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2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方法与应用实践摘要:我国国土面积广大,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风险管理作为一门新的技术知识,是风险来源、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的主要理论基础。
本文就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方法与应用实践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风险分析引言现阶段,关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主要集中在技术方法改进方面。
地质灾害风险具有客观性、不确定性等特点,不但会受灾害体所处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取决于承灾体的能力,只有在灾害体对承灾体构成威胁的情况下,才会引发地质灾害风险。
所以,承载体的数据质量、精度等也会对危险评估的最终结果造成影响。
1地质灾害的类型地质灾害指自然或者人为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地质作用或现象。
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均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很多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与人类的各项生存活动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
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泥石流、滑坡、岩爆、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岩土膨胀、煤层自燃、沙土液化、土地沙漠化地震、水土流失以及地热害等。
由于地质灾害大部分是在一定的动力因素的作用下所发生的,诱发因素较多,有人为因素,也有自然因素,根据诱发地质灾害的因素将地质灾害分成了人为地质灾害和自然地质灾害两大类。
人为地质灾害大部分受到了人类工程开发活动的制约;自然地质灾害一般受到自然地质条件的控制,其灾害发生的地点、规模与频率都不会受到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出现转移。
2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方法与评价类型地质灾害产生的经济损失、社会损失非常严重,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的方法与类型要进一步完善。
当代评价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单一评价方法,主要是通过层次分析法、信息量法、经验模型法等方法评价,旨在找出地质灾害的根本原因,并且在评价分析的时候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评价的矛盾和问题。
第二种是交叉型评价方法,比如模糊聚类综合评价、物元模型综合评价等等,该类型的评价方法在于对地质灾害的各类影响因素充分掌握,在评价分析的过程中给出了更多的参考和指导,同时在评价的过程中还可以对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进行评估。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预测技术研究地质灾害是指地球物质运动和变化所产生的各种自然灾害,包括山体滑坡、地震、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这些灾害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预测技术研究至关重要。
一、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由于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生态和人口的损失及其后果进行评价。
其目的是为灾害防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灾害危险性评价、易损性评价和灾害影响评价。
灾害危险性评价是指对灾害的发生概率进行评估,即灾害的前提条件、诱发因素和触发机制进行分析,确定该地区出现灾害概率。
易损性评价是指对灾害影响区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等受灾体系的抗灾能力和脆弱性进行评估,以对抗灾体系的损失程度和类型、恢复能力和需要等进行分析。
灾害影响评价是指对灾害造成的主要损失进行评估,包括人员伤亡、财产受损和环境破坏等评估。
二、地质灾害预测地质灾害预测是指利用地质勘探、测量、监测等手段,对灾害发展过程进行动态预测与监测。
其目的是发现灾害预兆,以便采取有效的预警和预控措施。
地质灾害预测技术主要包括地形、地质、地震、气象、水文地质和遥感等多方面的监测手段。
其中,遥感技术是地质灾害预测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卫星遥感图像和遥感数据,可以实现对灾害区域的全面监测和检测,减少人力和时间成本。
地震预测则是利用地球物理、地质学、统计学等方法,对地震的发生时机和空间位置进行分析,提出可能发生地震的区域和时间。
气象预测则主要利用气象卫星、气象雷达、气象站等信息,对雷电、暴雨、洪水等极端气象事件进行预测。
三、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预测技术的应用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预测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降低地质灾害的风险和减少损失。
利用这些技术,可以在灾害发生前及时预测和预警,为群众转移、避险和救援行动提供依据,减少损失和人员伤亡。
同时,也能够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实际应用中,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预测技术可以广泛运用于灾害治理和灾后恢复等方面。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方法与应用实践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地质方面的干预力度不断增加,工业开发、建筑施工、区域资源挖掘等都会对地质条件造成较大的变化,随之而来的地质灾害也日趋严重。
