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国论》检测及规范标准答案

《六国论》检测及规范标准答案

《六国论》检测及规范标准答案
《六国论》检测及规范标准答案

《六国论》检测

一、知识积累

1.文学常识填空

苏洵,字_______,号______,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与其子________、_________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著有_________(文学集)。《六国论》文中通过议论六国灭亡,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弊在赂.()秦革灭殆.()尽思厥.()先祖父胜负之数.()洎.牧以谗诛()如弃草芥.()

暴.霜露()日削.月割()咽.喉()

3.解释下列加点词

弊.在赂秦:___________率.赂秦耶:_________________非兵.不利:

___________破灭之道.也:________________

固.不在战矣:______________

,侵之愈急:_____________________

奉之弥繁

..

强弱胜负已判.矣:____________

始速.祸焉:___________惜其用武而不终.也____________

李牧连却.之:_________后秦击赵者再.:_______________思厥.先祖父

..

___________至于颠覆

:_________________

..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_____ _五国既.丧:_________________

洎.牧以.谗诛:___________诚.不得已:_________________向使

三国各

..

爱其地:_________________

为国者无使

为积威之所劫.哉!___________________

..

苟.以天下之大:____是.又在六国下矣:___________

4.找出并解释通假字

暴霜露__________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________

暴秦之欲无厌___________

5.解释下列多义词

(1)为

以荆卿为计____________ 邯郸为郡____________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__________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____________

(2)向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__________并力西向________

(3)兵

非兵不利__________而秦兵又至矣__________

斯用兵之效也___________

(4)得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__________

此言得之__________

诚不得已__________

吾得兄事之__________

(5)率

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____________

瑜等率轻锐继其后______________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____________

子路率尔而对曰__________________

6.找出并解释活用的词语。

(1)盖失强援,不能独完:__________________

(2)能守其土,义不赂秦:_________________

(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__________________

(4)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_________________

7.找出并解释古今异义的词语。

(1)思厥先祖父:古__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_____

(2)可谓智力孤危:古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_____

(3)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_____

(4)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_______今__________

(5)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_______今_________

8.默写:

(1)本文总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论点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论点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悲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苟以天下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语段分析

(一)阅读苏洵《六国论》第三段,回答9—12问题。

9 .比较下列句子中的“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与赢而不助五国也②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B.①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①赂秦而力亏②二败而三胜

D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②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10 下面两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①能守其.土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B.①李牧连却之.②存亡之.理

C.①举以.予人,如弃草芥②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D.①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②是.又在六国下矣

11.下列与“赵尝五战于秦”句式不同是一项是()A.青,取之于兰,而青于兰

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具告以事

D.又杂植兰桂竹木于亭

12.对这一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齐国的失败是因为“盖失强援”。

B.作者申明燕、赵“用兵之效”及“用武不终”的后果C.作者总结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贿赂秦国。D.作者假设齐、燕、赵“反其道而行之”,灭亡与否就无法估计了。

㈡课外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六国论(节选)(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向西,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

,背盟败约,

.........

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六国论(节选)(李桢)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也,视秦也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据有)形便(地理形势有利)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①窃.(私下)怪天下之诸侯②盖未尝不咎.

(过失)其当时之士 ③莫如厚韩亲魏以摈.(摈弃)④天下诸侯已自困.

(困窘)矣 ⑤未可专以罪.秦(有罪的秦国)⑥兵连祸结,曾.

(竟然)无虚岁 ⑦向使..(假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⑧视.

(看待)秦也无异也 A.①②⑤⑥ B.②③⑤⑧C.①④⑥⑦ D.①④⑦⑧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同现代汉语的意思或用法基本相同的一组是( )①以攻山西..千里之秦②以为必有可以..

自安之计 ③因得以..自完于其间④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⑤而四国休息..于内 A.①④ B.②④ C.②⑤ D.②③

15.下列句子中的“乃.”同“而乃.

