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方债务危机现状与解决思路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3
第1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其中隐性债务问题尤为突出。
面对这一挑战,如何有效化解政府债务风险,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成为摆在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债务现状、化解思路、具体措施以及前瞻性分析等方面,对化解政府债务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我国政府债务现状近年来,我国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扩大,主要包括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两部分。
显性债务主要指地方政府债券、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隐性债务则包括融资平台债务、政府投资基金、地方政府担保债务等。
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总额已超过30万亿元,其中隐性债务占比超过50%。
二、化解政府债务思路针对我国政府债务现状,以下是从宏观层面提出的化解债务思路:1. 优化债务结构(1)调整债务期限:合理配置短期、中期和长期债务,降低短期债务占比,降低流动性风险。
(2)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拓展债券市场、银行间市场等多元化融资渠道,降低对单一融资渠道的依赖。
(3)提高债务利率市场化程度: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降低地方政府债务成本。
2. 加强债务监管(1)完善债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债务限额管理、债务风险预警、债务信息披露等制度,强化债务监管。
(2)加强财政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约束,将债务规模纳入财政预算管理,防止过度举债。
(3)强化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监测:建立债务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化解债务风险。
3.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降低地方政府债务依赖。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础设施投资效益,降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3)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公共服务水平,降低地方政府支出压力,减轻债务负担。
4. 推动城投转型(1)明确城投公司功能定位:推动城投公司回归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主业,降低其融资规模。
(2)加强城投公司监管:强化城投公司财务监管,防范金融风险。
第1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债务风险逐渐凸显。
政府性债务是指政府为了满足公共需求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需要,通过举借债务筹集的资金。
然而,过度的债务积累可能导致财政风险,影响经济社会稳定。
因此,如何有效化解政府性债务成为当前我国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债务现状、化解策略、政策建议等方面探讨如何有效化解政府性债务。
一、我国政府性债务现状1. 债务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我国政府性债务规模持续增长。
根据财政部数据,截至2023年底,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31.99万亿元,同比增长7.5%。
其中,地方政府一般债务余额为20.99万亿元,专项债务余额为11万亿元。
2. 债务结构不合理我国政府性债务中,短期债务占比过高,长期债务占比偏低。
这导致债务偿还压力较大,不利于财政风险的防范。
3. 债务资金使用效率不高部分地方政府债务资金投向了低效项目,导致债务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加剧了债务风险。
二、有效化解政府性债务的策略1. 优化债务结构(1)降低短期债务占比,提高长期债务占比。
通过发行长期债券、调整债务期限等方式,降低短期债务占比,减轻债务偿还压力。
(2)优化债务资金投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加强对债务资金投向的监管,引导资金投向高效、优质项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 推进债务置换(1)发行专项债券,置换存量隐性债务。
通过发行专项债券,将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置换为专项债券,降低债务风险。
(2)推广债务置换试点,探索市场化、法治化债务置换路径。
在部分地区开展债务置换试点,探索市场化、法治化债务置换路径,为全国范围内推广提供经验。
3. 加强债务风险预警和监管(1)建立健全债务风险预警机制。
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监测、评估和预警,及时发现和化解潜在风险。
(2)完善债务监管体系。
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举借、使用、偿还等环节的监管,确保债务资金规范使用。
4. 创新债务融资模式(1)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
第1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稳定和金融安全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地方债务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化解。
然而,地方债务问题仍然严峻,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化解地方债务的建议。
一、完善地方债务管理体制1. 明确地方债务管理主体和责任:明确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主体,加强地方债务管理责任追究,确保各级政府依法依规举债。
2. 建立健全地方债务管理制度:制定地方债务管理法规,明确地方债务规模、期限、利率、担保等方面的规定,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行为。
3. 加强地方债务风险监测预警:建立地方债务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对地方债务规模、结构、期限等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和化解债务风险。
二、优化地方债务结构1. 降低短期债务比例:优化地方债务期限结构,降低短期债务比例,提高中长期债务占比,降低偿债压力。
2. 提高债务资金使用效率:加强债务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债务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等领域。
3. 推广绿色债务融资:鼓励地方政府发行绿色债券,支持绿色产业发展,降低债务风险。
三、加强地方财政收入管理1. 提高地方财政收入质量:优化税制结构,提高税收征管水平,增加财政收入。
2. 盘活存量资产:通过盘活政府存量资产,增加地方政府收入,降低债务规模。
3. 加强地方税收征管:加大对偷税、逃税、骗税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税收征管效率。
四、推进地方国有企业改革1. 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提高国有企业盈利能力。
2. 加强国有企业监管:加强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3. 鼓励国有企业参与债务化解:引导国有企业通过并购重组、资产置换等方式参与地方债务化解。
五、加强金融支持1.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为地方政府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2. 加强信贷政策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保障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债务风险逐渐凸显。
为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然而,从实际效果来看,债务化解力度仍显不足,部分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依然严峻。
本文将分析我国债务化解的现状,探讨债务化解力度不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我国债务化解的现状1. 债务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增长。
根据国家审计署公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底,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已超过30万亿元。
其中,隐性债务规模较大,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