地质灾害的种类比较多,同时造成的破坏范围比较广,有些区域甚至是出现了连续性、大规模的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应根据客观情况做出深入的分析,加强地质灾害前后变化的评估,切实掌握好地质灾害带来的影响,坚持在未来的防治机制上得到更好的创新。
关键词: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方法;应用1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内容与评价系统关于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要先从内容、系统角度出发,明确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的具体内容,根据评价内容打造专业的评价系统,一方面对各类地质灾害有效的分析,另一方面加强地质灾害的综合防控。
滑坡是比较常见的地质灾害,对于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而言,主要是从滑坡体的基本要素出发,然后根据基本要素进行系统化的分析,掌握滑坡的发生根本原因和外部影响因素,指导相关部门开展滑坡的有效治理,减少滑坡的反复出现,为地方的生产生活提供较多的保障。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的主要内容是危险性评价、易损性评价。
比如火山爆发灾害,火山是无法通过人工干预来应对的,自然条件达到以后肯定会爆发,这就是危害性评价的内容。
易损性评价主要是指承受特定灾害时综合能力的量度,具体偏向于社会属性特征,展现为地质灾害的承担能力、抵御能力。
比如汶川地震的出现,各方面的救援分析、建筑工程的抗震调查、灾后重建等等,都是易损性评价的内容,由此在后续的重建体系上进一步完善,对灾害的应对能力有效提升。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的系统包括三个方面,危险性分析、易损性分析、期望损失分析。
期望损失分析并不是大家想要得到的损失程度,是在地质灾害发生前后,能够控制的最低损失标准。
比如,轻微地震的出现,期望损失分析是希望没有损失,不要出现任何的安全事故。
期望损失分析的作用下,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系统功能更加完善,并加强了系统的创新,对于分析指标进一步丰富,有利于加强地质灾害的识别。
我国山区城镇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研究现状与趋势蔡向阳;铁永波【摘要】To get into deep exploration of evaluation method of vulnerability of geological disaster in urban ar-eas,the article reviews the related domestic research result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cept of vulnerability,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object of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index system in mountains and towns.And the article compares the main methods of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at present and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of disasters.On the basis,the improvement and refinement of the assessment system of vulnerability quantization,plus the integration of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scales and the enhancement of credibility and feasibility of evaluation model are thought to be a developing trend which deserves to be valued in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in the future geological disasters.%为进一步探索城镇地质灾害易损性的评价方法,回顾了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成果,从易损性概念入手,探讨了山区城镇易损性评估的对象及其指标体系的构建,对目前主要的易损性评价方法进行了比较,对灾害易损性评估现状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认为易损性量化评价体系的完善和细化、时效性和空间尺度的融合以及评估模型的可靠度和适用性的提高是今后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估值得重视的发展趋向。
我国山区城镇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研究现状与趋势摘要: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度,很多城市建设在山区里,如著名的重庆市,十堰市等相关城市都建设在山区里,因此对应的地质性灾害频发,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对山区城镇地质灾害易损性进行评价,从而为防范相应的地质灾害提供指导意见。
本文基于这个背景,首先回顾了当前我国的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相关的成果,谈论了易损性评价评价相关概念,以及山区城镇易损性评估的对象及其指标体系的构建,对比了几种主要的易损性评价方法,同时总结了灾害易损性评估现状,并基于这个背景,探讨了易损性评价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字:山区城镇;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现状与趋势前言: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得到高速平稳的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伴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
