师)姓名:陈文彬单位:清源学校
授课年级:高一时间: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巩固函数值域的概念,并掌握运用转化与化归的数学思想解决函数值域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进行类比和转化的数学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到数学里的奥秘,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对数学学习产生好奇。
二、教学重点:求函数的值域;转化与化归的数学思想。
教学难点:如何将某个复杂的函数值域问题(数学问题)转化成已经熟知的数学问题或者模型解答。
三、教学准备
熟悉对勾函数的性质和二次函数的性质,会求二次函数和对勾函数的值域问题。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
我们已经学习了函数,并且对一般的二次函数(例如:y?x2?3x?2)以及特殊的对勾函数(例如:y2?x?)的性质进行了学习,会求相关函数的值域问题,本节课,我将带领你们体验两类不同的函数,如何解决这两类不同的函数呢?在问题提出和探究之前我们先介绍一种常见而且颇具价值的数学思想.(情境教学)
2、转化与化归的数学思想简介
当我听别人讲解某些数学问题时,常觉得很难理解,甚至不可能理解。
这时便想,是否可以将问题化简些呢?往往,在终于弄清楚之后,实际上,它只是一个更简单的问题。
——希尔伯特
转化与化归思想方法,就是在研究和解决有关数学问题时采用某种
手段将问题通过变换使之转化,进而得到解决的一种方法.一般总是将
复杂的问题通过变换转化为简单
的问题,将难解的问题通过变换转化为容易求解的问题,将未解决
的问题通过变换转化为已解决的问题.
转化与化归思想在高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数学问题的解决,
总离不开转化与化归,如未知向已知的转化、新知识向旧知识的转化、复杂问题向简单问题的转化、不同数学问题之间的互相转化、
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转化等.各种变换、具体解题方法都是转化的手段,转化的思想方法渗透到所有的数学教学内容和解题过程中.
3、问题的提出与探究:(问题引导法、问题的设置遵循渐进式的教
学方法)
(1)求函数y?x?x的值域。
(从简单容易观察的函数入手)探究:首先尝试一般性的求值域的方法。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y?x?x与
y?x?x2。
(给予学生提示,涉及类比的数学思想)
1112??222??y?x?x可化为y?x?x?x??x?,可以看出,前后项的
指数是一个两倍
1?22的关系,类似于y?x?x,那么令t?x,则有y?t?t2?t?0?,即
转化为了y?x?x2
的函数形式,而y?x?x2为我们已学的二次函数。
至此,我们就将
x变成t,将x转变成了t2,进行了升幂,将一个带有x的函数转化
成了我们熟悉的二次函数的值域问题进行求解。
(画一个对比的图)(2)那么对于求函数y?x?2?x(x?2)值域的问题,你又该如何转化呢?探究:y?x?2?x(x?2)与y?ax2?bx?c(a?0)之间有何联系呢?(同样给予学生提示、涉及类比的数学思想)
y?x?2?x(x?2)同样的前一项x?2和x的指数之间也是一个两倍的关系,那么我们能不能将其进行升幂,将x?2次数升为1,将x的次
数升为2,从而转化为我们熟知的二次函数的问题.如何将x?2次数
升为1,我们对x?2进行和上题中一样的操作,令t?x?2,则有
x?t2?2,因而:y?x?2?x(x?2)可转化为y?t?t2?2?t?o?. 小结:对
于形如y?x?a?x(x?a,a为常数)的函数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变量替换,进行升幂,将其转化为二次函数的问题进行求解。
(3)求函数
探究:y?x2?1??y?x2?1
x0可转化为y?x?1?x?0?,即为我们熟知的对勾函数.x
x0的值域。
(引导学生思考、同时前一函数分子进行了降幂)
(4)求函数y?x2?4x?7(x?3)的值域。
探究:类比于(3)中的问题,我们能不能进行一个相类似的转化,变成一个对勾函数的问题求解。
yx24x7x322x34x32
y?x?