贪疆埸尺寸之利”的“乃”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C.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16.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彼秦者将何为哉——那秦国将有什么作为呢

B.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由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齐、楚、燕、赵四国在自己境内休养生息。

C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只是他们最终不能取胜而被秦国所灭D.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所以终于自己的力量逐步削弱,而走向灭亡。

17.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苏辙认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B.李桢认为六国在“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等方面与秦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C.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不知佐韩、魏以摈秦,“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有利地势,又未得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也可以像秦国一样一统天下

答案

1.明允老泉苏轼苏辙《嘉佑集》

北宋朝廷贿赂契丹、西夏以求苟安2.lùdài juéshùjìjièpùxuēyān

3.弊端

全部,都,一概,一律

武器

原因

当然,本来

更加,/多

分辨

招致

坚持到最后

打退,使……退却

两次

代词,表领属关系,相当于“他们的”。/祖辈和父辈

灭亡

结交

……之后,已经

及,等到/因为

副词,实在

假如

不要/挟制

如果;

4.“暴”通“曝”,冒着

“无”通“毋”,不要

“厌”通“餍”,满足

5.(1)作为/成为/被/治理

(2)假使,如果/朝,向,对着,这里有“对付”的意思

(3)兵器,武器/军队/军事力量,武力

(4)得到、获得/适宜、得当,正确/

能够/应当

(5)遵循,服从/率领/一律,全部/轻率

6.⑴援:动词作名词,援助;完:形容词做动词,保全。

⑵义:名词作动词,坚守道义,坚持正义。

⑶日,月:时间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⑷礼:名词作动词,礼遇,以礼相待。(事:名词作动词,侍奉)7.(1)祖父,古:祖辈与父辈;今:

父亲的父亲

(2)智力,古:智谋与力量;今:理解事物的能力

(3)故事,古:先例,旧事;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4)古义:那实际上;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转折。

(5)古义:可,可以;以,凭借;今义:能愿动词,能,能够。

8.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⑵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⑶不赂者以赂者丧。

⑷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⑸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9.B(转折A①并列,②顺承;C①顺承,②并列;D①修饰,②转折)

10.D(代词,这,此A①代燕赵之君,他们的;②代赵国,它。B①代词,代秦;②助词,的。C①而,来,连词;②凭,介词。)11.B(被动句,其余是介词结构后置句)

12.C13.C14.D15.A16.C17.A

高一语文单元检测(《阿房宫赋》《六国论》)附答案讲解

高一语文单元检测(《阿房宫赋》《六国论》)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每小题3分,共21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谜语文化渊远流长,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产物,是我国汉文化的璀璨明珠。谜语主要按指示物(或/和)文字等供人猜测的隐语,也可引申为蕴含奥秘的事物。史料表明,大约在奴隶社会时期,先民们已开始用隐晦曲折的歌谣来表达思想感情。民间谜语除少量的字谜外,大都以事物的外表特征入谜。谜面用拟人、比喻、夸张等(抽象画/形象化)手法拐弯抹角地描绘事物特征,①。他们的谜面一般是合辙押韵的歌谣,语言通俗,朗朗上口,适合(传诵/传颂)。灯谜,又叫“文虎”“灯虎”。猜灯谜要着眼于谜面上文字的几个属性。灯谜的制作利用了中国汉字的一字多义、一字多音、笔画组合、摹技相形等②,通过会意、别解、假借、用典、拆字等手法,使谜面和谜底在字义上或字形上相扣合。比如以“花生”为谜底的灯谜谜面是“木兰之子”。 1.文中加点字的字形和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渊.远流长拐弯抹.(mò)角 B.引申.蕴.(yùn)涵 C.隐晦曲.(qū)折璀灿. D.朗.(láng)朗上口着.(zhuó)眼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或抽象化传诵 B.和形象化传颂 C.和抽象化传颂 D.或形象化传诵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人们通过推理、联想来猜中它②音、形、义变化的特点 B.①人们通过联想、推理来猜中它②义、音、形变化的特点 C.①供人们通过联想、推理来猜中它②义、音、形变化的特点 D.①供人们通过联想、推理来猜中它②音、形、义变化的特点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治理雾霾,政府目前当务之急 ....是迅速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引导公众养成低碳生活习惯。B.自古以来,螃蟹被誉为百鲜之尊,最鲜的美味也比不上蟹的美味。金秋时节,阳澄湖的 螃蟹不仅个儿大,而且只只脑满肠肥 ....,吃起来味道好极了。 C.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下,做生意应讲诚信,像那种“人凭一张嘴,货卖一张皮 ...........”的靠蒙骗