2. 债务风险凸显部分地方政府债务负担过重,偿债压力较大。
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入增长乏力,一些地方政府出现债务违约的风险。
此外,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规模较大,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
3. 化债政策效果有限为化解债务风险,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债务置换、债务重组、盘活存量资产等。
然而,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些政策对化解债务风险的作用有限。
三、债务化解力度不够的原因1. 政策执行力度不足虽然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化债政策,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部分地方政府对政策理解不到位,执行力度不够。
这导致政策效果难以充分发挥。
2. 融资渠道单一目前,我国地方政府融资渠道较为单一,主要依靠政府债券和融资平台。
这使得地方政府在化解债务过程中,难以通过多元化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3. 监管体系不完善我国债务监管体系尚不完善,存在监管漏洞。
部分地方政府通过违规举债、虚假项目等方式,逃避监管,进一步加剧了债务风险。
4.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能力不足部分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能力不足,对债务风险认识不足,债务风险防控意识不强。
这导致地方政府在化解债务过程中,难以有效应对债务风险。
四、对策建议1. 加强政策执行力度各级政府应加强对化债政策的宣传和解读,确保政策落地生根。
同时,建立健全政策执行监督机制,确保政策执行到位。
2. 拓展融资渠道鼓励地方政府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开展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
第1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日益凸显。
地方债务的持续增长,不仅给地方政府带来了沉重的偿债压力,也增加了系统性金融风险。
为了维护经济稳定和金融安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化解地方债务。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化解中国地方债务的方法与路径。
一、优化债务结构,降低融资成本1. 调整债务期限结构。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中短期限债务占比过高,容易引发流动性风险。
因此,应调整债务期限结构,适当增加长期限债务,降低短期偿债压力。
2. 优化债务品种结构。
在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时,可根据不同项目特点,选择合适的债券品种,如普通债券、专项债券等。
同时,鼓励地方政府发行绿色债券、扶贫债券等,降低融资成本。
3. 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逐步放开地方政府债券利率管制,使其与市场利率接轨,降低地方政府融资成本。
二、加强债务管理,提高债务透明度1. 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
明确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债务规模、债务期限等管理要求,确保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在可控范围内。
2. 完善债务信息公开制度。
要求地方政府定期公开债务信息,提高债务透明度,增强公众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认知。
3. 强化债务风险预警机制。
建立健全债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对债务风险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及时采取风险防范措施。
三、调整财政分配,优化财政支出结构1. 调整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事权。
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确保地方政府有足够的财力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
2.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加大民生支出力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降低政府投资在地方债务中的占比。
3. 推进财政体制改革。
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提高财政资金配置效率。
四、发展实体经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1.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地方政府提供稳定的财政收入来源。
2. 激发市场活力。
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经济增长。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攀升,债务风险逐渐显现。
为维护国家财政安全、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政府债务化解工作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分析我国政府债务现状,探讨政府债务化解措施,以期为我国政府债务化解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一、我国政府债务现状1. 债务规模持续扩大近年来,我国政府债务规模逐年攀升。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截至2023年,我国政府债务总额已超过127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60%。
其中,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较大,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
2. 债务结构不合理我国政府债务结构存在一定的不合理现象。
一是债务期限结构不合理,短期债务占比过高,导致政府面临较大的偿债压力;二是债务品种结构不合理,地方政府债券占比过大,国债占比相对较低。
3. 债务风险逐渐显现随着债务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政府债务风险逐渐显现。
一是偿债压力加大,部分地区债务负担较重,偿债能力不足;二是隐性债务风险上升,部分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等渠道举借的债务难以统计,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
二、政府债务化解措施1. 优化债务结构(1)调整债务期限结构。
合理控制短期债务规模,降低短期债务占比,提高长期债务比例,以降低偿债压力。
(2)优化债务品种结构。
适当增加国债发行规模,降低地方政府债券占比,提高国债在政府债务中的比重。
2. 推进债务重组和置换(1)债务重组。
对部分高风险地区和企业的债务进行重组,降低债务利率,延长债务期限,以减轻偿债压力。
(2)债务置换。
通过发行新的债务品种,置换部分高成本债务,降低债务成本。
3. 加强债务管理(1)完善债务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债务风险预警和处置机制,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管,防止债务风险扩大。
(2)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4. 发展地方经济(1)优化产业结构。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竞争力,增强地方经济增长动力。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增长,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特别是受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需不足等因素影响,地方债务化解难度不断加大。
本文将从地方债务的背景、现状、原因、影响以及化解难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地方债务背景与现状1. 地方债务背景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主要包括一般公共预算债务、政府性基金预算债务和专项债券。
其中,一般公共预算债务主要用于满足地方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政府性基金预算债务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储备等,专项债券则用于特定领域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攀升。
2. 地方债务现状根据我国财政部数据,截至2023年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14.3万亿元。
其中,一般公共预算债务7.8万亿元,政府性基金预算债务5.2万亿元,专项债券1.3万亿元。