4?令t?x?3,则有y?t??2a??a?0,x?0加上一个常数2) ?4(类似于对勾函数至此,我们转化成了一个求一个类似于对
ax2?bx?c(x??d)勾函数的值域问题. 小结:我们通过变量替换,进行降幂实现了将一个形如
转化成了1y?t??my?的形式,其中t为变量,m为常数。
4、总结:我们可以通过变量替换,将一些我们不能直接解决的函数值域转化为我们熟知的函数模型,从而求出所求函数的值域问题。
这就是转化与化归思想在数学中的体现,通过本堂课,我希望同学们能够体会到这种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并且尝试在以后的数学学习和问题解决中进行应用。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堂课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教于学生一类解决函数值域的方法,另一个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验一种化归的数学思想。
主要以问题引导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了思考和学习,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新知识的学习和开发中来。
通过实例直观,较好的体现了化归的数学思想,也会让学生认识到这样一种数学思想的重要意义,在日后的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也会从化归的思想来考虑。
但作为一堂拔高于课本的课,需要学生有较好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并且对于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对于一些数学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本堂课的学习会觉得吃力,本课的涉及较适用于数学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不具备普遍性。
【篇三:《一剪梅》微型课教学设计那成媛】
《一剪梅》微型课教学设计
文昌市实验高级中学那成媛
教学目标:
1、分析词中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思愁。
2、用歌曲来配合背诵本词。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讨论法想象法
授课时间:15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歌曲《一剪梅》导入。
初次感知这首词。
二、知人论世: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
居士。
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
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
唱和。
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
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南渡之前李清照多写
其悠闲生活,闺情相思,明快妍丽;后期多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悲叹身世,情调感伤,词情凄黯。
李词工于造语,善于创意出新。
擅用白描,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
后人有《漱
玉词》辑本。
三、写作背景:婚后不久,赵明诚即远行,李清照便写下了这首
《一剪梅》寄给丈夫。
这是女词人前期词的代表作品。
四、齐读本词,疏通文意。
1、红藕:荷花的别称。
香残:这里指荷花的香味已经快要消散了。
兰舟:木兰树做的船,船的美称。
锦书:前秦人窦滔的妻子苏惠思念丈夫,就用锦织成回文诗赠给他。
后来便称夫妻间的书信为“锦书”或“锦字书”。
这是作者用的一个典故。
雁字回时:是指大雁排成人字或者一字的形状飞行,称作雁字。
雁
字回时就是说大雁排成一行往回飞。
2、全文大意:
红色的荷花已经凋谢,仅留一丝残香,素白的竹席里透出凉意,仿
佛充满秋天的忧愁。
我轻轻地解下轻柔的丝裙,(换上秋装)孤独
地登上美丽的兰舟。
南归的秋雁从云中掠过,却没有将锦书捎回,
只有那凄冷的月光溢满西楼。
容貌如鲜花一样容易凋零,青春象流水一样一去不回头。
同样一种
相思,化作两处的闲愁。
难到排遣的,是共同拥有的那份相思之情,刚离开紧蹙的眉头,却又到了烦乱的心头。
五、泛读,朗诵指导,再齐读本词。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意事项:
1、抑扬顿挫
2、注意节奏
3、富含感情
4、配以音乐----比较缠绵忧郁的曲子
六、想象与联想
我们假设自己就是李清照,跟自己情投意合的而且是刚结婚的爱人
分别后,每天都思念着他或她。
在那样的一个秋日里,她先是站在
室内,看到了窗外的红藕香残,视线触及凉席,顿生愁情;于是为
了排遣愁情,她又去泛舟游玩,笔锋一转,转而写起了室外所见所感;然而流水落花总无情,作者终于还是没能摆脱一个“愁”字,其
辗转反侧、寤寐思服的形象跃然而出。
七、讨论:作者如何写“思愁”?
1、词中的意象:红藕,玉簟(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作者的孤独闲愁)罗裳,兰舟(借泛舟以消愁),锦书,雁
(鸿雁传书的传说),月,西楼(站立楼头已久,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花,水(感慨红颜易老,离别给人的无奈)----一切景语皆情语,移情入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耐人寻味。
2、往日的欢乐衬托出今日的寂寞。
一起看过的“红藕”,一起枕过的“玉簟”,一起划过的“兰舟”......
3、独特的构思---“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由自己推想到对方。
在写自
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
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作者如此肯定地说“只有一
种相思”,必然有“两处闲愁”,可见易安和丈夫赵明诚之间是心心相
印的,她很肯定丈夫也在因为见不到自己而发愁。
这就不单单是哀
愁了,而是“甜蜜的哀愁”,由此可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妙味所在。
了解到作者的“思愁”,我们再来看词中的人物形象:一位沉湎于夫妻恩爱中独守空闺备受相思折磨的妻子,抒发对丈夫的深挚情感,吐露了不忍离别之情以及别后的相思之苦。
八、小结:短短六十个字,道不尽词人的绵绵情思,直到今天读来仍能体会到作者几百年前的思绪,那亘古不变的一份真情。
九、板书设计:
室内秋簟、室外残荷——→登舟排遣,见:雁字飞回、期盼锦书,只有月满西楼——→看落花流水——→愁上心头。
(愁中有自信)十、作业布置
跟随歌曲《一剪梅》背诵本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