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探月工程-资料.docx
- 格式:docx
- 大小:21.13 KB
- 文档页数:1
中国探月工程的故事
中国探月工程是中国自行研制的航天工程,旨在探索月球、开发利用月球资源和实现人类登月等目标。
自2004年国家正式批准探月计划以来,已经完成了多次成功的月球探测任务。
其中,嫦娥一号是中国探月工程的第一颗卫星,它于2007年10月24日成功发射
升空,并进入预定轨道。
嫦娥一号通过微波测距完成了中国首次对月球的精确测绘,绘制出了第一张月球表面的三维地图。
嫦娥二号是嫦娥一号的升级版,它于2010年10月1日成功发射,并完成了更高
精度的月球探测任务。
嫦娥二号还成功飞越了月球轨道,对月球以外的天体进行了探测。
嫦娥三号是中国探月工程的第三个任务,它于2012年12月13日成功着陆在月球虹湾地区。
嫦娥三号搭载的月球车“玉兔”在月球表面进行了巡视勘察,并传回了大量数据和照片。
嫦娥四号是中国探月工程的第四个任务,它于2018年12月8日成功发射,并着陆在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
嫦娥四号搭载的月球车“玉兔二号”在月球背面进行了巡视勘察,并发现了月球背面的新物质和新现象。
除此之外,中国探月工程还有其他的任务和计划,例如未来将进行的采样返回任务、小行星探测任务等。
这些任务将不断推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为实现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做出贡献。
介绍我国探月工程的短文1. 前言大家好,今天咱们来聊聊我国的探月工程,真的是一个让人兴奋的主题。
说到探月,很多人可能会想,哎,这不是个高大上的事情吗?其实,探月工程就像我们追梦一样,充满了探索、冒险和一腔热血。
谁能想到,我们的月球探索之路,竟然也可以这么有趣呢!2. 探月工程的起源2.1 一切从何而来在2004年的时候,我国开始了这项伟大的探月工程。
那时候大家或许还在忙着玩游戏、追剧呢,没想到我们的科学家们已经在准备大动作了!其实,探月不仅仅是为了登月,更是想通过月球这个“天然实验室”了解宇宙的奥秘。
嘿,这听起来是不是特别像科幻电影里的情节?2.2 目标明确,步步为营我们的探月计划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绕月,第二阶段是落月,最后才是采样返回。
这些步骤就像是爬楼梯,得一层一层地来,不然摔得可就惨了!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嫦娥四号,甚至嫦娥五号,这可是咱们的骄傲啊!3. 嫦娥系列的辉煌历程3.1 嫦娥一号:开启探月之旅嫦娥一号是我们探月工程的开端,它在2007年成功发射。
这可是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大家欢呼雀跃,简直像过年一样!嫦娥一号绕着月球转了很长一段时间,拍了不少漂亮的月球照片,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珍贵的数据。
可以说,它是月球探索的“先行者”,真是立下赫赫战功!3.2 嫦娥四号:走向月球背面说到嫦娥四号,那可真是“牛”到不行!2019年,它成功登陆了月球背面,这是全球首个登陆月球背面的探测器,真的是让人激动得像打了鸡血!这个地方可不是随便能去的,科学家们还专门做了好多准备,确保它能安全着陆。
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拍摄了许多珍贵的照片,甚至还进行了月球土壤的分析,给我们揭开了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纱。
4. 嫦娥五号:梦想成真,取土归来4.1 取土归来,成就辉煌嫦娥五号就像一位勇敢的探险家,于2020年成功发射,它的任务是从月球表面取样,带回地球。
这可不是小事,想想看,能从月球带回来的东西,简直就像是宇宙的“宝藏”!在短短几天内,嫦娥五号就完成了任务,带回了约1731克的月球土壤和岩石样本。
中国探月工程简介月球车征名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2013-09-24 15:17我要分享 36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是人类发展的永恒动力,对茫茫宇宙的探测是人类拓展生存空间的必由之路。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也是环绕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其独特的空间位置和潜在资源,成为人类开展深空探测的起点和基础。
中国探月工程按照“探”、“登”、“驻”开展规划论证,国务院于2004年初正式批准立项,并纳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列为全国重大专项工程,2020年前分“绕、落、回”三个阶段分步实施。
一、“嫦娥一号”任务2007年10月24日,探月一期工程成功发射“嫦娥一号”卫星(CE-1),实现了对月球全球性与综合性环绕探测,标志着我国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
“嫦娥一号”奔月示意图工程目标:1.研制和发射月球探测卫星;2.掌握绕月探测基本技术;3.开展月球科学探测;4.构建月球探测航天工程系统;5.为月球探测后续工程验证技术,积累经验。
科学目标:1.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2.分析月球表面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3.探测月壤特性;4.探测地月空间环境。
“嫦娥一号”卫星搭载了八种有效载荷,在月面200千米的环月轨道开展探测。