地方政府债务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且债务结构较为单一。
三、地方债务化解难度较大的原因1. 外部环境变化近年来,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大,我国经济增速放缓,财政收入增长乏力。
在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下,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速下降,债务偿还压力增大。
2. 内需不足受国内消费需求放缓、投资意愿减弱等因素影响,地方经济发展动力不足,财政收入增长缓慢。
同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过大,导致债务风险积聚,进一步加剧了内需不足的问题。
3.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机制不完善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尚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债务限额管理不严格,部分地区债务规模超出限额。
(2)债务风险预警机制不健全,债务风险防控能力不足。
(3)债务资金使用效率不高,部分项目存在浪费现象。
4. 地方政府债务置换政策效果有限虽然我国已实施债务置换政策,但置换效果有限。
一方面,置换额度有限,难以满足地方政府债务偿还需求;另一方面,置换后的债务期限较短,难以缓解地方政府债务压力。
第1篇摘要:地方债务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挑战。
随着债务规模的不断扩大,防范和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已成为保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本文从债务现状分析入手,探讨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的策略与实施路径,旨在为我国地方债务管理提供有益参考。
一、地方债务现状分析1. 债务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我国地方债务规模持续扩大。
根据官方数据,截至2023年底,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已超过30万亿元。
其中,隐性债务规模庞大,成为债务风险的重要来源。
2. 债务结构不合理我国地方债务以政府债券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为主,融资渠道相对单一。
同时,部分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导致债务结构不合理。
3. 债务风险不容忽视随着债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地方债务风险逐渐凸显。
一方面,地方政府偿债压力增大;另一方面,债务风险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二、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的策略1. 优化债务结构(1)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地方政府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企业债券等多种方式融资,降低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2)优化债务期限结构:合理安排债务期限,降低短期债务比例,提高债务期限稳定性。
(3)提高债务资金使用效率:加强对债务资金使用的监管,确保资金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地方发展规划。
2. 强化债务管理(1)完善债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债务管理体制机制,明确债务责任,强化债务风险防控。
(2)加强债务风险评估:定期开展债务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和化解潜在风险。
(3)严格债务监管: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管,防止违规举债和资金挪用。
3. 推进财政体制改革(1)调整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明确支出责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2)完善税收体系:优化税收结构,提高税收征管水平,增加财政收入。
(3)推进预算制度改革:加强预算管理,提高预算透明度,强化预算约束。
4. 发展实体经济(1)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2)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盈利水平,增强企业还债能力。
第1篇一、引言地方债务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大难题。
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和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地方债务风险日益凸显。
如何有效化解地方债务,保障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地方债务的现状、原因、策略和实施路径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地方债务现状及原因1. 地方债务现状根据财政部数据,截至2022年末,全国地方政府法定债务余额35.1万亿元,加上中央政府债务余额25.9万亿元,全国政府债务余额61万亿元。
其中,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占比约为57.7%。
地方债务主要集中在城投债、政府购买服务、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方面。
2. 地方债务形成原因(1)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财权事权不匹配。
分税制改革后,中央政府集中了大部分税收,而地方政府事权较大,导致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不足,只能通过借债来满足支出需求。
(2)土地财政依赖度高。
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导致土地市场泡沫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加剧。
(3)政绩考核体制不完善。
地方政府为了追求GDP增长,往往采取高负债、高投资的方式推动经济发展,导致地方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4)金融监管不到位。
金融监管力度不足,导致部分金融机构参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加剧了地方债务风险。
二、化解地方债务的策略1. 调整财税体制(1)完善分税制改革,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和财权,确保地方政府有足够的财力满足支出需求。
(2)提高地方政府税收自主权,增加地方政府税收收入,减轻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2. 优化政绩考核体制(1)调整政绩考核指标,将地方债务规模、债务风险纳入考核范围,引导地方政府理性发展经济。
(2)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督,防止地方政府违规举债。
3. 严格金融监管(1)加强对金融机构参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行为的监管,防止金融风险向地方债务领域传导。
(2)完善金融监管制度,提高金融监管效能。
4. 发展实体经济(1)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2)加强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扩大,债务风险问题日益凸显。
特别是自2018年以来,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题暴露,引发了广泛关注。
面对日益严峻的债务风险,如何有效化解债务风险,确保国家经济金融安全,成为摆在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债务风险化解不力的现状、原因、挑战以及对策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二、债务风险化解不力的现状1.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扩大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扩大,债务率不断攀升。
据财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31.37万亿元,同比增长10.14%。
其中,隐性债务规模较大,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2. 地方政府债务结构不合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结构不合理,长期债务占比过高,短期债务压力较大。
部分地方政府过度依赖举债发展,导致债务结构失衡,风险抵御能力较弱。
3.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区域分布不均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区域分布不均,东部沿海地区债务压力较大,部分中西部地区债务风险不容忽视。
