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首因效应
- 格式:ppt
- 大小:721.50 KB
- 文档页数:14
管理学重点整理1.心理学:定义: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生活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包括两大部分:1.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2.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人们在通过心理过程认知事物和改造事物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人的不同特点)心理学的作用:描述、解释、并控制发生的事情;预测将来的事情;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2.管理心理学:概念: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及其发展规律,以最大限度的发掘人的潜能,提高管理效率和效益的科学。
性质:管理心理学是科学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现代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人性假设与管理: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组织中的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组织内部的社会心理系统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个人心理,群体心理,领导心理,组织心理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科学心理学的开始:代表人物:威廉·冯特(德)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代表作:《心理学原理》)管理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①经济背景:社会分工---专业化—单调的工作②政治背景:劳资矛盾日益激化③文化背景:科学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管理心理学的创立:①人际关系理论:创始人:埃尔顿·梅奥(美)等霍桑试验论点:人是社会人;生产效率取决于组织中成员的积极性;非正式群体的影响;注意工人的情绪反应等②群体动力理论:代表人:库尔特·卢因观点:行为是人和环境的一个函数{B=F(P*E)}③社会测量理论:代表人物:弗朗西斯·高尔顿,雅各布·莫雷诺新的研究方法:社会成员心理测试法实践中的应用:心理剧,社会剧的治疗④需要层次理论:代表人物:亚伯拉罕·马斯洛(美)内容: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情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观点:人的需要由多方面构成,并有一个高低顺序;一种需要得到满足就不再对行为产生激励管理心理学的发展:有关人性问题的研究;人的需要、动机、激励的研究;组织中群体的研究;组织理论和组织行为的研究;领导行为的研究发展时期呈现的新特点: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的增加;研究范围扩大;研究方法的创新;研究方向综合化3.霍桑试验: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工人觉悟提高,工人学会用罢工、怠工的形式来对付资本家,泰勒的科学管理也不灵了。
第一章:绪论管理心理学研究对象:企业内部的社会心理系统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实验法,个案法第二章:人性假设理论“经济人”人性假设理论:内容(1)多数人天生是懒惰的,他们都尽量地逃避工作(2)多数人是没有雄心大志的,不愿意担负任何责任,而心甘情愿地受别人指挥(3)多数人的个人目标与管理目标是相互矛盾的,比如采取强制的,惩罚的办法,才能迫使他们为达到组织目标而工作(4)多数人干工作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和安全需要,因此只有金钱和其他物质利益才能激励他们努力工作(5)人大致可分为两类,多数人具有上述特性,属于被管理者,少数人能够自己鼓励自己,能够克服情感冲动而成为管理者。
方法:(1)实行的是任务管理(2)管理只是少数管理者的事,不允许工人参加管理,强调工人只能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接受管理,拼命工作(3)在管理方法上主张用金钱来刺激工人的生产积极性,而用惩罚来对付工人的消极怠工行为。
“社会人”人性假设理论:内容:人们最重视在工作中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的决定因素。
(霍桑实验)方法:(1)管理人员不能只注意完成生产任务,而应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关心人,满足人的需要上(2)管理人员不能只注意指挥,监督,计划控制和组织,而更应该重视职工间的关系,培养和形成职工的归属感(3)在实施奖励时提倡集体的奖励制度,而不主张个人奖励制度(4)管理人员的只能也应有所变化,不应只限于制定计划,组织工序,检验产品等,而是在职工与上级之间起联络人的作用“自我实现人”人性假设理论:人类需要的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即人要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人一旦达到这个境界,就会有自制能力,就会调整个人目标,使人与组织目标结合,管理人员的任务就是创造条件,促进“自我实现人”的产生。
Y理论:(1)一般人都是勤奋的,如果环境条件有利的话,人们工作起来就像游戏和休息一样自然(2)控制和处罚不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唯一方法,人们在执行工作任务中能够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3)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人不仅乐于接受任务,而且会主动地寻求责任(4)人群中存在着广泛的高度想象力,智谋和解决组织问题的创造人(5)在现代工业的条件下,一般人的潜力只利用了一部分,人们还蕴藏着极大的潜力。
管理心理学(00163适用全国)速记宝典命题来源:围绕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特点、内容。
答题攻略:(1)不能像名词解释那样简单,也不能像论述题那样长篇大论,但需要加以简要扩展。
(2)答案内容要简明、概括、准确,即得分的关键内容一定要写清楚。
(3)答案表述要有层次性,列出要点,分点分条作答,不要写成一段;(4)如果对于考题内容完全不知道,利用选择题找灵感,找到相近的内容,联系起来进行作答。