六国论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苏洵 一、通假字 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当[通“倘”,假如]与秦相较 二、古今异义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它的实际数目今: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确实;的确 2.思厥先祖父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 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古:这样以后今: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以致,以至于今:表让步的连词5.后秦击赵者再古:两次今:又一次 6.可谓智力孤危古:智慧力量今:智商 7.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古:不去今:能力差 8.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可以凭借今:可能或能够;许可等 9.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旧事今:一种文体 三.重点词语 1、其实百倍它实际上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这样那么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 四、词类活用

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使。。。。亏损,削弱],破灭之道也。 2盖[连词,承上文,表原因]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3小[形作名,小的战果]则获邑[小城镇],大[形作名,大的战果]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10日削月[名作状,一月月]割,以趋于亡 五、一词多义 1.非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 ②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 2.得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获得) ②此言得之(适宜) ③诚不得已(能够) 3.势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优势) ②其势弱于秦(势力) 五、指出加线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六国论》检测题

《六国论》检测题带答案【统编版必修下册】 班级:姓名: 试卷根据难易度分A卷B卷,后附有答案。 一、A卷: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 二、B卷:能力提升类题型:【理解性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高考阅读训练】 A卷:夯实基础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①选自《嘉祐集笺注》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苏洵(1009—1066),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散文家。 ②【赂秦】以财物赠予秦国。赂,赠送财物。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 ③【或曰】有人说。这是设问。下句的“曰”是对设问的回答。 ④【互丧】相继灭亡。互,交互、相继。 ⑤【率】全都,一概。 ⑥【完】完好。 ⑦【以攻取】用攻战(的方法)取得。 ⑧【厥(jué)先祖父】他们的祖辈父辈。厥,相当于“其”。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祖父,泛指祖辈、父辈。 ⑨【暴(pù)霜露】暴露在霜露之中。和下文的“斩荆棘”连起来,形容创业的艰苦。 ⑩【举以予人】拿来送给别人。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送给秦越多,秦侵犯六国(就)越厉害。弥、愈,都是“更加”的意思。 ?【判】断定。 ?【至于】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 ?【以地事秦……火不灭】语出《史记·魏世家》和《战国策·魏策》。 ?【此言得之】这话说对了。

?【迁灭】灭亡。 ?【与嬴】亲附秦国。与,亲附、亲近。嬴,秦王的姓。 ?【始有远略】起初有长远的谋略。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等到燕太子丹用荆卿(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史载荆轲刺秦王未成,秦王大怒,发兵灭燕。荆卿,荆轲,即下文提到的“刺客”。始,方才。速,招致。 ?【李牧】赵国的良将,曾几次打退秦军。公元前229年,秦将王翦攻赵,李牧率兵抵抗,赵王中了秦的反间计,杀李牧。第二年,王翦破赵军,虏赵王,灭了赵国。下文的“邯郸为郡”即指秦灭赵,把赵国都城邯郸一带改为秦的邯郸郡。?【洎(jì)】及,等到。 ?【向使】假使。 ?【三国】指韩、魏、楚三国。这三国都曾经割地赂秦。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败存亡的命运。数、理,指天数、命运。 ?【较】较量。 ?【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 ?【劫】胁迫,挟持。 ?【为(wéi)国者】治理国家的人。 ?【下】降低身份。 ?【从】跟随。 ?【故事】旧事。 二、重点句子翻译: 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翻译: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因而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翻译: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③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翻译: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单独保全,④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翻译:比较秦国(由于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争取胜得到的土地,它的实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一、通假字 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 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 二、古今异义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 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 6、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而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 8、后秦击赵者再[两次] 三、词类活用 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3、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 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 四、一词多义: 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 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 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 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 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 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 才 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8、苟以[介词,凭着]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而: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破灭之道也。 2、战败而[因果连词]亡,诚不得已 3、起视四境,而[转折连词,但是]秦兵又至矣。 4、故不战而[转折连词,但是]强弱胜负已判矣。 5、是故燕虽小国而[转折连词,却]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完整版)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暴. 霜露(通“曝”,曝露) (2)当. 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通“倘”,倘若) (3)暴秦之欲无厌. (通“餍”,满足) (4)为国者无. 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无”通“毋”,不要。) 2.古今异义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 百倍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 今义:实际上