部分地方政府债务负担较重,债务率水平较高,容易引发债务危机。
4.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处置不力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处置方面,部分地区存在处置不力、不及时的问题。
部分地方政府对债务风险认识不足,应对措施不力,导致债务风险进一步加剧。
三、债务风险化解不力的原因1. 地方政府过度举债部分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举债发展,导致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在经济增长放缓、财政收入减少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加剧。
2. 监管体系不完善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监管体系尚不完善,部分地方政府违规举债、违规融资现象时有发生。
监管部门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识别、监测和预警能力不足,导致债务风险难以有效防范。
3. 地方政府债务信息披露不透明地方政府债务信息披露不透明,社会公众难以全面了解地方政府债务状况。
这不利于市场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判断和防范。
4.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处置机制不健全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处置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债务风险处置手段。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影响经济稳定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逐渐凸显,引发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地方债务的现状、挑战以及化解路径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地方债务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二、地方债务现状1. 地方债务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逐年攀升。
根据我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末,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已突破30万亿元,其中隐性债务规模较大。
地方债务规模的扩大,主要源于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等方面的支出需求。
2. 地方债务结构不合理我国地方债务结构存在一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显性债务与隐性债务比例失衡。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以显性债务为主,隐性债务规模较大,存在一定风险。
(2)短期债务与长期债务比例失衡。
短期债务占比过高,容易引发流动性风险。
(3)地方政府债券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比例失衡。
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不断扩大,但融资平台债务规模仍然较大。
3. 地方债务风险区域差异明显我国地方债务风险区域差异较大,东部沿海地区债务风险相对较低,中西部地区债务风险较高。
这主要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财政收支状况等因素有关。
三、地方债务挑战1.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受全球经济放缓、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乏力,债务风险进一步凸显。
2. 地方政府债务负担加重随着地方债务规模的扩大,地方政府债务负担逐渐加重,还本付息压力增大,财政支出空间受限。
3.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规模较大,部分平台存在债务违约风险,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4. 财政体制改革滞后我国财政体制改革滞后,地方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难以有效化解。
四、地方债务化解路径1. 加强地方债务管理(1)优化债务结构。
降低短期债务比例,提高长期债务比例;降低地方政府债券与融资平台债务比例,降低融资平台风险。
第1篇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债务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债务问题不仅关系到金融市场的稳定,还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本文将从债务问题的现状、成因、影响及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债务化解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债务问题的现状1. 债务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我国债务规模持续扩大,尤其是地方政府债务和居民债务。
根据官方数据,截至2020年末,我国政府债务余额为30.3万亿元,居民债务余额为70.2万亿元。
债务规模的不断扩大,给金融市场和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2. 债务结构不合理我国债务结构存在一定的不合理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方政府债务占比过高。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逐年攀升,超过了中央政府债务规模,成为债务风险的主要来源。
(2)居民债务中房贷占比过高。
在居民债务中,房贷占比超过70%,使得居民负债水平较高,抗风险能力较弱。
(3)企业债务中短期债务占比过高。
企业债务中,短期债务占比超过60%,使得企业流动性风险较高。
二、债务问题的成因1.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发展方式逐渐被淘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企业、地方政府和居民债务规模相应扩大。
2. 财政收支矛盾我国财政收入与支出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财政收入增长放缓,而支出刚性需求较高,导致财政收支不平衡,地方政府和居民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3. 金融市场不规范金融市场不规范,导致部分企业和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债务融资,加剧了债务风险。
4. 监管政策滞后监管政策滞后,未能及时适应金融市场发展,导致债务风险监管不到位。
三、债务问题的影响1. 金融风险债务问题可能导致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上升,甚至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2. 经济增长放缓债务问题可能抑制企业投资,降低经济增长速度。
3. 社会不稳定债务问题可能导致部分企业倒闭,失业率上升,引发社会不稳定。
四、债务化解对策1. 完善债务监管体系(1)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监管。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扩大,债务风险逐渐显现。
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金融风险交织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化解债务风险,已成为政府、金融机构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当前债务风险形势、挑战以及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化解债务风险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当前债务风险形势1. 债务规模持续扩大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扩大。
根据官方数据,截至2023年底,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约为30万亿元,较2012年末增长了近10倍。
其中,隐性债务规模较大,成为当前债务风险的主要来源。
2. 债务结构不合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结构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一方面,短期债务占比过高,部分地方政府过度依赖短期债务融资,存在一定的流动性风险。
另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债务投向基础设施等领域,存在一定的期限错配风险。
3. 债务风险区域分化我国债务风险区域分化现象明显。
经济发达地区债务规模较大,但债务风险相对较低;经济欠发达地区债务规模较小,但债务风险较高。
此外,部分地区城投公司债务规模较大,存在一定的系统性风险。
二、化解债务风险面临的挑战1.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当前,我国经济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
