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刘桂侠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终身教育和构建
学习化社会的需要、以及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迫切要求学
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因此,绝大多数教师
都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但是,现在仍有一些教师
缺乏对自主学习的深入理解。我们常看到这种情况:有些教师为
了突出让学生自主学习,上课时就让学生自己看书,缺少提示和
具体要求,缺乏必要指导,学生看的效果如何教师也较少检查甚
至没有反馈,让学生一看到底;有的教师还提出学习内容由学生
自己选,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定,喜欢
怎么读就怎么读;学习伙伴由自己挑,想与谁交流就与谁交流等
等。这种自流式的学习,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
上并没有做到真正的自主。因此,加强教师对自主学习的理解和
认识非常重要。
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指不依赖于别人的独立自主的学
习。它是相对于被动学习 (机械学习、他主学习) 而言的,是指
教学条件下学生自主完成高质量的学习。概括地说,自主学习就
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从新课改的角度
出发,结合自主学习的基本含义,可以看到自主学习至少有以下
特征:第一,自主学习在一定的教学条件下进行。自主学习不同
于完全放任自流的自学。新课改中所提倡的自主学习是有教师帮
助的,主要在班级中完成的,也就是在一定教学条件下进行的。
第二,学生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应该有充分的自我意识,明
白自己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及形式的权利;具有基本的知
识基础作为学习其他知识的先决条件和运用知识进行自主学习的
能力。第三,学生对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兴趣。第四,学生主动参
与了整个教学过程。第五,学生对于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活动
能自行监控和调整。第六,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进度会有
所不同。
一般地说,凡是处于自主学习状态的学生,都能够明确自己
的学习目的,学习动机是自我驱动的,学习内容是自我选择的,
学习策略是自主调节的,学习时间是自我计划的,学生也能够主
动地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物质和社会条件,能够对学习结果作出较
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教师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应注意以下
几个方面的策略。
一
、
教师的期望和信任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源泉
教师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和权威人物,教师对学
生的期待和希望比一个教师所拥有的所有学识更重要。这一点
,
对于正在形成自我观念的中、小学生,对渴望在老师眼里是个好
学生的他们尤其重要。学生,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具有向师性,
主观上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关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
期望和充分信任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教师的期
望和信任通过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方式不同和课堂教学中有意
无意间的言语和非言语传递,使学生获得或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
期望,这种期望和信任,对学生的情绪和生理状态产生良好的影
响,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学生就会按教师的期望采取相应的
态度和行为,朝着老师期望的方向变化。可见,教师的期望和信
任对学生的影响是重要的,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将起着非常重要
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能只寄期望于少数学生,而应对全
体学生都给予期望,使学生都能体会到老师的关注与期待。尽管
学生不可能都达到同样的发展水平,但每个同学都有权利获得最
大程度的发展。况且,学生年龄尚小,心理的可塑性很大,如果
在学生时期能在教师的期待中获得较好的发展,那么,这将对学
生今后一生的成长都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教师应利用这种
“期望效应”,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动力,相信学生有潜在的
尝试能力,对学生的自主活动要充满信心,这会给学生带来不断
追求的不竭动力。
二
、
精心设计
,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
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说:
“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
望”。那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潜在
的学习欲望,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学生有了学习兴趣,
才能在学习中表现出极大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做到
主动学习,也才能自主发展。从心理学角度看,兴趣是人对客观
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
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善于动脑筋,创
设民主、和谐、愉快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始终保持自主学习的积极状态。
三
、
创设情境
,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
体验成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
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
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
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跃跃欲试的探索意识,
引导学生主动
参与。在参与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反馈鼓励,适时
恰当地运用激励机制,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注意多
肯定、多表扬。尤其是对那些学习有困难而自卑感强的学生,更
要善于发现其身上的“闪光点”,帮助其树立自信心,激发其努
力向上的动机。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和提供各种参与的机会和条
件。使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创造性的劳动,体验到“学而乐,乐
而学”。成功是每个人的追求,尤其是对后进生来说,那更是一
种渴望。部分学生对课堂没兴趣、不积极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自
信,没有过成功的体验。教师要抓住这一点,针对不同层次的同
