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医德解释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4
中医医德八纲中医医德八纲是指中医师在临床实践中应遵循的八项行为准则,体现了中医师的职业道德和医术水平。
这八项准则分别是:尽心尽力、患者至上、知情同意、保守秘密、尊重个人、诚实守信、尊师重道、持续学习。
中医师应尽心尽力为患者服务。
中医师应立足于患者的需求,全力以赴地提供医疗服务。
他们应细心倾听患者的病情描述,仔细观察患者的身体状况,确保给予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患者至上是中医师的行为准则之一。
中医师应始终将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关心患者的身心健康。
他们应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并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计划。
知情同意是中医医德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医师在诊疗过程中应向患者提供充分的信息,包括病情、治疗方法、风险和效果等,确保患者了解并同意接受治疗。
中医师应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共同决策治疗方案。
保守秘密是中医师的职业责任之一。
中医师应严守患者的隐私,尊重患者的个人隐私权。
在诊疗过程中,中医师应妥善保管患者的个人信息,不得泄露给他人或滥用。
尊重个人是中医医德的核心之一。
中医师应尊重每个患者的人格尊严和个人权利,不歧视或侮辱任何患者。
他们应平等对待每个患者,不因患者的社会地位、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而有所偏见。
诚实守信是中医师的基本要求之一。
中医师应诚实守信,不得编造虚假病情或治疗效果,不得违背诚信原则从事医疗活动。
他们应遵循职业操守,坚守道德底线。
尊师重道是中医医德的传统价值观之一。
中医师应尊重前辈医师的教诲和经验,传承中医药传统文化。
他们应虚心学习,不断提升医术水平,并以实际行动维护中医药的声誉。
持续学习是中医医德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医师应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高自身的医疗水平和专业素养。
他们应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与同行分享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临床实践能力。
中医医德八纲是中医师在临床实践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包括尽心尽力、患者至上、知情同意、保守秘密、尊重个人、诚实守信、尊师重道、持续学习。
中医师应坚守这八纲,恪守职业道德,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传统医德的哲学之思
传统医学有着深远的历史,它的核心理念就是自然的教诲,传统的医德体现了古老的哲学思想,旨在通过自然的关系力量,以健康的解释来解决疾病。
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哲学思想,“医德”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深入人心。
传统医德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中心”,它将医治作为一种灵魂的还原,致力于使人们获得身心平衡。
除了药物和技术外,“医德”应当是调和不良情感、改善心理素质以及开发更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
传统医学落后于现代医学,理论发展较慢,但它所呈现的“医德”及其哲学意义对现今的社会仍大有作为。
它教导我们鼓励患者修行以面对困境,品味生活的美,把握时间的节奏,更新情感,增进了解,融进自然,这是现代医学不能达到的。
古老的慈悲和大爱概念早已融入到传统医学中,医者有责任不仅要为病人治病,而且还要给病人以精神支持、安慰和关怀。
当患者病痛不安时,按照传统医德,要站
在病患的角度带给病人安抚的话语,体会病患的忧虑、困惑和痛苦,用医德表达医疗根据特色病情需要的精神支持。
而在实践中,临床实践的传统医德也可以体现在“以言传身”上,以坚持高水准的医疗服务、不断完善医疗质量,严格维护患者的权利和尊严,并尊重和保护病人的机密,尽可能维护病人及其家庭免受医疗操作中的危害。
总之,传统的医德深深渗透到我们的生活里,它既深刻地感动了我们,又教导了我们如何做护理业,以及对待他人的智慧、责任以及辩论的技巧。
此外,我们还应当学习和实践传统医德,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推动医疗事业的发展,不断优化临床质量,提高市民的健康水平。
与医生相关的传统文化医生是社会中非常重要的职业,他们担负着保护人们健康的使命。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医生也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不仅仅是治病救人,更是医德高尚、慈悲为怀的楷模。
本文将介绍几个与医生相关的传统文化。