受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财政收入增长乏力,为化解债务风险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 金融风险交织金融风险与债务风险相互交织,形成了一定的恶性循环。
部分金融机构对地方政府债务过度依赖,存在一定的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
3. 政策调整难度大化解债务风险需要政策调整,但政策调整面临一定的难度。
一方面,调整政策需要兼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另一方面,部分政策调整可能对金融市场产生较大冲击。
三、应对策略1. 加强债务管理(1)优化债务结构。
降低短期债务占比,增加长期债务比重,提高债务期限匹配度。
(2)规范债务融资行为。
加强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管理,严格控制新增债务规模,确保债务资金投向合理。
(3)加强债务风险监测。
建立健全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化解潜在风险。
第1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逐年攀升,债务风险日益凸显。
在当前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债务化解环境严峻,面临诸多挑战。
本文将从债务风险现状、原因分析、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债务风险现状1.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增长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扩大。
根据国家审计署发布的《2019年度地方政府债务审计结果》,截至2019年底,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30.37万亿元,同比增长9.4%。
其中,地方政府一般债务余额为16.95万亿元,专项债务余额为13.42万亿元。
2. 债务结构不合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结构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短期债务占比高。
据审计署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地方政府短期债务占比达到48.8%,较上年同期提高2.5个百分点。
(2)隐性债务风险较大。
在地方政府债务中,隐性债务占比较高,主要包括城投债、政府购买服务、土地储备贷款等。
这些债务往往缺乏透明度,风险较大。
(3)地方政府债务与财政支出结构不匹配。
部分地方政府债务主要用于弥补财政赤字,而非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导致债务使用效率不高。
3. 债务偿还压力增大随着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债务偿还压力也随之增大。
一方面,债务到期规模逐年上升;另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长乏力,难以满足债务偿还需求。
二、原因分析1.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部分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过度依赖债务投资,导致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2. 财政体制因素我国现行财政体制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地方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不匹配、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等,导致部分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矛盾突出。
3. 监管政策不完善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监管政策尚不完善,部分地方政府违规举债、违规使用债务资金等问题时有发生。
4. 市场化程度不高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市场化程度不高,导致部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扩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日益凸显。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如何有效化解政府债务危机,成为我国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政府债务危机的成因、现状、化解路径与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政府债务危机化解提供参考。
一、政府债务危机的成因1. 经济增长放缓: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财政收入增长乏力,导致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2.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过度依赖债务: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过度依赖债务融资,导致债务规模膨胀。
3. 财政收支矛盾: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与支出不匹配,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迫使地方政府通过债务融资弥补财政缺口。
4. 地方政府投资冲动:地方政府为追求经济增长,往往采取高投资、高负债的发展模式,加剧了债务风险。
二、政府债务危机的现状1. 债务规模庞大: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已超过60万亿元,债务风险不容忽视。
2. 债务结构不合理:地方政府债务中,高成本、短期限的债务占比过高,债务期限结构不合理。
3. 地区差异明显:中西部地区与东北地区债务压力较大,部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较高。
三、政府债务危机化解路径1. 优化债务结构:降低高成本、短期限债务占比,提高长期限、低利率债务比例,降低债务风险。
2. 严格控制债务规模:建立债务限额管理制度,限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防止债务过度扩张。
3.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制度,提高地方政府综合财力,缓解财政收支矛盾。
4. 发展实体经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增强财政收入增长后劲。
5. 优化债务融资方式:推广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拓宽债务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6. 加强债务风险管理:建立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对高风险地区和项目进行重点监控,防范债务风险。
四、政府债务危机化解策略1. 完善债务管理制度:建立债务预算管理制度,将债务纳入预算管理,加强债务预算约束。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地方债务规模持续膨胀,给经济金融稳定带来了巨大压力。
如何有效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从政策、制度、管理等方面,探讨地方债务化解的技巧,以期为我国地方债务风险防控提供有益借鉴。
二、地方债务化解的背景与意义(一)背景1. 地方债务规模持续膨胀。
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攀升,已超过35万亿元。
其中,隐性债务占比高,风险隐患较大。
2.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突出。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作为地方政府融资的主要渠道,存在过度负债、资产质量下降等问题。
3.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受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乏力,债务偿还压力增大。
(二)意义1. 保障经济金融稳定。
有效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有利于维护经济金融稳定,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生。
2.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有助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3. 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加强地方债务管理,提高政府治理能力,有利于提升政府公信力和形象。
三、地方债务化解技巧(一)政策层面1. 完善分税制改革。
调整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关系,加大对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地方财政实力。
2. 优化地方政府债务结构。