如果没有,随意发挥,不放弃。
考点1:简述管理的职能。
答:(1)法约尔提出的传统职能1)计划:法约尔认为它是管理的首要职能。
即制定目标并确定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手段、方法与策略。
2)组织:通过特定的组织机构与组织形式、组织管理原则和方法,完成组织活动任务的过程。
3)指挥:即上级对下级的指导和激励。
4)控制:对组织的实际工作与运行活动状态偏离预定计划与目标时的监督、纠正与调整。
5)协调:即对组织机构和组织成员之间的行为活动进行有效协作与调整。
(2)现代职能:信息、决策、激励、研究、发展与开拓创新等。
考点2:简述有效管理的心理依据与原则。
答:1)社会认知原则2)心向一致原则3)心理动力性原则4)信息沟通原则5)人际关系协调的原则考点3:简述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答:1)客观性原则:不要主观臆测和内省的方法来研究人的心理2)发展性原则:不要死板僵化与一成不变的眼光来看人的心理与行为3)系统性原则:不要孤立的研究,而应该综合研究4)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5)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原则考点4:简述管理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答:1)实验法:实验法是研究者人为设定条件控制某些心理现象的发生并加以研究的方法。
2)观察法:研究者客观化地对管理心理现象进行考察、记录与研究的方法称为观察法。
3)问卷法和测验法:使用一定测量工具(问卷调查表),通过书面形式,进行个体心理或团体心理研究的方法称为问卷法或测验法。
4)个案研究法对某个典型个人、团体或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进行调查,从而研究其心理活动发展变化整个过程的一般规律的研究方法。
管理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是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
泛指一切组织中的管理活动。
(有明确的目的、多个人员组成、具有精细的结构)1,现代企业管理特点决定了企业管理要以人为本;2,管理心理学着重研究企业内部的社会心理系统;3,管理心理学这重研究企业中人才的核心作用;4,着重研究企业中纯粹的人的心理因素。
二、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2,关于个体心理的研究3,关于团体心理的研究4,关于组织心理的研究5,关于领导行为的研究三、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人性假设理论,管理者对劳动者的工作目的或工作动机所持的基本看法。
人特指工作中的人,性指工作动机的判断。
1,与经济人假设相对应的管理理论是某理论经济人假设:认为人的行为都是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工作是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物质报酬。
经济人假设下的管理特点:指向任务、专制型或集权式、胡萝卜加大棒某理论的基本观点:1)人类多数是天生懒惰的,不愿多做工作。
2)人类多数缺乏雄心,不愿担负责任。
3)人类多数倾向以自我为中心,忽视组织目标。
4)多数人都是安于现状的,喜欢安逸和安全。
5)人分为两类,大多数人具有上述特性,只有少数能自我鼓励,愿意承担责任的应该成为管理者。
2,与社会人假设对应的管理理论是人际关系理论::社会人假设:认为人的最大需要是社会性需要,相比经济利益而言,人们更重视的是与周围人友好相处。
社会人假设下的管理特点:重视人际关系的协调、参与管理、集体奖励制度3,自我实现人假设对应的的管理理论是Y理论:自我实现人假设:认为人的行为都是受自我实现需要的驱使,工作是为了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才能,获得最大的满足。
自我实现人假设下的管理特点:创造适宜工作环境、扩充工作内容、授权、内部激励Y理论的基本观点1)人天生勤奋,工作表现的差异是由外部工作环境控制的。
2)人可以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控制努力达成组织目标。
3)人工作的最大奖赏来自于自我实现的满足。
《管理心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1、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是什么?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的心理机制,使个人和组织提高效率,最终实现组织目标和个人发展目标的一门科学。
管理心理学的定义主要包括三层含义。
(1)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的心理机制心理是行为的内在动因和依据,行为是心理的外在反应和表现。
行为是在一定心理活动的指导下进行的,人的行为有其潜在心理机制的作用。
(2)管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限定在组织管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人们心理和行为的规律管理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围是人们在组织、团体、单位里进行劳动和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活动规律。
(3)管理心理学的研究目的是要把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运用到管理实践中了解和掌握管理活动中人们的心理、行为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此基础上,提高对人们心理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能力;调动人们工作的积极性,挖掘出每个人的发展潜能;正确处理组织内部上下级之间和员工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为选拔合格的领导人和管理者提供心理学的依据。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管理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内容是企业管理中的社会心理现象,以及个体、群体、领导和组织中的具体心理和行为活动的规律性。
也就是说,管理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领导心理与行为和组织心理与行为等内容。
(1)个体心理与行为任何个体都是有思想、有感情、有追求的活生生的有机体。
个体是组成组织的基本细胞,直接影响组织的整体素质。
