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体解剖学完整
- 格式:doc
- 大小:91.00 KB
- 文档页数:13
《正常人体解剖学》(一)运动系统一、名词解释1.红骨髓:含大量不同发育阶段的红细胞和某些白细胞,呈红色,有造血功能。
2.椎间孔:椎骨叠连时,上位椎骨的椎下切迹和下位椎骨的椎上切迹围成的孔,称为椎间孔,孔内有相应的脊神经及血管通过。
3.胸骨角:胸骨体与胸骨柄相接处形成突向前方的横行隆起,称胸骨角。
位于皮下,活体上可以明显触知,其两侧连接第2肋软骨。
此角是计算肋顺序的骨性标志。
4.翼点:在颞窝内,由额、顶、颞、蝶四骨的会合处,称翼点,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此处骨折,容易损伤该动脉,引起颅内血肿。
5.椎间盘:是指连接上下两个椎体之间的纤维软骨盘,由纤维环和髓核构成。
成人的椎间盘共有23块,有缓冲震荡的作用。
6.腱鞘:腱鞘包于某些长肌腱周围的鞘管,多位于手足摩擦较大的部位。
由外层的腱纤维鞘和内层的腱滑膜鞘共同组成。
二、问答题1.简述运动系统组成和主要功能。
答: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
运动系统有运动功能,除此之外,骨骼和附诸表面的肌肉共同维持人体的外形,并形成体腔的壁,以支持、保护脏器,协助内部器官的功能活动。
骨的突起、凹陷和肌肉的轮廓等,在临床上可以作为确定体内血管、神经的走行、内脏器官的位置、形态、大小以及针灸取穴的体表标志。
2.试比较颈椎、胸椎、腰椎的异同点。
答:异:颈椎都有横乳突;胸椎椎体侧面和横突尖端的前面,都有与肋骨相关的肋凹;腰椎无横突乳孔,无肋凹,其椎体较大,棘突为一长方形骨板,呈矢状位,水平伸向后。
同:都有椎体、椎弓、锥孔、横突和棘突3.腕骨有几块,名称如何?他们的排列关系怎样?答:腕骨共有8块。
排成两列,每列4块。
由桡侧向尺侧,近侧列依次为手舟骨、月骨、三角骨和豌豆骨;远侧列依次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和钩骨。
4.上肢骨由哪些骨组成?各骨有什么主要形态结构?答:上肢骨:上肢带骨:锁骨、肩胛骨自由上肢骨:肱骨、桡骨、尺骨、手骨。
除手骨的腕骨外,都是长骨。
锁骨:位于胸廓前上部两侧。
正常人体解剖学目录绪论第一章运动系统第一节概述第二节骨学第三节关节学第四节肌学第五节体表标志第二章消化系统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消化管第三节消化腺第四节腹膜第三章呼吸系统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肺外呼吸道第三节肺第四节胸膜和纵隔第四章泌尿系统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肾第三节输尿管第四节膀胱第五节尿道第五章生殖系统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男性生殖器第三节女性生殖器附一女性乳房附二会阴第六章循环系统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心血管系统第三节淋巴系统第七章内分泌系统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内分泌器官第八章感觉器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视器第三节前庭蜗器第九章神经系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脊髓和脊神经第三节脑和脑神经第四节传导通路第五节内脏神经系统第六节脑和脊髓的被膜第七节脑室和脑脊液第八节脑和脊髓的血管绪论人体解剖学是一门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属于生物学中的形态学范围。
学习目的在于理解和掌握人体形态结构的基本知识,为学习其他各门医学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人体器官的组成和系统的划分1.细胞是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由3部分组成——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细胞之间存在一些不具有细胞形态的物质,称为细胞间质。
2.组织由许多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细胞与细胞间质构成。
四大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