合理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降低短期债务占比,延长债务期限。
3. 推进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
将地方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严格审查债务项目,确保债务资金使用效益。
(二)制度层面1. 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明确债务管理职责,规范债务发行、使用、偿还等环节。
2. 加强地方政府债务信息公开。
提高地方政府债务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防范道德风险。
3. 完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
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体系,及时识别和化解债务风险。
(三)管理层面1. 规范政府融资平台运营。
加强政府融资平台监管,限制平台过度负债,提高资产质量。
2. 优化债务资金使用。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成因和化解对策分析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当前中国经济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方政府为了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大量举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提供。
由于一些原因,地方政府债务总额不断攀升,债务风险也在逐渐积累。
理性分析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成因和化解对策,对于维护经济金融稳定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融资需求迅速增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地方政府面临着巨大的融资需求。
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民生保障等领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由于地方政府税收收入有限,无法满足这些需求,地方政府只能通过举债来筹措资金,从而导致地方政府债务不断攀升。
2. 土地财政依赖过重地方政府财政主要依赖土地出让和转让收入,土地财政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也相当高。
由于土地市场波动较大、政策调整频繁,一旦土地市场出现问题,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将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
3. 基建项目盲目投资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赶发展步伐,盲目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导致项目过多、投资规模过大,同时很多项目也存在盲目扩张、缺乏市场需求等问题,最终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和资金空转。
4. 财政体制改革不彻底过去的财政体制限制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权力和财政自主能力,部分地方政府通过地方融资平台等变相隐性债务方式来规避政策限制,也加大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对策分析1. 完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和管理制度为了使地方政府举债行为更加规范和透明,应当完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和管理制度,明确债券用途,规范债券发行程序,加强对债券资金使用的监管,确保债券的使用符合政策导向和经济发展需求。
2. 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监测和评估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监测和评估机制,严格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和增速,及时发现和化解债务风险隐患,提高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3. 推动土地财政改革加快推进土地财政改革,减少地方政府财政对土地收入的依赖,逐步建立多元化的地方财政收入结构,增加地方政府自有资金和财政收入,减轻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
第1篇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影响经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地方债务风险,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进行化解。
本文将从地方债务的背景、特征、原因及化解路径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一、地方债务的背景与特征1. 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等方面投入加大,而财政收入增长速度难以满足支出需求。
此外,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兴起,使得债务规模进一步扩大。
2. 特征(1)债务规模较大:截至2020年底,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已超过30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50%。
(2)债务结构不合理:高成本、短期限的地方债务占比过高,增加了偿债压力。
(3)债务分布不均衡:中西部地区与东北地区的债务压力较大,东部地区相对较小。
(4)隐性债务风险较大:部分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PPP项目等方式形成的隐性债务,增加了债务风险。
二、地方债务的原因1.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传统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逐渐减弱,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等方面的投资需求仍然较大。
2. 财政收入增长放缓:受经济增速放缓、税收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放缓,难以满足地方政府支出需求。
3. 融资平台扩张: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导致了债务规模的扩大。
4. 地方政府行为短期化:部分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债务融资,导致债务风险增加。
三、地方债务的化解路径1. 调整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事权(1)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调整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民生保障、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投入,降低地方政府债务规模。
(2)改革税收制度:完善中央与地方税收分配制度,提高地方政府收入能力,降低对债务融资的依赖。
2. 引入地方政府债务指标进行绩效考核(1)建立健全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对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结构、分布等方面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化解债务风险。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增长,债务风险逐渐凸显。
化解地方债务已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地方债务的成因、现状及风险分析入手,探讨化解地方债务的路径、策略与展望。
二、地方债务的成因及现状1. 成因(1)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央与地方财权事权不匹配,地方政府承担了大量公共服务支出,但财政收入有限,导致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2)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土地出让收入成为地方政府偿还债务的重要来源。
当房地产市场出现波动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加剧。
(3)融资平台过度扩张,为地方政府提供了大量债务融资渠道,但也加剧了地方债务风险。
2. 现状截至2020年底,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总额约为30万亿元,其中隐性债务规模较大。
地方债务风险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债务规模过大,部分地区债务负担过重,偿债压力巨大。
(2)债务期限结构不合理,部分债务到期集中,偿债压力加大。
(3)部分地区债务风险集中,存在系统性风险。