一、医德慈悲:中国医学强调医者仁心,慈悲为怀。
这一理念在中国古代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有所体现。
医生应该以患者的生命和健康为中心,始终保持慈悲之心。
他们会尽力帮助患者,不计较报酬,而是把人民的健康放在首位。
二、尊师重道:中国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念。
医生作为师者,拥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深受社会尊重。
他们不仅仅是医治疾病的专家,更是传授医学知识、培养医学人才的导师。
尊师重道的传统文化,使得医生在社会中得到了应有的地位和尊重。
三、中医药文化: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医强调的是整体观念和阴阳平衡,重视调理身体,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药文化不仅包含了丰富的草药知识,还有针灸、拔罐等独特的治疗方法。
这些传统医学的疗法在中国久经考验,被广大人民所信任和接受。
四、医者仁心:中国古代有句谚语:“医者仁心,为国家之根本。
”这句话凝聚了中国医生的职业精神。
医生要以人民的健康为己任,保持慈悲和仁爱之心。
他们不仅仅是治疗疾病的专家,更是关心患者身心健康的朋友。
通过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医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需求,提供更准确的诊疗方案。
五、孝道传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念。
医生作为家庭的重要成员,他们要尽孝道,关心和照顾自己的家人。
医生要在工作之余,尽量分配时间和精力,照顾家人的身体健康。
这种家庭责任感和孝道传承,使得医生在家庭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六、古代名医: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医生,他们的医术和医德成为后人学习和崇拜的对象。
比如,华佗是中国古代四大名医之一,他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品德赢得了人们的敬仰。
另外,张仲景、李时中等也是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的医术在当时有着很高的声誉,对后人影响深远。
中华传统美德——高尚的医德在批判地继承古今中外医德品质的基础上,人们形成了在当今社会和医学背景之下的优良医学品质体系。
主要阐述五个方面的内容:仁慈、诚挚、严谨、公正和节操。
1、仁慈,就是仁爱慈善,具体说来就是医务人员具有人道精神的品德。
医务人员是仁慈的化身,仁慈是医务人员的人格特征,仁慈最能体现医学人道主义思想和道德要求,仁慈是长期一贯遵守"医学人道"道德要求所形成的医德品质。
2、诚挚,就是医务人员具有的坚持真理、忠诚医学科学;诚心诚意对待病人的品德。
3、严谨就是医务人员具有的对待医学和医术严肃谨慎的品德。
4、公正就是医务人员具有的公平合理地协调医学伦理关系的品德。
具体地讲,主要是具有的按照社会医学道德要求合情合理地对待服务对象、人己关系、公私关系的品德。
5、节操是医务人员扬善抑恶、坚定遵循医学道德规范的品德。
在医学史上,涌现出许多"富贵不能淫、贫富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具有节操的医德典范。
如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不为权贵所屈服,一心为民除疾,宁死不屈;宋代名医何澄医不贪色;明代名医严乐善见利思义,坚决制止利用医学害人。
古代名医故事华佗:1、华佗曾在徐州地区漫游求学,通晓几种经书。
他性情爽朗刚强,淡于功名利禄,曾先后拒绝太尉黄琬征召他出任做官和谢绝沛相陈珪举他当孝廉的请求,只愿作一个平凡的民间医生,以自己的医术来解除病人的痛苦。
他乐于接近群众,足迹遍及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等地,深得群众的信仰和爱戴。
华佗懂得养生之道,当时的人们认为他年龄将近一百岁,可外表看上去还象壮年人一样。
又精通医方药物,他治病时,配制汤药不过用几味药,心里掌握着药物的分量、比例,用不着再称量,把药煮热,就让病人服饮,同时告诉服药的禁忌或注意事项,等到华佗一离开,病人也就好了。
如果需要灸疗,也不过一两个穴位,每个穴位不过烧灸七、八根艾条,病痛也就应手消除。
2、孙思邈《大医精诚》,被誉为是“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
中国传统医学文化中的医德思想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中国传统医学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对医学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要求。
我国很多古代医学典籍中都有对医德的阐述,如“医律”“医要”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大医精诚》、陈实功的《外科正宗?医家五戒十要》、喻昌的《医门法律》等。
这些医德名篇凝聚了古代医者的智慧和力量,体现了中华传统医学的独特魅力,值得生活在现代的医生群体景仰、学习和思考。