个体心理与行为从把握人心理特征的个性和共性出发,研究包括员工的个性特征、社会知觉、工作态度、工作价值观念、工作满意度、工作压力以及情绪、动机、需要、期望等问题。
研究这些问题,对于在管理活动中调动和激励员工的积极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群体心理与行为群体是组织中的基本单元,在现代企业中,管理部门的工作主要是针对群体进行的。
群体心理与行为是群体成员在群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点,研究群体心理与行为主要从群体规范、群体压力、群体气氛、信息沟通、人际关系、群体内聚力等多个维度,把握群体活动特点及群体对个人心理状态的影响等问题,群体心理与行为的研究有助于工作团队的建设及塑造高绩效的团队。
10道单选10道多选10道判断一.名词解释9选51.社会认知:又称人际知觉,即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根据他人的外在表现,推测和判断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的过程。
2.冲突:实质上是指个体、群体之间或个体群体内在目标上互不相容、相互排斥而产生的心理上或行为上的矛盾3.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组织管理环境中,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联系。
4.目标: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所要达到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期望标准。
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人所期望达到的成就和结果。
5.组织:是人们根据社会生活的某些要求,在共同目标的基础上,按照一定职能及其责权利形式编配起来的,具有一定层次、一定结构、一定规程的活动实体。
是对人员及事物进行有效的组合工作的活动实体。
6.管理:就是对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的运动进行决策、计划、指挥、监督、组织、核算和调节,是个人或集体有效地运用集合起来的各种资源,去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7.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不仅在行为上与其他人保持一致,而且在信仰上也改变原来的观点,放弃原有意见的现象。
8.沟通:即指信息交流。
意见沟通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经由联络渠道,传递与交流信息、思想观点、情感愿望、意见,达到相互了解与理解的过程。
9.动机:是指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某一目标(个人需要的满足)的过程。
二・简答题6选31.影响社会认知偏见的因素1、首因效应2、近因效应3、晕轮效应(光环效应)4、刻板印象(定型效应)5、逻辑错误6、线索偏差7、社交距离(势力范围)7-1身体空间a亲密的距离:0-45cmb私人的距离:45-120cm:用于个人社会交谈和商贸谈判,既亲切又不过分亲密。
c礼貌的距离:1.2-3.6m:此时目光交流起沟通作用。
d公共距离:3.6m以上7-2私有化空间:具有个人性质的领地7-3私人物品7-4私人事件:1m以上:银行,邮局寄信,饭店入住、结账,等等2.决策过程:1、发现问题和确定问题;2、确立目标;3、寻找、拟定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4、对拟定的方案进行评价和选择;5、验证方案3.群体决策方法(一)头脑风暴法1、1938年,美国创造工程学家阿历克斯•奥斯本为某广告公司改进群体解决问题首创。
管理心理学笔记前言一.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内容范围个性心理、群体心理、领导行为、组织心理二.学习其意义1.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的使用人才3.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4.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5.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关系三.学科基础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四.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心理测试法、个案法关于人性的假设1.管理者对人有不同的观念就会有不同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2.1956年,雪恩、沙因在《组织心理学》一书中将人性假设归纳为四种: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3.结合我国具体情况,运用几种对人性的假设来研究人性与组织管理的关系1)尽管人们的需要时改善生活状况,但人们不仅仅是为谋生和金钱而工作2)多数人对组织任务极其管理方式的最初态度,总是从能否满足自己需要而做出反应的,但,这个态度是可以通过组织和个人的相互作用采取适当措施和教育来改变3)我国,各级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从长远来看是一致的,但近期也可能不完全一致,为此组织和个人双方都应该努力,使组织目标中能包含更多的个人利益,从而调动人们积极性,提高功效,增加满意度4)管理方法因人而异,因任务而异,主管人员应努力创造条件,合理安排分工,使更多人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以得到内在满足5)管理人员和工人关系应当是平等的,相互信任相互协作的关系,不管使用哪种方式,都应该关心人、尊重人、爱护人,应说明教育、发扬民主、适当参与、启发自觉、提倡自治。