(2)思厥先祖父.. 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3)至于.. 颠覆,理固宜然 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 今义:连词 (4)可谓智力.. 孤危 古义:智谋和力量 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 (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先例,旧事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 (6)后秦击赵者再. 古义:两次

今义:又,又一次 (7)然后.. 得一夕安寝 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8)刺客不行.. 古义:不去行刺 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 3.词类活用 (1) 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 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2) 名词作动词。 义. 不赂秦(坚持正义) (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终. 也(坚持到最终)/小.则获邑,大. 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4.一词多义 (1)兵 非兵. 不利(名词,兵器、武器) 而秦兵. 又至矣)名词,军队) 斯用兵. 之效也(名词,战争) (2)事 以地事. 秦(动词,侍奉)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名词,事情) (3)犹 犹. 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

犹. 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 (4)始 始. 有远略(名词,起初) 始. 速祸焉(副词,才) (5)向 向. 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 并力西向. (动词,朝着,对着) (6)得 较秦之所得. (动词,获得) 此言得. 之(动词,适合,得当) 然后得. 一夕安寝(动词,获得) 二、文言虚词 1.而

《六国论》检测及问题详解

《六国论》检测 一、知识积累 1.文学常识填空 洵,字_______,号______,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与其子________、_________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著有_________(文学集)。《六国论》文过议论六国灭亡,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弊在赂.()革灭殆.()尽思厥.()先祖父 胜负之数.()洎.牧以谗诛()如弃草芥.() 暴.霜露()日削.月割()咽.喉()3.解释下列加点词 弊.在赂:___________率.赂耶:_________________非兵.不利:___________破灭之道.也:________________ 固.不在战矣:______________ 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_____________________ 强弱胜负已判.矣:____________ 始速.祸焉:___________惜其用武而不终.也____________ 牧连却.之:_________后击者再.:_______________思厥.先祖父 ..: ___________至于颠覆 ..:_________________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_____ _五国既.丧:_________________ 洎.牧以.谗诛:___________诚.不得已:_________________向使 ..三国各爱其地:_________________ 为国者无使 ..为积威之所劫.哉!___________________ 苟.以天下之大:____是.又在六国下矣:___________ 4.找出并解释通假字 暴霜露__________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________ 暴之欲无厌___________ 5.解释下列多义词 (1)为 以荆卿为计____________ 为郡____________ 而为人积威之所劫__________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____________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可编辑修改word版)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 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 二、古今异义 1.思厥先祖父.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 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以致 ,以至于,终究今:表示另提一事 3.可谓智力.孤危古:智慧、智谋、力量今: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4.后秦击赵者再.古:两次今:又一次 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旧事,前例今: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 6、6.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古:不去今:能力差 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咽下咽喉今:吞咽 8.其实..百倍古:其,代词,那。实,副词,实际上。今: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 9.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古:这样以后今:连词 10.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可,可以,以,凭借今:表示认可 三、词类活用 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3、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 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 四、一词多义: 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 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 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 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 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 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 才 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8、苟以[介词,凭着]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而: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破灭之道也。 2、战败而[因果连词]亡,诚不得已 3、起视四境,而[转折连词,但是]秦兵又至矣。