嫦娥一号调相轨道奔月嫦娥一号3次近月制动嫦娥一号200千米极轨圆轨道“嫦娥一号”任务的科学成果:二、“嫦娥二号”任务2010年10月1日,探月二期工程先导星“嫦娥二号”(CE-2)成功发射,为落月探测验证了部分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2011年6月9日,嫦娥二号从月球轨道奔向日地拉格朗日L2点。
2011年8月25日,进入L2点环绕轨道,开展了为期10个月的科学探测。
获得了地球远磁尾离子能谱、太阳耀斑爆发和宇宙伽马爆的科学数据。
2012年6月1日,嫦娥二号脱离L2点轨道,经过195天飞行,实现与图塔蒂斯小行星交会。
三、“嫦娥三号”任务2008年2月15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探月工程二期立项。
中国探月工程知识总结自古以来,月亮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神秘而诗意的地位。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在探索月球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本文将对中国探月工程进行知识总结,带领大家了解这项壮丽的科技事业。
一、中国探月工程概述中国探月工程,全称为“中国月球探测工程”,是我国自主研发和实施的月球探测项目。
该工程旨在了解月球的地质构造、表面物质成分、空间环境等方面的信息,为人类和平利用月球资源奠定基础。
二、探月工程发展阶段1.“嫦娥一号”:2007年,我国成功发射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实现了绕月飞行、月球软着陆、月球车巡视等任务。
2.“嫦娥二号”:2010年,发射“嫦娥二号”,对月球表面进行了更为详细的探测,获得了大量高精度数据。
3.“嫦娥三号”:2013年,成功发射“嫦娥三号”,实现了月球软着陆,并释放月球车“玉兔号”,开展月球表面巡视探测。
4.“嫦娥五号”:预计2020年左右,将实施“嫦娥五号”任务,实现月球样品返回。
三、探月工程成果1.首次获得月球表面三维影像,为月球地质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
2.发现月球表面多种矿物和岩石类型,为月球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3.揭示月球表面形貌、物质成分、地质构造等方面的奥秘,丰富了人类对月球的认知。
4.提高了我国航天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为后续深空探测奠定了基础。
四、探月工程未来展望我国探月工程将继续按照“绕、落、回”三步走战略,进一步开展月球探测。
未来任务将包括月球极区探测、月球背面探测、月球样品返回等,为人类了解月球、利用月球资源作出更大贡献。
总结:中国探月工程是我国航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我国科技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经验。
中国探月工程中国探月工程(China Lunar Exploration Program)是中国国家航天局于2004年启动的一个旨在探索月球的航天项目。
该项目旨在通过发射登月器和月球车,实现人类对月球的实地探测,并为未来的探测活动建立技术和经验基础。
中国探月工程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意义,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跨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探月工程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和嫦娥三号。
嫦娥一号是中国首次月球探测任务,于2007年10月24日发射,成功进行了月球绕月轨道飞行,实现了中国航天器首次进入月球轨道的历史突破。
嫦娥二号于2010年10月发射,成功进行了月球环绕器与着陆器的分离试验,并将月球车“玉兔”成功送入月球表面。
嫦娥三号于2013年12月发射,成功实现了着陆器和月球车的分离,并成功实施了软着陆和巡视探测任务。
中国探月工程的成果为人类对月球的了解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嫦娥一号任务中,通过携带的科学仪器,中国科学家获得了大量的月球表面影像和圆盘高分辨率成像数据,并发现了一系列重要的新月球特征。
嫦娥二号任务取得的成果主要包括月球表面的光谱测量和地质构造的勘探。
通过月球车“玉兔”所获得的数据,中国科学家可以更详细地研究月球的地质演化历史和月壳动力学过程。
嫦娥三号任务的目标是深入研究月球表面的形成和演化机制,并进一步推进嫦娥四号任务的前期准备。
中国探月工程在技术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突破。
嫦娥一号任务是中国首次实施近地飞行和月球环绕的探测任务,标志着中国月球探测技术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嫦娥二号任务则是中国首次成功着陆月球,并将月球车送上月球表面,展示出中国在月球软着陆和巡视技术方面的能力。
嫦娥三号任务实现了着陆器和月球车的完全分离,为后续任务的顺利进行奠定了技术基础。
中国探月工程的下一步目标是实施嫦娥四号任务。
嫦娥四号任务是继嫦娥三号任务之后的第四次月球探测,主要任务是在月球背面完成软着陆并开展巡视探测。
中国探月工程中国探月工程是中国国家航天局于2004年启动的一项重大科技任务。
该任务的目标是利用人类航天技术,实施载人或无人的探月任务,探测月球表面的地质构造、物质组成、空气环境等,并进行科学研究。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都进行了探月任务,包括美国、苏联、欧洲等。
中国探月工程的启动,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迈入了新的阶段。