个体的认知心理与管理一.知觉的概念及知觉研究的管理学意义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对象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2.知觉从感觉开始,以感觉为基础,但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而是对大量感觉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后形成的有机整体3.人们行为是以他们对现实的知觉而不是现实本身为基础的,对于同一知觉对象,不同个体的知觉可能会有差异二.知觉的基本特征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三.影响知觉准确性的因素1.知觉者的主观因素:兴趣与爱好、需要和动机2.客观因素: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知觉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情景因素;对象的组合四.知觉的分类1.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2.知觉包括对物的知觉和对人的知觉3.管理心理学中将知觉分为社会知觉和自我知觉五.社会知觉的内容1.概念:对社会对象的知觉,包括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个人对群体,群体对群体,群体对个人及个人间、群体间的知觉2.分类!)对人的知觉:以貌取人2)人际知觉:人与人间关系的知觉,有明显感情因素3)角色知觉:对人们所表现的角色行为的知觉,要设身处地为别人考虑4)自我知觉:人贵有自知之明六.知觉错误(错觉)是人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包括对物的错觉及对人的错觉(社会知觉偏见P109)1.第一印象(首因效应)2.晕轮效应(光环效应)因某人的某一品质特征的强烈、清晰地感知而掩盖了其他方面的品质3.近因效应:由交往对象的最近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即最近印象4.刻板印象: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人或事物形成的一种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5.投射效应:以己度人,把自身情感、意志等强加到别人身上六.要学会自我暴露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人们自我暴露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审查自己,让别人了解自己来达到预期目的个性差异与管理一.性格与管理1.机能类型说(理智型、情绪性、意志型)2.向性说3。
管理心理学解读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摘要: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均是生活中常见的心理效应,它们在很多人际交往领域均有体现.如何在生活、管理中运用好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值得我们思索.心理学的重要分支之——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叫做社会知觉,它是指各种社会信息所形成的知觉,社会知觉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心理活动.在社会知觉的概念中,印象形成有几大效应,其中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对工作和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虽然是两个心理学术语,但其实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如先入为主、以貌取人的现象就体现了首因效应,而与好朋友因小事闹别扭则体现了近因效应.下面就分别介绍一下这两种心理效应与其运用,再简单地做一下对比分析.〔一〕首因效应①首因效应的概念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它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它是由第一印象<首次印象>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倾向,许多人习惯称之为"第一感〞.②案例引入理解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新闻系的毕业生正急于寻找工作.一天,他到某报社对总编说:"你们需要一个编辑吗?〞"不需要!〞"那么记者呢?〞"不需要!〞"那么排字工人、校对呢?〞"不,我们现在什么空缺也没有了.〞"那么,你们一定需要这个东西.〞说着他从公文包中拿出一块精致的小牌子,上面写着"额满,暂不雇佣〞.总编看了看牌子,微笑着点了点头,说:"如果你愿意,可以到我们广告部工作.〞这个大学生通过自己制作的牌子表达了自己的机智和乐观,给总编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引起其极大的兴趣,从而为自己赢得了一份满意的工作.这种"第一印象〞的微妙作用,就是首因效应.同样,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两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一些被试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被试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这些都是首因效应在生活中的具体写照,可以说它我们思维的一种自然而然的倾向性.③首因效应的理论解释首因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优先效应,在一定条件下,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即使人们同样重视了后面的信息,也会认为后面的信息是非本质的、偶然的,人们习惯于按照前面的信息解释后面的信息,即使后面的信息与前面的信息不一致,也会屈从于前面的信息,以形成整体一致的印象.对于这种因信息输入的顺序而产生的效应的现象,理论上种种不同的原因解释.一种解释认为,最先接受的信息所形成的最初印象,构成脑中的核心知识或记忆图式.后输入的其他信息只是被整合到这个记忆图式中去,即这是一种同化模式,后续的信息被同化到了由最先输入的信息所形成的记忆结构中,因此,后续的新的信息也就具有了先前信息的属性痕迹.另一种解释是以注意机制原理为基础的,该解释为,最先接受的信息则易受忽视,信息加工粗略.总的说来,大脑处理信息的特点是形成首因效应的内在原因.④如何把握首因效应首因效应的产生与个体的社会经历、社交经验的丰富程度有关.如果个体的社会经历丰富、社会阅历深厚、社会知识充实,则会将首因效应的作用控制在最低限度;另外,通过学习,在理智的层面上认识首因效应,明确首因效应获得的评价,一般都只是在依据对象的一些表面的非本质的特征基础上而做出的评价,这种评价应当在以后的进一步交往认知中不断地予以修正完善,也就是说,第一印象并不是无法改变,并不是难以改变的.就如我们听多了不要以貌取人后,当评价陌生人时就会提示自己不要以貌取人,自主控制首因效应的强度.⑤首因效应的运用既然首因效应对我们的认识有很大的作用,如何将其更好地运用于生活与企业管理等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影响较大,在日常交往过程中,尤其是与别人的初次交往时,一定要注意给别人留下美好的印象.第一印象主要是依靠性别、年龄、体态、姿势、谈吐、面部表情、衣着打扮等,判断一个人的内在素养和个性特征.因此,在交友、招聘、求职等社交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效应,展示给人一种极好的形象,为以后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这在社交活动中只是一种暂时的行为,更深层次的交往还需要您的硬件完备.