《六国论》知识点梳理

《六国论》知识点梳理 班级:姓名:代码:小组:评价: 一、生难字 赂( )获邑()厥()暴()霜露 荆棘()草芥()安寝()弥()繁 薪()洎()谗()邯郸() 二、重点字 1.非兵不利兵:兵器 2.战不善善:恰当,得法 3.弊在赂秦弊:弊病,弊端 4.赂秦而力亏亏:亏损,减弱 5.破灭之道也道:途径,道路;原因 6.或曰或:有人 7.六国互丧互:交互,相继。 8.率赂秦耶率:都,皆 9.不赂者以赂者丧以:因为,由于。 10.盖失强援盖:表原因,因为 11秦以攻取之外以:凭着,用。 1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 13.较秦之所得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所得:得到的土地 14.其实百倍其实:它的实际数目,那实际上 15.固不在战矣固:本来 16.思厥先祖父厥:其,他们的 17.暴霜露,斩荆棘暴:通“曝”,冒着 18.以有尺寸之地以有:才有,以:相当于“而” 19.子孙视之不甚惜视:看待,对待 20.举以予人举:拿。以:来。予:给。 21.然后得一夕安寝然后:这样以后 2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然则:既然这样,那么23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弥、愈:更加 2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颠覆:国家灭亡。固:本来。 25.此言得之得:得当,适宜,对 26.终继五国迁灭终:最终。迁灭:灭亡。 27.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与:交好、结交。 28.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既:……之后。 29.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始:起初。 30.义不赂秦义:名词作动词,坚持道义。 3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是故:所以。虽:虽然。 32.斯用兵之效也效:功效 33.始速祸焉始:才。速:招致。 34.赵尝五战于秦尝:曾经 35.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 36.李牧连却之却:使------退却。(使动) 37.洎牧以谗诛以:因为。诛:被诛杀。 38.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终:坚持到最后。 39.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殆:几乎 40诚不得已诚:的确,确实 41刺客不行不行:不去 42.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数、理:命运 43.当与秦相较当:通“倘”,倘若,如果;较:较量,抗衡44或未易量 或:或许; 易:轻易; 量:确定,估量 三、古今异义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 ..百倍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 今义:实际上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一、作者简介 《六国论》的作者苏洵,字明允,北宋时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二十七岁才发愤为学,经过刻苦努力,下笔顷刻数千言。宋仁宗赵祯嘉祐年间他和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到了宋代都城汴京。当时任翰林学士的欧阳修,把苏洵的廿二篇文章,其中《机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推荐给朝廷。宰相韩琦也推荐他作官,?一时名扬京师。?后来苏洵把文章汇编成集就叫做《嘉祐集》。 苏洵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合称“唐宋八大家”。苏洵与其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 二、文章主旨: 《六国论》是一篇议论历史的文章,表面上评的是六国,实际上讽刺的是北宋。因为当时北宋王朝的统治者对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和党项羌族建立的西夏屈辱求和。作者就借六国割地给秦国因而最后灭亡的史实,暗示北宋王朝不应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而应该对辽、夏的入侵采取斗争的方式,劝谏北宋统治者不要走六国灭亡之路。 三、结构层次 第一段就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第二段是以韩、魏、楚三国赂秦而灭亡作为论据,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赂秦。 第三段再从不赂秦的国家——齐国、燕国、赵国也终于灭亡的具体事实来论述第一段中提出的“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授,不能独完”这一道理。 第四段慨叹六国灭亡,总结历史教训 第五段,借古讽今,抒发了作者的感慨,向当政者提出警告。这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本意。四、文言现象 (一)在古今异义词下加线并解释 1秦以攻取之外[攻战取得] 2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它的实际数目] 3思厥先祖父[古今异义,祖辈和父辈], 4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古今异义,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5至于[古今异义,以至于到。。。。。]颠覆,理固宜然。 6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古今异义,智谋和力量]孤危, 7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今异义,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二)在通假字下加线并写出本字 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当[通“倘”,假如]与秦相较 (三)指出加线词属于哪种活用并解释 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破灭之道也。 2盖[连词,承上文,表原因]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3小[形作名,小的战果]则获邑[小城镇],大[形作名,大的战果]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向 10日削月[名作状,一月月]割,以趋于亡 (四)指出加线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为 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威势]之所劫 4为[治理]国者,无使[自己]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 以 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 2秦以[介词,用][ .以,同"于"释为“在"]攻[攻战]/取[取得]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相当于“其”,他们的]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表结果,才]有尺寸之地。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等到]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 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以致]趋于亡。 8苟以[介词,凭着]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而 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破灭之道也。 2战败而[承接连词]亡,诚不得已 3起视四境,而[转折连词,可是]秦兵又至矣。 4奉之弥[更加,越来越]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转折连词]强弱胜负已判矣。 6是故燕虽小国而[转折连词,却]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7二败而[并列连词]三胜 8惜其用武而[转折连词,却]不终也。 9有如此之势,而[转折连词,却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10其势[势力]弱于秦,而[转折连词,可是]犹有可以不赂而[表承接的连词]胜之之势 11苟[如果]以天下之大,而[转折连词,却]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今异义,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其 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代词,代燕赵之君]土, 2惜其[代词,代赵国,它]用武而不终也。 3向使三国各爱其[代词,自己的]地 4其[代词,代六国]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之 1子孙视之[代词,代土地]不甚惜,举以予[送给]人 2则吾恐秦人食之[助词,取独]不得下咽也。 3其势弱于秦,而犹[还]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代词,代秦国]之[助词,的]势 4苟以天下之[指示代词,这样]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或 1或[代词,有的人]曰:“六国互丧,率[全都,一概]赂秦耶?” 2当与秦相较,或[或许,副词]未易量。 与 1与[动词,亲附,亲近]嬴而不助五国也。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五)指出下列句子属于哪种文言句式并解释 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 2为国者,无使[自己]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 3、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状语后置,于秦五战] 4、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状语后置,于秦弱]