对传统医德思想的挖掘和阐释有助于继承、弘扬优良医德传统,促进现代医德建设。
1.博爱济世中国医学从来都不仅仅只是治病救人、活人性命,而且还主张仁爱救人,赤诚济世。
博爱济世的医德要求可以分成不同的层次,层层递进,从低到高不断发展,提升到更完美的人生境界。
第一个层次是“仁爱”。
强调爱人“医乃仁术”是我国古代对医术的高度概括,医学是对人的生命的关怀,这种关怀应该基于一种内在的德行,而不是外在强加于医者,作为一个医者比起其他的职业更需要“爱人”一个缺少“仁爱之心”的人不可能成为一个好的医者。
因此,医生要仁慈善良,热爱病人,珍爱生命。
《内经》说“天极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谨遵“生命神圣”就是坚持“主性命者在乎人,去性命者亦在乎人,养性命者亦在乎人。
“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晋代名医杨泉在《论医》中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
第二个层次是“博爱”。
强调医者不仅要爱人而且强调要广泛的爱、平等的爱、推己及人的爱。
医者要对所有的患者一视同仁,不分高低贵贱,而且要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
孙思邈《大医精诚》认为,行医时“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智愚、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还要常“易地以观,则利心自淡矣。
”医学家寇平主张同等对待每一个人,他说:“痴聋喑哑不可以欺瞒,英雄豪杰不可以趋奉,富贵之家不可以犀象脑子以为圆,贫贱之家不可以麻渣曲末以为散。
浅析中国传统优秀医德的基本内容作者:赵娜来源:《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18期摘要我国是一个具有传统优秀医德的文明古国,在我国传统优秀医德的继承和发展具有必要性。
我国古代的医家在医疗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优秀的医德传统,其中包括仁爱救人、重义轻利、平等待人、尊重同行、医术精湛、精心诊治等思想。
本文就此对中国传统优秀医德的基本内容做简要的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传统优秀医德基本内容中图分类号:D6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6-227-01一、仁爱救人我国第一部中医理论典籍《黄帝内经》中提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要求用医学“济群生”。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认为,他“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的是“爱人知人”,“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也强调:“人命至重,贵有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要求医家“志存救济”“誓愿普救含灵之苦”①。
在师徒相授的医德文化传播过程中,许多医家在自己徒弟出师时赠送灯笼和雨伞,以鼓励和启迪弟子们不分昼夜、风雨无阻地为民行医,救人之危。
可以看傳统社会时期历代医家都把高度重视人的生命价值,“仁爱救人”作为一个医生必须具备的基本医德准则。
医家要怀有“仁爱救人”和“恻隐之心”,视病家疾苦为己事,如果有急病求医者,全心去救治。
因此,行医治病、施药救人就是要施仁爱于他人。
二、重义轻利东汉名医张仲景强调医生必须要多为患者着想,他在《伤寒杂病论》序言中批评当时社会上热衷于功名利禄的那些人,反对“竟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
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指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
”清《吴鞠通行医记》写道:“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为立德”。
清代名医费伯雄说:“为救人而学医则可,为谋利而学医则不可。
传统医德思想探析*仁论文导读::医德”是职业道德的一种。
仁爱生命。
天道所展现的就是创生的精神实质。
论文关键词:医德,仁,天道在现代伦理学语境之下,“医德”是职业道德的一种,是指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品质以及在医学科学、医疗实践中应遵守的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
但就中国传统医德而言,职业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原则、规范不足以涵盖其思想全貌。
传统医德植根于传统哲学的思想中,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达到了体系完备的成熟理论形态,呈现出超职业道德的特点。
完整揭示传统医德的思想面貌和理论体系,是自觉继承、弘扬优良医德传统的基础,有助于促进现代医德建设。
为了更好的认识传统医德思想,我们从三个层面对其进行把握和阐发。
一、仁爱生命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统医德形成了丰富的医德原则和规范。