这就需要你加强在谈吐、举止、修养、礼节等各方面的素质,不然则会导致另外一种效应的负面影响,那就是近因效应.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注重仪表,至少让人看起来干净整洁.整洁容易留下严谨、自爱、有修养的第一印象,尽管这种印象并不总是准确.人们交往种所谓"先敬罗衣后敬人〞就是这个原因.美国总统林肯也曾因为外表的偏见拒绝了朋友推荐的一位才识过人的阁员.当朋友愤怒的责怪林肯以貌取人,说任何人都无法为自己的天生外貌负责时,林肯说:"一个人过了40岁,就应该为自己的外貌负责.〞虽然林肯以貌取人虽值得商榷,我们却不能忽视第一印象的巨大影响作用,无论外在和内在,我们应该格外注重.其次,要注意言谈举止,让自己显得落落大方,倘若还能做到言辞幽默,侃侃而谈,举止优雅,可谓是锦上添花,一定会在对方心里得个高分.并且这一印象会长时间地左右对方未来对自己的判断.在管理中我们也可以运用首因效应.比如老板给一个新员工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如果老板在一开始能够对新员工多一些理解与帮助,让新员工感到温暖,那么要留住员工的心也就容易很多,通俗地讲就是"胡萝卜政策〞.反之,如果要给员工留下严肃谨慎的印象,那么一开始对工作的要求也就不能马虎.〔二〕近因效应①近因效应的概念与解释近因效应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前后信息间隔时间越长,近因效应越明显.原因在于前面的信息在记忆中逐渐模糊,从而使近期信息在短时记忆中更为突出.心理学家认为,在学习系列材料后进行回忆时,对该系列中的最后几个项目的回忆与对它们的识记相距时间最短,因而是从短时记忆中提取的.这种观点用改变识记与回忆之间间隔时间的方法进行实验可以得到证明.延缓回忆对首因效应没有影响,但却消除了近因效应,这说明短时记忆的提取促成了近因效应.在人的知觉中,如果前后两次得到信息不同,但中间有无关工作把它们分隔开,那么后面的信息在形成总印象中起作用更大.②近因效应的体现近因效应多体现在我们在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这两种现象很常见.例如两个学生本来相处得很好,甲对乙堪称关怀备至,可是却因最近一次"得罪〞了乙,就遭到乙的痛恨,这就属于近因效应的作用.在经常接触、长期共事的人之间,彼此之间往往都将对方的最后一次印象作为认识与评价的依据.并常常使彼此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发生质和量的变化.现实生活中的友谊破裂、夫妻反目、朋友绝交等,都与近因效应有关.③近因效应的影响近因效应使我们仅仅根据人的一时一事去评价一个人或人际关系,割裂了历史与现实、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妨碍我们客观地、历史地看待人和客观事实,常常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冲突,影响了我们对人和事作出客观、正确的评价和判断,对我们的实际工作和生活有着较大的影响.受近因效应的影响,有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往往改变原有看法,作出错误判断,如有的企业组织一直软弱瘫痪,最近因某职工见义勇为受到媒体和上级的表扬,就被认为一贯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用近期一时一事来肯定或否定一个企业的全面工作,很容易片面、失误.朋友之间的负性近因效应,大多产生于交往中遇到与愿望相违背,愿望不遂,或感到自己受屈、善意被误解时,其情绪多为激情状态.在激情状态下,人们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力,和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能力,都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容易说出错话,做出错事,产生不良后果.④近因效应的把握如前所述,在人际交往中,近因效应在印象的形成中对人际知觉的准确性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为在交往过程中最后接受到的信息往往会更改或是覆盖之前既有的信息,进而影响着对他人印象的形成.所以,一个人给他人以好的印象并不难,难的是维护自己在他人心目中已经形成的好的印象.这就需要自己不断地努力,不做有损自己既有好的形象的事,以使自己给他人的近因效应与既往保持一致,或是更好.但是,近因效应也不是不能改变的.心理学研究证明,当近因效应形成后,如若进行延缓回忆,并在延缓期间加入干扰性的作业以防止复述,这种已经形成的近因效应便会减弱甚至消失.这就告诉我们当个体发生了错误,给他人以坏的近因效应后,只要我们处理的得当就有可能挽回印象的损失.所谓的处理得当,首先要充分暴露事实真相,以消除他人各种可能的疑惑,这样才能达到延缓他人对你有过的错误的回忆;其次是要坦诚面对他人,在尽可能解疑释惑的同时,让自己在各方面做的比过去更好,而不总是纠缠在原有的问题之中,以实现减少他人对你曾经的错误的再复述;最后,所谓的处理得当还要求有坚持的恒心,绝不是通过你一两次的短暂的努力就可以迅速消除他人已经形成的近因效应.应该通过自己更进一步的努力表现,在他人的心目中形成新的近因效应,你与他人的交往才有可能走向和谐.⑤近因效应的运用近因效应虽然有很多负面影响,但我们同样可以将其运用于生活中,谋取更好的效果.例如,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记忆的内容既有直观形象的,更有逻辑抽象的;既有生动丰富的,也有单调枯燥的.在同一个系列内,作了即时回忆后,系列尾部的内容通常都会有较中部明显的记忆效率,这对我们的学习将会有很大帮助.而在人际交往中,既然近因效应在印象形成中占很大比重,就要在同事、朋友、同学等熟人间尽量不要把话说死把事做绝,时不时留下一点好印象.凡事在先,须加忍让,防止激化.待心平气和时,彼此再理论,明辨是非,以改变改善原来的印象,让近因效应成为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三〕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的对比分析近因效应是存在的,首因效应也是存在的,那么,怎么样去解释这种"矛盾〞的现象呢?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依附于人的主体价值选择和价值评价.在主体价值系统作用下形成的印象,被赋予了某种意义,被称为加重印象.一般而言,认知结构简单的人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认知结构复杂的人更容易出现首因效应.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对陌生人的知觉,第一印象有更大的作用,因此不熟悉或少见的人之间容易出现首因效应;而对于熟悉的人,就是在彼此已经相当熟悉时期,对他们的新异表现容易产生近因效应.心理学家曾作过一项实验,这项实验分两段进行:第一段,向四组大学生介绍一个陌生人.对第一组说,这是一个外倾型的人;对第二组说,这个人是内倾型的;在第三组,先讲述这个人的外倾特征,后讲述他的内倾特征;在第四组,先讲述这个人的内倾特征,后讲述他的外倾特征.