事实上,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
而在所有的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山区城镇化推进是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难点。
山区城镇化建设相比非山区城镇化建设来说,其在建设的同时也要考虑地质相关原因,避免过快的城镇化推进导致建设区域处于地质灾害的风险内。
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所有建设过程需要着力于人的考虑,因此对于山区城镇化建设,就需要充分考虑地质隐患,避免灾害对于人的影响情况发生。
对于这个问题的改善就要求在建设过程中要进行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通过这种评价体制来把控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地质灾害风险,实现对当地经济的稳步改善。
1 易损性评价相关内涵1.1 易损性评价相关定义易损性是地质灾害评价中的一个术语,也是一种评价着力点。
人们认识到易损性的时间并不长,但是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基于易损性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在这些成果中,很多人对于易损性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因而在认识层面上各有千秋,没有统一的定义和标准。
总的来说,易损性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理论术语,在不同的地区和国家相应的具体内涵有所不同。
因此我们总结这些定义的共性,给出一个笼统的定义,那就是指受到的伤害或破坏的程度的评价,其体现了人类对于自然灾害承受能力的评价。
地质灾害破坏损失评价首先,经济损失是地质灾害破坏的主要方面。
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直接的破坏性影响。
比如,山体滑坡和泥石流造成的土地和农作物的损失,地震引起的建筑物破坏,洪水导致的交通和基础设施损坏等都会给经济带来严重的损失。
其次,社会损失是地质灾害所造成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地质灾害破坏了人们的住房、道路、学校、医院等基本生活设施,造成了人员伤亡和失踪,导致了家庭破裂和社区瓦解。
同时,地质灾害还给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使他们的生活质量降低。
最后,地质灾害还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
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带走了大量的土壤和矿产资源,洪水破坏了河流和湖泊生态系统,地震引起的地面塌陷导致了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污染等等。
这些环境损失不仅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健康构成威胁,也对整个地区和生态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
对地质灾害破坏损失进行评价,可以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比如,对经济损失可以通过统计当地灾害造成的财产、土地和农作物的损失来计算,进而评估灾害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社会损失可以通过统计灾害引发的人员伤亡和失踪情况,测量灾后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状况来评估。
环境损失可以通过监测灾后水质、土壤质量等进行定量评估,同时也可以进行生态系统的定性分析。
地质灾害破坏损失评价的结果可以为政府和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帮助其制定相关的防灾减灾政策和规划。
比如,在对灾后重建过程中,可以根据灾害评估结果合理分配资源,加强抗灾能力建设,提高社区的承灾能力。
同时,对灾害损失的评价也可以为保险公司和金融机构提供参考,建立相应的灾害风险管理制度,减少灾后赔付。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破坏损失评价是对地质灾害所造成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损失进行全面评估的重要工作。
只有通过科学准确地评估和认识灾害损失,才能制定出更有效的防灾减灾政策和措施,降低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第六章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小结)
易损性是指受灾体遭受地质灾害破坏机会的多少与发生损毁的难易程度。
地质灾害是灾害体作用于受灾体的结果。
地质灾害的成灾程度一方面取决于致灾体条件。
另一方面取决于受灾体条件。
在灾害风险评估中,通过危险性分析评价致灾体条件,通过易损性分析评价受灾体条件。
在受灾体条件中,影响成灾结果的直接要数是:评价区(或灾害危害范围)内,受灾体的种类、数量、不同受灾体对不同种类、不同强度地质灾害的承灾能力和可能损毁程度以及灾后的可恢复性。
在同等灾害规模条件下,受灾体的数量越多,受灾体对灾害的抗御能力和可恢复性越差,灾害造成的破坏损失越严重。
易损性所要表征的正是这些对成灾结果具有直接影响的受灾体特征。
因此地质灾害受灾体价值分析是研究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的重要内容。
地质灾害受灾体价值分析的中心工作就是调查统计受灾体的分布情况,核算受灾体的价值,并以单元价值额或价值密度等为标志,反映评价区受灾体的价值分布。
受灾体的损毁情况十分复杂,要想准确地界定各类受灾体在遭受不同灾害破坏情况下的价值损失率。
需要进行大量的灾例分析和相应的统计工作。
在实际应用时,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损失率。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课件 (一)地质灾害是人类面临的主要灾害之一,它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因此,对于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价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本文将探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课件的相关内容。