内容涉及学医、行医、医患、同道、取酬等方面的道德要求。
这些道德要求可以概括为仁爱生命、精进医术、忠恕待患、重义轻利、以和为贵几个方面。
(一)仁爱生命“仁”的实质是爱,是普遍的生命关怀。
医事追求治病疗疾目标的实现,内在的要求对生命的关爱之情,所以仁爱生命成为传统医德的首要原则。
清代医学家喻昌指出对待患者“必笃于情”(《医门法律》),所强调的就是这一关爱之情。
怀着对病人真诚的关爱和维护之情来行医施治是古代医家[①]一致的医德要求,历代医家的医德观念和行医实践都可以印证这一点。
其中,孙思邈的观念颇具代表性。
他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备急干金要方》)。
对病人抱着真诚的同情、关爱,体恤其疾苦,就能促使医家尽心尽力地诊治病人。
在传统医德中仁,医家对病人的关爱还反映在“一心赴救”(孙思邈)的行医态度上。
元代的朱震亨是当时声望很高的医学家,但始终坚持出诊看病,有时走百十里地也不辞劳苦论文的格式。
有史料记载:“四方以疾迎侯者无虚日,先生无不即往,虽雨雪载途,亦不为止……虽百里之远弗惮也”,其仆从疲惫不愿前往时,他耐心说服:“病者度刻如岁,而欲自逸耶?”(《宋文宪公全集》卷五十,见《四部备要》中华书局仿宋版)朱震亨不避险峻和饥渴疲劳,一心赴救,反映出对病人疾苦的体恤,对病人生命的关爱和维护之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医德
医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医生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职业操守。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医德观念:
1. 仁爱救人:医生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患者,尽力救治病人,无论其身份、贫富、种族等。
2. 敬业奉献:医生要对自己的职业有敬畏之心,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不图名利。
3. 诚实守信:医生要诚实对待患者,不隐瞒病情,遵守医疗规范和职业道德。
4. 严谨治学:医生需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医术水平,以更好地救治患者。
5. 尊重患者:医生要尊重患者的人格和权利,保护患者的隐私。
6. 廉洁自律:医生要拒绝贿赂,保持廉洁的作风,不谋取不正当利益。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医风与医德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传统文化贯穿于人们的生活之中。
在这深厚的文化传统中,医风和医德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医风是指医务工作者所应当具备的科学态度、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而医德则是指医务工作者在从事医疗工作中所应持有的善心和慈悲之道。
医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了中国人对医学的崇尚和尊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医风强调的是医者应以患者的利益为重,精心治疗,务使患者康复。
医生应当具备丰富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凭借科学的方法和技术为患者提供合理的治疗方案。
同时,医者还应当具备谦虚、认真负责、尊重患者的工作态度。
这些要求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强调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感。
医风的形成和传承离不开智慧和经验的积累。
在古代,许多著名的医学家留下了卓越的医学著作,这些著作对后世的医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例如《黄帝内经》是中国医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中记载着丰富而深刻的医学思想和医疗经验。
这些经典著作为中国医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也是医风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医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医德也是医务工作者必须遵守的原则。
医德关注的是医务工作者的道德品质和慈悲心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医德被视为高尚的品德标准,被视为医务工作者在从事医疗工作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
医务工作者应当执着于自己的职业,拥有追求真理和治愈病痛的愿望,始终保持职业道德的高尚情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医德也体现在医德教育的传承和发展上。