中国的探月工程分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绕月探测、着陆探测和返回样本。
每一步都是实现整个探月工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探月工程第一步是绕月探测。
这一步的任务是将一颗探测器送入月球轨道,对月球表面进行全面探测。
2007年,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探测器,成为第三个进入月球轨道的国家。
嫦娥一号在轨道上工作了一年之久,成功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包括对月球表面进行了高分辨率成像、矿物分析和空气环境监测等。
第二步是着陆探测。
2013年,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三号和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了中国航天器首次在月球表面软着陆。
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着陆,并执行了一系列科学实验和观测任务,包括月壤采集和矿物分析等。
这次任务的成功,使中国成为继美国和苏联之后第三个在月球上实现软着陆的国家。
最后一步是返回样本。
中国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返回月球样本的目标。
这将是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又一个里程碑。
返回样本对于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让科学家们详细研究月球的物质组成和地质构造,进一步了解月球的历史演化和太阳系的起源。
中国探月工程的成功,不仅展示了中国航天技术的强大实力,也为世人提供了更多了解月球的机会,为人类对月球和太空探索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的探月工程也被视为中国国家实力的象征,展示了中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
除了探测月球,中国还计划未来在月球建立月球基地。
这将为人类进一步探索太空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支持条件。
月球基地将成为研究月球资源利用、空间科学实验和太空旅游等方面的重要平台。
综上所述,中国探月工程是中国航天事业中一项重要的任务。
中国探月工程事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国探月工程是中国国家航天局主导的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科研项目。
自2007年启动以来,中国探月工程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突破和成就,吸引了全球的瞩目。
该工程的概述部分将介绍该项目的背景、目标和重要意义。
中国探月工程是中国航天事业的一部分,旨在通过发射并成功着陆月球探测器,实现人类对月球的更深入地探索。
这一工程的推出背后有着多年来中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的支持。
中国航天技术的飞跃发展以及国家航天计划的扩大,为中国探月工程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探月工程的目标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月球表面地质环境的全面调查和研究,以更好地了解月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其次是通过对月球表面的采样和分析,探寻月球上的水资源和其他重要矿产资源;最后是为未来中国载人登月任务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持和先期准备。
中国探月工程的成功里程碑事件令人瞩目。
2013年,中国成功实现了无人月球车“玉兔号”在月球表面的软着陆,并成功展开科学探测任务。
随后的2019年,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四号”探测器,并在同年成功在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着陆。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月球背面着陆并开展科学探测活动,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探月工程的成功对于中国航天事业以及全球的探索科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提高了中国在国际航天领域的声誉,也为人类对宇宙深度探索的进程做出了突出贡献。
同时,中国探月工程的成功也为未来的探索任务和航天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综上所述,中国探月工程是中国航天事业中的一项重要项目,其背景、目标以及取得的重要里程碑事件使其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
中国探月工程的成功不仅提升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国际声誉,也为人类探索宇宙的进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多中国探月工程的成果,为人类对月球及宇宙的认知做出新的突破。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包括对整篇文章的组织和布局进行说明。