三、地方债务风险分析1. 财政风险地方债务规模过大,可能导致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无法覆盖债务支出,引发财政风险。
2. 金融风险地方债务风险可能引发金融风险,如银行坏账、金融系统性风险等。
3. 社会风险地方债务风险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如失业、民生问题等。
四、化解地方债务的路径1. 调整财政政策(1)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2)加强地方财政收入征管,提高财政收入水平。
2. 优化债务结构(1)合理控制债务规模,避免债务过度扩张。
(2)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偿债压力。
3. 改革融资平台(1)推进融资平台市场化改革,降低对政府融资平台的依赖。
(2)加强对融资平台的监管,防范金融风险。
4. 发展实体经济(1)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2)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抗风险能力。
五、化解地方债务的策略1. 加强债务管理(1)建立健全债务管理制度,规范债务融资行为。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债务风险防控,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力求化解债务问题。
本文将从政策背景、主要措施和实施路径等方面对中国化解债务进行深入分析。
二、政策背景1. 债务风险上升: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债务风险上升。
截至2020年底,中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已超过30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50%。
2. 经济结构调整: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中国政府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但在此过程中,部分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凸显。
3. 财政收入下降:受疫情影响,部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下降,加剧了债务风险。
4. 国际环境复杂: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贸易摩擦加剧,对中国经济和债务风险防控带来挑战。
三、主要措施1. 调整债务限额:为防范债务风险,中国政府逐步调整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严格控制债务规模。
2018年起,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实行“余额管理”,即当年债务限额不超过上年余额。
2. 优化债务结构:推动地方政府债务期限结构合理化,降低短期债务占比,提高长期债务占比,降低融资成本。
3. 推进债务置换:通过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置换部分存量隐性债务,降低融资成本,缓解债务压力。
4. 强化债务监管: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监管体系,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控和管理,防范债务风险。
5.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压缩一般性支出,加大对重点领域和项目的投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6. 发展实体经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化解债务提供有力支撑。
7. 推进市场化改革: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政府投融资体制,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率。
四、实施路径1. 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明确化解债务的目标、原则和路径,为实施路径提供法律保障。
2. 完善债务监管体系: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监管机制,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控和管理,防范债务风险。
我国地方债务危机现状的与解决思路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地方政府举债行为已成为一种常态。
适当的举债对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然而由于管理不规范,导致了地方政府举债规模过大,反而对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埋下了潜在的风险,地方政府大规模举债致使财政收支缺口越来越大,债务风险日益扩散。
关键词地方债务债务问题债务风险解决思路
引言地方债务问题一直是我国财政体系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中国地方政府的债务在经济转型期迅速膨胀,目前的债务规模已达历史最高水平,债务风险也随之突现。
一、地方债务现状
(一)地方债务定义
地方债务是指在某个时点上,地方政府作为债务人,由于以往支出大于收入所形成的赤字总和,是一个存量概念,包括建立在某一法律或合同基础之上的显性负债和政府道义上偿付责任的隐性负债。
(二)地方债务资金的来源
(1)银行借款
在银行借款占比较大的国家,有的存在专门的银行负责为地方政府提供资金。
银行借的支持款是银行与地方政府之间一对一的客户关系,如果政府信息披露意愿较低或者缺乏强制性的信息披露制度,那么银行对地方政府举债行为的约束和监督功能不足以形成一些管理漏洞。
(2)债券
在资本市场较为发达的美国,市政债券是地方债务的主要形式。
通常,地方政府债券的利率要低于银行贷款利率。
(3)政府公共资金借款
转轨国家的市场经济不发达,地方政府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公共资金,这不仅会影响资金的配置效率,还会影响到资金的使用效率,并且容易导致预算软约束、腐败等问题。
(三)地方债务的功能
1.融资功能
在我国等发展中国家,国家法律明确禁止发行地方公债的情况下,各级地方政府主要是通过各种变相方式举债筹集资金,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资源配置功能
各级地方政府根据各地的实际需求以及财力的可能,举债筹集财政建设资金,实现有限社会资源在政府之间,政府与企业和个人之间的有效配置。
3.稳定功能
举债融资支持财政职能的实现是规范化的分税制体制下,各级政府应有的财权,真正的体现“一级政府、一级事权、一级财权”的宗旨,有利于地方政府公共财政目标的顺利实现,为稳定地方政权建设以及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
各级地方政府实现了与市场之间良好的分工与协作关系,促进地方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四)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特点
1.普遍负债,债务规模庞大,具有隐蔽性。
2.地方政府举债多头进行,形式多样。
3.政府偿债能力低.债务风险大,危及信用。
4.构成复杂,透明度差。
5.监管失控,风险加大
二、地方债务问题分析
(一)地方债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规模庞大,结构分散
目前地方政府所负各种债务的总体规模已经相当庞大,在某些地方,地方财政已经超负荷运转。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又十分分散,不仅不同程度地负有各种债务,而且均有不同形式的举债欠账行为。
2.隐蔽性强,透明度差
由于目前地方政府举债属于非法或违规行为,直接违反《预算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因此在举债问题上大都巧借名目,遮遮掩掩,再加上缺乏必要的信息披露机制,谁也说不清楚规模究竟有多大。
3.缺乏统一口径,缺少预警机制
由于缺乏具体的统计数据,因此,不仅地方政府负债的真实规模无法统计,而且负债率、偿债率等监控指标也无法运用,债务预警机制因而也无法建立。
4.违约率高,负作用大
由于地方政府在任何债务关系中都属于强势一方,因而地方政府的债务违约率通常是最高的,这不仅带头破坏了金融市场的信用秩序,而且也严重危及地方政府的信誉和权威,从而对社会稳定构成不容忽视的潜在威胁。
5.缺乏统一管理,呈现加速倾向
尽管近年来中央及各级政府做了大量工作,也试图控制和缩减地方政府债务,但由于缺乏统一的地方债务管理机构和科学的管理办法,规模呈加速上升趋势。
(二)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主要成因
1.体制原因
(1)转轨时期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事权范围划分不够明确。
(2)未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财政职能范围界定不清。
(3)投融资体制小健全。
2.管理原因
(1)地方政府强烈的投资冲动与投资约束不足之间的矛盾导致其不断举债。
(2)政府债务管理的基础薄弱。
3.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与财权划分不合理
4.制度性因素
(1)我国现行的转移支付制度的不合理。
(2)与我国现行的预算制度有关。
(3)地方政府缺乏直接的融资渠道。
5.人为因素
由于受计划经济传统体制惯性的影响,地方政府举债时缺乏风险意识,认为本级政府的债务总会有上级来解决,因此不顾本级政府的偿付能力,大量举债,认为不借白不借,这实际上也是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一种制度性缺陷.