在中国古代,医家德道的培养是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医德教育强调的是全面发展医务工作者的道德品质,使其在执业过程中始终遵循道德规范和伦理原则。
医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医务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操守,提高其医学水平和医疗质量。
然而,在当代社会,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医患关系变得日益复杂。
医疗纠纷和就医难等问题也给医风和医德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需要更加注重传统文化中的医风和医德的价值,加强对医风和医德的宣传和培养,引导医务工作者以正确的医学伦理观念来进行临床工作。
医学伦理学医德的名词解释医学伦理学是一门研究医学实践中涉及的道德问题和伦理原则的学科。
作为一名医生,拥有正确的医德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医德这个词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定义。
它涵盖了许多不同的方面,包括医生对患者的责任、专业行为的要求以及与其他医务人员和社会的互动等。
医德的一部分是责任感。
医生对患者负有一定的责任,这包括提供适当的诊断、治疗和关怀。
医德要求医生将患者的福祉置于首位,以患者的最佳利益为导向。
这意味着医生需要始终保持专业和道德的立场,不受外界利益的干扰。
医德也要求医生积极倾听患者的需求和关注,不断改进自己的技能和知识,以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帮助。
此外,医德还涉及到医生的专业行为的要求。
医生需要遵守诸如保护患者隐私权和保密性、尊重患者的自主权和自由选择治疗方案等法律和伦理准则。
医生不应该滥用他们的权力或地位,而应该始终以尊重和照顾患者的角度来行事。
医生还应该积极与其他医务人员合作,提供团队合作和协调治疗,以确保患者得到最佳的结果。
医德也与医生与社会的互动有关。
医生应该成为社区支持和服务的一部分,关注公共健康问题,并参与预防疾病和教育活动。
医生还应该支持公正和平等的医疗服务,不以患者的种族、性别、年龄、财务状况或其他不公正因素为基础进行歧视。
医生还应该尊重患者的文化和宗教信仰,提供文化上敏感和适应性强的医疗服务。
在现代医学伦理学中,医德的观念也在不断变化。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价值观的改变,医生不仅面临着传统的伦理问题,如患者隐私权和自主权保护,还需要应对新兴的伦理挑战,如基因治疗、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等。
因此,医生需要不断关注并适应这些变化,以保持他们的医德。
总的来说,医学伦理学中的医德可以看作是医生专业行为和道德的准则。
它涉及到医生对患者的责任、专业行为的要求以及与其他医务人员和社会的互动等方面。
在医学实践中要秉持医德,医生需要全心全意地关注患者的福祉,遵守伦理和法律的规定,以及积极参与社区和公共健康事务。
中医经典阅读优秀文章展——浅谈《黄帝内经》中的传统医德“医学道德(简称医德)”是与医疗活动相联系的道德,它是在医务活动的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是社会一般道德在特殊领域内的具体表现,是调整医务人员和病人之间、医务人员之间、医务人员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内经》是我国第一部有专门论述医学伦理道德内容的医书,关于医生的个人修养、社会责任、业务素养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记载,开创了医学道德之先河。
本文旨在梳理《内经》中的传统医德,使人类长期发展起来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发扬光大。
1医德的基本原则1.1天人合一,尊生贵人《素问·宝命全形论》提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人来源于自然界,人与自然是同质同源的,《内经》从医学的角度提出“天人合一”的观念。
自古人们称医为“仁术”,“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素问·宝命全形论》),强调医生需要重视生命的珍贵。
尊生贵人的思想,为医生的道德规定了价值取向。
1.2仁爱慈心,救死扶伤《内经》一向强调医生要有良好的医德,高尚的医风修养,行医要有明确目的。
《灵枢·师传》指出:学医是为了“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于后世,无有终时”,既有救死扶伤的仁爱精神,以活人为主,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又体现了要使高深医学道理发扬光大,流传后世的高尚医风。
2医德的行为规范医学道德规范是指在一定社会的医学实践中,依据医德原则、医德理论、和医疗过程中人们相互关系的实际需要而制定的医务人员行为准则。
它既是社会对医务人员行为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医务人员道德水平的标准。
2.1医术精湛,学识渊博高尚的医德为医术的提高注入动力,精湛的医术是高尚医德的具体体现。
医德与医术并在,不仅是为医之道,也是习医之道。