然后,让这四个组学生分别想象出对这个陌生人的印象.第一组和第二组学生得到的印象是显然易见的.在第三和第四组中,关于这个陌生人的印象完全符合提供信息的顺序,总是先提供的信息占优势.也就是说,第三组学生普遍把陌生人想象为外倾型,第四组普通把他想象为内倾型.第二段,给另外两级学生按上述第三和第四组同样的顺序描述一个人,所不同的是在先描述他的内倾或外倾特征之后,中间插做其他事情,如让学生作一些不太复杂的数学习题,然后再描述相反的性格特征.在这种情况下,最后描述的特征会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另外,我们从概念中也可看出,首因效应是不可避免而且持续时间很长的,而近因效应针对的并非是开始部分,而是末尾部分对中间部分的优势.二者并不矛盾,只是体现的时间和强度不一样.应该明确的是,不论是首因效应还是近因效应,都是短期效应,据此决策都有一定的片面性.既然如此,只要善加应用,规避它们的负面影响、充分利用它们的心理学价值,就会很好的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继而取得工作的成功和生活的幸福.。
管理心理学串讲资料(3-4章)第三章认知的个体差异与管理 本章高频考点一、感觉P80 (1201 单选)感觉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最简单的心理现象,但它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
二、知觉的概念P80(1404 单选)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三、一般知觉的分类P80—83概念:对物的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等,属于一般知觉。
1.空间知觉(1210 多选)(1301 单选)(1310 单选)(1410单选)人对客观世界物体的空间特性与空间关系的认识。
包括:1) 对物体大小的知觉2) 物体的方向位置与空间定向关系的知觉3) 物体平面形状特性的知觉4) 三维空间物体的深度与距离知觉(也称立体知觉)2. 运动知觉(1201 多选)人脑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
包括:1) 真动2) 似动3) 诱动4) 自动5) 运动后效应。
3.时间知觉(1110单选)(1504单选)人对客观事物时间关系(即事物运动的速度、节奏、延续和顺序特性,以及对时间的分辨、确认、估量、预测)的反映,是一种以内脏机体感觉、听觉、视觉等为主的复杂的知觉过程。
时间知觉的主要参考标志是参照物。
四、知觉的基本特性P84(1404多选)1)知觉的整体性(1110 单选)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不是孤立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是反映事物的整体特性,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2)知觉的选择性(1310 单选)被选择出来的、予以反映的事物既是知觉对象;未被选择出来的就是背景。
知觉的选择性与刺激物的大小、强度、对比、重复、运动、新异性和熟悉性有关。
客观事物纷繁复杂,人不可能在瞬间全部清晰的知觉到,只能根据需要选择少数事物作为知觉对象。
3)知觉的理解性(1301 单选)(1410 单选)人在知觉的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根据过去知识经验做出解释,赋予含义,并予以命名。
50条经典管理心理学定律在管理领域,心理学定律如同璀璨的星辰,为管理者们照亮前行的道路。
这些定律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和洞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组织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探索 50 条经典的管理心理学定律。
1、帕金森定律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
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力;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
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
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也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
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2、彼得原理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3、酒与污水定律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
一个正直能干的人进入一个混乱的部门可能会被吞没,而一个无德无才者能很快将一个高效的部门变成一盘散沙。
4、木桶定律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
5、羊群效应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跟着往哪里走。
在管理学上,羊群效应是指市场上存在那些没有形成自己的预期或没有获得一手信息的投资者,他们将根据其他投资者的行为来改变自己的行为。
6、鲶鱼效应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
市场上活鱼的价格要比死鱼高许多。
所以渔民总是想方设法的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
可是虽然经过种种努力,绝大部分沙丁鱼还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
但却有一条渔船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
船长严格保守着秘密。
直到船长去世,谜底才揭开。
原来是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
鲶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便四处游动。
管理心理学一、名词解释1、因变量:是指能独立变化并引起其他变量改变的变量。
2、投射法:是指给人以一定的刺激,让其自由做出反映,通过对其反映的差异来把握其个性和心理状态的方法。
3、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4、个体在群体中工作或别人在场时,工作效率高,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助长。