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资料注:本文经过精心编辑,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疑议,请联系我们处理。
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资料北京时间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嫦娥三号”探测器发射升空。
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由着陆器和巡视器(俗称月球车)共同组成。
与嫦娥一号、二号不同,嫦娥三号不再称为卫星,而是称作“探测器”,包括着陆器和月面巡视器(后者也被称为月球车)。
2013年11月26日嫦娥三号月球车得名“玉兔” 在我国首辆月球车全球征名活动中,近65万网民投票“玉兔”号。
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总重近3.8吨。
在月球表面软着陆后,“玉兔”号将驶离着陆器进行为期约3个月的科学探测,着陆器则在着陆地点进行就位探测。
按照计划,将于12月中旬择机在月球虹湾地区实现软着陆,开展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调查、月表物质成分和可利用资源调查、地球等离子体层探测和月基光学天文观测等科学探测任务。
2017前后将开展探月工程第三期任务,主要是实现月球表面软着陆并采样返回。
“人类探月一般遵循“探”“登”“驻”三大步。
中国探月工程将第一大步“探月”细分为三期—即“绕”“落”“回”三小步。
绕月探测工程,由嫦娥一号卫星承担。
“绕月”任务圆满完成后,进入探月工程二期“落月”阶段,“落月”主任务由嫦娥三号承担。
嫦娥二号由嫦娥一号“备份星”转为嫦娥三号“先导星”。
嫦娥三号是中国首个在地球以外天体实施软着陆的航天器,将实现探月工程二期“落”的工程目标。
与嫦娥一号、二号相比,嫦娥三号探测器的技术跨度大、设计约束多,结构也更为复杂,主要包括着陆器和巡视器两大部分,其中巡视器,俗称月球车,由9个分系统组成;而着陆器是为了实现月面软着陆专门量身定做的新型航天平台,具有11个分系统。
嫦娥三号探测器由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后,经发射段、地月转移段、环月段和动力下降段等过程,飞行大约14天的时间,将以软着陆的方式降落在月球虹湾地区;之后,着陆器释放巡视器;两器分离后,各自独立开展月面探测工作。
中国的探月工程项目1. 背景介绍探月工程是一个国家级的科学与技术项目,旨在实现人类对月球的探测和研究,推动航天事业的发展,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中国的探月工程项目自2004年启动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全球航天领域的重要参与者。
2. 目标与任务中国的探月工程项目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月球软着陆、巡视与勘探,为进一步的月球研究和载人登月打下基础。
具体任务包括:•月球探测器的着陆与巡视:通过在月球表面实现探测器的软着陆和巡视,收集月球表面的数据和样本,进行月球地质、地球演化、月球环境等科学研究;•月球背面的探测:实现对月球背面的巡视与勘探,为了解月球背面的地质特征和研究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提供重要数据;•月球样本返回:计划在未来实现月球样本的返回,为地质研究和潜在资源开发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月球基地的构建:长期目标是建立月球基地,为未来的载人登月任务提供支撑。
3. 探测器和任务3.1 嫦娥系列任务中国的探月工程项目中,嫦娥系列任务是最具代表性的部分。
嫦娥是中国神话中的仙女,她在月宫中奋斗,代表了中国人民对于探索月球的梦想。
•嫦娥一号(2007年):实现了我国的第一次月球探测,完成了绕月飞行和探月图像返回任务;•嫦娥二号(2010年):实现了月球环绕和撞击探测,并成功返回了图像数据;•嫦娥三号(2013年):实现了月球软着陆、巡视和月球车运行任务,成为继美国和苏联之后第三个成功进行月球软着陆的国家;•嫦娥四号(2019年):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并实现着陆器与月球车之间的数据中继通信,开启了月球背面的探测之旅。
3.2 未来任务中国的探月工程项目还有很多令人期待的任务,包括:•嫦娥五号(2020年):将实现我国首次月球样本的采集,并将采集的土壤和岩石样本带回地球;•嫦娥六号:计划再次前往月球南极进行月球采样,并将样本带回地球;•嫦娥七号:将探测月球南极地区的极地资源潜力;•嫦娥八号:将实现对月球南极峰区的探测。
中国探月引言:在人类探索太空的旅程中,中国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自2007年以来,中国就开始了自己的月球探测计划,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探月计划的背景和目标,以及中国在太空领域取得的突破,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第一部分:中国探月计划的背景中国的探月计划始于2004年,当时国家航天局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计划。
第一步是实施“嫦娥工程”,在这个计划下,中国成功地将嫦娥一号发射到了月球轨道上,并成功执行了一系列的任务。
这标志着中国成为了继美国和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成功将探测器送上月球的国家。
第二部分:中国探月计划的目标中国的探月计划有着明确的目标。