《六国论》+复习检测答案

《六国论》复习检测 一、解释虚词 之:较秦之所得(的)子孙视之不甚惜(代“尺寸之地”)奉之弥繁(代“奉秦之物”)侵之愈急(代赂秦之国)苟以天下之大(定语后置标志)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的) 而:赂秦而力亏(因果/承接)战胜而得者(修饰)二败而三胜(并列)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转折)而秦兵又至矣(转折)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转折)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转折) 以:以有尺寸之地(才,表承接)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 洎牧以谗诛(因为)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用) 苟以天下之大(凭借)举以予人(用来) 二、古今异义词 其实 ..祖辈与父辈..百倍它的实际数目祖父 智力 ..旧事,成例 ..孤危智谋和力量六国破亡之故事 三、词类活用 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大.则得城形作名,大的方面理.固宜然名作状,按道理义.不赂秦名作动,坚持正义李牧连却.之使动,使……退却并力西.向名作状,西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作动,自取下策日.削月.割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地 四、判断以下句式 洎牧以谗诛被动句 苟以天下之大定语后置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 五、实词解释 六国互.丧彼此,交互率.赂秦耶都、皆盖.失强援因为举 思厥先祖父奉之弥.繁愈.急更加与 暴秦之欲无厌.同“餍”,满足 六、阅读 1. A 【A 亡—失去】 2. B 【A 介词,凭借/相当于“而”,表修饰 B 结构助词,的 C 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 D 代词,代“诸侯之所亡”/语气词,表揣测,大概】 3. D 【A 定语后置 B 宾语前置 C 被动句 D 判断句】 4. C 【“暴霜露,斩荆棘”没有运用夸张手法,“尺寸之地”处夸张】 5.D【当,同“倘”,如果】 6.C【A 助词,的/动词,到、往 B 介词,用、拿/ 连词,来 C 都是转折 D 介词,对,向/介词,比】 7. A【A 具体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 三. 翻译 (1)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端在于贿赂秦国。 (2)想想他们死去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才有了一点土地。 (3)等到燕太子丹把荆轲刺秦王当作策略,才招致祸患。 (4)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使秦军退兵。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被诛杀,赵国的都城邯郸变成了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使用武力抵抗而不能坚持到最后。 (5)况且燕赵两国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几乎革除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 (6)有这样的势力,却被秦国积久而形成的威势所胁迫,一天天地削减,一月月地割让,而趋向灭亡。(7)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自取下策跟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六国论知识点试题及答案

《六国论》复习 ——559班第五组总结一、原文回顾【()中写释义,{}中写词类活用,<>中写拼音】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 }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 丧失<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 }取之外,小{ }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 >()先祖父,暴< >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 }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 }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 >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 }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 }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 }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 >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 }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 }削月割,以趋于亡。为< >()国者无使为< >()积威之所劫哉!

六国论的翻译及重点归纳

六国论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 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 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考察秦国受贿赂所得 到的土地,和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相比较,(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 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 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 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 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的很正确。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 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 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 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 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 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 也许还不能轻易衡量(出高低来)呢。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 (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 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凭借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如果凭借偌大国 家,却自取下策跟随六国灭亡的先例,这是比六国还要差了。 一词多义 以:1.秦以攻取之外(用,凭)2.以有尺寸之地(才,可用而代替) 3.举以予人(把)全译:把土地拿来送给别人省略句:举以之予人 4.以地事秦(用)5、苟以天下之大(凭借) 6、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以至于) 7、洎牧以馋诛(由于,因为) 之:1.较秦之所得(结构助词,的)2.秦之所大欲(结构助词,的) 3.以有尺寸之地(的)4.子孙视之不甚惜(代词,土地) 5.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的)6.此言得之(代词,指代上面的道理) 7..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前一个“之”指奉秦之物,后一个“之”指赂秦各国。都是代词。) 而: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因果承接)2.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可是,表示转折)3.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承接)4.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并列) 5.二败而三胜(并列)6.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就,承接关系)然则:既然这样,那么。然后:这样以后。 兵:1.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 2. 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 3.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 暴:1.暴霜露(动词,曝露)2.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 事:1.以地事秦(动词,侍奉)2.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旧事) 犹:1.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像)2.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