5、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和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的心理关系。
6、非正式群体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由于兴趣、观点、爱好、习惯、志向和态度等的一致性而自发形成,没有得到组织批准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人群结合体。
7、社会性需要是指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受环境、教育的影响而后天习得的需要。
8、积极动机指符合社会主流价值标准,指向理想的社会效果的动机。
9、激励就是将外部适当的刺激转化为内部心理动力,从而强化人的行为。
10、负强化就是惩罚那些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些行为削弱甚至消失,从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不受干扰。
11、世界观指人们对世界的总的和根本的看法。
12、人生观指人们对人生价值和意义所持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13、近时效应是指近时提供的资料的影响比以前提供的资料的影响大的情况。
14、创造思维是指不靠逻辑推论而产生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具有独特的创造性。
15、判断就是人脑凭借语言的作用,反映事物的情况或事物之间关系的过程。
16、智力指处理抽象概念、处理新情景和进行学习以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17、决策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目标而制定行动方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18、问题解决是人或系统寻找操作序列以达到目的的过程。
19、功能固着是指一个人看到某种物品有一种惯常的用途后,就很难再看出它的其他用途。
20、定势就是一个人对某种刺激情景总是易于以某种习惯的方式去进行反应的倾向。
21、社会认知主要是指对他人、群体、社会现象以及认识主体自身的直观判断反映。
22、近因效应是指人们在知觉过程中,最后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往往会冲淡过去所获得的有关印象,并对以后该对象的社会知觉产生强烈的影响。
管理心理学概述●西方管理心理学家把自20世纪初以来管理心理学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以泰勒为代表的经典科学管理理论阶段(1900-1927);以霍桑实验开始的人际关系理论以及后来的X-Y理论阶段(1927-1965);以权变态度和方法来看待人及其管理心理与行为的现阶段(1965至今)。
●管理心理学:主要是研究人的行为激励问题,探索人的心理活动,通过激励人心和行为的各种途径与技巧,达到最大限度提高效率的目的。
(ppt)●管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1)人与工作、组织和环境的匹配问题。
为人力资源的招聘、选拔,绩效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2)激励问题。
主要从工作价值观、职业发展、工作责任心、对社会的态度等方面进行研究。
3)领导科学问题。
领导在组织变革和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学习和研究管理心理学的六个方面的作用:1)有助于强化人性化管理意识,充分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
2)有助于合理选拔和使用人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3)有助于改善管理沟通,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4)有助于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
5)有助于促进组织变革和发展。
6)有助于积极心理品质和能力的开发和有效管理。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实验法2)经验总结法3)现场研究法4)案例比较法5)测验法●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
换句话说,积极心理学就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力量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个心理学思潮。
●关键积极心理品质的提升:(P16)1)提升自我效能感2)树立希望3)培养乐观精神4)提升幸福感5)增强复原力●知觉(P28):知觉是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
●知觉和感觉的区别(P28):感觉是对于对象个别属性的反映(如颜色、气味、外观等),知觉是对于对象的各种不同属性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反映。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
●知觉的四个基本特征(P28):整体性、相对性、理解性、恒常性。
《管理心理学》名词解释第一章管理的概念:是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指挥、控制、激励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有效使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工具科技等各种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企业管理对象主要指采购、生产、营销、人事、财物、研究与发展等关键职能部门在内的企业的生产活动和经营活动。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过程即心理活动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世界动态的反映过程。
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并使人成功与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响而形成的心理品质与特性方面的差异都是人的性格特征的差异心理过程、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构成了心理学研究的最基本的内容“需要”是人的行为动机的基础,是人的个性积极性源泉,是人行为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根本动力过改善环境条件,协调人际关系、满足职工需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来提高管理效率效益和促进组织发展的一门科学。