首先,中国希望通过探月计划来提升国家的科技实力和国际形象。
中国投入大量资源和精力,致力于技术创新和研发,以提高自己在太空领域的竞争力。
其次,中国希望通过探月计划来促进空间科学的发展。
通过收集月球表面的数据和样品,科学家们可以对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最后,中国还希望通过探月计划来发展太空技术,并为未来的深空探索做好准备。
第三部分:中国探月计划的里程碑自2007年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以来,中国的探月计划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
嫦娥二号在2010年成功实现软着陆,并开始执行月球背面的探测任务。
嫦娥三号在2013年实现了月面探测器和月球车的同时着陆,并成功获取了一系列的月表数据。
嫦娥四号在2019年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的冯·卡门撞击坑,创造了历史性的突破。
此外,中国还计划在2023年执行嫦娥五号的任务,该任务旨在将月球样品带回地球。
第四部分:中国探月计划的突破中国在探月计划中取得的突破给太空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中国成功地实现了月球背面的软着陆和研究,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在这个区域进行的探测任务。
其次,中国的探测器在执行任务期间发送了许多高清晰度的影像和数据,为科学家们提供了宝贵的研究素材。
此外,中国还开展了月球背面深空探测任务,为未来的太空探索奠定了基础。
中国探月工程
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介绍“嫦娥一号”是中国发射的最远距离的卫星,距地球的平均距离是38万公里。
经过10年的酝酿,最终确定中国的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3个阶段。
1.第一期绕月工程将在2007年发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对月球表面环境、地貌、地形、地质构造与物理场进行探测。
2.第二期工程时间定为2007年至2010年,目标是研制和发射航天器,以软着陆的方式降落在月球上进行探测。
具体方案是用安全降落在月面上的巡视车、自动机器人探测着陆区岩石与矿物成分,测定着陆点的热流和周围环境,进行高分辨率摄影和月岩的现场探测或采样分析,为以后建立月球基地的选址提供月面的化学与物理参数。
3.第三期工程时间定在2011至2020年,目标是月面巡视勘察与采样返回。
其中前期主要是研制和发射新型软着陆月球巡视车,对着陆区进行巡视勘察。
后期即2015年以后,研制和发射小型采样返回舱、月表钻岩机、月表采样器、机器人操作臂等,采集关键性样品返回地球,对着陆区进行考察,为下一步载人登月探测、建立月球前哨站的选址提供数据资料。
此段工程的结束将使我国航天技术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中国探月工程
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介绍“嫦娥一号”是中国发射的最远距离的卫星,距地球的平均距离是38万公里。
经过10年的酝酿,最终确定中国的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3个阶段。
1.第一期绕月工程将在2007年发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对月球表面环境、地貌、地形、地质构造与物理场进行探测。
2.第二期工程时间定为2007年至2010年,目标是研制和发射航天器,以软着陆的方式降落在月球上进行探测。
具体方案是用安全降落在月面上的巡视车、自动机器人探测着陆区岩石与矿物成分,测定着陆点的热流和周围环境,进行高分辨率摄影和月岩的现场探测或采样分析,为以后建立月球基地的选址提供月面的化学与物理参数。
3.第三期工程时间定在2011至2020年,目标是月面巡视勘察与采样返回。
其中前期主要是研制和发射新型软着陆月球巡视车,对着陆区进行巡视勘察。
后期即2015年以后,研制和发射小型采样返回舱、月表钻岩机、月表采样器、机器人操作臂等,采集关键性样品返回地球,对着陆区进行考察,为下一步载人登月探测、建立月球前哨站的选址提供数据资料。
此段工程的结束将使我国航天技术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中国探月工程
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介绍“嫦娥一号”是中国发射的最远距离的卫星,距地球的平均距离是38万公里。
经过10年的酝酿,最终确定中国的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3个阶段。
1.第一期绕月工程将在2007年发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对月球表面环境、地貌、地形、地质构造与物理场进行探测。
2.第二期工程时间定为2007年至2010年,目标是研制和发射航天器,以软着陆的方式降落在月球上进行探测。
具体方案是用安全降落在月面上的巡视车、自动机器人探测着陆区岩石与矿物成分,测定着陆点的热流和周围环境,进行高分辨率摄影和月岩的现场探测或采样分析,为以后建立月球基地的选址提供月面的化学与物理参数。
3.第三期工程时间定在2011至2020年,目标是月面巡视勘察与采样返回。
其中前期主要是研制和发射新型软着陆月球巡视车,对着陆区进行巡视勘察。
后期即2015年以后,研制和发射小型采样返回舱、月表钻岩机、月表采样器、机器人操作臂等,采集关键性样品返回地球,对着陆区进行考察,为下一步载人登月探测、建立月球前哨站的选址提供数据资料。
此段工程的结束将使我国航天技术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