《内经》要求医生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和精湛的医疗技能,《素问·著至教论》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医学伦理学(3)——我国古代传统医德明代名医陈实功所著的《外科正宗》不仅在外科学、皮肤病学和肿瘤学方面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书中提出的医德守则《五戒十要》对传统医学人道主义作了发展,提出“再遇贫难者,当量力微赠,方为仁术”,提出“不然有药而无伙食者,命亦难保也”,即医生不仅要治病救人,而且要赠物品以救命。
明代名医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中首次对医患关系作了系统的论述,认为理想的医生应该具备思想、道德和技术的修养,而病人也应当积极配合药物、心理和行为的治疗。
清代名医喻昌在《医门法律》中第一次提出了医生在临床诊治病人时要自己以“法”来正确诊治病人,以“律”来判断诊治失误之责和罪,对每一症候的处置,要像狱官审案一般,确立医德评价的是非标准。
中国古代医德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想,对中国医德建设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比较长,医德中也存在着一些封建伦理的杂质和糟粕,如历代医家视尸体解剖为禁区、“男尊女卑”使得妇女诊治疾病有许多清规戒律,掺杂有宗教迷信甚至使用巫术等。
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开创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体系,他在序言中阐述了济世救人的从医目的,谴责“惟名利是务”的不良风气,批判了“不留神医药”的错误倾向,是留给后世价值很高的医德文献。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的《大医精诚》和《大医习业》两篇里,强调医生既要医术精,又要品德好,并提出了对待
患者要有同情心,要一视同仁,对待同道要尊重,不能利用自己专长去谋取财物。
《大医精诚是我国古代医学史上最全面最系统的医德专著,因而孙思邈也被称为世界古代三大医德思想家之一。
“什么是医德医风”何为医德?顾名思义就是医护人员应有的职业道德。
它所对的人群是患者,医德受经济、政治、文化的制约。
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品质与广大病员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那何为医风?医风就是整个医护行业里应有的良好的行业风气。
医疗作风同时也是社会精神文明状况的具体表现。
自古有道未学医先学德,因为医生及所有从业人员的一切行为和言行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苦乐,也关系到治疗的最后结果与预后。
医德也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对于医疗从业人员的观感。
医德医风,是一种职业道德,它直接联系着病人的生命安危、疾病痛苦. 医德医风,也是指导医务人员之间、医务人员与社会、与病人发生联系过程中的行为规范。
医德医风具体表现在尊重人格、关心体贴、耐心细致、严谨求实、拒收礼金曾几何时,我们的医生护士用他们的爱心护卫着人们的健康,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白衣天使”!是啊,白衣天使--—--—一个多么圣洁,多么令人向往,多么令人崇敬的字眼!一袭飘然白衣,是一颗纯洁的心灵;一顶别致的燕帽,是一项守护生命的重任.无数个阳光灿烂的早晨,我们倾听治疗碗盘的协奏曲;无数个不眠不休的夜晚,我们感受生存和死亡的交响乐章.都说我们崇高伟大,可是又有谁想得到,在这份崇高伟大的背后,其实是一颗颗普通的天使心!医德医风是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风尚,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风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种职业道德风尚,是医德医风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特殊表现,对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进医院管理,推进医学发展,培养人才具有积极的影响。
仪表端庄、态度诚恳、体贴耐心是检查病人时的基本医德医风要求。
尊重人格、关心体贴、耐心细致、严谨求实、拒收礼金是医德医风的基本体现。
研究医学科学的目的在于挽救生命,促进人类健康,医学伦理则是实现这一目的的保障。
就医务工作者而言,其服务对象是患者,高尚的医德医风更具特殊重要意义。
立志于医,必须以仁爱救人为其事业原则,具备精勤不倦,苦心钻研的治学态度。
中国传统的医德医风认为,学医者必须博极医源,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大医精诚.学识广博才能于医道无所滞碍。
44.褊浅,学未精深,以热攻寒,以寒疗热。
治热未已,而冷
疾已生;攻寒日深,而热病更起……呜呼!人之死者岂谓命,不谓方士愚昧而杀之耶?《黄帝内经素问》
译文:技术粗劣的医生狭隘肤浅,学术不精不深,只知道用热药治疗寒症,用寒药治疗热证。
治疗热证还没有痊愈,阴寒证已经发生;治疗寒症日子过长,而热证又起……唉!被不懂医理的医生误治死了的病人,怎么能说是由命运注定的呢,而不说是医生愚昧而杀了他们的呢?