人教版六国论同步检测题

六国论》检测题 学校: 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 考号: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弊在赂秦(lu c)思厥先祖父(ju a 抱薪救火(x in) ? ? ? B. 暴霜露(b co)如弃草芥(ji & 胜负之数 (sh 0 ? ? ? C. 燕赵之君(y m )洎牧以谗诛(j i)倘与秦相较(t rng) ? ? ? D. 为国者(w ① 革灭殆尽(d C ) 日削月割(xu e ? ? ?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不表转折的一项是 ( A.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C.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D.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①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 ②思厥先祖父 ,暴霜露, 斩荆棘 ③至于 颠 ? ? ? ? ? ? 覆,理固宜然 ④可谓智力 孤危 ⑤然后得一夕安寝 ⑥较秦之所 ? ? ? ? 得,与战胜而得者, 其实百倍 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暴秦之欲无厌 ? ? ? ? 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 ①②⑦ B ③④⑤ C ①⑤⑦ D ④⑥⑧ 5 下列句子中,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 A 至于颠覆,理 固宜然 B 能守其土,义 不赂秦 B.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 .效也 C.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D.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则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惜其用武而.不能终

完整版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1、 1、 2、 3、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通假字 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 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 、古今异义 1 .思厥先祖父.. 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 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以致,以至于,终究今:表示另提一事 3.可谓智力..孤危古: 今: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 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4.后秦击赵者再. 古:两次今:又一次 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旧事,前例今: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 6.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古:不去今:能力差 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咽下咽喉今:吞咽 8.其实..百倍古:其,代词,那。实,副词,实际上。今: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 9.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古:这样以后今:连词 10.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可,可以,以,凭借今:表示认可 三、词类活用 1 、 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 、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3 、 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4 、 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_]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害IJ,以趋于亡四、一词多义: 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 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 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 以: 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 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 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7、0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8、苟以[介词,凭着]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破灭之道也。 2、战败而[因果连词]亡,诚不得已 3、起视四境,而[转折连词,但是]秦兵又至矣。 4、故不战而[转折连词,但是]强弱胜负已判矣。

人教版六国论同步检测题

《六国论》检测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弊在赂.秦(luò) 思厥.先祖父(jué) 抱薪.救火(xīn) B.暴.霜露(bào) 如弃草芥.(jiè) 胜负之数.(shù) C.燕.赵之君(yān) 洎.牧以谗诛(jì) 倘.与秦相较(tǎnɡ) D.为.国者(wèi) 革灭殆.尽(dài) 日削.月割(xuē)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赂者以.赂者丧秦以.攻取之外 B.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C.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惜其用武而.不能终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不表转折的一项是( )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D.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盖失强援 ..,暴霜露,斩荆棘③至于 ..颠..,不能独完②思厥先祖父 覆,理固宜然④可谓智力 ..⑥较秦之所 ..孤危⑤然后得一夕安寝 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 ..,暴秦之欲无厌 ..百倍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A.①②⑦ B.③④⑤ C.①⑤⑦ D.④⑥⑧ 5.下列句子中,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 ....已判矣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③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④城之破.也,妇孺不存

高中语文必修,六国论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六国论知识点 原文欣赏《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

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唿!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翻译: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

《六国论》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

《六国论》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 兵器缺点贿赂 有人相继都因为因为保全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 本来冒着 拿 即然这样,那么 满足越决定到达按理本来应该这样

用侍奉柴正确 结交 坚守道义 这是招致 两次使……退等到因为 消灭几乎智慧与力量确实 假使 命运 礼待

积久的威势 威胁天天月月 比如果 旧例 【知识点】 一、通假字 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 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 二、古今异义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

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 6、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而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 8、后秦击赵者再[两次] 三、词类活用 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3、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