3.器官由几种组织相互结合,成为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的结构,如心、肝、脾、肺、肾等。
4.系统结构和功能相关的一系列器官联合起来,共同执行某种生理活动。
九大系统——运动、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循环、内分泌、感觉和神经。
★解剖学姿势和常用解剖学术语1.人体解剖学婆势身体直立,两眼向前平视,上肢自然下垂,手掌向前,下肢并拢,足尖向前。
2.解剖学方位术语上、下:近头者为上,近足者为下。
前、后:近腹者为前,近背者为后。
内侧、外侧:离正中矢状面近者为内侧,反之为外侧。
内、外:近内腔者为内,反之为外。
浅、深:近皮肤者为浅,反之为深。
近侧、远侧:四肢近躯干的一端为近侧,反之为远侧。
正常人体解剖学名词解释1.胸骨角:胸骨体与胸骨柄相接外形成突向前方的横行隆起,平对第2肋,为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2.鼻旁窦:鼻腔周围的颅骨,有些含气的空腔,与鼻腔相通,称鼻旁窦。
共四对,包括额窦,上颌窦,筛窦,和蝶窦。
3.翼点:在颞窝区内,额,顶,蝶,颞四骨的会合处称为翼点。
此处骨质较薄,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翼点处骨折容易损伤该动脉引起颅内血肿。
4.骨膜:包裹除关节面以外的整个骨面,由致密的结缔组织构成,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骨膜内层上的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在骨的发生、生长、改造和修复时功能最为活跃.5.椎间盘:连接在相邻两个椎体之间,由外周的纤维环和内部的髓核构成.有连接和缓解冲击的作用。
6.骨盆界线:是大、小骨盆的分界,又为小骨盆的上口,由骶骨的岬、两侧的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和耻骨联合上缘共同围成.7.浅筋膜:位于皮下,又称皮下筋膜,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含有脂肪、浅静脉、皮神经以及浅淋巴和淋巴管等.临床皮下注射,即将药物注入浅筋膜内。
8.腱鞘:为套在长腱周围的鞘管。
多位于手足摩擦较大的部位。
结构分外层的纤维层和内层的滑膜层,滑膜层又分为包于肌腱表面的脏层和紧贴纤维层内面的壁层。
腱鞘可起约束肌腱的作用,并可减少肌腱在运动时与骨面的摩擦。
9.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临床上通常把口腔到十二指肠一段叫上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和十二指肠。
空肠到肛门的一段叫下消化道,包括空肠、回肠和大肠.10.咽峡:是口腔与咽的分界处,由腭垂、两侧腭舌弓和下方的舌根共同围成的狭窄通道11.轮廓乳头:在舌上面的粘膜表面,有7~11个体积最大的突起,排列在界沟的前方,乳头中央隆起,周围有环状沟,内含味蕾,司味觉。
12.十二指肠大乳头:在十二指肠降部肠腔的左后壁上有一条纵行的粘膜皱襞,其下端的乳头状突起,叫十二指肠大乳头,有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
胆汁和胰液由此流入十二指肠内。
13.麦克伯尼点:是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位置,位于脐和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急性阑尾炎时,该处有明显的压痛.14.肝门:是指位于肝下面左右两条总够之间的横沟,叫肝门。
1人体解剖学是一门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属于生物学中的形态学范围。
第一颈椎又称寰椎,第二颈椎又称枢椎。
能使足外翻的肌主要有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胆总管是由肝总管和胆囊管合成的.男性生殖器的附属腺包括精囊、前列腺和尿道球腺。
心壁大部分静脉血汇入冠状窦,经冠状窦口入右心房。
肺循环由右心室开始,最后流入左心房。
眼球由眼球壁和内容物组成.中脑背侧面的两对圆形隆起称四叠体,下方的一对是听觉的皮下反射中枢。
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位于脑干和脊髓的副交感神经核。
硬膜外隙位于硬脊膜与椎管内面骨膜之间。