学创设不同的情境,让每一位孩子都能体验到成功,分享到喜
悦。
四
、
指导学法
,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一个不好的教师是教给学生知
识,一个好的教师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方法有时比知识更重
要。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引导,有赖于一定的(下转 159 页)
刘桂侠 / 长春市公平路小学高级教师(吉林长春 130031)。
Oct.2012
Vol.28 No.10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Changchun Education Institute
2012 年 10 月
第 28 卷第 10 期
150(上接 150 页)
学习方法的指导。当然,学习方法的指导应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
进行相应的学法指导,也要注意因人而异。在学法指导方面,教
师要教给学生结构性的知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掌握方法。并
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学习结果,并优化学习方法,这一点是改善学
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的关键。首先,学生对先前学习成
效进行判断,并以此作为评价自己学习方法的有效性的标准。指
导学法,教师还要引导和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灵活地、创
造性地将学习方法运用于学习实践中。
五
、
质疑解疑
,
提高学生主动思维的能力
设问质疑极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引导学生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培养自学能力的起点,也是自
主学习能力的一种表现。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
学生质疑、思疑、解疑的能力。质疑,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启
动器。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必须从鼓励学生质疑开始。要设法
为学生生疑搭桥铺路,创设情境,同时,还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
法,如,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新旧知识的契合点质
疑,抓住自己似懂非懂的地方质疑,从课题上质疑等等。教师要
引导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层次性设疑,把难点分解,使问题之
间呈现一定的衔接,难度成梯度上升。设置层次性的问题,使问
题循序渐进,有利于培养学生
好的思考习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思疑,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动力。从质疑到思疑还没有实现
学习的目标,这只是学习过程中的感性认识阶段,解疑才是学习
过程中的理性的升华,才能产生学习主动发展的质的飞跃。在教
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根据学生的实际,教给学生在学习中寻找
问题的方法,使提问和质疑的活动贯穿在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在
质疑、思疑、解疑的过程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同时,教师还要合
理点拨,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解题过程,进行反思。这样既培养了
学生提问和质疑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了学生
的自主学习。
责任编辑
:
姚 旺
小学生在空间与图形方面的个性差异是存在的,这种“存在”表
现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习方式的“习惯、喜欢”;二是小学生生
活中的数学现实为其具备空间与图形方面的能力提供坚实的基
础,这种数学现实“储备”量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空
间与图形方面的能力差异;三是人们的生活现实就是处在三维空
间中,从理论上来讲,学习空间与图形方面的知识应该是没什么
困难的,但实际上恰恰相反,造成“困难”的根本原因是现实与
数学间存在的“抽象与失真”。为此,我们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
来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空间与图形的能力。
1.尊重数学现实基础,诱发空间与图形的意象。弗赖登塔
尔认为,数学教育如果脱离了现实生活中丰富多采而又错综复杂
的数学现实,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小学生的数学
现实主要是生活中各种数字、图表、测量、简单的几何形状等。
在学习位置与方向时,应尊重小学生可能的、能接受的数学现
实,如,带学生到操场上,以学校的旗杆为观察点,具体描述、
测量学校其他物体或建筑物的位置、方向、距离等,通过对现实
空间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及其所处方位的感知,积累丰富的几何
事实,增加数学现实的“储备量”;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
面积”之后,要求学生对课桌面、书本的封面等物体进行描绘、
测量,感知具体事物,获得清晰、深刻的表象,诱发空间与图形
的意象。
2.侧重动手实践活动,促发二维向三维的迁移。小学生从
二维平面知识转向三维空间知识的学习,由于图形的变化、概念
的提升,依靠对二维平面图形的认识来感知想象三维空间形体,
想象力及平面与空间图形的转化能力等方面较为薄弱。因此,在
长方体、正方体等知识的学习中,应让小学生动手“组装”长方
体或正方体 (反之“拆解”) 等实践活动,在多面“组装”多面
体,多面体
“拆解”成多面的实践中,感受体验二维与三维间平
行、垂直的空间位置关系,使学生对线线、线面、面面等关系和
性质、对空间与图形的整体结构等方面有较深刻的、本质的理
解,才能在此类的问题解决过程中,不断促发其思维从二维向三
维的迁移,促进学生空间与图形能力的形成。
3.注重识图能力培养,催发空间想象能力形成。在二维平
面上呈现三维空间的图形,图形与实物对比,必然出现直角不
“直”、正方体不“正”,圆柱体不“圆”的现象,这种物体与图
形间的“失真”现象,对小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形成产生较大的
负面影响。因此,应注重识图、绘图基础知识的学习,催发形成
空间图形表象,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一是要熟悉平面、空间中的
基本几何图形的表现形态。如,圆柱体的底面呈现的是椭圆形
等;二是要会根据实物初步学会绘制草图,掌握空间形式的常用
表达形式,如,在“观察物体”的教学中,可选定某建筑物,让
学生在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部分的内容,并画出草图,对比体验
形状的变化。三是要借助简单的图形与图形的变化旋转等,用语
言逻辑表达客观物体的空间位置关系。在丰富学生空间图形感性
认识的同时,增强学生对空间图形整体表象的理性认识。
参考文献
:
[1]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2
[2] 刘德宏.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策略 [J]. 教学研究,
2003,(4)
[3]周佩青.小学生空间观念培养[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5,(10)
责任编辑
:
姚 旺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2 年第 10 期
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