一、地质灾害的定义和分类地质灾害是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变化或人类活动,导致地质体不稳定或受到破坏,引起人員伤亡、财产损失和生态环境破坏的事件。
地质灾害主要分为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岩溶、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火山喷发等。
二、评价内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包括以下内容:1.危害性评价:评价地质灾害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危害程度,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生态环境破坏等。
2.潜在性评价:评价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和可能的规模,包括地形、地质、气候、人类干预等因素对灾害的影响。
3.易损性评价:评价地质灾害对于各种工程建筑和生活财产的损害程度,包括建筑物、交通运输、电力供应、水利工程及农作物、林地等。
三、评价方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定量分析法:基于数据和数学分析模型,通过统计、模型化、预测等方法来进行评价。
2.定性分析法:根据灾害发生的特点、范围、影响因素等,进行对比分析、判断评估和专家咨询等。
3.综合分析法:综合考虑定量和定性分析的结果,通过模拟实验、概率论、等方法,进一步增加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评价标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还需要确定评价标准。
标准不仅仅是对于评价结果的描述,同时对于各项参数的度量和确定也极为重要。
标准通常结合实际情况和经验来确定,可以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和实践考察来沉淀下来。
五、结语地质灾害给现代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害和损失。
通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对于自然灾害的预测和预防有很大的参考作用。
我们需要在科学技术的帮助下,不断完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地质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如何进行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第一节社会经济易损性构成及评价内容易损性是指受灾体遭受地质灾害破坏机会的多少与发生损毁的难易程度。
地质灾害是灾害体作用于受灾体的结果。
地质灾害的成灾程度一方面取决于致灾体条件。
另一方面取决于受灾体条件。
在灾害风险评估中,通过危险性分析评价致灾体条件,通过易损性分析评价受灾体条件。
在受灾体条件中,影响成灾结果的直接要素是:评价区(或灾害危害范围内,受灾体的种类、数量、不同受灾体对不同种类、不同强度地质灾害的承灾能力和可能损毁程度以及灾后的可恢复性。
在同等灾害规模条件下,受灾体的数量越多,受灾体对灾害的抗御能力和可恢复性越差,灾害造成的破坏损失越严重。
易损性所要表征的正是这些对成灾结果具有直接影响的受灾体特征。
受灾体特征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的巨映。
有的受灾体特征要素可以通过专门调查统计直接获得,有的受灾体特征要素则无法直接进行凋查统计;特别在大范围的区域风险评估中,王要的要素指标只能根据社会经济统计指标间接地进行分析核算;因此评价区的社会经济条件是易损性的背景要素。
社会经济状况对地质灾害成灾程度具有双向影响:社会经济发达,地区入口、城镇密集、工业化程度高的地区,受灾体数量多,密度大,价值高,地质灾害的危害范围广,破坏机率高,造成的人口伤亡和经济损失大;但这些地区经济发达,防灾抗大能力和灾后恢复能力强,因此减灾效益高。
社会经济比较落后地区则与此相反,二者对比,前者灾害造成的绝对损失额和损失密度大,但相对损失率小,防治效益高;后者与之相反,灾害绝对损失额和损失密度较小,但相对损失率高,防治效益低。
社会经济易损性由社会经济条件和受灾体直接条件两方面基本要素构成。
既反映了社会经济条件的背景要素主要包括人口分布、城镇分布、土地资源分布、水资源分布、交通设施分布、大型企业分布、产值分布等又反映了受灾体条件的直接要素主要包括受灾体类型、数量、价值,遭受不同强度灾害危害时的损毁程度与价值损失率。
1 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
1。
1 评价方法选择
易损性通常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及自然等方面,因此,它不单纯是一个理论术语,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事件、及不同的社会群体对它的定义都存在明显的差异。
联合国于1991年和1992年公布的易损性定义:“潜在损害现象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刘希林[1,2]综合联合国定义和Panizza[3]的观点,认为易损性是在给定时段、给定地区内,由潜在自然灾害而导致的可能潜在总损失。
郭跃[4]对其概念作了总结:(1)遭受灾害破坏和损失的容易程度;(2)个人或群体对灾害的处理和恢复能力;(3)灾害风险和处理灾害事件的社会经济条件的综合衡量。
以上的几种定义均阐明了易损性随事件、群体、地点等相关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特征,同时,各类群体也都越来越认识到易损性评价对于有效规避自然风险的重要意义。
因此,在特定的地区进行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更应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的评价方法。
表1-1总结了常见的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方法、原理及优缺点。
表1—1 常见的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希林,莫多闻,王小丹。
区域泥石流易损性评价[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1,12(2):10—15.