尺骨滑车切迹的上、下方各有一突起,分别称为鹰嘴和冠突.腹股沟管在男性有精索通过,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
临床上通常把鼻、咽和喉称为上呼吸道。
子宫内腔可分为上部的子宫腔和下部的子宫颈管两部分。
心的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及其分支等。
肝门静脉与上、下腔静脉间吻合,主要有食管静脉丛、直肠脉从和脐周静脉网3处.巩膜静脉窦位于巩膜和角膜相接处的深面.脑干包括延髓、脑桥和中脑。
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T1-T3节段侧面。
脑的动脉来源于颈内动脉和椎动脉。
肱骨体的主要形态结构是具有桡神经沟和三角肌粗隆。
胸廓上口由第一胸椎、第一对肋及胸骨柄的上缘围成。
胆汁产生于肝,贮存于胆囊。
子宫位于盆腔的中央,膀胱和直肠之间。
心表面有三条浅沟,其中冠状沟是心房和心室的表面分界线。
肱动脉在肘窝处分为桡动脉和尺动脉。
虹膜内有两种排列方向不同的平滑肌,分别是瞳孔括约肌和瞳孔开大肌。
假单极神经元胞体存在于脑神经节或脊神经节。
小脑在外形上,可分为中间的小脑蚓和两侧的小脑半球.内囊后肢位于豆状核与背侧丘脑之间。
在运动中,骨起杠杆作用,关节是运动的枢纽,骨骼肌是运动的动力。
脊柱有四个生理性弯曲,其颈曲和腰曲凸向前。
上下牙弓将口腔分为前方的口腔前庭和后方的固有口腔。
子宫分为子宫底、子宫体和子宫颈三部分。
心壁由心内膜、心肌层和心外膜三层构成.左心室的出口为主动脉口,口的周缘附有主动脉瓣,该瓣可防止血液逆流。
正常人体解剖学名词解释1.胸骨角:胸骨体与胸骨柄相接外形成突向前方的横行隆起,平对第2肋,为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2.鼻旁窦:鼻腔周围的颅骨,有些含气的空腔,与鼻腔相通,称鼻旁窦。
共四对,包括额窦,上颌窦,筛窦,和蝶窦。
3.翼点:在颞窝区内,额,顶,蝶,颞四骨的会合处称为翼点。
此处骨质较薄,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翼点处骨折容易损伤该动脉引起颅内血肿。
4.骨膜:包裹除关节面以外的整个骨面,由致密的结缔组织构成,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骨膜内层上的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在骨的发生、生长、改造和修复时功能最为活跃。
5.椎间盘:连接在相邻两个椎体之间,由外周的纤维环和内部的髓核构成。
有连接和缓解冲击的作用。
6.骨盆界线:是大、小骨盆的分界,又为小骨盆的上口,由骶骨的岬、两侧的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和耻骨联合上缘共同围成。
7.浅筋膜:位于皮下,又称皮下筋膜,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含有脂肪、浅静脉、皮神经以及浅淋巴和淋巴管等。
临床皮下注射,即将药物注入浅筋膜内。
8.腱鞘:为套在长腱周围的鞘管。
多位于手足摩擦较大的部位。
结构分外层的纤维层和内层的滑膜层,滑膜层又分为包于肌腱表面的脏层和紧贴纤维层内面的壁层。
腱鞘可起约束肌腱的作用,并可减少肌腱在运动时与骨面的摩擦。
9.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临床上通常把口腔到十二指肠一段叫上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和十二指肠。
空肠到肛门的一段叫下消化道,包括空肠、回肠和大肠。
10.咽峡:是口腔与咽的分界处,由腭垂、两侧腭舌弓和下方的舌根共同围成的狭窄通道11.轮廓乳头:在舌上面的粘膜表面,有7~11个体积最大的突起,排列在界沟的前方,乳头中央隆起,周围有环状沟,内含味蕾,司味觉。
12.十二指肠大乳头:在十二指肠降部肠腔的左后壁上有一条纵行的粘膜皱襞,其下端的乳头状突起,叫十二指肠大乳头,有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
胆汁和胰液由此流入十二指肠内。
13.麦克伯尼点:是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位置,位于脐和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急性阑尾炎时,该处有明显的压痛。
14.肝门:是指位于肝下面左右两条总够之间的横沟,叫肝门。
是门静脉、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神经和淋巴管出入的地方。