6.投资体制改革不到位
我国已经建立初步的市场经济,原有的政府投融资体制已经打破,但是新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政府投融资体制却迟迟未能成型。
7.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展缓慢,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
我国官员任期短,人员交流频繁,而相应的官员考核机制又强调政绩,导致地方政府领导干部行为短期化。
(三)地方债务的影响及危害
我国地方债务既存在显性风险,又存在隐性风险,但更多表现为隐性风险。
由于通常情况下大部分债务风险处于隐蔽状态,造成各部门对防范化解财政风险的意识不强,加剧了财政风险的累积和膨胀。
三、地方债务危机解决思路
(一)及时清查债务,进行分类化解
及时地方政府债务清查,按照直接显性、直接隐性的债务分类方法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分类,摸清地方政府债务的总量和结构。
(二)加快地方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
规范政府投资范围。
按照市场经济要求,政府投资应投向交通、能源、市场基础设施、
农业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公共卫生、教育等公共领域,做好政府应该做的事情。
(三)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
正视分税制改革以后,中央和地方财权上移、事权下移,地方政府财力不足的问题,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基础,科学合理地划分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
(四)加快政府会计改革
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会计制度尚未建立起来,加快政府会计改革,通过政府会计手段全面反映一个政府全部资产负债,为政府债务管理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
(五)建立偿债准备金制度
偿债准备金是指各级政府为及时偿还到期债务,确保借贷信用,避免因还债冲击地方财政预算正常运行,按当年到期政府债务的一定比例建立的专项储备资金,主要用于支付应有本级政府偿还的债务本息和因无法抗拒灾害而导致政府无能力还债的债务的情况。
(六)深化国企改革,建立风险与利益的对称机制。
地方政府应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这是防范地方债务风险的根本举措。
(七)建立健全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体系。
(1)清查地方政府现有债务规模。
(2)建立起与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相应的各种管理与风险防范机制。
(3)建立地方公债制度,规范地方政府债务融资行为。
(八)改革我国的预算管理体制。
通过预算管理来控制政府债务是国际通行做法。
地方政府应按时编制地方政府债务预算,反映债务负担情况和还本付息状况,对地方政府的债务总额、用途、期限、利率等做出详细的说明。
(九)加快地方政府职能转换,规范政府投资行为。
一严禁地方财政借钱开支。
,二不准行政事业单位擅自举债,三推行公用事业市场化,民营化。
(十)拓展政府融资渠道,增强地方偿债能力
通过发行地方债券,或者降低财政支出成本的方法来扩大财政收入,增强地方偿债能力。
(十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必须不断修改和完善我国的法律规定,将修改《预算法》、《担保法》等相关法律的工作尽早提到国家立法机关的议事日程上来,强化地方政府的举债约束和债务管理。
结论
市场经济天生存在缺陷和失灵的可能。
中国地方债务问题是当前政府面临的一个现实而急迫的问题。
地方债务十分复杂和高度敏感,事关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目前中央政府对于地方债务到底要走哪条道路、中央政府如何引领,还处于紧密跟踪、加紧研究阶段,尚无明确决策。
因此,进一步加深对地方债务问题的研究,吸取中国历史经验,借鉴主要市场经济国家的成功经验,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地方债务管理和运作体系,对于维护财政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解决好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能减轻政府债务很大部分的负担,同时能帮助地方经济甚至全国经济更稳健的发展。
致谢
非常感谢论文老师魏老师在我大学最后的学习时期,即结课论文设计的指导。
参考文献
[1]苏季萍、千珊珊.地方债务风险的防范与化解J.思想战线,2011,(S1);
[2]卢晓伟.我国地方政府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5-6;
[3]王晓光.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评价与控制N.统计与决策,2005-10-27;
[4]时炜.地方政府债券的经济影响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3);。