45、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
下无方可用。
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
( 唐·孙思邈《备急干金要方》) 译文:世上有些愚蠢的人,读了三年医方书,就夸口说天下没有什么病值得治疗;等到治了三年病,才知道天下没有现成的方子可以用。
所以学医的人一定要广泛深入地探究医学原理,专心勤奋不懈怠,不能道听途说,一知半解,就说已经明白了医学原理。
46、若不能精究病源,深讨方论,虽百医守疾,众药聚门,适足多疑,
而不能一逾之也。
(唐·王焘《外台秘要》)
译文:如果不能精细地研究病源,深入地探讨医方医论,即使有一百个医生看守着病人,各种药物收集在家门,也只能是多增加一些疑惑,而不能把病人治好一点儿。
47、不精于医,不通于脉,不观诸经本草,赖以命通运而号为福医。
病家遂委命于庸人之手,岂不痛哉!(元·罗天益《卫生宝鉴》)译文:不能精通医术,不能精通诊脉,不看各种医书,依赖命运号而称之为有福气的医生。
病人家属于是把命交到平庸的人手里,难道不是很痛心的事情!
48、脉理精微,通阴阳造化之理,千变万化,圣人尚论其端绪,秘其蕴奥,善为脉者,从而推广,岂高阳生数语之脉诀能尽无穷之病耶?(明·刘纯《医经小学》)
译文:诊脉的道理精细微小,通及万物运行的道理,千变万化的,德才兼备的人还要讨论它的原因,分析其中的奥妙,善于把脉的人,才能推广,难道高阳生几句把脉的诀窍就能穷尽这无穷的病吗?
66、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张仲景、王叔和……次须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医道者矣。
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译文:凡是想成为伟大的医生,必须深知《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张仲景、王叔和……然后通读这些方剂,需找思考其中的道理,认真钻研,才能称得上是学医的人。
还要广泛的读书,为什么?假如不读五经,不知道有仁爱的道理;不读《史记》、《汉书》、《后汉书》,就知道今天的事情;不读诸子百家,遇见事情就不能认识知道。
50、彼习业者,专则精,不专则杂。
( 明·孙一奎《赤水玄珠》)
译文:学习医术的人,专一就会精通,不专一就会杂乱。
51、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
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
(清·吴瑭《温病条辨》)
译文:活着的老百姓多么无辜,没有因为疾病死去却因为医生死去,有这样的医生还不如没有医生。
学习医术但不精通,还不如不学习医术呢!
52、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
临证游移,漫无定见,
药证不合,难以奏效。
(清·吴谦《医宗金鉴》)
译文:当医生的人,看书不能熟练的记住就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不能明白道理就不能认识清楚。
临床上对症状举棋不定,没有诊断意见,
用药的症状不统一,就很难起到效果。
57、医之道最微,微则不能不深究;医之方最广,广则不能不小心。
(清·梁拓轩《疠科全书》)
译文:学医的道理是最细微的,细微就不能不深深地研究;医生的药方是最广泛的,广泛就不能不小心谨慎。
62、医以济世,术贵乎精。
(清·吴尚先《理瀹外治方要》)
译文:医生是用来解救百姓的,医术就重要在于精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