15.腹膜:是薄而光滑,呈半透明状的浆膜。
由间皮和结缔组织构成,被覆于腹腔和盆腔内面及其脏器的表面。
腹膜具有分泌、吸收、支持、保护、修复及防御等功能。
16.直肠子宫陷凹:又称道格拉斯腔,指女性的腹膜在直肠与子宫之间形成的深窝,是女性盆腔最低处,与阴道穹后部之间只隔有阴道后壁和一层腹膜。
17.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上呼吸道是鼻、咽和喉三者的总称。
下呼吸道是气管和支气管的总称。
18.肺门:是指肺内侧面的中央部,有主支气管、肺动脉、神经和淋巴管等出入。
19.肋间隐窝:是指肋胸膜与膈胸膜返折形成的间隙称肋膈窦或肋间隐窝,左、右各一,呈半环状,是胸膜腔位置最低处,是穿刺或引流的部位。
20.纵隔:两侧纵隔胸膜之间全部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
纵隔的前界为胸骨,后界为脊柱胸段,两侧界为纵隔胸膜,下达膈,上至胸廓上口21.肾门:指肾的内侧缘中部的凹陷处,是肾的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肾盂出入的部位,称肾门。
22.肾区:指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之间的部位称为肾区。
当肾区病变时,叩击或触压此区,常可引起疼痛或压痛。
23.膀胱三角:在膀胱底的内面,左、右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的三角区域,称为膀胱三角。
此区无粘膜下组织,粘膜紧贴于肌层。
故膀胱膨胀或空虚时,该区均保持平滑状态。
24.精索:是一对柔软的圆索结构,由腹沟管深环延至睾丸上端。
精索的主要组成为输精管、睾丸动脉、蔓状静脉丛、神经丛和淋巴管等,其表面还包有被膜。
25.射精管:由输精管末端与精囊腺排泄管汇合而成射精管,从前列腺底部穿前列腺实质,开口于尿道前列腺部。
26.子宫峡:指子宫颈与子宫体连接处的狭细部,称子宫峡。
在妊娠期,子宫峡逐渐扩张伸长,形成子宫下段。
27.阴道穹:阴道的上端较宽,包绕子宫颈下部,二者间形成环状腔隙,称阴道穹,可分为前、后及两侧部,以后部为最深。
28.冠状窦:是位于冠状沟后部,长约5cm的静脉膨大窦,汇集心壁大部分静脉血开口于右心房29.窦房结:属心传导系,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耳之间的心外膜深面,椭圆形,为心脏正常起搏点。
30.颈动脉窦:是颈内动脉起始处的膨大处,壁内的感觉神经末梢由第9对脑神经的窦神经分布,为压力感受器,能反射性调节血压的变化。
31.颈动脉小球:是一个位于颈内、外动脉分叉处的椭圆形小体,内含能感受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化学感受器,可反射性调节呼吸的深度和频率。
32.静脉角:每侧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汇合处的夹角称静脉角,右侧者有右淋巴导管注入,左侧者有胸导管注入。
33.危险三角:指自鼻根至两侧口角间的三角区,因面静脉经过内眦静脉、眼静脉与颅内的海绵窦相通,故面部感染,特别是此三角区的感染如处理不当,有向颅内蔓延的危险。
34.胸导管:是人体主要淋巴导管,下端起于梭形膨大的乳糜池,最后注入左静脉角。
通过6条淋巴干(左腰干、右腰干、肠干、左支气管纵隔干、左锁骨下干、左颈干)收集约占全身的3/4的淋巴。
35.乳糜池:是位于第一腰椎前面的一个呈梭形膨大的淋巴导管,由左、右腰干及肠干汇合而成,因其内容物形似乳糜,故名乳糜池。
36.视网膜:位于眼球壁最内层,分为虹膜部,睫状体和视部。
37.灰质:在中枢内的神经元胞体和树突集中的地方,色泽灰暗,称为灰质。
在大小脑表面的灰质称皮质。
38.白质:在中枢内的神经元轴突集中的地方,颜色苍白,称为白质。
39.神经核:位于中枢内皮质以外的灰质块,内含功能相同的神经细胞体的集团,称为神经核。
40.神经节:在中枢神经以外,神经元胞体集中的地方,形状略显膨大,称神经节。
41.四叠体:中脑的背侧面,有两对圆形隆起,称四叠体。
上方一对隆起叫上丘,是视觉的反射中枢,下方的一对叫下丘,是听觉的反射中枢。
42.丘脑:是间脑内一对卵圆形灰质团块,是皮质下高级感觉中枢。
43.纹状体:是尾状核和豆状核的总称,分两部分:尾状核和壳组成新纹状体,苍白球组成旧纹状体。
纹状体是椎体外系的重要结构,具有维持正常肌肉张力,协调肌群之间相互配合的运动。
44.蛛网膜下系:蛛网膜与软膜之间有许多小纤维束相连,其间的空隙称为蛛网膜下隙,隙内充满脑脊液。
45.大脑动脉环:又称Willis环,由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端、两侧后交通动脉和两侧大脑后动脉起始段共同组成,位于脑底中央的下方。