[2]刘希林,莫多闻.泥石流易损度评价[J].地理研究,2002,21( 5):569-577.[3]M Panizza.Environmental Geomorphology[M].Amsterdam:Elsevier,1996.
[4] 郭跃. 灾害易损性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灾害学,2005,20( 4) :92-96.。
地质灾害的易发性评价及防治措施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原因引起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地质灾害不仅对人类造成了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也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因此,评价地质灾害的易发性以及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评价地质灾害的易发性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首先,可以从地质背景和地质构造等方面入手。
地震易发区主要集中在地壳运动比较活跃的大地构造带,滑坡、泥石流多发生在地震、地质构造、地质体性质等因素共同作用的区域。
其次,需要考虑气候、地质灾害历史发生情况、土地利用等因素。
例如,气候湿度大、降雨量多的地区更容易发生泥石流;地质灾害历史发生频率高的地区易发性也较大;土地利用不合理、环境破坏等也会增加地质灾害的风险。
针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可以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对于地震灾害,可以通过加强建筑物抗震能力来减少损失。
建筑物需要按照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和建造,使用抗震性能好的建筑材料。
此外,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布局也可以降低地震灾害风险。
对于滑坡灾害,可以通过土地利用调整、护坡结构建设等措施来减少滑坡的发生。
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可以从源头控制、河道整治、堤防修建等方面入手,有效减少泥石流的危害。
对于地面塌陷灾害,可以采取排水、地下水调控、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等措施来减少地面塌陷的发生。
除了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预防地质灾害还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和监测预警能力。
科学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和规律,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监测预警能力的提升可以及时发现地质灾害的迹象,为防治措施的实施争取宝贵的时间。
此外,加强宣传教育和公众意识提升也是预防地质灾害的重要环节。
公众应该了解地质灾害的危害,遵守预防规则,主动采取措施减少灾害风险。
综上所述,评价地质灾害的易发性以及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是减少地质灾害风险、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举措。
只有通过科学研究、技术支持和公众共同努力,才能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最大程度地降低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第七章地质灾害承灾体易损性评价承灾体易损性所反应旳是地质灾害旳社会属性。
这一属性与区域社会经济现实状况及发展等诸多原因均有关系。
同一种强度旳致灾因子作用于不一样旳承灾体会产生不一样旳经济损失。
通过调整产业构造,即在灾害危险区减少承灾体旳丰度,采用工程措施加固承灾体,增强承灾体抗灾能力等措施可以减少灾害损失。
因此,易损性研究为减灾防灾提供了科学根据。
易损性研究得到不一样地区旳灾害损失概率,即地质灾害潜在旳损失程度。
为国家制定地质灾害减灾规划,各省(市)、区、县制定防灾预案提供了科学根据。
第一节国内外有关易损性研究概况一、国外有关易损性旳研究自然灾害在全世界范围威胁着可持续发展,是全球社会面临旳重要挑战。
据估计,过去十年所发生旳重要自然灾害是六十年代旳四倍,自1960年以来,受灾害影响旳人每年以6%递增。
不过,这种灾害旳易损性常常是人类自身活动旳成果。
在“发展”旳名义下所采用短期战略助长了灾害旳消极影响,使我们社会旳易损性深入增长。
合法我们进入二十一世纪旳时候,迅速旳都市化、环境质量旳下降以及工业化活动旳增长,尤其当这些原因集中在灾害频发地区时,重大灾害旳危险超过了以往。
在乡村,过度放牧、滥伐、缺乏浇灌管理和集约化农业这些土地运用例子,导致土地退化并增长了其他与水有关旳灾害。
今天无论乡村还是都市,非可持续发展来自于不合适旳发展实践。
首先不健全旳公众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难以满足社会旳基本需求;另首先,迅速旳发展部分地是基于过于集中运用现代化技术(而不是不合适运用),从而导致自然和人为事故易损性旳增长。