人们利用眼、耳、鼻、舌、身等各种不同的感官和大脑能够直接反映客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过程叫感觉。
将感知过的经验储存在头脑中,必要时能提取(再认与回忆)出来的过程,就是记忆。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属性、特点与规律的反映,统称为认识过程或认知活动。
感知过程是感性认识,思维是理性认识,记忆兼有感性与理性认识的特点,想象尤其创造想象带有理性认识的特点。
激情是一种强烈而短促的情绪状态,具有强烈性、短暂性、指向性等特点。
人所特有的高级社会情感有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
理智感是人对认识活动的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态度体验。
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即指意识对行为积极能动的调节过程。
一般划分制定计划和执行计划。
个性是具有一定的倾向性的、人的心理特征的总合。
工业心理学迅速发展,除了研究“人与事”、“人与机器”,还研究了“人与人”的配合关系问题,这就是后来工业社会心理的问题。
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导致了管理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萌芽,工业社会心理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了后来的组织管理心理学或组织行为学。
简答题:1、管理心理学的意义:有助于推进管理现代化和科学化(从认识冰山潜层的问题说起);有助于提高管理者的人际技能(从管理技能说起);有助于个体的自我完善,不断提高工作绩效(充分挖掘人的潜能);有助于成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提高领导者自身素质,改进领导方式,讲究领导艺术)。
2、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内容范围管理心理学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下面五个部分:(1)个体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个体对心理即对个体在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规律进行分析研究(是组织决策重要的依据、条件)个体管理心理着重于管理情景中员工和管理人员的个体特征的形成和作用:a、知觉和决策判断、归因、学习等。
b、能力、气质、技能、态度、个性。
c、激励理论和实践。
有助于更好地运用激励机制。
合理运用人力资源和开发人的潜能,提高组织的效率d、价值观。
(2)关于群体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其核心思路是群体动力学内容包括:a、群体发展和动态过程、群体互动和群体规范、内聚力、群体士气、群体决策等。
b、群体间沟通、群体间工作模式、群体的人际关系、群体关系协调等。
c、团队管理(3)关于组织管理心理学的研究。
主要研究组织结构、组织环境、组织变革以及各种不同的领导方式及其效果、领导者的选择与训练、影响领导效果的因素等等,目的是为了使组织自身能更好地适应组织任务和组织使命的要求,以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维护组织的生存和发展。
3、泰勒、闵斯脱伯格的心理技术学、梅奥人际关系学说、霍桑试验、泰勒:美国著名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理论奠基人,“科学管理之父”。
最根本的贡献,是在管理实践和管理问题研究中采用“观察、记录、调查、试验等手段的近代分析科学方法”。
“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效率。
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
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坏境标准化,这就是所谓的标准化原理。
实行刺激性的计件工资报酬制度。
浅谈管理中的首因效应摘要: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
它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从管理心理学上讲,了解首因效应对我们在领导活动和管理活动等人际交往活动中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首因效应管理消极意义首因效应是由第一印象(首次印象)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倾向,许多人习惯称之为“第一感。
了解首因效应的意义在于能使我们自觉地利用这一社会心理效应, 为我们的现实生活和实际工作服务。
在领导活动和管理活动等现实人际交往活动中, 给交往对象留下好的第一印象, 对于工作顺利、有效开展起着不可低估的积极影响作用。
因此,我们需要重视首因效应在我们现实生活和实际工作中的现实意义。
一、首因效应的定义首因,是指首次认知客体而在脑中留下的“第一印象”。
首因效应,也称为第一印象效应,或先入为主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对于这种因信息输入顺序而产生的效应的现象,有两种不同的原因解释。
一种解释认为,最先接受的信息所形成的最初印象,构成脑中的核心知识或记忆图式。
另一种解释是以注意机制原理为基础的,该解释认为,最先接受的信息没有受到任何干扰地得到了更多的注意,信息加工精细;而后续的信息则易受忽视,信息加工粗略。
所以,首因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优先效应。
实验心理学研究表明,外界信息输入大脑时的顺序,在决定认知效果的作用上是不容忽视的。
美国心理学家卢钦斯(dins,1957)用编撰的两段文字作为实验材料研究了首因效应现象。
他编撰的文字材料主要是描写一个名叫吉姆的男孩的生活片段,第一段文字将吉姆描写成热情并外向的人,另一段文字则相反,把他描写成冷淡而内向的人。
这项研究结果证明, 信息呈现的顺序会对社会认知产生影响,先呈现的信息比后呈现的信息有更大的影响作用。
这种社会认知即我们所说的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效应),它的形成过程就像是滤色镜的工作原理一样, 其形成的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第一, 人们获得最初的信息:你的肢体语言, 你说什么话, 以及你的反应;第二, 在这些最初信息的基础上人们形成了对你的印象, 对你的为人和今后的所作所为进行假设;第三, 接下来人们开始用这个滤色镜观察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