此环使颈内动脉与椎-基底动脉沟通。
当构成此环的某一动脉血流减少或阻塞时,通过此环可使血液重新分配和代偿,以维持脑的血液供应。
简答题1骨的形态如何?长骨的形态结构?骨按形态可分为四类: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骨分布于四肢,呈管状,分为一体两端。
体称骨干,由骨密质围成骨髓腔,内含骨髓。
体上还有血管出入滋养孔。
两端又叫骺,往往膨大并且有光滑的关节面由关节软骨覆盖。
2上肢骨的组成、数目?包括上肢带骨和自由上肢骨。
(每侧)上肢带骨为锁骨和肩胛骨各1块。
自由上肢骨有肱骨1块,尺骨1块,桡骨1块和手骨27块。
手骨包括腕骨8块,掌骨5块和指骨14块。
3.下肢骨的组成、数目?包括下肢带骨和自由下肢骨。
(每侧)下肢带骨为髋骨1块。
自由下肢骨有股骨1块,髌骨1块,胫骨1块,腓骨1块,足骨26块。
足骨包括跗骨7块,跖骨5块,趾骨14块4颅骨分部、各骨的名称?分脑颅和面颅。
脑颅骨共8块,计有:额骨,枕骨,蝶骨和筛骨各1块;顶骨和颞骨各2块。
面颅骨共15块,计有:犁骨、下颌骨和舌骨各1块;上颌骨、鼻骨泪骨、颧骨、下鼻甲及颚骨各2块。
5.鼻旁窦的名称及其开口部位?有额窦、上颌窦、筛窦和蝶窦,它们分别位于同名骨内。
上颌窦、额窦和筛窦前、中小房开口于中鼻道;筛窦后小房开口于上鼻道;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
6.简述关节的基本结构。
包括(1)关节面:分关节头和关节窝,表面覆盖关节软骨(2)关节囊:分外层的纤维层和内部的滑膜层,后者产生滑液;(3)关节腔:由关节囊滑膜层和关节软骨围成,呈负压状态。
7.简述关节的辅助结构包括韧带、关节内软骨(关节盘)和关节唇。
韧带呈束状或膜状,连于相邻两骨之间,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可增加关节的稳固性。
关节软骨由纤维软骨构成,位于两骨关节面之间,有半月板和关节盘两种。
关节唇附着于关节窝周缘的纤维软骨环,有加深关节窝的作用,增加关节稳固性。
8.简述男、女骨盆的性差。
在全身的骨骼中,性别差异以骨盆最为明显。
女性骨盆外形短、宽,骨盆上口近似圆形,耻骨弓为90~100°,骨盆下口较宽大,骨盆腔呈圆筒形,髂骨翼也较水平。
而男性骨盆则相反,骨盆外形狭长,骨盆上口为桃形,耻骨弓70~75°,骨盆下口较狭小,骨盆腔为漏斗形,髂骨翼也较垂直。
9.肌的辅助装置有哪些?有筋膜、滑膜囊和腱鞘,有保护和辅助肌活动的作用。
筋膜位于肌的表面,分为浅筋膜和深筋膜两种。
(1)浅筋膜(皮下筋膜)位于皮下,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其内含脂肪(皮下组织)、浅静脉、皮神经以及浅淋巴结和淋巴管等(2)深筋膜(固有筋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遍布全身,分别包裹血管和神经等。
四肢的深筋膜伸入肌群之间。
附着于骨,构成肌间隔。
滑膜囊为一密闭的结缔组织扁囊,内有少量滑液。
多位于肌腱与骨肌之间,可减少两者之间的摩擦,促进肌腱运动的灵活性。
腱鞘为套在长腱周围的鞘管。
多位于手足摩擦较大的部位。
腱鞘分为外层的纤维层(腱纤维鞘),内层的滑膜层(腱滑膜鞘),由滑膜构成,又分为两层脏层(内层)紧包于肌腱的表面;壁层(外层)紧贴于纤维鞘的内面。
脏壁两层之间含有少量滑液。
腱鞘可起约束肌腱的作用,并可减少肌腱在运动时与骨的摩擦。
10.膈肌的位置和裂孔及通过的结构位于胸、腹腔之间,起自胸廓下口内面及腰椎前面,各部肌束各中央集中移行腱性部,称中心腱。
(1)主动脉裂孔有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
(2)食管裂孔有食管和迷走神经通过。
(3)腔静脉孔有下腔静脉通过。
作用:膈为主要的呼吸肌,收缩时,圆顶下降胸腔容积扩大,引起吸气;舒张时,膈的圆顶上升恢复原位,胸腔容积减小,引起呼气。
11.食管的三个生理性狭窄各位于何处?食管的三个生理性狭窄分别位于食管的起始处、食管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处和食管穿膈的食管裂孔处。
三个狭窄处距中切牙分别约为15厘米、25厘米和40;厘米。
12.肝的形态结构如何?肝呈楔形,由右向左逐渐变薄,可分为上、下两面,前、后两缘。
左、右两叶。
肝的上面凸隆,贴膈;肝的下面与许多内脏接触为凸凹不平,下面有左右两条纵沟和一条横沟连成“H”字形。
左纵沟的前部内有肝圆韧带;右纵沟的前部内容纳胆囊,后部有下腔静脉通过。
横沟也叫肝门,有门静脉、肝固有动脉、肝左右管、淋巴管和神经等出入。
肝的前缘锐利;后缘钝圆,贴脊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