在许多状况下,减灾在日复一日旳发展过程中,作为一项独立旳活动开展。
灾害管理人员旳作用与发展相隔离,期望他们处理这些社会灾害问题,不过却没有在计划中波及这些加重灾害或增长人类易损性旳问题。
制定发展计划旳人员往往没有把灾害旳危险性考虑作为他们所制定计划旳一部分。
灾害被看作发展过程旳某些表面影响,没有把它作为发展过程中旳一部分风险来考虑。
地质灾害的易发性评价及防治措施【摘要】地质灾害的发生受地貌类型、地形坡度、地层岩性、降水量、植被覆盖度、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长期开展以防为主、搬迁与治理相结合,实施有效的黄土斜坡地表水排导和科学适度的人类活动可以缓减地质灾害的发生。
仅供参考。
【关键词】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防治措施1.地质灾害现状据调查,某县主要发育有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泥石流、地裂缝等5类地质灾害。
截至2011年共查明地质灾害点500多处,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不稳定斜坡,多位于人类活动相对集中的城镇村庄、公路边坡附近。
其中,地质灾害隐患点100多个,从危害程度来看,主要以威胁群众人身安全及财产。
2.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受地貌类型、地形坡度、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影响,某县地质灾害主要沿河谷以带状分布。
发育特征:某县地质灾害点密度为36.4处/100km2,主要发育于黄土丘陵沟壑区。
(1)滑坡。
滑坡多发生于上更新统马兰组黄土(Q3m)和中更新统离石组黄土(Q2l)地层,受降雨和人类活动影响,主要发育在高度50~200m、坡度20°~40°的黄土斜坡的阴坡,以层厚10~30m、体积50万~500万m3的牵引式自然老滑坡为主。
坡度和高度决定着斜坡的应力分布状态,斜坡不同部位的应力状态会随着坡度和高度的变化发生显著改变,最终在应力集中部位产生形变来释放应力。
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当斜坡坡度、高度增大时,坡脚应力集中,坡面应力卸荷范围扩大,从而形成牵引式滑坡。
根据调查统计:高度50~200m、坡度20°~40°的黄土斜坡属滑坡高易发范围,在降雨、地震、坡脚侵蚀等作用下易发生滑坡灾害;坡度小于20°时斜坡应力分散,只有在人工扰动的情况下才会发生滑坡;坡度大于40°时,虽斜坡应力集中,但由于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坡度大于40°的自然斜坡数量少,所以发生滑坡的几率相对较小。
1 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
评价方法选择
易损性通常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及自然等方面,因此,它不单纯是一个理论术语,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事件、及不同的社会群体对它的定义都存在明显的差异。
联合国于1991年和1992年公布的易损性定义:“潜在损害现象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
刘希林[1,2]综合联合国定义和Panizza[3]的观点,认为易损性是在给定时段、给定地区内,由潜在自然灾害而导致的可能潜在总损失。
郭跃[4]对其概念作了总结:(1)遭受灾害破坏和损失的容易程度;(2)个人或群体对灾害的处理和恢复能力;(3)灾害风险和处理灾害事件的社会经济条件的综合衡量。
以上的几种定义均阐明了易损性随事件、群体、地点等相关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特征,同时,各类群体也都越来越认识到易损性评价对于有效规避自然风险的重要意义。
因此,在特定的地区进行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更应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的评价方法。
表1-1总结了常见的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方法、原理及优缺点。
表1-1 常见的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 刘希林,莫多闻,王小丹. 区域泥石流易损性评价[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1,12( 2):10-15.
[2] 刘希林,莫多闻.泥石流易损度评价[J].地理研究,2002,21( 5):569-577.
[3] M Panizza. Environmental Geomorphology[M]. Amsterdam:Elsevier,1996.
[4] 郭跃. 灾害易损性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灾害学,2005,20( 4) : 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